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二十四 ~ B
上日下常法師
(手抄搞 第三冊 p271)
還有一種—原地踏步,踏了個半天自己覺得跑。在這種情況之下,一天到晚被那個境風在轉,不知道。你必定前面曉得什麼是轉的狀態,什麼是不轉的行相,內心當中很清楚、很明白。然後呢那個時候雖然決定了,外面強烈的境風來的時候,你還是擋不住,所以我發願一定要這樣,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動搖!這樣。
其實這個不但是這裡,我們不妨看看天台智者大師寫的《小止觀》,那個《小止觀》叫「童蒙止觀」是吧!那個小孩子初機第一步,它也告訴我們,到那個時候你真正前面的準備好了,然後發誓願決定要這樣下去。如果看過《小止觀》的一定有這個印象,沒有一個例外的跑到這樣。好!決定不動搖,「修如所定」,就是前面決定的;「不令修餘」,其他的不動它。是的,的的確確是一門深入,你是摸到門了,然後是登堂入室的時候。現 (p272) 在我們真可憐、真可憐,都在門外空轉,還自己覺得:「啊!這個我在那兒一門深入。」浪費一生事小,生生世世在那個地方空流轉。
我想起了這一件事情,我覺得若干年以前,快二十年了,那時候我剛出家不久,有一個地方一個法師跟我說:「哎呀!現在出了家什麼都放下囉,就是一樣—嘴巴!」跟我說。當時候我聽了心裡面好像有點似是而非之感,不大同意。等到我過了二十年以後,啊!我覺得什麼都出了家,形式出了家了,什麼都沒放下,這張嘴巴是尤其放不下!我不曉得你們有沒有這種感受?為什麼?目標沒弄清楚,這第一個。第二個目標弄清楚了,內容沒弄清楚,不曉得怎麼去達到這個目標。所以從那個時候一直……後來,我看見很多人很好的哦,哎喲!他說起來他生死心很切,這內容呢?跟這句話是了不相干。所以我想起二十多年以前,我跟那個同修談論的這句話,現在真是感覺得內心很慚愧、很痛苦。所以說把我的經驗告訴大家,你真的想的話,這個毛病都指出來了,改過毛病,就對!那麼,是!決定要照這個次第,那麼這個次第怎麼辦呢?
p. 45 (11)
【即應具足憶念正知,而正修習,如所決定,令無增減。】
那時候應該具足,一點都不能少,什麼?「憶念正知」四個字,整個的修行就在這四 (p273) 個字當中,一個「念」、一個「知」,這個是正念跟正知。所以你正式修行的時候非常清楚,如果說你念佛的話,當下這句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叫「正念」。然後你也曉得自己在正念上面,那就讓它去。因為你有正知在,所以它如果說對的,你讓它去,如果不對,你隨時拉回來,這個就叫正念、正知。但是這兩個一樣東西,它是個大學問,一直要到最後講到奢摩他的時候詳細講。我們現在是聽見了照著去修,對不起,你有大善根很快上去,如果你沒善根,聽見了這個你去摸,怎麼摸就怎麼錯。這個大祖師們,每一個人的過來的經驗,沒有一個例外的。這必定要對於這個每一個地方的行相了解得非常地清楚,而這個之前還要各式各樣的準備。到那個時候的話,你那個正念跟正知,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就提得起來,提得起來的,就能夠成就!是「應具足憶念正知」,這個是正修習,對了,如法的一點都不錯。下面又補兩句,「如所決定」,像你前面所決定的,不要增、也不要減。少了固然不行,多了也不要,這是個大學問喔!後面會告訴我們為什麼。
這個是整個的修學的全部的綱要,全部的綱要。這個地方是個總綱,這是個總綱,真正的細目還沒有摸清楚之前,我們還談不到修。狹義的修談不到,可是廣義的我們正在修,我們整個地認識了解這件事情就是在聞當中,在聞、聽聞。然後呢,如何聽聞,如何思惟,如何照著去做?一步一步下去。那麼現在呢,進一步說:
(p274) 【◎ 此處修法者。】
那麼現在我們這裡修什麼呢?這裡是告訴我們,對善知識修淨信心這件事情,這件事情怎麼修呀?告訴我們了:
【先應思惟依止勝利速成佛等,正面的及不親近所有過患,謂能引發現法後世諸大苦等。】
一步一步來說明一下。說我們現在這裡了解了這個修行的方法,那麼現在我們要修的,換句話說我們現在所緣的行相是什麼,就是怎麼樣依止善知識,啟發這個信心,絕不動搖等等。他告訴我們這個方法:先思惟依止善知識的殊勝利益,這個殊勝的利益,他舉一例,說很快能成佛等。假定說,你能夠想到這一點,一下這個心裡面就能夠把握住,可以!不行,那找其他的,總是找跟你自己相應的這一種。它主要的目的在什麼?如果你跟它相應了這個概念能夠生起來的話,它有一個強烈的力量,它會引動你一心一意去求這個事情。雖然我們在佛法上面容或還沒有,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而且很強盛的這個能力,你只要把這個能力稍微轉變一個方向,求佛法馬上成功。
