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 十九 卷 B 面
上日下常法師
(手抄搞 第三冊 p89)
而且這個話不是普通經典,是大乘圓滿了義經講的,後面會印證它。所以我剛才拿世間的標準來說:你普通做一點好事,那個果報不大,可是如果你孝順或者是損害父母的話,哇,那這個回報不得了地厲害!世間的父母如此,法身的父母亦復如此。關於這個道理,講後面這個關於業報的時候會特別說,特別說。那麼所以現在我們看,要幫忙我們,這是一個非常巧妙的方法—你念他的恩。現在我們把文字唸一遍。
p. 34(10)
【《十法經》云:「於長夜中,馳騁生死尋覓我者,】
我們在無明長夜當中,一直在生死當中,誰來尋覓我們啊?善知識。
【於長夜中為愚癡覆而重睡眠,覺醒我者,】
我們一直為這個無明長夜掩蓋著,善知識來覺醒我。
(p90) 【沈溺有海,拔濟我者,】
我們在三有苦海當中,頭出頭沒,救我們的。
p. 35
【我入惡道示善道者,繫縛有獄解釋我者,我於長夜中,病所逼惱為作醫王,我被貪等猛火燒燃,為作雲雨而為息滅,應如是想。」】
就是這樣想:啊!沒有一點例外,所有的好處,所有的好處,都是善知識。這個恩是不得了,是無量無邊啊!善知識用什麼方式給你這個恩啊?就是如法地告訴你,因為這樣,所以乃至一四句偈,你只要聽到了照著去做,你就有這樣的好處。所以他破不破戒,他怎麼樣,又有什麼關係啊?這個道理就是這樣。也許我們現在說:「啊,現在聽了這個教授很好!可是有很多人這個沒有完整的教授。」對不起,不是他沒有完整的教授,我們沒有足夠的善根,我們沒有足夠的善根!所以如果你自己能夠如法地淨除煩惱,增長功德,到了這種狀態,你隨便人家跑著去唸《華嚴經》也好,《金剛經》也好,一唸,你就開悟了,對不對?那是一定應該這樣啊!
所以你想到這地方要了解,這為什麼平常我們聽那個經不行啊?那還是我們自己的障礙。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是拼命淨除都來不及啊!你現在不去淨除,反而增加你的障 (p91) 礙,不是顛倒嗎?所以不管……你真正了解了,如法了解了以後,不管哪一個層次,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像前面那個桑樸瓦這樣,欸!他跑到任何地方去,一個在家人的講經,哎呀,他也跑得去聽,為什麼?他就嘗到那個法味,就感念這個法的恩。現在我們聽來聽去,覺得沒味道,不是他講得不好,佛的話哪有不好的,是我們的煩惱太重啊!這是我們應該正確了解的。下面又說:
【《華嚴經》說:「善財童子,如是隨念痛哭流涕。】
看!「隨念」痛哭流涕,他為什麼要痛哭流涕啊?他念了以後。隨什麼?隨善知識的教誡,這個教誡是如理如法的;然後想到了,哎呀,以前沒有聽善知識的,錯誤啊!現在聽見了善知識的,高興啊!所以叫「悲欣交集」,這必然的現象。下面就,
【諸善知識,是於一切惡趣之中,救護我。令善通達法平等性,開示安穩不安穩道,以普賢行而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護送往赴一切智處,正令趣入法界大海,開示三世所知法海,顯示聖眾妙曼陀羅。善知識者,長我一切白淨善法。」】
(p92) 這個文在這裡不解釋。但是,當本論講完了以後,你們回過頭來再一看,清楚明白,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地方我只是這麼說,你只要照現在的次第,能夠認真地聽,聽完了好好地思惟,思惟了照著去做,自然而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像善財童子一樣——「隨念」善知識的教誡痛哭流涕,然後一步一步向上,啊,歡喜啊!會這樣。那麼,所以他下面說:
【應如此文而正隨念。】
應該像前面善財童子所說的,我們也如理如法地隨著這個法義,擺在心裡面,如法地憶念。不同的呢?
