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3, 2014

GL1-29b

Written by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二十九 ~ B

常法師


(手抄搞 第四冊 p165)

這種情況自然很容易得定。

p. 58 (3)

【是故從於知識修信,乃至淨修行心以來,若有幾許眾多熏修,即有爾許速易成辦,智者所喜妙三摩地。】

所以從這地方我們了解,前面一步一步上來的一個次第:從親近善知識,對善知識的修習信心,乃至於針對這個次第下去,暇滿人身,然後思苦,然後皈依,業感,一直到發菩提心,願心、行心……所有這個次第一步一步地修。你有多少努力的功夫放在這個上面的話,那麼將來你就有多少本錢,拿這個本錢就能夠很快地能夠修成功你所要的。這個也是諸佛菩薩—真正有智慧的人,所喜歡的殊勝的三摩地,這個非常清楚。

【又非但止修,即諸觀修,亦須遠離掉沈二過,將護修習。】

上面是說學定、三摩地。其實不但如此,就是你觀修,所謂真正修的止觀、止觀,這(p166)個觀修也同樣地要遠離這個沈掉才能夠修習。我們雖然還沒真正地深入止觀,我們眼前卻有止觀的隨順。什麼叫止觀的隨順呢?這個心相也隨順向這個方向去的。譬如說平常我們自己在這兒用功的時候,一心看那個書本,觀察它的道理,那個時候假定我們的心裡邊胡思亂想的話,這個想到那個,哎呀,這個滿喜歡、這個也放不下,你看書就看不好。等到你胡思亂想過了以後,心裡面覺得:欸,剛才明利這種狀態又過了,雖然眼睛瞪大在那兒看,腦筋裡面迷迷糊糊的,這個書又看不好。那麼這個兩種情況是什麼呢?前者屬於掉,後者屬於沈。所以你有掉沈的時候,一樣地,看書也看不好,就是觀的部分。從這個上面曉得,不管是若止、若觀是一樣。

所以實際上說起來,不是說等到你後面學止、學觀的時候才用得上,就是我們眼前在聞思階段上面,乃至於你做任何一件事情,你要想真的做得好的話,第一個你心要明利。那個心的明利的話,的的確確包括了止觀兩樣東西,而所有障礙的最主要的就是沈掉。從這個地方我們曉得,下腳第一步就是這個。所以現在這個前面那個次第就是這樣,我們現在修行不按照次第,這個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大善知識真正為大善知識就在這裡,就在這個地方。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常常發現一個很有趣的事實:跑到這裡來,很多人來學,他目(p167)的是沒有錯,來學,可是他用的方法往往是大錯特錯,怎麼樣?他跑得來急急忙忙地說:「我要學這個,你要教我這個。」實際上他這種狀態,如果用這種心理的話,很明顯地犯了一個大錯誤,明顯地犯了一個大錯誤。什麼大錯誤啊?大家想想看,我前面也說過了,這個地方我舉一個比喻來說,我們生了病,應該怎麼辦呢?去找一個好醫生,然後給他看,說:「醫生啊,我什麼病?請你檢查我什麼病哪,然後你根據這個病開我的藥,我照著你給我開的藥方,努力去治我的病、吃我的藥。」是不是應該這樣?大家有沒有不同意的?對,沒有錯!所以你跑得去正是讓他來診斷你犯了什麼毛病,然後根據你的病給你的藥。剛才這種狀態,我們是什麼?我們等於是跑到那地方去:「醫生啊!我要什麼藥,你就給我這個藥!」這個你說,你是去找醫生啊,還是說什麼?大家想想看,對不對?很多人跑得來覺得:「哎呀,我要學這個東西,你給我那樣的,所以不配我胃口。」那不配我胃口的話,的的確確就不必跑到這個地方來認真地學,這個概念大家要清楚。

當然,譬如說像一般的,如果說這個老師的條件不夠,那個倒是可能的。實際上呢,在這種地方我們也許說:「是嘛!因為現在老師不夠,所以我們會這樣做啊!」你從表面上去看沒有錯,你如果深一層去看的話,為什麼你不能感得圓滿的老師?為什麼你的業力感得這樣莫名其妙的環境?世間所有的一切事情有沒有天上掉下來的?有沒有偶然來的?(p168)沒有。我們信佛的人了解沒有,一切都是如是因感如是果,因為我宿生的因地當中,沒有下那個正因,所以感不到今天的正果。

