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各種功方均能與其他功法並存,但練功時間要錯開。勿隨意改動方法和摻雜其他內容。運用各種方法,都應遵循「鬆靜自然」的原則。
治心煩意亂方 |
治胃腸機能低下方 |
治神昏方 |
舒利肝膽方 |
治背痛方 |
降壓養心方 |
精明之府聰穎方 |
昇清通絡方 |
明目良方 |
寧神安眠方 |
面壁鬆靜站立,用雙手掌心輕輕拍打牆壁。
(包括練功精神昏沈及嗜睡癥)以雙手中指點雙膝內外膝眼,用力要適中。
用掌心輕輕拍打尾中,意想勞宮穴有氣貫入委中穴,同時配合手的動作。也可用掌心不接觸委中部位,而做越距貫氣動作。 姿式坐 站均可。
在室外面對一棵長勢旺盛,枝繁葉茂的樹葉(樹種選擇可自定,但要求樹幹的直徑最好不超過自己的上肢最粗處),或一盆生機旺盛的花卉(放置在練功者站立時,約與壇中穴齊平的高度,以代替樹)。選用花卉時,練功則在室內外均可。
站在距離樹木或花卉約一米處,面對著樹進入鬆靜狀態,並微微用意念想著抓樹「氣」。同時兩手左右交替前伸、抓回,做抓氣的動作。 動作頻率宜緩慢。 眼睛要看著樹幹與眼齊平處或看放置的花卉,但應做到「似看非看」。
重要的環節是舌的協調運動。 在做手前伸動作時,舌體應下落,舌尖輕觸舌下,在做手抓回動作時,舌體應從舌下上昇,舌尖輕抵上顎。 注意舌的上下運動要與手的前伸,回抓動作協調。 舌體要始終放鬆,切勿僵硬用力。津液增多時要隨時以意念咽送丹田。丹田的部位,可依平時自己練功的習慣。對初學者大致可定在臍內4厘米至臍下三同身寸這一「立體區域」範圍內。由於有個體差異,丹田的定位點會略有出入。應在練功實踐中,以「自覺妙處為丹田」。
此方經多年反覆實踐,證明堅持練習者確能收到提神健腦,增智生慧之效,很適合於一般健康水平的腦力勞動者,輕度神經衰弱者,以及身體處在生長發育時期的青少年和兒童練習。
雙手掌心相對,兩掌不接觸,置於臍前約15厘米處,做「開合」動作。雙手分開時不超過65厘米距離,合攏時雙手接近,但勿接觸。反覆開合一刻鐘。然後雙手掌心搓熱,捂住雙眼。勞宮穴懸空對準瞳仁,(意念想著對準即可)。捂雙眼時,要睜著雙眼,但掌心要懸空,切勿接觸眼球。每次捂眼一分鐘左右,然後再搓手、捂眼,反覆練習十次左右,可於每日早、晚練習兩遍。最好在有花草樹木的場所或水邊進行練習。
本方對於各種慢性眼疾有程度不同的療效。
口訣為「勞宮對三里,振顫加貫氣」。 將雙手勞宮穴分別按於雙側足三里穴, (嚴寒時可隔衣按穴,在一般情況下最好是接觸按穴)輕輕做振顫動作。振顫結束後,勞宮越距對足三里做貫氣動作,左右側同時進行,意想著貫氣。
此方有培補「後天之本」的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引起的各種胃腸疾病。
閉目鬆靜站立,意念微想肝膽區有氣如青煙縷縷下行,進入雙腿,直至雙足大趾尖,向外排出,(下行的具體路線可不去管它)反覆微想青氣下行,外排,共做15遍。然後睜眼,仍保持鬆靜站立(或站式),再以手指輕輕點觸章門、期門、中脘等穴位。要注意不斷變換,隨意選擇點觸的穴位或部位。要以選擇不適處和痛處為主進行點觸。用力輕重要適度,點觸時間以自感恰到好處為準。最後用勞宮穴對準痛處,或患處(越距而不接觸),以勞宮距患處約15~30厘米為宜。此時不要加任何意念。待患處有感覺或痛止即可結束。此法應多練,才可使肝膽氣機暢達。
本方治療肝膽氣機不暢而導致的肝、膽疾患,對於肝膽區疼痛療效較佳。
姿勢不限 。 用雙手的指、掌相互抓、捏、點、按。 雙手的所有部位要抓、點的面面俱到、用力適中。練習數日後,雙手可能有特殊的壓痛點出現,此時則需針對這些壓痛點著重進行點、按、捏、拿。待壓痛點的部位發生轉移,點按的側重點亦應隨之變換。如果壓痛點消失,不再有新的壓痛點出現,仍應以雙手均勻的力量抓、捏、點、按。一般練功至此,病情就會有所減輕乃至逐漸痊癒。
但是在實踐中,即便沒有出現特殊的壓痛點,同樣也可獲效。一般無壓痛點的原因有二:一是個體差異,二是功夫不到。實踐證明,收效的關鍵不在有無壓痛點,而在練功者能否勤而行之。
此方適用於病情尚屬穩定的高血壓所引起的中風後遺症和冠心病。
雙手十指相互交叉如作揖狀,置於天突穴前。同時想像周身如同有溫水沖洗,從腰?部自下而上,輕輕流向頭部(溫水要彌漫於整個後背),繼而由頭部流向胸腹部。不管其循行的具體路線,也不要想血管、經絡等。只需用意體會淋浴樣感受,似乎有溫水沖遍身後,身前。在練習過程中,最好輕輕閉目。如感覺睜眼練功效果好,不閉目亦可。
本方可治中氣下陷導致低血壓,低血糖所造成的「慢中風」後遺症。
雙手互相交替抓,捏對側手腕處,以抓至局部微溫,微汗濕潤為度。不拘形式,不限時間。失眠患者應用此法,不需再服鎮靜藥。認真練習1~2週,多見功效。堅持習練,失眠癥可望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