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症, 皆火病也。 少陰少陽君相二火經脈, 並係咽喉。 君火勢緩, 熱結為痰為腫。 相火勢速, 腫則為痹,痹甚則痰塞以死。 火有虛實, 實火因過食煎炒, 蘊熱結毒, 其症煩渴, 二便閉, 風痰壅, 將發喉痹, 先三日必胸膈不利, 脈弦而數, 必用重劑潤下,去其積熱, 大便下後, 方可用去風痰解熱毒之藥, 清利上焦。 若大便閉結不通, 難治。 然壯盛者可用硝黃, 微弱者但用滋燥潤腸之劑, 再虛者止用蜜煎導之。 虛火因過飲, 或善怒, 或好色, 痰火上攻, 喉舌乾燥, 便澀, 心脈虛數, 腎脈微, 此水不勝火, 宜滋陰降火, 不宜全用寒涼, 取效一時, 致上熱未除,中寒複起, 毒氣乘虛入腹, 胸前高腫, 上喘下泄, 手足指甲青黑, 七日後全不進食, 口如魚口者, 不治。 喉症最忌發汗, 誤人不淺, 或針砭出血,即汗之之義。 若寒傷於腎及中腫者, 尤忌用針, 誤針則不救。 至如內傷虛損, 咽喉失音, 無法可療。 喉症過四五日為重, 三日前可消。 若非急症,一二日不發寒熱, 三日始發熱。 若頭痛, 則兼傷寒, 須疏風散寒, 必問二便, 便利者乃浮游之火上攻, 宜消風清熱, 降氣解毒之劑(宜清上丸)。 喉症初發,一寒戰即生者, 發後身涼, 口不碎, 又無重舌, 或二便俱利, 不可認作熱症, 皆由陰氣虛寒而發。 其痰不可吊盡, 以此痰即身內精神所化,與舌後乳蛾@舌之痰毒聚一處, 必以流盡毒而愈者不同, 若亦流盡, 則精神竭而必弊。 先以吹藥, 或用水渙之法, 使喉一通, 即便服藥,第一劑發散和解(宜清心利咽湯), 第二劑即溫補資養以導火(宜酌用八味丸、 歸脾湯)。 設三四日後, 再發寒戰, 或心痛脅痛骨疼, 難治。 喉症發時, 牙關緊,喉舌腫, 口碎腥臭, 重舌或舌有黃刺, 便秘, 即是熱症(宜石膏敗毒散)。 若症不減, 牙關反開, 唇不腫, 紋如無病人, 不治。 喉症舌腫滿口, 色如葡萄,如茄子, 如朱砂紙, 不治。 喉症最忌口渴氣喘, 痰如桃膠, 一頸皆腫, 面紅紫或青, 或純白無神, 不治。 喉症有寒傷於腎, 致喉花腫者, 關乎性命,以喉花即為蒂中, 舌下紫筋為舌係, 下通於腎, 若白腫, 不治。 喉症無痰者不治。 有痰聲如曳鋸者危, 用吹藥出痰三次, 方可愈(宜用金丹, 痰不出,加製皂角少許。 倘喉碎, 先用長肉藥, 後用碧丹。 若至穿爛, 多用口疳藥加珍珠、龍骨)。 喉症其痛連胸而紅腫, 脈浮洪而數者,係肺癰(宜蜜調藥加桔梗、百草霜)。 喉中無形紅腫者, 熱也(宜多用燈草灰)。 喉症雖兇甚, 若發於外而不見死症, 治之必愈。 惟纏喉風及傷寒喉閉, 為最重最險,難治。 喉症兇者, 面發腫, 白亮無光彩, 脈沉微無力, 是神氣外泄, 無陽症也, 不治。 若面發紅腫, 脈洪大有力, 症雖極重, 是有元氣火氣, 治之可愈。 喉症腮口內腫爛, 用箸縛絲棉蘸水輕攪患處, 痛者, 用藥必愈; 若不知痛, 即係死肉, 不治。 喉症切忌半夏、生薑, 最喜梨與柿子。 婦人喉症腫痛, 先問經水,有因經閉而致火上升為患者, 宜內服通經藥, 經通而喉症自愈(宜通經丸)。 以上言喉病之大略也。 玆舉其症之可名者, 而條列之。 一曰喉痹。 痹者, 閉也,必腫甚, 咽喉閉塞, 為天氣不通, 乃風痰鬱火, 熱毒相攻之症。 火有微甚, 症因有輕重, 其總絡係於肺胃, 急清此二經之熱(宜牛蒡湯, 外用通隘散)。 然雖屬火熱, 內外表裡虛實, 不可不辨。 如惡寒, 寸脈小, 一時所患相同, 屬天行邪氣, 宜先表散(宜牛蒡湯), 大忌酸收, 恐鬱其邪於內, 不得外散。 其病之由來有二: 一者少陽司天, 三陽之氣, 民病喉痺, 仲景用半夏桔梗湯依陽毒施治; 二者太陰濕勝, 火氣內鬱, 民病喉痹, 又太陰在泉, 濕淫所勝,病喉腫喉痺, 或而青黑, 仲景用半夏桔梗甘草湯, 依陰毒施治。 若不惡寒, 寸脈大滑實, 為陽盛陰虛, 下之則愈(宜酌用大小承氣湯), 亦可用膽礬等澀劑收之。 外微而輕者, 可緩治(宜喉痹飲, 徐徐服之), 不可驟用寒涼, 以痰實結胸, 遇寒不運, 漸至喘塞不治也。 其有中氣急; 閉塞欲死者, 此猶緩症(宜薑蠶為末, 薑汁調下立愈。 或馬蘭根苗汁和醋, 含漱立愈。 或將鵝翎蘸馬蘭汁入喉探吐, 拔去頑痰自愈。 痰盛, 飲汁亦妙)。 若甚而急, 則用吹法、吐法、針法。 吹法者, 用硼砂、膽礬末吹患處, 或以皂角末吹鼻噴嚏亦開。 吐法者, 用皂角揉水灌入。 或新汲水磨雄黃灌入, 即吐。 又一法, 喉病氣閉不通, 死在須臾, 即用溫湯半碗入桐油三四匙攪勻, 用硬雞鵝翎蘸探四五次, 痰即湧出, 再探再吐, 以人醒聲高為度, 後再服藥。 針法者, 用砭針於腫處刺血, 若口噤針不能入,則剌少商穴(穴在大指甲內, 去甲韭菜葉許), 左右皆刺二分, 出血立愈。 若畏針, 急分開兩邊頭髮, 捽住中間頭髮一把, 盡力拔之, 其喉自寬、此吹、吐、針三法, 隨症任用可也。 又有陰虛陽氣飛越, 痰結在上, 脈浮大, 重取或澀者, 此症最危, 作實症治必死(宜加減八味丸)。 其喉痹連項腫(宜芩連消事飲), 口緊者(宜急救方), 皆危症。
