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吳鞠通
王氏 五十六歲 癸亥三月初八日 初起喉痺,為快利藥所傷,致成肺癰。胸中痛,口中燥,喉痺仍未痊,不食不寐。痰氣腥臭。已有成膿之象。脈短而數,寒熱,且移熱於大腸而泄瀉,難愈之証。勉與急急開提肺氣,議千金葦莖湯,與甘桔合法。
桔梗(二兩) 甘草(一兩) 桃仁(五錢) 冬瓜仁(五錢) 苡仁(一兩) 鮮葦根(四兩)
水八碗,煮三碗,二煎再煎一碗,分四次服。
堂伯兄 飲火酒,坐熱炕,晝夜不寐,喜出汗。誤服枇杷葉麻黃等利肺藥,致傷津液,遂成肺癰,臭不可當,日吐膿二升許。用千金葦莖湯,合甘桔湯。
蘆根(八兩) 苡仁(二兩) 桃仁(兩半) 冬瓜仁(兩半) 桔梗(三兩) 生甘草(一兩)
煎成兩大菜碗,晝夜服過碗半,膿去十之七八,盡劑膿去八九,又服半劑,毫無臭氣,調理脾胃收功。
朱詠齊 五十餘歲 以己卯年二月初受風,與桂枝湯一帖,風解,膽怯不敢去濃衣,因而汗多。
初四五日又受風溫,口渴思涼,脈洪數。先與辛涼輕劑不解,脈又大,汗更多,口更渴,身更熱。因與辛寒重劑石膏等一帖,身涼渴止脈靜,仍膽怯不去濃衣。
初十日當大差坐夜起五更,衣更濃,途間不敢去皮衣,以致重亡津液而成肺癰,與葦莖湯二三兩一帖。
服至五七日不應,膿成臭極,加苦藶葶子五錢,膿始退,未能十分淨盡。
後十日又發,膿又成,吐如綠豆汁濃臭,每吐一碗餘。
又於前方加葶藶三錢,服二帖方平複,以補胃逐痰飲收功。
再其人色白體肥,夙有痰飲,未病之年前秋冬兩季,以在上書房行走,早起恐寒,誤服俗傳藥酒方,本不嗜酒,每早強飲數小杯,次年患此恙之由也。
劉 三十二歲 脈弦而長,木氣太旺,與君火結而成喉痺。
荊芥穗(二錢) 薄荷(二錢)元參(八錢) 銀花(六錢) 牛蒡子(五錢) 連翹(五錢)馬勃(二錢) 人中黃(二錢)
共為粗末,分八包,每一包蘆根湯煎,一時一服。
酒客脈弦數,與苦藥清酒中之濕,即於前方內加︰
桔梗(四錢) 射干(四錢) 黃芩(四錢) 兒茶(三錢)
煎法如前。
◇ 靈 乙丑六月二十六日 舌苔邊白中濁,喉腫而痛,頭暈,身熱,脈數,癘氣所干。切戒穀食,急開關竅,用時時輕揚法。
桔梗(八錢) 人中黃(三錢) 薄荷(三錢) 荊芥穗(三錢) 元參(一兩) 牛蒡子(八錢)黃芩(三錢) 黃連(三錢) 馬勃(二錢) 板藍根(三錢) 僵蠶(三錢) 連翹(八錢) 銀花(八錢) 鮮荷葉(半張去蒂)
共為粗末,分八包,一時許服一包,蘆根湯煎。
◇ 二十七日 舌濁甚,邪之傳化甚緩,於前方內,加︰黃芩(二錢成五錢) 黃連(二錢成五錢)
◇ 二十八日 濕熱厲氣,相搏以成喉痺,舌苔重濁色暗,必得濕氣宣化,而後熱可以解。蓋無形之邪熱,每借有形之穢濁以為依附故也,因前法而小變之。
桔梗(八錢) 人中黃(二錢) 黃芩(五錢) 黃連(五錢) 馬勃(五錢) 牛蒡子(五錢)僵蠶(三錢) 連翹(八錢) 銀花(八錢) 通草(三錢) 荊芥(二錢) 杏仁(五錢) 薄荷(三錢)滑石(一兩) 犀角(三錢)
共為粗末,分十包,一時許服一包。每服鮮荷葉邊二錢,蘆根三錢,同煎,去渣服。
◇ 二十九日 喉痛雖止,舌濁未除,脈仍微數,則其中之濕可知。按︰《靈樞經》五臟溫病,以舌苔專屬之肺,故藥方一以宣通肺氣為主,蓋氣化則濕化,而火亦無依矣。
桔梗(三錢) 人中黃(八分) 連翹(二錢) 銀花(二錢) 黃連(錢半) 黃芩(二錢) 馬勃(八分) 通草(一錢) 杏仁泥(一錢) 滑石(三錢) 蘆根(一枝) 荷葉(半張)
>今晚一帖,明早一帖。
王 二十歲 壬午四月十一日 濕毒身熱喉痺,滴水不能下咽,已二日矣。與代賑普濟散二十包,先煎一包,銜入口內,仰面浸漬喉瘡,一刻許有稀涎滿口,即控出吐之。再噙再浸如上法,噙至半日,喉即開,得下咽。於是每一包藥,煎一碗,咽一半,浸吐一半,三日得快便,喉痺全消,身熱亦退,育陰而愈。
◇ 初八日 喉痛止去肉桂,痰不活加半夏(五錢)。
滿氏 三十五歲 面色青黃,呼吸定息,脈再至而弦緊,食減,經不行,腹中有塊二三枚,長三四寸,肝厥無五日不發,喉痛十數年不休。向來所服之方,非寒涼,即婦科地芍藥等,以致歷年沉困不休,病勢日重,十二年不孕矣。與苦辛熱法,急回真陽,或者可救。
肉桂(錢半) 良薑(二錢) 川椒(二錢) 廣皮(二錢) 吳萸(錢半) 半夏(三錢)
前方服二帖,喉痛減其大半,厥未發,食少進,腹痛減,與前方加︰
人參(錢半) 茯苓(三錢)
前方服四帖,服三至,喉痛止,食大進,腹痛亦減,仍服前方,去良薑,並減剛藥分量。
前方服七帖,六脈將進至四至,服通補奇經丸一料,半年後受孕。
吳 二十五歲 癸亥七月十六日 但寒不熱,似乎牝瘧,然渴甚脈數,皮膚捫之亦熱,乃伏暑內發,新涼外加,熱未透出之故。仍用苦辛寒法。加以升提。
杏仁泥(三錢) 天花粉(二錢) 蔻仁 滑石 濃朴(二錢) 青蒿(一錢) 苡仁 藿香 鬱金(二錢) 黃芩(一錢) 知母
三杯,分三次服,三帖。
但寒不熱之瘧,昨用升提,已出陽分,渴甚,脈洪數甚,熱反多。昨雲熱邪深伏,未曾透出,不得作真牝瘧者,非虛語也。用苦辛寒重劑。
杏仁粉(五錢) 滑石(三錢) 生石膏(八錢) 知母(一錢) 蔻仁(三錢) 藿梗(三錢)濃朴(三錢) 黃芩(二錢) 鬱金(三錢) 甘草(一錢)
伊芳氏 二十二歲 正月初七日 妊娠七月,每日午後,先寒後熱,熱至戌時,微汗而解。已近十日,此上年伏暑成瘧,由春初升發之氣而發,病在少陽,與小柴胡法。
柴胡(五錢) 黃芩(三錢,炒) 炙甘草(二錢) 半夏(四錢) 人參(二錢) 生薑(三錢)大棗(二枚)
一帖,寒熱減。二帖,減大半。第三日用前方三分之一,全愈。
朱 三十三歲 八月二十五日 體濃本有小腸寒濕,糞後便血,舌苔灰白而濃,中黑,嘔惡不食,但寒不熱,此脾濕瘧也,與劫法。
生蒼朮(五錢) 生草果(三錢) 檳榔(三錢) 生苡仁(五錢) 杏仁(三錢) 茯苓(五錢)熟附子(一錢) 黃芩炭(二錢)
◇ 二十八日 前方服三帖而病勢漸減,舌苔化黃,減其製,又三帖而寒來甚微,一以理脾為主。
于朮(三錢,炒) 蔻仁(二錢) 益智仁(二錢) 廣皮(三錢) 半夏(三錢) 黃芩炭(二錢) 苡仁(五錢)
服七帖而胃開。
蕭 三十三歲 少陰三瘧,久而不愈,六脈弦緊,形寒嗜臥,發時口不知味,不渴,腎氣上泛,面目黧黑,與扶陽湯法。
鹿茸(三錢) 桂枝(三錢) 人參(一錢) 熟附子(二錢) 蜀漆(二錢) 當歸(三錢)
四帖愈,後調脾胃。
鄭 五十五歲 四月十九日 脈雙弦,伏暑成瘧,間二日一至,舌苔白滑,熱多寒少,十月之久不止,邪入已深極,難速出,且與通宣三焦,使邪有出路,勿得驟補。
杏仁泥(四錢) 茯苓皮(五錢) 藿梗(三錢) 蔻仁(二錢) 知母(三錢,炒) 半夏(三錢) 苡仁(五錢) 黃芩(二錢,炒) 青蒿(一錢)
服四帖。
◇ 二十六日 加青蒿(一錢) 服四帖。
◇ 初四日 脈緊汗多,加︰ 桂枝(三錢) 服二帖。
◇ 初六日 脈已活動,色已畢,寒大減,熱亦少減,共計已減其半。汗至足底,時已早至八刻,議去青蒿,加黃芩一錢。舌苔雖減而仍白,餘藥如故,再服四帖。
◇ 十四日 三瘧與宣三焦,右脈稍大,熱多汗多,舌苔之白滑雖薄,而未盡化,濕中生熱,不能驟補,與兩清濕熱。
杏仁泥(三錢) 知母(二錢) 通草(錢半) 蔻仁(二錢) 黃芩(二錢)苡仁(四錢) 黃連(一錢) 茯苓皮(三錢) 半夏(三錢)
◇ 十九日 加廣皮炭(三錢) 藿梗(三錢) 服四帖。
◇ 二十二日 病減者減其製,每日服前方半帖,六日服三帖。
◇ 二十九日 病又減,去黃連,加益智仁三錢,以其脈大而尚緊也,仍系六日服三帖。
◇ 六月初五日 餘邪未盡,仍六日服三帖。
◇ 十二日 三瘧與宣化三焦,十退其九,白苔尚未盡退。今日診脈,弦中兼緩,氣來至緩,是陽氣未充。議於前方退苦寒,進辛溫。
杏仁(三錢) 益智仁(三錢) 桂枝(三錢) 蔻仁(三錢) 黃芩炭(三錢) 半夏(五錢)茯苓(五錢) 藿梗(三錢)
四帖。
◇ 二十二日 左脈弦緊,右大而緩,舌白未化,瘧雖止而餘濕未消,此方仍服。去︰蔻仁(一錢) 黃芩(一錢) 益智仁(一錢)
服八帖。
◇ 七月初二日 四瘧已止,胃已開,脈已回陽,與平補中焦。
半夏(三錢) 蔻仁(錢半) 炙甘草(二錢) 廣皮炭(三錢) 生苡仁(三錢) 茯苓(五錢)生薑(三片) 于朮(三錢,炒) 大棗(二個)
服七帖後,可加人參二錢,服至收功。
丸方 瘧後六脈俱弦微數,與脾腎雙補法。
何首烏(四兩) 茯苓(六兩) 枸杞子(四兩) 五味子(二兩) 沙苑子(三兩) 山藥(四兩) 于朮(四兩) 蔻仁(五錢) 蓮實(六兩,去心) 人參(四錢)
