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3, 2014

GL1-27a

Written by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二十七 ~ A

常法師

(手抄搞 第四冊 p81)

我們剛才隨便說的一些事情,乃至於譬如說講飲食,剛才那個譬喻當中,我們可以輕輕鬆鬆地想一想。它問題不是說這件事情難改,而是自己的邪執分別去不掉,如果是這個概念你去不掉的話,你怎麼做總覺得還委曲了,那個時候什麼都沒有用。所以佛經上面處處地方告訴我們,你持戒持不好,破了這個戒還可以,還可以救。這兩樣東西,第一、第二,我這個國語講不清楚,第一是戒,就是我們持的戒,就是行相,萬一你做不好的話,還可以救。不要說菩薩能救,我們自己還可以能夠救。第二見解的「見」破了,換句話說,你沒有正知見,你執著你的邪知見的話,就算你行相做得很好,一定墮落,沒有用。主要的就是這個,所以這個地方的邪執分別,就是那個錯誤,整個的佛法,這個我們要認識得非常清楚的就是這一點。那麼這個裡邊有一種完全錯誤的,有一種錯誤一部分、偏執的,我們現在看看:

p. 52 (9)

(p82)【心未趣向聖言及釋諸大教典,現教授者,作如是言,】

說有一些人,有一些人,那一些人啊,他並不能夠認識一個事實,什麼事實呀?說,佛說的經,那就是「聖言」;還有呢?「釋諸大教典」,解釋,這個經我們容或不懂,所以要經過菩薩造的論,凡是這一種經也好、論也好,這個叫作「教典」。這個教典都是告訴我們修行內涵必要的訣竅的,這個叫作「教授」。換句話說,我們真正地要修行的方法,都在這個經論當中。那麼有一類人他並不了解,「心未趣向」,他怎麼說?

【正修道時,不應於境數數觀察,唯應止修,】

他說正式修道的時候,你不要去觀察,不要去思惟,怎麼辦呢?止修。換句話說心不要去動,定在那個地方,我們常常說你不要去分別,好像這樣。為什麼原因要這樣呢?他說:

【若以觀慧數觀擇者,是聞思時故。】

他怎麼講呀?他說你所以不要數數觀察,所以要教你心不動的原因是什麼呢?說你觀察那是聞、思的時候,你現在正修的時候不要去觀察的。這種人做這種見解,說這樣的說法。實際上這個人,他對於這個真正的教典的內容沒有正確的認識。這第一段話。

(p83)【又諸分別,是有相執,於正等覺,為障碍故。】

他進一步又說:「你現在這是觀察,這是分別,這個分別是一個執著。欸,我現在修學佛法的,這個佛陀正等覺,正等覺是不分別的哦!現在你要修的話,你分別的話,不是一個障礙嗎?所以不要了。」說這樣的說法的這種人哪,錯了!所以下面大師說:

【此乃未達修行扼要,極大亂說。】

上面這個說法他是沒有正確了解修行的綱要、宗要,是一個錯誤,而且是一個大錯誤!而且是一個極大的錯誤!是千真萬確,現在我們好好地看下去,關於這個邪執的部分,我會很仔細地解釋。第一個他指出他的錯誤,指出他的錯誤來了,要成立他的對的,引那個經論。

【《莊嚴經論》云:「此依先聞,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義境智生。」】

那麼下面解釋,說這個經論上面怎麼講呀?

