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ac
GL1-04b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卷 B 面
上日下常法師
(手抄搞 第一冊 p113)
【其殊勝分三,① 圓滿種中受生事理,②[...]
Read More »
GL1-04a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卷 A面
上日下常法師
(手抄搞 第一冊 p97)
現在呢,我根據後者這個師承,來說明這個菩提大道修證次第的方法,分四部分:
p.[...]
Read More »
GL1-03b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卷 B面
上日下常法師
(手抄搞 第一冊 p81)
勇,徧而勇!這不是說這樣地淺淺的、小小的,因為諸佛菩薩的心量本身這個狀態就是這樣。那麼,這個是他造論的宗旨。他是這樣,對於最後有一點說:敦囑聽受。完了以後啊,又一再地諄諄善誘,告訴我們:「你們好好地要聽啊,要照著這個去做呀!」
p.[...]
Read More »
GL1-03a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卷 A面
上日下常法師
(手抄搞 第一冊 p67)
上面我們講到造論的宗旨。為什麼要造本論呢?他的目的,他希望什麼呢?那麼我們已經簡單地說明了一下,今天繼續下去。說現在啊,這個現在不是單單我們目前,就是宗喀巴大師時代,離開我們現在已經有五百多年、快六百年了,就是那個時候的狀態,究實說起來,這佛法實際上的傳承的情況,要比我們好現在太多、太多,可是那時候的局面如何呢?說已經是這樣—講修行的人不要多聽聞,不要多懂道理,而道理本身是告訴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如何去修行。你必須了解了為什麼要修行,這個力量會推動你去修行;然後推動你去修行,更進一步告訴你如何修行;以及修行過程當中,對、錯、結果的驗證等等,這個都是要事先理論上了解了,你才能夠去做。現在你都沒有這個條件,你請問怎麼修得好?結果呢就產生了講修的人雖然想修,卻不一定得到正確的結果,通常我們說盲修[...]
Read More »
GL2-01a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2) 第一卷 A面
上日下常法師
今天我們大家一起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樣一本殊勝的論典,我學這本論,在座的同學大概都知道一點,我今天在開始講的之前,再把整個的因緣,簡單扼要總結的講一下。這是真正講應該算是第二次講,離開第一次講是整整八年,這裡邊有些差別不同的地方,這跟我自己學的經過有關係,然後雖然是我個人的學習的過程,這個也可以說明,我自己失敗的經驗,這個經驗提供給各位,將來你們學習的過程當中,做為一個參考,可以避免走很多冤枉路。
以正規的學習佛法來說,它有幾個根本重要的次第,直接就從佛法來說,前面應該理論的認識,認識這個理論,再去如理去修持,前面那一部分我們稱它為教量,這是理論的認識。後面根據這個認識去修持,行證,達到應該的證量。不管學哪一樣東西,它前面必須要有真正的善知識的引導,那麼,怎麼樣我們在世間能夠修學佛法,找到善知識,它都需要很多基本條件,實際上這個就是修學佛法的正軌。以我來說,卻並沒有這樣,而且整個的過程當中,似乎都是顛倒的。我們也可以說這是末法了,但是對於自己修學來說,這句話不對,我們應該自己深深地反省、觀察自己,說為什麼我不能感得正法?我自己造了什麼業?假定我造的是善淨好的話,我應該在正法,應該遇見最好的老師,得到最好的教授。但是平常以前也不懂,平常我們總是把這個罪過諉之於別人,這是所以自己最大的一個錯誤,但是我也願意過程簡單說一下。