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二錢,開水送下,逢節以人參五分,煎湯送。
高 十六歲 乙酉六月十六日 間三瘧,脈弦,暑邪深入矣。
杏仁(三錢) 青蒿(三錢) 茯苓皮(三錢) 蔻仁(一錢) 半夏(三錢) 柴胡(一錢) 藿香葉(三錢) 黃芩(三錢) 知母(二錢) 苡仁(三錢) 炙甘草(一錢) 滑石(五錢)生薑(三片)大棗(二個)
◇ 十八日 診脈數熱,重加︰知母(二錢)
◇ 二十八日 瘧止熱退,去知母、柴胡、青蒿、薑棗,改藿梗(二錢) 減︰滑石(二錢)
◇ 初五日 餘邪已輕,再服數帖。
朱 三十八歲 但寒不熱,舌苔白滑而濃三四日,灰黑而滑五六日,黑滑可畏,脈沉弦而緊。太陰濕瘧,與牝瘧相參,但牝瘧表寒重,此則偏於在裡之寒濕重也。
初起三日,用桂枝、草果、蒼朮、黃芩、茯苓、苡仁、廣皮、豬苓、澤瀉。
三四日加附子,五六日又加草果、蒼朮分量。再加生薑,舌苔始微化黃,惡寒漸減。服
至十二三日,舌苔惡寒始退。愈後峻補脾腎兩陽,然後收功。
姚 二十五歲 乙酉七月二十五日 久瘧不愈,寒多,舌苔白滑,濕氣重也,宜宣通三焦,微偏於溫。
杏仁(五錢) 青蒿(二錢) 廣皮(二錢) 蔻仁(三錢) 半夏(五錢) 苡仁(五錢) 草果(錢半) 黃芩(錢半炒) 茯苓皮(五錢) 生薑(二片)
◇ 八月初三日 前方服六帖,瘧已止,照原方去︰草果 青蒿 加滑石(六錢) 益智仁(三錢)
錢 二十歲 乙酉十一月初二日 三瘧兼痺,舌苔白滑,終日一飲,熱時不渴,胸痞,此偏於伏暑中之濕多者也。惟日已久,又加誤補下行,邪已深入為難治。勉與宣通經絡三焦,導邪外出,毋使久羈。
>桂枝(三錢) 防己(四錢) 杏仁(五錢) 青蒿(三錢) 半夏(三錢) 黃芩(三錢) 茯苓(五錢) 蔻仁(二錢) 廣皮(三錢) 煨草果(八分) 片薑黃(二錢)
◇ 十五日 閱來札知汗多而寒熱減,舌白滑苔退,食後不飽悶,是伏邪已有活動之機。但陰瘧發於戌亥時,不見日光,雖屢用升提,使邪外出法,毫不見早,大可慮也。勉與原方內加草果分量,去茯苓、蔻仁,再加急走之蜀漆,活血絡之當歸。
桂枝(三錢) 柴胡(三錢) 半夏(三錢) 青蒿(一錢) 防己(三錢) 杏仁(四錢) 黃芩炭(三錢) 廣皮炭(三錢) 草果(二錢) 薑黃(二錢) 蜀漆(三錢) 當歸(三錢) 生苡仁(五錢)
◇ 十二月 閱來札知寒熱遞減而未盡除,停飲痺痛太甚。議減治瘧之品,加宣飲與痺之藥。然大有病退正衰之慮,飲與痺皆喜通不喜守,大忌呆補,奈何?
桂枝(五錢,三四帖後手背痛不減加至八錢或一兩) 廣皮(五錢) 防己(四錢) 青蒿(二錢)
柴胡(三錢,寒熱如再減二藥亦須減) 山甲片(一錢,炒) 蜀漆(二錢,寒熱微則去之)生苡仁(五錢) 人參(一錢) 生薑(三錢) 半夏(六錢) 茯苓皮(五錢) 煨草果(二錢) 片薑黃(三錢)
煎四大茶杯,分四次服,七日必須來信。
◇ 初十日 以後忽寒忽熱,已非呆於寒熱者可比。十五日寒大減,十八日寒熱又減,二十日申酉時似發非發,俱屬佳處。但手背之痛,左甚於右,伏邪甚深,腹左之塊,即系瘧母一類,不過脅腹之別耳。合觀寒多熱少,當與補陽,議於原方內減柴胡、青蒿,加桂枝。其人參似非高麗參可比,蓋人生世上不可留後悔也。其瘧母每日空心服化 回生丹一丸,開水送下。蓋化 丹中,原有鱉甲煎丸在內也,即久病在絡,亦須用之。
又天士先生云︰三時熱病,病久不解者,每借芳香以為搜逐之用。此証猶在畏途,不可隨便飲啖也。
於前方內減︰青蒿(錢半) 柴胡(錢半) 加桂枝(一錢)
青蒿(三錢) 蔻仁(一錢) 蜀漆(一錢) 桂枝(三錢) 杏仁(二錢) 黃芩(錢半,炒)苡仁(三錢) 柴胡(錢半)
服一帖而寒退,熱反多,此陰邪已化熱,去柴胡、桂枝,重用通宣三焦,加廣皮、半夏以和脾胃。
五十八歲 癸酉二月初一日 太陽中風,尚未十釐清解,兼之濕痺髀痛。
桂枝(四錢) 濃朴(二錢) 蠶砂(三錢) 杏仁(三錢) 防己(三錢) 茯苓皮(五錢) 薑黃(二錢) 炙甘草(錢半) 廣皮(錢半)二帖。
◇ 初二日 行經絡而和脾胃,則風痺自止。
桂枝(八錢) 白芍(四錢,炒) 半夏(五錢) 防己(六錢) 炙甘草(三錢) 生白朮(五錢) 生薑(五片) 大棗(二個)
水八杯,煮三杯,分三次服,頭一次啜稀粥,令微汗佳,二三次,不必食粥。
◇ 初五日 左脈沉緊,即於前方加︰熟附子(五錢)
◇ 初六日 脈洪大而數,經絡痛雖解而未盡除,痺也;小便白而濁,濕也。
桂枝(三錢) 澤瀉(三錢) 黃柏炭(一錢) 通草(三錢) 杏仁(五錢) 滑石(五錢) 苡仁(五錢) 茯苓皮(五錢) 豬苓(三錢)
◇ 初九日 昨服開肺與大腸痺法,濕滯已下,小便亦清,但大便與瘼中微有血跡,証從寒濕化熱而來,未便即用柔藥以清血分。今日且與宣行腑陽,右脈仍見數大,可加苦藥。如明日血分未清,再清血分未遲。
杏仁泥(三錢) 黃柏炭(一錢) 黃芩炭(二錢) 陳皮(錢半) 苡仁(五錢) 半夏(三錢)滑石(五錢) 濃朴(二錢) 細蘇梗(一錢)
頭煎兩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 初八日 舌苔仍有新白,衣被稍薄則畏寒,身熱已退,陽虛濕氣未盡無疑。
桂枝(三錢) 苡仁(五錢) 白芍(二錢炒) 陳皮(錢半) 半夏(五錢) 生茅朮(二錢)
杏仁(三錢) 濃朴(二錢) 全當歸(錢半)
煎服均如前法。二帖。
◇ 初十日 諸証向安,惟營氣與衛不和,寐不實,寐後自覺身涼,以調和營衛為主。
桂枝(三錢) 苡仁(五錢) 大棗(二個)白芍(三錢) 陳皮(錢半) 炙甘草(二錢) 半夏(六錢) 生薑(三片) 茯苓(三錢)六帖。
◇ 十六日 營衛已和,即於前方內加︰
膠飴(三錢) 白芍(二錢成五錢)
七帖而安。
唐 氏三十八歲 太陽中風漏汗,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六錢) 熟附子(三錢) 炙甘草(三錢) 焦白芍(四錢) 生薑(三片) 大棗(三個)煮三杯,分三次服。
◇ 十七日 中風漏汗,兼之腎水上凌心,心悸腹痛,昨用桂枝加附子湯,諸症悉退。今左脈沉緩。右脈滑,表雖清而濁陰未退。議苓桂伐腎邪,歸茴溫衝脈,吳萸、半夏、生薑兩和肝胃,白芍以收陰氣,合桂枝而調營衛,加黃芩以清風化之熱。合諸藥為苦辛通法,此外感之餘,兼有下焦裡証之治法也。
桂枝(四錢) 全當歸(三錢) 小茴香(三錢,二味同炒) 半夏(四錢) 吳萸(三錢) 青皮(錢半) 焦白芍(二錢) 茯苓(五錢) 黃芩炭(一錢) 生薑(三片)
甘瀾水煎成三杯,分三次服。
◇ 十九日 脈緩濁陰久居,兼有滯物續下,用藥仍不外苦辛通法,稍加推蕩之品,因其勢而導之。大意通補陽明之陽,正所以驅濁陰之陰。若其人陽明本旺,胃陰自能下降,六腑通調,濁陰何以能聚,再胃旺自能坐鎮中州,濁陰何以能越胃而上攻心下,反覆推求,病情自見。
淡吳萸(三錢) 小茴香(三錢,同炒黑) 桂枝尖(四錢) 濃朴(三錢) 川楝子(二錢)黃芩炭(一錢) 小枳實(錢半) 烏藥(二錢) 青皮(錢半) 廣木香(一錢) 焦白芍(二錢) 陳皮(一錢) 茯苓(三錢)
◇ 二十二日 凡痛脹滯下,必用苦辛通法,兼護陽明,固不待言。前法業已見效,細詢病已十餘年,以半產後得之,誤用壅補成之。按久病在絡再痛脹偏左下至少腹板著,其中必有瘀滯,非純用湯藥所能成功。蓋湯者蕩也,條腸胃和通百脈,固其所長。至於細雕密鏤,緩行橫絡,是其所短,非兼用化症回生丹緩通不可。且陽劑過重,有症散為蠱之虞,不得不思患預防也。
>桂枝尖(一錢) 烏藥(錢半) 濃朴(一錢) 全當歸(一錢,炒黑) 半夏(五錢) 地榆炭(一錢) 小茴香(二錢,炒) 川楝子(二錢) 黃芩炭(一錢) 白芍(二錢,炒) 黃連(八分)廣皮炭(八分) 兩頭尖(二錢) 廣木香(八分) 桃仁(錢半,炒) 紅花(七分) 鬱金(一錢)降香末(二錢)
甘瀾水煎,前後四杯,日三夜一,分四次服。四帖。
昔李東垣有方用藥至三十餘味者,張仲聖鱉甲煎丸,亦有三十幾味,後人學問不到,妄生議論。不知治經治以急,急則用少而分量多。治絡治以緩,緩則用多而分量少。治新則用急,治舊則用緩。治急可用獨,治舊必用眾。獨則無推諉而一力成功,眾則分功而互相調劑,此又用藥多寡之權沖也。
兼服化症回生丹一粒。
◇ 二十七日 宣絡法兼兩和肝胃。
全當歸(三錢) 製香附(二錢) 小茴香(三錢,炒黑) 半夏(三錢) 川芎(五分) 青皮(八分,炒) 丹皮(三錢,炒) 沙苑子(三錢) 白芍(六錢,炒) 二十八日 寐仍不實,於前方內加︰半夏(二錢) 生苡仁(六錢)
