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 十二 卷 B 面
上日下常法師
(手抄搞 第二冊 p125)
阿底峽尊者下面有很多非常精彩的弟子,他經常去看他們。有一天,他也跑去看那個奔公甲,奔公甲看見老師來好歡喜,恭恭敬敬地。說:「你這些以來,做了些什麼?」「喏,就做這些。」他老師不知道,一看那個牆上,畫得滿牆都是這個,有的是黑點,有的白圈圈。「什麼!你忙了幾個月就是忙這些啊?」「欸,對呀!就是這些啊!」他還很起勁呢!心裡面很不高興:「你這個是什麼一回事情?」他然後告訴他如此這般。「啊,對,對!」他就對著這個牆磕頭,他這個真正修行喔!所以我們不要說:哎喲,我現在跑得去喔,一天念多少咒,哎喲,盤多少腿;然後我這個唸唱是對,你那個唸唱不對呀!在我的感覺當中,我們走上岔路了。
奔公甲後來成為一代善知識,他有各式各樣的故事,到現在流傳不絕,他這個故事, (p126) 每一個故事動人得不得了。有一次,他在僧眾當中應供,大家很多人應供。應供啊,因為他出家晚了,坐在後頭。他們那個行堂像我們現在一樣,那個行堂是好的……他們那個西藏人吃那個茶,那個茶啊,供的時候有個奶茶,上面那個就是奶呀,那個“butter”很厚,弄到後來,那個東西沒有了,越來越少了。他坐在後頭,慢慢地,開始的時候用功,後來是起了一個念頭:「肚子又餓,又冷。哎呀,輪到我的時候,那上面的油都沒有了。」他起了這麼一個念頭,心裡覺得:「啊!奔公甲,你又來了!」就這樣狠狠地瞪了一下眼睛,他就把那個自己的那個缽啊,「叭!」蓋在那裡。蓋在那裡呀,那個行堂跑過頭來:「欸,你,輪到你了,把它拿出來!」他說:「那個壞蛋已經吃過了,今天要餓他一天。」那個人不曉得他幹什麼:「你拿出來!」「不行,壞蛋已經吃過了,要好好地餓他一天!」他因為起這麼一個念頭,就把他那個缽擺在那裡。所以他終於成為一代大善知識,修行人的典型。
佛告訴我們,他不怕壞,佛世的時候,鴦堀摩羅這麼壞,然後種種這種典型,結果都成為很了不起的人。怕不肯改—不肯改,拿你再聰明,一點用場都沒有。善星比丘、提婆達多,都誦通六萬偈,無所不通,結果下了阿鼻地獄了。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我們真正要該做的地方做這一個,真正要做的地方做這一個!那麼這個時候,我們要好好地 (p127) 隨聞的修學、聽聞,如理行持。
p. 20 (7)
【《本生論》云:「我鄙惡行影,明見於法鏡,意極起痛惱,我當趣正法。」】
我這個卑鄙的、惡劣的行為,這個影子啊,欸!被這個法鏡一照,照出來了。那個時候才是真正我該痛恨的、厭惡的地方。所以真正修行人,一定是這樣。豈不見六祖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不管是印度,不管是中國,乃至於哪一個修道人都是這樣,真正修道人看不見人家過失,為什麼?看自己都來不及啊!等到你自己做好了以後,然後你看見別人,救人都來不及!這是千真萬確啊!等到你把人家救起來,你就成了佛了,然後你生生世世,永遠做這個工作,這一定的,所以我們下腳第一步是這樣的。那個時候「意極起痛惱」,這個痛惱幹什麼?痛惱我不成材,然後一心一意去趣正法。
【是如蘇達薩子,請月王子宣說法時】
前面那個蘇達薩子,請了月王子,月王子是個菩薩,他請他講法。
【菩薩了知彼之意樂,成聞法器而為說法。】
曉得他,欸,他夠這個條件啦!夠什麼條件?就是前面說的,我們一定要「斷器三 (p128) 過,具六種想」。所以佛在,尤其在大乘經典上面總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好好地聽啊,認真地聽啊,實實在在地聽啊!而且一再教誡,要兩個「諦聽!諦聽!」不要浮浮泛泛,不要馬馬虎虎。聽完了以後怎麼辦?「善、思、念、之!」這幾個字,修行的都在這地方。「善」,善為抉擇,去思惟,等到你思惟了以後,一心憶念。這個念是在思的後頭,有了這個念就是定慧跟著而來。定慧,那麼見了效了。你有了前面的準備,他才告訴你下面這個法,然後你自然相應,所以這個講說要這樣。這個地方就是聽,我們現在所以得不到好處的話,毛病前面已經指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我覺得我好高興有這個機會,了解怎麼真正深入,毛病在何處,今天大家一起從這地方深入。
【總之應作是念發心,謂我為利一切有情,願當成佛。】
總之,這個總結起來,整個的大綱,我們真正開頭的發心應該怎麼?我要為利益一切有情,要利益一切有情所以要成佛。
【為成佛故,現見應須修學其因,】
你要想成佛,這佛是果,那麼要種什麼種子呢?因地上面怎麼做呢?
