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芳菊(2009/04 亲子天下杂志)
自二OO八年三月,《TIME》杂志以英国的暴力少年为封面故事,指出英国已经因为孩子缺乏爱、缺乏大人陪伴,造成整个世代倾向暴力、情绪失控,仿若另类恐怖份子,成为英国当前面临的最大危机。
近年来,美国的研究发现,每十个孩子,就有一个被诊断出来有心理健康的困扰,校园霸凌事件不断发生。
在台湾,少子化的浪潮,让学生人数直线下降,但情绪障碍的学生人数却急速上升,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资料,九十七学年度严重情障的学生人数,是五年前的二.六倍。
台北市学校驻区心理师统计,情绪困扰是学生寻求谘商的第一大原因。
《亲子天下》最新调查也发现,近四分之一的中小学生对自己不满意、觉得自己人缘差、老师也不喜欢他,处在负面的自我形象与人际困扰的情绪中。
从欧美到台湾,这一代孩子的情绪风暴就像一座座随时会引爆的火山,牵动着社会焦虑的神经。
在一个国小四年级教室里,一位教书超过二十年的资深老师,现在每天都要战战兢兢地看好他班上的“分心三宝”、“暴怒三宝”、“冲动三宝”……,这些孩子就像教室里的不定时炸弹,考验着老师的心脏强度。
这样的教学挑战,并非特例,愈来愈多老师发出求救,超过九五%的老师认为每位教师都需要情绪管理的训练课程,“辅导管理技巧”应列为在职教师最优先需要的训练。
走访多所中小学,学校老师一致反映,现在学生的行为控制能力变差、人际互动变粗暴、在国中,几乎每班都曾出现霸凌现象。
《亲子天下》的调查发现,“缺乏挫折忍受力”、“缺乏同理心”、“容易发脾气”,是目前中小学生情绪管理的3大问题。
这些让父母师长头痛的行为背后,其实反映出孩子无法处理情绪的问题。
孩子为何无法面对自己的情绪?处理自己的情绪?无法察觉、理解别人的情绪,以至缺乏同理心、甚至衍生暴力行为?
大环境的转变,与父母陪伴时间的减少,是孩子情绪管理能力发生问题的重要关键。
自亲职教育专家杨俐容老师就指出,孩子成长阶段父母不再有充足的时间,可以示范恰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孩子自然会从日常大量接触的媒体学习。
结果媒体成为孩子的情绪教练,孩子学习到的情绪表达模式愈来愈直接而强烈。
美国推广情绪教育的组织Second Step执行长琼安.杜费尔( Joan Cole Duffel)也认为,现代孩子EQ不高的现象,其实反映出家人不常在一起的事实。
孩子花太多时间在萤光幕前,而不和人互动。要孩子学到社会情绪技巧,就必须要有社会性的互动。
板桥国小老师施淑真也观察到,现在孩子比以前冲动,他们可能很会自我表达,可是是用骂人、指责别人、把过错先推到别人身上的方式表达自我。“可能是孩子生的少,没有兄弟姊妹的互动经验,来到学校就很容易跟其他同学起冲突,”施淑真老师说。
除了缺乏学习情绪表达的环境,台湾的孩子,更因为过大的学业压力,使得他们的情绪能力无法健康平衡的发展。
《亲子天下》调查发现,不论是学生或是老师的答案,
“课业压力太大”都高居目前学生最常见的困扰第一名。
而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常常心情不好”排名第二。
“父母的期望太高”,也成为孩子困扰的第三名。
学业成绩的巨大压力,加上父母的高度期待,无形中培养出一群高IQ却低EQ的不快乐孩子。
新竹科园国校长黄美鸿观察,在他们学校,六五%的家长都有硕博士学位,对孩子教育非常重视,但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爸妈妈对孩子没有适度的期望,往往期望过高。
“你知道吗,到中午的时候,就会有一、二年级的孩子哭得好伤心,他们不想到安亲班。孩子不愿意去接受这些他不喜欢的课程,安亲班老师要用拉的,把他拉上车,”黄美鸿心疼地说。
提供儿童EQ课程与亲职谘询的“笛飞儿EQ教育”老师杨钰莹观察,现在很多重视教养的爸妈,往往把焦点都放在,“要把孩子变聪明、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棒。”在这样的训练下,孩子真的变聪明、变棒了,可是他也变自私了。他只关注让自己快乐,并没有去注意旁边的人快不快乐。
