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4, 2014

GL1-33a

Written by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卅三 ~ A

常法師

(手抄搞 第五冊 p 3)

本論講的是三士:下士、中士、上士。反過來說,也可以這麼說,整個要學的道,要講的內容分這樣的三個大綱。這個三個大綱把整個的佛法主要的精要全部統攝,一點沒有遺漏。所以說三士道當中,總共地含攝了所有的至言,「至言」就是勝者所講的,這個道理我們首先要有個認識。

那麼其次呢,為什麼要這個三士道這樣地一步一步引導的原因何在?你對這兩個有了正確的認識,問題就解決了,現在簡單一點說,就是說,實際上我們修學佛法的整個的內容是什麼?就是這一些。那麼就這些東西你要做,當然有個方法,就這些說明了兩樣東西:「質」本身絕對是純正,「量」是圓滿。那麼這一個東西怎麼變成功具體事實?去處理的時候,做的時候,還要有個完整的次第,所以這兩者當中說明了這個,所以第二個「顯示由三士道如次引導之因相」就是講明這點。現在我們繼續下去,看文:

p. 66 (4) (p4)

【◎ 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皆是為利有情,故所說法一切亦唯為利有情。】

那麼,我們現在不是要學佛嗎?是。這個佛他真正的修行過程當中,分成三個步驟:初發心,中間是集聚資糧,最後現證圓滿的正覺。發心,為什麼發這個心?發些什麼心?這個就是因地當中的,或者是「境」—他對於這個境了解如何的;中間集資糧,就是開始的「行」持;最後證得這個「果」位。

所有的佛這個無非是為了利益有情,他的目的就是利益有情。說到這裡有的人自己覺得:「哎呀,現在這個時候利益有情真難噢!我自己先解決了問題再說。」是,有很多有這種想法。即使有的人說我要學佛,可是潛在意識裡邊,真正說要為利有情的這種心情,還是很少。不要說要利益一切有情,現在這個常住叫我去給大家服務一下,哎呀,想起來很容易,教你去做的話:「喔,這個是很難哪!還是馬馬虎虎自己解決了再說。」我們真正的心裡面說為利益有情的這個事情,不大容易生得起來的,那麼這裡要說一下。真正為了自利,你還非要利益一切有情,才能夠圓滿的自利,關於這個道理後面會詳細說。

現在不妨簡單地在這地方說一下,簡單地在這地方說一下。譬如說我們人人都從孩子 (p 5) 這麼長大的,那麼我們孩子家庭裡當中,都有每一個人的家庭,有的人當然父母啊,然後乃至於祖父母、兄弟姐妹都有。有的人不一定具足,不過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過程,現在不妨把這個做一個比喻。譬如說,通常一個家庭裡邊我們常說「一家之主」,這個一家之主,或者是父親也好,或者是母親也好。他做一家之主有兩種狀態:有一種呢,他是物質上頭的支柱依靠,還要精神上的依靠,這個是一家之主。他這兩點做能夠做圓滿了,他自然而然是最圓滿的一家之主。

那麼這個是什麼狀態呢?喔!他去外面賺錢,賺了錢以後,他就拿得來養家。然後呢,他精神全部招呼那個家人,所以不管是物質上面、精神上面,他都這樣做,這樣做的結果,所有家裡的人都是以他為主,自然地。喔!這個因為爸爸在外面賺錢是為了我們,然後他回來的時候,你一看見爸爸他處處地方招呼你,看見是爸爸回來了就歡喜;物質上面他也為你,精神上面也為你。做為太太的人也是這樣,哎呀,她自己先生在外面這麼辛苦,然後呢,回來的時候還處處地方安慰這個太太,哎呀,看見就歡喜!這是一種狀態。反過來,假如這個先生外面賺了錢,自己在亂花,一個人自己這樣享受,然後回去時候呵斥這個,呵斥那個,又要打太太,又要罵兒子。一回去大家看見—喔,今天這個閻羅王回來了,趕快躲得遠遠的。我想我們大家都可以容易體會到這一點吧!

