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法師 (1996年5月)
一切過咎今唯此,
當於眾生修大恩,
彼所不欲我心取,
盡我妙善迴眾生。
一切的禍害來自我執、我愛執,不管是身體上、心理上的痛苦,都不是外在事物或人所引起,而是由於這個我愛執。了解這點以後,我們應該對周圍的一切有情,了解他們對我們有很大的恩德,因為在無限的生死輪迴當中所有的有情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也就是說,從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了解了業果的必然性之後,最後一定會發出離心,出離以後下一步慢慢的應該引發菩提心,所以要了解一切眾生對我們的恩。可是我們平常處處感受到的,卻都是人家給我們的不方便,舉一個例子來說,有人用偷的、搶的方式來傷害我們,表面上看,一點都沒錯,是他來偷我的東西,他來搶我的東西,他當然不對。不過實際上,往深一層去看,是什麼原因呢?這有兩重原因,第一他所以要偷、要搶,做這種事,是他被煩惱所使,而所有煩惱的根本是我執、我愛執。第二他為什麼偷我的東西?這裏還有關係,這就是業!以前我一定也對他造了這樣的業緣,欠了他的。也許當時你暗損了別人,別人並不知道,現在人家偷你的東西,你同樣也不知道;再不然你是明裡傷害別人,使對方損失財物,這一次他來搶你,同樣明裡來傷害你。業的特徵就是這樣,反正我們造了什麼業,就一定會感得什麼果。
實際上煩惱跟業還有很深廣的總別內涵,不但是我們人,還包括所有一切有情,所以老師舉了好幾個動物的例子說明。譬如貓跟老鼠,老鼠很靈活,人類儘管身體比牠大,腦筋也好,可是想抓老鼠還真辛苦,絞盡腦汁去捉老鼠也許還捉不到;而貓卻很有意思,不要怎麼教,牠就很有本事捉老鼠,一看見老鼠就去捉,很容易捉得到。雖然貓捉老鼠很靈,可是牠看見大一點的動物,例如狗,就不靈光了,所以這地方還牽涉到貓跟老鼠之間共業、別業的特徵。另外猴子很敏捷,可以在樹上攀來攀去,坐在樹上也很穩,可是牠聽見老虎吼聲,會從樹上掉下來,為什麼呢?那就是牠的業。那麼,是不是所有動物皆怕老虎呢?也不一定,西藏的犛牛就不怕老虎,哪怕睡著了,牠一聽到老虎叫,就會站起來,往聲音的來源跑去。犛牛牠不怕老虎,老虎看到牠來,也不敢亂動。我們也許覺得是因為犛牛體型大,老虎比較小,其實也不盡然。譬如大象就怕小老鼠,這說明什麼呢?是業!還有,很多動物是草食的,素食的。譬如馬、鹿、驢子等,牠們都很靈活,但不會吃血肉,看到血肉會厭惡,會離開,乃至害怕。同樣的老虎等肉食動物看見了肉就很歡喜。這一切都充分的說明一件事情—業。再說,若以我們人覺得最好吃的東西叫牛來吃,牠根本不會吃,當然我們人也一樣,不能吃牛吃的東西。因此這些都是業。由這些例子,我們放遠來看,世間所有的一切,不管大小、總別,皆離不開業。因此前面的例子說有人來偷我、搶我,他絕對不會無緣無故的,最主要的還是業。一旦我們造了業,就一定會感果。
老師還特別說,幾十年前他看見很多人被槍殺,傷得連內臟都流出來了,那時也沒有很好的醫學,可是這些人最後居然好了;而也有很多人只擦傷一點皮,最後卻送了命,像這種事情怎麼解釋?所以我們必須對業了解。而對業了解並不簡單,要看得很深遠、很深廣,平常我們講業是從三世來看:前世(無限之前)、今世、後世(繼續不斷)。反正我們自己造什麼業,就感什麼果,我們曾經傷害過別人,到時候就會反過來,同樣的,我們利益過別人,也是如此。所以眼前所有的是非好壞無不都是業。當然無始以來積累的業非常多,既然造了業,對這一生一定有影響。所以如果我們這一世懂得佛法,能夠很努力的不再傷害別人,乃至於精進的修行,直至發菩提心,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很強有力的這樣去做,對於以前的惡業,多多少少可以紓解抵銷。