(p129) 【因須先知,】
因當中你先必定要知道,知道了照著去做呀!
【知須聽法,】
要知道,一定要去聽啊!
【是故應當聽聞正法。】
要聽聞正法,那麼這個照著次第都來了。
【思念聞法勝利,發勇悍心,斷器過等而正聽聞。】
這個聽的過程當中,他是照著先是聞法的殊勝利益,有了這個,然後自然而然啟發勇悍心。「勇悍」就是精進,所以叫「信為欲依,欲為勤依」,你聽聞了以後啟發信心,啊!覺得這個才是你真正希望好樂的地方。然後呢,你有了這個好樂心,緊跟著勤健的行為,精進的行為來了。然後去聽了以後,就照著去做。要照著去做的前面第一步的準備,就是這個—斷三過,具六想,這樣去真實地聽,這個是對於聽聞的道理。
(p130) 【第二說法軌理分四,】
說法的軌理,那麼,講應該怎麼講?講應該怎麼講?平常在大乘教法當中,這個講,有兩種方式:有一種是隨分隨力地講;有一種呢,等到你圓滿證得地講。佛陀這個是兩者是同時並行,雙管齊下的。講,固然你的究竟的目標,是幫助別人,所以最後一定講。那學的時候也講,就有兩個理由:一個,所謂對自己學來說,叫教學相長,你教別人,往往自己得到的好處比聽的人更多,這第一個。第二個,既然我們要修學的是大乘圓滿佛道的,所以你呀隨分隨力相宜的狀態當中,也多多少少講一點,因地當中也種下這個因,就是這樣。不過呢,這個差別要曉得,要曉得,自己到什麼程度可以開始講了,到什麼程度慢慢地把那個講的程度也可以加深,這個要了解。
那麼所以在這個地方說,雖然我們初機第一步也多多少少要曉得,不過曉得了這個之後,注意哦!不要我們現在剛剛學,講的條件還不夠,看了這個講的條件這樣的話,然後又拿那個高的標準去衡量別人,那又完全錯了。始終記住,佛法這個東西是淨化自己的,講說的標準,還是當我們自己去講說的時候,看看:對,我夠不夠這個條件?不夠條件,還暫時停一下,我要講說的基礎條件是這樣的。不是說我現在書本上面看了這個之後,馬 (p131) 上就跟人家講一遍,這個那完全是我們像個唱片機器一樣。人家說鸚鵡學語,鸚鵡學語,鸚鵡多多少少還有一點腦筋,唱片是個木頭。我們真像個木頭一樣。我想起來,如果這樣的話,那個是對自他都是損失。所以說,這個說法的軌理是什麼呢?分幾部分:
【① 思惟說法所有勝利。】
講說法有殊勝的利益,這個的確是非常了不起的。
【② 發起承事大師及法。】
講的之前,心裡面要承事—「大師」就是佛—佛跟法。這個前面,那麼,真正講的時候呢?
【③ 以何意樂加行而說,】
心裡應該怎麼樣;講的時候是行持,意樂是心理,,「加行」是行為應該怎麼樣。
【④ 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今初】
對所講的對象,在什麼情況才該講,什麼情況之下不該講,這個差別何在。現在分四部分,這個地方就所以簡單地說一下,說:
【◎ 若不顧慮利養恭敬名等染事,而說法者勝利極大。】
這個說法的殊勝利益非常大,但是必須要什麼?欸,不顧這個。如果說你為了利養 (p132) 恭敬、名聞等等的話,這種染污這叫不淨說法,這個事情做不得,這個事情做不得!不過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到倒不大容易。而真正重要的,就是我們必定要先必定要拿這個法來自己觀照自心,你不觀照不會認識的,不觀照不會認識的。我們總覺得:哎呀,我還是法師咧,還是去度人呢,這樣。的的確確也未嘗……不錯,是一番好心。他真正的問題就是自己的內心哪,染污、清淨的行相辨不清楚,辨不清楚。你辨清楚了,到那時候很清楚、很明白,心裡一個念頭起來,你就曉得了,欸,它是什麼,那個才是最最重要的。那個時候你能夠去做的話,那有殊勝功德,殊勝功德,不得了地殊勝!