(p6) 為什麼要說這個故事啊?就是說,假定你真的能夠為別人,結果為別人的結果,所有那個受你恩惠的人,他全部的精神都傾向於你,對不對?那個家是圓滿的家。你為了自己的結果的話,儘管同樣的家,對不起,支離破碎、一塌糊塗,是不是這樣?現在我們造任何的業,你要想真正為你自己好的話,對不起,一個人好不起來的,這樣。當我們在一個團體當中,你真的為旁邊、真正為他一點,他這個還報往往會遠超過我們,這個你們要好好地體驗。我們現在不必說以後,說以前的,成佛是幹什麼?說把以前的業障要消除掉。以前業障怎麼造起來的?就跟人家人與人之間相處。今天造業障決不可能單獨,你要淨化你的業障你就能單獨了嗎?你就能單獨了嗎,請問?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嗎?所以要圓滿把自己的業障消除的話,同樣地圓滿要把跟你造業障相關的那個都要解除。這一點我們不深談說這個利他,就是為了策發我們了解說我真正要自利,還非從利他方面下手不可!

現在我們這個小環境當中,你去看看,假如這個人一天到晚只忙自己的話,你自然而然不知不覺:「這傢伙自私自利!」你就不要去理他,但是也沒有辦法。他如果能夠真全心全意地為你的話,你自然而然也願意聽他,願意處處地方招呼他,是不是這個樣?那請問我們現修學佛法的人,願意人人討厭你,還是願意人人幫助你呀?願意做哪一個?這個不是嘴巴上面講,不是說:「為利有情願成佛!」就是你心裡面很清楚、很明白,你想這件事情,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地想這 (p7) 件事情!這裡隨便一提,真正到後面的話會詳細地告訴我們這一點。

所以了解了佛法真正特殊的地方,他因為要利益一切有情,結果真正得到好處的,嘿,妙了,他自己!這話怎麼講啊?沒有一個佛例外的,他都是要發這個心,說發什麼心?為利一切有情然後成佛,結果有情還是無量無邊這麼多,他卻成了佛了,對不對?這個現實的最圓滿的例子。所以我們真正要求自利,還非從這上面不可。反過來是羅漢,哎呀!他是說我自己解決了算了,結果呢,他證了羅漢,最後還要轉大圈子,還要成佛,真冤枉!我們現在說:「這個念佛,可不是這樣吧?」對不起!一樣的。你儘管現在去了,到了極樂世界到那裡證羅漢果;然後呢證了羅漢果,到那時候聽阿彌陀佛給我們講《法華經》,然後才來轉了個大圈子。佛佛道同,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曉得這個是冤枉路,冤枉路!不過這裡我們現在暫時不強調這一點。如果說我們大家不想走這個路,下面同樣地,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更正確的。你現在想自利,他前面的還是一點都不遺漏地,就讓你現在自己自利去。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如是所成有情利義,略有二種,謂現前增上生,及畢竟決定勝。】

那麼上面我們就說過了,我們真正了解這個自利跟利他,實在可以說分大不開。換句話說,你真正要想得到這個利益的話,現在有哪個內容呢?這個內容主要的有兩類:第一個「現前增上生」,第二個「畢竟決定勝」,這個內涵我們早就了解了。

【其中依於成辦現前增上生事,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類。】

(p8) 那麼我們要想得到增上生,成辦、成就、辦妥當增上生的那些內容,統統包含在「下士」這一類,或者叫「共下士」。為什麼這個下士叫作共下士?因為的的確確有人哪,叫你爬上去成佛,「哎呀!這個成佛很難,喔,眼前得一點好處就行了!」是,這一類是這樣。可是真正要成佛的人,他眼前還是要的,所以這一部分是共同學的。說到這地方又有一個概念我們要了解:你看,他真正要成佛,他不是說眼前單苦欸,他眼前同樣地可以得到增上生,你豈不是冤枉了嗎?你得到了增上生以後停在這裡,乃至於還要墮落;他得到了增上生,步步上升,而且這個永遠不停地永遠上升,到最後成佛。所以這概念我們要了解,所以「共」字它大有意義在裡面,對我們實際上是一個大策勵!處處地方讓我們了解,只求眼前貪一點便宜,這是一個冤枉的事情,你肯放下來,全部求遠大的目的去幹的話,眼前樣樣都得到,眼前樣樣都得到。