現在我們通常都說這個時代是末法,沒有法,那麼,怎麼辦呢?完整的法是沒有了。那個支離破碎的。所以這個世尊,那是最了不起,還留一點,最起碼的,讓我們說,淨土法門,所以這個完整的法已經沒有了。所以在這種狀態,現在整個的,也可以說在我們漢地最普遍的,這樣。我剛剛進去的時候,剛進入佛門的時候,接觸到這樣,以現在的情況來說,還算是非常幸運的。幸與不幸,本來是個比較嘛,拿佛法整個的來比較,最差的,可是以現在的整個的世間來說,根本沒有佛法了,你居然能遇見佛法,這一點來說,還是應該算是很幸運的。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我接觸了以後,也就念佛了,照理說,這應該算是修持,前面已經說過的,你要想去修持,必須應該有正確的理路的認識,理路不認識,你修持修什麼呢?就這樣。盡管說這是末法了,至少末法的時候自己應該了解末法,自己很慚愧,然後慚愧的當下,一定有一種狀態,說自己心裡面覺得不足,謙虛自然也存在的。偏偏自己也造了這樣的業,外面感不到這樣好的環境,裡面自己還不了解這種特點,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自然而然就走上了錯路,這個細的不談。那麼,念了佛以後,後來又覺得這念佛好像太簡單了,那去學禪。禪,當然正規的來說,也是修證的法門。比如對佛法的整個的整體來說,那是最後那一部分。徹底證悟空性的那一部分,要有了完整的教理的認識,一步一步再去行持,換句話說,教量建立了,然後再去修行的時候,這個時候,跑到最後一部分才應該學這部分。結果我又走的顛倒了,就把最後的一部分擺在最先學,當然可以不用講,結果是可以知道的,毫無成果,東碰西碰。
那麼,最後呢,那段時候前面,應該是說在國內,後來我有因緣到美國去,到美國去以後,遇見藏系,藏系,同樣的,以我現在的了解,藏系雖然也是一樣的衰頹了,可是比較起漢地要好,它還有最嚴密的次第:先是理路上的認識,是「教」,然後呢,根據所教的去行持,而整個的過程當中,還有好的老師帶。因為它這行持的法門,是世尊的教法當中最究竟圓滿的,是顯教密教都有。通常像我們念書來說,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所以通常這地方都只把最高的標出來;在整個的教法當中,密教這部分也是最後的那部分,但並不是所有的藏人都是學這個,應該說他們學是有次第的,一步一步學上來,這樣,而最高的那一部分是密的部分。我到了美國去,很有意思,又偏偏碰到那部分,當初覺得,啊,最好的,實際上,那個次第整個的脫了節。這說明什麼?說明一個很矛盾的現象--如果從好的地方說,你很有緣,遇見最好的,實際上這時後,就是最壞的,整個次第都沒有走對,脫了節,走上顛倒的那樣。
現在有的時候,把自己失敗的經驗告訴別人,人家講一些,我有的時候告訴人家,「呀!我已經這樣的痛苦的經驗,失敗了,你還不按著這個次第,一步步上來!」如果說你現在這樣走的話,我告訴他們,我顯教學習什麼,密教學習什麼,還有遇見的老師,什麼高人我都見過。這樣,說這個的時候,往往有的時候,還有一種傲慢心理,好像你講了半天,這些人我都認識,還做過我的老師,灌過我頂,實際上這說明就是,我真正顛倒失敗的錯誤的經驗。那麼平常人應該是從下面一步一步上來,我卻是反過來,倒過來這樣走。但也曾經有一位老師這麼說過:說本來世尊的教法傳下來的時候,是的確有二種方法,有一個呢,是從下面一步一步讓你上去,還有一個不是,從上面一個倒推回來,先給你最好的,不夠嗎,你再退下一步,不夠嗎,再退下一步。