如果在這種狀態當中,你還不努力地反省,淨化自己去尊師重道,還在那兒說,噢!張開眼睛看看天下沒有一個像樣的人可以教你的話,那這個修學佛法是越走越遠。是,在我們剛才進去的時候受了很多錯誤的影響,的的確確會有這種概念的。但是我們正式進一步進入佛法薰習了以後,真實認識的就應該認識這個,然後呢,自己淨化自己的錯誤,這個才是重要的。否則你把持著這個,你不能改過這種自己錯誤的認識的話,沒有辦法,越走越遠,越走越遠。所以這個地方要這麼說一下,順便提到這裡提一下,讓我們心安理得,照著這個完整的次第一步一步上去,一步一步上去。繼續下去。

【此教授中諸大善巧先覺尊長,隨授何等應時所緣,為令於其所緣法類,起定解故。由師教授,引諸經論,應時之義,更以先覺語錄,莊嚴環繞其心圓滿講說。】

好,說現在關於這個前面的基本的已經說清楚了,正確的方法應該如何?錯誤在什麼地方?正反兩方面都說得清楚的話,那一無遺漏,一無遺漏。關於正反兩方面這個道理我上次已說過了,這個以後在我們正式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平常(p169)我們太多的毛病就是這樣:正的既沒有學完全,反的根本也不知道。那麼這種狀態有什麼好處,有什麼缺點,我在這裡說一下。好處也可以說方便,告訴你配你的胃口,好了,你就照著去修去了,這個倒是的確好處,不要你花太多時間去摸索、去探討,方便是方便極了,極大部分人就是走這個路。有沒有效?絕對有效!最後也絕對成佛。但這條遠路,這個路之遠的話,你無法想像地遠,不曉得到什麼時候!

試想你念一聲南無佛,到最後都要成佛的,何況我們現在都不只這個一聲南無佛耶!但這條路是絕對遠路,然後呢,我們一步一步地觀察上去的話,我自覺得我自己以前一直走這個遠路。同時,我看見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幾乎沒有例外,也都走這個遠路,對自己學的這個東西執著得很哪,這樣。這個就是它的可以說它的好處。缺點呢?就是說剛才這個遠路。

那麼你該怎麼辦呢?眼前第一步先應該把它那個正面的全貌認識,夠不夠?不夠,還有它錯誤的反面,也應該了解得圓滿透徹,然後呢,在這個裡邊走你應該走的路,那個時候一定是不會配你胃口的,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我們人之所以為人,所以為凡夫的就是兩樣東西—見惑、思惑,這個根本就是塵沙、無明。平常我們的見解—顛倒的,平常我們的習性、喜好—顛倒的,否則的話佛就用不著說法,佛就不成其為佛了,這個我們要(p170)了解,我們整個在大無明當中。所以絕對我們修學佛法的人要避開的時候,不要隨順自己的習氣,要首先了解我們修學的內容是什麼。然後呢,進一步了解,那這個真正說起來就是指出我們習性的錯誤,那麼什麼是正確的你照著去做,這個才對。   

我現在舉一個簡單的比喻:譬如說我們現在隨便講一個機器,那個機器你說可以了、好了,但是呢很多漏洞你沒有真正地把它都把握得住,把握得住。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這個機器不動,嘿,你還很幸運,因為它不動,不動不出毛病,最多你白浪費一點。萬一這機器動了,而這個裡邊的毛病你又沒有摸到的話,到那時候動到半路上面,你一旦出起毛病來,你就拿它莫奈何,因為它非常糟糕。如果是汽車的話,開在馬路上面,最多耽擱一下,停下來或者什麼;假定說這個汽車爆炸一下,那麼要你命了。如果是船的話,那就很危險了,那就很危險了。如果是飛機的話,非死不可。想想看,對不對?所以這個概念你們務必要擺在心裡面。

譬如說我們隨便說吧,剛才講那個,你說:「欸,怎麼會?假定說它有漏洞的話怎麼可以發得動呢?應該發不動啊?」對!是,大毛病是發不動,小毛病卻不一定。我現在隨便來舉一個,說現在那個汽車的引擎是用內燃機,用汽缸,結果它那個汽缸要的材料應該這樣的,你這個地方沒注意,你用的材料不夠標準。所以剛開始是滿好,等到燒了一會兒(p171)慢慢熱了,熱了以後,那個汽缸變形了,受不了了,實際上這個狀態已經動了,對不對?已經飛在半空當中,結果那個汽缸變了形了,那個時候請問發生什麼?這不是很明白嗎!所以我們現在太多這種情況,這個道理一定要你們自己去思惟觀察,而眼前我看見這種情況的話,大抵如此,這也是我自己的痛苦的經驗。所以關於真正地指出這個行相來,我們留著溫習的時候,我一一指出來,但願我們大家心裡上認得它,那我們這一生是大幸。   

