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二十四 ~ A
上日下常法師
(手抄搞 第三冊 p255)
祈求佛菩薩加持,把它消除。能夠消除掉了,那麼自然而然你修起來的話,就非常容易、非常容易!所以這個一段就是什麼,我們正修的時候的前行,前面的準備。因為你有了這個準備,所以到那個時候你做下去馬上見效。平常我們現在總覺得:「唉呀!好像這個講講沒用,打七是比較好一點。」是!沒有錯,就錯在什麼呢?這個次第不清楚。很多人匆匆忙忙請一個假,跑到那個佛堂裡面去,然後呢第一天規矩怎麼樣,第二天……等到你摸熟了以後,準備回家去了,回去了還是覺得:「哎喲,好高興哦,我打了一個七!」實際上真的相應嗎?不一定。如果你真的有這個準備的話,事先準備好了,跑到那佛堂裡一天下來,馬上見效,這樣。所以祖師們有很多這種公案,說要大徹大悟,何必那樣!哦,它很快,只要肯來,我一定能夠使他得到什麼利益;很高的利益都得到,何況我們現在小小的,根本的原因就在這裡。那我們現在休息幾分鐘,下面再繼續。
(p256) 那麼前面這個基礎有了,現在這個前面的基礎有了,有了這個基礎以後,我們就正式地修行,所以叫正行。你把這個基礎建好了這樣上去,馬上見效。平常我們造房子也一樣,如果我們畫一個草圖,畫了半天,還在那張紙上面;如果我們在工地實際上去做的話,你基礎建好了造上去,馬上見效,馬上就上樓就現起來了。現在我們修行也是一樣,假定說,你把每一個次第弄對了,基礎做好了,那個時候你做的時候,一樣地馬上見效。所以說,你任何一個時候正式修了,前一秒鐘修了,後一秒鐘你覺得多了一秒了,再下面一秒,你又覺得又多了一秒了,這樣見效法!這樣快速法!這樣踏實法!它絕對不是什麼虛虛浮浮的。那麼我們現在看,這個修是怎麼一回事情。
p. 45 (5)
【正行分二,① 是總共修法,② 是此處修法。】
這個總共修法,就是把整個修行的這個大綱都攝在這個地方。短短的一段,把我們整個以後要走的路子的原則,統統在那個地方提出來了,統統提出來。但是也不要把它單單看成這一段,前面那個準備如果沒有的話,這一段話沒有用。還有呢,就是這一段話,跟後面那個話連接不起來的話不圓滿,這彼此間必定有關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現在看目前,
(p257) 【今初】
就是現在呢,對修這一件事情,怎麼一回事情?
【◎ 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
就這麼一句話,這修是什麼呀?「數數」就是不斷地,不斷地、不斷地,不斷地幹什麼啊?「將護」——保護我們的所緣的行相。什麼是「緣」,緣的相是什麼?「緣」就是平常我們說猴子攀那個東西,那個手就緣樹,古來人說,文言叫「緣」,現在我們就「抓住」,就是這樣。那個手去抓住的是外面的;現在呢,我們心也抓住一樣東西,就這樣。那個心抓住這樣東西的這個狀態,那個就是心理的行相,就是你的心理行為,那個相狀就是這樣,那文字很清楚。然後呢,我們內心上那個狀態也應該很清楚。平常我們理論上面都是說:「唉呀!我們現在所以眾生為什麼啊?兩種執。」執的意思什麼?就是攀緣的,你把它牢牢把住。緣什麼啊?緣我、緣法兩樣東西。所以現在我們修的是去掉它;欸,對不起啊!他並不是叫我們去掉,還是要緣——緣善所緣的,不過,以前我們緣的是惡的。所以它這個修行一定的次第,一定的次第。
就是說,以前緣的是惡的,這個惡的特質是什麼——遭到自他惡果的;善的是自他的 (p258) 善果的,那麼這個善是一步一步慢慢地上去,從增上生然後決定勝。把我們現在的心裡所緣,心裡所緣這個就是我們心裡的行,受想行識的「行」,那個行的時候這個樣子,這個就叫作「行相」。文字是這樣,然後呢我們的概念,然後最後實際的狀態,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我們現在的心理行相是什麼?慢慢、慢慢地了解,在癡相當中,癡相當中的特徵,你說不上來是好是壞,就這麼糊里糊塗、癡癡呆呆。當它生起比較猛利的狀態當中,那有兩種,有一種呢,就是歡喜的方面,這個貪的現象;有一種方面呢,不歡喜的排拒,瞋的現象。如果說諸位,仔細地一檢查,馬上檢查得出來,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他會感覺到這個東西。而這個能夠感覺到的這個特質就是人,三界當中、六道當中,「人」最強烈、最有力。所以只有人道當中能修的原因就在這個地方,這個我們要了解。