這個能力是什麼?就是你好樂要求的東西。譬如說我們現在聽說,欸什麼地方有一個大法師:啊,這個法師好了不起!或者說,這個地方打七怎麼好,或者這個東西怎麼好, (p275) 你心裡想:「哎呀,我一心一意要去求它!」我想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吧!在學校裡念書的時候,哎喲,這個美國好,大家想留學;然後年紀稍微大一點的話,這個男女之間的,做夢也要夢到他。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啊!千真萬確的事實!為什麼啊?它有殊勝的好處在。我們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個力量?有嘛!可惜的是用錯了,現在你只要把它改過來。它改過的一個方法還告訴我們—思惟,關於這個道理後面會詳細講的。所以我這裡原則告訴你們,你了解了原則,下面懂得了方法,一定做得到。到現在為止,在座的大部分,這個方法還不懂,所以到現在為止雖然去修還沒用,我們不急,一步一步地深入。
這個是前面拉的力量,容或夠了,但是後面還要一樣—推的力量。有的時候我們會向後面退,他就告訴你,如果你不親近善知識有些什麼害處,說這個害處能夠引發現在的、後在的大苦。喔喲!你一想到這個,你就不敢不去親近了。所以後面有推的力量,前面有拉的力量,哪有不成功的?決定可以成功!同樣的道理,佛法上面雖然沒有這種感受,但是我們心裡這個能力是千真萬確!譬如說這個地方一杯毒藥叫你吃進去要死的,當然我們不要去吃;或者說這個毒藥的話,風吹的話,馬上吹過來讓你中毒的,你趕快逃都來不及。一定是這樣對不對?叫你來,「嘿,不可以!」這是後面推的力量。當你想到親 (p276) 近這個惡知識,對你有這麼大的害處的話,你一碰見他躲得遠遠的。這樣,這個就很容易了。
所以記住!這個地方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事情,就是做這兩件事情:什麼是惡知識?不信。哦,如果他不信的話,這個信字不是普通的。什麼是善知識?他能夠淨化你的,就是這個;我們修的也是修這樣。那麼,有了這個前面拉的力量,以及後面推的力量,這個力量是有了,那麼正修的時候修什麼?修:
【次應多起防護之心。】
防護,以前錯的不要。以前錯在哪裡啊?專門看他的缺點,現在不可以!
【謂不容蓄,分別尊長過失之心。】
對於那個尊長的過失,這個心理千萬不可以起,萬一起來了以後,心裡一定要拔除掉它。這是為什麼我們平常的時候,注意喔!為什麼菩薩戒上面特別強調告訴我們,「說四眾過」,說四眾過,為什麼「自讚毀他」萬不可以!四眾是什麼?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這個是三寶之列,他是個清淨幢相,你說他的過失,喏,就是這個地方,真正說 (p277) 起來害我們自己。所以我們現在總是,喔唷,坐下就談那些事情,啊,錯了!現在你能夠避免這些,這些都避免了,當然善知識你就更容易避免了。
前面已經告訴我們很多善巧的方法,實際上理論上面我們也了解,我們修學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要救度一切眾生,十惡不赦之徒你都要救度他,何況已經出了家的清淨幢相?他如法你趕快跟他學,他不如法你努力去救護他,這個才是啊!因為你要如法去救護他,你覺得自己內心當中還欠—悲心不夠趕快學慈悲,智慧不夠趕快學智慧,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哪有什麼坐下來說他不對、說他不對的。普通的一個人尚且如此,何況你的尊長?不管你用哪一個方法去想,實際上很容易,慢慢、慢慢、慢慢去掉。下面:
【隨自所知,應當思惟,戒定智慧聞等諸德,】