一曰纏喉風, 喉腫而大, 連項腫痛,喉內有紅絲纏緊, 勢如絞轉, 且麻且癢, 手指甲青,手心壯熱, 痰氣壅盛如鋸, 手足厥冷, 或兩頤及項,赤色纏繞, 發寒熱亦是, 皆由平日多怒之故。 先兩日必胸膈氣滯, 痰塞氣促,最為急症。 過一日夜, 目直視, 牙噤, 喉響如雷,燈火近口即滅, 此氣已離根, 有升無降, 不治。 喘急額汗, 不治。 治法不外喉痹斟酌服藥(宜喉痹飲。 外用金、 碧二丹, 頻吹。 藥內加牛黃更速效)。 若水漿不入,更危宜解毒雄黃丸。
一曰乳蛾, 有單有雙, 有連珠。 單輕易治, 雙重難治, 連珠尤重。 一日痛, 二日紅, 三日有形,會厭一邊腫曰單, 兩邊腫曰雙, 如白星上下相連曰連珠。 酒色過度, 鬱火結成, 治法亦不外喉痹(宜喉痹飲, 外先用碧五金一, 後用金二碧三)。
一曰喉癬,肺熱也, 喉間生紅絲如哥窯紋, 又如秋海棠葉背紋, 乾燥而癢, 阻礙飲食, 是虛火上炎, 痰壅肺燥所致, 鹽醬
及助火等物, 到喉則不救,癆病人多患此(宜喉痹飲, 青靈膏不時噙化, 頻吹碧丹)。
一曰喉菌, 狀如浮萍, 色紫, 生喉旁。 蓋憂鬱氣滯血熱使然, 婦人多患之, 輕則半月, 重則月餘, 宜守戒忌口(宜喉痹飲, 不時含化青靈膏,吹藥初用碧五金一, 後用碧三金二)。
一曰喉癰, 喉間紅腫而痛, 無別形狀, 由過食辛辣炙火酒等物, 熱極而發, 症在胃大腸二經, 重者寒熱頭疼, 四五日可愈(宜犀角地黃湯, 外用金十碧一,頻吹之)。
一曰喉瘡, 層層如疊不痛, 日久有竅, 出臭氣, 廢飲食(宜枸橘葉汁沖燒酒, 頻頻服)。
一曰喉杵, 喉極腫而極痛(宜甘桔射干湯, 外點燒鹽散)。 以上皆喉症之最鉅而有名可指者, 其餘如曰咽嗌痛, 不能納氣與食, 為地氣閉塞。
凡病喉痹, 必兼咽嗌痛。 凡病咽嗌痛, 卻不兼喉痹, 由陰虛火炎也(宜喉痹飲加荊芥、元參)。 曰喉燥痛,水涸火炎, 肺金受T故也, 難治, 忌辛熱收澀(宜養金湯)。 曰喉中腥臭, 肺胃熱毒也(宜黃芩射干煎)。 曰喉中結塊, 此危症, 飲食不通(宜百靈丸,重者不過兩丸。 如射干、海藻、牛舌葉汁, 俱治)。 曰谷賊, 由谷芒強澀, 藏於米而誤食之, 滯於咽門, 不能傳化, 又為風熱壅聚, 與血氣搏, 遂令刺肺也,不急治, 亦能殺人(宜多取鵝涎灌之)。 一曰屍咽, 由陰陽不和, 脾肺壅盛, 風熱毒氣不能宣通, 故令屍蟲發動, 上蝕於喉, 或癢或疼、如I之候也,此與傷寒狐惑症同, 當參考之。 以上雖非如喉痹等症之鉅而可名, 要皆喉症之可數而不可忽者也。
亦有伏氣病, 名腎傷寒, 謂非時暴寒, 伏毒於少陰, 始衰不病, 旬日乃發, 脈微弱而咽痛, 次必下利, 當辛熱藥攻其本病, 順其陰陽,則水火降而咽疼自己。 又有少陽傷寒, 不傳太陽, 寒邪抑鬱, 內格陽氣為熱, 上行於咽門經會之處, 寒熱相搏, 而成喉痹, 用辛濕甘苦以製其標病, 以通咽隘。 二者誤用寒涼, 多致不救。 此外又有咽腫痰盛者(宜清心利咽湯, 外吹薑蠶散)。 又有咽痛不腫者(宜甘桔射干湯)。 , 又有已汗下, 餘腫不消者(宜元參解毒湯)。 又有久嗽喉痛者(宜柿霜丸含化)。 又有喉腫如丸者(宜龍腦丸含化)。 又有喉中如有物, 不能吞吐者(宜木香四七丸)。 又有喉中食噎如有物者(宜含化丸)。 又有喉中痰涎壅盛者(宜蘇子降氣湯)。 又有積飲停痰, 蘊熱膈上, 至咽喉腫痛, 胸膈不利, 咳吐痰涎, 舌乾口燥, 無表裡症相兼者(宜連翹散)。 又有走馬喉痹者(宜馬勃、焰硝各一兩, 為末, 每吹一字, 吐涎血即愈)。 又有風毒咽腫, 咽水不下, 及瘰咽痛者(宜水服莨菪子末二錢, 神效)。 又有肺熱喉痛, 有痰熱者(宜甘草鼠粘湯)。 又有熱病咽痛者(宜童便含之效)。 又有懸癰喉痛, 風熱上搏者(宜啟關散)。 又有懸癰垂長, 咽中煩悶者(宜枯礬、 鹽花等分, 研, 筋頭頻點在上, 去涎)。 又有喉中生肉者(宜棉裹筋頭拄鹽揩之, 日五六度)。 又有脾肺虛熱, 上攻咽喉生瘡者(宜麥門冬丸)。 又有喉痹已破,瘡口痛者(宜豬腦蒸熟入薑醋吃之愈)。 又有鎖喉蛇瘴, 嶺南人多受朴蛇瘴氣, 項大腫痛連喉者(宜赤足蜈蚣一二節, 研細, 水下愈)。 又有露地之物有天絲著上,食之咽喉生瘡者(宜白礬、巴豆燒灰, 吹入加愈)。 又有咽喉微覺腫痛, 聲破難言者(宜桔梗湯)。 又有喉痛因於相火, 用涼藥不愈者(宜六味丸加桔梗、 元參、知母、黃柏)。 又有七情氣鬱, 結成痰涎, 隨氣積聚, 堅大如塊, 在心腹間, 或塞咽喉如梅核粉絮狀, 咯不出, 咽不下, 每發欲絕,逆害飲食者(宜四七湯、 噙化丸)。 又有風火上鬱, 咽痛頭脹或項腫, 當用辛涼者(宜滑石、連翹、桑皮、 射干、杏仁、西瓜翠衣)。 又有腎液不收, 肝陽上越,巔脹流涕, 咽喉微痛者(宜六味丸加生地、車前、五味)。
以上零星喉症,又各有治法如此。 而更有總治一切喉中熱毒之方(宜清上丸), 總治一切喉中生瘡之方(宜牛蒡湯), 總治一切喉閉喉風, 痰涎壅塞, 口噤不開,湯水難進之方(宜金鎖匙吹之, 痰自出, 如痰未出, 腫不消, 當刺少商穴), 斯三者備, 喉症更無遺患矣。 要之, 咽喉者, 心肺肝腎呼吸之門,飲食音聲吐納之道, 關係一身, 害人迅速, 故曰走馬看咽喉, 言不可遲誤也。
《正傳》曰: 兩寸脈浮洪而溢者, 喉痹也, 脈微而伏者死。
