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二十五 ~ A
上日下常法師
(手抄搞 第四冊 p3)
雖然下來了,你一心一意一直想再去做那件事情,你相信不相信?容或我們沒有這個經驗,我告訴你,今天跑到廚房裡面去,那最好的東西讓你嚐一下,也許你以前沒有嚐過,他勸你,你不想去吃,最後你想不妨去嚐,然後你跑到廚房裡面一嚐——這麼美!告訴你停下來,對不起,明天再來吃!你回去了一天到晚想:唉,等到明天,實在等不到,最好今天中午就吃!我想我們有這個心情吧!就這麼善巧,就這麼好法,欸,它就是這樣!這也是我親身的經驗。我曾經跟你們說過,二十幾年我這個念佛的經驗,欸,但是到了第二天晚上就不來了。嗯?昨天晚上怎麼這麼好,今天晚上為什麼不來呀?怎麼找也找不到。
以後經過若干年以後,我這個了解以後,那時候我在另外一個地方,也是一個人在那兒閉,然後那時候,以前每次得到了好處就不行了,啊,原來毛病在這裡啊!那時我也這(p4)樣坐,坐了沒幾分鐘,欸,境界現起,啊,非常好!我就忽然一個念頭想到:哎呀,善知識告訴我馬上下來。我就那時候下了絕大的決心欸!把那腿硬是拿掉,然後下來了。下來了以後我就發覺了:真美啊!雖然下來了,我一想:哎,這個時間怎麼過得這麼慢,我要趕快回去再坐第二座!不管做什麼事情它那個心就拉著你,那時我感覺得到。以後的確這樣,你只要做得好了以後,到那時候你停下來的話,它就會拉著你。
現在我們是不是啊?不是。我們不要說在那兒摸不到,就是你摸到了,也是苦苦地在那兒硬撐撐下去,撐了很長。撐了很長,結果什麼啊?味道嘛是沒有,哎呀,坐得嘛腳又痛、腰嘛又酸,所以結果啊,下一次還沒有看見座位啊,發嘔!叫你去,心裡想說:唉,最好慢一點!所以我們真正用功的時候,你了解了這個,就巴急不得,不能,要早去。你如果把握不住這一點的話,最好希望拖得晚一點,所以才我們會拖拖拉拉的。假定說你對這上早晚殿嚐到了味道的話,叫你到七點鐘去,你一定六點五十五分早就去了,先坐起來,他不坐我要坐。毛病就在這裡!所以我這黑板上面告訴,特別寫,拿現在的話:讓那個修行做你的朋友,不要讓修行做你的冤家。我們現在就是這樣,讓修行做我們的冤家,真是好可惜!他下面怎麼辦呢?
p 46(6)
(p5)【若待稍固時漸延長,於一切中,應離太急太緩加行過失。由此能令障碍減少,疲倦惛沉等亦當消滅。】
你第一個要摸對,摸對了以後,要得到稍固。什麼叫作「稍固」?我要說一下:譬如說我們現在念佛也好,打坐也好,瞎貓碰見瞎老鼠,會碰得到的哦!一下來了,這個不算。這一天碰見了,明天沒有,你真正摸對了以後,不是,現在碰對了明天還來。但是不穩的,有的時候滿好,有的時候一提就提起來了,有的時候提了半天才來,那時候沒有。你真正摸對了以後啊,你一上去,一提馬上就來,就這樣,這個穩了。固不固?不固。什麼是固呢?就是你不但一提就起來,外面的境界引動你,引動不了你,那是固了。這樣呀!然後呢你延長那個時間,那個時候才是真正延長的時候,不是熬腿。
所以現在有很多人練不倒單,唉,我實在代他可惜,但是也無從勸起,沒有辦法的。在座的諸位也許已經有人信得過我這個話,因為前面已經學了這個教授相當多,如果說你們自己不管聽也好,自己看下去,把那個奢摩他、毘缽舍那看完了,我不叫你這樣做,你也都不可能,你會很清楚、很明白的。什麼是生起,然後什麼是穩固,每一個地方的行相非常清楚。走進去每個地方都有次第,那個時候延長,對了!