服三帖。
◇ 初二日 案仍前。
全歸(三錢) 製香附(錢半) 乾薑炭(五分) 小茴香(三錢) 降香末(二錢) 高良薑(二分) 青皮(八分) 廣皮炭(八分) 烏藥(二錢) 半夏(五錢) 桃仁泥(錢半)
三帖。
◇ 初五日 絡瘀多年,腹痛脹攻胃,食後 脹。今搜去絡中瘀滯,飢甚則如刀刮竹,絡氣虛也,與通補絡法。
歸身(三錢) 龍眼肉(三錢) 白芍(六錢,炒) 杞子(三錢,炒) 丹皮(三錢) 小茴香(一錢) 丹參(三錢)
九帖全愈。
吳氏 二十三歲 二月二十一 頭項強痛而惡寒,脈緩有汗,太陽中風,主以桂枝湯。
桂枝(三錢) 白芍(二錢) 炙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大棗(二個)
水五杯,煮二杯。第一杯服後,即食稀熱粥,令微汗佳。有汗二杯,不必食粥,無汗仍然。
◇ 二十四日 不解,於前方內加︰羌活(五錢)
◇ 二十五日 服前方已,脈靜身涼,不肯避風,因而複中,脈緊無汗,用麻黃湯法。
麻黃(三錢,去節) 羌活(三錢) 桂枝(三錢) 白芍(三錢) 炙甘草(二錢) 生薑(三片) 大棗(二個)
煮二杯,分二次服。
◇ 二十六日 服前藥不知身重疼痛,其人肥而陽氣本虛,平素面色淡黃,舌白濕氣又重,非加助陽勝濕之品不可。於前方內加︰
麻黃(五錢成八錢) 桂枝(二錢成五錢) 炙甘草(一錢成三錢) 杏仁(三錢)白朮(五錢) 熟附子(三錢)
水五碗,先煮麻黃去上沫,入諸藥取兩碗,分二次服,服一碗而汗出愈。
唐 五十九歲 三月十六日 頭痛惡寒,脈緊,言蹇,肢冷,舌色淡,太陽中風,雖系季春,天氣早間陰晦,雨氣甚寒,以桂枝二麻黃一法。
麻黃(三錢,去節) 桂枝(六錢) 炙甘草(三錢) 杏仁(五錢) 生薑(六片) 大棗(二個)
煮三杯,得微汗,止後服,不汗,再服。不汗促役其間。
◇ 十七日 原方倍麻黃,減桂枝,加︰附子(三錢)二帖。
◇ 十八日 原方再服一帖。
◇ 十九日 諸証悉減,藥當暫停以消息之。
◇ 二十日 中風表解後,言蹇減食則汗頭行痛,舌白滑,脈微緊,宜桂枝加附子湯,除風實表護陽。
桂枝(六錢) 白芍(四錢,炒) 炙甘草(二錢) 附子(三錢) 生薑(五片) 大棗(二個)
水五杯,煮二碗,分二次服,渣再煮一碗服。
◇ 二十一日 表解後複中,惡寒胸結,舌苔濃而白,脈遲緊裡急。
桂枝(六錢) 蒼朮(三錢) 附子(四錢) 乾薑(三錢) 苡仁(五錢) 茯苓(五錢) 濃朴(三錢) 枳實(二錢) 陳皮(二錢)
日二帖。
◇ 二十二日 於前方內加︰炙甘草(二錢) 生薑(二兩) 去茯苓 減苡仁 日二帖。
◇ 二十三日 諸証悉衰,當減其製,照前日方,日一帖。
◇ 二十四日 中風表解後,餘邪入裡,舌黃身熱胸痞,議瀉心湯瀉其痞。
乾薑(五錢) 生薑(五錢) 黃芩(五錢,炒) 黃連(二錢,炒) 半夏(六錢)
頭煎二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先寒後熱,脅痛腰痛,少陽証也,議從少陽領邪外出太陽法。
柴胡(六錢) 黃芩(三錢) 黨參(三錢) 桂枝(四錢) 半夏(錢半) 炙甘草(三錢) 羌活(錢半) 生薑(三片)
寒熱後,寒退熱存,脅脹。
半夏(五錢) 炙甘草(錢半) 陳皮炭(錢半) 生薑(三錢) 黃芩(四錢) 香附(三錢)鬱金(二錢) 大棗(二個)
◇ 張 二十五日 今年風木司天,現下寒水客氣,故時近初夏,猶有太陽中風之症。按太陽中風,系傷寒門中第一關,最忌誤下。時人不讀唐晉以上之書,故不識症之所由來。仲景謂太陽至五六日太陽証不罷者,仍從太陽驅出,宜桂枝湯。現下頭與身仍微痛,既身熱而又仍惡風寒,的是太陽未罷,理宜用桂枝湯,但其人素有濕熱,不喜甘,又有微咳,議於桂枝湯內去甘藥,加辛燥,服如桂枝湯法。
桂枝(六錢) 陳皮(三錢) 白芍(四錢) 半夏(四錢) 杏仁(三錢)
◇ 二十六日 太陽中風,誤下胸痞,四五日太陽症未罷。昨用太陽証仍在例之桂枝法,今日惡寒已罷,頭目已清,惟胸痞特甚,不渴舌白而壯熱,泄瀉稀水頻仍。仲景法云病發於陽而誤下成胸痞者,瀉心湯主之。今用其法,再經謂脈不動數者為不傳經也。昨日已動數太甚,斷無不傳之理,可畏在此。
乾薑(五錢) 茯苓(五錢,連皮) 半夏(五錢) 生薑(三片) 黃連(三錢)
◇ 二十七日 太陽中風誤下,前日先與解外,昨日太陽証罷,即瀉胸痞。今日胸痞解,惟自利不渴,舌灰白,脈沉數。經謂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也。太陰宜溫,但理中之甘草,人參,恐不合拍,議用其法而不用其方。
乾薑(五錢) 半夏(六錢) 蒼朮炭(四錢) 生薑(四錢) 陳皮炭(二錢) 茯苓(一兩,連皮)
◇ 二十八日 太陽中風,先與解外,外解已即與瀉誤下之胸痞,痞解而現自利不渴之太陰証。
今日口不渴而利止,是由陰出陽也,脈亦頓小其半。古云脈小則病退。但仍沉數,身猶熱而氣粗不寐,陷下之餘邪不淨。仲景《傷寒論》謂真陰已虛,陽邪尚盛之不寐,用阿膠雞子黃湯︰此湯重用芩連。議用甘草瀉心法。
甘草(三錢) 黃芩(四錢) 半夏(五錢) 黃連(三錢) 生薑(三錢) 大棗(二個) 茯苓(三錢)
◇ 二十九日 脈沉數,陰經熱陽經不熱,是陷下之餘邪在裡也。氣不伸而噦,噦者傷寒門中之大忌也,皆誤下之故。議少用丁香柿蒂湯法,加芩、連以徹裡熱,疏逆氣。
公丁香(二錢) 黃芩(三錢) 柿蒂(九個) 黃連(一錢) 陳皮(二錢) 薑汁(三匙沖)
◇ 初一日 誤下成胸痞自利,兩用瀉心,胸痞自利俱止。但陷下之邪,與受傷之胃氣,搏而成噦。昨用丁香柿蒂湯去人參加芩連,方雖易,仍不外仲聖苦辛通降之法。病者畏而不服,今日不止而左脈加進,勉與仲聖噦門中之橘皮竹茹湯,其力量降前方數等矣。所以如此用者,病多一日,則氣虛一日,仲聖於小柴胡湯中即用人參,況誤下中虛者乎。
陳皮(六錢) 生薑(五錢) 炙甘草(四錢) 竹茹(五錢) 大棗(四枚) 半夏(三錢) 人參(二錢,如無以洋參代)
◇ 十七日 誤下中虛,氣逆成噦,昨與金匱橘皮竹茹湯,今日噦減過半。古謂效不更方, 仍用前法。但微喘而舌苔白,仲聖謂喘家加濃朴杏子佳,議於前方內。加︰ 濃朴(二錢) 杏仁(三錢) 柿蒂(三錢)
◇ 十九日 誤下之陷証,噦而喘,昨連與橘皮竹茹湯,一面補中,一面宣邪。茲已邪潰諸惡候如失,脈亦漸平,但其人中氣受傷不淺,議與小建中湯加橘皮、半夏,小小建立中氣,調和營衛,兼宣胃陽,令能進食安眠。
白芍(六錢,炒) 生薑(三片) 半夏(四錢) 桂枝(四錢) 大棗(二枚) 陳皮(一錢)炙甘草(三錢) 飴糖(一兩,去渣後化攪勻再上火二三沸)
煮三杯,三次服。
病解後微有飲咳,議與小建中去飴糖,加︰半夏 陳皮 茯苓 苡仁 蔻仁 杏仁
◇ 初六日 病後兩服建中,胃陽已複,脾陽不醒,何以知之?安眠進食,是胃陽起。舌起白滑苔,小便短,大便不解,脈乍數,是脾陽未醒,而上蒸於肺也。議與宣利三焦法,以醒脾陽。
杏仁(五錢) 半夏(五錢) 茯苓(五錢) 陳皮(三錢) 苡仁(五錢) 枳實(三錢) 通草(一錢) 益智仁(一錢)
◇ 初八日 大小便已利,脈仍洪數,舌白滑苔未除,仍宜苦辛淡法,轉運脾陽,宣行濕熱。
杏仁(三錢) 蒼朮炭(三錢) 蔻仁(錢半) 黃芩炭(二錢) 陳皮(錢半) 黃柏炭(三錢)茯苓皮(五錢) 半夏(五錢) 苡仁(五錢)
◇ 十一日 脈仍沉數,舌苔反白滑,仍宜建中行濕以除伏邪。濕最傷氣,非濕去氣不得健,與急劫濕法。
蔻仁(錢半) 黃芩炭(二錢) 杏仁(三錢) 陳皮(錢半) 黃柏炭(二錢) 半夏(五錢)益智仁(二錢) 苡仁(五錢) 煨草果(四錢) 製蒼朮(四錢) 茯苓皮(五錢)
煮三杯,周十二時服完。
吳 五十六歲 十一月十二日 內熱外寒,兼發痰飲,喉啞,咳嗽,痰多,頭痛,惡寒,脈浮,與麻杏石甘湯。
麻黃(五錢,去節) 半夏(一兩) 生石膏(六兩)桔梗(六錢)杏仁(八錢)陳皮(四錢)炙甘草(四錢)
煮四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後服。不汗再服,汗後勿見風。
◇ 十四日 肺脈獨浮,去︰麻黃(三錢)
◇ 十七日 脈浮,喉啞,咳嗽,痰多。
麻黃(三錢) 杏仁(六錢) 陳皮(三錢) 生石膏(四兩) 桔梗(五錢) 半夏(六錢) 炙甘草(二錢)
◇ 二十三日 脈浮,喉啞,咳嗽,痰多,內飲招外風為病,與大青龍法。
麻黃(五錢) 杏仁(八錢) 陳皮(五錢) 生石膏(四兩) 炙甘草(三錢)半夏(八錢)桔梗(五錢) 生薑(三錢) 大棗(二錢)
