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3, 2014

GL1-27b

Written by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二十七 ~ B

常法師


(手抄搞 第四冊 p95)

增長一切功德,這樣來的。所以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了解,所以我們了解這個地方他沒有講親近善知識,而聽聞還要親近善知識,所以善財童子他參了一個不夠,參了兩個,百城煙水,五十三員大善知識。為什麼他能一生取辦?哪,次第井然,就是這麼簡單,清楚嗎?這個地方概念告訴我們了,所以,以後我們真正溫習的時候,這種大經大論一定要拿來多看,那時候你才了解《法華》上面為什麼佛說,我多生多劫把那最好的東西告訴你們,但是你們就是只拿你們自己歡喜的—啊,對了!對了!就是那個。好了!然後儘管你有一點成就了,轉了一個大圈子。那時候你就很清楚、很明白,喏,這個大綱在這裡。

反過來,你說不、不、不,它一定要全部聽懂,然後呢,不但是聽懂哦,然後照著這樣去做,一步一步地照著去做。你不要把「我」這個概念掐在這裡,一掐你就完了!一掐(p96)在這裡善知識的話都不一定聽得見,他在這講這個,也許你會想:「哦,這個人在那兒講我。」是講你嘛!就要叫你改錯嘛!所以世間的聖人尚且這麼說呀,「子路聞過則喜」,子路聽見人家告訴他有過失,就高興啊,我可以改過。現在告訴你改過你還不願意,你能改得了嗎?所以弄了半天,這個「我」越弄越大,你怎麼修呢?這不是很明白嗎?

所以我現在常常自己說,啊,現在真幸運哪!我也建議各位同學,有的時候比較用厲害一點的口氣,所以常常會說:你如果這地方改不掉的話,脫下衣服回家去!我倒不是要故意這麼說,就是說用這個比較重一點的刺激一下,大家希望了解這一點。每一個人都希望跑得來做最好的,當然這個是千真萬確,那麼怎麼才能做到最好的呢?這個基本概念就在這裡。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p. 53 (8)

【故諸經論,皆說於修,聞思最要。】

所以所有的大經大論都是這麼說的,真正的修行,聞、思是最重要,這個次第是一點都不能錯的,一點都不能錯的。我說到這裡,我想起一個很,很……怎麼講呢?也可以說很好玩,也可以說很痛心—《遺教經》,這是一個很基本、很重要,也可以說我們平常說起來很淺近的。有一個好心的善知識,把它翻成功英文,翻成功英文。哦,這個很有名(p97)的一個人,結果他最後的話,講到慧的時候,所以告訴我們「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

也許你們在座的,後面有幾位剛剛開始不了解,你們可以翻,現在我們正在學嘛!應以聞思修慧而自—自就是自己,增長受益,結果他翻譯的時候,他「聞思」兩個字輕輕帶過,他不曉得這個聞思兩個字的意義,他就只講那個修行。實際上經論上面告訴我們,修行是「聞思為要」,你有了聞思,總歸會有修的,你沒有聞思,這個修是絕不可能的!

所以現在我是想到這地方呢,順便一提。這是鼓勵我自己,提醒我自己,我常常這樣想,開口講法的時候,這個次第至少要弄清楚,就算我沒有懂,如果說了解這個完整的傳承告訴別人,它也不會害人,也不會錯誤。否則的話,我們輕輕鬆鬆隨便去看了以後,啊,自己覺得懂了,隨自聰辯,不依師承,濫傳教法,叫人家真偽莫辨,對佛法的損害,是最嚴重的事情!繼續:

【若謂聞思所決擇者,非為修故,唯是廣闢諸外知解,若正修時,另修一種無關餘事。】

有的人這麼說,啊,說這個—前面他就這麼說啊,說你修的時候,你不要去思惟的。為什麼?因為思惟是聞思的時候的事情,修的時候不要它。為什麼呀?他說聞思都是開闢「諸外知解」,哦,講講道理的!說這個講講道理的,你現在修的時候不要,修另(p98)外一件事情。所以我們平常這種狀態是什麼呢?說我們也會有這樣說法,說我們要行解並重,所以大家坐在講堂裡面大家講一講,講好了以後,好了,修了,把剛才的丟掉、忘記掉了,現在我們去修去了,那就是這種事情。這個等於什麼?等於說