可是現在呢,像我們這種根性,條件不夠的人,大家不會覺得不夠的。真正能知道不夠,能夠很謙虛,自己腳踏實地走的人畢竟不太多,比如說像《廣論》上面,後面就說,這個真正曉得自己不夠的,那都是很有智慧的人,而我不是這樣的一個人;這個智慧不是說我們說腦筋好,隨便一下就是智慧。真的佛法當中有這樣,普通一般人,他只是個慢心所使,通常會犯這個毛病。這個話也可以說,有的時候給自己一個藉口。就這樣。實際上呢,我這地方就說明,世尊的教法當中是有些為好根器而留下來的,而我可不是那種根性,而且極大部分的人現在這個時代也的確是。所以說,有這個因緣,我自己摸索了半天,發現了錯誤,那只有回過頭來,最後死心塌地,覺得,啊,腳踏實地的還是一步一步的來,當然,這是自己學的過程。
至於說講那個《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這些事,第一次講,因為那時候自己也,接觸的過程,同樣的那時也沒有很多人真心專門為了以《廣論》的次第來學。所以那時的一般環境,它並不是遵照著這樣的完整的這樣教授的內涵次第。所以我當初講的時候,比如說這是一個普通的,現在普通的一般的佛學院當中,當初講的在南普陀佛學院,南普陀是個淨土道場。本來呢,世尊的教法當中,他所有的都是一樣的。教是基本的,了解了以後,在這裡讓你選,你歡喜哪一樣,就是一樣。可是因為現在我們國內一般的情況之下,他哪一個都有他特別的,也可以說,有他自己所宗的中心思想。念佛,他當然以這個為主,那麼禪,當然以禪為主,教是以教為主,這是天經地義、順理成章的。另外呢,還有是到了末法的時候,這有一個比較麻煩的現像,我們所謂的宗派,這個宗派本身無所謂好壞,它裡邊的意義呢,也就是說,佛所證得的這圓滿的教法來引導我們眾生,世尊來引導我們的時候,因為眾生的條件、眾生的根性不夠,所以他不可能把他最究竟圓滿的教法告訴我們,《法華經》上面特別說明這個道理。所以他隨順著我們眾生不同的根性,自然而然由於根性的不同,所以就分門別類,這樣,你歡喜這種,就從這一個地方入,你歡喜那一點,就從那個地方契入,宗派的形成是這樣來的,應不同根性的眾生,所以從這地方一步步契入,契入了以後漸次慢慢的加深加廣,到最後達到究竟圓滿。所以這個本來就是引導不同眾生一個非常善巧的法門,自然而然它是會分出各式各樣的教法,適應不同各式各樣的根性。
那麼那個不同根性的弟子們,他雖然沒有像世尊一樣能夠達到究竟圓滿,可他的確有很深厚的善根,另外一點來說,他的罪障也減低到最低限度,所以他聽見了這個法以後,他會全心全意依照著法去修學,有就是說,來淨化自己的罪障、然後集聚自己的資糧,從淨罪集資這兩點來說,不斷地提升。漸漸漸漸的,以後有了轉變,以這兩個不同的,不止這兩個,很多不同的宗派,適應不同的根性,世尊講的教法,當然有差別。宗派是這樣一個狀態。那個地方來看,宗派有他非常殊勝的好處。漸漸的,那些眾生的條件越來越差,他學了這個法以後,不是拿來自己身心上面,淨化自己、提升自己,然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始終離不開驕慢二字,所以拿這個對比,說「我這個是最好的!」然後,你這個不一樣,我這個最好,當然你的就沒我的好囉!所以彼此間,就是不是拿來自己修行淨化,而是跟人家互相諍論,越到後來產生的這種諍論的情況越糟糕,所以到後來宗派就變成功彼此間,我們就說黨同伐異的這種,這世間我們現在處處地方都看得到這種狀態,所以尤其到末法的時候這種現象特別的強烈。
