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 二十一 卷 A 面
上日下常法師
(手抄搞 第三冊 p145)
你們會清楚明白地曉得我現在造的業,染、雜,還是清、淨,那麼清楚。因為你造的善業,根據了上面這樣來,自然而然「轉趣善行」。一切慢慢、慢慢地向這一方面去,一切因、果等等,這個次第這麼清楚。這是你自己的,純粹屬於你自己的。下面呢?
p. 38 (5)
【能令善友,愛樂歡喜。由是不作惡業,作純善故,能令自他不起憂惱。由能隨順護自他故,能滿無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惡道諸有情類。是故菩薩應依尊重,圓滿一切功德資糧。】
像這樣來的話,純粹都是善的,你自己是善的,還有呢?引發你行為的最重要的,什麼?你的同伴。因為你自己善了,自然而然你跟那些善友相應。善友也歡喜,你也歡喜 (p146) 他。反過來,對不起,我們歡喜的就是大家高興,啊!聊聊天、開開玩笑、說說人家閒話—這惡友。所以真正的這個彼此之間,最重要的兩個關鍵就在這裡。因為你自己也好,你周圍的這個同伴,上面的善知識,當然是善知識,然後你的同行的、周圍的同行善知識也都是善的,那種情況之下,你不會作惡,都是純善的。
我們平常常常說:到了極樂世界,就沒有你造惡的地方。哪!就是這個情況。假定你能夠把握得住這一點的話,在這個娑婆世界,何嘗有你造惡的地方?在娑婆世界不但沒有造惡,還有比極樂世界更超勝的地方。極樂世界,是的,它沒有地方讓你去造罪,但是你要增長功德就很難了。我不是說極樂世界不增長,當然一直在增長功德,比之於如法修行的娑婆世界的那種真正的修行人要難、要難。為什麼?沒有這個境界引發你,你本來在這個地方,所以這個力量不強;而在娑婆世界,你如法地去這樣行持的話,壞的境界固然不能引動你,不但不能引動你,而且壞的境界碰到你身上,都轉化成功好的境界,這個卻是極樂世界絕對沒有的,這個才是我們這個地方的真正重要。
好處都從哪裡來啊?嘿,依靠善知識!要依靠善知識,你必須要自己具足這個條件。能夠這麼一來,「能令自他不起憂惱」,為什麼不起憂惱?跟法相應。法的特質是什麼?它能夠淨化雜染、淨化煩惱。這個煩惱跟雜染就是憂惱的根本,沒有了,當然你自己也不 (p147) 會有,你也不會讓人家生起憂惱。那個時候真是「隨順護自他故」,那個才是真正地保護自己、是保護別人。
我們世間也有保護的,喔!我這個國家,你隨順我這個國家法令,這個國家的法令在保護你。小的呢,這個團體,乃至於黑道的兄弟們,他也是這樣,你參加我這個團體,他會來保護你的,但這個不究竟,這個不究竟。而且世間的所有這種保護,得到了一點小的好處,付出無量的代價;佛法恰恰相反,剛開始做的時候滿辛苦的,但是得到真正圓滿的保護、究竟的保護。而且得到的最後好的結果,比之付出的代價那個大得太多、太多,換句話說,你雖然修行的時候一點辛苦,可是這個辛苦比之於你的收穫是微乎其微。現在我們不懂這個道理,所以貪眼前的便宜,那是害了。真正修行的話,眼前是苦的,但是那個收穫是非常地了不起,大而圓滿!你能夠這樣做的話,那是能夠圓滿無上菩提的道,這個就是你真正的修道了,走上這條道路,步步上升。
所以因為你能這樣的話,「故能利益趣向惡道諸有情類」,當然我們現在修行,當然好!你能夠這樣的話,那些人你才能夠幫助他,這個才是真正的弘法利生啊!真正的弘法利生是這樣來的,是自利而利他。你自己都做不到,談什麼利益啊?這不是很明白嗎?而自己要做到呢,就是像上面。
(p148) 「是故菩薩應依尊重」,所以真正想修學圓滿佛道,要求自利、利他的那些人,這個就是菩薩,決定應該依止這個大善知識。那麼這樣的話呢,能夠「圓滿一切功德資糧」,這個就是修學佛法中的因地當中必需要的。這個經上面。前面這個理論,然後呢祖師告訴我們的這種引經上面一一證成,這個次第這麼清楚。
【復次由其承事知識,應於惡趣所受諸業,於現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惱,或於夢中而領受者,亦能引彼令盡無餘。】