【《勸發增上意樂》中云:「慈氏,無染法施,謂不希欲,利養恭敬,而施法施。】
慈氏就是彌勒菩薩,說這個佛告訴我們的這個彌勒菩薩說呀,這個「無染法施」就是清淨的法施,清淨的法施。那麼換句話說,內心當中不要染污。平常我們常常說不淨說法,不淨說法,內心不清淨的,貪圖前面這些事情,有所求而講。這個還有一個毛病,當你有所求的時候,你會扭曲那個佛法的。比如說今天為了求什麼,那就讚歎布施,你要什麼,你就讚歎什麼。你不知不覺當中啊,那個東西是非常壞、非常壞,非常壞、非常壞!
(p133) 所以這一點特別注意,那麼無染的法施是什麼,這些東西都不需要。這個有二十種殊勝的利益,下面就列出那個利益來:
p. 21
【何等二十?謂成就念、成就勝慧、成就覺慧、成就堅固、成就智慧、隨順證達出世間慧、貪欲微劣、瞋恚微劣、愚痴微劣、魔羅於彼不能得便,】
魔羅就是魔王,魔羅是普通一般的魔,包括魔王在裡邊。
【諸佛世尊而為護念,諸非人等於彼守護,諸天於彼助發威德,諸怨敵等不能得便,其諸親愛終不破離,言教威重,其人當得無所怖畏,得多喜悅,智者稱讚,其行法施是所堪念。」】
這最後呢,這個「其行法施是所堪念」,就是說能夠隨分地一直行那個法施。這個二十種利益,這個二十種利益不詳講。
【於眾經中所說勝利,皆應至心發起勝解。】
除了這個二十種,其他的經上面處處地方,講那個說法的殊勝利益,在這一點,我們要至心地發起那個殊勝的勝解來,殊勝的勝解來,這樣。
(p134) 【其中成就堅固者,】
上面有一個「堅固者」,
【《新譯集學論》中,譯為成就勝解,】
以及
【諸故譯中,】
就是以前老的譯。
【譯為成就勇進。】
這個是二十種,那麼就是說法的殊勝利益。這一點,這個點我們要隨分隨力地,從聽聞,然後有了認識了以後,說這個方面,也慢慢地、慢慢地、慢慢地啟發它,啟發它,這對我們有絕大好處。
【◎ 發起承事大師及法者。】
我們怎麼樣承事供養佛跟法呢?
【如薄伽梵說佛母時,自設座等,】
佛講《般若》的時候,自己親自弄那個說法的法座,為什麼?他恭敬那個法呀!所以
【法者尚是諸佛所應恭敬之田,故應於法,起大尊敬及應隨念大師功德,及其深恩起大敬重。】
要曉得,「法」是佛母。諸佛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從佛法,聽聞佛法,然後照著佛法行持,從法出生的。所以我們現在對於法要無比地恭敬,這個道 (p135) 理就是在此,這個道理就是在此。講法的人容或他自己有所高下,法卻是諸佛的教誡,法卻是諸佛的教誡,這一點我們要辨別得清楚。法本身,應機的不同,是有高下,大小三乘,從大到小,然後顯密不同,性相的差別,這個只是應機的不同,圓滿一樣。每一個有它的特別的適應性,我們千萬不要妄加是非。如果現在有這種毛病的時候,那個時候你要注意,那很明白的,就是我們現在智慧微薄,所以不了解他為什麼安排這個。你能夠有了這個認識了以後的話,對我們就不會妄加是非,對你就有好處。否則的話我們動不動啊,「這個大乘、這個小乘……」大乘謗小乘尚且不可以了,現在有很多人,以小乘來謗大乘,那更是顛倒啊!