頭煎三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後服,不汗再服。
◇ 二十四日 病減者減其製,減麻黃二錢,去陳皮、薑、棗,加木通,小便短故也。
◇ 二十七日 喉複啞,脈洪數,小便已長,前方去木通,加︰石膏(二兩)
趙 十三歲 十一月二十九日 頭痛,脈浮,弦不甚緊,無汗,與杏蘇法。
杏仁(二錢) 羌活(一錢) 生薑(三片) 蘇葉(三錢) 甘草(錢半) 大棗(二枚) 防風(二錢) 桔梗(三錢)
煮兩杯,先服一杯,覆被令微汗,不可使汗淋漓。得汗,止後服,不汗再服第二杯,再不汗再作服,以得汗為度。汗後避風,只可啜稀粥,戒一切葷腥。
吳 五十七歲 乙酉四月十九日 感受燥金之象,腹痛,泄瀉,嘔吐。現下泄瀉雖止,而嘔不能食,腹痛仍然,舌苔白滑,肉色刮白,宜急溫之,兼與行太陰之濕。
川椒炭(三錢) 茯苓(五錢) 陳皮(三錢) 高良薑(二錢) 苡仁(五錢) 公丁香(一錢)吳萸(二錢) 益智仁(二錢) 半夏(五錢)
二帖。
◇ 二十二日 背仍痛,原方加︰高良薑(一錢) 吳萸(一錢) 桂枝(五錢)
再服四帖。
◇ 二十七日 已效,陰氣未退,再服三帖,分四日服完。
◇ 五月初三日 痛減,嘔與泄瀉俱止,減川椒、萸、薑之半,再服六帖。
◇ 十三日 陰未化,陽自不複,且心下堅大如盤,脈如故,前方再服。
姚 四十八歲 乙酉四月二十一日 燥金感後,所傷者陽氣,何得以大劑熟地補陰。久久補之,陽氣困頓,無怪乎不能食而嘔矣。六脈弦緊,豈不知脈雙弦者寒乎。
川椒炭(三錢) 陳皮(三錢) 半夏(五錢) 乾薑(二錢) 茯苓(五錢) 公丁香(八分)生薑(三錢) 苡仁(五錢)
◇ 初二日 加桂枝(三錢) 乾薑(一錢) 減川椒之半。
◇ 十一日 嘔痛皆止,飲食已加,惟肢軟無力,陽氣太虛,加甘草合前辛藥,為辛甘補陽方法。
◇ 二十一日 複感燥氣,嘔而欲瀉,於前方內去甘藥加分量自愈。六脈弦細如絲,陽微之極。
川椒炭(三錢) 陳皮(三錢) 吳萸(三錢) 乾薑(三錢) 茯苓(五錢) 半夏(五錢) 桂枝(五錢) 公丁香(錢半) 生薑(五錢)
◇ 二十七日 諸症皆效,脈稍有神,於原方內去吳萸、丁香之剛燥,加苡仁之平淡,陽明從中治也。
李 四十六歲 乙酉四月十六日 胃痛脅痛,或嘔酸水,多年不愈,現下六脈弦緊,皆起初感燥金之氣,金來克木,木受病,未有不克土者。土受病之由來,則自金克木始也,此等由外感而延及內傷者,自唐以後無聞焉。議變胃而受胃變法,即用火以克金也。又久病在絡法︰
公丁香(一錢) 茯苓(五錢) 枳實(四錢) 川椒炭(三錢) 苡仁(五錢) 生薑(五錢)半夏(五錢) 陳皮(三錢)四帖。
◇ 二十三日 複診仍用原方四帖。
◇ 五月初二日 現下胃痛脅痛吐酸之証不發,其六脈弦緊不變,是胸中絕少太和之氣,議轉方用溫平,剛燥不可以久任也。
桂枝(四錢) 茯苓(五錢) 生薑(三錢) 陳皮(三錢) 大棗(二枚) 炙甘草(二錢) 半夏(五錢) 乾薑(二錢) 苡仁(五錢) 白芍(四錢)
服之如無弊,可多服。
◇ 十一日 診脈已回陽,去乾薑,減桂枝之半。
二十四日 複診脈仍緊,原方加︰ 益智仁(二錢)
服三帖愈。
余 五十二歲 五月初二日 胃痛脅痛,脈雙弦,午後更甚者,陽邪自旺於陰分也。
川椒炭(三錢) 陳皮(三錢) 公丁香(錢半) 降香末(三錢) 香附(三錢) 楂炭(二錢)吳萸(二錢) 青皮(二錢) 青橘葉(三錢) 半夏(五錢) 苡仁(五錢) 接服霹靂散。
◇ 十七日 複診病稍減,脈仍緊,去︰
楂炭 橘葉 及川椒炭(一錢) 加枳實(三錢)
◇ 二十四日 脈之緊者稍和,腹痛已止,惟頭暈不寐,且與和胃令寐,再商後法。
半夏(一兩) 苡仁(一兩) 茯苓(五錢) 枳實(三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以得寐為度。如服二帖後仍不寐,可加半夏至二兩,再服一帖。
譚 四十七歲 五月初二日 感受金涼,胸痺頭痛,脈弦細而緊。
薤白(三錢) 川椒炭(三錢) 濃朴(二錢) 桂枝(三錢) 陳皮(三錢) 高良薑(二錢) 半夏(三錢) 苡仁(五錢) 生薑(五片) 大棗(二個)二帖。
◇ 十八日 燥氣雖化,六脈俱弦,舌苔白滑,用陽明從中治法,與苦辛淡法,最忌酸甘。
半夏(四錢) 苡仁(五錢) 香附(三錢) 茯苓(四錢) 乾薑(錢半) 益智仁(二錢) 陳皮(三錢) 蔻仁(錢半) 川椒炭(二錢)
◇ 二十一日 脈仍弦緊,熱藥難退,咳嗽減,效不更方。右脅微痛。加︰香附(三錢)
◇ 二十三日 右脅微痛,脈弦緊如故,加︰蘇子霜(三錢) 降香末(三錢) 旋複花(三錢)
◇ 二十六日 脅痛咳嗽皆止,痰尚多,脈弦未和,於前方內去香附 蘇子霜 降香 旋複花加︰
桂枝(四錢) 乾薑(二錢半) 以充其陽氣,行痰飲,和弦脈。
霹靂散方
主治中燥吐瀉腹痛,甚則四肢厥逆轉筋, 痛肢麻,起臥不安,煩躁不寧,再甚則六脈全無。陰毒發斑疝症等症,並一切凝寒痼冷積聚,寒輕者不可多服,寒重者不可少服,以愈為度。非實在純受燥濕寒三氣陰邪者不可服。
桂枝(六兩) 公丁香(二兩) 草果(二兩) 川椒炭(五兩) 水菖蒲(二兩) 青木香(四兩)吳萸(四兩) 防己(三兩) 檳榔(二兩) 降香末(五兩) 附子(三兩) 小茴香(四兩) 薤白(四兩) 苡仁(五兩) 五靈脂(二兩) 高良薑(三兩) 蓽澄茄(五兩) 細辛(二兩) 烏藥(三兩) 乾薑(三兩) 雄黃(五錢)
上藥共為細末,開水和服,大人每服三錢,病重者五錢,小兒減半,病甚重者連服數次,以痛止厥回,或瀉止筋不轉為度。
方論 按《內經》有五疫之稱,五行偏勝之極,皆可致疫。雖癘氣之至,多見火証,而燥金寒濕之疫,亦複時有。著風火暑三者為陽邪,與穢濁異氣相參,則為溫癘;濕燥寒三者為陰邪,與穢濁異氣相參,則為寒癘。現下見証多有肢麻轉筋、手足厥逆、吐瀉腹痛、脅肋疼痛,甚至反惡熱而大渴思涼者。經謂霧傷於上,濕傷於下。此症乃燥金寒濕之氣,直犯筋經,由大絡別絡內傷三陰臟真,所以轉筋入腹即死也。既吐且瀉者,陰陽逆亂也;諸痛者,燥金寒水之氣所搏也;其渴思涼飲者,少陰篇謂自利而渴者屬少陰,虛則飲水求救也;其頭面赤者,陰邪上逼,陽不能降,所謂戴陽也;其周身惡熱喜涼者,陰邪盤踞於內,陽氣無附欲散也。陰病反見陽証,所謂水極似火,其受陰邪尤重也。諸陽証畢現,然必當臍痛甚拒按者,方為陽中見純陰,乃為真陰之証。此處斷不可誤,故立方會三陰經剛燥溫熱之品,急溫臟真,保住陽氣,又重用芳香,急驅穢濁。一面由臟真而別絡大絡外出筋經經絡以達皮毛,一面由臟絡腑絡以通六腑,外達九竅,俾濁穢陰邪,一齊立解。大抵皆扶陽抑陰,所謂麗照當空,群陰退避也。
趙 三十八歲 七月二十四日 感受燥金之氣,腹痛甚,大嘔不止,中有蓄水,誤食水果。
公丁香(三錢) 半夏(一兩) 茯苓皮(五錢) 生薑(一兩) 川椒炭(六錢) 烏梅肉(三錢) 吳萸(四錢) 陳皮(五錢) 高良薑(四錢) 枳實(三錢)
水五碗,煎二碗,渣再煎一碗。另以生薑一兩,煎湯一碗。候藥稍涼,先服薑湯一口,接服湯藥一口,少停半刻,俟不吐再服第二口。如上法,以嘔止痛定為度。
◇ 二十五日 燥氣腹痛雖止,當臍仍堅,按之微痛,舌苔微黃而滑,周身筋骨痛,脈緩,陽明之上中見太陽,當與陽明從中治例。
桂枝(六錢) 川椒炭(二錢) 生薑(三錢) 白芍(三錢,炒) 公丁香(一錢) 防己(三錢) 苡仁(五錢) 茯苓(六錢) 半夏(五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服此身痛止。
◇ 二十六日 脈小於前,身痛已止,六脈未和,舌黃滑苔。
半夏(五錢) 生薑(三錢) 蔻仁(錢半) 茯苓(五錢) 陳皮(三錢) 濃朴(錢半) 苡仁(五錢) 大腹皮(三錢) 川椒(錢半)
◇ 二十八日 腹脹如故不寐,加︰半夏(一兩)
◇ 初一日 太陽痺。
桂枝(六錢) 茯苓皮(五錢) 茅朮炭(三錢) 防己(四錢) 通草(一錢) 片薑黃(三錢)杏仁(五錢) 苡仁(五錢) 滑石(六錢) 蠶砂(三錢)
初六日 腹脹停飲,前方內去朮之守,加苦辛之通,又去滑石。
大腹皮(三錢) 濃朴(三錢) 枳實(三錢) 陳皮(三錢)
◇ 初十日 六脈俱弦,胃口不開,腹脹肢倦,宜通六腑,即勞者溫之之法也。
桂枝(六錢) 大腹皮(三錢) 川椒炭(三錢) 陳皮(五錢) 益智仁(三錢) 半夏(五錢)枳實(二錢) 茯苓(五錢) 濃朴(二錢)
服五帖而愈。
