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卷 A面
上日下常法師
(手抄搞 第一冊 p199)
那就造最嚴重最嚴重的謗正法之罪,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你要造了五無間罪菩薩能救你,你謗了法沒辦法救你。這個罪過之可怕,大乘經典上面處處說這個事情。而且這種事情,嘿,極易生起!好容易生起,好容易生起,動不動就來了。而這是什麼啊?都是得到了一點相似勝解,似是而非的;你書看得越多,然後呢修行有了一點經驗,這種毛病都來了。於是我們說:「啊,那不要看書了!」你又犯了毛病了,要看!要圓滿認識,然後你步步上去這個才好。請問:他看了書譭謗人家都不可以,你不看書譭謗人家,你就可以了嗎?對不對?所以現在人:「啊,因為看了書看錯了!不,那我不要看書了,看書那些都不對!」你同樣地譭謗,修學佛法必定要聞思修的次第,被你這一句話一刀斬斷,一樣的。所以它真正的問題我們把握得住,這個下面會詳細而且告訴我們根據—都有憑有據。
(p200) 《菩提道次第廣論》,請翻開十一頁。昨天我們就把佛法裡邊這個大小之間的差別,已經有一個說明。這個裡邊是有少少一點點,它因為眼前目前各人修持的重點不一樣,所以有的開—是允許的,乃至於應該的;有的呢,遮—說是不允許的。這是就眼前來說有這個差別,那麼究竟來說同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那麼關於這個道理,如果我們沒有正確的認識,而偏偏又在修行過程當中,因為沒有把握得住這個修學的整個的大綱,修學的整個的大綱—就是整個佛法的整體,它的次第步驟等等。那麼,在自己所走的那一條路上面,或者是理論上面的認識,或者修持上面有一點點經驗以後,往往會產生一種相似的見解。而再加上,譬如說外面的種種的不正確的佐證,於是就產生了一個相似的決定,或者叫「似勝解」。
那個勝解它有幾種不同的解釋,那麼通常我們最常用的,運用這個《成唯識論》上頭的說明:說對於我所認得那個—認以為的這個境界—我的概念,覺得確定是如此的,確定是這個樣的,不再為其他的意見或者什麼來動搖,這個叫「勝解」。譬如說我們現在眼前世間的來說,我們常常覺得:「欸,這個東西是有營養。」好像不管他怎麼說,我就是這個樣,不管人家說多少理由,我對這個概念牢不可破,就這樣。那麼現在我們在修學佛法過程當中,我想每個人多多少少有一點,這是眼前每個人自己覺得這個對,我就是這 (p201) 個樣,那麼除了這個以外那就不對,這種通常叫作相似的勝解。因為這種概念,所以他會產生對於他不相應的就會否定、譭謗,而造成非常嚴重的謗法的罪業。那麼這個謗法的罪業呢,以後陸陸續續會講。那麼目前我們應該怎麼辦?所以下面這一點,是對於我們眼前修行是非常重要的。看書本上面十一頁第二段,
p. 11 (7)
【◎ 是故應當依善依怙,於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解。】
這個裡邊分兩部分,所以說第一部分呢,我們真正要想修學佛法的,具善根的人,應該怎麼辦?要依靠一個善知識、善知識。那麼這個善知識這個條件,以及如何依止善知識,後面有詳細說明。這個說明就是自己如何去依止—作為一個學的人,以及善知識是什麼樣的行相,這是我們剛開始的人,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一個認識,以及修行的必須要的。你這一點上面如果做對了,下面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如果這一點上面弄不對的話,這個走的路是一條大圈子,大圈子,大圈子。雖然最後我們一定會走到的,絕對!《法華》上面給我們早就懸記了,乃至於你到寺院當中「一合掌、小低頭皆已成佛道」。所以「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以散亂心,就是像我們普普通 (p202) 通那樣的,隨便跑到這個廟裡面去,那麼看見了佛,稱一聲:「啊!南無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都一樣,你這樣地最後都成佛。
這個裡邊我只是提出一個偈子,實際上在這個裡邊有很多說明。說小孩子弄那個玩那個泥巴,造了像一個寺院一樣的話,欸,他也這個因緣而成佛。何況我們現在這麼認認真真,拋開了自己溫暖的家庭,跑到這個地方來這麼認真地修學,所以絕對會成佛。可是這一條路卻是一條遠路,在這個遠路轉的大圈子當中,這極大部分時間弄得不好的話,會在惡道當中,那是非常可怕的,非常可怕的!
