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23, 2014

GL1-18a

Written by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 十八 卷 A 面

常法師

(手抄搞 第三冊 p39)

我覺得要如何修行呀?這是自己的自在完全拿掉、徹底拿掉。善知識你最好委屈婉轉地了解,他說的什麼,他的內容是什麼。你了解得越深、越徹底、越圓滿,跟著他去,對你是只有好處,只有好處。關於這個概念,一定要慢慢地、一步步地、認真地學下去才能夠了解的,我這裡隨便地提一下。

所以真正依靠善知識的時候,現在這個地方說,不管他怎麼毀罵,外面固然是一切不怕,裡邊心理上也是如此。而且你反過來想,老師罵你正是淨除你的罪障,正是積聚你的資糧。現在沒有懂得道理之前,你不妨這樣想,將來你學下去你自然懂得那個道理,百分之一百地千真萬確。我在這裡保證你們,如果你們認真學—不認真學那就一點用場都沒有—你學下去,我可以經上面、論上面翻給你看,喏,喏!沒有一個例外的,沒有一個例外的而且。現在我們繼續看下面的祖師,馬上一個典型的例子:

p. 31(4)

(p40) 【如朵瓏巴對於善知識畫師,每來謁見便降呵責,畫師弟子[口娘]摩瓦云:「此阿闍黎於我師徒,特為瞋恚。」畫師告云:「汝尚聽為是呵責耶,我每受師如此賜教一次,如得黑茹迦一次加持。」】

那個朵壠巴對他的一個弟子,善師,是他的弟子。他那個善師每次去見他老師朵壠巴的時候,總歸把他罵一頓,罵一頓。那個時候那個弟子善師,他自己本身也是已經有成就了,帶了一大堆人來。結果這個善師倒沒什麼,那個善師的弟子就受不了了,就跟他師父說:「哎呀!那個師公是怎麼一回事情呀?對我們好像有成見。我們每次跑得來,他對我們倆是特別地大發脾氣啊!」畫師怎麼告訴他?「汝尚聽為是呵責耶」,「哎呀!你還以為他在罵你,你真不懂啊!我啊每次到這地方,聽見我的老師這麼罵我一趟,是受最好的一次教訓,最好的一次教誡,最好的一次加持。」

「黑茹迦」是什麼?黑茹迦就是本尊,那個本尊哪,現忿怒相的這個本尊。比如說我們說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他現兩種身:一個就是文殊師利菩薩的,這個叫「寂靜尊」;另外一個大威德金剛,就是他現的那個「忿怒身」,就是他現的忿怒相。所以這個現忿怒相,這個一定是什麼?一定是報身,一定是報身。「你把他這個老師說的話把它聽 (p41) 成罵,我聽的就是最好的一次加持啊!」看看喏,這個地方有大文章,這個地方有大文章哦!

現在我們不一定懂,我們不妨引一個中國人的典型的故事來看一下,來看一下。我們中國的祖師們所以棒、喝、打,隨便哪一個,欸,碰見那個老師的時候,不是罵呀,就是喝,就是打。乃至於像一指禪,把那個指頭就劈掉了,有這一件事情。像那個陳睦州,然後呢,對他的這個弟子啊,這個是法眼,去參他的時候,「啪!」一下,把他的腳弄斷了。欸,對不起,這是最大的大加持!何止於罵,何止於打,這樣欸!這個是我們真正應該了解的。所以在這地方注意一下:如犬心,如犬心,在任何情況之下,你不要容許這個煩惱生起來。

【《八千頌》云:「若說法師於求法者現似毀咨,而不思念。然汝於師不應退捨,復應增上希求正法,敬重不厭,隨逐師行。」】

這個《八千頌》就是《般若》。《般若》有廣般若,有略般若,《八千頌》就是個略般若。實際上這個地方指的《八千頌》就是第四會,第一會、第二會都是廣的。那麼,這個裡邊告訴我們,假定說這個說法的這個師長對求法的人,現這個「毀咨」,就是瞋、 (p42) 忿、責罵,那個時候你千萬不要從這個地方去思惟,去自己妄加分別,妄加分別。這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不但《般若》,《華嚴》上面也特別一再地交代,《華嚴》一再交代。文殊師利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你要成就真正的佛道,一定要依靠善知識。然後依靠善知識要怎麼樣啊?要不怕疲厭,要用種種的方式。」最後告訴他:「如果這個善知識現那個病容」,換句話說,不合理這種狀態做的時候,你怎麼辦呀?「你千千萬萬不要從壞的那個方面去想」,告訴他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地方亦復如此,應該對於這個師長,決不退、捨兩點。捨是捨棄,說:「啊好,不跟他學。」退是退心。不但不退捨,還要什麼?「增上希求正法」。本來這個希求法的心哪,還不一定那麼強,反而因為這樣的毀咨更增上,更增上!「敬重不厭」,恭敬尊重,絕不厭棄而跟著老師,而跟著老師。