【一切句首,悉加「諸善知識是我」之語。】
哪一句當中都是這樣:啊!一切善知識是我的這個——我在生死當中,他來救我;我在長夜的苦惱當中,他來救我;我為煩惱火的燒燃,他作雨雲來息滅;我要到一切智的佛地去,他指示我,他護送我;能夠讓我進入法界大海;能夠讓我了解一切佛法;能夠讓我到眾聖處所。噢,下面有一個地方大家不懂,「顯示聖眾妙曼陀羅。」,這個曼陀羅,翻成功我們中文叫壇城,「顯示」就是說這個佛菩薩所住的地方,佛菩薩所住的地方。換句話 (p93) 說,哪!照著這個法,你能夠達到這個就是淨土。我們現在希望到淨土,哪!善知識就指給我看了。至於:
【於前作意善知識相,口中讀誦此諸語句,意應專一念其義理。於前經中,亦可如是,而加諸語。】
這個三句話,就是他們真正修行。將來我們慢慢地、慢慢地,如果說能夠如理步上去的話,我們每一位都可以修到這個程度。怎麼樣呢?就是你先觀想,說前面是善知識。通常我們觀善知識的時候,這樣—比如說師長,我們的師長就是釋迦世尊;或者如果說你專修觀音法門,說這個善知識就是觀世音菩薩,這是觀世音菩薩示現的這個師長的相。或者你把師長的相看成你所想的——阿彌陀佛也好,釋迦世尊也好;或者你把阿彌陀佛想成:啊!他現在示現這個相在前面。所以說在前作意善知識的相,然後呢嘴巴裡念,心裡面專一地憶念你所念的這個。
你能夠如理這樣去做的話很容易,不要太艱難的狀態,你能夠見到。要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見到,要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見到,只要大家認真地去做,絕對都有這個機會。當代有這種人,你不要看這種人,喔唷,高不可攀的大成就者,不是!而卻是學的人,學 (p94) 的人,年紀也說不定跟在座差不多,三十幾歲也有,四十幾歲也許,這都是我親眼看見的,絕不騙你們。你們好自為之,好自為之,將來我們都有這一天。這個所以我常常說:「往生淨土不難!」你想嘛,你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你眼前的話,這不是很容易嗎?這樣啊!何至於說我們念了一輩子,到臨終的時候手忙腳亂,叫人家來給我助念,還不曉得到底去不去,這個是我們不得已的辦法。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 又如《華嚴經》云:「我此知識說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遍示菩薩威儀道,專心思惟而來此。此是能生如我母,與德乳故如乳母,周遍長養菩提分,此諸善識遮無利,解脫老死如醫王,如天帝釋降甘雨,增廣白法如滿月,猶日光明示靜品,對於怨親如山王,心無擾亂猶大海,等同船師遍救護,善財是思而來此,菩薩啟發我覺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諸知識佛所讚,由是善心而來此。救護世間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給我樂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識。」應咏其頌而憶念之,易其善財而誦自名。】
仍舊引《華嚴經》上面這麼一段,我這地方也不一句一句來解釋,隨便地看一看。說這個知識告訴我們如理的正法,這個「正法」兩個字,現在我們漸漸有個概念。不是說 (p95) 我們翻開經典上面,把這個文字這麼唸一遍,乃至於把這個文字,像我們想像當中解釋一下,不!的的確確要這樣如理如法地,乃至於如果說你心裡上面有了正確的驗證以後,那個時候說出來的話,那就是慢慢地相應了,圓滿正確了。這一個道理——「普示一切法功德」,所有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面,任何一方面的功德,他在各方面告訴我們,告訴我們。
我們現在修行,現在修行覺得難,假定說你得到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啊,不難,而且是最容易。因為我們任何一件事情上頭,你面對的不管是有形無形,張眼閉眼,睡著以及起床,這個所對的事情叫作法,法沒有別的,就這些事情。而不了解之前,一直在無明當中,增長染污;了解了以後,你如法去做的,增長功德,都是靠這個東西來的,都是靠這個東西來的!因為你能這樣,所以你憶念:「哎呀,對啊!我這個善知識告訴我任何一件事情……我們現在是在煩惱當中,只有靠著善知識,轉煩惱作為功德,轉過患為功德,啊!美不可言,美不可言!」這樣。所以每一個地方,你這麼去念。為什麼經上面很多地方,在我們看起來,好像重重疊疊?它這個有很多意思,它每一句話,一層一層地深,一層一層地廣,這是一種。還有一種呢,對我們凡夫來說的話,欸,你這麼唸下去的時候,說不定什麼地方,跟你相應的,你能夠觸處體會。還有,得越長越多的話,不是能夠增長你的功德智慧,越長越多不是越好嗎?所以啊,它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特別的意義,都 (p96) 有它這個特別的意義!
現在我們就應該像那個善財童子那樣。那麼這些東西最主要的在什麼地方呢?都是在後面那個〈入法界品〉,〈入法界品〉這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以信解行證——前面告訴我們的道理你「信」得過,你了「解」了,告訴你修「行」的方法,最後實際上驗「證」了,就這個樣!這個最早的時候,在《華嚴》六十七卷上面,說福城東,這個文殊師利菩薩來告訴善財童子,然後呢,一個一個善知識,不斷地上去。善知識怎麼教誡善財童子,善財童子學了一些什麼,然後呢他怎麼樣地體驗,怎麼樣地感受。如果我們有機會,可以好好地去看一下,否則的話呢,就是眼前你能夠把本論告訴我們的內容正確地了解,能夠一步一步深入的話,已經足夠我們受用,而且受用不盡哪!