那麼這個關鍵在什麼地方呢?就是自己能不能了解如何做一個修學佛法的佛弟子,以及能不能找到相應的善知識。所以在佛經裡面,從《阿含》一直到《華嚴》,當然隨便、隨處經常可以看得見佛教誡我們善知識的重要。說《阿含》裡面有這麼一段公案:有一天阿難在這個靜坐當中,思惟佛法的過程當中,他就想:「佛常常說這個善知識的重要,這是一點都沒有錯,沒有善知識啊,是我們不可能懂。」所以他就跑得去問佛,說:「佛陀啊!你老人家常常開示我們善知識重要,這我想想一點都沒有錯,所以我覺得這一大半,我們修行一大半要靠這個善知識啊!」佛的回答很有意思,說:「阿難哪,你錯了。」「嗯,怎麼錯呀?」佛陀說:「不是一大半,全部要靠善知識!」「哦!全部要靠。」小乘喔!
(p203) 然後呢進入大乘,雖然有很多經典,我們現在《華嚴》做代表,或者你們自己可以想,各式各樣的經典上面都這麼說。這個文殊菩薩一再開示善財童子,以及他善財童子不斷地參訪善知識,隨處隨地那個善知識也一再開示他,說:「你要成佛啊,要成就一切智智,總要依靠善知識。」那麼這個詳細的情況到後面說,到後面說。這個是我們修學佛法第一步。
緊跟著,那麼依靠了這個善知識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要把握得住,把握得住這個整個的修學佛法的這個整體、綱要、次第。所以說「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解。」這個昨天已經有詳細說明,詳細說明。那麼這個差別呢,再簡單地說一下。是!我可以現在走任何一條,我說我是歡喜學經教的,好!你是要參禪的,好!你是念佛的,好!乃至於像日本的那個日蓮宗它只念一樣東西—「南無妙法蓮華經」;淨土真宗念都不要念的,只個「信」字就行;然後呢禪宗參一個「無」,就是這樣,那沒關係。可是這一條路,剛才說的是遠路,是遠路,弄得不好的話,吃很多冤枉苦頭,乃至於我們眼前整個的教法,所以形成這樣支離破碎的原因就在這裡。從外面的教法來看,它是支離破碎,互相你否定我、我否定你,而這個法到最後到我們身上什麼現象呢?也是這樣,你這樣地彆扭,是那樣地彆扭。
(p204)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我們畢竟到最後要圓滿無上菩提,請問圓滿無上菩提你能有一樣東西不圓滿嗎?你能有一樣不圓滿嗎?你能通相宗不通性宗嗎?你能通大乘不通小乘嗎?這樣的話圓滿嗎?那當然!所以那個時候你真正要修的時候,是你那條路進去,可是那個法對你以前不相應,所以那個時候你內心上面起衝突了。比如我們現在來說,我們有很多人是念佛或者參禪的,叫我們現在學一點教,心裡覺得彆扭:「唉呀!這個不行,我是念佛的,現在我全部精神跑得去叫我這樣去做!」你心裡面自然而然會有這種彼此間不能相容的。為什麼?就是我們因地當中有了這個障礙。
我昨天也說過,不是說叫你不參禪、不念佛或者不學教,恰恰相反地,這個圓滿的佛法才告訴你最好的念佛方法,最好的參禪方法,以及最好的學教方法。那差別呢,就是你一開始的時候不必忙著進去,而是先把握住這個重點以後,找到你該下手之處,然後走的話,那同樣的結果、同樣的起步,但是這條路是最快、最近、最好!所以在這個上面,你了解了,說原來整個的東西我們將來都要修學的,只是次第步驟以及本末差別。這個道理你要確定認識而且決定不移。然後再下面說,
【諸現能修者即當修習,】
(p205) 因為你認得了這個整個的佛法的內容,那麼那個時候你就看見了,說整個要修佛法要修些什麼?然後呢我現在已經走了多少?還有哪一些沒有走的?你能夠這樣認識,你也可以不走冤枉路,也可以不躐等。譬如說你現在要念書,一共嘛從幼稚園開始要念到大學,結果你發現:嗯,幼稚園這個對你現在不需要,你可以不要念,乃至於小學你也可以不要,那麼你就可以中間插班進去。否則你如果條件不夠的話,你說:「啊,他是這樣。」你也跳上去跑到插班進去的話,你就念不上去,然後等到你念不上去,重新才念的話,吃了好大冤枉苦頭。所以由於前面的這一個兩點,找到了你現在應該下手,這個就是說能修學的,那麼你就在這個地方起步。在這種情況之下,下面怎麼辦呢?
