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 依止善知識---道之根本
(嘉傑帕繃喀仁波切引用寂天大菩薩的話,作為第七天開示的開場白:)
〔依此人身舟,能渡大苦海。
此舟難再獲,愚者莫貪睡!〕1
我們現在所獲得的清淨人身,如同能夠橫渡輪迴大海的舟船,所以不要貪著未死之前的那些短暫的快樂,而應去追求一種能利益今後一切生的遠大目標。不然的話,今後恐難再得這種像舟船一樣能救渡我們出大苦海的人身。因此,我們現在應該利用這個機會會實現這一遠大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必須瞭解怎樣去實現它的方法,所以先糾正聽法動機來聞法:
〔為了利益一切母親有情,我應獲得正等覺位,為此我來聽受三士道次第甚深引導,然後去認真地實修。〕
(帕繃喀大師接著列舉了以前講述過的那些科判。)
第四大科,〔如同正以教授引導弟子的次第〕有二部分:一是〔道之根本依止知識之理〕;二是〔既依止已如何修心之次第〕。今天,我將從依止知識法開始講起。
講〔加行法〕本來包含復講在內需要講四次,我現在無法這樣來講,但從依止知識法開始的正行引導,仍然需要重複四次。你們日後若傳法,也必需遵照這一規矩。
世俗上那些用眼睛看就可以學會的職業,如木工、雕塑佛像的工匠等,初學時猶需依靠師傅的教授,更何況是能實一利益今生來世這一遠大目標的成佛之道?我們想要瞭解此中的情況,豈有不依靠善知識之理!
有些人以為只要自己看看經書就行了,可以不需要上師。這種想法是不對的,我們必須要依止一位具足德相的善知識。譬如,在我們準備動身去印度等地之前,必須先請教某位嚮導,這位嚮導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充任的,他應該曾經去過那裡,有這種經驗的人方可引導我們;同樣的,為我們開示菩提道的善知識,也必須能為我們指引成佛的道路才行。如果隨便依止而碰上惡友的話,那將走入歧途。所以最初的依止知識法極為重要,宗喀巴大師稱之為〔道之根本〕,是具有深刻含義的。
最初依止知識法分四個方面:(戊一)依止知識利益;(戊二)不依止與不如法依止之過患;(戊三)意樂依止法;(戊四)加行依止法。
戊一、依止知識利益
我們必須先思惟依止的利益和不依止的過患,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生起強有力的依止欲。關於依止知識的利益,我依據上師的口傳,根據《速道》來講,共分八節:
巳一、近得佛位
依照我的依怙主---達波大寶上師的口傳,此節又分二小節來作引導:(一)實修上師所示教誡故近得佛位;(二)供養恭敬上師故近得佛位。
(一)實修上師所示教誡故近得佛位
總而言之,使修行者能向佛位接近者,乃是依止善知識所產生的功德。某些人在一生當中,便能獲得依靠其他法需要修無數大劫才能獲得的那些地道,即是他們如理依止善知識的結果。無上密宗的速疾特點,也是因為以〔上師瑜伽〕為道之生命而得到體現的,例如傑密勒日巴等祖師的行傳。
