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 二十 卷 B 面
上日下常法師
(手抄搞 第三冊 p127)
從上面的嘴巴一直忙到那個地方,忙到腳底。唉,好像一點修行的時間都沒有;我呢,這跑得來就聽老師講法,講完了去修行。結果成就啊,我遠遠不如他們兩個!」
這段公案,你們好好的去看。現在我們很多人覺得,懂得了一點點,自己關起門來去閉關去自修,不要說你沒有聽懂,你聽懂了,這樣去修都成就不一定高。越要向上爬,越是這個樣。善財童子是個典型的例子,他不是說跑著去聽見一個善知識,聽見以後然後他就繼續的關起來,跑著就去閉關去了。不是的,他第一個善知識參完了參第二個,第二個參完了,參第三個,到最後一個參,然後參了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還沒停!最好的例子。所以這一點我們心裡上應該有的認識,下面還有很多,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目前內容我們還不知道,但是至少這個概念放著,他為什麼這樣?我應該怎麼樣?所以我們現在對佛法本身的了解是有一個很大的距離。
(p128) 我還記得自己一個經驗,離開現在二十多年了,離開現在二十多年了。那個時候我剛出家,因為受這個時下的影響,總覺得現在這個環境不太好,真正想修行的人一剃頭馬上閉關,住茅蓬。我也這樣,一心一意呀,師父剃完了頭我就住茅蓬。那個獅頭山,我在獅頭山元光寺,家師是上本下明老和尚,他已經走了好幾年了。那個地方樣樣東西是坐享現成,唉,我也可以說家師待我仁至義盡。那時候我完全不懂啊,我居然還要去住茅蓬,鬧著要去住茅蓬。那時候他們是十二點鐘吃飯,我因為要持午,一定要十一點半,他專門下面人十一點半把飯送上來,我居然那時候還,居然還良心發現,說:「啊!還讓他們送上來不好,我自己去拿。」現在是越想越可笑,越想越顛倒,越想越懊悔!然後下面我一個人先吃,他們還特別弄好的,就這樣,我心裡還不滿意,總覺得他們都不如法,他們都不如理!就是這樣,所以我還要去住茅蓬!
結果我師父大概也忍無可忍,他老人家真好啊!他後來說:「那你要住茅蓬,你就去住嘛!」欸,那天我看到那口氣,他也不會像我這樣的糟糕,他還是很婉轉的,這意思就是這樣。後來我想:「對呀!那我真的去茅蓬,現在一切坐享其成。就是我下面去拿,他樣樣都弄好了。我住這個茅蓬,吃哪來啊?其他東西能不能來?」我想了半天,我不要住了。我也沒講要離開,他看見我弄了幾天,他也沒講,笑了一下。旁邊有人告訴我:「某 (p129) 人啊,你現在不去住茅蓬啦!」我就想:「欸,不行、不行!」欸,那個時候就旁邊有人要去住茅蓬,我心裡又癢癢的,後來我就想:「讓他先去,去成了我也跟著去。」結果幸好沒有去。整個過了一、二十年以後,往後我們當然中間也有機會見面,見了面以後,他懊悔了:「唉呀!某人啊,結果我就這樣拖死在這裡,自己說當初跑得來好想用功,結果用了半天呀!剛開始好像有一點樣子,到後來就這個樣,到後來就這個樣。」等到我跟《菩提道次第廣論》,一講,啊!他本來對我來說是個上座吧,我剛開始的時候,他很多地方提示,告訴我,我也一心一意地聽從他。他聽了以後覺得聞所未聞哪!跑得來天天恭恭敬敬地聽,我還覺得心裡很過意不去。我說:「這個不是我的,這個是大師佛陀圓滿的教法。」
我就隨便自己想起這段公案,給你們提一下,但願在座的諸位,不要犯我這個錯誤。至於說剛才弄了半天,大家還是這個樣,我想這一點在座的我們有幾位同修,說不定有這個經驗,或者少—乃至一年、二年,多—三年、四年弄了半天,好像還是這個樣子。但是你真正親近了善知識以後,會不一樣,你會日日夜夜感覺不一樣。我剛才曾經跟你們說過,將來有機會我告訴你們這幾個例子,你們會看得見。所以這個有機會的話,要看你們是否努力哦!不努力你們看不見,一點看不見,真的努力了,相應了,你會看得見。所 (p130) 以我說一直到現在我看見的那些人就是這樣,他就是跟著那個老師身邊。哎喲,那個老師怎麼罵也罵不走,打也打不走,就這樣。欸!結果他有成就了,那成就了也不出來。這種人將來要嘛不出來,一出來的話,那這是佛門龍象,馬上對佛法上面有大貢獻。
這個是對善知識的,有怎麼樣的心理上的認識,以及身口上怎麼樣的行持。再下面,說道理了解了,進一步告訴我們說,親近善知識有什麼好處,以及不親近有什麼害處。看:
p. 37 (9)
【◎ 第四親近勝利者。】
親近善知識的殊勝的好處。
【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眼前究竟一切利義。】
第一個「近諸佛位」。我們到這裡來幹什麼?要學佛!我們現在雖然要學佛—是!目的沒有錯,認識好像也對;是弄了半天哪,就是想是想的,真正做的時候總覺得:我是 (p131) 凡夫嘛!一步都踏不出去。好一點的,在原地踏步,踏了半天,還在原地;否則就坐在地上,乾脆就是這樣。他現在不!他步步上進,步步上進什麼?近諸佛位,這麼簡單,就這樣!而且走的是直路。因為你如理地上去了,所以「諸佛歡喜」。啊,對呀,對呀!你這就對了!
還有呢?「終不缺離大善知識」,因為你結的緣就是這樣嘛!一直在善知識身邊,這個業感緣起就是這樣,你不會離開他,不會離開他,不管是異熟,不管是等流。你能夠接近善知識,當然你不會墮落惡趣啊!壞的、業障慢慢地消除,「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煩惱也不會影響你,惡業當然也不會。現在我們一天到晚在惡業煩惱當中轉,你有了善知識,這個就擋住了。你的行為呢?就不會違菩薩所應行的,在家菩薩—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出家菩薩戒,做得很正確。
「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因為你能夠親近善知識,得到善知識的教導,所以你認識也好,起心動念都是跟應該有的這個行為相應的,這個是「正念」,這點很重要;所以你由於這個正念的關係,所以你行持自然都在淨除煩惱,集聚資糧,所以這個是「增長」。因為你淨除煩惱,集聚資糧,所以你的感的果—眼前的、究竟的,一直在增長當中,樣樣都成就,「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這麼多的好處,這麼多的 (p132) 好處!不是到究竟才行哦,眼前就好、眼前就好。
【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
啊!你這樣一來的話,心理上面以及行為上面都是好的,都是好的。於是在這種狀態當中啊,你要求的自利利他,現在我們做的自利利他在資糧,資糧順了,將來果自然順,都圓滿,這麼大的好處!關於這個好處,要自己細細地去想。你想得越多,你越歡喜啊,欸!這個效果就越大。那個時候你親近起來的話,你不會覺得這是負擔,覺得這是莊嚴。那時候你就越做越起勁,那時候你就覺得越做越起勁。那時候你才感覺得像,像我們常常用的個比喻,做生意一樣,啊!你覺得在賺錢,雖然你忙了半天,財源是滾滾而來,是越做越起勁!就這個。下面我們繼續說下去:
【如是亦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正所攝受,不墮惡趣。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
(p133) 這段話現在解釋一下。如果說,「諸菩薩」,就是修行菩薩的人,修行菩薩的人—我們現在在座的都是因地當中準備走這條路的人,假定說你能夠得到善知識的攝受的話,那絕不墮落惡趣、絕不墮落惡趣!不過這地方要曉得哦,不是靠善知識的功德,而是善知識—你能夠如法受他攝持,如法受善知識攝持的條件,非常重要。善知識儘管可以攝持你,告訴你:「某人啊,你應該這樣做啊,不要這樣做啊!」你眼睛一瞪,心裡面嘀咕半天,那一點用場都沒有。他下一次他也不會跟你說了,你要去磕頭他也不會攝受你。不是他不攝受你,你排拒了,沒有用,你排拒了,你沒有用,這我們要了解的。
如果說,你能夠為善知識所攝受,還有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如果善知識思念你的話,你不會違背。的確的,說善知識思念,他覺得孺子可教,他會處處地方注意你,很多事情他看見了,他會來告訴你。假定說,他告訴你的話,你心裡面跟他一瞪,你還給他嘀咕,他還能告訴你嗎?所以我們處處地方要曉得,不是人家不攝受啊!