【諸現未能實進止者,亦不應以自未能趣而為因相,即便棄捨。】
其他的部分,我們還沒有能夠真正去做。「進止」的話,就是說該做的做,不該做的不做—取捨,我們說「止、作」。所謂止、作的話,就是持戒的時候,有很多東西你平常不這樣作的,要你做;平常該我們一向習慣這樣做的,這個照著佛戒告訴我們不要這樣做,改變我以前世俗的習慣。以前世俗的習慣,增長我們世俗的財富,弄到最後輪迴生死;照著佛法的這樣去做的話,你在剛開始的時候,是覺得有一點不大對勁、彆彆扭扭, (p206) 但是這個正是要你修行。為什麼叫修行呀?修改你以前的行為嘛!以前的行為是染污的,那麼現在這樣子經過了修改了以後就對了。譬如我們現在隨便看,喔!眼前桌子什麼東西,你覺得這地方不對,你要用刨子來刨一刨,要用那斧頭來砍一砍。對那張桌子,假如那桌子像我們一樣的話,當然砍上去會痛嘛,對呀,身體上面會痛,心理上會難受,這是必然的。
所以我常常說,說我真正一生受用的就是前面那個老師,我現在一生感激不盡的就是這樣。一個頭上幾年動不動嘛開起口來,總一無是處,但是我一心感念不盡,因為他把我的世俗的習氣改過來了。佛法的的確確如此,可是這個也要依靠到善知識啊!普普通通一個人也跟你弄得這麼樣的話,大家冤家對頭,這很麻煩,這個我們要分別得很清楚。所以將來善知識跟這個善學的弟子之間的條件,我們要認識。
這個是說,我們對於沒有能真正地實在進止的,那麼這個時候怎麼辦啊?平常我們哪,我們就不管它,乃至於不要它,這個就是已經很糟糕的事情。為什麼說不要它呢?那我們常見的:是!我是參禪的,你那個念佛—那個老公公、老婆婆的事情;然後學教的,他就說那些修行人盲修瞎鍊;然後修行的人,說他是空口說白話。這個是眼前經常碰得見的事情。實際上是嗎?假定說是像你這樣說,佛說那麼多道理幹什麼啊?那不是第一 (p207) 個戲論的,第一個開玩笑的是佛帶的頭嗎?這很明白。所以我們要了解,那時候我們要了解:噢!說我現在條件不夠,我現在進入的地方從這個地方,那麼其他沒有辦法能做的,千萬不要以現在沒有辦法做的原因,不要這個原因就棄捨它!下面這句話就是:不應該以現在未能趣—趣就是去—的原因就是棄捨,應該怎麼辦啊?