《回春》曰: 咽喉之脈, 兩寸洪溢, 上盛下虛, 脈忌微伏。
《靈樞》曰: 咽喉者, 水穀之道也。 喉嚨, 氣之所以上下也。 會厭者, 音聲之戶也。 懸雍者, 音聲之關也。
《得效》曰: 喉候氣, 咽咽物。 咽接三脘以通胃, 故以之咽物。 喉通五臟以係肺, 故以之候氣。 氣喉谷咽, 較然明白也。
子和曰: 喉以納氣而通於天, 咽以納食而通於地, 會厭筦乎其上以司開合, 掩其喉則食下, 不掩之則其喉錯, 必舌抵上, 則會厭能開其喉矣,四者交相為用, 缺一則飲食廢而死矣。
《直指》曰︰懸雍, 生於上, 雖不關於咽喉, 其暴腫, 亦熱氣也。 又曰懸雍謂之帝鐘, 其腫而垂下, 有長數寸者, 名帝鐘風, 宜用鹽礬散, 不可針破,針則殺人。
《入門》曰: 懸雍者, 音聲之關, 若臟腑伏熱上衝咽喉, 則懸雍或長而腫。
《內經》曰: 一陰一陽結, 謂之喉痹, 痹與閉同。
《入門》曰: 一陰肝心包, 一陽膽三焦, 四經皆有相火, 火者痰之本, 痰者火之標也。
《正傳》曰: 咽喉病輕重之異, 乃火之微甚故也。
《得效》曰: 凡咽喉閉,毒氣歸心, 胸前腫滿, 氣煩促, 下部洞泄不止者死。
(吾邑尤氏, 為喉科專家, 世傳秘法, 玆幸得之,故特附於此)。 其書曰: 喉症一二日腫痛, 三四日勢定, 有形, 每至三日必發寒熱,或頭痛, 刻刻吹藥, 總不可緩, 方有生機。 喉痹者, 總名, 屬風屬痰屬熱,皆因火鬱而兼熱毒, 致生乳蛾等症, 大要去風痰, 解熱毒, 其症自愈。 單乳蛾多因酒色鬱結而生, 其症生喉旁, 初起一日痛, 二日紅腫, 三日有形,如細白星, 發寒熱者兇, 四日兇勢定, 大約四五日可愈, 吹青藥五分, 黃藥一分,後黃二青三同吹, 出痰, 兼服煎劑(宜喉症主方), 俟大便走後, 症自痊矣。 如至三日, 喉中但紅腫而無細白星, 即為喉癰, 宜辨。 雙乳蛾, 細白星左右俱有,藥照前用。 左屬心, 右屬肝, 煎藥於主方內左宜加黃連、犀角, 右宜加赤芍、柴胡,雙蛾則兼用之。 大便閉加枳殼、元明粉。 連珠蛾, 二白星上下相連, 又或狀如纏袋,用藥照前。 單蛾輕, 雙蛾重, 連珠更重。 喉癰, 過食辛辣炙厚味醇酒, 感熱而發,屬肺, 無形狀, 止紅腫而痛, 重者亦發寒熱頭痛, 四五日可愈, 用青藥加黃藥少許,內服藥(宜膠子蜜調藥, 喉症主方)。 喉癬為虛火上炎, 肺金太旺, 致攻咽喉,生紅絲如哥窯紋, 如秋海棠葉背後紋, 飲食阻梗, 咽痛, 雖不喪命, 不能速愈,用青藥頻吹, 不時擒膠子藥, 再服主方, 加土貝母下氣。 須戒憂思怒憤酒色,忌一切鮮食物, 及動風動火之物, 用藥醫治, 一月可愈。 若不守戒, 不忌口,用藥遲延, 必至症重難愈, 久則聲啞, 而肺金受傷, 不治。 喉菌屬憂鬱血熱氣滯,婦人多患之, 狀如浮萍略高, 面厚紫色, 生喉旁, 初起用青九黃一, 後黃二青三,內服主方, 不可間斷, 亦難速效, 輕則半用或二十日可愈, 重則經月或月餘,治之得法可愈, 亦須守戒忌口。 @舌喉癰, 凡肥人感熱性躁者, 多患此,煎藥犀角地黃湯加減, 吹用黃藥, 但此須吹至舌根下兩旁, 時刻難間, 方能速愈,喉內用青十黃一, 亦須勤吹。 凡舌下生如小舌樣者為@舌, 連喉腫痛即為喉癰,喉不痛者非癰也。 大抵@舌兼喉癰而發者, 十有六七, 其勢兇。 喉閉,傷寒後發難治, 為氣閉不能, 無形無聲。 纏喉風, 曰纏者, 自頤纏擾赤色, 寒熱,心中躁急而發, 先兩日必胸膈氣緊, 出氣短促, 忽然咽喉腫痛, 手足厥冷,頸如絞轉, 熱結於內, 腫擾於外, 且麻且癢, 喉內紅絲纏緊, 手指甲白色,手心壯熱, 喉腫而大, 風痰壅盛如鋸是也, 最為急症。 初起一日, 即用藥頻吹,更服藥猶可治。 若過一日夜, 目直視, 喉中雷鳴者不治。 燈火近口即吹滅者不治。 若喘急額汗, 危在旦夕矣。 倘下藥俱加牛黃。 已上諸症, 十難一生, 不可輕治。 傷寒後患連珠蛾及喉閉者, 不治, 其症喉項強硬, 目睛上視, 故多不治也。 凡喉症非急者, 一二日未必發寒熱, 症尚輕緩, 至第三日必寒熱, 症必加重,須審二便通閉。 如通, 症亦可減, 不過浮游之火, 上攻咽喉,宜服消風清熱降火解毒藥, 即愈。 若二便閉, 乃內有實火, 非用降火解毒重刑,及通二便之藥, 火何從泄, 病何從解, 頭痛不痛亦要問。 凡治喉症, 必吹藥四五管,方可由痰, 必出痰三四次, 可以全愈。 初一管必用黃藥多為要, 宜對喉重口一吹,急提出管, 恐痰即欲嘔出故也, 餘俱輕口吹之。 凡喉症先碎者, 須先用長肉藥吹之,後用青藥。 凡出痰, 不但黃藥多用, 須單用青藥吹入喉中, 方能釣出頑痰。 初起一二日用青藥, 漸漸多加黃藥。 勢甚者, 黃藥為君, 或單用青藥。 凡喉症,必大便去後, 方可望痊, 如閉結, 不可輕許其愈。 凡喉症無痰者, 不治。 喉閉多因先患勞病重症既久, 虛火上升,榮血已竭, 喉之上有紅點, 密密如蚊蟲咬斑, 此係危篤將殂, 斷不可治也。 凡喉連胸紅腫,此係肺癰之症, 必用蜜調藥, 加百藥煎為要。 凡喉症初起, 大便閉, 宜大黃、元明粉下之, 則火自降而易痊。 若五六日後,不食而大便秘, 用大黃、元明粉, 反立斃。 蓋以病後胃虛, 元氣已弱,故禁用此二藥,雖閉甚, 只宜用蜜導法, 此秘訣也。 