所以他下面說,以我現在這個圓滿的教授,他前面這個傳承當中「諸大善巧」,凡是對這個所謂大善巧的話,他不但理路清楚而且如實驗證,不但如實驗證而且確定無誤。那些前輩的菩薩祖師們,他不管—「授」是講什麼,跟我們相應的,跟我們相應的,對我們所要學的,要「起定解故」,要使得我們產生決定不移的正確的認識,而這個正確的認識絕對不會隨便動搖。那麼在這一種狀態當中,他怎麼個講法?「由師教授,引諸經論」,第一個先說出這個主要的內涵,然後引種種大經大論。還有,進一步跟眼前相應的這些祖師們的語錄,祖師的語錄就是經驗。所以這個道理先說明,說明了以後,拿經論上面來證明這個道理,進一步拿這些祖師菩薩的行持,來作為這個經論說明的一個實際的榜樣。這樣啊!

然後拿這個東西幹什麼?來讓我們產生確定不移的認識,這個才是我們真正的莊嚴,(p172)這個才是我們內心上面真有的認識,那個時候才能夠把我們內心當中,跟貪瞋癡三毒相應的這種垃圾把它淨化。現在我們心裡面莊嚴的東西是什麼?那些垃圾。把這個東西來圓滿地告訴我們,圓滿地告訴我們,我們有了這個認識,然後照著去做的話,自然是步步上升,是確定不移。說起來這個很容易,但是非常重要,絕端重要、絕端重要!你的成就與否,你的成就是走的直路還是走的歪路,每一個地方主要的關鍵就在這裡。

所以這個地方千萬不要我們做這種事情,跑到店裡邊去,我去買東西,我要這個東西,乃至於像現在的普通一般的人,還跟那個店裡弄得不好還發脾氣。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我曾經聽見過一個話,那種都是商場當中流行的,這個人就跑到店裡去買東西,這個挑、這個挑剔了半天,最後還挑剔了不配胃口,他對店裡的老闆就說:「你曉得不曉得,買主就是你的老子!」這個我們的方言,這個「子」兩個是一樣的,就是說顧客就是買主,說買主跑到這地方來,成全你的生意是你的衣食父母,就是屬於你的老子,把他罵一頓,就這樣。

現在我們很多來修學佛法的人也是害了這個毛病,這世間上就是這樣的。那個學生跑到那個學校裡邊,以前尊師重道,我們也不曉得為什麼尊師重道,就這樣。現在的人都不講了,這個東西講自由、講開放,然後呢,跑到這裡來這個學生都是這樣:「我要什麼你(p173)乖乖地給我什麼!不聽我什麼嘛,然後呢就把他罵一頓,我不來買你這個東西,你就沒得飯吃啊!」大家以這個概念來的話,啊!那佛法還期望些什麼?

假定你真正了解,你有了經驗,你何必跑到這個地方來學?假定你沒有經驗的話,用這種方式你能學些什麼?這個道理不是簡單極了嗎!大家想想看,對與不對?所以碰到這個地方,不要大家說配我的胃口就好,那就完全錯了。我以及我的胃口,這個兩樣東西就是什麼?見、思二惑。所以有很多人跑得來說:哎呀,我要這樣,希望要這樣修啊!當然眼前剛開始的時候是,我覺得我痛苦的經驗,以前我也是這樣的,所以我總是心平氣和地好、好、好!然後呢,引用種種善巧隨順著你們,將來慢慢、慢慢地會改變的。你們現在漸漸了解這個原因何在,這個道理就在這個地方,這說明一下。這個就是當講到破除邪執的時候,我們要認識我們現在心裡面的錯在哪裡,這個時候我們學這個東西就學對了。