【如示跑處另向餘跑,則前所說悉無係屬,】

就像說告訴你,哦,騎了一個馬告訴你怎麼跑;拿我們現在來說開車子,給你一個地圖試看,欸,你從那裡去,我從這裡到那裡要怎麼開,這個地圖看完了以後,正式開車的時候,反方向另外跑。請問這個地圖你看它幹什麼啊?然後我們說起來兩個都需要,那這是戲論哪!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哦!這很明白的事情,前面聞思就告訴你,你怎麼修,所以修的時候就把剛才講的道理乘機運用啊!所以應該說,現在我們講完了,你們懂了沒有?懂了!懂了以後,就跑得去照剛才那個東西,好好地認真去修了,這個才是呀!哪裡說開闢一種見解。必不可少的,你有了認識,你才能夠正式地修,才能夠有成就。所以這個聞思之間是有必然的因果關係,這我們要了解。

所以再提一下,所以我們產生現在時下的錯誤的話,它有它的種種原因。而將來很可能我們走得好,把佛法挽救過來,自己也得益;走得不好,我們自己也不得益,還害別(p99)人。人家看起來,你看哪!教我的這個法師,他講了半天那個行持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情,唉!原來這種講講是沒有用的,對不對?這是很明白的一個事實。

所以這個是我為什麼,我在這裡說,我想像中的上座是什麼?就是他行持上面,做為後人表率的這個。我覺得我們共同應該以這個為策勵,至於說人家怎麼樣,那不去管他,那是菩薩示現,我們到了菩薩境界也不妨這樣去示現。我自己衡量、衡量,我自己覺得只是一個凡夫,那我還是照著我自己規規矩矩來。進一步來說,你修學佛法,你是修別人還是修自己呀?修自己。修自己你管人家幹什麼?這不是很明白嗎?所以佛法一再告訴我們內學、內學,你注意你自己呀!那個時候自然而然你忙著去管你自己。當你自己條件夠了,你有慈悲心說,我現在要幫忙他了,那時候你很清楚你是基於一種慈悲幫忙他,不是心裡面煩躁地:他這個樣我受不了。錯了!這個概念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那麼下面:

【亦是善破諸聖言中,諸總建立三慧次第生起之理,則其亂說「趣無錯道,不須多聞」亦成善說。】

除了上面說,像上面這種講法,講是講、修是修,兩件事情毫不相關的話,這個根本莫名其妙以外,還有一個大毛病,這個是非常嚴重的。因為他這樣說,所以把佛法完整的(p100)次第,善巧的說法,說這個是什麼?一定是聞、思、修這個次第。現在他居然說聞、思跟修不相關,那豈不是把那個完整的三個次第被他破壞了嗎?所以說「善破諸聖言中」,建立這個三慧次第。「總建立」的那個「總」字有特別意義喲—整個的大綱,這個是最完整的。現在我們所以目前這種狀態,佛法支離破碎,就是那個東西破壞了,就是那個東西破壞了。所以現在講修的人啊,是不要聞思的,然後聞思的人哪,也不要修的,都是這個。下面說「生起次第」,什麼叫生起?就是你真實地相應與否,一定要這樣來的,如果說你不照這個次第的話,那不可能。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上面這種亂說,莫名其妙的亂說,「不須多聞,亦成善說」,這個就完全錯了,完全錯了!繼續:

【未達此等扼要之相,即是多習經典續部,與一從來未習教者,於正修時,二人所修,全無多寡。】

所以假定你對上面這個道理不了解,不能把握得住的話,那麼我們會產生一種現象,是什麼呀?說既然聞思跟修沒有關係,那麼有一個人聞思很多,有一個人一點聞思都沒有,但是他們兩個一樣地修,他只要修一樣,結果應該一樣,對不對?豈不是變成這樣了。所以必然產生一個什麼?必然產生一個,說一個人聽了很多,一個人一點都沒有聽,(p101)修的時候結果一樣,那你就不要聞思了。實際上錯的!不過這裡要解釋一下,有人問了:「欸,既然經典上這樣說的話,為什麼六祖大師一個大字都不認識咧?他行啊!」你們會不會有這個疑問啊?難免會有人疑問。我告訴你,這個道理很清楚。我們世間做事情看起來,只是從你一歲開始,到你兩腳一伸的時候,或者三十歲、五十歲、一百二十歲,這個一生圓滿了。實際上我們修學佛法是不是這樣?不是,不是!