【此說從其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聞諸義,修所成慧,真義現觀,乃得起故。】

解釋前面那個文,說這個修行是修些什麼?他說從前面「思所成慧」,這個思什麼的(p84)內容呢?就是「如理作意」叫思。思些什麼呢?作意些什麼呢?如這個法相應正確的這個方法叫如理作意。那麼這個哪來的呢?「所聞諸義」,聽來的。平常我們自己所想出來的那些東西,都是不相應的,一定要善知識正確告訴你這個道理,你把那個道理正確地把握得住,認識了,然後呢起心動念去觀察。他說這個,這個樣!為什麼?譬喻說,我們剛才講前面對治這個飲食,平常我們總覺得這個人嘛,為什麼呀?人生活在世間嘛,就是這麼一點事情,男女、飲食、享受啊,就這樣。現在佛告訴我們不是的呀,這是痛苦的根本,這樣呀!那我們了解了,那麼我們去思惟觀察—對呀,合理呀!那個時候你透過這樣地認真的思惟,種種的方法,這個叫作如理作意,作意所聽見的道理。

那個時候思惟了以後,你心裡面產生決定了,啊,一點都沒有錯,千真萬確!就像我剛才告訴你們那個事情,說你前面要放掉它真放不掉,然後你照這個辦法全面去做,然後呢,你居然把你一向難放的這張嘴巴放掉了。那時候你內心當中感覺高興、歡喜,你就會對於佛菩薩所告訴你道理,內心當中確定不疑。那個時候,你這個心安住在這個上頭,可以進一步去做了。當然現在這個地方的修的慧不是這麼簡單的,這個東西都是世俗的前行。真正的這個地方修的什麼呢?就譬如說我們要特別重要的去觀那個空性。所以這個教下告訴我們觀這個空性怎麼觀呢?八不……。(編者按:錄音帶交接處)(p85)「諦聽,善思!」好好地聽,好好地想。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們懂得了很多佛法,對自己也沒有幫助,對人家也沒有幫助,種了一點善根,而損害自他,損害佛法;懂得了這麼多的佛法,拿照妖鏡專門看,專門看別人不對,專門看別人不對,你很高的標準。

所以記住!聽見了,儘量地要想辦法自己去體會。所以到目前為止,我要說明的,講到那個道前基礎時候前面第一段之前,我不會太大地要求大家。因為理論雖然簡單地了解,這個理論怎麼用在身心上面淨化,它一下還沒有清楚。等到開始學淨化了,那我們真正要修行,那個時候慢慢地大家自己也應該了解說,正式開始修行了,那個時候要求也比較會認真一點。現在請大家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五十二頁繼續說:

【《莊嚴經論》云:「此依先聞,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義境智生。」】

那麼前面說明這個道理,下面就照這個經論來證明成立這個道理。是說真正的修行是怎麼修呢?它一定的次第,是數數地、不斷地思惟、稱量、觀察,這個正確的了解的那部分。那麼正確的了解,這個正知見從哪來呢?這就是「思所成慧」,對思所成慧經過你的思惟,正確了解了以後,如理去作意,照著它相應的去觀察這個東西,就這樣。那麼這個東西又哪來的呢?這個東西是聽聞得來的。所以我們順著次序來就這樣說:先聽聞,了解(p86)了事情的真相,說聽聞這是人家講的,你能夠了解人家講的內涵,那個時候—它兩個不同的吧—第一個是聞,第二個是聞慧,他要講的內涵,你了解了,他用手指指給你看的月亮,你看見了月亮,不是把他的手指把住,這個裡面有絕大的差別。

但是你雖然看見了,因為你自己一向還在無明現行當中,回過頭去,這個無明又來了,所以你又淹沒了,所以你要不斷地深入地思惟觀察。那個思惟觀察的話,你有的時候覺得好像是對的,有的時候又懷疑了,所以要不斷地思惟,思惟到最後你確定,確定不疑了,這個就是「思所成慧」;修的時候那就是用這個。

