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4, 2014

GL1-32b

Written by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卅二 ~ B

常法師

(手抄搞 第四冊 p275)

這個叫做無垢淨願,有嗎?我想這個很難,要這些善根。要以淨戒,這是單單根本哪,然後還要所謂隨分的行種種的善法,布施、持戒六度等,還要無垢的這個願,平常我們真正的大乘佛法,那就是菩提願,菩提願。這個願一發那就相應了,這一點說起來,說起來真容易,現在我們不要說做到,連那真正菩提心是什麼內容,知道的人是寥寥無幾。名詞大家都知道,不錯,總算有個種子,真實的內涵還有一段距離,還有一段距離。要把這些東西整個地結合起來,要這樣多的善根,要這樣多的善根。那麼說到這個地方,哎呀!這個不容易啊,所以他說這個情形,這是因。

p 65 (4)

【現見修積如是因者,極為希少。】

眼前看看積這樣因的人真稀少。

(p276)【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總若別,皆屬難得。】

以這個推比、比度,然後思惟得到善趣人身這個果報的時候,「若總若別」,「總」是單單得到人身,單單得到人身都不容易,「別」的話是特別得到暇滿人身是難得極了。到現在這個時候,因為我們對於真正上面說的淨戒,然後施、無垢淨願,它那個行相並不了解,平常我們一般的習慣總在文字上面轉,這樣。所以我前面不斷地提出來,到現在為止,我也曉得,不是說讓我們認識內容,可是這個裡面有一點重要的概念,這個是我們要認識的。指出來,我們應該自己了解,至少曉得我們自己無知,你有了這一點本錢,下面才有機會能夠修學佛法。這個行相指出來以後,反省一下:哎呀,對呀!我在文字上面轉哪,真實的內容還不知道啊!你有了這個,就肯上進,去學了,否則總覺得自己很懂得道理,實際上在門外轉。

這個經上面一直告訴我們,這個自己曉得錯的,那這個是個有智慧的人,他至少曉得自己錯的;而我們凡夫渾身都是錯誤,還自己覺得智者,那真是愚中之愚啊!這兩個不大容易。我自己覺得很多年以前,那麼,那時候自己看了,覺得好高興,懂了:哎呀,那正知見,正見的重要。有一次法師就跟我說:正見,你真的懂了正見啦?我想了半天,我覺得……這個好像懂了嘛?他就說了些道理,噢!對了,真正的正見說起來大乘要到初地菩(p277)薩,那應該怎麼說呢?叫正知見,那我就謙虛一點說正知見。後來他又跟我說:你,得到了正知見嗎?第二次我就不像第一次那樣的,自己反省反省,好像似是而非,但是自己還是心裡面覺得很懂的樣子。

以後我自己跑出去,然後跟人家講,哎呀,很多人聽見了說歡喜,說這個佛法的中心啊—正知見哪!結果給他們講講啊,我自己居然把前面那個懷疑忘掉了,自己好像很懂的樣子。以後還是自己的……一位師兄,他就有一天告訴我,哎呀!說這個講道理真容易,做起來體會到是不容易啊!那麼又隨便談起那個正知見,談到這個「我」的行相,他說真正要體會到我這行相不容易!不要說我們細的,粗的都感覺不到,如果要細的,我們根本沒有可能。那位師兄是我一向非常佩服的,儘管他不像我那樣能說善道,可是他平常要嘛不開口,開起口來都是非常有份量的,我真正的很多好處,都是因為他的提示。我就把那句話記在心裡面東摸西摸、東摸西摸,哎,居然被我摸出一個名堂來,一看!一點都沒有錯,下次好高興跑得去,歡喜他,我說我現在才真懂了你這一句話。那懂了什麼現象?發現一個道理,我以前根本對佛法是外行。欸,他聽了滿歡喜的,他說你倒進一步說說看,我說了半天還是說大不出來,但是那時候我發現自己沒錯,稍稍有一點進步,也只是稍稍。稍稍有一點進步,發現什麼?自己原來一無所知,這是我親身的體驗。

(p278)我們在平常起心動念當中,都在這個我相當中轉,我相是無明的根本,都在這上面。我是什麼?你根本見不到,完全不認識它,不要說細相,那粗相都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之下,唉!說起來……所以叫「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菩提心是什麼?覺,不要說覺他,你至少自己自覺了你才能覺他,要覺的是什麼啊?就是覺的這個東西,那時候我才懂得,啊!原來這樣的。