(p6)然後呢,下面是大原則,「於一切中」,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要太急,急不可以,緩——太慢也不可以,這是加行的過失。你能夠這樣做的話,「障碍減少」,這個障碍當中最主要的是掉舉,然後昏沈、疲倦等等,統統消滅掉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一坐,啊!自然而然很好,自然而然很好。所以聽到這裡為止,我想大家可以信得過我,得定不難哪,實在不難啊!你只要得到完整的教授,儘管我已經說過我周圍有那些人,你們也信得過,但是這個畢竟是信人家的,你只要肯照著這個完整的內容去做,我們每一位很容易都可以得到。今天就到這裡。
上面我們講到修行,所謂的修行是什麼,然後呢完了以後應該如何。今天講「未修中間如何行者」。正修的時候,就算照著他的規矩來做,只有四座。那麼以我們現在來說,我們正修的時候,一個早晚課加起來還不到兩個鐘頭,然後你一天二十四小時,除掉兩個小時之外,二十二小時都在造惡業。你這個兩小時的善業,能抵得上二十二小時的惡業嗎?這是為什麼我們弄了半天了,不行!他現在告訴我們:欸,沒有正修的時候,這個中間怎麼辦。如果說你能夠把這個概念把握住的話,好了,二十四小時都在修行。
所以平常我們講正助雙修,正助雙修,好像這個「助」只是意思意思,只是意思意思。錯了,錯了!要曉得:這個助修跟正修是一樣的重要,在很多情況之下,這個(p7)「助」比「正」更重要!譬如說我們講前行,前行好像不是正行,好像是基礎,實際上呢沒有前面的基礎啊,你整個的正行根本沒有用。平常我們常常做各式各樣的比喻,你燒飯,你前面那個菜沒有洗乾淨,請問你煮了能吃嗎?你這個房子的基礎沒打好,你造上去能住嗎?基礎沒有造好的,你住在裡邊,輕輕地一陣颱風來,把你壓死了。這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嗎。這個經上太多說這種地方,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這個基本概念。
而這裡邊告訴我們正修也好,未修中間也好,不僅僅是這個行相要注意,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一點的話,那我們往往著在行相上面的話,那個對我們是一個好大的損失。現在我們看那個文:
【未修中間如何行者。總之雖有禮拜旋繞及讀誦等,多可行事,然今此中正主要者,謂於正修時勵力修已,未修之間,若於所修行相所緣,不依念知,任其逸散,則所生德,極其微尠。】
總之,這個兩個座之間,就是前面一座跟後面一座之間。換句話說,我們離開了這個修行,譬如說:離開了早晚殿,或者你自己做的功課以外,那麼其他的時候,當然你還是可以,個人有個人的安排。現在這個地方是舉說禮拜啊,然後呢繞佛啊、讀誦經典哪,有(p8)很多的。那麼最主要的是什麼,下面告訴我們,先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所謂正修的時候,那麼當然那個正修的時候,一定是努力去修;等到下了座,「勵力修已」那麼下了座完結了,下面一座還沒有來的時候,那個中間哪,假定你就這樣不管它了,「哎呀,辛辛苦苦弄了半天了。然後休息一下,聊聊天,玩一玩再來。」這個時候就是把「所修行相所緣」散失掉了,這個是不行的。
應該怎麼辦啊?應該正念、正知保持著,不要讓它放逸。所以他說如果說你「不依念知」,這個「依」就是憶念正知,換句話說還是正念正知,你不保持著這個正念正知,就讓它放逸。這樣的話,你真正產生的功效,非常少、非常少!所以他真正修的時候,就有這樣的條件,全部精神擺在這裡修,下了座還在修。不過這個地方是不同的在哪裡呢?我們要曉得,你全部精神坐在這個地方的話,那時精力很貫注,我們的的確確要鬆、緊互相調配,所以你下了座以後,使得你那個身心鬆弛一下,並不是叫你放散掉。
那個鬆弛跟放逸這個地方要說明一下:譬如說,我現在去拜佛、念佛,那麼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這個在大殿上面,站在那裡全部精神挺起來。那時候身體是全部精神挺得直直的,然後呢眼睛瞪得大大的,然後全部的精神貫注在這裡念,喔,這個念了半小時,念得很累!以後那個時候我們就應該下來輕鬆一下。輕鬆,輕鬆什麼?輕鬆這個身體,身體(p9)要輕鬆一下,那時候心裡面也放得輕鬆一點,但是你不要忘掉你所緣念的,這個很重要!你可以跑得去躺在那個床上,然後呢很輕鬆的這種方式,身體在這兒休息,可是這個心哪還是跟它相應的,跟它相應的,這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乃至於你可以想前面那一座有什麼缺點,有什麼錯誤,那麼後面一座怎麼去改善,這樣。