凡吹藥, 不但患處要吹, 並四圍好肉上亦要吹, 方不延開, 且易愈。 凡吹喉內藥, 須用氣和平, 用管周圍吹之為妙。 凡用青藥, 看兇症, 冰片多於甘草, 將愈, 甘草多於冰片。 凡藥入瓶須捺實, 及用時, 須將管發松, 毋忽略也。 青藥方 煉礬 牙硝各三分 百草霜硼砂各五分 薄荷末二分 燈草灰 冰片各一分 煉礬法: 明礬研細, 入傾銀罐內半小罐, 將罐入爐,用桴炭火煨烊, 以銅箸針入罐底攪之,無礬塊為度, 即將研細上好槍硝投入礬內十分之三, 次將研細白硼砂投入礬內亦十分之三, 少頃再投入生礬末, 逐漸投下, 候礬烊盡, 照前投硝硼少許, 如是逐漸逐層投完, 直待礬舖出罐內, 高如饅頭而止,須加炭火, 燒至礬枯乾, 然後用瓦片一大塊, 複罐上一時, 取起, 將牛黃少許為細末,用水五六匙調和, 以匙抄滴礬內, 將罐仍入火內, 烘乾即取起, 連罐覆合潔淨地上, 地上用紙襯罐子, 罐上再用碗覆之, 過七日收貯。 須煉礬至輕鬆,無豎紋者佳, 如堅實有豎紋, 即不堪用, ?時火候, 初起宜緩, 亦不可太緩, 恐礬僵定, 不易熔化,致有豎紋; 中後須用武火, 若礬末烊盡即投硝硼, 亦不能熔化, 致有豎紋。 凡銀罐須要生者, 先用炭火烘爐, 然後入爐, 不致炮碎, 亦不可放濕炭上烘, 使濕透入罐, 經火亦必致炮碎矣。 ?燈草法: 擇肥白燈草一把,舖淨桌上, 清水噴濕, 候至燈心內潮濕為度。 將筆套一個, 要完固不碎, 兩頭厚薄相勻, 用水濕管內, 以淡紅紙圍塞緊一頭,即將濕燈草捏入管內, 以竹箸打實, 傾去水, 塞滿後, 再以濕紙圍塞口, 入桴炭火?之, ?絕為度。 取出放淨磚地上, 須以水預先噴濕地上,碗蓋之待冷, 剝去筆套灰及紙灰, 拆開燈草灰,須黑水成團者佳。 ?時勿筆套炮碎, 碎則無用。 不可?過, 過則灰無用, 又不可?生, 生則灰不成。 此藥最輕,?時極難得法,須平日多製, 以備急用。 取百草霜法: 即鍋底灰也。 燒茅柴者佳。 須取近鍋臍者可用, 若鍋底心、鍋口邊者, 俱不用。 先輕刮去上面一層。 配藥法配成即碧丹: 每煉礬三分, 加百草霜半匙, 研細, 次入燈草灰一釐,研勻如瓦灰色, 再入甘草末三匙, 薄荷末二分, 研, 再入上好冰片半分, 多加尤妙。 研勻細, 入磁瓶,紙塞緊口, 勿令出氣。 用時以烏金紙包此藥。 須時配合, 若合過五日即不效, 五日遇陰雨, 亦無效也, 不得草率。 如吹喉症, 欲出痰, 加豬牙皂角末少許。 惟喉癰及單乳蛾輕症,單用青藥即效。 若遇重症, 須兼黃藥用之。 若二藥兼用, 前後多少, 最為要訣。 凡初起, 用青藥九分, 配黃藥一分, 吹過五管,次用青八黃二, 再次用青七黃三。 如症重, 青黃對半用, 用至三五次, 痰涎必不壅, 然後用黃六青四,將管直對喉中,重吹一次, 立刻收管, 即吊出痰, 此要訣也。 若症重甚, 用黃八青二尤效。 凡初起吹一次, 須令患者低頭開口,溜出痰涎。 凡遇春夏時配藥, 青藥多用薄荷, 少用製礬。 秋冬製礬多用,薄荷少用。 此要訣。 加硼砂少許, 薄荷須二試者為妙, 其梗葉細,味辛涼, 若頭試梗葉大,三試味薄, 俱不堪用。 青藥, 驅風消痰, 清熱解毒,真是良方, 然性尚緩, 不及黃藥能消腫毒, 除風熱, 開喉閉, 出痰涎, 最為神效。 然症初起, 黃藥不可多用, 因其能直透入內, 且善走散, 若初起即多用之, 恐藥與病不相入也。 喉症即重, 三日前尚未成膿,藥能消散之, 故尚無慮, 至五日已成膿, 必難消散,穿破後必爛成窠, 為難愈耳, 爛處須用口疳藥多加龍骨、珍珠。 黃藥方 蒲黃二分 硝九分 硼砂冰片 薄荷葉各一分 製硝法: 馬牙硝長白厚大者, 溫湯蘸過, 棉紙挹乾, 仍用紙包好, 放灶上鹽罐洞內五六日, 自乾, 白如霜。 或用柴灰置飯夢內,以硝一大塊放灰土, 水淋過, 留盆內一宿, 硝自凝結, 撈出放熱灰上收乾, 仍用紙包放鹽罐洞內。 倘未製就,急切要用, 炒乾亦可。 生硝必提過則味淡而性平, 且合藥可以留久。 每硝八兩, 水四飯碗, 煎三碗,取起入尖底凸口砂盆內, 將竹黃籃片做品字樣竹竿放在盆內, 過一宿, 硝自凝結於底, 提起竹竿,則硝自起, 此須十二月內製之為佳, 此又一法也。 薑蠶擇其細直而腹小者, 為雄,可用; 粗而腹大者, 為雌, 不可用也。 將牙刷蘸水刷去石灰, 瓦上文火炙如醬色,又要折斷中間無筋連者佳, 研細。 豬牙皂角, 取堅小不蛀者, 瓦上炙至色光明而脆為度,去兩頭研末。 蒲黃生用, 用羅絹篩細黃末,去粗褐色者。 配藥法配成即金丹︰每牙硝二錢, 蒲黃四分,研細, 次下薑蠶末一分, 牙皂末一分半, 共研極細, 如淡鵝黃色, 加上好冰片一分, 研勻, 此藥可留久,雖經年可用, 惟冰片臨時加可耳。 上藥,薑能消腫出痰, 若遇牙叉、穿牙疔, 專用此藥治之。 如咽喉等症, 則兼用青藥。 看症輕重, 多少用之, 症重者再加牛黃, 如喉閉及纏喉風,加薑蠶、牙皂,餘只用牙硝、蒲黃可也。 口疳藥 上好薄荷葉研細絹篩三分兒茶末二分半 製黃柏末一釐 白龍骨末二釐 堅細 白芷末如腫痛用三四釐如不腫痛用二釐半 生甘草末用五釐 珍珠細末五釐共研極細, 加上好冰片三釐, 再研勻, 入磁瓶封固, 凡遇口碎及各種口疳, 用此治之。 若初腫起而熱甚者, 多加薄荷及冰片, 取其辛涼能發散也。 