張 女十五歲 燥金之氣,直中入裡,六脈全無,僵臥如死,四肢逆冷,已過肘膝,痛轉筋,與通脈四逆東加川椒、吳萸、丁香一大劑。厥回脈出,一晝夜,次日以食粥太早,複中如前,脈複厥,體又死去矣。仍用前方,重加溫藥一劑,厥回其半。又二帖而無活,後以補陽收功。
顧 五十歲 直中燥氣,嘔少瀉多,四肢厥逆,無脈,目開,無語,睛不轉,與通脈四逆湯。加︰
人參 川椒 吳萸 丁香
一帖而效,三帖脈漸複,重與補陽而愈。
楊 室女 五十歲 脅痛,心煩懊,拘急肢冷,脈弦細而緊。欲坐不得坐,欲立不得立,欲臥不得臥,隨坐即欲立,剛立又欲坐,坐又不安。一刻較一刻脈漸小,立刻要脫。與霹靂散不住灌之,計二時,服散約計四兩而稍定,後與兩和脾胃而全安。
鄭 二十六歲 先是三月初九日,得太陽中風,與桂枝湯已愈。十二日晚已臥,下體有微汗,因廚房不戒於火,只穿小汗褂一件,未著襪,出外救火,火熄複臥,覺身微熱惡寒,腹中脹脈弦數,與桂枝柴胡各半湯,汗出稍輕,究不能解。以後外雖化熱,面赤汗多如溫病狀,以當臍之痛未休,舌白不燥,斷不敢用辛涼,而辛溫之藥,或進或退,十日不解。至二十四日反重用溫熱,佐以黃連三錢,次日表証裡証,一齊俱解如失。後與調理脾胃兩陽而安。
多 十六歲 燥淫表裡俱病,面赤身熱,舌黃燥渴,六脈洪數而緊,大便閉,小便短,通體全似火証,只有當臍痛拒按。此為陽中之陰,乃為真陰,與苦熱芳香,一劑而熱退,減輕分量,三帖而病全失矣。
溫 癸亥二月二十九日 六十日之幼孩,痙已二十餘日,現下脈不數,額上涼汗,並無外感可知,乃雜藥亂投,致傷脾胃。故乳食有不化之形,恐成柔痙,俗所謂慢脾風。議護中焦,乃實土製風法,又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義也。
明天麻(三錢) 乾薑(二錢) 茯苓(五錢) 廣木香(五分) 炙甘草(三錢) 生苡仁(五錢) 焦于朮(錢半) 煨肉果(一錢) 煨薑(一片)
甘瀾水五茶杯,煎成兩茶杯,小兒服十之一二,乳母服十之八九。渣再煎一茶杯,服如前。
◇ 三月初一日 赤子不赤而刮白兼青,脈遲涼汗,舌苔白滑而濃,食物不化,洞泄者必中寒。
按︰痙必因於濕,古所謂柔痙是也。議從中治。經謂有者求之,無者求之。此症全無風火之象,純然虛寒,乳中之濕不化,土愈虛則肝中內風愈動,若不崇土而惟肝是求,恐日見窮蹴矣。
人參(四分) 廣皮炭(三分) 廣木香(五分) 生于朮(一錢) 焦白芍(一錢) 煨肉果(五分) 炙甘草(錢) 明天麻(三錢) 生苡仁(一錢)
◇ 初二日 風濕相搏,有汗為柔痙。形若反弓者,病在太陽,俯視目珠向下者,病在陽明,以陽明為目下綱也。今久病為雜藥困傷脾胃,大便泄,乳食不化,為濕多風少,痙時俯時多,為病在陽明。故此症以脾胃為主,議補中益氣法,滲濕下行,內用風藥,領邪外出。
人參(三分) 桂枝(二分) 茯苓塊(三錢) 白朮(一錢) 葛根(二分) 山藥(一錢) 炙甘草(五分) 生苡仁(錢半) 焦白芍(一錢)
◇ 初三日 寒濕柔痙,昨用升陽益氣法,從陽明提出太陽,茲精神倍昔,顏色生動,舌上白濁化淨,大便已實,甚為可喜,但痙家有炙瘡者難治。
人參(三分) 茯苓塊(一錢) 嫩桂枝(三分) 生于朮(一錢) 焦杭白芍(一錢) 葛根(二分) 廣皮炭(二分) 蓮子(三粒,去心不去皮,打碎) 生苡仁(一錢) 炙甘草(五分)
◇ 初四日 痙家自汗,有炙瘡者難治。刻下且住脾胃,從脾胃中立以條連四肢,是久痙一定之至理。若鏤治其痙,是速之也。
人參(三分) 廣皮(三分) 桂枝(二分) 茯苓塊(一錢) 焦于朮(八分) 煨肉果(三分)生苡仁(一錢) 炙甘草(八分) 訶子肉(五分,煨) 茅朮炭(六分)
◇ 初五日 痙家為苦寒所傷,脾陽下陷,又有炙瘡,其痙萬萬不能即愈。議護中陽,勿致虛脫為要,非深讀錢仲陽、陳文仲、薛立齋、葉天士之書者,不知此恙。
人參(四分) 訶子肉(六分,煨) 白芍(二錢) 于朮(一錢,炒) 桂枝(三分) 廣木香(四分) 茯苓(一錢) 煨肉果(六分) 廣皮炭(三錢) 炙甘草(八分) 苡仁(錢半)
濃煎。
◇ 初七日 脈仍不數,大便猶溏,但舌苔微黃,神氣漸複,不似前虛寒太甚之象,宜退剛藥,少進柔藥。醫經謂上守神,粗守形,兵法謂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此之謂也。
人參(三分) 麥冬(一錢,米炒) 茯苓(一錢) 整蓮子(一錢) 于朮(一錢,炒) 白芍(一錢,炒) 炙甘草(七分) 陳皮(四分,鹽炒黑)
初九日 諸証漸退,神氣亦佳,但舌上複起重濁之白苔,乳濕之過,暫停參藥,且用疏補法。
生苡仁(錢半) 整蓮子(一錢) 麥冬(一錢,帶心) 濃朴(五分) 茯苓(一錢) 焦神曲(八分) 木香(四分) 廣皮炭(五分)
張 十三歲 乙酉六月初三日 脈沉細而弱,舌苔白,滑幼童體,濃純然濕邪致,痙一年有餘。
蒼朮炭(三錢) 雲苓皮(五錢) 川椒炭(三分) 白蔻仁(一錢) 生苡仁(六錢) 廣皮(三錢) 桂枝(三錢)四帖。
◇ 初八日 痙症發來漸稀,效不更方。
八帖。
◇ 十六日 脈至沉至細至緩,舌白滑甚,濕氣太重,故效而不愈。於前方中加劫濕而通補脾陽之草果,調和營衛之桂枝、白芍、甘草。五帖。
◇ 二十一日 痙症脈沉細,舌白滑,與濕淡法,發來漸稀,未得除根,於前方內去剛燥,加化痰。
桂枝(四錢) 苡仁(五錢) 半夏(六錢) 白芍(三錢,炒) 益智子(二錢) 炙甘草(一錢) 廣皮(三錢) 雲苓(五錢) 薑汁(三匙,沖)
◇ 二十五日 服前方四帖已效,舌苔仍然白滑,六脈陽微,照前方再服四帖。
◇ 二十九日 前方已服四帖,諸症皆安,惟痰尚多,再四帖。
◇ 七月初九日 前方又服九帖,痙症只發一次甚輕,已不嘔吐,痰尚多,脈甚小,照前方再服。
陳 十五歲 乙丑六月二十五日 病久陰傷已極,骨瘦如柴,又加卒然中暑,中熱氣,舌絳芒刺,唇乾液涸,無怪乎痙厥神昏,十指蠕動,危險之至。以脈尚浮弦而芤,勉與一面大隊填陰,兼咸以止厥法。先與紫雪丹二錢,涼水和服,共服六錢。
白芍(五錢) 細生地(三錢) 犀角(五錢) 羚角(三錢) 麻仁(二錢) 炙甘草(二錢)阿膠(三錢) 生鱉甲(五錢) 牡蠣(五錢)
濃煎,緩緩服。
◇ 二十八日 神識未清,間有譫語。
炙甘草(六錢) 麥冬(八錢,連心) 真大生地(八錢) 生鱉甲(五錢) 阿膠(三錢) 麻仁(三錢) 犀角(五錢) 生白芍(五錢)
◇ 七月初一日 邪少虛多,用複脈已當,但舌上黑苔未化,宿糞未見,兼加潤法。
生白芍(六錢) 炙甘草(四錢) 麥冬(六錢) 真大生地(八錢) 阿膠(三錢) 麻仁(五錢) 犀角(五錢) 生鱉甲(六錢) 元參(二兩)
煮成三杯,分三次服。
◇ 初五日 服前藥五帖,見宿糞碗許,黑苔已化,但神識尚未十釐清楚,用三加複脈加犀角,即于三甲複脈湯內,加︰犀角(四錢)
◇ 初八日 神識仍未清楚,湯藥照前,間服牛黃丸三丸。
陳 三歲 九月十六日 燥氣化火,壯熱,舌黃,脈數,瘈瘲 而厥,法宜清涼解肌,切忌發表。
薄荷(二錢) 羚角(三錢) 杏泥(四錢) 連翹(六錢,連心) 銀花(八錢) 丹皮(三錢)生甘草(二錢) 牛蒡子(三錢) 苦桔梗(六錢) 黃芩(二錢)
共為粗末,分五包,一時許服一包。蘆根湯煎,去渣服。
◇ 十七日 燥氣化火,身壯熱,渴甚,於前方內加 石膏、炒知母、麥冬,去牛蒡、薄荷、丹皮、羚羊。
石膏(五錢) 炒知母(錢半) 麥冬(二錢,連心) 細生地(二錢) 銀花(二錢) 連翹(二錢,連心) 苦桔梗(一錢) 生甘草(八分) 杏仁(一錢) 黃芩(一錢)
岳 八個月 六月二十八日 未及歲之兒,瘟毒頭腫,瘈瘲 而厥,壯熱氣促,脈及數大。恐真陰不勝陽邪,先以普濟消毒飲宣毒外出,必去升麻、柴胡之直升少陽陽明者,加犀角、羚羊、瀉心膽之熱。
連翹(六錢) 大力子(六錢) 薄荷(二錢) 人中黃(二錢) 苦桔梗(三錢) 芥穗(二錢)元參(五錢) 馬勃(三錢) 天蟲(三錢) 銀花(六錢) 鮮荷葉(一張) 鮮蘆根(一兩,煎湯代水)
共為細末,分八包,一時許服一包。
犀角(四錢) 羚羊角(四錢,另包不必研)
於前藥每包加五分同煎。
吳 三歲 六月初九日 辰刻以跌撲驚後瘈瘲,至戌正始醒,醒後身大熱,口渴,脈數,舌無苔,用複脈湯六帖。熱退脈靜,又服二帖而安。
尹 十五歲 卒中暑風瘈瘲 口歪,四肢抽掣,頭微痛,與清少陽膽絡法。
羚角 連翹 生甘草 桑葉 薄荷 苦桔梗 茶菊 銀花 鉤藤 丹皮
五帖全愈。
百 五歲 痘後餘邪,入少陽陽明二絡,但唇口與眼皮瘈瘲,致飲食不能收合,每從口張時隨落出,四肢不掣,與清二經之絡法。
苦桔梗 丹皮 連翹(連心) 生甘草 細生地 銀花 桑葉 麥冬(不去心) 鉤藤 刺蒺藜 茶菊