當我們看見一個仇人來的時候,你一看見那個,心裡面火氣就來了,就這樣。然後你看見好吃的東西的話,一看見你口水就流了,就是這個樣。有的時候你沒有看見自己的心理行相,應該這樣說,就是你沒有注意到,好像你心裡還沒動,細的地方早就動了,細的地方早就動了,你們可以自己不妨試一下。我告訴你我的一個經驗,有一次,我就陪一個人去拍那個X光照片。那個照什麼?照胃部。你們曉得照胃部X光照片,先要吃一點東西叫硫酸鋇。如果那個X光透視過去的話,那個統統照不出什麼東西來,吃那個硫酸鋇以後 (p259) 那個X光片走不過,走不過。所以就是那個硫酸鋇映出來的這個影子,因為一定跟我們的胃壁靠近的,對吧?所以那個硫酸鋇的影子的外圈,你就看出胃的樣子來。那天我去照的時候,那個醫生先在……我就站在那個醫生後面去看,那個醫生忽然就問那個病人,說:「你平常歡喜吃什麼啊?」這樣。然後呢這個人去想,想了個半天,醫生也不問他了,這樣。
我就奇怪,這個醫生為什麼要問他一句「平常歡喜吃什麼啊?」後來那醫生就旁邊敲敲我,指指那個東西。一看,欸,那個時候我就發現了,發現什麼?在前面那段時候,他因為腦筋裡沒有想,所以那個胃就在那裡不大動,不大動的話你就看不出,因為這個死的嘛!所以它那個照片上面看不清楚。他就問他說:「你歡喜吃什麼?」他想沒有想出什麼東西,那個胃就馬上就咕嚕、咕嚕動起來了,動得非常厲害。
當時我也不大懂,一直等到後來學了佛了慢慢地、慢慢地就感受到。將來你們自然會有個體驗,譬如說我們常常說:「唉呀,不要去貪啊!」但是你在飯桌上面,要想不貪擋不住的。我想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為什麼?為什麼?因為這個時候,這個行相已經非常猛利了,已經非常猛利了。所以平常人家說,這個漏洞要補小的,等到大漏洞來的時候,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心理行相也是這樣,那個很小的時候,我還感覺不出來,等 (p260) 到現在我們跑到飯桌上那很粗猛了。
我現在回想起來,那個典型的例子就這樣,他問他:「你歡喜吃什麼啊?」他想了半天,腦筋一動,這句話一落到他那個耳識當中,落到那意識當中,那個就咕嚕、咕嚕地就動起來了。然後呢他的確想吃什麼,可是那個時候還可以擋得住,假如你把那個東西擺在那裡,有的時候他還可以擋得住,假定說吃飯的時候擺在那裡就擋不住了。這個地方經過很長一個步驟,慢慢地我們會把這些事情,都要說得很清楚的。所以我這個地方特別點醒大家,現在我們不要單單看那個文,你要認識你心理的行相。現在我們的心理行相是什麼啊?瞪大了眼睛看那個黑板,看那個講說的這個法師,這就是我們的心理行相。如果說旁邊跑得來有一個人,打一個閒岔,大家回過頭去:「幹什麼啊!」這個就是你的心理行相,不談不注意,一談你馬上清楚了。
然後呢,平常我們心理的行相跟無明相應的,貪、瞋、癡三毒,現在要把它改過來,就這麼。所以修沒有別的,什麼叫修啊?修改嘛!以前錯的嘛!所以說「受、想、行、識」,那麼為什麼要修「行」呢?不修那個「想」,不修那個「受」呢?不修那個前面那個「識」呢?答案在下面,我現在先問你們,考考你們,大有關係哦!所以它每一個字有它的特別定義,所指的行相一點都不能錯,這句話我先告訴你們。那麼,現在說這個是善 (p261) 的、這個是惡的,我了解了把它改過來,修改過來。可是,因為它的無比的習性,無始以來的習性擺在那裡,所以你不斷地去保護它,「將護」的意思就是保護它,不斷地修、練習,練習這個事情。它以前那個心,一天在散亂當中,或者緣這個,現在呢你要把那個心從惡的拉過來,使得它安住在這個善的上面能夠不動,像你所希望的——要它怎麼樣就怎麼樣,就是這一件事情。