(p9) 【殊勝下士者,是於現世不以為重,希求後世善趣圓滿,以集能往善趣因故。】

「殊勝下士」這個是我們這裡真正重要的。真正的殊勝的下士是什麼?實際上這個地方引導我們的也是這個。如果你不了解這個殊勝的下士,前面那個下士就是三世怨的,三世怨的,得到一點好處虧了大本。殊勝的下士的話,那個才是得到的話,步步增上的。這個殊勝的下士,不拿現世為重,而要求什麼?求「後世善趣的圓滿」。因為他要求後世善趣的圓滿,所以現在他造的是,造集的因是什麼?都是能往善趣的因。因為他希望得到後世的好處,所以他修行,修行以後造了很多善業,將來就可以得到好的地方去。

以我們現在來說,所以出家放棄這些社會上頭一切的好處,為什麼?不是貪著現在,喔,覺得:「這個極樂世界美得很啊!現在這個事情我不要。」你就努力忙這個嘛!實際上也的確是如此,啊,你能夠眼前稍微辛苦一點點,花出一點代價,那個代價拿數字來衡量,說不定十萬八萬,將來去收入的話,哎呀,那是無量無邊!王永慶在你看起來,你根本不在眼下,這個王永慶算什麼?哎呀!一點都不要他,就是如此。所以這個叫什麼?殊勝下士,這也是本論真正引導我們的。

【《道炬論》云:「若以諸方便,唯於生死樂,希求自利義,知彼為下士。」】

(p10) 下面引那個《道炬論》,《道炬論》就是本論的這個藍本,阿底峽尊者的。實際上呢,他所以引的話,特別有個意義,說表示這個圓滿的師承。到這裡大家記得哦!本論真正的殊勝是什麼?從佛然後經過兩個大菩薩,一個是彌勒菩薩,一個是文殊菩薩,一直傳下來,經過龍樹菩薩、無著菩薩,一直傳下來,然後傳到阿底峽尊者,這有圓滿師承。所以他這地方特別說明:我這個不是亂來的,真正的佛說的最精要的精髓,根據是這個!這個括弧裡的很容易懂,假定說我們忙著這方便,都是為了求這個生死當中自己的快樂,那就是下士。這個上面說要求的這個—增上生,所以下士;還有要求的義利是決定勝:

【決定勝中,略有二種,謂證解脫僅出生死及一切種智位,】

「決定勝」究竟是要得到好處的有兩種:有一個呢,單單解脫生死,叫二乘;還有一個呢,「一切種智位」,就是佛果。

【其中若依諸聲聞乘及獨覺乘,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類。】

在這個兩類當中,不管「聲聞乘」以及「獨覺乘」,他所有說的這個內容就在共中士,或者就是「中士」或者「共中士」,共字意義也是一樣,跟上面一樣。那麼在這個地方呢,「共」字我們要著眼,原來啊,單單走中士那種人真是冤枉,因為你走上士,你也 (p11) 得到了;如果你不走上士,單單得到……你就上面得不到,所以這個「共」字著眼點,這我們應該要了解的。那麼中士內容是什麼呢?

【中士夫者,謂發厭患一切諸有,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脫,以趣解脫方便之道三種學故。】

他這個內容就是這樣,發了個厭離心。他這個厭離心,平常我們單單都說厭離心,那麼厭離是什麼呢?對於「一切諸有」,這個諸有包括三有。欲界固然是非常地厭惡,為什麼?它有種種的過患,乃至於色界、無色界,色界天上那快樂得不得了,無色界……都是曉得它的大過失,產生大厭離。但是他那個厭離只求自利的,自己解決了,一心一意要度脫這個三有。那麼他為了達到這個度脫三有,所以找這個方便道,也就是這個。方便道是什麼呢?就是戒、定、慧。這個統統包含在中士當中。

這地方順便提一件小事情,這個真正的中士道,他得到定,我們不要小看那個定,那定比起世間來的話,那是不得了地好。我為什麼要提這個?現在我們修行,往往稍微有一點,聽懂了一點,哎呀,歡喜得不得了!然後念了幾聲佛,哎呀!自己得到了一點境界;然後呢拜幾下佛,等一下覺得這個好!然後做夢又怎麼覺得好,坐的時候覺得舒服又舒 (p12) 服,大家就覺得好得不得了—就不向前了。你一覺得這個好,你就不向前了,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這個佛法的內涵,你沒有這個正確的認識,必然產生、難免產生碰到一點好的境界,就停在那裡就上不去了。