【應作是思,願以何時於如是等,由趣遮門,現修學耶。】
那時候我腦筋裡想:「唉!但願我什麼時候,能夠對於現在不能做的這些事情,到了什麼時候,我能夠實實在在地去修了,實實在在去修了。」為什麼要這樣說?黑板上面請看一下。這個次第非常重要,對你們現在非常重要!第一點,依止這個善知識,第一點「依止善知識」。第二點呢,真正跟善知識就是要善巧,就是說非常清楚明白、沒有錯誤地對於修學佛法的那個整體,以及它的大綱、次第等等了解。那麼這個道體我分成功三個:質正,這一點都不能錯的;量圓,單單質不夠,還要量滿;還要呢,次第一點都沒有錯。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後面整個的將來內容、細部都在後頭。
有了這個,再看第三個,「知入處」,現在應該下手的地方,這個才能夠真正地深入,否則的話是空談。還有呢,「知深進方便」,這個才是我們非常重要的,眼前對我們 (p208) 最重要!請問,我們現在的修行你的目的幹什麼呀?假定你的目的跑得來拜拜佛,那好了,你在拜拜佛,其他不管;假定你的目的是念它四個字或者六個字,那你就念它「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或者你參禪,那可以了。或者現在你說:「不是的!我的目的要求往生。」那不能單單在四個字上面,看看你念這四個字能不能往生,這個很明白對不對?那嘴巴裡念得很響,然後心裡胡思亂想,你還自己覺得可以往生。那個時候啊,一定要了解怎麼去改善它,這個我想我們大家都了解的。
所以常常有人問:「哎呀!這個我念嘛雖然是念嘛,心裡面散亂不相應。」這是個好現象,表示我們要深進。可是問題在這裡哦!說你究竟的目的是你到了極樂世界算了,還是你要成佛呀?不是!當然我們要成佛。那個時候,同樣地念這一聲佛就大有差別。在這種狀態當中,你參禪的不執著參禪,是念佛的不執著念佛。因為等到你到了極樂世界也好,或者你大徹大悟也好,或者你學教的大開圓解以後,怎麼辦啊?你還要向上,這不是很明白嗎?
所以這一點我們要清楚,清楚了怎麼辦呢?喏!就是這裡—知深進。所以我們不能上進的原因是什麼?因為我們有障礙,這是第一個;還有呢,我們能力不夠,能力不夠。所以我們眼前條件不夠之前去學這個,一方面學這個是集聚資糧、增長能力,一方面是淨 (p209) 除罪障,使得我們能力能夠慢慢向上。當你向上的時候,實際上呢,就像你念書一樣,你現在在三年級,慢慢、慢慢地,你可以升到四年級、升到五年級。現在我們如果走的不對的話,就變成了念了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這個絕對不要,這個沒有用,這個算什麼?等到你三年級念完了請問你幹什麼?到那個時候發現要去了,可是你把前面的路早就切斷,把上面的課本嘛丟掉,把老師嘛趕走,把應該有的學費嘛統統花掉。請問你念完了幹什麼?這是個狀態。
那麼我們說這個我們的狀態呢?要曉得我們修學佛法的真正的業,中心在哪裡?這下面會詳細說明,我這裡簡單地告訴你們一下,就是我們當下這個所謂心念,就這個心念當中業的部分詳細地分辨—剛才說後面,說過的。眼前我們就是,我們這個「思心所」,我們心裡想想:「哎!這個是我要的,這個是我要的。」這樣的話,你將來自然而然會趣向於那方面;現在如果說你這個排斥它的話,到那個時候這個力量就現起來了。其實這種狀態也不必說等到下一世、下多少世,我們眼前馬上可以體會得到。譬如說眼前有一件小小的事情發生了,我這麼說了,比如說我跟毛居士兩個人,有一點點小小的一個問題,那我心裡想想:「這個傢伙,我這、這、這個討厭他。」然後你心裡老是這樣想。你這樣想的話,等一下你見了面以後,老遠看見了,你心裡想:「能夠避開就避開。」否則的話 (p210) 呢,瞪他一眼,再不然的話,那麼暗暗裡面傷他一下。是不是很明白?為什麼你見了面你會這樣?就是你前面那個思心所的作用,下面會很詳細告訴我們,我們修行沒有別的,就是這個!