我們上次曾經提過的道宣律祖,他回去的時候他老師就不接受他,罵他、趕他,他有沒有一點點瞋恚心呀?如果有一點瞋恚心的話,今天我們就不可能有這樣圓滿的佛法遺留下來了,對不對?他不但是不這樣,而且是「增上希求」,他更是一心地懇求他的老師,跟著他老師,所以最後終於成就。不管是印度也好,中國也好,乃至西藏也好,都是如此。這是我們的典型的最好的榜樣。最末一個:

(p43) 【如船心者,】

像船。

【謂於尊重事任載幾許,若往若來,悉無厭患。】

最後像船一樣,對尊重的事情不管多少,來來去去,沒有一點厭患,沒有一點點厭患。那麼這個「船」跟「乘」兩個有什麼不一樣呢?這個船是「若來若往」,就是沒有一個例外;乘的話通常從這裡到那個地方去。這兩個稍有差別,稍有差別。這裡我們不加細辨了。這個是說原則上面我們親近一個善知識,應該把持的心裡的認識,我們要這樣去做的,這樣去做的。那麼現在下面呢,在這個原則上面,我們在這個地方應該怎麼做?而這個裡邊的根本何在?

【◎ 第二修信為根本者。】

這個是我們修學佛法最重要的。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親近善知識,而親近善知識第一點對善知識要修信心,這是所有的根本。

【《寶炬陀羅尼》云:「信為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除疑度脫諸暴流,信能 (p44) 表喻妙樂城。信無濁穢令心淨,能令離慢是敬本,信是最勝財藏足,攝善之本猶如手。」】

這一段引那個經上面的說,說信哪,如前面的前行,就是前面的基礎,前面的基礎。就像什麼?就像母親生出一切來,有了信什麼東西就來了;沒有信心,什麼東西都談不上。這個也就是《華嚴》上面說的「信為道源功德母」,是道……源是根源,從這地方出來的,一切功德,道源功德之母,功德從這地方長出來的。「長養一切諸善根」,就是這個道理:它增長,然後守護,所有的功德都從這個地方來。我們現在修學不認識固然談不到,認識了能夠一點點不懷疑,這個都要靠善知識。所以能夠淨除你一切的疑慮,能夠從生死的瀑流當中,能夠跳過去、能夠渡過去,這個都要靠善知識。而這個善知識靠什麼?就是你對他的信心。這個建立起來了沒問題。善知識所以成善知識的一個根本原因,他就是要來救我們,所以我們沒法救的,就是你對他沒有信心。所以主要的說來說去就是這一點,這是我們第一應該認識的。

「信能表喻妙樂城」,它能夠像妙樂的城,這一切的妙樂都從這地方出來的。「信無濁穢令心淨」,你信心一清淨的話,好了,「濁穢」就是我們的煩惱,就相當於世間的骯 (p45) 髒。能夠離慢,恭敬的根本。你有了信心自然而然你不會慢,你曉得一切的好處,一切的功德都靠著他,你怎麼可以在這地方慢?反過來所以我們有慢,就是我們的信心不夠,那個時候就是我們努力去修習的時候。所以在這地方處處地方提醒,當你覺得,哎呀,看不起人家的時候,那時不要說他不好,那時候你要反省,說:「欸!為什麼我心裡面在那慢心生起來了?」那個時候才是我們真正要懂的地方啊,真正懂的地方啊!所以佛法不是講道理,你一定要看得清清楚楚啊!你誰都瞧不起,那不是他不好,是我自己不好。如果他好的,固然是你要增長他;他不好的,不好的你要去救度他,你要去救度他啊!你哪裡看見人家是不如你的地方?