這個過失方面防護,功德方面增長,就是盡你所可能地儘量想他的好處,多想它。這個方法前面已經說過了,只要你心裡生起引發你的好處的話,想到這個他功德的長處的話,雖然有一點小小的過錯,它不會擋住你,不會擋住你。就像做父母的人,看見那個子女總是可愛的。也許我們沒有做過父母,可是我們看自己,看自己都是最好的,就是這樣。為什麼啊?就是這樣嘛!你能夠對這個東西覺得有功德、有好處的話,過失就看不 (p278) 見,現在我們學的就是學這個。那麼學到什麼程度啊?下面說:
p. 46
【乃至自心未起清淨行相信時,應恆修習。】
你一直這樣去修,一直修到什麼時候啊?你內心當中這個「信」清淨了,清淨的信的行相生起來了,那個時候可以了。進一步,這個清淨行相生起來,你隨時隨地覺得:「哎呀!這個善知識好,一切都靠善知識啊!」你自然而然,你不知不覺說一心一意去依靠他,他的好處都得到;實際上就是這一個念頭本身,就是無比的功德。關於這一點,以後慢慢地講,那麼這裡的主要的就是說,要修到什麼時候呢?要修到這個時候。
【次應思惟如前經說,於自,已作當作諸恩,乃至未發誠敬而修。】
清淨的行相生起來了以後還夠不夠?不夠!還要像前面所說的念他的恩,這個師長對自己的已經做的恩以及當作的恩。已經做的恩固然要,當作的恩同樣要,實際上同樣的重要。因為已經做的恩,所以你會一心一意地依靠他,因為你還要求得更多,所以你絕不想放棄他。已經做的什麼恩?那今天我們有這個機會在這裡,都是靠善知識,沒有善知識絕不可能,我們現在還在惡道當中。當做的什麼恩啊?你不是要成佛嗎?所有的事情都要靠他,沒有一個例外的。你能夠這樣想,那麼下面就行了!
(p279) 我們想想看,假定這種心理真正地形成了,你的心裡面會不會起一念的惡念啊?找不到一念惡念了!不清楚明白嘛!現在那個菩薩戒上面,我們說:「哎呀!不說四眾過,不自讚毀他,難之又難。」你了解了這個道理輕而易舉,叫你不做也不行,你只要把菩薩戒如法去持好的話,哪有不往生?比丘戒乃至於八關齋戒一日一夜都可以往生,何況持了菩薩戒,哪有不往生的?這不是清楚明白極了!所以古人說萬修萬人去的法門,是絕對正確沒騙我們,可是我們在文字上面空轉戲論,那有什麼用?所以他這裡告訴我們你有了這個,至誠、恭敬都來了。那好,這正修。下面呢,完了以後如何?
【◎ 後時如何行者。】
這是狹義的修。廣義的時候一切時都包含,廣義地來說,這後時也在修當中。狹義地來說,就是我坐在這裡,拿我們現在來說,就是你作早晚課的時候,或者早晚課完了以後,你自己定下來的時候,拜佛、打坐那個時候。那麼剩下來的時候,說我拜完了佛,作完了早晚課,剩下來,吃飯也好、走路也好、聊天也好,乃至於睡覺等等,該怎麼辦?告訴我們了,這裡,「應將所集」……喔!這個還沒有,完結的時候,是正修完結以後。「未修中間者」還要再下面一段。這個下座的時候,
(p280) 【應將所集眾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賢行願,及七十願等,迴向現時畢竟諸可願處。】
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這裡不詳細講。簡單地說一下,前面做的你只要如法地做,有無量無邊的好處,那麼那個時候要迴向。那個迴向,「猛利欲」—猛利的善法欲。在座的有幾位還沒有聽過的,把以前的錄音帶好好地聽,那個時候曉得,「猛」是什麼行相,「利」是什麼行相,「欲」應該是什麼狀態,如何迴向,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當然你可以照普賢行願、十大願王、七十願各式各樣。迴向到什麼呢?現時的、畢竟的;現時就是眼前增上生的,究竟的是畢竟、究竟決定勝。換句話說,我們從凡夫地步步上升地,一步一步上去,統統在裡頭。如果拿次第來說,那就是說現在迴向的是資糧位應該什麼,加行位應該什麼,見道、修道應該是什麼,是一地、一地等等,這個就是眼前增上生經過的。究竟決定勝—圓滿的報身,圓滿的報土,迴向這個。
【如是應於晨起,午前,午後,初夜,四次修習。】
這印度的正統的做法,我們每天作的是修四趟,他是坐在那裡修的,據我所曉得的,他們的確這樣,正規的,晚上睡四個鐘頭,六時當中,那個時候是睡的,早晨起來,通常都是二點多鐘,第一座,他們這麼一座很長,要三個這印度的正統的作法,我們每天做這個,是修四趟,他是坐在那裡修的。據我所曉得的,他們的確這樣,正規的晚上睡四個鐘頭,六時當中那個時候是睡的,那個時候是睡的。然後早晨起來,通常都是兩點多鐘,第一座兩點多鐘,他們這個一座那是很長,三個鐘頭,三個 (p281 多鐘頭要。然後呢早晨早齋,早齋完了以後,下面一座也是通常都是三到四小時。所以說午前一座、午後一座、初夜一座。中夜是睡覺的時候,每天修四次。下面這一段話,這初修的時候該怎麼辦?