我可以作一個譬喻,我們在學校裡念書的時候,老師在黑板上面講一個道理,算一個公式,剛開始的時候,你不曉得他說些什麼,聽了半天,哦,懂了,懂了。那就是他講的道理,你了解他所講的,這個叫「聞」他所應該指給你看的東西,佛法當中叫作「慧」。那麼你了解了以後,你回去做題目的時候—欸,剛才怎麼上課的時候你懂得,怎麼叫你做題目的時候你又不懂了?哪!這個就是問題來了,所以你思,不斷地思,繼續拿著這個題目繼續去做、做、做。有的時候,好像做得做會,有的時候做不會,做的時候,有的時候解決這個問題,有的時候不解決。你不斷地弄,弄到後來,啊!解決了。你曉得這個大概怎麼樣了,所以你應用這個公式,會用了—這個思所成慧。你會用了這個公式,這個(p87)公式你可以做事情去了,這樣,這個叫修。這個次第是必然的,等到你這樣地去修這個東西,「真義現觀,乃得現起」,到那個時候你真實的義境,那個時候就現起來了。

那麼談到這個地方,尤其是我們中國有一個概念,這個禪跟那個教好像是兩條路,他是說是「教外別傳」,尤其是學禪的人,往往覺得這個文字好像沒有用,乃至於說這個文字是知見稠林,你越多是越障礙你,所以你不要去知見的。他這個話有沒有道理?是有道理的,問題不是在文字的錯誤,而是你走聞思修走上去的時候,你沒有走對。所以我們前面一再提,本來它的文字的目的,告訴你的內容是慧,慧去淨除你的煩惱,結果你聽懂了文字不但不解決煩惱,是增長煩惱,那不是、不是增長你的知見稠林嗎?眼前我們處處都是,小的哪怕一個小規矩,大家吵得要命。你的不對,我的對!每一個人都拿自己「我」這個模式去強逼別人來接受他。聽見了不對了,欸!覺得他的法器敲得不對,要這樣敲的。它法器本來是規範我們,淨除我們煩惱的,在這個地方錯了。所以為什麼祖師悲心說:你這樣錯啦!聞思本來真正的意思很重要的,這個概念大家清楚了,非常重要!

所以我在這裡一直強調,剛開始我不太要求你們,因為理路我沒有說清楚,而你們也應該認真聽的,聽這個。假如你聽到後來是越聽是自己越執著,對不起!那你完全走上錯路。你自己都不能淨化,還能幫助別人嗎?你要求別人的結果有什麼用呢?所以《解深密(p88)經》上就有這麼一段公案,他有幾個菩薩大家在那兒爭執,他說他的對,你說你的對,吵了個半天。唉!錯了,都錯了!他現在討論這個理論,我們根本理論都談不到,這個要清楚。所以不是說這教理的錯,是我們學的人學錯了,我們學錯了,等到我們教別人當然也錯呀,這是它的原因。

實際上它的的確確那個次第很清楚,所以你了解了這個內涵來看的話,教下跟宗下完全一樣的,完全一樣的。所以這個概念,我們到本論學到後頭,我輕輕地一點,大家都會了解。因為在前面對這個基本的很多概念並不了解,所以我解釋的時候,大家不一定能夠很快地接受。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只要了解,這個「修」,一定要經過這個聞,得到了這個正確的聞相應慧,然後呢拿這個去思。你能夠認識了這個,得到了這個所告訴我們的正確的東西,然後照這個正確的東西去思惟、稱量、觀察、修習,這個時候,「真義」,這個真義我們所說的根本智,無分別智,就是這樣的。那個時候有了這個,然後再去修的話叫無分別後得智,這個必然次第。下面繼續:

p. 53

【◎ 故所應修者,須先從他聞,由他力故而發定解,】

(p89)這是第一個,所以真正要修,第一個一定要先從別人的地方去聽聞。那麼這個時候,完全是靠別人,「他力,發定解」,就是他要說的內涵你確定地了解了。這個很重要,所以我在黑板上特別寫「諦聽,善思!」你如果這一點做不到的話,他講了半天,你回過頭來交白卷。弄得不好的話,他指給你看的月亮,你只看見了那個手指,錯得不曉得到哪裡去了。你把那個手指當作是月亮,這不是幾倍顛倒嗎?所以這一點注意,要由他力而發生那個定解。那麼其次,