所以我在這個地方告訴你們,真正讓我們了解正確的行相,現在還不是時候,千真萬確的。現在我才所以碰到一個地方,把這個真正的行相指出來,只有一個目的,剛才說過了,假定聽見了以後你們能反省,發現自己,哎呀,的確還在門外轉,那時候我們就大進步了,就還有機會進步,現在就是個進步。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我們修學佛法去掉了三過以外,還要什麼?具六想,第一個什麼想啊?說自己有過,喔唷!這聽得很來勁,什麼過呀?書本上面。那個、那個沒有用,那是修書本,現在到這地方,你慢慢地繼續下去的話,什麼過呀?啊!就在這地方,原來我不懂!那個時候書本上道理已經用到你身上了,你修的不再是修書本了,慢慢地開始修自己了。

這個一步、一步,所以我在這個地方特別跟大家說一下,我所以這個地方提出來的原因。你認得了這一點你再去看的話,的的確確說我心裡不具足,然後呢再能夠仔細地觀察(p279)大家,說能夠結這個因的人哪,少極了,既然很少的話,你能得到這個果報嗎?當然難!所以這個因門當中觀察,進一步呢?果門當中。

【由果門中難獲得者,觀非同類諸惡趣眾,僅得善趣,亦屬邊際。】

說現在我們從果門當中,果就是已經結了果了,說看看它很難得,這個看看非同類—惡趣眾,不是同類的,我們現在人說不同類的,不曉得多多少少,不曉得多多少少。而想得到人身的話,一比之下的話,那是少之又少,所以說惡趣眾得到善趣的是僅屬邊際,只是邊上一點點哪!我們現在隨便這個地方一看,喔唷!不知道多少螞蟻,不曉得多少蚊蟲,是不曉得多少細微的。那晚上燈一亮,第二天早晨看看,哎呀,你那個燈下面是一大堆的死屍,那我們還有紗窗喔,如果你沒有紗窗的話,根本不曉得多多少少。拿我們看他們那個海裡面說打魚,幾年以前他們到南極去撈那個鱗花,一網下去,撈下來那簡直是,網都拉不動,這樣厲害啊!唉!所以這個的的確確的真正旁生、地獄的真正的它那個所依處是海裡。啊!比起來所以果位當中看看哪,人是實在是少得不能再少。

【觀待同類諸善趣眾,殊勝暇身極屬希少。】

然後呢,我們不要說惡道,然後看那個同樣的得到人身當中,儘管得到的人身,得到(p280)的人身而特別得到暇滿的又有幾個啊?作一個比例還是這麼少,這個四十億人口當中有幾個信佛的?信了佛以後真正了解佛法的有幾個?了解了佛法如說修行的有幾個?唉!絕端地稀少,絕端地稀少!所以我們自己好好地努力思惟,好好地努力思惟,這個才是我們下面應該做的。

【如格喜鐸巴云:】

說這位鐸巴告訴我們,「格喜」通常西藏話翻成我們就是說博士,就是法師,我曾經跟大家說過,真正要他們那邊考一個格喜真不簡單喔!他那個真正的,你想要學,以黃教來說,這個三大寺,三大寺的平均單單三個廟的這個出家眾有五、六萬,每一個廟平均大概有一萬多個人,然後要念十五年才能夠考,那一年當中真正的考取的,像不知道是色拉還是甘丹我就弄不清楚了,只有十五個名額,這樣啊!一千個人當中還不到一個!我們現在那個出了家,剃了個髮,跑得去就是說是法師了,唉呀,我的天哪!然後說這個念了三年,啊,那已經了不起了!他要念十五年,然後要考,一千個當中考出一個來。所以他這種法師,我們這個法師比一比的話,那的確有他的絕大的差別。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他這個格喜告訴我們:

(p281)【「殷重修此,餘一切法,由此引生。」】

教我們認真地去修,你真正這個修起來的話,下面都跟著來了。

【故應勵力。】

我想這個概念我們很清楚,真正重要的現在怎麼去思惟、觀察,如果說不能進一步學到思惟觀察之前,至少要學到一件事情,曉得:哎呀,我原來還這麼差呀!那曉得這個,下面就有希望了,下面就有希望了。好!那麼到前面為止啊,這個第二卷也告一段落。還有呢,正修的時候這個在攝取心要之前,勸勉我們應該做些工作。我們緊跟著繼續下去。