若患不腫熱甚, 且病,則宜以長肉為主, 用長肉藥。 長肉藥 即前口疳藥, 多用兒茶末、龍骨末配成紫色。 凡治喉症碎者,亦用此長肉藥。 如治走馬牙疳、穿牙毒。 凡極重口疳, 初生小兒胎毒口疳, 本方加牛黃,倍珠末, 無不奏效。 若黑臭爛者不治。 小兒黃色胎疳, 如乾橘囊者不治。 如痧痘後口疳, 去黃柏、龍骨, 加牛黃,倍珠末。 大抵遇極兇症難效者, 或欲速愈見奇, 加牛黃五釐, 珠末六釐更妙, 二味宜多加, 痘後疳非此不除, 餘症加之, 則效如神。 此係口疳藥秘訣。 口疳重症藥內加上好滴乳石少許, 上好珍珠少許,入兒茶內研極細, 此亦秘訣。 製黃柏法: 先用荊芥穗為君, 甘草為臣, 煎濃湯,浸黃柏柔軟為度, 取起攤瓦上, 慢火炙至金黃色, 如焦色者去之, 再以白蜜湯漉拉,一次曬乾聽用。 甘草須擇細小堅實者。 膠子蜜調藥 薄荷葉末為君, 煉礬為臣, 燈草灰, 川貝母二味為佐, 百草霜、冰片、甘草末三味為使, 先將煉礬、百草霜研和,後入燈草灰再研, 後入薄荷、貝母研極細, 方入冰片再研和, 配成青灰色, 用白蜜調, 治喉癬、喉菌, 須時時刻刻噙咽。 若症重,兼服煎劑及用吹藥。
牛蒡子炒研 | 前胡連翹 金銀花 黑山梔 甘草 枯芩炒黑元參 桔梗 花粉 薄荷 加燈心三十段, 泉水煎。 如發寒熱加小柴胡。 頭痛加?石膏。 胸膈飽悶加枳殼。 鬱熱而發加赤芍、貝母。 口渴加麥冬、知母。 |
玉液上清丸 | 蘇州薄荷葉十四兩 柿霜五兩 桔梗四兩半 甘草三兩半 川芎二兩 八錢 川百藥煎五錢 防風兩六錢 砂仁四錢半 福建青黛三錢 冰片 元明粉 白 硼砂各二錢 此吳陽谷所傳方也。 研細末, 蜜丸芡實大, 每服一丸, 不拘時噙化,專治風痰上壅, 頭目不清, 咽喉腫痛, 口舌生瘡。 服之生津液, 化痰涎。 昔宋神宗患喉痹, 服此藥一丸, 立愈。 |
咽喉腫痛方 | 百草霜六錢 梅礬一兩甘草三錢 片腦不拘多少 此方兼治乳蛾牙叉等 症。 若治纏喉風、喉閉, 一切急症, 用梅礬一兩, 生甘草三錢, 兒茶五錢, 雄黃二錢,珍珠、琥珀各六分, 自死僵蠶去頭足炙脆為末, 麝香少許, 薄荷一兩。 又有時去雄黃,加蒲黃六錢。 |
製梅礬法 | 取大青梅圓嫩而脆者, 先切下圓蓋, 好好去核, 將白礬研細,捺入梅內, 仍用圓蓋覆上, 以竹釘釘好, 過一夜, 明晨以炭火?之, 梅不用,其礬輕白如膩粉, 味極平酸, 收貯磁瓶聽用。 |
以上皆《喉科秘傳》也。 但其書總論云, 言咽喉, 則牙舌即包羅於內,故口齒唇舌等症治, 相連而及。 並其方藥, 有即與喉科通者, 餘此節本各分門,然因尤氏之書雜舉, 不便採摘分隸於各門之下, 故姑取口牙唇舌等治法,亦並錄於喉症之後, 庶方藥可以類查, 不至瑣雜難稽也。 其書曰︰頸癰胸前紅腫, 形在外亦欲內攻, 甚則喉腫而閉,出膿, 外急以藥敷之(宜三黃散), 內吹青藥, 服煎劑(宜喉症主方)。 面癰與前症相仿,大抵屬鬱。 托腮癰生於腮下, 因過飲醇酒, 多食厚味, 熱毒所結而生, 治法如前。 舌癰舌紅而腫大, 屬心經火盛, 角額亦紅腫, 吹藥用青黃對半, 須吹至舌根方愈,煎藥多加黃連、山梔、犀角。 木舌舌腫大如煮熟豬肝, 不能轉動, 生舌根下, 狀如白棗,有青紫筋, 不能速愈, 半月可痊。 如初起不疼, 不發寒熱,漸漸腫大, 初起愈遲, 則愈難療。 因憂鬱而發, 內服煎藥(宜舌症主方),外用青藥加黃藥, 初起青黃對半, 後單用黃藥。 舌菌屬心經, 多因氣鬱而生,舌上如菌狀, 或如木耳, 其色紅紫。 紫舌脹屬心火, 內必煩躁悶亂, 吹藥單用青,內服藥(宜犀角地黃湯加減), 一二日可愈也。 懸癰生於上, 有紫泡如豆大, 用簪腳挑破, 血出即愈,或用口疳藥吹一次, 亦可。 牙槽風初起, 先齒痛不已, 後牙根肉浮腫,紫黑色, 或出血, 久則腐爛而臭, 急用吹藥(宜用冰王方加牛黃、兒茶、珍珠), 然不能速效,必至半月始愈。 初治五日, 紫色退至白色, 再至五日,可長肉, 再治五日, 方可望痊。 此症若久不愈, 甚則齒縫出白膿,謂之牙漏, 極難調治, 須戒酒色, 忌食一切辛辣炙, 內服滋陰降火之劑(宜犀角地黃湯加減),外用口疳吹藥, 方可漸愈。 甚則齒落, 上爿左邊第一門牙落者,不治。 已上二經, 皆屬胃火腎虛, 內必須服煎劑為妙。 牙癰其初起有小塊,牙根肉上, 或上或下, 或內或外, 其狀高硬, 即用口疳藥吹之,能消。 牙菌生於牙根, 紫黑色,高起如祟, 用口疳藥治之, 此係火盛血熱而兼氣滯, 宜內服煎劑。 穿牙疔先二日牙痛, 發寒熱,後痛不可忍, 牙根上發一塊, 紫色, 用黃藥略加青藥治之, 內服涼血解毒, 降火消疔之劑。 此症初起未破, 名穿牙疔, 已破即穿牙毒, 一症兩名。 穿牙毒用口疳藥加牛黃,倍珠末、兒茶治之, 內服煎劑, 其色青者不治, 紅者可治。 牙叉生於牙根叉中,齒不能開, 牙關緊閉, 用黃藥吹之, 須吹到牙叉中, 腫塊消散方止。 此症初起勢甚,至夜尤甚, 然不難愈, 亦不傷命。 大凡患牙癰, 牙根紅腫,但牙關不緊, 口能開合。 若患牙叉, 則牙根脹腫而大, 牙關緊閉, 口不開, 先用青黃二藥吹入牙根,外用黃速香削成鑿子樣, 漸進牙門, 則牙漸開, 方可吹進黃藥。 牙括屬胃火, 如豆大,或內或外, 先用黃藥, 後用口疳藥多加薄荷、冰片, 煎藥內多加石膏、連翹。 牙宣牙縫出血,上屬肝, 下屬胃, 實火上攻故也。 亦有胃虛火動, 腐爛牙根, 以致淡血常常滲漏不已, 內服清胃涼血之劑, 外用珍珠散。 又胃虛火動, 腐爛牙根, 外用長肉藥吹之,內服扶脾清火之劑。 鵝口初生月內小兒, 滿口舌上生白屑如鵝口樣, 先用絲棉卷箸, 水中蘸濕, 繳去舌上白翳,用口疳藥吹之, 頻繳頻吹, 自愈, 內亦須服藥(宜犀角丸, 或犀角汁,或化毒丸)。