所以我上次特別給大家說的,說過的一個故事,這個無垢友,他五印度這麼了不起的一個大成就者,就因為毀謗世親菩薩,毀謗大乘,馬上墮落地獄當中,阿鼻地獄!這麼嚴重法。所以這個謗法之障,注意啊!凡是我們起這個概念的時候,覺得:「啊,我學禪的,他這個念佛,老公公、老婆婆的事情。」你馬上說:「錯了!錯了!這我內心上面的染污。」同樣地,你念佛的也一樣的,不可以隨便輕毀任何一個人,你只有說:「啊,我現在能力不夠,我只有念這個;等到我能力夠的時候,我也要學這個。」那你就對了,那就對了。所以這個恭敬最重要,你能恭敬的話,就得到恭敬的好處。所以於法起大尊重!大恭敬!並且隨念大師的功德,以及他的深恩,你單單念到他的功德跟深恩的話,就大敬 (p136) 重。這個隨念三寶的功德對我們來說,它有無比的效應,無比的效應。因為後面,等講到皈依的時候,他會提這個事情的,所以我這裡不詳細講,不詳細講。
所以平常我們說三皈依、三皈依,真正要三皈依的時候,當你念到的時候,你心裡就跟它相應了,那時候你就會內心無比地歡喜,這個就是無限的功德。
所以皈依的的確確有無量無邊的福德,但是你要懂得怎麼皈依,你心念怎麼動法—那個時候,你不管是在幹什麼,你坐在這裡,聽,不管聽什麼,你心裡面就相應歡喜;睡覺也是一樣。你做任何事情的話你都覺得:啊,我跟法相應。你這一念跟它相應,一念的歡喜,這個功德隨時隨地就把你送到極樂世界去了,這麼好啊!所以我們要善巧運用。所以念佛是很容易的,如果你不是說要求往生的話,有其他的,一樣,你要得到的都可以從這個地方而得到。所以的的確確,世、出世間所有的功德都是從三寶中來。
【◎ 以何意樂加行而說中,】
法,那麼我們講的時候,應該以什麼意樂,所謂意樂—心裡的狀態;加行—身口的行為。
【其意樂者,謂應安住,《海慧問經》所說五想。】
(p137) 我們概念也要具有五想。那個聽法的時候要六想,六想第一個是病想;現在講法講給別人聽,自己是醫生,這個病想啊,不是,這是從醫生開始治別人病。
【謂於自所應起醫想,】
這第一個,自己是醫生。因為自己是醫生,所以作醫生之前自己先問問:我是蒙古大夫是騙人的,還是真正有本事醫得好人家?這個第一件重要的事情。然後呢,
【於法起藥想,】
那我如果是真實的醫生,開出來的藥是可以救人的;如果不是真實的醫生的話,這個這樣的藥開出來的話,不一定能夠把人救得好,這個很重要。所以真正的佛法要救得起人的,這個法是藥。
【於聞法者起病人想,於如來所起善士想,於正法理起久住想,】
那個跟上面的一樣。
【及於徒眾】
(p138) 除了這個以外,對於徒眾,聽學的人,
【修習慈心。】
你為什麼要跟他講的?不是為了名聞利養,不是為了這個,要那個,是為了要把他們救起來,慈悲心。因為你有這個,所以才能夠
【應斷恐他高勝嫉妬,推延懈怠,數數宣說所生疲厭,】
不會說跟人家爭是非,啊,我對他錯,嫉妒別人,別人不對的話,嫉妒別人,這都沒有。世間上面常常有這個「文人相輕,自古皆然」,或者我們說:「自古文人相輕」,這是世間相。佛法不是,互相讚歎,道理就在這裡。你真正相應了,必然會,必然會的。否則我們不相應的話,我們也同樣地必然會嫉妒別人去,自己的高明,這個法就害了自己,害了自己。然後呢,同樣地還推延懈怠,哎呀,慢慢地來啊,懈怠,這種都不會,而且不斷地講也不會疲厭。還有呢,
【讚自功德舉他過失,】
這個都會避免,這個我們了解的,讚歎自己的,說別人的過失。
(p139) 【於法慳悋,顧著財物謂衣食等。】
這些都沒有,這都應該除掉它。
【應作是念,為令自他得成佛故,說法功德,即是我之安樂資具。】
那我們真的一無所求吧?有,也可以說一無所求,也可以說有所求。這個怎麼說呢?我們應該這樣:「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呀?無非是為了自他成佛。」這個是有所求;而成佛的真正境界是歸無所得,所以這個叫無所求。關於這個無所求跟有所求之間,我們現在不要拿我們的知見去辨別,我們對這知見還並不正確地了解,有所求是如何求法,無所求是求些什麼,我們往往會弄錯、弄顛倒,我們好好地學下去。它對這個所求的,有一個嚴密的定義,而所以這個嚴密的定義,就是指我們的心理相應的行相。那個時候,認得了行相照著去做的話,那就對了。