先服湯藥數帖,後以三十帖作散,每日早晚中三次,各服二錢,服至半年方愈。
金 男 四歲 幼孩手心熱,舌苔濃濁,嘔吐,食積也,法當和胃而醒脾,宜降不宜升。
藿梗(二錢) 焦曲(錢半) 白豆蔻(三錢,研) 半夏(二錢) 雞內金(一錢) 廣皮炭(一錢) 苡仁(二錢,研) 濃朴(錢半) 煨薑(二小片)
◇ 十三日 熱退脈平,以調理脾胃為主。
白朮(二錢,炒) 廣皮炭(六分) 白扁豆(一錢) 茯苓塊(三錢) 神曲(一錢炒) 半夏(一錢) 濃朴(六分) 山藥(一錢,炒)
◇ 二十三日 泄久脾虛,將成滯下。
濃朴(二錢) 生苡仁(三錢) 廣皮炭(錢半) 焦神曲(二錢) 雲苓塊(二錢) 益智仁(五分,煨) 廣木香(八分) 雞內金(二錢) 黃芩炭(八分) 焦白芍(一錢)
陶 二歲 乙酉七月初二 幼童手心熱甚,舌微黃,身微熱,體瘦,神不足,防成疳疾,與疏補中焦,兼之消食。
生苡仁(三錢) 濃朴(八分) 焦神曲(二錢) 廣皮炭(一錢) 雞內金(一錢) 雲苓塊(三錢) 益智仁(七分)
煮二小杯,分三次服,三帖而愈。
孫 九歲 丁亥七月二十五日 疳疾已久,若不急講調理飲食,則不可為矣,用藥以疏補中焦立法。
茯苓(四錢,連皮) 雞內金(二錢,炒) 廣木香(一錢) 益智仁(錢半) 濃朴(二錢)楂炭(錢半) 半夏(三錢) 橘皮炭(二錢)
繼男 十二月十四日 脈大浮取弦數,脾虛食滯,疳疾將成,大便頻仍,面腫腹大,與溫宣中焦法。
益智仁(錢半) 黃芩(錢半) 橘皮(二錢) 茯苓皮(三錢) 神曲(三錢,炒) 半夏(三錢) 苡仁(四錢) 蔻仁(一錢)
◇ 二十八日 大便後見血,乃小腸寒濕,加黃土湯法。
於前方內,去蔻仁,加蒼朮炭(三錢) 熟附子(二錢) 中黃土(四兩)
再服三帖。
章男 十一個月 六月十三日 泄久傷脾,恐成柔痙,俗所謂慢脾風,議疏補中焦。
茯苓塊(三錢) 濃朴(一錢) 煨肉果(一錢) 苡仁(三錢,炒) 扁豆(二錢,炒) 蓮子(三錢,連皮去心) 廣皮炭(八分) 芡實(錢半,連皮) 木香(五分)
◇ 十四日 仍用通補而進之。
人參(五分) 濃朴(八分) 煨肉果(一錢) 茯苓塊(二錢) 廣皮炭(八分) 木香(七分)苡仁(二錢,炒) 藿梗(八分) 焦神曲(八分) 白扁豆(三錢,炒) 半夏(二錢) 小茴香(一錢)
◇ 十六日 疏補中焦,業已見效,仍不能外此法。
人參(五分) 濃朴(八分) 半夏(二錢) 木香(八分) 茯苓(三錢) 煨肉果(錢半) 苡仁(三錢,炒) 扁豆(三錢,炒) 藿梗(八分) 廣皮炭(八分) 焦于朮(一錢)
◇ 十七日 神氣聲音稍健,皮熱亦覺平和,大有起色,但積虛旦晚可充。
人參(五錢) 蓮子(二錢) 肉果霜(錢半) 茯苓(三錢) 半夏(二錢) 木香(八分) 白扁豆(二錢,炒) 廣皮(錢半) 山藥(錢半)
◇ 十八日 舌有黃苔,小便色黃,微有積,皆脾虛不運之故,且暫停參藥,加宣絡法。
茯苓(三錢) 濃朴(一錢) 煨肉果(一錢) 半夏(二錢,炒) 雞內金(一錢) 白蔻仁(二錢) 蓮子(二錢,去心) 木香(七分) 生苡仁(三錢) 生于朮(一錢) 廣皮炭(八分)
◇ 十九日 大便有不化形,思乳食,為血肉有情,應於疏補之中,加消血肉積者。
雞內金(一錢,炒) 楂炭(一錢) 廣皮炭(一錢) 茯苓塊(三錢) 煨肉果(一錢) 范曲炭(八分) 木香(七分) 川朴(錢半) 白蔻仁(三分) 生苡仁(三錢)
◇ 二十日 脾虛火衰,則食物有不化之形,肝腎與衝脈伏寒,怒甚則疝痛。
小茴香(二錢) 生苡米(三錢) 木香(一錢) 黑楂炭(錢半) 煨肉果(錢半) 製茅朮(一錢) 茯苓(一錢) 廣皮炭(八分) 白蔻仁(五分) 青皮(六分) 烏藥(八分)
◇ 二十二日 補下通中。
小茴香(錢半,炒黑) 生苡仁(錢半) 人參(三分) 楂炭(八分) 煨肉果(一錢) 茯苓(三錢) 製茅朮(八分) 白蔻仁(五分) 木香(六分)
張男 八個月 泄瀉四五日,暑邪深入下焦,頭熱如火,手冷如冰,謂之暑厥。羸瘦難堪,脈遲緊,未必得愈,姑立方以救之。先與紫雪丹五分,三次服。
豬苓(二錢) 製蒼朮(一錢) 澤瀉(一錢) 茯苓(二錢) 桂枝木(一錢) 廣皮炭(七分)白扁豆(一錢) 木香(七分)略有轉機,然終可畏也。
豬苓(二錢) 白扁豆(錢半,炒) 澤瀉(錢半) 半夏(錢半) 生苡仁(三錢) 廣木香(八分) 茅朮炭(一錢) 濃朴(六分)廣皮炭(五分)
孟 十五歲 八月初八日 伏暑泄瀉,加以停食,欲瀉腹痛,瀉後痛減,防成滯下,與五苓散加消食,脈細弦而緩。
桂枝(三錢) 雲苓皮(五錢) 楂炭(二錢) 蒼朮炭(三錢) 神曲(四錢,炒) 小枳實(二錢) 豬苓(三錢) 廣皮炭(四錢) 川椒炭(二錢) 澤瀉(三錢)
郭男 八歲 癸亥七月十一日 咳而嘔,胃咳也,痰涎壅塞,喘滿氣短。
半夏(三錢) 小枳實(一錢) 陳皮(一錢) 杏仁(二錢) 蘇梗(二錢) 生苡仁(三錢)生薑(二錢) 茯苓(三錢)
即於前方內加︰苦葶藶子(錢半) 半夏(二錢) 蘇子(二錢)
去蘇梗再服二帖。
◇ 二十日 小兒脾虛,濕重胃咳。
薑半夏(六錢) 焦曲(二錢) 小枳實(錢半) 杏泥(三錢) 旋複花(三錢,絹包) 蘇子霜(錢半) 茯苓(三錢) 生白扁豆(三錢) 生苡仁(五錢) 生薑汁(每次沖三小匙)
即於前方內加︰
廣皮(二錢) 杏仁(二錢) 蘇子霜(錢半) 去神曲
十帖。
吳三歲、吳五歲、吳八歲 三幼孩連咳數十聲不止,八歲者且衄,與千金葦莖湯,加苦葶藶子三錢。有二帖愈者,有三四帖愈者,第三四帖減葶藶之半,衄者加白茅根五錢。
文 四歲 幼孩嗆咳數十日不止,百藥不效,用千金葦莖湯,加苦葶藶,二帖而愈。
周女 十歲 春風嗆咳,醫用麻黃向外發法,又有訶子、白果、百合向內收,以致嗆不可解,吐出者皆血沫,用金沸草湯,三帖而愈。
劉 十七歲 乙酉五月二十四日 三月間春溫,嗆咳見吐,現下六脈弦細,五更丑寅卯時,單聲咳嗽甚,謂之木扣金,鳴風本生於木也。議辛甘化風,甘涼柔木。
苦桔梗(三錢) 連翹(三錢) 銀花(二錢) 甘草(二錢) 薄荷(一錢) 鮮蘆根(三錢)桑葉(三錢) 麥冬(三錢) 細生地(三錢) 茶菊(三錢) 天冬(一錢)
◇ 二十八日 咳嗽減,食加,脈猶洪數,左大於右。效不更方,再服四五帖。
◇ 六月初二日 木扣金鳴,與柔肝清肺已效,左脈洪數已減,與前方去氣分辛藥,加甘潤。
沙參(三錢) 玉竹(三錢) 麥冬(三錢) 冰糖(三錢)
李女 四歲己丑二月初十日 風溫夾痰飲喘咳,肚熱太甚,勢甚危急,勉與宣肺絡,清肺熱法。
生石膏(二錢) 杏仁(五錢) 黃芩(三錢,炒) 苦葶藶(三錢) 蘆根(五錢)
◇ 十二日 風溫夾痰飲喘咳。
生石膏(二兩) 杏仁(四錢) 冬瓜仁(三錢) 蘆根(五錢) 茯苓皮(三錢) 苦葶藶(錢半)
煮三小杯,分三次服。服二帖,燒熱退。
吳 二十歲 甲子四月二十四日 六脈弦勁,有陰無陽,但嗽無痰,且清上焦氣分。
桑葉(三錢) 生扁豆(三錢) 玉竹(三錢) 冰糖(三錢) 麥冬(三錢) 沙參(三錢) 杏仁(三錢) 連翹(錢半) 茶菊(三錢)
四帖。
◇ 二十六日 於前方內,去連翹,加︰ 丹皮(二錢) 地骨皮(三錢)
陳 四十歲 丙戌正月十三日 咳嗽起於前年九月,夏傷於濕,伏暑遇新涼而發之咳,症本不大,後因誤補封固,邪已難出。又用桑皮末用地骨引邪入腎。按腎為封藏之臟,誤入者永難再出矣。身熱得補藥汗解,而足心之熱總不解,是其確証也。現下咳而嘔,六脈弦細而數,陰陽兩虛也。勉照胃咳方法,先能得穀,建立中焦,假如胃旺,或有生機。常吐血一二口,中有瘀滯,亦系久病絡傷,季脅作痛,肝經部分應加宣絡降氣。
薑半夏(六錢) 蘇子霜(錢半) 桃仁(三錢) 雲苓(八錢,嘔不止可加至兩許) 降香末(二錢) 廣皮炭(三錢) 薑汁(每杯沖三小杯)
煮三杯,分三次服。此症揚湯止沸而已,斷難釜底抽薪。
陳 十六歲 少年而體質本弱,六脈弦細而軟,五更咳嗽,時而吐血,應照陽虛夾飲吐血論治。又勞者溫之治法,與小建中湯,加茯苓、半夏。
白芍(六錢,炒) 薑半夏(三錢) 生薑(三大片) 桂枝(四錢) 雲苓(五錢) 膠飴(八錢,化入) 炙甘草(三錢) 大棗(二枚,去核)
多服為妙。
某 十三歲 五更空咳,木叩金鳴,本用柔藥柔肝,茲兩脅痛,中有怒郁瘀滯,法當活絡。
新絳紗(三錢) 蘇子霜(二錢) 廣皮(二錢,炒) 旋複花(三錢,包) 降香末(二錢)薑半夏(五錢) 歸鬚(三錢) 鬱金(二錢) 青皮(錢半) 香附(三錢)
趙氏 五十五歲 乙丑三月十八日 六脈弦而遲,沉部有,浮部無,巔頂痛甚,下連太陽,陽虛內風眩動之故。