【故於中間應閱顯說此法經論。數數憶持,應由多門,修集資糧生德順緣。亦由多門,淨治所有違緣罪障。】
所以在這個中間應該怎麼辦呢?喏,我們應該閱讀「顯說此法經論」,說明你修這個方法的經論,當然這個包括善知識的教授,你自己作的筆記,或是什麼等等。那麼,這個為什麼用「顯說」呢?因為在我們修的很多法門當中,有很多它不是講個道理,譬如教你觀想,怎麼個觀法,這個沒有什麼好說的。乃至於念咒,譬如尤其是密教當中,說三昧相應,你只要照著這樣去做,那麼就對了。至於說如何的做法,為什麼要做,這種道理啊,有的時候他不跟你講,到了時候你自然相應。但是呢他前面一定有說明,跟你相關的地方,他有很完整的說明的。那麼這一種經也好,論也好,你不斷去看,看了以後腦筋裡去思惟,這樣。做這個工作無非是什麼?無非是集順緣,以及除逆緣。所以說「修集資糧生(p10)德順緣」,同樣,「淨治罪障」,「由多門」是各式各樣的,就是什麼樣跟你相應,什麼樣正確,你就照這個去做。
【一切之根本應如所知,勵力守護所受律儀。】
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根本」是什麼,這個要曉得的。根本就是我們所受的「律儀」。這個律儀就是我們所受的戒,要努力去守護,努力去守護。這個地方這個律儀,我們要認識,不是說我今天剃了個頭,具了這個形相,你真正受了律儀戒的話,它有律儀無作戒體,這樣。它這個戒體自然而然,任運地能夠產生防非止惡的功效,那東西不能壞。那如果說保持的話,你在睡覺它也在增長功德,而且一切時處都在增長功德;一破壞了,這個功效就沒有了。這是為什麼定慧一定要建立在這個律儀戒上的根本原因。
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能詳細地談,這個真正的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個我們在另外會談,談到戒的時候,尤其是我跟你們說過了,將來談那個《南山律在家備覽》的時候,最重要的中心,就是特別說這一點。到那時候你們會體會到的,這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如果我們現在已經得到了,那要好好地珍重,沒得到的,好好地努力,好好地努力。但是呢眼前這是就我們所知的,千萬不要任意損壞這個東西!那麼這個裡面最主要的(p11)還是正知見。
【故亦有於所緣行相淨修其心,及律儀戒,積集資糧三法之上,名為三合而引導者。】
所以也有人把它修行的這個集合起來,把一個就是所緣的行相,這個淨修它的心,這個我們曉得我們平常所緣的跟無明相應的雜染,那麼現在拿這個東西來淨化自己。條件剛開始的時候不夠,所以一定要集聚資糧,淨除罪障。那基礎呢?基礎就在那個「律儀戒」上面。所以把這個三樣東西合起來,合成功現在我們初機修行的第一步引導,這樣。
這個地方我們就有個基本的認識了。所以現在它那個修行哪,包括了兩部分:一個是前面的準備,以及事後的輔助,一個是正修,正修。那麼這個時間通於二十四小時,然後呢處理的事情包括我們各式各樣的,你從早晨張開眼睛來,到第二天張開眼睛來所有的,睡覺還在修行,吃飯也是修行,這樣。那這個概念我們一定要知道,絕對不是個文字,那時候你心裡面自己了解得清清楚楚。
所以如果不清楚的話,把昨天晚上談那個問題,你們多多地努力。昨天晚上,曾經有一個同學提起來,說:「欸,你這個菩提心的定義到那時候還沒有說清楚,那是為什麼原因?」因為到現在為止,我們這裡從修學本論的立場上來說,菩提心真正的內涵還沒有(p12)講到,只講到前面那一部分,我只是運用前面那一部分。所以說前面那一部分已經告訴他們,我們先要自己知道病,你不知道自己病的話,你還談什麼?自己還覺得很對、很得意、很好,那是一點用場都沒有。
所以我當年自己出家了以後,遇見了各式各樣的老師,有一個老師常常以這個話來給我說,一方面他固然是自己說他自己,一方面也是給我教訓我,我現在還記得很牢。唉,他說:「我的毛病啊——好為人師,好為人師!」我現在越來越感覺到這句話,啊!正確啊,正確啊!這樣。的的確確的我們哪毛病就在這「好為人師」,不曉得自己拿什麼東西教別人,自己的學生都不會做,卻要教別人,這個是一個大毛病。所以佛經裡面告訴我們:自未調伏而能調人者,無有是處。那麼這地方隨便一談。下面呢,