隨後帕繃喀大師引述〔大恩剎那能賜給〕及〔大悲剎那能賜給〕2等頌文,並解釋說:如果我們如理依止上師的話,仰賴上師的恩德和悲心,能於剎那間賜予我們大樂界法身位。所謂〔剎那〕,這裡是指濁世短暫的一生。人的壽命,相對於下界地獄和上界天的壽量來講,短暫如一剎那般。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大師又講了無著上生兜率天的故事3。不僅如此,相對於輪迴的前後邊際來講,人的一生也短暫如一剎那。)
如果不如理依止上師的話,就算我們修像無上密宗等那樣高深的法,也是生不起絲毫地道的證德的。反之,如能安善了知依止的話,即便需要多劫才能修成的雙運位,我們也能很快地得到。如《道次第甘露藏》中說:
〔多劫海中難勤修,仍極難得大雙運,
然說若依上師力,濁世短壽亦易成。〕
就是在顯教中,如果依止上師方面作得特別出色,也能迅速地完成修道。(帕繃喀大師接著講了常啼菩薩的行傳,而後又繼續說。)當我們見到佛時,多半會以〔我見到高於上師的佛〕而感到滿足。但常啼卻不是這樣,他雖然已親見無量諸佛,卻仍不滿足,繼續尋訪上師。他的這種作法深得要領:如果遇不到與自己有前世因緣的上師,任何人都無法對自己有大的利益。當時,雖然常有帝釋贈予的珍寶可以供養,但為了圓滿大力資糧的緣故,仍以割肉、灑血等方式來敬事法聖上師。4起初,常啼在親見諸佛時,已得〔法流三摩地〕,為大乘〔大資糧道行者〕5。當他遇見法聖為之說法後,頓登八地獲〔無生法忍〕6。他能這樣迅速地完成修道,是因為他的依師法無與倫比。否則在不淨七地7中,通常需要圓滿無數大劫
的資糧方能獲得八地。
所以說,趣向佛位是快還是慢,取決於我們的依師法是如理還是不如理。我們能依止上師的話,即使上師只開示一項教授,而我們只修那麼一項教授,也一樣能如其他所修而接近佛位。當然,依止一位開示全圓道的上師,要比依止一位僅能引導下士道的上師,進步快得多。如果弟子這方面能刻苦耐勞、是可造之器,又遇到能開示全圓道上師,成佛便如隨手即可塑造之物、毫不。帕蕩巴說:
「師隨所欲皆可導,信敬為酬定日瓦。」8
又如龍猛所說:
「若人墮自須彌頂,雖不願墮亦必墮;
若得師恩利益教,不欲解脫亦解脫。」9
當某人從高山頂上往下墮落時,縱然不願意下墮也無法返回原處;同樣的,如果我們能如理依師而得到上師引導的話,縱然不想解脫也必將得到解脫。反之,如果我們不依止上師,那是無法獲得絲毫修道進步的。
(二)供養恭敬上師故近得佛位
為了成佛,我們必須積集無量資糧,而最容易積集這樣廣大資糧的方法,莫過於供養上師。在許多密續和論典中,都說供養上師一毛孔的功德,要勝過供養十方一切佛菩薩,例如說:
「上師一毛孔,勝過十方佛,
及菩薩福德,是故供上師,
諸佛菩薩見。10」
薩迦班智達也說:
「於千劫中修顯教,佈施頭足手財福,
此上師道剎那攝,故應待奉修喜悅。11」
千劫中佈施頭、手、足等所致的廣大資糧,我們只需做一件以悅上師的小事便能積集。資糧圓滿愈快,距離佛位也就愈近。就供養的對象來說,畜生、人、聲聞、緣覺、菩薩、一切佛、諸位上師,後者均比前者來得力大。以前格西堆隴巴(12)曾說:「邀請堆隴一切僧眾赴宴,不如施食於洛巴(13)的狗福德大。」據說他總是將零碎的食物積攢起來,包括碗內剩下的酥油汁,留給他上師洛巴的狗吃。密續中說:
「較供三世一切佛,供師一毛孔為勝。」14
這裡所謂的〔毛孔〕不是真的指上師身上的毛孔,而是指上師的座騎、家犬和僕役等。
巳二、令諸佛歡喜
此節中有二種思惟法:(一)滿諸佛願故令生歡喜;(二)住上師身受供養故令生歡喜。
(一)滿諸佛願故令生歡喜
十方諸佛雖然都樂意為我們說法,但不要說是受用身,即便是業淨凡夫可見的殊勝化身,我們連親見的緣分都沒有,更別說要見諸佛真身現前為我們說法了。因此,諸佛必須顯現符合我們緣份之身才能為我們說法。為此,十方諸佛為了我的緣故,變化成上師前來,就像現在各大寺派遣代表一樣。我們若能如理依止上師的話,諸佛將洞察這一切並感到喜悅。這一情況如《甘露藏》中所說:
「如理依止善士時,此時速疾離三有,
猶如母見了受益,無餘佛陀至心喜。」
諸佛就像悲憫獨子的母親一樣,他們的一切所作,全是為了將我們從輪迴和惡趣的痛苦中解救出來。所以,當我們能如理依止一切幸福安樂的根本---上師---時,諸佛見到自己的願望已經實現,因而感到喜悅。
(二)住上師身受供養故令生歡喜
如果我們未能如理依止,那麼再怎麼供佛,他們也是不會高興的。反之,若能如理依止的話,如《文殊口授》15中所說:
「諸具此義者,我當住彼身,
受餘行者供,由彼令歡喜,
能淨其業障。」
諸佛不請自來,住在上師身中、高興地接受我們所獻的供養。所以,供養諸佛菩薩只有獻供的功德而無歡喜納受的功德;供養上師,則有獻供和歡喜二種功德。
巳三、魔與惡友不能加害
經中說:如理依止善知識者能增長大福德。由於行者的福德增長,所以魔與惡友不能為害。《廣大遊戲經》中說:
「具福之人滿眾願,摧魔速獲大菩提。」
另一部經中說:
「於諸具福人,天或魔類眾,不能作中斷。」
巳四、一切煩惱惡行自然遮止
依止善知識,我們便能正確瞭解何者應捨、何者應取,從而依法行事,不僅如此,那些坐在善知識跟前以及與上師生活在一起的人,也能自然而然地消滅惡行。
《華嚴經》中說:「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甘露藏》中也說:
「於彼恆敬依止者,諸惑惡行自然滅。」
巳五、地道諸德輾轉增長
以前,仲敦巴與阿麥絳曲仁欽(覺寶)16二人認真地服侍覺窩,他們與一心專修的大瑜伽師貢巴瓦比較,看誰的證悟大,結果他們二人的證悟高於大瑜伽師。由此可見,如理依止上師是生起地道功德的最重要因素。
仲敦巴曾問阿底峽尊者:他在遇到尊者之前所修之法是否入道。尊者以神通觀察後說道:「只有你為上師賽尊17所作的那些服侍,才算入道。」
你們中的一些人或許認為,以上所說只適用於坐在法座上說法的上師,例如授比丘戒的親教師或授灌頂的金剛阿闍黎等。其實不然,對於在自己寮房中,與自己同吃、同作、同坐的教書老師,我們也應如理依止。
有一次,當阿底峽尊者生病而大便失禁時,仲敦巴不顧污穢、親自用手舀取捧出室外。依此之力,他突然生起他心通,能知道大鵬鳥飛十八天所經地區中,包括螞蟻在內一切有情的細微心理變化,而且現在名揚十方,被稱為〔噶當教法的大祖師〕。阿底峽尊者在印、藏二地的事業廣如虛空,也是完全得力於如理依止上師。
所以當知,大德事業的廣大與否,也取決於此。