實際上這一種情況比起於定的境界,那差得不曉得多多少少。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亂,還沒有真正進入色界根本定,要得到念佛三昧,那個時候才得到這個色相應的這種快樂。當然念佛的話,你一定可以去,但是他這個得到了,真正念佛得到的念佛三昧以後,他不會對它執著的,他真正的目的不是執著在這個色界的快樂,他要去極樂世界。所以這個真正能不能往生—信、願,它在願上面,不在那個定上面。所以我們現在如果不了解這點,稍微得到一點點,哎呀,覺得執著得很!對不起,那這個就很危險了,那這個就很危險了,順便一提。下面也同樣地引那個《道炬論》。

【《道炬論》云:「背棄諸有樂,遮惡業為性,若惟求自靜,說名中士夫。」】

那麼,他現在對三有的種種的快樂—背棄,這樣的。所以真正的修行這個二乘的人士,你不管什麼快樂給他,他絕對不要,絕對不要,這個特質。然後呢,因為他一心要求這個,所以他要修道,在這種狀態當中,他的行持—遮惡業。這個惡業比我們現在的善 (p13) 惡業要高一等喔!這個我們現在的善惡業是以三善三惡為標準的,就是說不墮落三惡道的這叫惡業(編者按:疑師口誤,「墮落三惡道的這叫惡業」);現在修學二乘的行者的惡業,要跳出輪迴的這個才是叫善,如果沉在這裡邊的話它是惡業。所以這個略戒經的三句當中,「自淨其意」是他的衡準標準,如果你做了很多的善事,心裡面戀戀難捨放不下的話,這個是惡業。所以他真正重要的是什麼?「若惟求自靜」,那個要求自己寂靜的,這個還是中士夫。

【如覺[口窩]所造《攝行炬論》云:「尊長佛說依,密咒度彼岸,能辦菩提故,此當書彼義。」】

那麼,「覺[口窩]」還是阿底峽尊者,造的《攝行炬論》裡邊說:「尊長佛說」,說這個我的前面的尊長,這個實際上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傳下來的精要。是什麼呀?真正要想徹底解決一切問題,要圓滿你這個大菩提心有兩條路,哪兩條路?一條是顯教的,一條是密教的;密教叫「密咒」,顯教是「度彼岸」。現在本論所要引導的,這個地方要說的這個,所以我現在說這個道理,「此當書彼義」。就是前面是上面說明三士道的內涵根據及它的傳承。

(p14) 【謂修種智方便有二,謂密咒大乘及波羅蜜多大乘。】

真正學佛道一切種智有兩個方法:顯教、密教。

【此二攝入上士法類。】

那麼這兩個統統包括在上士裡邊。

【上士夫者,謂由大悲自在而轉,為盡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學習六度及二次第等故。】

那麼什麼是上士呢?這個是由於他「大悲心自在而轉」,我們現在是什麼東西自在?煩惱自在而轉。經過了修習以後,我們心裡面時時起來的都是會大悲心,一心要救別人,這樣。那麼他……你要救別人的話,要有救別人的方法,沒有方法的救別人是救不起來的。譬如說我們家裡邊母親都是最慈悲的,可是教育那孩子教不起來。沒有一個母親例外的,都是希望望子成龍,結果弄了半天,嘿嘿!就偏偏不行,為什麼?溺愛,叫作。所以我們說,這個真正的沒有正確方法,悲心不行,所以叫,我們平常有一句話「愛見大悲」。你大悲心有了以後,如果說你沒有真正的空性—一實相,跟它相符的話,那還在愛見當中,跟著煩惱相應的,這個—敗壞菩薩,不行!

(p15) 所以你有了大悲心,既然要救一切眾生,還要有救一切眾生的方法,那怎麼辦呢?那個時候一定要成佛,所以發菩提心叫為利有情願成佛。所以必須具足的幾個條件,說大菩提心必須具足的條件是大悲、大智、大行。你沒有悲心,不想救別人;有了悲心你沒有智慧,是救不成;你然後真的有了智慧,你開始去行持就對了,等到那個行圓滿的時候叫大力,好了!那麼真正要想達到這個,要去學什麼?學兩樣東西,「六度及二次第」,或者是單單學六度,或者是六度上面還加上二次第。二次第以前講過了,生、圓兩個次第,生起、圓滿兩個次第,這是無上密當中的。