【此復初修,若時長久,易隨掉沈自在而轉。】
要曉得我們剛開始修的時候,如果你時間長了以後,它很容易跟著「掉沈」而轉,「自在」就是說你不知不覺當中在這個裡邊。什麼叫「掉」?什麼叫「沈」?這裡不詳細說,這個奢摩他那個地方說得非常清楚,對我們已經有經驗的同修,我指出來你們馬上曉得了。現在我們所以沒辦法得到定,乃至於不能一心不亂的,心裡有幾種狀態,有一種呢散亂—胡思亂想,東想西想。這個裡邊不是指一般的散亂,特別講「掉」。「掉」是什麼?跟貪相應的這種心裡面攀緣相,想這個、想那個,這歡喜這個、那個,這種狀態,就是心裡面向上揚的時候這種狀態。還有呢,等到你想、想、想,想累了以後向下沈了,向下沈是什麼?先是細昏沈,到後來是粗昏沈,到後來睡著了,乃至於。
我們想想看,我們現在普通狀態是什麼?就是這個。自己還說:「哎喲!我一天可以盤那個腿,雙盤喏!一個小時哦!」是!把那個腿嘛熬得痛得要死,心裡在幹什麼?非沈 (p282) 即掉!不是在胡思亂想,就是在那兒打瞌睡。不是,瞌睡已經不曉得到哪裡去了—細昏沈。你們要想認真學的時候,千萬不要著急,一直等到學到奢摩他,那個行相說得非常細微,隨便心裡面一點點的樣子,它告訴你得清清楚楚。你自己認識了走上去的,那的確是安穩得不得了,這裡我不詳細說它。你剛開始養成功了習慣了以後,好了,
【此若串習,極難醫改。】
一旦養成了習慣,你要改好難、好難,結果是「一生善行,終成過失」,然後生生世世拖在這個地方,這麼嚴重!所以我記得十多年以前,那個時候也是莽莽撞撞地到處去亂撞。那個時候,我因為看過一點那個本論,以及其他的善知識的提示,所以我自己也曉得關起門來沒用的,茅篷裡面不行。禪宗說得很清楚:「初不破本參,不住山」,要破了本參以後才住山,你沒有住山本錢不行,那個時候我已經了解了。現在我們,唉,什麼是「本參」連它夢都沒夢見,就要去住山,沒有用!所以我那個時候到處去跑參訪,哎!結果遇見一個我那個時候覺得善知識,然後呢我就跟他去。喔!非常好,也承蒙他攝受,兩個人關在一個地方,人家借給我們的一個地方,我們去修行。
然後他也告訴我,這個禪堂裡的規矩,早晨起來嘛怎麼樣,這個掛,臨濟掛鐘板怎麼 (p283) 掛,曹洞怎麼掛,然後等等。然後到禪堂裡邊一副,怎麼板,那個香板應該打幾下,怎麼弄幾下,我聽了好有勁,啊!這個規矩美不可言。然後到時候跑上去坐,坐在那個地方一坐。結果一坐,嘿!絕沒有三分鐘,一看他,在那兒打瞌睡。我那時候因為多少轉過幾個圈子,多多少少還曉得一點怎麼坐,所以坐得滿好的。自己先是一心一意地坐,因為我要學他嘛!所以有的時候注意他一下,一看他—怎麼來的,不對啊,怎麼一回事情啊?他大概也注意了,所以等到那一座下來以後,他就在那裡,弄到後來乾脆口水也直流,就在那兒睡著了。起來了以後,他也覺得:「啊!這一支坐得很好。」
吃飯的時候就隨便談,他大概也聽出苗頭不對,他就跟我說:「嗯,早晨剛起來有一點昏沈。」我想沒錯,那個時候我的心裡面,當然雖已經動搖了,但是不會太……太怎麼說,我也說不上來了。吃飯的時候就跟我說:「欸,有一點昏沈。」我想沒錯、沒錯,吃過飯應該好一點。結果吃過飯,唉,如此這般,還是老樣子。下座了以後,他說:「吃過飯後容易昏沈。」沒錯,沒錯!結果,那一座完了以後下來,然後呢洗洗臉或者什麼等等,我想這一座應該好一點吧。嘿!結果一樣。一天六支香,沒有一支香例外的,就這樣。結果就這麼睡了兩天,回去啦!我心裡面就懷疑,就這個樣嗎?