上面這個是主要的說集聚資糧方面。我們曉得集聚資糧跟清除罪障,是可以說一而二、二而一,好像我們去賺錢,你賺了錢,你這個債還沒有還清之前,這個叫作好像沒有賺到,還了債,實際上你還是賺到了。等到你債還清楚了,那個時候純粹是集聚資糧,好像在上面正的方向是增加了。當然這個裡邊有它不同的細的差別,但是有它共同的特點。
那麼上面主要的是說正面,下面這地方是另外一面。你的很多罪障,也由於親近知識、承事善知識,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本來你應該到惡趣當中,受三惡道的種種這種惡業。喔喲,這個是非常可怕!非常可怕!關於這一點,我們平常一定要好好地多修習,那個才能夠體會得到三惡道的可怕。否則我們儘管嘴巴上面三惡道、三惡道,總覺得好像不 (p149) 關痛癢那樣,所以心裡面,它也不會有策勵、推動我們的力量,我們就不知不覺之下去造罪去了。你如法地去修持,那個時候你才真正地感到三惡道的可怕,那個時候就認真修行。因為你能認真修行,所以把那些墮三惡道的因去掉了—眼前的;以往的呢?你也能夠懺悔乾淨了。這是對我們是最大的收穫,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修行佛法第一件重要的就是這個。
那麼說因為你現在能夠承事善知識,所以本來要墮落惡趣的這樣可怕的,欸,你現在身心上面稍微起一點病、惱,病是身上的痛苦,心裡面跟著煩煩惱惱的,就是這樣。你稍微起一點,乃至於夢當中受一點這種惡劣的情況,都能夠把這個在三惡道當中受的業清淨。這個可便宜占大了!這便宜可占大了!我們在這個地方,如果你們曾經看過經論上面說三惡道痛苦的話,這個地方可以思惟一下,否則等到後面了解了三惡道的情況,回過頭來再看,那個時候才曉得。
同時你們也不妨自己試一試看:當天氣熱得要命的時候,你不要去吹電扇,也不要用冷氣。其實我們這個電扇跟冷氣現在才有耶!叫你曬個太陽你就受不了,天氣很冷的時候,叫你穿一件單衣,你說不定就很難受。那種感受比起地獄裡來的話,啊!那像天堂一樣,那是絕對像天堂一樣,我們都受不了,喔,一點點事情啊就受不了了,這樣。吃東西 (p150) 少吃一點啊,就受不了了,那個餓鬼是長劫餓的,這樣啊!長劫這樣餓啊!現在你能夠承事善知識,把那些絕大的痛苦在稍稍的情況之下,就消除掉了,換句話說,這件事情實在是一本萬利!下面繼續,
【又能映蔽供事無量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勝利。】
他下面總結。供養承事佛陀的這個善根啊,不得了!他現在不是供養一個喔,供養無量諸佛的善根。「映蔽」是什麼?那就是遮蓋這個意思。平常我們常常說映蔽,比如說我們日光燈,當太陽出來的時候,那個日光燈的光都被那個太陽映蔽掉了,遮住了,換句話說,完全看不見了。現在呢?你供養無量諸佛的這個善根,你只要供養你所親近的這個善知識的話,這個功德超過。哇!這一點哪,我們有的時候的確無法想像。不要說供養佛,我們看佛經上面很多例子,很多人不是供養佛,供養一個羅漢,供養一個辟支佛,乃至供養一個如法修行的人。啊!那個福報就大得不得了。我們上次曾經講的阿耨樓陀尊者,就是九十一劫以前,供養一個辟支佛一缽的粺子飯。粺子喔,還不是米飯喔!然後呢九十一劫呀!一直天上、人間,再沒有窮過。你看看那個辟支佛怎麼能跟佛比啊?然後呢要無量諸佛,這個福德之大不得了,現在你供養善知識,超過!千真萬確,經上面處處地方這麼說。
(p151) 【《地藏經》云:】
下面又引《地藏經》:
【彼攝受者,應經無量俱胝劫中,流轉惡趣所有諸業,然於現法因疾疫等,或飢饉等,損惱身心而能消除,下至呵責,或唯夢中亦能清淨。】
假定說那個善知識攝受了你,那個是真正的善知識,你去依止一個善知識,善知識說:「好、好,你可以了。」跟著他,那個他攝受。真正能夠攝受的話,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先說反面消除你罪障,本來你這個罪障要經過什麼?「無量俱胝劫,流轉惡趣」的這樣的惡業,這個是非常可怕、非常巨大的這個!就算我們這一生一直把你呀這個苦刑,那也不過是最長一百年,然後真正惡道當中一動就是「劫」。無量俱胝這個數字,你無法想像、無法想像!