【次乃自以聖教正理,如理思惟所聞諸義,由自力故而得決定。】

那麼根據他告訴我們的認識,然後對於這個內涵去思惟觀察,這個才是聖教的真正的正確的道理,就是這樣。或者你當下聽懂了,就好了,或者你聽不懂,就是問旁邊人,乃至於請教善知識,廣閱各種經論。經過了這樣地反覆地溫習思惟以後,自己產生決定不疑的認識,啊!原來他講的這個道理,現在我才徹底了解,徹底了解。這個是以「自力」,對於老師所講的東西產生確定不疑的見解。

【如是若由聞思決定,遠離疑惑,數數串習,是名為修。】

那個才是「修」,由於前面的聞跟思,然後呢,決定認識了他要說明的真相,你那個(p90)時候不斷地照著它去修。因為以前無始無明相應的,我們的這種心識是染污心識的心識之流,一直這樣地相續,所以你現在雖然了解了,你還要不斷地努力去修習這個東西,這個時候叫作修。

前面告訴我們什麼叫修?對於善所緣數數去觀察,將護修習。同樣,到了這裡我們也了解了,我們雖然懂得一個道理,卻做不到,為什麼?雖然懂得了,可是你眼前的心裡的行為,這個就是我們可以說眼前的心識,也可以說眼前我們心裡的行相,也可以說我們現在的行心所。這個行心所還是什麼?跟以前無始以來的煩惱相應的,起出來的知見是見惑,然後呢習性是思惑,那一點點浮想上的東西剛聽過了,早就不曉得掉到哪裡去了。所以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都是跟我們習染相應的,那個時候才叫作修,就是不斷地擺在心裡面去想這個東西,然後你慢慢地慢慢地,就多一分認識,一分一分地加上去。

所以我前天晚上跟大家,告訴大家的那個,那好像是晚上吧?告訴大家的經驗,還是白天,我就忘記掉了。就是你懂得了這道理,你事先一定要先要思惟觀察,然後呢使得這個正確的道理在你的心裡當中現行著。譬如說我現在覺得,想這個飲食對我的有害,然後呢愈想愈覺得:真是害了我這個樣,無始以來就受了它的害!你一路把這個概念拿到廚房裡,一看見廚房的東西,你就說:「好傢伙!你這個生死大冤家,我今天總算認得你了,(p91)還在我腦筋裡記得你。」那個時候你就擋得住了。這個叫什麼?喏,就是數數串習這個。這幾句話,實際上就是我們真正修行的精要之處。平常我們總是覺得一看,啊,懂了、懂了!然後跑出去忙著教給別人聽,阿彌陀佛!就是這副現在我們這副樣子,所以它這裡特別重要的,這個叫作修。了解了這個,所以說,

【故以數數觀察而修,及不觀察住止而修,二俱須要。】

所以真正修的時候,觀察以及不觀察。不觀察就是不要去講這種分別思惟等等,那兩樣都要的,都要的,他後面有詳細說明。前面因為有一種錯誤的邪執分別,他修的時候你不要去思惟觀察的,這裡告訴我們不是,兩個都要,兩個都要。我們繼續說下去,他告訴我們哪一個時候用什麼,哪一個時候用這個。換句話說,什麼時候該用思惟觀察,什麼時候該不要思惟觀察的止修,他每一個地方說得很清楚。繼續看文,

【以於聞思所決擇義,現見俱有不觀止住,及以觀慧思擇修故。】

因為我們修行次第是說,從聞、思,對於經過聞思所決定這個正確的意義去修的時候,事實上需要兩種。有一種呢你不要多去觀察思惟,就安住在這個上頭的,這是止修;還有一種呢,關於那個內容你要思惟觀察,不斷地這樣去修的。