你現在想念個「阿彌陀佛」,你想觀想一個「阿彌陀佛」,以前我們念的是念什麼啊?不是貪、就是瞋、就是癡,現在不要這個,要念這個無量的光、無量的壽。然後呢練習這個東西。它不聽你招呼,你不斷地把它拉回來,安住在這個上面,讓它不動,對不對?是不是?喏!就是這個。不管你用哪一個功,你說參禪的,不!參禪的我不是觀這個,觀另外一個東西,說「念佛的是誰?」「什麼是你明上座本來面目?」「一歸何處?」「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然後呢趙州說:「什麼是個無?」總之一句話,以前緣這個三毒相應,現在是緣這個。說「教下」另外有一套,實際上真正說起來,教下那一套,啊!高明極了,善巧極了!不過我們因為沒有得到完整的教授,所以都不知道,在文字上轉。本論下面都會告訴我們,就是這麼一點事情!下面的解釋,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去做呀?那解釋來了,
(p262) 【蓋從無始,自為心所自在,心則不為自所自在。】
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性,為什麼啊?我們這個心,我們這個希望的,「為心」,這個心就是我們的識心,要了解就是我們的識心。我們說心猿意馬的心,就是我們流轉生死那識心,無始以來都是這個東西「自在」,它要怎麼辦就怎麼辦。它要睡覺了,你要它提也提不起,就是提不起;到那個說要睡覺的時候,你要它該睡覺,它又睡不著,那時候你又苦惱。你說現在曉得了不要貪,哎呀!它就是擋不住;叫它不要發脾氣嘛,它又不行,我們偏偏平常就是,就是都在這個時候。所以我們為這個無始以來為這個識心所自在,你要想它聽你招呼,說要念佛它念不起來,要它參禪它參不起來,要它定它定不下來;所以說「心不為自所自在」,你自己做不了主。這我們顛倒,這個明明自己做不了主,偏偏我們說做得了主。「我」是什麼啊?主宰義,我就是能主宰的嘛!唉,說起來真可憐哪!這個實際上狀態,它不但不聽你招呼,還糟糕的是這個它所去向的方向是什麼呀?
【心復隨向煩惱等障,而為發起一切罪惡。】
這個才是真正嚴重的地方呀!它那個識心,一天到晚跟著什麼啊,跟著煩惱在轉,這是一個最大的障礙。煩惱的另外一個名字——無明。無明的行相——貪、瞋、癡,乃至於 (p263) 見、思、十鈍、十利、一百零八等等開合不同。由於這個煩惱,造了惡業,種種的罪過,都從此而來。喔!原因就是這樣。否則它好端端地你修它幹什麼?滿好嘛,就照它去做。它因為不好,所以你要修改啊!
【此修即是,為令其心,隨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緣。】
它因為錯的,所以你要修改它。修改它什麼啊?使得這個心識,能夠聽我自己招呼,像我所希望的,「堪」是能夠,能夠像我所希望的。希望什麼啊?「住善所緣」,簡單極了,就是這個。你為什麼要使它「住善所緣」啊?因為你緣在善的上頭的話,就感得善果報。真正說起來,修學佛法的的確確是世間所有人的共同目標。大家總覺得:「哎呀!你們這些迷信。」說這個話的人,這些人糊塗、大糊塗!請問你不妨問他,你在這裡忙幹什麼啊?他要求快樂。怎麼快樂?喏!這個地方告訴你快樂。這個是真正了解了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他一定選這一條路——修學佛法,這樣。所以說佛法的的確確是天下最偉大的教育,而且也是唯一正確的教育,就在佛法當中,其他地方沒有了。告訴你怎麼得到快樂,告訴你怎麼去掉痛苦嘛,這不是世間所有的人共同的嘛!豈但是人,所有的有情。
那麼上面告訴我們,下面這個話重要!上面那個正出它的那個內涵—所謂「立」, (p264) 還有呢,下面有些錯誤,我們往往犯了個大錯誤,這個要把它拿掉。
【此復若隨,任遇所緣,即便修者,】
就是我們普通的狀態,那麼我們說修了,那我們去修吧!於是碰到什麼你就修什麼,「任遇所緣」,就是我們眼前碰到的,你就去修去了,在這種狀態之下,害了!下面告訴我們。
【則於所欲,如是次第,修習爾許,善所緣境,定不隨轉。反於如欲善所緣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碍。】
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是急急忙忙地去做,你要想快一點成就,但是產生的效果是什麼啊?不行!所以說對於在這種狀態的,怎麼對於你所希望的,你所希望的,他特別加一個「如是次第」,因為你所希望的,一定要有層次地來的。因為你隨遇所緣,你不了解,真正地去忙了—應該修的內容,要照著這個次第要修這麼多東西—這個「善所緣境」你把握不住,你弄錯了,所以它一定生不起來—「定不隨轉」。