假使反過來的話呢,你看見:「哎呀,他剛才幫了我一個忙,他這個真好!」我怎麼樣想辦法,就是一下沒辦法報答他嘛,應該說幾句感激他的話,所以他老遠看見他的時候,他正在忙,我連忙笑臉相迎:「哎呀,真是謝謝你啊!」為什麼你同樣的情況會有這樣?就是你心裡這個狀態。那麼你們了解了這個呢,平常的時候,你碰見一件事情一定有對這件事情的反應,請問這個事情的反應是突然而來的,還是以前先有的因種啊?「種子」,就是你的因地,我們大家都了解,大家都了解。平常我們因種都是在煩惱,然後進一步大幸而認得了煩惱,說「哎呀,不要去虛妄分別呀!」修學佛法,當你修學佛法的時候,毛病又來了,你學參禪的,其他都不要;你學教的,也同樣地犯了這個毛病,對不對?
所以這一點告訴我們,不要因為你不能做就不管它。應該怎麼辦?應該說:「我所以目前這樣努力地修行,就要爬上去。」所以什麼時候我想辦法能夠爬上去,那個時候叫修了。就像我們念書的時候,現在雖然念了小學,我總心心念念:什麼時候我可以念中學, (p211) 什麼時候可以念大學,乃至什麼可以留學。這樣,對了!於是你就一路地努力上升,然後呢把那個障礙淨除,把我們現在集聚的集聚起來。那麼除障礙、集聚怎麼辦呢?做三件事情。
【遂以其因,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
「遂於其因」,什麼因哪?就是將來你能做到的因,你現在在這個因地上面做這一點,將來就感得必然的這個果;假定你現在排斥它,將來就是障礙的果。現在如果說你準備相順的因,到了這個時候你就能夠一步一步向上。上不去的原因是罪障,所以你「淨除罪障」;罪障雖然淨除了,如果你力量不夠還是不行,所以另外一個是「集聚資糧」。那麼下面這個迴向、發願是為什麼呢?就是說你集了這個資糧,你的目的幹什麼?你的目的是要幹這個嘛,所以要「廣發正願」。這「願」跟「向」,它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處,就是說,你這件事情還沒有做,準備去做,那麼說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的目的是這個。譬如說我現在要到美國去,要買飛機票,所以我要去想辦法賺錢,所以我要去賺錢為什麼啊,我要買飛機票,這個就是你沒有做事情的「願」。那麼等到你做完了賺到了錢,你說這個錢不亂花,我要去買飛機票,這個叫「迴向」。所以願、向,就是指向這個方向的。
(p212) 所以下面說,第四知深進的方便。這個是我們確確實實要了解的,現在修行當中,一般我們最大的障礙就在這一點上面,這個非常重要!所以我在前幾次去講的時候,很多人他沒聽清楚,說我說不贊成這個、不贊成那個,又說參禪不好,又說念佛不好,又說學教不好。其實我是讚歎所有的,念佛也好、參禪也好、學教也好,沒有一個不好,就希望你真正做到最好,目的沒有別的,就這個!關鍵就在這裡,所以我這個地方特別說明。經文上面說:
【以是不久,漸漸增長智慧能力,於彼一切悉能修學。】
最後,因為這樣做的話,然後呢?哈!好了!智慧也增長了,是能力也增長了,於是你所有的這些東西都能修學,所以—行,完全對;果,當然得,果當然得!所以真正說起修行不難,就難的是什麼?正確的引導,正確的知見最難得!所以《華嚴經》上面說:「發心究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初心難。」發大菩提心,到證得究竟的佛果,兩樣東西內涵的實質上來說一樣的,因為這本質就這個東西。前面呢,就是說質是完全對了,可是這個沒有圓滿,差就是差這一點;譬如說同樣的水,那水絕對是完全是一個,只是後面那個水的話圓滿了,就這樣,或者需要的量是完全達到了,這個水的質沒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