繼續下去之前,先看一看那個科判,那個科判還是前面第一張,第一張的反面,第一張的反面,說親近了善知識以後修行的次第,第一張的反面,這個後半部。看,乙二,這個裡面分兩部分,第一個呢,「於有暇身勸取心要」,不是說,親近了善知識馬上就修喔!這第一件事情,是!也可以說修,他修的真正重要的嘛,就這個,就這個。所以昨天晚上我們就談,談有很多說密教的儀軌,他說這密教的儀軌當中,前面第一個往往先念善知識的重要,第二呢就念那個暇滿人身。我經常用的那個是這樣的:「暇滿人身寶,難得而易失,得已應善修,莫令空無果。」這暇滿的人身這是真正最重要的大寶,然後呢很難(p282)得到,很容易失去,得到了以後要好好的努力啊,不要讓它空空的浪費啊,這樣,所以莫令空無果。

下面還要念,念無常,不過,平常的時候我們總覺得,哎呀,這個儀軌很好,是,你如果說真正的如法地修持,修持過了,你隨便一提的話,你心裡的量都生起來了。如果沒有修持,單單念一下的話,這個還是種一點善根,這我們要了解的,要了解的。凡是修持過的人,輕輕一碰,哎呀,他心裡面就有非常強烈這個,難得的得到的暇滿人身,拼命去修這個量就生起來了,所以他修下面這東西有絕大的力量。你如果說沒有思惟修習的話,儘管你念了說,哎呀,這個是最好的啊!對不起,它好是好它的,我們還是沒有用。那麼有了這個以後,那個下面的才緊跟著來,因為你有一心一意要去修學佛法的這個,那麼下面呢開始了。

菩提道次弟廣論卷二終

菩提道次弟廣論卷三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

他這個攝取心要當中,告訴我們兩部分:丁一、丁二,是:

【① 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② 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p283)他先告訴我們對於這個「道」,我們要修的道,「總」就是總綱,對於整個要修學佛法的這條道路的大體要建立。換句話說,要有產生確定的認識,而且這個確定的認識—決定解,你認識決不動搖。要有了這個,進一步然後呢再去「正於彼道取心要」,那個時候對於你所走的這個道路開始要去做了。

那麼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翻到六十六頁,六十六頁啊,關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這一點我們平常不大注意,乃至於我們平常也很少聽說。那我們說要修行嘛,你趕快這個人身既然這麼難得,你趕快、趕快念佛,趕快參禪,忙這些幹什麼?這他有他的道理在,但是實際上,如果說我們要想走最完整、最快速的大路的話,卻是走這個。所以正式的一般的教法當中告訴我們的時候,他往往一開頭的時候讓我們認識幾件事情。那邊的黑板上面,「因、道、果」,或者「境、行、果」,或者是「信、解、行、證」,這個地方我簡單地說一下。   

因地當中,你怎麼建立起來要修行而不走世間路子的,對於這個因,如果所說正確地、圓滿地認識了。那麼將來當然有這個圓滿的正確的認識,要想達到這個圓滿的果位,應該走圓滿的道路,跟著你也必須把握得住。然後照著這個正確圓滿的道路去走的話,果位是當然一定如此,所以他說因、道、果。

境、行、果呢,也是一樣。所以這個境,現在我們所對的境是什麼?也就是眼前山(p284河大地,無不在我們所對的境當中,外境、內境。外面所對的境,所謂,喏,這些色法,裡邊就是心法,整個的這些東西我們所知的萬事萬物。這樣是雜染的、是痛苦的,然後這樣是這個反染為淨的,然後得到這個的,你對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後知所取捨,然後照著取捨去行。你為了要達到你的目標,你要有正確的認識,根據這個認識然後去這樣去做,這個就是行持。所以翻成功「道」也好,翻成功「行」也好,就是你在這條道路上面走,然後呢感得這樣的果。   

跟前面這個,不管他用的名字叫因、叫境,就是說這個是你應該信得過的,然後呢進一步去了解的,這個是才是,所以我們《華嚴》上又開為信、解、行、證。你對這個內容有了正確的了解以後,然後你走的路的時候,完整無缺。所以他真正修學佛法,一開始的時候卻重要的是這個東西。因為他一開頭的時候讓你認得了完全正確,然後在這個完全正確的認識之下,指導你這條路本身也是絕對的圓滿,這個絕對的圓滿包含了質正、量圓、次第無誤,所以你能夠很快地走上去。即使不能像善財童子一生取辦的話,他也三生、兩生及十生、八生也應該成就啊!   