就像我們也有幾個經驗,人家常常說:「哎呀!我有錯誤希望你告訴我。」的確有太多這種好心的人,我當年也是如此,我一直說,哎呀!老師或者某法師啊,請你告訴我,可是人家始終不告訴我。到後來,偶然我了解了,不是不告訴我,有的時候他絕對不會 (p134) 說:「欸,某人呀!你不是要我說你的錯誤,我告訴你,你坐下來我告訴你。」他不是這樣的。等到你真有錯誤的話,他來告訴你,然後你就種種理由,「欸!我沒有錯呀!這個我對呀!」唉!他一聽,好了,他看得清清楚楚,他真實告訴你的,都是你的理由,他下次就沒有話好說了—你對!你對!所以上次告訴我們,我們中國歷史上「千金市骨」的公案,為什麼?就算他說錯了,你也至誠恭敬地聽他,他覺得孺子可教,他就告訴你。有很多事情,我們看不見的,很多看不見的,很多看不見的。尤其是修行這個事情,你不比較的,絕對看不見,這是我的經驗。
我剛才告訴你,我當初出家了,聽大家說:「哎呀!出了家馬上閉關。」就一心一意想閉關。可是有經驗的曉得閉關不好,他告訴你:「不要閉關。」那時候我心裡想想:「不要閉關,留在這裡侍候他!」就是這種想法欸!但是他真正的狀態我就是看不見。所以我現在告訴你啊,的的確確,然後我還覺得滿好咧!還不是瞪大了眼睛把這個話直直地說,還說不出口,我找了種種的理由啊!他看看:「是啊!你不是說,你有錯誤要跟你說嗎?真正你有要跟你說的時候,你聽不進;然後稍微認真一點的話,你生煩惱,然後背後嘀嘀咕咕。」他下次:「好、好、好!你好、你好!」那註定你就完了!這個地方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認識,這一點都不是笑話。
(p135) 所以我現在自己看看自己的以前犯的錯誤,現在這兒大部分年輕都是犯這個錯誤,我不曉得怎麼幫忙他們。不要說佛菩薩,佛菩薩要求的條件更高。不是要求高耶,他可以讓你達到更高的標準耶!你這麼一點點都做不到,你就想到……跨一步都跨不開,你說我居然一步能夠爬到天上去,那不是笑話嗎?所以說這個地方,不是善知識不思念我們,看看我們自己,具不具跟善知識修學的條件呀!所以他前面不先說老師什麼相,先說弟子應該具足什麼條件就在這裡呀!所以大家不要忙別的,就忙自己先成為一個弟子相。
“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欸!這個時候,世間沒有一個能比的。你別看在善知識面前做他一個侍者,或早晨起來要給他清洗廁所等等,那個比做大總統還要好,這千真萬確的,比做百萬富豪還要好!「若諸菩薩,承事供養知識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又對了!這是應行的,絕對不怕!你錯了,他會時時點醒你,這個環境當中,他會不允許你錯。「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業、煩惱難以取勝,你就成就了嘛!
“若諸菩薩,承事供養知識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又對了,這是應行的,絕對不怕,你錯了。他會時時點醒你,這個環境當中,他會不允許你錯。
“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業煩惱難以取勝,你就成就了嗎?