所以我常常說,我們不妨自己試一試看,拿一把刀把那個手上面割一條縫,然後弄點鹽巴放在那裡試試看,我們一分鐘都受不了,一分鐘都受不了!而這種感受比之這個三惡道來,那不曉得舒服多少倍,你完全無法想像地舒服啊!它現在呢?要比這不曉得大上多少倍的這種惡業,因為你承事、供養善知識,結果那些惡業,就在現法當中,就是我們現 (p152) 生受一點小小的病苦,乃至於餓一點,換句話說,身心上面稍微一點的損惱—消除掉了!
所以前面一再告訴我們,我們親近善知識,要「視為莊嚴,莫覺如擔」哪!我們現在千萬不要親近善知識,還自己覺得這個不行、這個不好,住又住得不舒服,吃又吃得不痛快,等一下這個熱又不行、冷又不行。這個完全是內心腐爛之相,這個是對我們一種最大損失啊!除了這個以外,下至呵斥,這個善知識對我們的呵斥,這樣。
這個呵斥那段公案,我建議你們看的那些祖師的傳記,在在都說明。其實除了這個呵斥以外,其他很多的苦惱,身心上的苦惱,對我們就是最大的收穫,最大的莊嚴。「或唯夢中亦能清淨」,這是消除罪障的那一面。集聚資糧呢?下面:
【雖於俱胝佛所,種諸善根,謂行布施,或行供養,或受學處,所起眾善,然彼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議。】
關於集聚資糧方面,喏,經上面馬上證明。說你在「俱胝」—也是無量的佛那個地方啊種種種的善根,包括什麼啊?布施、持戒、供養,這樣,這麼多,受學學處,所有的眾善,各式各樣的善,這個是不得了的一件事情,不得了的事情!現在我們,你只要承 (p153) 事這個善知識,做半天,只要做半天,就得到的功德,能夠超過了供養俱胝佛所行的這麼多、很多好處。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你無法想像地多,無法想像地多!這個引《地藏經》,又繼續又說:
【又云:「諸佛無量功德神變,應觀一切悉從此出,是故應如承事諸佛,依止親近供事尊重。」】
一切佛的所有的功德,所有的神變,換句話說所有的佛成就的一切,哪裡來的啊?都從這個地方來的,這個我們應該了解,都從親近善知識來的。前面已經簡單地說過了,這一點我們務必要知道。不過前面說的是一個大概的總綱,在我們沒有正確認識之前,對這點只能說,由於前面的經論佛菩薩的開示,來增長、來啟發我們的信心。而我們繼續學下去的話,我們會如實地了知,喔!為什麼這樣,到那時候,我們信心增強,功德增長,到那時候你就會完全不動搖。現在容或還會懷疑,說:「會嗎?」但願你們有這個懷疑,然後根據著這個懷疑努力去追尋,不要糊里糊塗:「啊,聽見了,我信得過。」這個沒有用,這個沒有用!真正的信得過,你的的確確把這個道理如實地了解,然後清楚明白地感受到,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動搖,那個才是真的。不是說我嘴巴我信得過,說過了以後, (p154) 等一下碰見了小小的事情,哎呀,你又煩煩惱惱的這樣,不去毀謗那個善知識已經算很好了。這個完全是一點點浮面上的浮想,只是如此而已。
所以我們對於這一點,啊!有了正確的認識以後,你自然而然會照著去做。那麼在沒有認識之前,我們產生了這個信心以後,也願意去做,所以說現在我們應該什麼?應該像承事佛那樣地去親近、依止、供養這個善知識。上面是經,下面是論,換句話說:佛是怎麼講的,菩薩是怎麼講的。他每一個地方層層給我們說明,來加強我們的認識、增長我們的信心。
p. 39