不過,如果以前造的是強大的定業,就沒辦法改,即使現在修行佛法,乃至於發菩提心,也莫可奈何。這定業不要說凡夫、阿羅漢,連菩薩都不能轉。在這裏老師講了一個故事。佛世的時候,印度有兩個國家,一個在印度東邊,一個是在中部,這兩國互相有商旅往來,所以他們的習慣會互相送禮。因為有這習慣,就有我慢心,總要想辦法送最好的,如果你送我這個東西,我就要送更好的東西,如果不這樣做,會感覺沒面子,乃至於覺得國家會聲望衰退。有一次東部的國王送了一件很珍貴的衣服給中部的國王。中部國王接到了以後覺得很歡喜,但是他總要找一樣更好的東西回報,可是找不到比那衣服更好的東西,他就召集所有大臣,叫大家一起想辦法。後來有一個腦筋聰明的大臣說,正好佛陀在這裡,佛陀是個有一切智智的人,沒有一樣東西不知道,何不請教佛陀這件事呢?他們就去請教佛陀,要送什麼更好的禮物回報對方,佛陀說:「可以!」就教他們畫一個六道輪迴圖(就是我們現在看見的十二因緣圖)。圖分成三層,最裡邊那一層,中心就是貪瞋痴,造了業以後第二層就在六道輪迴當中轉,運轉的過程就是十二因緣,從無明、行、識到生、老死。六道輪迴上有閻羅王,表示六道輪迴都在閻羅王的掌握之下,唯一只有佛陀跳出六道輪迴,所以圖的上角畫佛陀。當他們要畫佛陀的聖像時,佛陀的光明很亮,讓別人沒辦法看到他,所以就請佛陀站在河旁邊,畫匠看著河裏的倒影,才能夠清楚的看到佛陀面貌。
六道輪迴圖完成後,大家好高興,因為再也找不到這麼好的禮物了,於是把圖用特別珍貴的綢緞包裝好,專門派一個人,先告訴東部的國王:「因為國王您送的禮物太珍貴了,所以我們花了好大的努力,找到最珍貴的禮物送給您。」東部的國王聽了就想:「他們居然想得出比我更好的禮物,而且還慎重其事來告訴我。好!我們一定要非常莊重的去迎接。」中部的國王送禮時,還請佛陀派一位羅漢護送這張六道輪迴圖到東部去。東部的國王好高興,就把全國的大臣、貴族統統聚集起來,迎接聖圖。結果打開來一看,只是一幅畫,而且根本看不懂畫的是什麼,國王感覺遭到羞辱,心裡大怒。以前有一種惡作劇就是送人一個禮物,故意包裝得非常美,然後一層一層包裝,拆到最後,一張空的紙條,上面寫只是一個笑話。所以東部國王接到禮物,以世間的眼光去看,他根本不了解六道輪迴圖的珍貴,所以他就想:「好呀!我以這麼好的禮物送給你們,你們想不出更好的東西來,想要嘲笑我,就說這是最好的禮物,我才不上那個當!」國內大臣、貴族也都很忿怒,覺得這口氣不能不出,要去報復,大家議論紛紛,幸好有一個很聰明睿智的大臣跟國王說,何妨先問一下送來的人,搞清楚到底這禮物好在哪裡。於是跟著送畫來的羅漢,就把這張圖很認真地敘述。東部的國王很有善根,一聽覺得原來是這麼好的東西,幸好沒打起仗來。結果他的善根被啟發,拋棄國王之位,把王位傳給兒子,一個人到中部的國王那裡,中部國王就帶他到佛陀那裡。佛陀跟他講法,他聽了好高興,就跟著佛陀出家,沒多久就證得預流果,留在佛陀座下。過了一些時候,他心裡起了念頭,想回去看看,便報告佛陀,佛陀說回去看可以,不過要他注意「業」,佛陀說:「你回去要承受你的業,要注意!」他當時也不懂這句話什麼意思,就回去了。那時候是他的兒子在當國王,知道他將要回國,有些大臣就起了惡念來挑撥,對新的國王說:「你父親到佛陀那裡學習,一定是什麼也沒有學成,所以要回來再當國王。等你父親一回來,你的王位就當不成了。」經過了幾次挑撥以後,兒子也相信了,便跟大臣計謀怎麼處理。於是兒子派兩個人要在他父親還沒有回到自己國家之前,把他殺掉。這兩個人受了命令,就等在路上。老國王那時候已經現比丘相,當兩個殺手看見老國王走來,一看,覺得老國王好莊嚴,這兩個人心裡想這下子麻煩了,聽說他修行修不好,所以才回來的,現在看他這麼莊嚴,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情,怎麼可以殺他呢!可是如果不殺他,又違背了國王的命令,怎麼辦呢?這兩個人左右為難,商量了半天,就決定去告訴老國王,跟他稟明這個困難,問他該怎麼辦?於是兩個人就跑到老國王面前,跪下來,告訴他如此這般。老比丘一聽了這件事情,就想起臨走前佛陀告訴他的話,想想既然是業,他已經證得預流果,當然沒有什麼好抱怨的,便叫兩個人等一下,讓他到樹下好好的靜一靜。兩個殺手說可以,所以他就跑到樹底下想一下這件事情,他更是感覺到世間實在是一無是處,就生起非常強大的厭離心。他以前已經在佛陀座前聽了許多的法,所以經過這麼一個刺激,生起強大的厭離心,沒多久就證得羅漢果。證得羅漢果便有了神通,所以一觀察,知道原來以前造了什麼業,必須在那兩個人手下送命。既然是業,也就沒有什麼好說的,所以他就高高興興的對兩個人說:「好了,你們現在可以殺我了。不過要你們帶個口信回去給我兒子,第一個說他殺自己的父親,第二個說他殺阿羅漢,這兩個都是非常可怕的惡業。」「好了,你們來殺吧!」那兩個人就拿了劍來,才輕輕地碰到他的頭,頭就掉下來。