所以目前平常的時候,記住!把主要的時間應該擺在這個上頭,不要單單聽,聽完了以後書本一闔,效果往往不大。如果你聽完了以後,事情再過了一下,不是說馬上就看,過了十分鐘,等過了半個鐘頭,再看一次,印象就深。如果你事前能夠好好地念、看,儘管不懂,可是一聽的話,那時候境界又很不一樣。聽過了再溫習一下,那個效果就非常大、非常大!到了那個時候,你會有絕不一樣的這個進度。你同樣地去念佛,同樣地參禪,同樣地學教,這個效果就完全不一樣,因為你的心智那時候就變得非常利了,變得非 (p97) 常利了。
譬如我們現在眼前也是這樣,你同樣地用汽油,你把那個汽油擺在普通的那個「碰碰車」上面,這種開法;擺在你那個摩托車上面,也是一種;擺在那個汽車上面,因為引擎的不同,所以效果不一樣。現在我們那個引擎是個老爺引擎,壞得不能再壞,所以第一件事情——我們所謂的引擎就是我們的心智、我們的相續,你先把這東西淨化,淨化了以後,然後把這個東西,法又加進去的話,哇,那效果就很大、很快!所以目前我們生活當中,為什麼要儘量地簡化,而精力集中擺在這個上頭的原因在此。我們現在休息幾分鐘。
上面是說,關於親近善知識,我們概念上頭、心理上頭應有的認識。照著這個認識,如何去修習、改善。那麼,下面進一步呢,就是講行持,怎麼去行持。所以,
【◎ 第二加行親近軌理者。】
親近這個善知識的道理,以及行持的方法是怎麼樣的。他下面引這個:
【如《尊重五十頌》云:】
這個是印度馬鳴菩薩所造的,怎麼樣親近一個善知識,這個是大乘的,而密教當中特 (p98) 別重視。應該這樣說,就是行持得越高,他這個規則是越嚴峻、越嚴峻。我們看:
【「此何須繁說,勵觀彼及彼,應作師所喜,不喜應盡遮。金剛持自說,成就隨軌範,知已一切事,悉敬奉尊長。」】
說,這個還用得多講嗎?他為什麼說這句話呢?說現在既然你們是大乘行者,乃至於直到最高的地方去,這種道理的話,應該很清楚、很明白,不必多講。要做些什麼呢?就是你努力地——這個「勵」不是馬馬虎虎,你全心全意地去「觀彼及彼」,這兩個彼,一個就是善知識,一個就是善知識所重視的法,一個是善知識這個人。前面已經告訴我們,我們親近善知識,捨自自在,一切都要承事、恭敬、供養這個善知識。那麼,外面的身體上面的供養,這是一個;裡邊如法供養的,這是一個,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人,應該觀這個。觀了以後,這樣去做,應該去做師長所歡喜的,不歡喜的事情「應盡遮」,完全不要做,完全不要做。
那麼,這個從前面一路上面下來,我們了解了,必然是什麼啊?這個善知識有這樣的條件,你才能跟他。而這種有條件的善知識,他圓滿的是佛。當然!佛的希望——希望你成佛,所以你當然會從發自內心地願意跟他。其次,佛所了解的,也徹底地一點不錯 (p99) 地告訴你怎麼成佛,所以在這種狀態之下,你只要肯跟他,一定行!尤其是我們現在起心動念,都是凡夫,為了我結果是害了我,所以唯一的辦法,你只有聽從善知識的教誡。但是如果是你馬馬虎虎,一個不小心,欸,這個「我」又冒出來了,所以如果說你不精進的話,不行!這是為什麼要告訴我們應「勵」,換句話說,努力地。這個親近善知識不是含含糊糊的,不是說我們現在,哎喲,我把時間省出來一部分,給善知識跑得去,侍候他一點點哪!不僅僅是如此。剛開始是的,剛開始我們不是一口氣就可以達到最圓滿的,一步登天不可能,那麼我們慢慢地學習。真正到深的時候,他會全部精神注意、了解善知識要什麼,善知識希望的是什麼,就這樣。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啊,那就對!
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呀?哦,下面告訴我們,「金剛持」自己親口說的,這個就是報身佛,報身佛親口說的。化身佛說的,容或是不究竟的、不了義的、三乘與共的,報身佛說的都是最徹底究竟的。說你的成就完全看你這個所跟的依止規範師,了解了這一點以後,什麼事情「悉敬奉」——沒有一點剩餘,沒有一點例外,百分之百地至誠恭敬,供養這個善知識。
p. 36
【總之應勵力行,修師所喜,斷除不喜。】
(p100) 就是這個。要努力呀!這個師長所歡喜的,努力;不歡喜的,去斷除。什麼,「所喜」的是什麼呢?