我們就不會轉大圈子,所以這個概念是將來容或有很多不同的諍論,這我們目前暫時不去談它,不過眼前倒是我們可以立刻體會得到的一件事情,立刻體會得到一件事情。(p285)就是說我們曉得修行難的有兩樣東西,第一個,就是正確的知見不大容易建立。所以得到正見了以後,然後是見道,見到這個是對的,這個錯的,儘管你見是見到了,可是以你的無始以來的習氣還在,所以把你所見到的消融這個習氣,所以見道然後修道。大徹大悟的祖師,他也這麼說嘛:我雖然大徹大悟見到了佛性—什麼叫佛性啊?覺性,換句話這個才是正確無誤的—但是我無始以來的習性還在這裡,那個時候怎麼辦呢?就拿我所見的消融這個習氣。話是不一樣的,內涵還是一個—見,然後修,這說明什麼?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第一個要認得它,第二要去除它。

請問:現在我們在這個地方大家說修了個半天,你認得了嗎?不認得,不認得你怎麼去除呢?我說難道念佛錯了嗎?沒錯啊!可是現在我們不妨去衡量一下,現在我們的念佛是什麼一個狀態?當然有兩種,有一種呢大祖師,通常說印光大師,那是再來人,他是接引我們的。說實在他弘那個法門,是應我們根器說,啊,現在這樣的;他自己的本地風光如何修法,他講出來的,不一定是。我想我們大家信得過,或者有的人雖然講的話,我們不一定體會得到。   

所以一般對我們初機的人來說,只是說:哎呀,現在這個時候啊,你看看那個世間這麼糟糕啊,你只有一個勁兒地念佛啊!所以我們不管什麼就是念佛,反正去了以後……。所以(p286)這個叫作什麼?帶業往生,這是很明白地說得清楚。那麼當然有人提出來這個消業往生,這個各有他的理由,我們千萬不要在這上面諍論,我們把握住這個內容。所以實際上我們能去的,即使能去還帶了個業,去了以後慢慢地怎麼辦哪?欸,你還是要走這個路啊!你要認得它,認得它了以後呢,然後你要淨化它,這不是一個事實擺在這裡嗎?就這樣。

所以實際上面我們覺得在修行,就是對這個方便法門來說,跳出這個生死輪迴來說,這是個最殊勝,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可是直接當下的說淨除我們的煩惱,然後呢要想慢慢地把那個煩惱的習染把它洗乾淨這一點,正面來說的話,還沒有碰到。對不對?想想看是不是?這個概念很清楚、很明白,為什麼?因為我們對那個道的整體的內容,不要說整體談不到,道是什麼?不知道!我們只曉得,哎呀,世間苦啊,反正你跟著他去,去了以後問題都解決了。是啊!就像現在說我們這個留學政策,這個比喻是非常好,到底你那裡念些什麼書啊?不知道,只曉得到那裡才好的,反正你一個勁兒想辦法去把英文補習好,然後護照拿到,去了,問題解決了。所以將來真正去學的東西,可不是這個護照,可不是現在那些東西喔!這個很清楚、很明白。

所以我在這個地方也常常說,假定說真正要去念佛,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我們不必說,年輕有為的出家人哪……不要走這種念佛法門,應該走另外一個,還是要念佛,(p287)為什麼?一方面我自己去,一方面要幫助別人,那個時候你要幫助別人的話,多多少少對道的內涵我們有一點認識,這個很重要。實際上呢這個是不是單單幫助別人,不是耶!你能夠有的這個認識,然後你去的時候,那時候就不是帶業往生囉!當然了,我們弄得不好還是帶業往生,弄得好的話你就可以上品上生了,這個情況就差得天差地遠了。所以絕對不是不去,是正因為如此,我要去嘛就要不但自己去,還要帶著別人去,這樣才好!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關於這個概念就很重要了。   