洽域瓦迅努沃(童光)依止京俄瓦十分如法,依教奉行。所以,當他有一天外出傾倒垃圾,返回登上第三級樓梯時,突然生起了〔法流三摩地〕。薩迦班智達最初向傑尊札巴堅贊(名稱幢)18請者著述《上師瑜伽》修法時,札巴堅贊拒絕了,他說:「你只對我作叔父想而不作上師想。」後來札巴堅贊生病時,由於薩班認真地作了護理工作,札巴堅贊才將《上師瑜伽》賜給他。從那以後,薩班不再單純地視他為叔父,而生起了真佛想,結果成為精通五明的班智達。赤欽丹巴饒傑也是如此,當他經師患疾時,赤欽悲痛欲絕,由於他妥善地作了護理工作,因而通達中觀正見。普覺昂旺強巴有一天費了很大周折,才將一包很重的乾牛糞送到傑珠康巴的住處,珠康巴賜給他一顱杯作過加持的陳年〔內供〕19,昂旺強巴飲用後心相續受到了加持,從那之後,他時常生起不可抑制的厭離心。因此當知,地
道證悟將依賴於此而得到極大的增長。《道次第甘露藏》中說:
「地道證德即生長。」
巳六、一切生中不缺離善知識
博朵瓦在《藍色小冊》中說:
「故當多方觀法緣,觀後依止應敬師,
後不缺師為法性,諸業功不浪施故。」
我們若能如理依止善知識,此〔造作等流果〕將保證我們在今後一切生中不缺善知識。我們現在如能對某位普通凡夫善知識生起真佛想而如理依止的話,以後當能值遇像彌勒、文殊那樣的上師,並從之聽法。《甘露藏》中說:
「今生如理取悅師,其等流果於諸生,
值遇殊勝善知識,得聞圓滿無誤法。」
巳七、不墮惡趣
如果我們能如理依止善知識的話,上師對我們的申斥等能消除我們的惡趣能引業、從而不墮惡趣。過去,每當格西堆隴巴見到格西拉索瓦時,總是對他一味地呵
斥。拉索瓦的弟子娘摩瓦對此心懷不滿,口出謗言。拉索瓦卻說:「不要這樣講!上師像這樣對我每作一次呵斥,不啻如嘿汝嘎親作加持一次!」卓貢.藏巴嘉惹 20說:
「捶打是灌頂,由此得加持,
責罵即猛咒,能除諸中斷。」
說明上師的打罵能消除我們的惡趣業,《地藏經》中說:
「為彼攝受者,應經無量俱胝劫中流轉惡趣所有諸業,然於現世因病疫等,或饑饉等損惱身心而得清淨,下至呵責或唯夢中亦能清淨,雖於無量俱胝佛所種諸善根,謂行佈施或護學處所生者,然彼以一上午即能映蔽。」
巳八、無難成辦現前與究竟一切利益
此節如同依師利益的總結,簡言之,如理依止上師是世間、出世間一切功德的根本。從最下不墮惡趣乃至最上成佛之間的一切幸福快樂,依靠上師都能不費力地獲得。宗喀巴大師說:
「一切功德之基具恩主,如理依止乃是道根本。」21
《甘露藏》中說:
「總之依師於現前,離無暇得天人身,
究竟盡諸輪迴苦,能獲決定善妙位。」
阿底峽尊者說:「我依止的上師雖然多達一百五十二位,但沒有一位不放在心上的。」由於尊者的依師法十分出色,所以他在印、藏二地的事業才會量等虛空,獲得如此這般的成就。
戊二、不依止與不如法依止之過患
不依止的過患,正好與上述八種依止利益相反,也就是〔不能趨近佛位〕等等。
不如法依止的過患也有八種。如果我們在決定依止以後,又不如法依止的話,過失將極為嚴重。所以,我們應該先認真地觀察能不能依止某位上師,然後再決定是否要向其求法。
己一、若輕毀上師即輕毀諸佛上師代表一切佛的總體前來度我,如果輕視譭謗上師,就是輕視譭謗一切佛。對一位佛尚需視為非同小可的對象,更何況是一切佛呢!