馬牙疳, 初生小兒胎內受熱,見風即生, 但看牙根上有白色如脆骨者即是, 先用溫水青絹繳淨口內,竹箸撬開牙根, 將銀簪腳淺淺挑碎, 出血繳淨, 吹口疳藥, 立愈。 此症初發,出苔即打噴嚏, 含乳不吮, 其病已深, 若不急治, 入腹即死, 切勿誤作黃疸之類,出苔便當看視, 日日要挑, 至三四日病即成, 五六日堅硬難治, 甚有發而又發者,大約百日外可免此患。
小兒走馬牙疳, 及大人牙槽風, 俱要防齒落, 上爿左邊門牙,為牙中之主, 此牙落, 則餘牙盡落矣, 最重難治。 若此牙不落, 餘牙雖落無妨。 凡治牙疳, 俱用黃藥多青藥少, 倘有碎處, 先用長肉藥吹一管, 後用本藥吹之,無虞。
凡治口疳, 用絲棉輕攪, 切不可用青布, 恐布硬, 一觸患處, 以致疼痛也。 凡唇上乾, 難吹藥者, 用蜜調敷上, 或用湯水濕其患處, 再用吹藥。 凡患口舌等恙,吹藥後舌上無涎, 乾如橘囊者, 不治。 凡遇口舌腐爛無血出者, 不治。
舌症主方 | 黃連 黑山梔 犀角 連翹 丹皮 生地 赤芍 麥冬 甘草 木通如兼 口唇必用?石膏為君, 以瀉脾火。 惟舌屬心, 故專瀉心火。 如有鬱兼有積痰, 加貝母。 不拘咽喉口舌等症, 如大便閉結, 加枳殼、無明粉, 引用燈心。 凡病後忌用寒涼,恐妨大體。 |
牙症主方 | 元參 丹皮 知母 甘草白芍 地骨皮 山梔 黃柏 車前子 如熱甚加 ?石膏為君, 炒黑升麻為佐。 如有風加荊芥穗。 如虛加枳子、熟地, 去山梔。 如解毒加黃連、連翹。 如穿牙疔毒, 則用消腫解毒之藥, 加紫花地丁、甘菊。 凡舌腫大, 生蒲黃加冰片敷之。 舌出血用炒蒲黃。 @舌喉癰, 大便秘, 煎藥內加大黃、 元明粉。 小便不利, 煎藥內加六一散甚效, 此心法也。 齒乃腎之標, 骨之餘。 足陽明胃脈貫絡於齒上根, 手陽明大腸脈貫絡於齒下根, 屬腎熱有風寒, 亦有因腎虛。 一兒兩唇腫黑, 勢甚可畏, 服藥用連翹、牛蒡子、?石膏、黃連、山梔、生地、丹皮、 花粉、枳殼、元參、桔梗、甘草、木通。 如熱加薄荷、前胡, 大便秘加元明粉一錢,通即去之, 外用口疳吹藥, 多加薄荷、冰片。 |
口疳喉內結毒吹藥 | 薄荷末一錢 兒茶八分 天靈蓋?三分 珠末二分 朱砂甘草末 牛黃 冰片各一分 如廣瘡結毒, 加上好輕粉少許。 一方加升丹、紅粉霜。 三黃散 生大黃 薑黃各二錢 生蒲黃五分 冰片五釐 麝香二釐 共為細末, 用白 蜜調, 加蔥、薑汁二三匙敷患處, 或芭蕉根汁, 或扁柏汁和蜜調, 俱可。 此方治頸癰、 面癰、打腮癰等症, 並治小兒丹毒, 兼敷陰症。 |
人中白散 | 人中白製 雞內金 掛金燈子 青黛 鹿角灰 蒲黃 薄荷 白芷冰片 甘草 共為末吹之。 治牙叉七日愈。 治舌根癰五日愈。 治重舌七日愈。 治喉蛾三四日愈。 治喉菌半月可愈。 消腫用金、玉二丹, 碎用碧丹。 製人中白法: 取多年溺器一個, 用水灌放火爐上, 滾則傾出, 如此三五次, 去盡穢氣,然後鹽泥封固, 大火?之, 半日取起, 冷定, 去泥殼, 取溺器內淡紅色者,置地上去火毒聽用。 |
玉鑰匙 | 用巴豆壓油於紙上, 取油紙捻成條子, 點火吹滅, 以煙燻入鼻中,一時口鼻流涎, 牙關自開。 此方專治牙關緊閉。 |
黃袍散 | 薄荷葉一兩 黃柏 甘草各三錢 黃連二錢 冰片不拘多少 此方專治一切口疳口碎, 走馬胎疳, 痧痘後疳, 口糜口腐等症。 |
藍袍散 | 銅青水飛淨 生甘草各二錢白芷一錢 硼砂二錢 楝子去蛀, 打碎,炒黑研末二錢。 |
冰王散 | 冰片八分 人中白 黃柏蒲黃各一錢 薄荷葉 黃連各錢半 甘草青黛 硼 砂 朴硝各五分 枯礬少許 共為末, 內吹外敷俱妙。 兼治丹毒。 犀角丸 犀角 粉草 朴硝各二錢 桔梗一兩 赤苓 生地 連翹 新牛蒡子 元參各 五錢 青黛一錢 蜜丸, 龍眼大, 每一丸, 薄荷湯下。 兼驚則朱砂為衣。 此方專治小兒走馬牙疳。 通治小兒諸瘡, 及痧痘後餘毒並效。 |
十寶丹 | 梅礬 薄荷 兒茶各一兩甘草五錢 乳石三錢 血竭 珍珠 琥珀各二錢 冰片三分 此方口喉通用。 |
喉痹、纏喉風、單乳蛾, 其形圓如箸頭, 生喉中左右, 若生下關不能見者,難治(宜羅青散。 又方, 不論單雙蛾, 用牡蠣粉四匙、陳醋一盞, 砂鍋煎數沸,待冷, 不時噙漱, 止痛平腫甚效)。 雙乳蛾, 兩個生喉間關下是也, 難治(宜羅青散、 消毒散)。 蟬舌風, 舌下再生一舌也。 牙蜞風, 牙根腫甚, 聚毒成瘡是也。 木舌風,舌上黃色腫痛。 魚口風, 如魚吸水是也, 不治。 懸蜞蟲毒風, 上膕腫, 湯水難入,形腫如雞卵。 搶食風, 亦名飛絲毒, 生口中, 或食鯉鯰惡物發泡是也。 擸頰風,腮頰結腫, 牙盡處腫破。 喉風風, 自頤纏繞赤色, 寒熱。 松子風,口內滿喉間, 赤紫如豬肝, 張口吐物, 則氣逆關閉, 飲食不入。 崩砂疳口風,自舌下牙根上赤腫, 口內作, 如湯之熱, 牙根漸爛, 齒牙漸脫。 連珠風, 自舌起,初起一個, 又起一個, 甚者三五七九個, 連珠生起。 蜂子毒, 或在臉腮洋爛,或在喉關舌下作, 色黃如蜂。 走注瘰風, 頸項結核五七個, 皮膚赤腫, 作寒熱。[咽喉看法]