桂枝(六錢) 白芍(三錢) 生 (六錢) 炙甘草(三錢) 川芎(一錢) 全當歸(二錢)生薑(五錢) 大棗(三八,去核) 膠飴(五錢,化入)
辛甘為陽,一法也;辛甘化風,二法也;兼補肝經之正,三法也。服二帖。
◇ 初十日 陽虛頭痛,愈後用 建中。
白芍(六錢) 桂枝(四錢) 生薑(三片) 生 (五錢) 炙甘草(三錢) 大棗(二枚,去核) 膠飴(五錢,化入)
李 少陽頭痛,本有損一目之弊。無奈盲醫不識,混用辛溫,反助少陽之火,甚至有用附子雄烈者,無奈乎醫者盲,致令病者亦盲矣。況此病由於伏暑發瘧,瘧久不愈,抑鬱而起肝之郁勃難伸,肝愈郁而膽愈熱矣。現下仍然少陽頭痛未罷,議仍從少陽膽絡論治。
桑葉(三錢) 茶菊(三錢) 羚角(三錢) 青葙子(二錢) 鉤藤(二錢) 丹皮(三錢) 麥冬(五錢,連心) 麻仁(三錢) 桔梗(三錢) 生甘草(錢半) 刺蒺藜(五錢) 苦丁茶(一錢)
陳 三十五歲 乙丑十月二十二日 少陽風動,又襲外風為病,頭偏左痛,左脈浮弦而數,大於右脈一倍,最有損一目之弊。議急清膽絡之熱,用辛甘化風方法。
羚角(三錢) 茶菊(三錢) 桑葉(三錢) 苦桔梗(三錢) 生甘草(一錢) 丹皮(五錢)青葙子(二錢) 薄荷(二錢) 刺蒺藜(二錢) 鉤藤(二錢)
水五杯,煮取兩杯,分二次服,渣再煎一杯服,日二帖。
◇ 二十五日 於前方內加︰
木賊(錢半) 蕤仁(三錢) 減薄荷(錢四分) 頭痛眼蒙甚。
日三帖,少輕日二帖。
◇ 十一月初八日 於前方內加︰
蕤仁 麥冬 白茅根
章 四十三歲 衄血之因,由於熱行清道,法當以清輕之品,清清道之熱。無奈所用皆重藥,至頭偏左痛,乃少陽膽絡之熱,最有損一目之患,豈熟地桂附鹿茸所可用。悖謬極矣,無怪乎深痼難拔也。勉與清少陽膽絡法,當用羚羊角散,以無羚羊,故不用。
苦桔梗(一兩) 苦丁茶(三錢) 連翹(八錢,連心) 甘草(四錢) 鉤藤(六錢) 銀花(八錢) 桑葉(一兩) 丹皮(八錢) 薄荷(二錢) 茶菊(五兩) 白蒺藜(一錢)
共為細末,每服二錢,日三次,每服白扁豆花湯調,外以豆漿一擔,熬至碗許,攤貼馬刀患處,以化淨為度,必須鹽鹵點之,做豆腐水,並非可吃之豆腐漿。
附︰有一人素有肝鬱痰火,項間致成馬刀,外用蒲黃夏布貼患處,內服元參、貝母、牡蠣為丸,百日收功。
◇ 二十七日 複診症小效,脈尚仍舊,照前清少陽膽絡方,再服二三帖,俟大效後再議。
五月初二日 此時無扁豆花為引,改用鮮荷葉邊煎湯為引亦可。少陽絡熱,誤用峻補陽氣,以致頭目左半麻木發癢,耳後癰腫,發為馬刀。現下六脈沉洪而數,頭目中風火相扇,前用羚羊角散法,雖見小效,而不能大愈。議加一煎方,暫清腦戶之風熱,其散方仍用勿停。
苦桔梗 側柏葉炭 荷葉邊(一枚,鮮) 辛夷 生苓 黑山梔(五錢,大便溏去之) 蒼耳子(炒) 桑葉 連翹(連心) 茶菊
◇ 六月初三日 細閱病狀,由少陽移於陽明,加︰
生石膏(一兩) 知母(三錢) 葛根(三分)
◇ 十二日 偏頭痛系少陽膽絡病,醫者誤認為虛,而用鹿茸等峻補其陽,以致將少陽之熱,移於陽明部分,項腫牙痛,半邊頭臉腫痛,目白睛血赤,且閉不得開,如溫毒狀,舌苔紅黃,六脈沉數有力。議與代賑普濟散,急急兩清少陽陽明之熱毒。代賑普濟散十包,每包五錢。用鮮蘆根煎湯,水二杯,煮成一杯。去渣先服半杯,其下半杯噙化,得稀涎即吐之。一時許再煎一包,服如上法。
◇ 十六日 舌黃更甚,脈猶數,腫未全消,目白睛赤縷,自下而上,其名曰倒垂帘,治在陽明,不比自上而下者,治在太陽也。
代賑普濟散,每日服五包,咽下大半,漱吐小半。每包生石膏三錢,煎成一小碗,服二日。外以不去心麥冬一兩,分二次煎代茶。
◇ 十八日 今日偏頭痛甚,且清少陽之絡,其消腫之普濟散加石膏,午前服一包,餘時服此方,三次三杯。
羚羊角(一錢) 丹皮(一錢) 銀花(一錢) 犀角(八分) 茶菊(一錢) 刺蒺藜(六分)凌霄花(一錢) 鉤藤(六分) 苦桔梗(八分) 桑葉(一錢) 連翹(一錢) 生甘草(四分)
兩杯半水,煎一杯,頓服之,日三帖。
◇ 二十日 大便結,加元參二錢,溏則去之。
◇ 二十三日 經謂脈有獨大獨小,獨浮獨沉,斯病之所在也。茲左關獨大獨浮,膽陽太旺,清膽絡之藥,已服過數十帖之多,而膽脈尚如是之旺。絡藥清輕上浮,服至何日是了?議膽無出路,借小腸以為出路,小腸火腑,非苦不通,暫與極苦下奪法。然此等藥可暫而不可久,恐化燥也。
洋蘆薈(二錢) 龍膽草(三錢) 胡黃連(二錢) 真雅連(二錢) 麥冬(五錢,不去心)丹皮(五錢) 秋石(一錢)
◇ 二十六日 前方服二帖,左關獨大獨浮之脈已平。續服羚羊角散一天,代賑普濟散一天,目之赤縷大退,其耳後之馬刀,堅硬未消。仍服代賑普濟散,日四五次。
七月初一日 脈沉數,馬刀之堅結未消,少陽陽明經脈受毒之處,猶然牽拉板滯。議外面改用水仙膏敷患處,每日早服羚羊角散一帖,已午後服代賑普濟散四包。
◇ 初九日 服前藥喉嚨較前清亮,舌苔之黃濁,去其大半,脈漸小仍數,裡症日輕,是大佳處。外症以水仙膏拔出黃瘡少許,毒氣仍未化透,仍須急急再敷,務斯拔盡方妙。至於見功遲緩,乃前此誤用峻補之累,速速解此重圍,非旦晚可了。只好寧耐性情,寬限令其自化,太緊恐致過剛則折之虞。前羚角散,每日午前服一帖,午後服代賑散四包,分四次,再以二三包煎湯漱口,以護牙齒。
◇ 十七日 數日大便不爽,左脈關部複浮,瘡口痛甚,再用極苦以瀉小腸,加芳香活絡定痛。
洋蘆薈(二錢) 乳香(三錢) 生大黃(三錢,酒炒黑) 真川連(二錢) 沒藥(二錢) 歸尾(三錢) 龍膽草(三錢) 秋石(三錢) 胡黃連(三錢) 銀花(五錢)
煮三小杯,分三次服,得快大便,一次即止。
◇ 十八日 馬刀雖潰,少陽陽明之熱毒未除,兩手關脈獨浮,氣大旺,於清少陽陽明絡熱之中,兼疏肝鬱,軟堅化核。
苦桔梗(三錢) 桑葉(三錢) 海藻(二錢) 銀花(三錢) 丹皮(五錢) 凌霄花(三錢)連翹(三錢) 生香附(三錢) 夏枯草(三錢) 茶菊(三錢)
◇ 二十五日 馬刀以誤補太重而成,為日已久,一時未能化淨,以畏疼停止水仙膏之故。
舌上舌苔。浮面微黃,其毒尚重,現下胃口稍減,木來克土之故,於前方加宣肝鬱。
苦桔梗(二錢) 桑葉(三錢) 香附(二錢) 銀花(三錢) 丹皮炭(三錢) 連翹(三錢)鬱金(二錢) 茶菊(三錢)
仍以代賑普濟散,漱口勿咽。
◇ 二十八日 肝鬱誤補,結成馬刀,目幾壞。現下馬刀已平其半,目亦漸愈,脈之數者已平。惟左關獨浮,其性甚急,肝鬱總未能降,胃不甚開,胸中飯後覺痞,舌白滑微黃,皆木旺克土之故。敗毒清熱之涼劑,暫時停止,且與兩和肝胃。
新絳紗(三錢) 薑半夏(三錢) 歸鬚(二錢) 旋複花(三錢,包) 廣皮炭(二錢) 降香末(錢半) 蘇子霜(錢半) 丹皮(三錢) 鬱金(二錢)
◇ 八月初九日 少陽相火,誤補成馬刀,原應用涼絡,奈連日白苔太重,胃不和,暫與和胃,現下舌苔雖化,納食不旺而嘔,未可用涼,恐傷胃也。於前方減其治。
新絳紗(三錢) 丹皮(三錢) 生薑汁(三匙) 旋複花(三錢,包) 鬱金(二錢) 黃芩炭(二錢) 半夏(五錢)
仍用普濟散漱口。
◇ 初六日 於前方內,去黃芩,加︰
香附(三錢) 廣皮炭(二錢)
初八日 膽移熱於腦下,為鼻淵,則鼻塞不通,甚則衄血。議清腦戶之熱,以開鼻塞,兼宣少陽絡氣,外有馬刀故也。
蒼耳子(四錢,炒) 連翹(二錢) 桑葉(三錢) 辛夷(四錢,炒去毛) 銀花(二錢) 茶菊(三錢)
◇ 十二日 加旋複花(三錢) 鬱金(二錢) 疏肝鬱。加 薑半夏(二錢)止嘔。
◇ 十六日 馬刀已出大膿,左脅肝鬱作痛,痛則大便,日下六七次,其色間黃間黑,時欲嘔,有大瘕泄之象,與兩和肝胃。
旋複花(三錢,包) 薑半夏(四錢) 薑汁(三匙) 絳紗(三錢) 真降香末(三錢) 香附(三錢) 歸鬚(二錢) 黃芩(二錢,炒) 鬱金(二錢) 焦白芍(三錢) 廣皮炭(三錢)
◇ 十九日 外症未除,內又受伏暑成痢,舌白苔黃滑,小便不暢,大便五七次,有黑有白,便又不多,非積滯而何。不惟此也,時而嘔水與痰,胃又不和,內外夾攻,何以克當。勉與四苓合芩芍法。
豬苓(三錢) 廣皮(三錢,炒) 木香(二錢) 澤瀉(三錢) 白芍(三錢,炒) 降香末(二錢)雲苓皮(五錢) 黃芩(二錢,炒) 紅曲(二錢) 薑半夏(五錢) 真雅連(錢半,薑汁炒)
◇ 二十四日 病由膽而入肝,客邪已退,所見皆肝膽病,外而經絡,內而臟腑,無所不病。初診時即云深痼難拔,皆誤用大熱純陽之累,所謂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再勉與瀉小腸以瀉膽火法。