如果說法者有說法之心,聽者有聽法之心而從說法者處聽受一句以上的佛法,這位說法者就是此處所說的〔上師〕。
我們通常會十分小心地依止某位名氣較大的上師,而怠慢其他像教字母的啟蒙老師等,這樣作是不對的。例如,傑.珠康巴在對他的啟蒙老師還俗一事未生淨相22之前,不能生起任何證德。《甘露藏》中也說:
「諸善知識如是說:諸佛事業現為師,
不敬師即輕諸佛,有何異熟重於此!」
《黑仇降閻摩續釋難》23中引經說:
「設唯聞一頌,若不奉為師,
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
又如《事師五十頌》中說:
「於彼思為怙主已,既為弟子若輕毀,
即名輕毀一切佛,是故恆常當得苦。」
己二、若於上師生瞋,即壞與彼剎那數相等劫之善根,並經等量劫生於地獄
如是我們對上師發怒的話,經歷的時間有多少剎那(最短的時間單位),我們亦將破壞與此剎那數相等劫中所積的善根,並將留在無間地獄中經歷同樣數量的劫數。《時輪續》中說:
「瞋師一剎那,即壞一劫善,
等量劫中受,地獄等大苦。」
例如:若對上師發怒有〔一彈指頃〕24,將破壞六十五大劫中所積的善根,並將住在無間地獄中達六十五大劫。因此,假如我們對上師犯有不敬、輕毀、瞋恚等過失,或是令上師感到不悅的話,如果上師尚在世,我們便應在上師跟前懺悔;如果上師已去世,則應在上師穿過的衣服等前面懺悔。
己三、雖依咒乘亦不得殊勝成就
《集密根本續》中說:
「造作無間等,大罪之有情,
金剛乘大海,大乘中成就,
惡意謗上師,雖修不成就。」
意思是說,即便像造有無間等主樣重大的罪惡的人,如果依靠修習像〔密集〕道這類的密法,他也能迅速得到殊勝成就;反之,如果惡意詆毀阿闍黎的話,此人就是再怎麼修高深的密法,也絕不會得到殊勝成就。
己四、雖勤修續義亦與修地獄相似
如果密宗行人對上師違犯三昧耶的話,此人再怎麼努力修習密法,也與修地獄無異。《金剛心莊嚴續》中說:
「捨睡眠渲染,千劫善修習,
諸續最勝法,若謗阿闍黎,
即修地獄等。」
己五、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
如果我們輕視譭謗上師的話,將對我們在今生中生起新的證悟形成障礙,以前生起的那些證悟也將退失。例如,黑行阿闍黎因為對上師雜籣達惹的命令稍有違背,致使他在該生中得不到殊勝成就。熱穹巴25因為三次違背密勒日巴的命令而未獲得殊勝成就,據說他要再受生三次才能獲得成就。
以前,有一位下等種姓的阿闍黎,他有一個上等種姓的弟子,那個弟子具有在空中飛行的能力。一天,當他飛臨其師上空,心中想到上師沒有這項能力時,便立即墜落地面。
班欽那若巴因為忘記師命去和外道辯論,而不能即生獲得殊勝成就,只能在中有位成佛。
過去里域地區26有兩位沙彌,文殊本來授記說他們將即生獲得殊勝成就,但他們卻因為對法王松贊干布生起邪見、心懷疑慮,而未能成就殊勝悉地;取而代之的,是獲得了帶一袋金子回家的成就27。所以,如果我們對上師起邪見的話,生起證悟的時間將延遲,本來能得的大悉地也將變小。
此外,我們應當避免與惡友為伍,因為他們能使我們的證德衰退。如今大多數人都一味地貪著現世,所議論的全是現世的事。我們自己也似乎把這些人看作是親人和朋友,然而他們實際上是惡友。所謂〔惡友〕,並不一定是披毛長角的的鬼怪,而是那些表面上貌似親密,實際上卻使你造不善業及退失善業者。我們絕不能聽從那些人,應將他們視為像瘋象、虎豹那樣可怕的對象,避免與之交往。