那個時候我已經看過、看過了,可惜的就是沒有人真正地講,所以這個重點還不大知道,還不大 (p284) 知道。一直到後來我自己,那時候我前面,唉呀!我真是不曉得吃過了多少苦頭啊!我前前後後看這個論,從頭到尾看過很多遍,第一遍看的時候一竅不通,但是看了很歡喜。那個離開現在已經整整多少,二十三年了恐怕,我記不住,不是二十三年就是二十二年。雖然不歡喜,我還是咬緊牙關看到底;以後不斷地看,啊!看一點歡喜一點,但是重點都看不見。以後後來我自己一個人跑得去用功,用了一點味道,再翻—哎呀!那個時候才了解原來這樣。他這個上面告訴我們什麼,你一旦這個惡習慣養成功了,改不過來了。他自己不曉得欸!不曉得。他雖然曉得了,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雖然沒有像他那位老人家那麼經驗幾十年,但是我們在座的,前面的同修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你說你念佛你提得起來嗎?到那個時候就是胡思亂想,你就是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再不然它就是昏沈,你依舊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呀,養成了這個惡習慣是「極難醫改」啊!你要怎麼辦呢?
【故應時短,次數增多。】
不要時多,這個地方是一個大學問!他真正叫我們上座的時候,後來我遇見了善知識,他告訴我們這樣—四、五分鐘。他前面那個道理已經講過了,現在我們根本道理 (p285) 都沒聽懂,沒聽懂試都沒用。告訴你了以後,當年,一定是這樣的,告訴你在這個地方,然後你試了以後,這個時候關係重要了!所以我們現在聽過了以後,聽過了就算了,沒有用。聽過了以後,你不斷地去想他說的是什麼,然後呢,用!到那個時候你心裡面,開始很難捉摸,到那個時候多多少少有一點影子了。他會盤問你什麼狀態,你要告訴他。真正想學的不要他問,你自然去問他,說那個時候坐了以後是這個狀態,他覺得哪個是對,哪個是不對,告訴你。然後呢,你那時候安住在上面沒動,讓你試幾分鐘。到那個時候你很清楚地,欸,「掉」怎麼跑的,「沈」是怎麼來的。所以我們剛開始學的時候,他告訴你五分鐘,有了五分鐘,然後呢你回去,十五分鐘。到了那時候,他下面等到你慢慢地行了,慢慢地增加。那麼,這個括弧裡面有一段話,
【如云:「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則於後次心欲趣入。若不爾者,見座位時,即覺發嘔。」】
這個文字先不解釋,我把那個內容說一下,你們自己一看那個文字就懂了。說你假定得到了正確的指導以後,你上去坐的時侯,這個行相就很清楚,哦,你曉得做些什麼。然後呢因為行相很清楚,做對了你會很歡喜。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的,你去跟他學,他 (p286) 做對了你覺得很歡喜,對不對?然後呢,開始摸的時候,唉呀,你摸來摸去,就是摸不到這個竅門,到後來你摸到了,哎呀!心裡好歡喜呀!那個時候你就歡喜地覺得:「啊,對了,對了!」譬如說你念佛,平常你就是胡思亂想,到那個時候一下這個佛號提起了,哎呀,你覺得歡喜呀!如果修過行的人,認真過的,都有這個經驗。或者你拜佛,平常的時候胡思亂想,到那時候你拜你那個心裡非常寧靜,哎呀,覺得那個時候,或者有一種不知不覺的感恩心,或者不知不覺的歡喜心。乃至於有的時候拜的時候,不知不覺得這個會痛哭流涕,雖然痛哭心裡卻是歡喜的,樣樣東西都是這樣。
結果,我們碰到這種情況之下,哎呀,那好了,繼續下去。他不是!等到你發現了這個歡喜,你會覺得:「哎呀,這下對了!這下要修了。」這個叫「欲修心」。欸,妙咧!我們碰到這種歡喜的情況繼續下去,他告訴我們怎麼?停下來。那我們想想看,這個碰對了為什麼會停下來?大善知識的大善巧,真美!你碰對了叫你停下來,停下來是什麼狀態啊?你下來了以後你心裡想:「這麼好啊!」你雖然下來了,你一心一意一直想再去做那件事情,你相信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