【又如說云:「若善說者為善聽者宣講演說,如法會中所變心力,暗中獨思難得生起。」】

那麼,這個就是他們那裡的祖師等等常常說的一個話。說,真正的一個善巧的老師,這個叫「善說者」;以及「善聽者」—這是具相的弟子,這兩個條件很重要喔!這兩個條件很重要。(p174)兩者當中不具足的話,事情就不圓滿,事情就不圓滿。如果在這兩個都圓滿了,能夠認真地這樣地講的話,這個法會就很成功,然後這個法會一定產生很大的效果。我想我們大家有這經驗,今天在這個地方講,哎呀,這個講啊!固然是講得非常精彩,聽也聽得非常動聽,聽完了以後,大家心裡面還是有餘音裊裊繞樑三日之感。就像聽音樂會,聽完了覺得:啊,這個美極了!整個的三天在你耳朵當中就會圍繞不去,有這樣殊勝的。那麼這種力量如果你一個人自己在那個地方要想弄的話,是弄不出來。

【善哉,誠然。】

他下面說:對呀!一點都沒錯啊,一點都沒錯啊,這是千真萬確的。上面那個都是祖師菩薩,都是這樣經驗過來的。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了解,那些祖師菩薩都是再來人,尚且這樣過來的,我們現在一個初機的人居然不走這個路,請問你到哪一年、哪一年才走得成功?所以我們往往說:唉呀,我是個凡夫!正因為你是凡夫,你更要努力呀!那些祖師菩薩再來人尚且這樣走的,你這個凡夫還不作這樣的努力,你能學些什麼?這是我們應該真正警惕的地方啊!

所以以後我在這個地方,也希望大家不妨學學我,這一點我以前也這樣說:(p175)「哎呀,法師呀!我還是個凡夫啊!」欸,現在我覺得這個概念改了,這句話本身沒錯,我是個凡夫啊!以前我說這個凡夫啊,我覺得凡夫,你不要要求我這麼嚴啊,讓我馬馬虎虎啊!這句話的後面是剩下的那兩句。現在呢,我改在什麼地方呢?說我是凡夫啊,他聖人尚且如此,我要策勵我自己趕快努力啊!所以法師但願你能幫忙我,萬一我懶惰你要策勵我。我這個凡夫這句話是一樣的,可是後面這個緊跟著來的不太一樣,所以這一點我願意提出來,跟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大家勉勵。繼續下去。

【故不應謂此是修時方略策勵,以此所說「聞思之時,修行時者」,即是計執說眾多法與正修持,二時相違,之邪分別故。】

所以像前面所說的,不要等到說我們修的時候再去策勵一下,那應該怎麼辦呢?就是你前面那個基礎,要紮實地努力把它做穩固;做穩固了然後你去修的話,一坐下來要不了多久的話就馬上成就。所以現在不要說:「我要修,法師啊,請你告訴我,我怎麼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啊?請你告訴我,我怎麼修學定啊?」不是,前面這個東西正是告訴你,怎麼樣幫忙你念佛得到一心不亂的必須要的基礎,這個就是告訴你怎麼樣得定的必須要的這個東西。不但我們現在要了解,了解了還要努力去做。不是說了解了以後,讓我們去做的時(p176)候稍微想一想,懂了—沒有用!

譬如說我們現在顯教裡面固然不談,顯教裡面本來現在已經這個教法已經很衰頹了,所以談到修行,好了、好了,那念念佛啦,一句阿彌陀佛,那反正其他的到了極樂世界再說。那麼像密教,密教照理說他談即身成就的,所以他傳的法都是很重要的即身成就,那個每一個法之前,他前面一定有一個基礎—前行。那他那個前行一定會每一樣、每一樣來,完整的是從善知識開始,至少有幾樣東西,厭離心、無常、菩提心一定有的。可是我們現在呢,都是把那個念一遍,就這麼念一遍,覺得這就好了。現在這上面說「略策勵」,多多少少已經,多少你懂了這個內涵來策勵自己,已經懂得了內涵去策勵自己。現在我們居然修這最上的大法,內容也不知道,就如此這般給它唸一遍,就說我在這地方修無上大法,說起來真是可憐哪!

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噢,聽見了那個法,有一個什麼大仁波切來了,我們趕快去灌一個大的頂。沒有用!我想到這個地方,至少基本的概念認識了。我說這個沒有用,不是說種善根沒有用喔,種善根有大用場,那個善根要種的。說你現在沒有用,指什麼呢?哎喲,這個是即身成就的法!現在你這樣去弄一下的話,想即身成就的話絕無可能,指這一個地方,這個大家要辨別得清楚的。

(p177)那麼現在我們了解了,啊,所以前面那個錯誤的分別,說這是聞思的時候,修的時候不要啊!那這個東西都是什麼?都是絕大的錯誤,絕大的錯誤。那麼現在我們已經把它基本的概念把它說清楚了。繼續下去:

【◎ 然能了解,一切講說皆為修持者,實屬少際,】

但是真正能夠了解,所有的大經大論這樣的這些東西,都是為了修持這個道理的,的確是非常少、非常少,這個人太少、太少!那這個原因是什麼呢?這原因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性,我們這個習性的的確確地,你就是這麼個執著,就是這麼見上面的執著、情上面的執著,碰到什麼東西,啊!覺得就要這個。不修的固然這個毛病,還有呢,進一步地修了,他修了一點了,哎呀,更是執著得要命!所以我現在真正感覺到,真正可憐的地方就在這地方,所以真正的走法,最好的還是在「教下」。那麼這樣說起來難道那個「宗下」不好嗎?不!我們要了解的這個次第,就是說就我們從下腳第一步,到走圓滿的這個路來看起來,剛開始走最好的是應該學教。然後呢,你到了某一個程度,到那個時候的的確確教法圓滿了時候,你要去專門去講修。  

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就我們一生來看那個就不一定。因為在我們整個的修行過程當(p178)中,少說嘛,是三大阿僧祇劫,那是個天文數字啊,不曉得多長。裡邊隨取一段,說不定那一段短短的一段當中,一生就在學定,這樣。所以在這個狀態當中,我們要了解,說對整個的那條大路來說,一開始你有一個圓滿的認識,然後走進去。這個差別在哪裡?這個地方我今天特別說一下,這個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假定說我們沒有這個正確的認識的話,那麼那個時候我們去修學了,沒有修學的時候這個執著,我們權且說我們總算不錯,不會執著在世間當中,能夠破除。然後呢,我們進一步去修行了。修行的時候或者是你念佛,或者你參禪,你嚐到一點甜頭,自己就覺得這個好得不得了,就是這樣了,你就不肯轉身,就不肯轉身。不要說你這樣的不能成就,就是你成就了,這一個法愛很難拿得掉。就會使你從這個路一門深入一直到底,到了底了,證了個果,然後呢,佛陀告訴你:「你雖然證了羅漢果了,這個不究竟啊,你還得重來啊!」欸,那時候他就重來了。

所以大家《法華經》一定要念就是這個道理,那個都是我們的大善知識。你看這個大迦葉尊者,很多人他在這個會上懊悔,說以前聽見佛陀跟諸大菩薩轉那個無上的法輪的時候,我們總歸覺得沒有我們分啦,心裡懊悔,說佛陀為什麼不跟我們講啊?現在才曉得不是佛陀的過錯,原來我們自己。我覺得大家有這個經驗吧,有這個了解吧?如果看過《法(p179)華》的很容易了解,沒有看過地好好地把《法華經》看一看。這個還小喔,這個事情還小喔!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下面的,他雖然最後也成佛,可是他成佛要怎麼辦呢?然後呢,你再去供養多少億,譬如舍利弗尊者來說吧,還要供養二百萬恆河沙諸佛,然後到那個時候成佛。證了果你還轉這麼個大圈子,為什麼?就一開頭它就在上面,所以我們把以前說過的重新回憶一下。

還記得小提琴,學小提琴這個公案吧?有一個人沒有學過,老師就一下接受了,付學費五塊錢。另外一個人學過了,老師就不接受,最後付學費說一百零五塊。一百塊幹什麼?要把你那個習性拿掉啊!這個就是我們的根本問題,想想看,對不對?然後呢,我曾經有一次跟大家另外說個比喻:說我們現在在一個大的事業王國進去做事情,喔唷,覺得這是個大的事業王國,你想進去的時候,你就做一個,欸,哪一個部分,一生做到老死,做得後來得心應手不想動了。這一條路是一條歪路,你要曉得,你真正的目的既然要做這個董事長的話,最好的方法你首先了解各部分的內容是什麼。就是你不了解,聽著這個上面那個董事長的指導總沒錯,你到那一部分去摸一點,認識了馬上換一個,認識了馬上換一個,認識了又換一個,那個時候你很容易地就快速地達到那個董事長的地位。

那麼在這種情況只有兩條路,一條路是你事先完全確信這個佛,不要信自己,說(p180)我要這樣,這個概念拿掉,他要告訴你要怎麼做,你聽他招呼,他會帶你最快速的:「哎呀!我要這樣。」這個概念拿掉,他要告訴你怎麼做,你聽他招呼,他會帶你最快速的,這是一個。

Category : 廣論講記一

Tags :

Proudly powered by WordPress and Sweet Tech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