就像我們看見那個自己的子女一樣,你絕對不會,一個做父母的人絕對不看見說,喔唷,我是父母,那個子女處處都不理想,你瞧不起他。天下哪一個父母是瞧不起子女的?不可能!天下的父母都把看見自己的子女,看成是最了不起的,不是嗎?現在你要修學佛法,佛法大乘菩薩的心,遠比這個父母對子女的心要超勝哪!所以不管對方是真的比你高,還是比你低,你怎麼可能有一點點的這種輕慢之心存在呢?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你輕慢心的話,你早就已經不是佛法了,早就擺在三千里之外了。這個才是我們在這地方啊,應該真正反省的。「信是最勝財藏足」,最勝財的庫藏,以及我們要取得這個真正的 (p46) 財,跑得去的足,有了這個才可以。「攝善之本猶如手」,然後到了,你攝取這個,就像手一樣。無非是引那個經。下面的我們把它念一遍就可以了。

【《十法》亦云:「由何出導師,信為最勝乘,是故具慧人,應隨依於信。】

真正具有智慧的人,他一定會這樣去做的。所以我們現在這樣,正是我們愚癡啊,我們愚癡!我們還自己以為懂得很多咧,實際上這個懂得很多就是世智聰辯。害我們的不是別的,就是這個東西呀!

【諸不信心人,不生眾白法,如種為火焦,豈生青苗芽。」】

如果我們心裡面沒有這個東西的話就像什麼?嘿,對不起!就像那個種子被火燒焦了一樣,長不出來的,長不出來的!

【由進退門,而說信為一切德本。】

有信就進;沒有信就退。所以他一切的功德從這個「信」字上面,所以說這是功德的根本。

【敦巴請問大依怙云:「藏地多有修行者,然無獲得殊勝德者,何耶?」】

(p47) 喏!這句話呀,大有我們觀察警惕的地方。說我們這裡有很多修行的人,但是修行了沒有得到殊勝的成就,為什麼呀?我們這裡也不妨反省一下:我們這裡這麼多修行,哎呀,講佛法的這麼多,為什麼大家都沒成就呢?乃至於我自己,我每天拜多少佛,每天念多少經,我已經剃了頭這麼多久了,為什麼到現在還是沒有成就呢?對不起!答案,下頭:

【依怙答云:「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

大乘功德的多少,都依靠善知識,都依靠善知識啊!

p. 32

【汝藏地人,於尊重所,僅凡庸想,由何能生。」】

現在你們那些人對善知識,你看起來把他看成平庸的凡夫,請問功德從哪裡生?請問功德從哪裡生?不要說大乘,小乘也是一樣啊!所以我們常常都要看看那個經典,反省反省那個經典。上一次已經說過這個老比丘,今天這個地方另外說一個公案:有一個女人,一個女人,那個女人她非常虔誠地供養這個三寶。那麼佛世的時候,那個供養都是請那個出家人到家裡邊應供。那麼她常常請一個老比丘,那個老比丘確實不懂得什麼,不懂得什麼。吃的時候是滿好吃的,吃過了這個開示是講不出來的。但是呢,那個女人對他非 (p48) 常恭敬,一再地請。要我們現在的話,你能夠開示都不一定能恭敬你,何況你根本呢啞羊一個。要我們看見,「這個……」欸,她不!她非常恭敬。那麼在這裡請完了以後求他說法,可是因為這個老比丘自己都不懂了,他總推三阻四,總推掉。她一面恭敬地請,一面老推;他是越推呀,她是越恭敬。

有一次以最好的這樣去恭敬請來,請來了以後,請完了以後又請他說法,他這一下,唉,實在是難受得不得了,結果他想來想去想不出一句話,不曉得要叫他說什麼。就看見那個女的,在那個地方下面跪在那兒聽。而那個女的呢,因為她心裡面沒有一點點慢,越來越恭敬,總覺得:「我還有什麼地方沒有做到,還有什麼地方沒有做到。」她沒有一點點用反方向去想。所以她跪在那裡,頭都不敢抬起來,心裡面一直至誠恭敬地,一方面想自己哪有不對,一方面緣想佛法。結果那個老比丘看見那個人坐在那裡,那個優婆夷這麼虔誠地跪在那裡,正好趁她看不見,偷偷地、輕輕巧巧座上下來嘛,就溜掉了!