我大概先簡單的說一下,我剛開始去講的時候,這是純粹是淨土的地方,我當然先開始講,我就是一方面根據我的經驗,一方面根據廣論的特點,同樣的還要依它這個宗派的特點,一方面它的長處那方面,充分的發展,還有一方面,避免彼此間這種,剛才說的宗派的反面的,所以那個時候講的時候,有的時候有受了這樣的影響。最主要的原因,也就是說,自己學習的過程當中,本來就沒有走對,像剛開始說的,我並不是照著次第先教量接觸,而是說弄反了。幸好因為到最後接觸了藏系,這個教法是藏系進來的,所以說高的不行,漸漸漸漸地找到錯誤的在哪裡,一心退下來,退下來,終於能夠得到那些正式的善知識的指示。這個大概,我想在座很多同學都知道。就是說我後來呢,因為從接觸藏系,先是白教,後來是紅教,後來是薩迦跟黃教,乃至於最後我有機會到印度去,接近辯經學院(已故的洛桑院長),那是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一位老師,辯經院的校長,他那時跟我講了些道理,當然還有其他的,這樣的經過前面的一段轉折以後,才多多少少對《廣論》有一點膚淺的認識。回過頭再去看那時候講的《廣論》,一方面因為說的受客觀環境,自然有時候會偏;一方面自己的認識上面也的確大大不足,回過來想,啊,我實在差得太多。以我現在的條件來說,要講《廣論》,根本不夠資格,完全不夠資格,那為什麼又要去講呢?正因為我前面講過一次,講過了一次,剛開始講的時候,我自己只覺得,啊,很高興啊!因為我的老師曾經告訴我:「你將來要把這個,最主要的就是法王給我的加持,說你回去的時候,你要把你這裡所學的。」我想所學的,最重要、最好的,莫過於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所以那個時候也就開始跟大家介紹。
等到講完了以後,再回過頭來,當初的時候自己想,講完了就講完了。沒想到講完了以後,《菩提道次第廣論》,就是現在外面流行的一百六十卷錄音帶,產生這麼深遠的影響。大家說,哇,講得多好呀!這個我自己很清楚,《菩提道次第廣論》是絕對地好,因為是佛陀諸佛的精要,經過這樣的歷代祖師,最後文殊師利菩薩,宗喀巴大師他是文殊菩薩的示現,諸佛的老師,所以他造的論當然好,這個並不是我講得好,是這本論本身實在好,我講得實在是爛。既然我講得這麼爛,有很多錯誤,因為這本書叫大家看,不容易看懂,偏偏由於前面這樣的因緣,很容易誤解,所以我現在重新講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我希望再講的時候,能把前面裡邊,最粗淺的錯誤可以拿掉,這是最重要的一點;第二點,經過了這七、八年的時間,一方面由於自己師長真正的開示指點教授,多少在文義上面有一點了解,還有呢,自己跟這裡的同學切磋琢磨以後,多多少少有一點膚淺的體認,這二點加起來,提供有心學佛的人,初初進去,一個非常強有力的完整的一個指導,這就是此次再來說《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因緣。
現在下面呢,我們正式開始看這個文。在正講的時候,不管是藏系、漢地,他們都有講法的儀軌。現在來說,這個儀軌,一則我也沒有正式學過,還有呢,將來我希望在座的各位,透過你們很認真地學,將來能夠建立一個新的制度,因為我們在這裡,可以說漢人,漢人祖師留下的這套東西,現在漸漸的不見了,藏經還在,可是我們現在去看藏經,不懂。特別是我們像學了《廣論》這樣的書以後,更正確地了解,沒有自己的傳承師長的帶,自己要想看書很不容易懂。我不能說完全不懂,的確很不容易懂。
我這裡舉一個簡單的,實際上的事例、比喻來說明。在整個漢人,中國人的歷史上,有很多了不起的大祖師,這個大祖師,有一個最了不起的大祖師之一,是禪門的六祖惠能大師。他是南方人,嶺南(現在廣東一帶)的人,他是初唐人,當時那個地方叫南蠻,就是沒開化的地方。他有一天在鄉下聽見有人念《金剛經》,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恍然大悟,開悟了!我們說,喔,這六祖大師真好了不起,我們現在很多人念了《金剛經》念了一輩子,一動都不動,像木頭一樣。我想在座大家很多人都念過《金剛經》,我也念過很多遍,什麼都不懂,聽人家講過,還是不懂,他既沒有聽人家講,就這麼念一遍,開悟了!應該說他自己就懂了吧。實際上是不是呢?不一定!這個故事的下面,我是只敘述很簡單的一部分。因為他聽見了說「啊!這麼好啊!」就問這個人,這個人說:「這我是不懂,我隨便唸。現在有一個祖師,在黃梅,黃梅五祖,這是個了不起的大德,你去找他。」所以他就專門向北方,最後到了黃梅劉祖。