【《本生論》亦云:「悉不應遠諸善士,以調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塵,雖不故染自然薰。】
在任何情況之下,「悉」,換句話說,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可以遠離諸善士。這個「諸善士」包括你的尊重,以及你的同行善知識。換句話說,修行你絕不可以離開善知識,你一離開善知識,修行絕不成就。除非你自己有了相當成就,到了地上的菩薩,那可以遠離,並不是一切時遠離喔!不是一切時遠離。真正說起來,到了地上的菩薩,他一切時都在親近善知識,不過以我們眼前的眼光來看,我們看這個標準來看,那個時候他地上 (p155) 的菩薩可以離開佛菩薩到眾生當中,實際上那個時候眾生對他來說也是善知識。
這一點我想我們容或不太了解,為什麼這個眾生是他的善知識啊?地上菩薩行什麼?廣行六度。你如果在佛國土當中,還要你這個菩薩來布施嗎?對呀!一定要在這個染污的穢土當中,窮苦當中啊!所以他缺財嘛,你布施財;缺法嘛,你布施法;他有所畏懼嘛,你布施無畏。你跑到淨土當中,佛—你去受他布施耶!因為你到這個地方,在染污世界當中布施了,所以成就你的功德,所以那些人是你的善知識!但是在菩薩是這樣的,在我們看起來,覺得他離開了佛了。所以我說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容或看見他離開善知識,實際上他還是不離善知識,這個地方可以曉得。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可以遠離「諸善士」,不可以!
那麼怎麼辦呢?在我們現在這個情況之下,以及一直上去,「以調伏理修善行」。什麼叫調伏理啊?平常我們說—戒,戒。你可以說廣義地來說,所有的佛法;狹義的來說是戒,而這個廣義的調伏是從戒開始的。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啊?因為是煩惱雜染之行,都是惡的,隨順著我們自己,我想這個樣、我歡喜那樣、我要那樣,這樣才配我胃口。對不起,這個都是雜染、染污之法。現在你有正確的了解了,起心動念覺得:哎呀,不對呀!這個又隨順著我見,這個隨順著說我惑,或者思煩惱,或者見煩惱—見煩惱是我的見解 (p156) 如此,思煩惱是貪瞋癡慢等等。正確地認識,然後呢把它去克服,這個叫調伏,這個就是戒,這就是戒,戒的真正的行相是這個!那麼你怎麼知道呢?你怎麼知道這個?平常我們說我們當然理所當然的,你怎麼知道那個我不對呢?這個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是絕無可能!所以不離開善知識,他指導你、告訴你正確地認識了以後,如法地去調伏,以調伏的理,如理地調伏自己的雜染煩惱之行。這個時候你的行為就改過來了,所以這個本身就是「修善行」—靠善知識!
所以說「由近彼故」啊!因為靠近了善知識,「德塵」,這個功德,他用個塵字,美不可言!說平常我們做很多事情,慎重其事地這樣來,好像有個收穫。現在如果你親近善知識的話,你處處、處處地方啊都是增長功德,就像我們處處地方碰見那個灰塵,他現在處處地方碰上的都是功德,這麼好啊!所以千真萬確,你如果弄對了,由善知識能夠如理如法地親近承事、供養,照著去做的話,廿四小時吃飯、睡覺無時不在增長功德。就像灰塵一樣,你跑也跑不了,就碰到哪裡就沾到哪裡,這麼個好法!