初起紅色腫痛, 語聲清朗, 無表裡症相兼者輕。 如已成腫痛,咽喉半開半閉, 咯吐痰涎, 飲食稍進者順。 咽喉腫閉, 牙關緊急, 言語不清,痰壅氣急, 聲小者險。 咽喉腫閉, 牙關緊急, 言語不清, 痰壅氣急, 聲小者險。 咽喉驟閉, 痰涎壅塞, 口噤不開, 探吐不出, 聲喘者死。 生瘡之後, 毒結喉間,腫痛腐爛, 吐納不堪, 聲啞者重。 久嗽, 痰火虛陽攻上, 咳傷咽痛,但見聲嘶面紅者死。 音聲病, 肺家火熱症也。 蓋聲啞者, 莫不由於肺熱,宜降氣清熱, 潤肺生津, 涼血益血(宜鬱金、生地、蒲黃、茅根、白芨、阿膠、 童便、知母)。 聲重者, 莫不由於肺熱痰稠(宜用前藥加薄荷、竹瀝)。 暴喑者,莫不由於火盛, 宜降氣發音聲(宜蘇子、貝母、桔梗、枇杷葉、百部、竹瀝、天冬、 麥冬、梨汁、甘草、薄荷、元參、桑皮、童便)。 亦有寒包熱而聲啞者(宜鬱金湯)。 亦有風毒入肺而失音, 或痰迷而舌強者(宜防己、薑蠶、木通、菖蒲、竹瀝、山梔、 南星、半夏、荊芥、陳皮)。 亦有喉音如故, 但舌本不能轉運言語,由於體虛有痰者(宜補虛湯)。 亦有中風病, 而舌強、舌卷、不能言者(宜大秦艽湯,若天熱, 加知母五分)。 亦有勞嗽失音, 但喉聲不清者(宜訶子湯)。 亦有痰結喉中,語不出者(宜玉粉丸)。 亦有久嗽失音者(宜蛤蚧丸)。 亦有暴嗽失音者(宜杏仁桑皮湯)。 亦有初感風邪, 驟用參*五味而喉啞者(宜細辛、 半夏、生薑)。 倘邪去仍嗽, 肺管開也(宜五味、烏梅, 一斂即愈)。 大抵總治喉音啞, 久嗽聲啞, 須用清滋之品(宜清音湯)。
《直指》曰: 肺為聲音之門, 心為聲音之主, 腎為聲音之根。 風寒暑濕氣血痰熱邪氣乾於心肺者, 病在上脘,隨症解之, 邪散則天籟鳴矣。 若腎虛不能納氣歸元, 致氣逆而上, 咳嗽痰壅, 或喘或脹, 胸腹百骸, 俱為牽製, 嗽益重, 氣益乏, 聲益乾矣。 (以上言聲音出於腎)。
錢仲陽曰: 大病後, 及虛勞病, 雖有聲而不能言, 又能進藥, 此非失音, 乃腎怯不能上接於陽故也, 當補腎, 失音乃感風寒而卒病耳。 (以上言腎怯與失音相似)。
《內經》曰: 中盛藏滿,氣勝傷恐者, 聲如從室中言, 是中氣之濕也。
《靈樞》曰: 病人語聲寂寂然善驚呼者, 骨節間病。 語聲喑喑然不徹者, 心胸間病。 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
《回春》曰: 肝病聲悲, 肺病聲促, 心病聲雄, 脾病聲慢, 腎病聲沉, 大腸病聲長, 小腸病聲短, 胃家聲速, 膽病聲清, 膀胱病聲微。
東垣曰: 濕勝則聲音如甕中出矣。 (以上言聽音辨症)。
《靈樞》曰: 寒氣客於會厭, 則厭不能發, 發不能下, 故無音也。
《得效》曰: 醉臥當風, 使人卒失音。 丹溪曰: 風冷, 能令人卒失音。 (以上言卒然無音)。
《綱目》曰: 喑者, 邪入陰分也, 然有二症︰一曰舌喑, 乃中風舌不轉運之類是也; 一曰喉喑, 乃勞嗽失音之類是也。 蓋舌喑, 但舌本不能轉運言語,而喉咽音聲則如故也。 喉喑, 但喉中聲嘶, 而舌本能轉運言語也。 (以上言喑啞有二)。
《得效》曰: 五臟久咳則聲嘶, 嘶者, 喉破也, 非咽門病。
《入門》曰: 用力顫掉聲嘶, 乃氣虛衛冷甚也。 丹溪曰: 咳嗽聲嘶, 乃血虛受熱之故也。 (以上言聲嘶)。
《內經》曰: 不得臥而息有音者, 是陽明之逆也。 足三陽本下行, 今逆而上行, 故息有音也。 陽明者, 胃脈也,陽明逆, 不得從其道, 故不得臥也。 夫起居如故, 而息有音者, 此肺之絡脈逆也。 絡脈之病人也微, 故起居如故, 而息有音。 (以上言息有音)。
扁鵲曰: 病人五臟已奪, 神明不守, 聲嘶者死。
《入門》曰︰內傷虛損, 因瘡失音者不治。 病人陰陽俱絕, 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矣。 (以上言聲音不治症)。
喉痹欽 | [總治] | 桔梗 元參 貝母 荊芥 薄荷 薑蠶 前胡 甘草 花粉 燈心 牛蒡子 款冬花 |
清心利咽湯 | [痰盛] | 黃連 黃芩 防風 荊芥 薄荷 桔梗 山梔 連翹 元 參 大黃 朴硝 甘草 牛蒡子 |
吹藥方 | [又] | 火硝錢半 硼砂五分 薑蠶二分半 冰片二釐 |
八味丸 | [又] | 熟地 山藥 山萸丹皮 茯苓 澤瀉 附子 肉桂 |
歸脾湯 | [又] | |
石膏敗毒散 | [熱症] | |
通經丸 | [經閉] | 桂心 青皮 大黃 薑炭 蓬朮 乾漆 當歸 桃仁 延胡索 |
牛蒡湯 | [喉痹] | 升麻 牛蒡子 黃藥子 無參 紫背浮萍 桔梗 甘草 天花粉 外用通隘散吹之。 |
通隘散 | [又] | 硼砂二分 兒茶青黛 滑石 寒水石各一分 黃連 黃柏 清黃 枯礬各半分 冰片二釐 |
大承氣湯 | [陽盛] | 大黃 芒硝 厚朴 枳實 |
芩連消毒飲 | [項腫] | 柴胡 羌活 黃芩 黃連 防風 荊芥 白芷 川芎 連翹 桔梗 枳殼 射干 大黃 甘草 牛蒡子 等分, 惟桔梗加倍。 |