溜掉了以後啊,這個女居士還沒注意到吧,她還是至誠恭敬地,只是覺得:「他為什麼還不講啊?總還有原因。」她就是自己想,一再地想想、想想,想得以前世間固然苦,現在求取佛法還是這麼苦,還是毫無意義啊!她越想,是越想跟法深入,越想深入。本來佛告訴我們什麼?苦諦。平常是浮淺的一面,因為她的信心慢慢地清淨了,所以跟煩 (p49) 惱不相應,越來越自己淨化了內心。結果,開悟了!證了初果。哎呀,她歡喜得不得了!再抬起頭來一看哪,欸,那個老比丘跑掉了!哎呀,她感激啊,然後她就跑到僧團裡面找那個老比丘,她要感謝他。結果那個老比丘根本不曉得這件事情,他逃回來了以後也見不得人,關起來就不願意出去。那個女人跑到去感謝他,他以為來……哎呀,大概吃過了以後不告而別有什麼問題,她越找,他越害怕。結果這個女人卻是一定要找到他,結果後來找到了,找到了以後就說那個公案。啊!那個老比丘聽了以後,無比地慚愧,發了個大慚愧,結果那個老比丘也證了。《雜寶藏經》上面有這段公案,你們仔細看看。

所以我們現在不要說大乘,小乘也是這樣的。這是我們第一應該好好警惕反省的地方。不過現在呢說實在的,我們乃至於要想警惕反省,這個程度還做不到,為什麼?我們心裡現在煩惱非常重、非常粗猛,有的時候,是,聽見了很好,有的時候話都聽不進欸,那是為什麼?就是我們內心當中的粗猛的煩惱,這是我們真正應該認識的。關於怎麼樣淨除這個,他後面都有告訴我們完整的方法,完整的方法。下面我們繼續看:

【有於依怙發大聲白:「阿底峽請教授。」如其答云:】

有的人跑到阿底峽尊者前面去:「阿底峽尊者請教授!」大聲地吼。平常我們如果 (p50) 真正地很恭敬的話,那跑到老遠,哎呀,一心恭敬,一心恭敬,非常輕巧,頭都不敢抬起來。絕對不會說,大聲地隨隨便便跑得去毫不在乎,肆無忌憚那個樣子,絕對不可能。所以這個裡邊就說明什麼?他心裡面一點恭敬都沒有,就是那種肆無忌憚那個樣子,所以阿底峽尊者怎麼—

【「哈哈,我卻具有好好耳根,言教授者,謂是信心信信。」】

他就大笑了,說:「哎呀!我耳朵好好的,你用不著那麼大聲地吼啊!」所以意思就是這樣。實際上這個意義在什麼地方?不在這裡。實際上就是:你真正要學啊,你要好好地了解真正的最重要的教授,你不是要請教授嗎?最重要的什麼呀?信心、信信兩個字。第一個,信得過我們的心,要曉得我們現在的心是什麼?你的心「本自具足,本自圓滿」,本空嘛!但現在什麼?為煩惱所染污。要想淨除這個煩惱染污靠什麼?靠善知識!你要真正得到了善知識,淨除自然得到了。可是要想依靠善知識,不是沒有善知識,看你有沒有建立起對善知識的信心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個才是我們要了解。

佛法裡平常我們分大乘三系,不管是哪一系你真正了解了那個特質以後的話,說來說去就是這個。或者講空,它本來是清淨;或者就講有,所謂說真如緣起,它本來就是, (p51) 說來說去就是這個,你要信得過本來如此。可是眼前呢,染污了。要想淨化這東西一定要靠善知識,所以靠善知識要有信心。這個算數是說:百分之一百自己的條件,加上百分之一百善知識的指導,才能夠百分之一百圓滿你的佛果。這是這個兩個:信心跟信信。

【信為極重要,其信總之亦有多種,】

那麼現在這地方所信的,當然廣泛的所信很多。

【謂信三寶,業果,四諦。】

這個我們都懂,或者後面詳細來講。而現在這裡講的是什麼呀?「信尊重」,信得過你所依靠的善知識。

【此復弟子於尊重所,應如何觀。】

那麼下面說信善知識沒有錯,那麼怎麼個信他呀?那不是說隨隨便便,隨隨便便這個迷信,沒有用。我們聽見了說:「啊,那我信善知識!」你怎麼個信法?信些什麼?什麼才是信?嘿,這個裡面都有道理的。這個都是要清楚明白,然後一一如何修習相應。否則的話你說:「啊,只要修信信,那麼我就信他了!」對不起,這個是迷信,這個沒有用。

(p52) 佛法絕不講迷信,這個它下面說的。那麼怎麼信法呢?這樣告訴我們的,應該這樣:

【如《金剛手灌頂續》云:】

這是密教的經典,密教的經典叫「密續」,這個繼續的續。

【「秘密主,弟子於阿闍黎所應如何觀,如於佛薄伽梵即應如是。其心若如是,其善常生長,彼當速成佛,利一切世間。」】

這個秘密主,秘密主啊就是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我們在密教裡稱為他金剛手,他是密教的密部的主。那麼佛就告訴他,說:「喏!一個弟子依止這個善知識的時候,應該怎麼辦?應該把這個善知識看成像佛。假定說你這個心能夠像這樣的話,你一切時,這個功德都在增長當中,而且能夠很快成佛。對自己來說是成佛,對別人來說能利益一切世間。」這個道理這裡先不詳細說,後面它繼續會告訴我們。但這個道理我們要信得過,這個是密教的經典,顯教的經典已經引過太多了,引證過太多,也都是這樣說。所以不管顯密都是告訴我們,你能夠把善知識看成佛,那麼你就得到最大的好處。所以剛才特別是引那個小乘的公案,她就把他,對方那個人,看成功毫無瑕疵地圓滿的,結果,她得了好處。

(p53) 【諸大乘經亦說應起大師之想,】

第一個是前面的密教裡面的經典,現在呢顯教裡面也是這樣。所以依靠善知識,應該把那個善知識看成像佛,乃至於

【《毘奈耶》中亦有是說。】

《毘奈耶》是戒經,實際上這個地方的《毘奈耶》不僅僅說戒經,換句話說,最基礎的小乘根本也是這樣,所以不管是小、大、顯、密都是這樣。那麼為什麼要這樣呢?說

【此諸義者,謂若知是佛,則於佛不起尋求過心,起思德心。】

假定你心裡面有了這個認識,那個時候你覺得:啊,原來你所依靠的是佛,你對佛絕對不會去尋求他的過失,你只是思惟他的功德。這有什麼好處?請問:你去想對方過錯的時候,就算他真的過錯,就算你想對了,對你有好處嗎?這是個真正問題哦!所以你始終要記住:欸!我跑到這兒來幹什麼的?我是跑到這裡來,跟他像世間一樣的大家這個談是非的,還是我跑到來學佛的?你這個概念要把握清楚。如果你把握清楚的話,不管對方有多大的錯誤,你就不會想到他錯誤地方去了,這不是很明白嗎?他比你好,你跟他學;他 (p54) 不如你,你把他救起來。這不是很簡單嗎?你怎麼會想到他的過錯呢?

但是我們平常的時候,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性太重,動不動就是這樣來了,動不動就是這樣來了!別人還勉強可以,現在的一切指導你的人,這是個善知識,你對善知識起了這個心念,你什麼都不談了!這個很清楚。所以你現在不成氣候的原因,就是因為你不懂得道理,要不懂得道理,一定要依靠善知識,依靠善知識你一定要一心一意地聽他。如果你跟善知識之間,起了這樣的一個念頭的話,不要說你學不成,下面的根本不談,乃至於對佛法你都沒辦法接受。所以你第一步要想修行的話,必定要懂得修行的道理;要想懂得修行的道理,一定要有善知識;要想依靠善知識,必定要把善知識跟你之間的這個障礙除掉。所以那個時候,你不能一點點說看他的過失,他有過失你也不能看,這個是很重要的!這個理路這麼清楚。所以我常常說,現在我們講了很多道理,喔唷,道理講得比誰都懂,問題不是講道理,你能不能做啊?你不能做的話,這個道理都是害你呀!都是害你呀!這個概念就在這裡。

那麼反過來呢,你不求他的過失,求他的功德,你思他的功德那就好了。這個善知識不管怎麼做,都在增長你的功德。他在罵你,你就說:「哎呀,他現在在成就我的忍辱啊!」他在罵你,你就想:「啊,消除我的業障,我的重罪輕報啊!」那個經典上面告訴 (p55) 我們太多這一類事情,而且有典型的例子:因為罵,善知識的這樣的罵,所以把你很多惡劣的罪障就消除掉了。所以不管他怎麼,你覺得,哎呀,這無比地對你的加持,無比的功德,你的信心就增長了。也可以說信心增長,也可以說你內心淨化,也可以說你的煩惱障、所知障拿掉了,這不是最好的嗎?這個道理這麼簡單,這麼明白啊!但是我們不懂,可惜!現在懂了,好高興,努力去做啊!

Category : Uncategorized

Proudly powered by WordPress and Sweet Tech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