通常以簡單地來說,我們常常說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我們不要說三大阿僧祇劫,拿我們現在世間的現象來看,小學、中學、大學,對不對?所以你現在那個時候你說,我在小學當中念它六年,小學畢業了,告一段落;然後進入中學,你又重新開始,中學畢業了,告一段落;大學又告一段落,一共三個大段落。同時你在小學裡面六年級,今年一年級,明年二年級,又是這樣告一個段落;今年在一年級的時候,這個是春季班,這個是秋季班,還要告一個段落;然後呢今天是今天,明天是明天,是不是天天不同啊?那麼我們從這個眼光去看,我們大家睡了一晚,第二天早上起來,那個大學生早上起來認得的東西,跟小學生早上起來認得的東西的內容一樣不一樣呀?不一樣的,對不對?不一樣的。

我們或者進一步這樣說吧,我們大家去做生意,大家去做生意,我嘛做一個小販,在這個馬路上面賣那個枝仔冰,背著一個桶這樣,你嘛是王永慶大老闆。結果我們大家睡在(p102)一個地方,大家譬如說今天大家睡在那裡,明天早上起來了,我起來的時候摸摸袋裡面大概有五十塊錢,王永慶一摸,喔,有五百億,對不對?這個清楚不清楚?欸,我們大家早晨起來,為什麼我只有五十塊,他有五百億呀?為什麼?為什麼?很明白,他以前已經積了。所以六祖大師他以前已經積了很多生,他怎麼積起來的?對不起!還是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來的,清楚嗎?

所以我們現在千萬不要說,啊,這六祖大師這個樣的!或者有的人:你看尤其是現在那個念佛,為什麼那些老公公、老婆婆什麼字都不認識,他念念佛嘛就往生了,所以我什麼都不要,我要念念佛也就往生了。可以的,如果說你年紀大了,你是一個在家人,這個最好的榜樣,你去做,的的確確千真萬確。

如果你今天年紀還輕,是個出家人,將來要想負這個弘法的責任的話,不要走這個路。為什麼?將來你自己念,還要告訴別人,到時人家問你念佛怎麼念呀?佛法怎麼修呀?你會告訴他:「哎呀,我都不會,我只會念阿彌陀佛。」那麼好了,念佛怎麼念呀?你也不會,那請問你這個弘法的責任到哪裡去了?不是很明白嗎?所以你必須要多了解。乃至於退一步就算對你來說,她這個老婆婆念了可以去,嘿,我們還不一定能去咧!你相信不相信?你不相信,不妨關起來,關在那個試試,叫你關七天,你關得住關不住?第一(p103)天還滿好,關到第二天心裡煩得要命,第三天你就想到馬路上去晃一晃,待不住。為什麼她行?為什麼我不行?剛才說過了,就是各人宿生的背景條件不一樣。所以自己首先要認識自己內涵,那個時候就找到自己下腳的地方。這個前面說過,後面也在這個地方說,都是說這個。

所以在我的感覺當中,假定說剛才這種例子可行的話,你去學這個老婆婆也太沒出息了。要我的話,六祖大師都不足學。為什麼?六祖大師還要跑得去聽人家聽那個《金剛經》,聽懂了,然後呢要去找黃梅五祖,然後呢,弄了個半天。我要學,學佛!我要跑到印度尼連禪河旁邊,到了十二月初八,一看,成佛了!這不是更好嗎?你們去學那個老婆婆真沒有出息透了,對不對?行嗎?所以這個我不是說笑話,很清楚、很明白。你一定要把那個法相、行相弄得非常清楚,那個時候,你才不會走錯路。否則我們太多人總覺得,他就是這個樣的啊,我最好省事。

要曉得修學佛法最重要的兩樣東西,一個正見,一個是正精進,你這個概念是正見已失。就算你有正見的話,正精進,就是說不怕一切地要去做;現在你還沒有做,覺得,哎喲,這個麻煩呀!還沒有做,打了退堂鼓了,你能成嗎?佛法兩樣東西,正見、正精進,就是這個錯誤的概念攔腰斬斷,你還談佛法,還要說我要救一切眾生,那不是完全在那裡(p104)說大話嗎?說夢話嗎?這個是我們好好地、深切地反省的一點。所以這個地方說,我們要了解這兩個的差別,有這樣的很不一樣的地方。