p. 38
【又云:「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正歡喜。】
你只要能夠聽著善知識的告訴你的話,那個「諸佛世尊心歡喜」。佛世尊歡喜的什 (p136) 麼?歡喜你早一點成佛嘛!你能夠聽著善知識的教誡,你真的做到,當然佛菩薩歡喜。所以我們真正地供養不是說:今天你煮了好幾個好菜跑得去;哦,這個敲打唸唱很好的,讓他吃一餐。我們世間的那些東西,不要說佛菩薩沒有這個胃口,到天上面他來聞的話,哎呀,那個味道是沒辦法忍受啊!那個天上東西佛菩薩去聞起來,就像天上聞我們一樣。我們真正的供養是什麼?如法照他的教誡,這樣。所以我們剛才說的,佛菩薩歡喜的,不是歡喜我們炒幾個菜;而佛菩薩歡喜的,歡喜我們至誠恭敬地去供養他的「心」!這個你要了解的。所以他還是歡喜我們這麼認真地去做,我們不要說:「啊!那既然這樣,我們不供養了。」那你就錯了!這個概念錯一點點哪……。就是你今天有好的,最好的東西供養;今天沒有的、最差的,你還是至誠恭敬地跑得去敲打唸唱,板眼一點都不錯。對,最好!這個概念要分得很清楚。下面繼續下去,
【若諸菩薩,於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
喏!把善知識告訴你的話,你能夠不違背,「安住」,安住兩個字,不容易哦!先要認識,認識了以後,內心上去操持,一心擺在心裡面,不跟它相違背。不違背啊,「近一切智」。欸!你就靠近,你就差不多了。一切智—佛。「於善知識」……這地方的一切 (p137) 智,我們要了解啊,因為這個順了文氣,這個一切智不是說三智(編者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智智)當中的一切智;一切智智的一切智—佛的智慧智。
【於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於諸善知識。】
下面又說,對善知識的言教沒有一點懷疑則乃能親近,否則你會心裡又想:「欸!他告訴我這個,他有什麼動機啊?」你心裡一個懷疑,完了!真正我們修的,修的心法。你心裡一念的疑念的話,你就沒辦法靠近善知識,這麼個嚴重法。所以我們真正第一件事情為什麼要修信啊?「信」這東西就淨化所有的一點點疑慮,這個東西跟煩惱相應的。不管用什麼方式來對你,你對他的信心,絕不動搖!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像九心—像金剛心、像孝子心、像輪圍山心、像犬心、像乘心,為什麼原因啊?像除穢人心,不管再做,再做骯髒的事情,你覺得:啊!還是謙恭卑下。像狗一樣,不管他怎麼罵你、踢你,心裡面絕不動搖;不管遭遇到多少困難,你絕不退卻,乃至於心裡面沒有一念疑念!欸!對了,這時候你才能親近善知識。還要什麼?
【作意不捨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
不但是不能疑,還要起心動念,「作意」就是你起心動念的、主動的心。一直在想: (p138) 哎呀,你絕不可以離開善知識!絕不可以離開善知識!平常我們心裡面是什麼狀態呢?在無記當中,那個是真正努力的時候!所以為什麼叫「思惟」,就是說心裡經常這樣想:啊!我要親近善知識。假定你把那個善知識看成阿彌陀佛,那時候你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南無」兩個字有特別意義哦!你如果說心裡面,的確我一心皈投依靠阿彌陀佛—有了這個心意的話,那個「南無」兩個字可以不要;如果沒有的話,那個「南無」兩個字加進去,那就是「作意不捨善知識」。
如果說你能夠認真這樣去做的話,阿彌陀佛就在這個世間,用不著到極樂世界,要到幾十年以後,眼前就有。為什麼?沒有一個佛例外的,佛佛道同。像我們釋迦世尊一樣,「毗盧遮那佛遍一切處,其佛所住名常寂光」。說得很清楚嘛!哪裡不是!我們釋迦世尊,現前;阿彌陀佛,現前。因為我們的心裡面疑念沒有淨除,所以遠離。碰見一點小事情,我們就想:哎喲,這個營養不行哦!到那時候損失了自己哦!你那個時候不尊重著戒,你起的這個念頭,這個疑嘛!他叫你戒當中,戒你什麼?戒你貪瞋癡,戒你的見煩惱、思煩惱。可是你那時候在見煩惱當中,對不對?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念佛不難欸!難是難的不懂得念佛的道理,你能夠真正地懂得的話,那的的確確修行是最容易、最快樂,也最方便的事情。那麼今天就到這個地方。
(p139)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三十八頁。那個修學佛法的根本,我們現在了解就是在善知識。那麼關於這個親近善知識,我們前面已經大概的有一個基本的概念。這個,經常有一些同修,後面慢慢地上來,那麼假定說,他是偶然來旁聽一堂、兩堂那沒關係。如果說是後面來聽的同修,前面的還沒有聽過的,都要從頭開始補聽,這樣它才有價值,才能夠得到完整的概念,這個非常重要啊!那麼在座的好像有三位、有三位。那個完了以後你們要從頭開始,沒有聽到聽一下,今天我們繼續說下去,三十八頁第三行。