(p92)【是故若許一切修習皆止修者,如持一麥說一切穀,皆唯是此,等同無異。】

所以有人說修的時候只要止修的,你不要分別,那等於說拿了一個麥,說所有的五穀就是這個了,這個是一個錯誤的。拿了一個麥,說所有的五穀都是這個,請問稻是不是?高粱是不是?同樣的道理,所以為了使我們容易了解起見,我不妨說,「我是有情」,當然我是有情,一點都沒有錯;「所以有情就是我」,下面這句話對不對?你不去想的,對呀!去想的話,有問題。我是有情沒有錯,然後呢反過來,有情就是我,那麼你們呢?不是有情,所以你們都是木頭啊!這個話是有問題的,是有問題的,這一點我們要了解。

我們這個修習的時候要了解,不要把這個廣義被這個狹義整個地掩蓋掉了,這是一個絕大、絕大的錯誤。修學佛法真正的內涵是要解決一切眾生的問題,眾生無量無邊,習氣無量無邊,所以要學的法無量無邊。就自己一個人來說,要學的法,還要很多,你現在拿了這一個,把所有其他的方法統統不要了,不可以。我們絕對不能說,我拿了一個感冒藥,反正這是萬靈藥—感冒藥,你那個感冒也是吃它,然後呢你肺病也是吃它,然後你愛滋病也吃它,那不是開玩笑嗎?現在我們的毛病就犯在這裡,這一點千萬注意喲,千萬注意喲!

(p93)【復如聞所成慧,以聞為先,思所成慧,以思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應以修為先,以其修慧從修成故。】

下面說聞慧先要聞,這個前面說過了。我們真正講起來這個次第很井然,簡單的說聞、思、修,實際上由聞而得聞慧,對不對?所以他說你的聞慧是什麼呀?要「聞為先」,你先要聽了以後才能得到聞慧,你現在不聽,請問你能得到嗎?這是第一個。然後呢思慧,「以思為先」,你先要去思惟觀察,思惟觀察了以後,然後你:哦,懂了、懂了。像做題目一樣,你要去做欸!老師儘管講了,你懂了以後,你不做那個題目,對不起!你沒有用的,這個是非常重要。同樣地「修所成慧,修為先」,修的時候,所以你要苦苦地修,這個次第就是這樣。

【若如是者,則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習思所成慧所決定義,故說修慧從思慧生。】

前面那個次第固然是先聞,聞慧;思,思慧;修,修慧。那麼現在我們講「修所成慧」前面是先要修,那麼修的前面是什麼?修就是修,前面思所成慧,是經過你思惟確定了解了,哦,原來這個事情的真相是這樣的啊!但是你的習性卻不這樣的,這個習性不這樣是什麼狀態呢?他現在告訴我們的—明,說「明」的狀態,或者說智慧所見的真實的(p94)境界是這樣的。我們以前無明、愚癡,啊,現在了解了,那個時候你就要修改,把你一向以來無明愚癡的習性,按照你現在思所決定的這個慧,作為標準來修習、改變。這個時候你一步一步地深入,等到修所成慧相應的時候,你就證得這個真正的境界。清楚不清楚現在?這概念非常清楚!現在我們都是這樣的,說修行,我去修行了,好了關起門來,然後在那個山裡兩腿一盤,結果這個腿嘛盤得痠得要死,樣子一點都沒有,就是這個道理。次第必須要如此,我們應該認識。說由於這樣的關係,

【以是若有幾許多聞,亦有爾多從此成慧,此慧幾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從思成慧,亦當不尠。如思慧多,則多修行,修行多故,則有眾多滅除過失,引德道理。】

這個次第就很清楚了,因為這樣,所以你了解了這必然的次第。那麼現在就講,哦,原來要從聞開始的。因為聞開始,所以你有多少多聞,那麼你就根據你的多聞作為先決條件,你就能夠得到多少的聞所成慧。因為你聞慧多,所以你思惟的內涵也多,因為你思惟的內涵多的話,所以你思所成慧也多。你思所成的慧越多,你修行的時候也多,因為你修得多了,所以你修所成慧也多。那麼修所成慧的功效是什麼?就是淨除一切過失,增長一切功德,這樣來的!

Category : Uncategorized

Proudly powered by WordPress and Sweet Tech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