真雅連(錢半) 連翹(三錢) 烏梅(三錢,去核) 龍膽草(三錢) 黃芩(三錢,炒) 半夏(三錢) 桑葉(三錢) 竹茹(三錢) 茶菊(三錢)
◇ 二十六日 脈少大而數,加︰
苦桔梗(三錢) 雲苓皮(三錢) 銀花(三錢)
◇ 二十九日 脈仍數,肝膽俱病,不能純治一邊。
連翹(三錢) 麥冬(五錢,連心) 雅連(五錢) 銀花(三錢) 黃芩(六分) 烏梅(三錢)桑葉(三錢) 半夏(三錢) 雲苓(三錢) 茶菊(三錢)
◇ 九月十二日 前方服十一帖,胃口大開,舌苔化盡,肝氣亦漸和。惟馬刀核未消盡,鼻猶塞,唇猶強,變衄為鼽。脈弦數,大便黑,又於原方內去護土之剛藥,加入腦戶之絡藥。蓋由風熱蟠聚於腦戶,故鼻塞而衄或鼽,誤補而邪不得出也。
苦桔梗(三錢) 蒼耳子(三錢,炒) 烏梅(三錢) 人中黃(錢半) 辛夷(三錢) 茶菊(三錢)連翹心(三錢) 黃芩(二錢) 麥冬(五錢) 銀花(三錢) 真雅連(一錢) 桑葉(三錢) 龍膽草(一錢)
◇ 十九日 閱來札前方服七帖,肺胃之火太甚。議於原方加生石膏一兩,杏仁二錢,開天氣以通鼻竅,清陽明以定牙痛。如二三帖不效,酌加石膏,漸至二兩,再敷水仙膏以消核之未盡。
◇ 二十八日 右脈洪大而數,渴欲飲水,牙床腫甚,陽明熱也。於前方內加石膏一兩,共二兩,銀花五錢,共八錢,桑葉二錢,共五錢。如服三五帖後,腫不消,加石膏至四兩。
富氏 二十五歲 巔頂一點痛,畏燈光日光如虎,脈弦細微數,此厥陰頭痛也,與定風珠三劑而愈。
何氏 四十歲 陽虛頭痛,背惡寒,脈弦緊甚,與黃耆建中,加附子三帖而痛減,脈稍和。又每日服半帖,四日而愈。
伊芳氏 三十歲 甲子十月二十七日 脈弦急,脅脹攻心痛,痛極欲嘔,甫十五日而經水暴至甚多,幾不能起,不欲食,少腹墜脹而痛。此怒郁傷肝,暴注血海,肝厥犯胃也,議胞宮陽明同治法。蓋《金匱》謂胞宮累及陽明,治在胞宮;陽明累及胞宮,治在陽明。茲因肝病下注胞宮,橫穿土位,兩傷者兩救之。仍以厥陰為主,雖變《金匱》之法,而實法《金匱》之法者也。
製香附(三錢) 烏藥(二錢) 半夏(五錢) 艾炭(三錢) 鬱金(二錢) 黃芩炭(一錢)小茴炭(二錢) 血餘炭(三錢) 青皮(八分) 五靈脂(錢半)
五杯水,煎兩杯,分二次服。二帖大效。
◇ 二十九日 《金匱》謂胞宮累及陽明,則治在胞宮;陽明累及胞宮,則治在陽明。茲肝厥既克陽明,又累胞宮,必以厥陰為主,而陽明胞宮兩護之。
製香附(三錢) 淡吳萸(二錢) 半夏(五錢) 萆 (二錢) 川楝子(三錢) 艾炭(錢半)小茴香(三錢,炒黑) 烏藥(二錢) 黑梔子(三錢) 桂枝(三錢) 杜仲炭(二錢)
水五杯,煎取兩杯,分二次服。
伊芳氏 二十一歲 十一月二十九日 脈雙弦而細,肝厥犯胃,以開朗心地要緊,無使久而成患也。
半夏(六錢) 青皮(錢半) 生薑(三大片) 廣皮(錢半) 淡吳萸(二錢) 烏藥(二錢)川椒(二錢,炒黑) 鬱金(二錢) 川楝子皮(二錢) 降香末(三錢)
水五杯,煮取兩杯,二次服。三帖。
王氏 二十六歲 肝厥犯胃,濁陰上攻,萬不能出通陽泄濁法外,但分輕重耳。前三方之所以不大效者,病重藥輕故也,茲重用之。
◇ 十一月初四日
川椒炭(五錢) 良薑(五錢) 小枳實(三錢) 川朴(三錢) 半夏(五錢)烏藥(三錢) 淡吳萸(五錢) 雲連(一錢) 兩頭尖(三錢,圓者不用) 降香末(三錢)
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分六次。二帖。
初六日 重剛劫濁陰,業已見效,當小其製。
川椒炭(三錢) 良薑(三錢) 烏藥(二錢) 半夏(三錢) 小枳實(三錢) 青皮(二錢)廣皮(錢半) 濃朴(二錢)
甘瀾水八碗,煮取二碗,分二次服。二帖。
車 脈沉弦而緊,嘔而不渴,肢逆且麻,濁陰上攻厥陰,克陽明所致,急宜溫之。
烏藥(三錢) 半夏(五錢) 淡吳萸(五錢) 川椒炭(三錢) 川朴(三錢) 乾薑(三錢)蓽茇(二錢) 小枳實(三錢) 青皮(二錢)
頭煎二杯,二煎一杯,分三次服。
許 四十七歲 癸亥二月二十日 脈弦而緊,弦則木旺,緊則為寒,木旺則土衰,中寒則陽不運,土衰而陽不運。故吞酸噯氣,不寐不食,不飢不便,九竅不和,皆屬胃病。濁陰蟠踞中焦,格拒心火,不得下達,則心熱如火,議苦辛通法。
小枳實(三錢) 淡吳萸(三錢) 半夏(一兩) 真雲連(二錢,炒) 生苡仁(五錢) 廣皮(二錢) 濃朴(三錢) 生薑(六大片)
甘瀾水八碗,煎成三碗,分三次服,渣再煎一碗服。
◇ 二十四日 六脈陽微,濁陰蟠踞,不食,不飢,不便,用和陽明兼驅濁陰法。今腹大痛,已歸下焦,十餘日不大便,肝病不能疏泄,用驅濁陰通陰絡法。又苦辛通法,兼以濁攻濁法。
淡吳萸(三錢) 小枳實(二錢) 川楝子(三錢) 小茴香(三錢) 雄鼠糞(三錢) 廣皮(錢半) 烏藥(一錢) 良薑(二錢,炒) 川朴(三錢) 檳榔(二錢)
以得通大便為度。
◇ 二十七日 服以濁攻濁法,大便已通,但欲便先痛,便後痛減,責之絡中宿積未能通清。臍上且有動氣,又非湯藥所能速攻,攻急恐有瘕散為蠱之餘。議化 回生丹,緩攻為妙。
某 脈沉緊為裡寒,木旺土衰,濁陰上攻,腹拘急時痛,脅脹,腰痛,宜苦辛通法,兼醒脾陽。
白蔻仁(一錢) 官桂(一錢) 川朴(二錢) 半夏(三錢) 生苡仁(三錢) 蓽茇(一錢)藿梗(三錢) 木香(八分) 生香附(三錢) 廣皮(錢半) 鬱金(二錢) 烏藥(二錢)
某 脈弦細而緊,濁陰上攻,胸痛,用辛香流氣法。
淡吳萸(三錢) 小枳實(二錢) 木香(一錢) 川朴(二錢) 川楝子(三錢) 廣皮(二錢)檳榔(錢半) 蓽茇(二錢) 烏藥(二錢) 良薑(三錢)
三帖。
◇ 初八日 補火生土,兼泄濁陰。
淡乾薑(二錢) 半夏(三錢) 淡吳萸(二錢) 烏藥(二錢) 茯苓塊(三錢) 生苡仁(三錢) 廣皮(錢半) 益智仁(錢半,煨)
四帖。
李 十三歲 五月十四日 六脈俱弦,不浮,不沉,不數,舌苔白滑,不食,不飢,不便,不寐,九竅不和,皆屬胃病。臥時自覺氣上阻咽,致令臥不著席,此肝氣之逆也。額角上有蟲斑,神氣若昏,目閉不欲開,視不遠,醫云有蟲,亦複有理。與兩和肝胃,如再不應,再議治蟲。
半夏(一兩) 旋複花(五錢,包) 秫米(一合)
◇ 二十日 六腑不通,九竅不和。醫者不知六腑為陽,以通為補,每見其二便閉也,則以大黃、蔞仁寒藥下之。以後非下不通,屢下屢傷遂致神氣若昏,目閉不開,脈弦緩而九竅愈不通矣。已成壞症,勉與通陽。
廣皮(三錢) 川朴(三錢) 白蔻仁(二錢) 半夏(三錢) 大腹皮(三錢) 雞內金(二錢,炒) 雲苓皮(三錢) 益智仁(二錢)
◇ 二十三日 六腑閉塞不通,有若否卦之象。按︰否之得名,以坤陰長陽消之候,將來必致上下皆坤而後已。坤為腹,故腹大無外。坤為純陰,初爻變震為複。然則欲複其陽,非性烈如震者不可,豈大黃等陰寒藥所可用哉。
天台烏藥散二錢,加巴豆霜二分,和勻分三分,先服一分,候五時不便,再服第二分,得快便,即止。
◇ 二十四日 服一次於五時得快便,宿物下者甚多,目閉已開,神氣亦清,稍食粥飲,知頑笑矣。
◇ 二十五日 六腑不通,溫下後大便雖通,而小便仍然未解,心下窒塞,不肌不食,六腑弦遲,急急通陽為要,與開太陽闔陽明法。
川椒炭(三錢) 澤瀉(三錢) 公丁香(一錢) 半夏(五錢) 廣皮(三錢) 豬苓(三錢)雲苓皮(五錢) 良薑(二錢) 安南桂(一錢)
◇ 六月初一日 大便已能自解,胃能進食,是陽關已闔。惟小便不通,是太陽不開,與專開太陽。
桂枝(三錢) 雲苓皮(五錢) 豬苓(三錢) 安邊桂(錢半) 澤瀉(三錢) 滑石(三錢)蒼朮炭(二錢) 蠶砂(三錢)
煮三杯,分三次服,以小便通為度。若小便已通,而尚混濁者,再服一帖,以小便清為度。
◇ 初六日 服前方二帖,小便暫通。連日大小便複閉,大便閉已七日,自覺胃中痞塞,臉上蟲斑未退。議用前配成之烏藥散,再服四分。如二便俱通,即停藥,統俟初八日清晨再商。如大便通一次,而小便不通,或竟不通,明日再服三分。若大便二三次,而小便仍不通者,即勿服。
◇ 初八日 服烏藥散四分,內巴霜四厘,已得快便,今早且能自行小便,六腑俱通矣。只與和胃,今能進食,可以收功。蓋十二經皆取決於膽,皆秉氣於胃也。
半夏(三錢) 雲苓塊(四錢) 益智仁(一錢,煨) 廣皮炭(二錢) 生苡仁(五錢) 生薑(五錢)
慶寶 女 十六歲 不食十餘日 諸醫不效,面赤脈洪,與五汁飲,降胃清陰法,兼服牛乳,三日而大食矣。
梨汁 藕汁 蔗汁 蘆根汁 荸薺汁
邱 十八歲 溫熱愈後,午後微熱不除,脈弦數,面赤,五汁飲三日,熱退進食,七日全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