急救方 | [口緊] | 馬蘭梗葉打汁, 入醋少許滴鼻中, 或灌喉中, 痰自開。 |
解毒雄黃丸 | [喉風] | 雄黃 鬱金各一兩 巴豆十四粒 醋糊丸, 綠豆大, 醋磨, 下七丸, 吐痰即愈。 不吐再服, 或就腫處刺血, 以牙硝吹點之, 或刺手大指之少商穴。 |
青靈膏 | [喉癬] | 薄荷三錢 貝母一錢 百草霜 甘草各六分 冰片三分 玉丹二錢 元丹八分 共研細, 蜜丸噙化。 |
犀角地黃湯 | [喉癰] | 犀角 生地 赤芍 山梔 丹皮 甘草 黃芩 燈心 口渴 加麥冬。 |
甘桔射干湯 | [喉杵] | 桔梗二錢 山豆根 甘草 射干 連翹 防風 荊芥 元參 牛蒡子各一錢二分 竹葉十片 |
養金湯 | [咽燥] | 生地 阿膠 杏仁 知母 沙參 麥冬 桑皮 蜜 |
百靈丸 | [結塊] | 百草霜 蜜丸, 芡實大, 新汲水化服。 |
元參解毒湯 | [餘腫] | 元參 山梔黃芩 甘草 葛根 桔梗 生地 荊芥 |
柿霜丸 | [嗽痛] | 柿霜 硼砂 天冬 麥冬各二錢 元參一錢 烏梅肉五分蜜丸, 含化。 |
木香四七丸 | [喉梗] | 木香五分射干 檳榔 羚羊角 犀角 陳皮 厚朴半夏各一錢 赤苓二錢 升麻 元參 桑皮各錢半 生薑 |
六味丸 | [相火] | 地黃 山藥 山萸 丹皮 茯苓 澤瀉 |
噙化龍腦丸 | [喉腫] | 冰片 射干各二分半 鐘乳粉 升麻 牙硝 黃耆各一錢 大黃 甘草各五分 生地五錢 蜜丸。 |
含化丸 | [食噎] | 杏仁五錢 枇杷葉 官桂 人參各一兩 蜜丸, 含化, 以愈為度。 |
四七湯 | [梅核氣] | 蘇葉 半夏 厚朴 赤茯苓 陳皮 枳實 南星 砂仁神#各一錢 青皮七分 蔻仁六分 檳榔益智仁各三分 薑五片 |
蘇子降氣湯 | [痰塞] | 蘇子 厚朴半夏 陳皮 前胡 官桂各一錢 甘草五分 |
連翹散 | [痰飲] | 連翹 葛根 赤芍 黃芩 山梔 桔梗 升麻 麥冬 甘草木通 牛蒡子 |
少陰甘桔湯 | [咽痛] | 甘草 桔梗 川芎 陳皮 柴胡 黃芩 無參 羌活 升麻 |
清上丸 | [熱毒] | 熊膽一分 雄黃薄荷 青鹽各五分 硼砂一錢 膽礬少許蜜丸, 壓舌下化。 |
僵蠶散 | [痰盛] | 僵蠶末 薑汁調灌, 立愈。 又方薑蠶炒研, 生礬研, 等分, 白梅肉丸, 皂子大, 棉裹含化, 咽汁良。 此方治急喉閉神效。 |
甘草鼠粘湯 | [肺熱] | 炒甘草二兩桔梗米泔浸一夜炒一兩 鼠粘根二兩 每末二錢, 水鐘半, 入阿膠一錢煎服。 |
啟關散 | [懸癰] | 炒惡實 生甘草等分, 水煎含咽。 |
麥門冬丸 | [實熱] | 麥冬一兩 黃連五錢 蜜丸, 每二十丸, 麥冬湯下。 |
金鎖匙 | [喉閉] | 火硝錢半 硼砂五錢 薑蠶一錢 冰片一分 雄黃二錢 共研末, 吹之, 痰自出。 如腫不消, 刺少商穴。 |
羅青散 | [乳蛾] | 蒲黃五分 羅青盆硝各三分 甘草一分 冷蜜水調, 細咽如吞, 不下, 以鵝翎蘸藥掃入喉內。 |
金丹 | [總治] | 槍硝錢八分 生蒲黃四分 薑蠶一錢 牙皂分半 冰片一分研細吹。 此方能消腫去痰。 |
碧丹 | [又] | 玉丹三分 元丹一釐百草霜半匙 甘草炭三匙 冰片五釐 薄荷 去筋二分 牙皂少許 凡喉痹初起, 金丹不宜多用,以其性善走, 功能達內, 症輕則不勝藥力也。 此碧丹消痰清熱, 祛風解毒, 開喉痹, 出痰涎最效, 不比金丹之迅利。 凡喉痹單蛾輕症, 止用碧丹,重症金碧合用。 初起碧九金一, 吹過五管後, 碧七金三。 極重金碧各半。 痰涎上壅, 金六碧四。 因症之輕重, 以定藥之多寡, 最宜斟酌, 無痰切莫亂用。 |
玉丹 | [又] | 即前尤氏方內之煉礬也。 |
元丹 | [又] | 即前尤氏方內之?燈草灰也。 |
雪梅丹 | [又] | 即前尤氏方內之製梅礬也。 |
配合吹藥 | [又] | 碧丹二分 元丹一釐 百草霜五釐 甘草 冰片各一分 薄荷 末二分 牙硝研三分 |
鬱金湯 | [寒包熱] | 鬱金 生地知母 阿膠 牛蒡子 杏仁 童便 桔梗沙參 蟬退 |
補虛湯 | [舌強] | 黃耆 白朮 當歸 陳皮各一錢 竹瀝 薑汁各半盞 |
大秦艽湯 | [舌卷] | 秦艽 石膏甘草 川芎 當歸 白芍 羌活 獨活 防風 黃芩 白朮 白芷 茯苓 細辛 熟地生地 |
訶子湯 | [音濁] | 訶子二個一炙一生 桔梗五錢半炒半生 甘草二錢半炙半生童便、 水各半盞煎。 三服愈。 |
玉粉丸 | [痰結] | 半夏五錢 草烏炮二錢半 肉桂一分半 薑汁糊丸, 每夜含化一丸。 |
杏仁桑皮湯 | [暴嗽] | 杏仁一兩桑皮五錢 薑汁 白蜜 砂糖各一兩 五味子 紫 菀各二錢 通草 貝母各四錢 |
蛤蚧丸 | [久嗽] | 蛤蚧一對去口足溫水浸去膜刮了血脈酥炙 訶子 阿膠 生地 麥冬 炙甘草 細辛各五錢 蜜丸, 含化。 |
清音湯 | [總治] | 訶子肉 阿膠天冬 鹽知母各五錢 蜜炙黃柏 麥冬 茯苓 歸身 生地 熟地各一錢 人參三分烏梅二個 人乳 牛乳 梨汁各一盞 蜜丸, 每一錢, 含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