這故事說明:即使是證得阿羅漢,乃至於菩薩,定業還是難轉。從這地方我們不妨回過頭來觀照自己,當我們遇境的時候,一樣會陷在境界裡。所以前面的偈子告訴我們,不管遇到任何事情,總要靜下心來先想一想,注意到這是業,然後看業的主使者—我執、我愛執。如果我們真的能夠這樣認真去想,自然而然對於眼前的一切,以及自己的行為該做什麼,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乃至於遇見很大的逆境,也容易去忍受。所以業果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老師講這個偈子時提及這個故事,我就體會到老師要我們對業果務必在深廣兩方面思惟,而且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不但要觀業忍受,更進一步還要想辦法代別人受這個苦難,然後發願:我不但承擔別人的苦難,而且我還要把我種種的好處回向給他人,因為一切都是我愛執在作祟,都是以前由於我愛執,造了業傷害別人,現在回過頭來,當然是我來承擔。同樣的正因為一切眾生對我們有恩,所以我的好處也應該給別人。
三世一切諸眾生,
三門積業我取受,
若有孔雀毒潤澤,
願惑轉成菩提伴。
下面偈頌特別講怎麼修自他換,就是別人的苦難我來承擔,我自己的種種功德都供養給眾生。如何修自他換,前面已經說過,就是吸氣的時候,把所有一切的苦難,乃至於別人的種種煩惱都由我來承擔,然後呼氣的時候,把我所有的一切功德好處統統給眾生,同時還要不斷的祈求。如果我們能夠真正透過這樣的方法,不斷的思惟,不斷的修這個自他換,我們的心力會慢慢的不斷的提高、提升,這就是所謂的願力,我們要不斷的祈求,不斷的修習,不斷的發願,心力會越來越強,剛開始時是心裡想,他要什麼,我給他,他的痛苦我來承擔,繼續不斷的修習的話,力量會愈來愈強大,便能實際做得到。所以彌勒菩薩也曾特別說,當我們這樣修到願力真正圓滿的時候,就真的能夠利益人家,他要什麼,我就真的能夠給他,然後他的痛苦我能夠真正承擔起來。
實際上,到最究竟圓滿的程度便是佛陀。當然佛陀不僅僅是願力圓滿,譬如我們現在也發心、發願要成佛。要成佛除了發願以外,還要修其他的,最主要的就是菩提心、空正見,佛陀這兩樣都究竟圓滿。佛陀是以什麼方式來利益我們的呢?佛陀說法以及做種種利益的事,都是在定當中,這個定是法性定,就是一切身語意都與法相應,我們是看不見的。因為佛陀有這個願力,修行究竟圓滿,由於這樣的關係,自然而然當我們的願力、善根,相應到某一程度就能夠感得見佛。佛陀願力究竟圓滿,跟法性相應的時候,就是法身佛,所以世尊一切時處都在法性定當中,跟法是完全相應,這就是他的法身。而我們所見到的是根據自己的善根、功德、願力,這一切福德能夠相應見到化身的時候,就見到佛的化身;能夠相應見到報身的時候,就能夠見到佛的報身。譬如世尊到這世間,他示現比丘相,那就是他跟我們相應所現的相。
不僅如此,世尊講法,做一切事情,無不是在究竟他的願力;不單單是願力,因為跟法性相應,所以叫願波羅蜜。「波羅蜜」是指跟智慧相應,世尊是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都究竟圓滿,因此世尊說法的時候,完全是根據眾生的根性,所謂「世尊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世尊所講的內容,也是因應眾生根性的不同,譬如世尊講最精要、最了義的經典—般若,現在留傳在世間的有三部,廣般若,中般若,略般若,在藏地稱為般若十萬頌,兩萬頌,八千頌。廣般若當中又有廣中略,略的當中又有廣中略,現在流傳世間的是略的。凡是這一切都是由於眾生根性的不同,才會產生這樣的效應。其實不僅僅是佛陀講法如此,老師也說,在藏地講經說法的時候,說法法師登台之前會念咒,為什麼要念咒呢?因為聽經除了人以外,還有各式各樣的眾生,非人、諸天、天龍八部等,念那個咒,就可讓大家都可以來聽。所以平常我們要去觀想周圍一切的法界眾生,當我們在因地當中不斷的這樣想,到果位上成佛自然而然產生這樣的現象。這是說明什麼特點呢?總的一句話,就是我們了解:只要不斷的發心,然後去實踐,去發願,從業的角度去了解,去承擔所有一切眾生的苦難,然後把自己所有一切的功德善根代別人回向,當這種心力不斷不斷的增長,我們一定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