“这样的孩子把他的聪明都拿来维护他的舒适圈。你今天不要来碰到我的舒适圈,一切都好谈。可是你要是来碰到我的舒适圈,我就集中我所有的聪明才智对付你,”杨钰莹老师分析。
在国中教导情绪管理课程的得胜者志工陈纯惠老师,就曾经辅导过一位功课很好的学生,他因为父母期望太高,永远无法得到肯定,所以用霸凌同学、在网路上发布攻击老师的言论来发泄他的情绪。
高IQ加上太过优渥的舒适圈,以及父母的高度期望,使得许多孩子对自己产生一种虚假的高自尊。
杨钰莹老师曾碰过一个四岁的孩子,非常聪明、漂亮,人见人夸,可是他只要看到一件事情。
例如玩游戏,他有可能做不到、或会让他有一点点丑态,他会连试都不试,突然会说:“好渴!要去喝水。”或吵着找妈妈。
“他非常害怕挫败,他不想要去面对任何一点点会证明他自己不够好的事情。他的面子已经建立到超乎他现在实力的水准,”杨钰莹老师分析,在都会里有一大群这样的孩子,他们不想长大,只要快活就好。
就像现在许多宅男宅女,他们不出门,在家打电动、收集玩偶模型、看漫画,一直做在家里可以做的事情,其中不乏很多硕士生、博士生,他们知道自己有很高的IQ、但是他们害怕去面对现实的时候会发现,“原来我没有我想像的那么好。” 所以他们就躲在家里,这个可以保护得很好,他可以操控的范围,只要不去试、不去做,就一直可以活在他的高自尊里。
除了过度重视课业、期望过高,造成孩子挫折忍受低力变低,研究也发现,关于孩子的情绪教育,台湾的父母也出现两个极端。
“有的太过重视,有的过分忽略。太过重视教育的,很容易太过溺爱、害怕伤害孩子感觉,让孩子太过放纵。太过忽略的,则几乎完全没有提供孩子需要的情绪支援,”台大心理系教授雷庚玲指出。过度溺爱放纵,缺乏管教的孩子,往往会变成一个缺乏同理心的孩子。
实践大学家庭研究与儿童发展学系教授邓荫萍就发现,现在很多孩子变得不知天高地厚、不知斤两、经常会触怒人家。
她曾经遇见一个小男孩放学时,故意一直从老师裙下穿过,老师已经快气炸了!一旁的妈妈竟然视若无睹,甚至要别人别在意。
“我发现很多爸妈会怕跟小孩讲一句什么,就会摧残他弱小的心灵。”
像这样的小男孩,就是没有管、没有教,你害怕孩子生你的气,所以你不管,可是这种不管的小孩,之后就非常的不甩父母,大了,是管不动的。“父母除了同理孩子之外,还需要管教,”邓荫萍教授提醒。
笛飞儿EQ教育老师杨钰莹指出,有些妈妈看到孩子生气了,就会赶快把孩子生气的事情完全解除,这就是溺爱,马上把负面情绪的事件解除,这是最糟的,孩子会连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些负面情绪都不知道,因为爸妈马上都处理掉了。
“该生气的时候,你要还给孩子生气,不要觉得孩子一刻的不舒服都是不能允许的,”杨钰莹老师说。
相对于情绪被过度呵护的孩子,另外一群情绪完全没有获得支持、照顾的孩子,则呈现出不同的问题。
长期从事青少年辅导的得胜者教育协会台北办公室主任杨琇瑶指出,在都会,课业压力很明显,但在乡下偏远地区,根本没什么课业压力,父母也不强调课业,孩子表面上很快乐,但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评估都比较低落。
有些孩子就自我放弃,或寻求别的成就感,例如:沉迷网路,因为他们在网路世界里是强者。
自我认同的追寻到国中更为明显,相对的,找不到自我价值的孩子,就愈容易迷失。
实践大学教授邓荫萍指出,台湾的孩子真的非常青涩,除了上课就是补习,到了国中课业压力更重,但在同时,他会一直问自己,“我是谁?我的生命价值是什么?”功课好的,可以在成绩里找到认同,但功课差的,会用不同的东西肯定自己,有些孩子甚至会去混帮派或参加八家将。
当大家都以学业成绩判断孩子的价值时,成绩不好的孩子,自然会情绪不好。但有趣的是,许多研究都发现,情绪能力好的孩子可以学得更好,而且更快乐、长大更有成就。
当整个大环境愈来愈不利孩子情绪健康发展的时候,家庭与学校就是孩子最后依赖的情绪堡垒。父母、师长应该思考如何带领孩子面对自己的情绪,进而面对他人的情绪,发展出良性的人际互动,带领孩子走向一个正向循环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