【作所喜者,謂有三門,供獻財物,身語承事,如教修行。】
分三部分:第一個,「財物」統統供養善知識,這個是外面的;裡邊呢,「身語」都侍候他;最後,如教奉行,這三個次第,這個三個次第。前面這個「供獻財物」,是對自己集聚資糧;「身語承事」,然後是調伏粗猛煩惱;「如教修行」,是一路直超,這個必然的次第。所以我們要了解的,你必定認得了這個以後,你了解得越深,你那時候去做的時候才好。要不然我們無緣無故,我自己不享受,供養你為什麼啊?自然而然會有彆扭的。所以你有正確的了解了以後,那個時候就會很高興地去做,也做得會很好。
【如是亦如《莊嚴經論》云:「由諸供事及承事,修行親近善知識。」】
說這個經論上面怎麼告訴我們,怎麼親近這個善知識呀?是這樣的作法:「供事、承事」。換句話說,就前面說的,外面以財物,什麼東西都供養,然後你乃至於自己親身,最後如教奉行。
(p101) 【又云:「堅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歡喜。」】
這個你一切的成就都是什麼?「依教奉行」。這樣的話,欸,善知識就歡喜了。真正的善知識歡喜的什麼?你成佛嘛!你能夠這樣去做,你能夠「堅固」,當然善知識會歡喜。所以這個佛陀,你供養他什麼東西,他不一定歡喜,你依教奉行,他是最歡喜,這個是佛陀真正偉大的地方!他現在為了救我們示現一個凡夫相,當然他的歡喜也是這個,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修行的。
【◎ 其中初者,】
初,就是財物貢獻。
【如《五十頌》云:「恆以諸難施,妻子自命根,事自三昧師,況諸動資財。」】
「恆」這個字,不管是身、心兩方面,一直不斷絕地一念都不忘失,時間上面一直這樣。拿什麼呀?最難布施的東西——自己的外財,這個外財當中,最親近自己的妻兒子女,都拿來供養;乃至於內財,就是自己的身命,都拿來供養自己的「三昧師」。三昧師就是密教當中的老師,他為什麼這個地方要特別指密教的老師呢?因為真正密教的老師, (p102) 那是佛示現的凡夫相,這個所以當你真正遇見這種情況之下,就應該這樣。所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所參的那些就是,就是這一類善知識,他的的確確,有這樣的弟子,有這樣的老師,就有這樣的成就。這個就是我們的榜樣,何況是「動資財」,何況其他的呢?
【又云:「此供施即成,恆供一切佛,此是福資糧,從糧得成就。」】
這樣的供養布施,成功什麼?「供一切佛」。哪!現在供一個佛的功德已經不得了了,你現在只要供養你的自己的老師的話,等於法界一切諸佛統統供養了!所以這個地方的證明,就是因為你得了這個資糧,有那個資糧就得成就。現在我們要求佛,要福資糧圓滿,要智資糧圓滿,你能夠供養這個你這樣的上師的話,福資糧就圓滿,真快!平常我們,哎呀,那不曉得要多少時候,現在如果真正遇見老師,你就這樣,就得到這個好處。
在這裡大家會問:哎呀,對呀,沒有錯啊……。現在暫時不了解的不談,了解了信得過了,說一點都沒有錯,那我想,我趕快去找這麼一個老師!一想,說:「我自己剃頭的這個老師可不是這樣的,那個不要去供養他。」這個概念表面上面看起來好像對,其實完全錯、完全錯!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要有個層次,一定要有個層次。真正的佛菩薩在前面,你也不認識,說實在的。實際上呢,你所以能感得佛菩薩,一定要有你的業。現在剃 (p103) 度你的人,這個是引進門的第一個人,你對他這個恩你都不知道、不去感,你找到佛,你能找得到嗎?
所以剛才說的,我們世間真正最大的大恩人——父母。我還記得很有意思的一個公案,那出在我的家鄉,事情離開現在七十年以前大概。喔唷!那個時候,剛在這個清末民初的時候,很多人到國外去留學。那這個現在當然是,那普通的學說,普通人念大學都不稀奇。那個時候,這個念小學都不容易呀,居然一個民間的一個人,栽培一個子女,去留學。最好的中學,最好的大學——那是清華,我想大家還了解,到現在清華、北大的聲名都始終非常高,然後最後留學。留學回來了以後,這個父母是非常歡喜,他一生的心血,都擺在這個兒子身上。回去了以後,那個父母看見兒子回來了,好高興,招待親友給他吃飯,他不願意。說嫌那個父母,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知識也不好,什麼也不好!你們想想看,要你們看見這種人怎麼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