現在常有人對少欲、知足的修行者,說這樣一些貌似中聽的話:「不要放棄現在的享受,對自己太苛刻不會給你帶來什麼好的結果。」當知這種人就是惡友!對此我們雖不必嚴詞反擊,但在行動上卻不可受他影響。
己六、此生中為病等不如意事纏繞
《事師五十頌》中說:
「若有輕毀軌範師,便由疫氣、傷害病,
鬼魅、熾燃或諸毒,增上愚癡而命終。
王法、火難或毒蛇,水或空行或盜賊。
鬼魅、邪引所殺害,從此墮入有情獄。
故於一切軌範師,何時不應惱亂心,
諸凡所說無間等,極可怖畏眾地獄,
一切輕毀軌範者,佛說當住於彼處。」
如果我們輕視譭謗阿闍黎的話,就是在今生中,也會發生種種不如意的事。(接著帕繃喀大師舉了一些實例。比如:過去在印度,當阿闍黎佛智28有一次說法時,正值其師大成就者帕倉巴29來到該地,佛智裝作沒有看見,後來又對上師妄語說是未見,結果導致眼珠空出墜地。達波絳貝倫珠仁波切有一個侍者,名叫楚臣(戒),他對仁波切缺乏信心和恭敬,後來在果嗄嶺被強盜用巨石砸破腦袋致死。內鄔素巴的一個弟子由於破壞三昧耶,所以在臨終時出現恐怖景象等等。)
己七、後世漂流於無邊惡趣
《金剛手灌頂續》中說,這是輕毀上師的最大過患。雖然在其他經典中,說有許多因造罪而入地獄的事例,但這一密續卻未說明輕毀上師者將投生於何等地獄。該續中,金剛手問佛道:「溥伽梵,若有輕毀阿闍黎者,彼等當感何異熟?」薄伽梵回答說:
「金剛手,莫作是語,天人世間悉皆恐怖!秘密主,然當略說:
勇士應諦聽,我說無間等,
諸極苦地獄,即是彼生處,
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
不應輕上師。」
因為薄伽梵考慮到,如果詳實回答的話,將會引起天、人世間的恐怖,那些大菩薩也會因悲心難忍而昏倒,所以只概略地說需長年滯留於無間地獄。因此,我們無論如何不能輕毀上師。
不要說是自己輕毀上師,就是用眼睛去看那些輕毀上師的人也不可以。(帕繃喀大師舉了大成就者林日巴30的例子:有一次林日巴說法時,適逢洽譯師31的一個破誓弟子來到該地,他立即感到口齒僵硬,無法繼續說法而中途退場。)
己八、一切生中匱乏善知識
這與前面所說的依止知識利益之一正好相反。
如果遇不到善知識的話,我們將不斷地受生在連〔法〕的名字都聽不到的無暇處。簡言之,如宗喀巴大師所說:
「所有現後諸福聚,緣起善成根本者,
謂由意樂及加行,如理親近善知識。」
世人所有的幸福快樂都是如理依止善知識的結果,所有的不幸失意都是不依止或不如法依止善知識的結果。如果我們不如法依止上師的話,不僅使我們在現世中遇不到其他善知識,在來世各生中也將遇不到善知識。《甘露藏》中說:
「雖百返獲樂趣身,因彼不敬等流果,
生無暇處不得聞,下至〔正法〕、〔善士〕名。」
此依止知識法不要說出於故意,即便在不觀不想情況下,許多平凡的事,其微細緣起32也會導致各種善惡的結果。(帕繃喀大師接著舉了一些事例來說明這一點:密勒日巴供養瑪爾巴一口空鍋屬錯誤緣起,而當他首次與瑪爾巴見面時,將瑪爾巴賜予的酒全部喝乾又屬正確緣起。瑪爾巴先向本尊頂禮再向上師那若巴頂禮視為錯誤緣起。由於仲敦巴師事賽尊巴和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師事金洲,密勒日巴師事瑪爾巴均極如法,以及宗喀巴大師在瓊波勒巴33灌頂室的牆上塗金等,所以後來他們的宏法事業十分廣大。)因為依師法具有極大的關要,所以很小的善惡緣起也會產生重大的後果。
嘉曹法王34最初是帶著諍辯的念頭來找宗喀巴大師,(帕繃喀大師講了些嘉曹法王來到宗喀巴大師跟前發生的一些情況35,然後說:)像這樣動機