【《不可思議秘密經》中亦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應極恭敬,依止親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聞善法故成善意樂,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緣,造作善業,轉趣善行。】
到這裡,另外引經上面的告訴我們一段話,說不管是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地方「善」字,我們現在有一個進一步的認識。以前我們平常經上面總是看,哦,善男子、善女人!我們隨便開口就善男子、善女人,現在我們了解,這個「善」字的意義,有它程度深淺的不同。普通我們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是一個口頭上面的習慣,也就是給大家一個好的印象。現在我們這裡了解,這個「善」字—具有種性的修學佛法的補特伽羅 (p140) 這個人,那麼具要什麼條件呢?一定是前面斷器三過、具六種想,乃至於要具弟子相,具弟子的四個相,這個才成「善男子、善女人」。所以這個關鍵非常重要。平常我們總說修學佛法了,為什麼得不到好處呢?就是那個「善」字的定義不知道。或者應該這樣說,就是「善」,究竟我們內心上面到了什麼程度,那個時候你才能夠承受聽聞佛法?大家都沒這個準備,就想去求佛法了,那所以得不到好處。所以說,沒有聽的同修一定要前面聽一下,那個時候才曉得我自己的條件如何?假定你條件不具足的話,很明白、很清楚,那個甘露下下來對我們一點用場都沒有。
那麼現在這一種具足條件的善男子、善女人,真正修學佛法了,第一個就要親近善知識。那麼親近善知識,他應該絕端地恭敬這個善知識,以這樣的心情去依止他、去承事他。你只要能夠這樣做到的話,那下面好處就跟著來了,什麼呀?「聞善法故,成善意樂」,善知識之所以成為善知識的原因,必定能夠如法地把這個三寶當中的正法,能夠傳遞到我們身心上頭,這個是善法,這個是善法。因為你聽到了這個善法,於是你的概念就跟他相應了,所以「成善意樂」,這是第一個重要的概念。
那麼平常我們的內心狀態是什麼的意樂,我們立刻可以檢查一下,立刻可以檢查一下。現在聽法的時候,比較好的,那是專心一致地在聽聞這個佛法,這個就是所謂善意樂 (p141) 當中的一種。但是你不聽佛法的心裡是什麼狀態?我們自己糊里糊塗,那就是一種「癡」相。這個還談不到深細的無明哦!只是無明的粗顯的行相,就癡癡呆呆那個樣,自己還覺得滿好。憑這個你怎麼修行?然後當你不癡呆的時候,有外境引動的時候,不是貪、就是瞋—看這個境界很歡喜,那貪相應的現象;如果看見這個情況是不歡喜,覺得討厭,那就是瞋相應法。然後心昂的時候是貪瞋,心沈下,低的時候呢,昏沈、睡眠,這個都是在三毒當中,這都是染污之相。
乃至於我們平常都不知道,不要說這種狀態,你就是念佛,嘴巴裡面雖然在唸,心裡面不外還是這種散亂昏沈相。「善」嗎?根本談不到,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不知道!而要得到善知識的引導,還非要自己具足弟子的條件,那個時候說了,你才能夠聽得進,要不然人家說你的話,心裡還不服氣,這個狀態。所以他必須要的條件,這個次第是一點都不能錯!那麼到了這個時候,你因為你有了事先的準備,一心恭敬,而這個善知識也的的確確是具足條件的。不要說最完整的善知識一定是佛地,乃至於這種十地以上的權位菩薩,就比較差一點的,一定都是大地菩薩,當然來告訴你的絕對沒問題的。所以你必然會有正確的認識,把我們心裡面一向雜染的跟三毒相應的這個意樂,改過來了—善意樂。而我們一切的行為,它真正的樞紐引導者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心意呀!當你那個心意一改 (p142) 變過來,你的行為也成「善加行」。所以由於這個意樂善了,加行當然善。
那平常我們的意樂是什麼意樂?癡癡呆呆坐在這個地方,覺得沒什麼事情嘛想睡覺;一個人跑過來嘛,大家好高興就聊天。有一樣東西引動你,哎呀!跑得去真高興,這樣;否則你覺得不對勁的話,你心裡面就瞋心。就是因為我們的意樂都是在三毒當中,所以我們自然而然那個行為都也是染污的惡加行,所以這個正反之間這麼差。由於這樣的加行,那麼身口意三業造的是什麼啊?就善業!造的善業。關於業的詳細的內容,一直到後面講到業的時候,那個法相、行相分得非常清楚,每一位同修你們會清楚明白的曉得我現在造的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