這裡有個公案:五祖要傳法了,《壇經》上面,你們自己看一下,我只是簡單說一下。說,你們先,我要傳那個法了,看看你們這麼多弟子,哪一個最精采就傳給誰,於是叫弟子們寫一個偈。那時候有一位上座,換句話說,是弟子們公認為最了不起的,大家認為最了不起的上座,他寫了一個偈,他自己雖然是了解,可是他不敢拿上來,萬一老師說不對,那不是不好意思嗎?想了半天,不敢拿上去,但是大家都等著他,不拿出來又不行,他就叫人家寫在牆上面:「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大家一看,喔,好了不起!結果呢,實際上這個偈表示他條件還不夠,不過他的老師說:「能這樣子用功已經不錯了。」最後大家就拿這個東西去唸。六祖大師聽見人家一唸,便問人家唸的什麼,才知道有這件事情。六祖說:「這個不行!寫成偈」「你說這個不行,難道你也懂嗎?」「對!我也懂!」所以他也跑的去,同一個地方,叫人家幫忙也寫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非常有名的公案。哇,大家覺得,一看那個偈子,就知道六祖是何等地了不起。
從這個故事裡面,我們會聽見,以為六祖大師聽了《金剛經》就懂了,實際上,你說他不懂嗎?不對!說他懂嗎?下面還有故事,我講下去,你們就知道。結果大家哄起來了,五祖聽見外面在起鬨,一看,這樣一個偈,五祖,祖師,當然曉得,曉得這是六祖寫的。這偈代表是明心見性了,可他現在如果傳給他的話,下面就要起鬨。就譬如我們現在這地方,上座都沒有分,我隨便挑了張某,給了他了,那你們大家會不會氣他啊?很可能會有這樣的現象。這個故事就很類似這種狀態,他平常處處地方都不行,來是最晚來的一個,而且是南蠻一個蠻子,話都不通的這麼一個人,所以五祖說:「也一樣不行!也一樣不行!」既然老師說不行,那就算了。實際上它是有名堂的,就是師徒之間都不動聲色,老師沒說什麼,徒弟也乖乖的。六祖去了以後幹什麼?去舂米,拿現在的話來說,做苦工,我們現在不會做這件事情,但打掃廁所、到院子,一天到晚忙這些。後來有一天,經過幾個月,他在那邊做了八個月的苦工,也從來沒有老師跟他講什麼話,他也不會覺得,八個月,老師理都不理我。就這樣。
[...]
Read More »
GL1-02a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二卷 A面
上日下常法師
(手抄搞 第一冊 p35)
好,我們現在繼續下去。《菩提道次第廣論》,昨天說到那個宗喀巴大師,他一天能夠講二十一座,最多的時候講二十九部大論,一個法會當中。他曾經有一次在一個法會上面,他這麼說啦!他說:「現在末法啦!我們不管……大家都條件差呀!」他想起世尊正法時候的盛況,他就說在他們那個時代,就是指西藏曾經有過一個很輝煌的法會,在同一個法會裡邊,有一位大善知識,能夠講十一座。十一座,就是每天這樣講經的法會講十一座,每座講一部論,每一部論它有一個主要的一個內容,然後要旁徵博引全部的經論,這是非常不簡單,非常不簡單的!我們平常講一部那都不大容易,他要講十一部。
那麼所以很多弟子就讚歎啊,所以就說勸請,請那個大師——宗喀巴大師。他就說:「假定我稍微用功一點的,也許可能做得到。」那麼所以很多弟子們,周圍很多的善知識[...]