雖不好,但緣起極好,以及動機雖好但緣起極不好的情況多種多樣,所以我們對此應當小心謹慎。
稱說自己上師的名號時,許多人稱之為〔某某先生〕,這樣的稱呼是不對的。在稱上師名時,應加上〔尊前〕等敬詞。每當阿底峽尊者稱金洲之名時,必合掌讚歎;如果聽到別人說到金洲的名字時,他便立即起身以示恭敬。就我而言,雖然不是自讚,但當別人突然提我大寶上師的名號時,心裡總是感到極大的不安。(帕繃喀大師又說,如果上師尚在世的話,不可使用〔難稱其名〕一詞。36)
(隨後,大師又重述了上面的那些科判,一中一略共二次。)
註釋:
1、引自《入行論》第七品。
2、第一句見於許多密法儀軌的禮敬偈中,第二句出自《供養上師儀軌》。
3、無著觀修十二年親見彌勒後,彌勒將他攜往兜率天傳法,雖然他只在天上停留不到一個上午的時間,但人間已過五十年。
4、常啼先以出賣自身的肉來購買給法聖上師的供養,後以灑血來抑制說法場地飛揚的塵土。
5、大乘資糧道分小、中、大三階段。
6、意為永斷煩惱障解脫輪迴。
7、菩薩前七地中未斷煩惱障,故稱不淨。
8、引自《至尊蕩巴桑傑教誡定日百頌》,定日瓦指定日地方的民眾。
9、引自《五次第論》。
10、《速道》稱此頌出自《桑布札續》,其他釋論均說不見於甘珠爾中。
11、出處未詳。
12、法名為仁欽寧波(寶藏,1032-1116)。
13、指堆隴巴的上師京俄瓦.楚臣跋。
14、出處未詳。
15、《二次第真實性修法口授》,印度阿闍黎佛智造。
16、1015-1077,噶當四瑜伽師之一。
17、仲敦巴的第一位上師,仲敦巴自十九歲開始依止他,共十二年。
18、1147-1216。
19、密宗修法用品。
20、法名為耶協多傑(智金剛,1161-1211),林日巴.貝瑪多杰的上首弟子,主巴噶舉祖師。
21、《功德之基頌》首句。
22、意為專視上師功德,不計較表面過失。
23、《黑仇降閻摩續釋難.寶炬》,印度論師惹那嘎惹馨底造。
24、根據俱舍師的說法,〔一彈指傾〕中包括六十五個剎那。
25、法名為多傑扎巴(金剛稱,1083-1161)。
26、新疆南部崑崙山以北和塔克拉瑪乾沙漠之間一帶地區總名。
27、參見《松贊干布遺教》,福德天王造。
28、阿闍黎佛智,又稱智足,是密宗〔集密〕二派之一智足派的祖師。多羅那他說,他曾擔任護法王的國師,主持止迦摩囉室囉寺的開光大典,並任該寺金剛阿闍黎。
29、意為〔養豬者〕,此師從事低賤職業。
30、法名為貝瑪多傑(蓮花金剛,1128-1188),他在曲水下游朗木地方建主寺,形成主巴噶舉派。
31、法名為卻吉貝(法主祥,1197-1265)。
32、此處為預兆之意。
33、係布頓.仁欽珠之弟子,宗喀巴大師主要從之聽受〔集密〕教授。
34、嘉曹.達瑪仁欽(盛寶,1364-1431),宗喀巴大師上首弟子之一,紹繼大師法席,成為第一任甘丹墀巴。
35、札雅.羅桑頓巴所著《嘉曹傑傳》中說:「由於嘉曹傑以教理之雄辯,擊敗雅、絨二師後,心高氣傲,意欲與一切智宗喀巴大一比高低。他來到時,正值大師為眾說法。因急欲尋找辯論的時機,所以故意不脫帽而進入講經院中。宗喀巴大師一見到此情,便從正在說法的座上下來,坐在下面。嘉曹傑竟旁若無人,戴著帽子登上大師的法座,坐下來聽法。然而他耳中聽到的,全是往昔聞所未聞的嘉言。由此摧倒我慢之山。他慌忙脫下帽子,從座位上下來,坐在弟子群中。從此,他拋棄了辯論的打算,作為弟子追隨大師。據說,那時他登上大師的法座,正是湊合了後來他紹繼宗喀巴大師法席的緣起。」
36、表悲痛難忍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