吞嚥梗阻,飲食難下,納而反出的一類疾病。以中年以上患者居多,發病早期往往易於疏忽,凡有吞嚥困難、梗塞阻滯,食欲不振者,當儘快查明原因,作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病因主要為情志內傷,酒食不節等,而致痰、氣、血、火鬱結食道使食道狹窄,飲食難下,吞嚥梗阻。繼則鬱火傷陰,生化乏源,而成陰津枯槁之證,病情由實轉虛。終則陰損及陽,氣虛陽微,病情危篤。本病屬本虛標實。辨證時當分本虛與標實。初期屬標實,久則以本虛為主。若病情只停留在噎證,預後良好。若由噎致膈,其病重,預後皆不良。治療除依病情立法遣方,還必須注意顧護津液及胃氣。誤傷津液,會致病情更趨惡變,過於滋膩,礙及中土,胃氣更傷,則諸藥罔效。
噎膈辨證論治簡表(p282)
分類 | 症狀 | 病機 | 治法 | 主方 | |
---|---|---|---|---|---|
主症 | 兼症 | ||||
痰氣交阻證 | 吞咽梗阻,胸膈痞滿,情緒舒暢時稍可減輕,苔薄膩 | 口乾咽燥,舌質偏紅 | 氣鬱痰阻,食道不利 | 理氣開鬱 化痰潤燥 |
啟膈散 |
瘀血內結證 | 飲食難下,或雖下而復吐出,胸膈疼痛,固著不移,舌質紫,脈象細澀 | 甚或嘔出物如赤豆汁,肌膚枯燥,形體消瘦 | 瘀血留著,阻滯食道 | 滋陰養血 破結行瘀 |
通幽湯 |
陰津枯槁證 | 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復出,甚則水飲難進,心煩口乾,胃脘灼熱,大便乾結如羊屎。舌質光紅,乾裂少津,脈細數 | 形體消瘦,皮膚乾枯,小便短赤 | 陰津枯竭,虛火上逆 | 滋陰養血 潤燥生津 |
沙參麥冬湯 |
氣虛陽微證 | 水飲不下,泛吐多量黏液白沫,面浮足腫,面色恍白形寒氣短,舌淡苔白,脈細弱 | 精神疲憊,腹脹 | 脾胃陽虛,中氣衰微,腎陽不足 | 溫補脾胃 | 補氣運脾湯 |
重點思考:
- 試述噎與膈的區別與聯繫。
- 古代文獻對本病有那些重要論述?
- 結合病因病機,說明其噎膈之病為什麼是內科難證之一?
- 對如何辨證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