【《道炬論》云:「由達自身苦,若欲正盡除他一切苦者,是為勝士夫。】

還是說,要體會到自己的苦,然後呢,推己及人要幫忙別人,而要盡除所有法界有情的苦,這個就是最殊勝的人,這個就是發大菩提心的菩薩。

【此士所修菩提方便,謂波羅蜜多及咒,下當廣說。】

這上士要學的內容,這是因為這裡正說的,所以下面詳細說。好了!根據上面這個內容,我們看一看整個的佛法內容,統統在裡頭了。所以現代的我們的太虛大師說人天五乘,實際上這個都有根據的,印度的經論裡邊說得清清楚楚。你仔細一點分五乘,再不然 (p16) 三乘,乃至兩乘,乃至於最後《法華》上面只有一佛乘。但是不管怎麼判,內容都是這個,再也沒有例外,你所對的境就是這些。

人天,當然我們輪迴當中,人人不希望到地獄去,人人不希望做畜生,希望享受,那麼享受是人天。這個是統統包含在下士,你這樣做的話,你就可以得到人天。但是人天當中又不圓滿,弄了半天三世怨,再墮落,哎呀!還是要跳出來,那單單跳出來部分的話,聲聞、緣覺—共中士。雖然跳出來了,說我真正要想做一個世間的好人,還要管管別人,幫助幫助別人,現在你要修學佛法的人,居然自己跳出來了不管別人,這個算什麼呢?譬如這世間稍微好點的好人,他總是上面父母、妻兒、子女、親戚、朋友,幫忙別人;你現在修學佛法的人,什麼都不管了只管你自己,然後還要修學,哎呀,不行、不行,推己及人,那麼這個叫上士,所以總共包括在這裡。

說到這個地方,我也想起一件事情,那個當年我的老師常常罵我的,唉,我現在真是感激不盡,感激不盡!我不妨把我老師對我的教訓在這個地方:我那時候常常自己覺得我是一個修行人,總覺得這個也不願意做,那個也不願意做,我來修行的,然後自己總覺得我放掉了一切跑來修行!我老師說:「你修行!你要修行,你關在山裡面,你為什麼跑到我這裡來吃我這東西啊?住我這個房子啊?我欠你的啊!」我聽了,當時聽了半天,覺 (p17) 得這些人怎麼好像不慈悲呀?「慈悲、慈悲!你不是要學佛嗎?要你慈悲啊,我就是個凡夫!」當時一直不懂這個話,一直不懂話,這個話一直不懂,現在慢慢地了解了。

的的確確地,而我們自己覺得:我要修行!欸,你要修行,修誰呀?修你自己,要修你自己,你為什麼跑到我這地方,還要吃我的東西啊?這個千真萬確事實啊!然後還覺得好像順理成章該吃的,好像他做完了以後要養你這個樣的。他為什麼不會修行,他要來幫你忙?我想了半天:沒有錯啊!單單如果只管我自己的話,很正確嘛!大家只管自己的話,為什麼我要燒了飯給你吃?為什麼我要做了這個東西給你呀?那只好大家……好了,拿了一個缽去討飯,討到嘛吃飽了就坐,討不到只好餓,那個還情有可原!本來你只管自己。今天我說我要幫一切人解決問題,問題不解決,還要人家侍候你,侍候得不對,還要指責別人!我想了半天是越想越不對!也許我可以說現在剛剛開始不對,是嘛,剛剛開始是要這樣,可是因地當中你已經弄錯了,菩薩啊!哎呀,後來慢慢地了解這個話了,慢慢地了解這個話了!

所以現在我的的確確地,在那個地方看見別人忙,我真感激啊!我絕對不會想:欸,那些人不會修行,不是,幸好他那些忙,今天我在這裡可以心安理得,我真感激啊!如果有空,我起來一定幫他忙,大家去做好,實際上做好了是為我自己,現在才漸漸地了解。 (p18) 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去責備人的心慢慢減少了,到最後減到最低限度,真正到最後的話,完全找不到了。那個時候大概多多少少可以走上去了。所以我現在感覺到:有的時候還不罵還不行咧!總是這個樣子想,一直想了好久,後來被他罵了幾次,當時罵的時候還覺得心裡很起反感:「哎呀,這個老師怎麼搞的呀?這個樣的呀?」但是妙了!如果說你不能跟法相應的話,你始終想在那邊的話,這句話永遠沒有效果。

Category : 廣論講記一

Tags :

Proudly powered by WordPress and Sweet Tech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