還有呢,你了解了這個,你修行的時候你絕不動搖。要不然我們聽見東風,這個人講東風東倒,他講講這樣好耶、他講講那樣好耶,你心裡面就一點的把握都沒有。哎呀,這念書,在這個地方覺得不好,跑到那裡,跑到那裡依舊老樣子,又跑到那裡,到最後說念書不好,修行;修了半天又覺得不會修,那要去念書。一生就這麼浪費掉!所以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要先把那個概念先建立起來,然後呢建立起來,當然既然稱為道,一定是沒有錯的,還要「發決定解」,你確定曉得,噢!原來這樣的。   

記得不記得前面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就說,喏,首先你把道的這個整個的內容經過善知識的引導,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後呢,找到我們下足的地方可以修的,進去;不可以修的,千萬不要以為現在不能修的原因而棄捨它。恰恰相反,我現在努力,把我現在的罪障。(p288)淨除、資糧集聚了,等到你能力慢慢地增上的話,欸,那個時候你就可以步步向上。記得吧?記得嗎?我想大部分的還記得,如果不記得,前面的好好翻一翻   

所以這個本論,這個次第你絕對不能亂,你亂掉了以後,有很多東西你就中間插進來不曉得在哪裡,學得很辛苦。那麼記得這一句話以後,現在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了,為什麼到那時候你能夠爬得上去,步步上升呢?因為你一開頭的時候你已經把那個總綱已經有正確的認識,而且在內心上面發生確定不疑的見解。所以你現在找到你修行,不但如此,而且修行的結果,必定是會向上,向上你曉得下面怎麼走。如果你不認識這一點的話,那現在根本不曉得到底修了不修。很多人自己一番好心,宿生善根,跑得來要修行,因為沒有找到門路啊,在那個地方空轉,原地踏步,還以為修行。大心而真正修,修了以後一定是障礙慢慢地減少、淨除,資糧慢慢地集聚,能力增強。向上去的以後又不曉得如何向上,不要說不得其門,沒有指導者在那兒原地踏步,就是真正做,做對了以後,因為前面不認識,他還不得不踏在那個地方,不能上進,這個毛病都在這個地方啊!   

所以我們現在動不動就說:哎呀,這個一生取辦沒有可能哪!什麼啊?你沒有,不知道,然後自己還執著著自己不曉得的東西,偏偏以為這個對,你怎麼可能?怎麼可能?所以《華嚴》說得清清楚楚,我們不是說一定要走到他那個樣子,至少曉得這是一條,有這(p289)麼一條路。現在我們心裡面不妨先把以前這方面的障礙先把它清除掉,走這條路,探索、探索看,這個時候我們就有個機會了。所以關於這個道總建立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

同時說到這裡,我們也可以想一想,譬如像《華嚴》—像很多大經,說起來也是最大的大經,它一開頭就告訴你怎麼修—《華嚴》一開頭是沒告訴我們怎麼修耶!先說〈世主妙嚴品〉它就從佛出世囉,然後呢這個人出來讚歎,那個人出來讚歎,一讚讚了個多少卷。啊!真想不通,為什麼原因?這個裡邊真實地說起來,有它特別的理由在,有它特別的理由在,就這樣。   

所以關於這地方我們真實想走這個完整的路子的,那麼那個時候對於這個道的總建立,應該有這樣。就算是我們現在一下不行,那麼怎麼辦呢?因地當中記住,噢!原來這樣啊,原來這樣啊!所以我現在目前是障礙很大,然後呢這個地方也很苦惱,所以我努力要念佛到極樂世界,去了以後我確實要走這一條最正確直接的路。你因地上有了這個念頭的話,然後到了極樂世界你不會很快地取證二乘果位;那個時候你就會得把你當年因地當中結下的這個正因,讓它慢慢、慢慢地增長,然後走這條直路。所以不管眼前也好、將來也好,對我們最大的好處—這一點。那麼發了決定以後,第二才正於彼道取心要,那時(p290)照著這次第一步一步上來了。現在我們看,說這個決定解,這個怎麼樣一回事情呢?

【初中分二。】

分成兩部分。

【① 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② 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 今初】

第一個呢,這個說現在本論是講的是三士:下士、中士、上士。

Category : 廣論講記一

Tags :

Proudly powered by WordPress and Sweet Tech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