這個它的文字是這樣,我們不妨現在想想看,我們每一個人經驗,我想參禪,參起來 (p265) 了嗎?我想念佛,念起來了嗎?我想懺悔,有效果嗎?欸,就是不行,我想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吧!你希望念得一心不亂,偏偏要亂;你要想觀佛,偏偏觀不起來;你要它不貪,它偏偏要貪;你要它不發脾氣,你就是忍不住。為什麼?喏!就是就這個。嘿,你要所希望的善所緣境,它「定不隨轉」!他還不是用一個懷疑,他就告訴你一定辦不到,善知識告訴我們的話。原因為什麼啊?就是前面一句話——「任遇所緣」,我們碰見一點,哎喲!我們覺得對了,修行了。
不過這裡要說明,它最後這個效果還是有的,只是轉了無量無邊劫以後,那時遇見了佛他跟你講了,成功了。可是要曉得,那個時候跟你講了還是什麼啊?還是把完完整整的內容告訴你,你還是如其次第,那個時候才成功。中間經過這麼大個圈子,幹什麼啊?走了冤枉路,白吃辛苦。假定說到那個時候,你坐在那裡,那個羅漢果也好,這個佛果也好,天上掉下來,他說不定說偷一個懶:唉,要去修很麻煩,坐在這個地方,等到那個時候從天上掉下來了,我就不妨等它一等。不是的呀!你到那個時候還是要如此這般,一點都不能少的,要照著去做。請問你為什麼現在不做,一定要等到那個時候,吃盡了無比的冤枉苦頭才做?很清楚、很明白,不但是理論如此,你回憶一下馬上曉得了,那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p266) 所以我說到這裡我隨便一提,你們在座後面幾位剛開始的時候,沒有吃過苦頭,有很多還不一定了解,吃過苦頭的人到那個時候才——一想,清清楚楚!有的人出了一年家,有的人出了兩年家,所以我今年夏天碰見了出三十年家,還是這個樣,就是你所希望的得不到。他還不是馬馬虎虎,不是在外面流蕩哦!喔喲!關在山裡面自己弄了一個茅篷,在那裡認真地修。大家都說:喔,這個人是個修行人!就是沒有得到正確的次第,他所希望的「善所緣境」是「定不隨轉」。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你要想念佛的話,要想得到心定,要想一心不亂,這偏偏散亂、昏沈,這樣。下面不但如此,眼前得不到還是小事,還有一個大毛病,這個毛病可怕!
【若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悉成過失。】
你一開頭養成功了這個習慣,這個是什麼習慣?惡習慣。下面的惡習慣改不過來,儘管你的發心是好的,你希望是好的,但是一點結果都沒有,一生就這樣地空過——「終生善行,悉成過失。」都是錯的!這個地方只告訴我們一生,究實說起來,這個一生下面又一生,下面又一生,你如果這個地方不改過的話,它生生世世繼續下去。在這一點也容或我們懷疑,現在可以當下指出來這個情況。我們平常稍微了解一點教理的人,大家都了 (p267) 解,我們這一生所以感得現在的狀態是什麼?宿生的因哪,由這樣的因感得這一生的果;宿生的這個異熟因感得這個異熟果,宿生的等流因感得這一生的等流果。
關於這一點我想大部分的人還聽不懂,這兩個什麼意思?異熟因,就是你那個時候造了善惡之業,感得這一生的人身、天身、地獄、餓鬼、畜生這個。等流因,那你做的時候什麼狀態,現在這個心裡面又這種狀態現起來。假定我們宿生沒有感得這個業的話,我們這一生不會跑上那個出家的路。如果說幾百年以前,幾千年以前大家都是說出家好,我們也是就說出家。現在這個社會上面人家都說「這個迷信,你又大迷糊蛋」,結果你就偏偏走這個路子,沒有一點特別的原因我想我們不會走,對吧!很明白。為什麼我們走了?宿生一定有這個原因在這個地方。