說「雖不故染自然薰」哪!嘿嘿!這麼好法。我們現在,你拼命地努力,弄來弄去薰染了惡法,原因在哪裡?在這裡。這個上頭那個行相指得多清楚啊!行相指得多清楚!不過這裡有一點要說一下,儘管行相清楚了,聽的時候,的確覺得好。但是我們不是說馬 (p157) 上做到喔!為什麼?無始以來的習氣。只要你們聽得歡喜了解了以後,那個時候你們馬上有個感受,覺得:喔,原來這麼好。我想在座後面的幾位初修的人,你們也可以說幸運,一開始就聽見這麼好的、圓滿的教法,還不一定了解這個真正的可貴。前面有幾位久修上座,我想也許可能心情不太一樣。在以前的經驗比之於現在,一聽的話,哇!立刻曉得為什麼以前雖然想修,爬不上去,原來這個道理是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就是這樣。
所以很多以前想修的人,大家覺得很想修,弄了半天,就是好像沒有味道,摸也摸不進去,捨嘛,又捨不得,爬嘛,又爬不上。現在這地方都告訴你道理在這裡,這麼清楚、這麼明白。而這個道理不是講個空話,每一個地方就是把心理的行相指出來,清清楚楚。你不認真去想,那也就罷了,也沒有用;如果你認真去想,你立刻就感受到,啊!在你身心上面,就是這樣。而要認真去想的條件是什麼?前面告訴我們的,斷三過、具六想,還要具足弟子的行相,就是這些。
那麼上面是佛的經、菩薩的論,下面又有祖師親自的驗證,告訴我們這個話,一層一層地,從深到淺,從淺到深。從深到淺、從淺到深是為什麼?說理呀!從說明這個道理,然後引論跟經來證成;然後反過來也是,把這個經上面的道理說明了以後,再一步一步地推下來,因為根器的不同,層次的不同,所以自然而然它這麼清楚明白。最上根的聽了個 (p158) 經了解了;不行,菩薩的論,解釋知道了;再不行,那麼祖師們也跟我們最近,也可以說跟我們最相應。這是為什麼他一而再、再而三,這個層次也有它的這樣的特別的意義在裡頭。那麼祖師怎麼講呀?說:
【博朵瓦云:「我等多有破衣之過,如拖破衣,唯著草穢,不沾金砂。其善知識,所有功德,不能薰染,略有少過,即便染著。故於一切略略親近,悉無所成。」】
說我們就像破衣裳的那個過失,那個破衣裳怎麼樣?拖個破衣,破衣啊,平常我們穿的衣服滿好,下面撕破了拖在地上。結果那個拖在這個地上面,拖到那裡,那個下面那個地上那個雜亂一起都沾上了。我們現在比較好了,那下面還有磁磚哪,掃得乾乾淨淨。如果我們到鄉下去的話,那個地上面灰塵、然後呢牛屎,一塌糊塗,你跑到哪裡這些東西就沾到哪裡,好的東西一點都沾不上的,好的東西一點都沾不上。那麼我們現在也是一樣,說善知識的功德你都沾不上,而一點的過失你就被染上了。
他為什麼要說這個話?這是他自己的切身的體驗,以及他教誡弟子的所看到的,用在我們眼前怎麼樣?就是前面所說的,我們不妨回憶一下。如果你自己不具足這個條件的話,善知識的真正的功德在哪裡,你看不見,但是善知識稍稍有一點過錯你完全看見了,然後呢 (p159) 心裡還嘀咕,然後你要去誹謗他。啊!本來依靠的善知識,能夠清淨我們所有的罪障,結果因為你自己條件不夠,他教你說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這個要做、那個不可以做。本來這些都是幫忙你修行,現在受不了,覺得:「哎喲,這樣,這個地方這個人慈悲,這個善知識不慈悲……。」你心裡嘀咕什麼等等的話,不但沒有幫忙你淨除罪障、步步上升,而且你造了無量無邊的罪過,由此墮落。所以他說像那個破衣服一樣,好的你就是弄不上,壞的一點點你都碰上了。好可怕,所以在這裡告訴我們略略親近,悉無所成。前面講的道哩,你略略的,意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