Read More »
GL1-01b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一卷 B面
(手抄搞 第一冊 p17)
以前有,偏於宮廷方面,元、明以來,一直都是這個樣。後來虛大師就為了學這個,派了幾個弟子,一部分向東去學東密,當年的時候是大勇法師什麼,還有呢,後來大勇法師也到西藏去。那麼另外呢,跟大勇法師去,是現在本論的作者——法尊法師。實際上真正到西藏去學藏密的還是有一堆人,而這個裡邊,結果對目前介紹這個藏密過來的,最了不起的一個大功臣,就是那「尊法師」。
那麼,這個是順便說一下。剛才說到宗喀巴大師,把那個完整的教法提起來了,那麼現在呢,我們也有機會接觸到。雖然它現在已經向下了,但是的的確確把我們中國固有的東西,以及現在這個配合起來的話,我的感覺,不管我們自修也好,對佛法的前途也好,那真是前途無量、前途無量。那麼關於這個宗喀巴大師,他自己本人的成就,我也簡單地說一下,這裡。
宗喀巴大師,剛開始學的時候,他主要的先由基礎上面——教理,教理。所以他頭上多少年廣學各家各派的東西,各家各派的東西。他只有二十剛出頭一點,進到西藏,沒有幾年就全藏聞名,全藏聞名,換句話說,他這個教理的通達。但是他並不是憑空而來的,以他這樣的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他到處去參訪當時的善知識,沒有一個善知識不參訪的,這樣。[...]
Read More »
GL1-01a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一卷 A面
(手抄搞 第一冊 p3)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三聲)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今天我們開始修習《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是宗喀巴大師所造的。那麼平常我們前面先要提一個重點,通常我們稱為「玄義」,也就是把我們所要學的這個內容,它主要的綱領、特質,簡單地、扼要地把這個重點說明。不過,對我們現在在座的大部分同修來說,是初機,剛剛進入佛門,所以用平常正規的這種狀態來說的話,大家不一定能夠體會到、領會到它的深入的正確的意義。結果呢,花了很多的時間,而得到很小的受益,這個其次[...]
Read More »
傷寒論 第一講
《傷寒雜病論》的作者
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勤求古事,博采眾方,系統總結漢代以前的醫學成就,結合自己的醫療實踐,撰寫出了《傷寒雜病論》一書,該書融理、法、方、藥於一體,奠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被後世譽為方書之祖,張仲景也被後世尊稱為醫聖,唐宋以後《傷寒雜病論》分為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
這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二十一世紀中醫藥網路教育中心組織的中醫藥現代遠端教育示範教學,推薦我來講授《傷寒論》。雖然我學習、研究、講授《傷寒論》有30[...]
Read More »
佛說四十二章經
後漢摩騰、竺法蘭共譯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淨,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婬。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無瞋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已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淨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捨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佛言: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諦,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釐,失之須臾。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有自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佛言:人隨情欲,求於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故矣!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
佛言: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佛言: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佛言:愛欲於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天神獻玉女於佛,欲壞佛意。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問道意。佛為解說,即得須陀洹果。
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佛言: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汙。想其老者為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佛言:夫為道者,如被乾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佛言:有人患婬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為說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佛言: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挂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鬥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鳴矣!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佛言: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
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數日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飯食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佛言: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
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佛言: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淤泥,乃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欲,甚於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籸(ㄕㄣ)素之服,如敝帕。視大千界,如一訶子。視阿耨(ㄋㄡ4)池水,如塗足油。視方便門,如化寶聚。視無上乘,如夢金帕。視佛道,如眼前華。視禪定,如須彌柱。視涅槃,如晝夕寤。視倒正,如六龍舞。視平等,如一真地。視興化,如四時木。
[...]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