但是呢,妙咧!我們現在大部分走的說念佛,這個念佛這個法門又說萬修萬人去,你只要念就得。我們這一生所以碰見,不是這一生碰到的,前生就碰到了。從這個地方去想想看,既然這麼容易萬修萬人去念了就得,我們也有這種因,為什麼我們宿生不去,留到今生?結果呢今生忙了個半天,有的是一年,有的是兩年,有的十年,有的三十年還在那兒不曉得在哪裡,不是很明白嗎?這個是我們要應該要很警惕的地方哦!我們不懂得完整的教理,不了解教理所指的行相,自己還覺得滿好在這兒修行,含含糊糊。你一旦真的 (p268) 了解了以後,你自己會著急得不得了,你沒辦法容你自己,那時候你就對了。所以現在我們常常覺得:「哎呀!我還是在修行!」現在我看看的話,只能這麼說:「好啊!種點善根。好啊!我在那兒隨喜。」這個善根在不在發芽、在不在現行啊?那值得我們痛哭流涕!所以這一個地方,這一句話大家記住:「一生善行,終成過失。」那麼要怎麼辦啊?告訴我們,
【故於所修諸所緣境,數量次第,先須決定。】
第一件事情,對於你要修的這個內容,對於你所修的「諸所緣境」,整個的內涵不是單單的一點點。我們現在或者說修念佛的,好像很簡單,只依「阿彌陀佛」。不那麼簡單!正行是如何,助行是如何,信、願、行——信些什麼、願些什麼,都要曉得。然後你在家怎麼弄,出家怎麼弄,「敦倫盡分」,在家敦些什麼倫,出家盡些什麼分?這個就是這麼一個念佛法門,尚且如此!跑到廟裡面的那個常住,然後我們從早晨開始到晚上,這麼多的事情,都要應該了解。簡單的念佛是如此,何況其他的?沒有一個例外。所以說「所緣境」它的內容是什麼?「數量」,這是質跟量,包含整個的內容。如果說這個質不對的話,那個根本不談,所以「數量」兩個字實際上呢也可以說,「質」,就內容、體性 (p269) 本身絕對沒有錯,然後呢「量」要圓滿。這個兩個夠不夠?不夠,還要「次第」,對於這個,事先先有圓滿的認識——「先須決定」。
比如我們就要去燒飯了,那麼簡單哪!燒飯,當然你說:「哦!今天要燒飯用米。」你一定要弄對哦,這個米弄成麥這個不行的啊!就算同樣的米,稻都不行,何況是其他的?佛法裡面常常就說「蒸沙煮飯」,如果這個質不對的話,你再一大鍋的砂子擺那裡蒸,沒有用!所以這個質要對。對啦,然後你就去煮去了,這裡人有三十個,你燒了一碗飯,沒有用!量還要對,少了固然不行,多了也不好。然後呢次第還要,這個前面已經說過很多了,對這個事先要決定,要決定。決定裡邊是一個學問,不是我們今天說聽懂了,沒有決定,根本沒有決定!因為你正式修的時候,那個真正重要的關鍵在修的時候。所以你現在聽的時候你聽懂了,聽懂了你回去的時候,你心裡也是含含糊糊,那個沒有用!這個主要的要到後面講。
所以什麼叫「決定」?就是當你坐下來念這分佛號的時候,什麼東西都動搖不了你。我想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說在這個環境安安靜靜是滿好,煩惱來的時候擋不住。為什麼?佛號它主要的目的是對治煩惱,煩惱是生死的根,佛號是出生死的。請問你這句佛號擋不住煩惱,有用嗎?假定你對前面的能夠決定的話,跑到那個時候的煩惱來的,拿起 (p270) 來,一下煩惱消於無影。所以古人說,這個東西放在手上像金剛王寶劍一樣——「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為什麼啊?就是那個東西拿起來的,不管你任何東西來動不了你。這個所謂佛、魔兩樣東西,廣義的你要了解,順好的,使你引發你貪心的——不動;逆境發你瞋心的——不動,這個叫「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那個時候就是你決定了。然後你安住在上面,不管什麼東西都不動搖,這樣做啊!現在我們決定了嗎?所以你說聽懂啦,我要去修啦!啊!阿彌陀佛!還沒有。那麼要什麼呢?這個裡邊的次第,還有一步一步上去。這個決定好了以後,下面還有文章哦!
【次應發起猛利誓願,謂如所定,不令修餘。】
那個時候了解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個時候要修了。修的之前還要什麼?發一個「猛利誓願」。說為什麼要這個?平常我們碰見一點小事情動搖了,要有了這個猛利誓願,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動搖,那個時候才是。所以我們現在一開口就說我們一門深入,真的一門深入了嗎?那求之不得。現在我們普通的狀態,一種狀態——門外空轉,不得其門而入,門在哪裡不知道,自己在那兒跑得很起勁,一種。還有一種呢,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