到這裡,對這個概念容或還不清楚,你們好好地繼續下去,自然那個法相了解得越清楚,你會看得清清楚楚,理論也懂,然後呢在身心上面觀察的時候,你會證實這個事實,千真萬確。那時候你才會完全不動搖,在這種狀態你走上去是千穩百當,萬修萬去。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又彼行者,是執聞法及觀擇等以為過失,諸惡軌派令成堅固。】

就上面這種,講上面這種話的那些人,害了個大毛病,他有一種執著,執著什麼?執著以為聽聞跟思惟呀,說這個是個過失,啊,那、那現在不要講啊,你只要念個阿彌陀佛就好啦!就這樣。然後呢,你這個不要管了,參一個話頭就算了!乃至於教下,本來要講教的,跑到那一些人身上不要了,只要南無《妙法蓮華經》,好了!現在我們都是這個毛病,學密的嘛只要一個咒子,所以不管是哪宗哪派,流到後來走上錯路,都犯同樣的毛病,都犯同樣的毛病。這個是什麼呀?「惡軌派」,就是損害佛法的,而且「令成堅固」。這個真痛心呀,真痛心呀!

(p105)我以前也是這樣。欸,這個善知識告訴我,告訴我的確是這個樣嘛!那好,所以我也是到處勸人家:唉呀!你不要忙這些啦,沒有意思啊,趕快修行啊!我這個書本恨不得把它燒掉。唉!所以啊,佛,在這裡真是痛哭啊!《地藏十輪經》你們好好地看看,大乘僧,不管是任何行者,小乘固然不能毀謗大乘,大乘同樣地絕不能毀謗小乘,它說得很清楚:我無量劫以來,捨頭目腦髓為求一偈一句,才能夠把這個正法之寶,在這個地方拿出來給你們。你們就輕輕鬆鬆說:唉,這個用不著。所以佛說外道不能破,因為你本來是個外道,本來跟它反對的嘛,當然人家最多笑一笑。你今天穿了這件衣服是個佛陀的弟子,欸,說這個沒有用,人家跟你學的人,聽見了這沒有用了,佛法不衰,等待何時?請問。請問這個責任是誰的?所以我們現在一天到晚說,我們業障很重啊,嘴巴上面講,還偏偏的造那個最重的重業障。謗法的障是最重,對不對?想想看。

所以前面綱要已經提出來了,這個地方又提,我們這一路向下去一路提。所以本論告訴我們,極大的罪行自行消滅,就是這個。我們了解了這個的話,啊,那對任何一個東西尊重得不得了!那我們怎麼辦呢?前面告訴我們,對我們現在能修的趕快很尊重地修,不能修的我們了解了,因為我業障未除、資糧未聚,所以拼命努力。業障除、資糧聚了,到什麼時候我就可以修了。所以現在因地當中你作這個,絕不說嫌棄它不要,而是說,說自(p106)己障礙太重,一心恭敬,因為你因地當中這樣,障礙除掉了,對它恭敬,到了時候你自然能學。現在你因地當中已經輕視丟掉它,將來你的果位上面,結的果是什麼啊?現起的時候當然你丟掉它,這個是必然的現象。清楚不清楚這個?總記得佛法是因果關係,因緣關係,就是這個。那麼繼續下去:

【是故串習聞思二慧所決定義,雖非修成,然許是修,有何相違。】

所以要曉得對於聞思兩件事就串習,所以聞思本身也是不斷地練習、練習、練習,所以廣義地來說就是修。所以他這個地方不用修而用「串」的話,其實是一樣的,就是廣義地來說,你這個聞跟思要不斷地去努力,對吧!所以它雖然不是狹義的聞思修的修成,但是,也是「許是修」,實際上我們的的確確也是修行,這是廣義的。這個並不相違,不但不相違,而且是必須要的次第是這個樣呀!那麼這是第一個,正面的成立,正面的成立。他下面是反面的說明,看:

p. 54

【若相違者,則諸異生未得初禪未到地定時,應全無修。以欲地中,除說已得入大地時,由彼因緣,可生修所成慧之外,餘於欲地無修所成,《對法論》中數宣說故。】

最後那段話先講,就是《對法論》,就是經論,經論當中關於上面這個道理到處,很(p107)多地方都說,那麼上面什麼道理呢?這段要解釋一下,這個文字在座的大部分都不懂。前面告訴我們說,聞思的時候,它算它是修,不相違的,是正確的,我們不能說它違背的。假定說聞思叫作修是違背的話,那就產生了一個大毛病,產生了大毛病。什麼大毛病呀?說平常我們這個修行,狹義地來說,說聞、思、修,對吧!就是先是聽聞,懂了以後呢思惟,然後呢修習,修習得到的一個結果,就這樣。那麼平常我們不要說出世間的,就是世間的定來說,那個得到定,是什麼?修所成的小結果。一定告訴你,散亂當中是這個樣,那麼定這個樣,有什麼好處,散亂有什麼壞處,啟發你的追求的心理。然後告訴你怎麼修那個定,然後呢你把告訴的道理弄清楚,照著去修,最後證得那個定,這樣。所以它必然的。