所以因為這樣,所以說法的功德—當然我們說法一定有功德—這個才是我的安樂的資具,而不是眼前的名聞利養,這個就是我們最高的目標。所以現在常常說:「啊,我要無所求而求。」在我們凡夫要無所求而求真難哪!所以等到我得到了一點點的教授,現在真歡喜,是有所求的!求什麼?求這個,因為我求這個,高的目標擺在這裡,所以眼前 (p140) 那種小小的名聞利養就擋不住你了,這個倒是千真萬確的,我的經驗。平常叫你啊,你什麼都不要,這個東西很難。所以印光大師特別說了:這個鄉下的老農老圃,你告訴他「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那忙了半天,你不管它收穫,可能嗎?我們都是凡夫,都是鄉下那個老農老圃一樣的,你說:「好了!你現在無所求,你什麼都不要管,你只要修行。」這個事情很難,叫你名聞利養都不顧,這個做不到。他現在不,叫你不要顧那小名小利,然後那個大名大利擺在這個上頭,就這樣。然後把這個利害擺在這裡,你自然而然很容易捨得掉了。
所以印光大師開頭的教我們講因果大有道理,比如說在這個地方,以前這個講法一向都是如此的,我們的這個老和尚都是……我就非常讚歎,剛開始的時候,跟大家講講《地藏經》啊,那麼《沙彌律儀》講的很多故事啊,就是那個因果。先不說道理,就告訴你:欸!你照著這個去做,眼前的小名小利捨掉了,但是它那個高遠的大利益來了。真正修學佛法,那個高遠的還不算,還要比它更高,高到不能再高的。你有個大目標,而且這個大目標非常具體、非常實在!那時候你用那個東西,你捨掉眼前的就容易了。而策發的這個善法欲,尤其是大乘,並不叫我們斷除的,是淨化,把這個現在的貪心,轉成功追求無上菩提,無上的善法欲,策發這個大精進。哈,這個力量真好啊!真好!
(p141) 所以舉一個比喻來說,譬如我們現在這個國內,我們這裡呀那個山坡地很陡,哎呀,每年來了個颱風,來了以後,真糟糕!哇,下來啊,把山上那個土都沖掉,那個肥土沖掉。你別看那個土喔,這是無價之寶。金剛鑽什麼等等的話,有沒有,沒有關係,如果說我們現在地表那個表土流失了話,將來一片沙漠,我們就沒辦法生存了,這樣。欸,現在他說他有很善巧的方法,怎麼辦哪?上面造一個林,做一個壩。這麼一來的話,他善巧地把那個水落下來,經過那個樹林,表土保護了,然後做了個壩,這水蓄住了。結果把這個本來有害的東西,產生最大的電力。
現在我們這個腦筋裡這種貪也是如此,你不要一口氣,不要拿掉它,不要斷掉它;你善巧地把它轉化,本來是最危害的東西,變成功最好的東西,這個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他處處地方告訴我們「轉煩惱為菩提,轉過患為功德」,最後的「即煩惱就是菩提」,不要你轉,它本來就是,就因為你在癡、無明當中。這樣好、這樣好!所以他告訴我們:「啊!你要貪,要貪這個。」這個就怕你不貪。不過,他不用同一個貪,因為用了同一個貪,我們不知不覺把我們的老毛病又現起來了,所以另外一個名詞—善法欲,還是這個欲。
【其加行者,】
(p142) 上面說意樂,加行呢,我們行為怎麼辦呢?
【謂先沐浴具足潔淨,著鮮淨服,於其清潔悅意處所,坐於座已,】
這樣,前嘛要淨身口;不但內身,而且外面的衣服;然後不但是身上面,然後我們的道場,然後呢,這樣地一步一步上來。所以平常我們的比丘戒,有種種的要求,歌舞倡伎都不可以,但是我們讚歎佛就可以了,讚歎佛就可以了。乃至於譬如說,平常我們說這個出家人,乃至於鬼神、草木,都不能動,但是維持道場,這個可以,莊嚴這個道場啊!就這樣,諸如此類。所以我們的的確確要為了尊敬法,行為上面要有這樣的。進一步在講的時候:
p. 22
【若能誦持伏魔真言,海慧經說則其周匝百踰繕那,魔羅及其魔眾諸天所不能至,縱使其來亦不能障,故應誦咒。】
正式的,前面還要誦咒。比如說我們現在念《金剛經》啊,念很多,前面一定有什麼安土地真言,安什麼,然後除災障、八金剛,就是這些,淨口業、淨身業,它有它的絕大的功德,絕大的道理在。因為現在我們這個教法都支離破碎了,所以這套東西這個儀軌都不完整,當年印度都有。你能夠這樣一做的話,那個「百踰繕那」,踰繕那,平常我們說 (p143) 由旬,由旬,四十里,六十里,八十里,就是輪王巡迴的這個一個里程,那麼這個大中小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