【復應學習四種資糧,】
這下面這個東西說,我們修資糧位當中,有這個四樣東西我們要做一下。這四樣東西:
【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毘缽舍那道之正因,】
就是說,我們現在所有的世、出世法的一切功德,無非是從定、慧而來;定這地方就(p13)說奢摩他,慧就是毘缽舍那。那麼現在我們修的時候,就修這兩樣東西的因。那麼這個下面要告訴我們的四樣東西就是,喏,正因;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現在下腳第一步該走的,你這個因做對了,將來一定結的這個正確圓滿無誤的果。
p. 47
【所謂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修習悎寤瑜伽,於眠息時應如何行。】
分成四部分。第一個祕密地保護,以及守護自己的六根門頭;然後呢,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我們應該正確地了解我們所做的事情—正知而行,第二個。下面特別開的「飲食知量」,飲食的時候要曉得該吃多少;以及睡覺的時候,要怎麼樣地努力,還要精進去修。其實前面這兩樣東西做到了,也就對了,可是呢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啊,最大的漏洞就是吃飯跟睡覺,所以他把吃飯跟睡覺要特別說明。真正你們了解了這個,才曉得修行的的確確是二十四小時,二十四小時。
關於這個四種資糧,我在這裡只是簡單地說明一下,一直等到我們後面奢摩他部分講過了以後,那個時候我們重新回過頭來溫習這四種資糧,那時候你們會覺得:啊,趣味無窮!真正修行的話,主要的關鍵是全在這個裡頭。如果你這個四點把握得住的話,絕對沒有不成功的,不要說念佛是絕對成功,參禪也絕對成功,這樣啊!現在我們不妨把那個(p14)內容,一個一個看一看。。
【◎ 初中有五。】
第一個就是密護根門。
【1 以何防護者,】
這是第一個。旁邊註一個小字。
【謂遍護正念及於正念起常委行。】
那麼,這個小字是這一次印的時候,旁邊加進去的,有很多地方這個對我們很有幫助,說明。說我們在保護這個根門—六根門頭,拿什麼東西去防護呢?說「徧護正念,及於正念起常委行」,下面就是解釋。
【其中初者,謂於防護根門諸法,數數修習令不忘失。】
我們要防護的是六根門頭,那麼你用什麼東西去防護啊?就防護你六根門頭的這個法寶,關於這個法寶,不斷地去修習,不要讓它忘失,不要讓它忘失。實際上真正地修行,這個才是,就是說這個是你防護你三毒的一個最有效的寶貝,你的工具、你的武器。你對(p15)這個武器一旦失掉了,你怎麼防啊?這是第一個。為什麼要「數數修習」呢?你對於你使用的這武器,你要善於操作,懂得怎麼操作,是不斷去摸熟了;那你摸熟了以後,然後你隨時隨地,欸,這個敵人起來的時候,你一下就拿出武器來把他對治了。
所以這個是我們用這個,用防護我們六根門頭的這個法寶,把這個法寶要把它弄熟,弄熟了以後就不忘失了。否則的話,就像我們現在那個樣。我們說:「哎呀,這明明懂了,就偏偏做不到。」為什麼?不要說你沒有真的懂,不要說你現在懂得一點文字,只是賣賣狗皮膏藥;就算你真的懂了,你如果沒有認真地思惟觀察的話,對不起,到那時候心理上現起的還是跟三毒相應的。一句話說得不對,哎呀,就在那兒瞋心起來了;稍微捧捧你,輕飄飄的,完全貪心相應的境界;剩下來的癡癡呆呆。有什麼用?所以他告訴我們要數數思惟。那個正念擺在這裡,那個時候你一定能做得到。這是第一個,就是換句話說「徧護正念」。第二呢,
【二者謂於正念,常恆委重而修習之。】
說既然你現在已經曉得,這個防護的東西就是那個正念,正確的念頭。然後把那個正念「常、恆」,這個「常」,經常,常到什麼?不斷,「恆」是不斷截的,就這樣。不(p16)斷地委重,「委重」就是很殷重、很真切的,拿這個東西來修習。所以的的確確修任何一個法門,沒有一個例外的,必須要這個。所以佛特別說這個叫什麼?就是精進,精進的特質。所以很多地方,本論也說,《大智度論》也說,各式各樣的經論上面說:修行的資糧善當中,精進第一,精進第一。平常我們總覺得:哎,修行這件事情好像輕輕鬆鬆的。那完全錯了!到修到後來的時候,你慢慢、慢慢地……是,心裡面哪坦然無礙,那個是得到的果欸!你現在下面進去的時候,是要大精進力量,那的的確確是一步都不能差啊!