所以在「欲地」當中,我們說欲地的話,就是三惡道、人、以及欲界六天這個;那麼一直到上面最後叫「未到地定」,在這個當中都是欲界。沒有得根本定,所以既然沒有得定的話,就沒有「修所成」的這個內涵,對吧!因為你至少得定的根本定要什麼?得根本定是經過修定才成的,你沒有修定之前,得不到根本定。但是有一個除外的,已入大地,就是已登地的菩薩他有,他所以有,以前已修過了。就我們剛才說的這個故事一樣,儘管我們同樣地睡一晚,張開眼睛來,他的袋裡有個五十億呀,他以前早就積在那裡了。換句(p108)話說,對我們一般的正規向上的人來說,你在欲地當中,不可能有修所成的這個內涵,不可能得到定。得到了定,就是進入色界了。

那麼請問,你在沒有得到這個之前,你用什麼方式才能夠得到它?或者說,得到那個定,那個是我們要求的果,對吧?現在你用什麼因才能夠得到它?譬如說我要吃飯,那麼我要買米呀,要洗、去燒、去弄呀,這個因,這樣去做的話,那麼飯就燒出來了,它這個飯不會天上掉下來的。所以正規地來說,在沒有得定之前,前面要做的事情是什麼?聞、思,這個聞思就是它的因。然後你這個因一步一步上去,得到這個定,這個很清楚明白。所以反過來說,它假定是相違的話,假定像你這樣相違背,說聞、思跟修沒有用的話,那請問這個結果怎麼出來?換句話說,世間就不可能有定,定都不可能,還有慧嗎?還有慧嗎?所以現在很多人說:啊,我要修定,這不要了。那麼請問你沒有因,你那個果怎麼來呢?這裡說正面的成立,反面的駁斥。

所以說到這個地方順便講一下,為什麼當年印度的佛法這麼盛,它就是任何一個地方就這麼嚴密,就這麼嚴密,擺在那裡使得你沒有一點小的漏洞可逃。也許我們現在,我所以說這個話,眼前我們在座的有一些人,唉呀,覺得好像這個東西很難學,或者心裡很煩。所以如果說你條件不夠,的的確確,那回家去,關在家裡念念佛也就夠了,這倒是事(p109)實,念佛是的確好。如果真的說年輕力壯好好地學的話,這種地方都應該了解得非常透徹,那個時候你才會千穩百當。

我現在舉一個比喻你們就曉得了,譬如說我們今天在座大家要解決一個問題,譬如說我們常住要解決問題,那麼有兩種不同的意見,說現在這個第一案是這樣的,贊成的請舉手,有幾個人?三個、五個,那麼好。那麼第二案贊成的請舉手,三個、五個,大家不管三個、五個啦,說決定了,照著哪一個辦法去做。那好像應該行得通了吧?嘿,結果做的時候不行。問說:「決定了為什麼不行啊?」「我可沒舉手啊!」到那時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對不對?大家,我說這個譬喻你了解不了解?很重要喔!

譬如說今天我們在座的有三十個人,我們大家決定今天下午我們要去做,要這樣做,有的人說主張這樣做。那我就問大家了,要這樣做的請舉手,兩個人;要這樣去做的舉手,五個人。那麼說好了,決定就去做啦!到了下午大家不動,說:「決定了,你為什麼不動啊?」「我可沒舉手呀!」你拿他沒有辦法,是不是這樣呀?這個事情就行不通。那個事情行不通,沒有關係,這個無關緊要的。請問你要不要修行?現在我問你,你要修行,然後你這個道理不清楚,到那個時候的話,嘿、嘿!左右皆不通。因為你所了解的就是這個嘛!這樣走不通,那樣走也不通。

Category : Uncategorized

Proudly powered by WordPress and Sweet Tech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