所以我以前聽見那個禪宗的那個老師的話,啊呀,我直感覺得真佩服!他說學禪這東西,就像什麼?就像逆水行舟。這個水是個瀑布,瀑流沖下來,它每一分鐘沖下來,可以把你的船從這地方向下沖十丈,然後每分鐘你拼命用足氣力向上划,可以划上一丈,但是對不起,我還是拼命向上划!你拼命向上撐的話,還要退下來,何況你放鬆一點。嘿,妙咧!你只要肯這樣去弄的話,弄到後來的話自然有成功的。所以又有人形容它,說這是叫「趕羊上樹」,這羊不能爬樹的,貓才能爬樹,但是呢他卻偏偏做這種事情,就把做不到的事情做到了!
實際上何況是佛法,世法也是如此的。所以我前面曾經給大家說過,那個美國的幾個什麼大王,鋼鐵大王、汽車大王,他們怎麼成功的?都是靠這個精神,所以別人覺得不行(p17)的,他就是絕對堅強的意志,咬緊牙關。現在我們事情還沒有做啊,已經打了退堂鼓了,然後找種種藉口,要保護自己:喔唷,這個地方不對、那個地方不對。找了很多這種小心兒的事情,腦筋還很聰明欸!他那個聰明都用糊塗,用錯掉了。所以他就會想到種種理由啊,使得自己做漏網之魚。啊,以為覺得這地方摸魚了!孰不知這個真正是害了自己,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們這個地方要多看看哪,佛教的這個告訴我們,他——佛是怎麼修行成功的。
那麼這個就是說常恆地去提起精神來去做,不過提起精神這個裡邊有個訣竅的唷,如果你提得不對的話,還是不對。所以佛經上面告訴我們哪,太緩固然不行,太急也不要,太急的話,那個絃繃得太緊,也不可以。所以總之一句話:任何地方都要善知識的巧妙的引導。這第一個,第二
【2 何所防護者,】
那麼有了防護的工具,防什麼呢?什麼是你要防的呢?
【謂六種根。】
那就是我們的六根門頭,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大家都知道的。
(p18)【3 從何防護者,】
怎麼這麼防法呢?從哪裡防起呢?
【謂從可愛及非可愛,六種境界。】
就是說這個六根對不同的六個境界,或者叫六塵,對了這個六塵以後,你就產生一種順、逆不同的反應。對於順的覺得愛,不順的非愛,這個境界去防護它,這個境界去防護它。繼續下去,說完了以後,然後把整個概念再說一下。第四,
【4 如何防護,】
那麼你怎麼去防護法?前面告訴我們從那個六種境界上面去防,那麼怎麼防法呢?
【其中有二,】
第一個呢?
【守護根者,謂根境合,起六識後,意識便於六可愛境六非愛境,發生貪瞋,應當勵力,從彼諸境護令不生。】
(p19)這個怎麼防法呀?分兩部分:第一個就是守護自己的根。因為當你的「根」跟所緣的「境」合的時候,那時候「識」一定生起來。那麼這個識生起來了以後,那時候這個意識就會對可愛的境生貪心,不可愛的境生瞋心,就在這個當下,在這個根上面努力去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