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女科

小產


行房小產

妊婦因行房致小產血崩不止,人以為火動之極也,誰知是氣脫之故乎!血崩本於氣虛,火盛本於水虧,腎水既虧,則氣之生源涸矣;氣源既涸,而氣有不脫者乎?!此火動是標,而氣脫是本也。經云:「治病必求其本」,本固而標自立矣。若只以止血為主,而不急固其氣,則氣散不能速回,而血何由止!不大補其精,則水涸不能速長,而火且益熾,不揣其本,而齊其末,山未見有能濟者也。方用固氣填精湯。

人參(一兩) 黃耆(一兩,生用) 白朮(五錢,土炒)
大熟地(一兩,九蒸) 當歸(五錢,酒洗) 三七(三錢,研末)
荊芥穗(二錢,炒黑)

水煎。服一劑而血止,二劑而身安,四劑則全愈。此方之妙,妙在不去清火,而惟補氣補精,其奏功獨神者,以諸藥溫潤能除大熱也。蓋熱是虛,故補氣自能攝血,補精自能止血,意在本也。

小產血期多由行房而致。若年逾四十參耆宜倍用,熟地宜減半用,以其氣虛火衰也,否則每令氣脫不救。凡有妊娠者,須忍欲謹避房事,萬勿自蹈危途,慎之!


閃跌小產

妊婦有跌撲閃挫,遂致小產,血流紫塊,昏暈欲絕者,人皆曰瘀血作祟也,誰知是血室損傷乎!夫血室與胞胎相連,如唇齒之相依。胞胎有傷,則血室亦損,唇亡齒寒,理有必然也。然胞胎傷損而流血者,其傷淺;血室傷損而流血者,其傷深。傷之淺者,疼在腹;傷之深者,暈在心。同一跌撲損傷,而未小產與已小產,治不各不同。未小產而胎不安者,宜顧其胎,而不可輕去其血;已小產而血大崩,宜散其瘀,而不可重傷其氣。蓋胎已墮血既脫,而血室空虛,惟氣存耳。倘或再傷其氣,安保無氣脫之憂乎!經云:「血為營,氣為衛」。使衛有不固,則營無依而安矣。故必補氣以生血,新血生而瘀血自散矣。方用理氣散絮湯。

人參(一兩) 黃耆(一兩,生用) 當歸(五錢,酒洗)
茯苓(三錢) 紅花(一錢) 丹皮(三錢)
薑炭(五錢)

水煎。服一劑而流血止,二劑而昏暈除,三劑而全安矣。此方用人參、黃耆以補氣,氣旺則血可攝也。用當歸,丹皮以生血,血生則瘀難留也。用紅花、黑薑以活血,血活則暈可除也。用茯苓以利水,水利則血易歸經也。

胎未墮宜加杜仲(炒炭)一錢,續斷(炒黑)一錢;若胎已墮服原方。血崩不止,加貫眾炭三錢;若血璧心暈,加元胡炭一錢。


大便乾結小產

妊婦有口渴煩躁,舌上生瘡,兩唇腫裂,大便乾結,數日不得通,以致腹疼小產者,人皆曰大腸之火熱也,誰知是血熱爍胎乎!夫血所以養胎也,溫和則胎受其益,太熱則胎受其損。如其熱久爍之,則兒在胞胎之中,若有探湯之苦,難以存活,則必外越下奔,以避炎氣之逼迫,欲其胎之下墜也得乎!然則血蔭乎胎,則血必虛耗。血者陰也,虛則陽亢,亢則害矣。且血乃陰水所化,血日蔭胎,取給刻不容緩而火熾,陰水不能速生以化血,所以陰虛火動。陰中無非火氣,血中亦無非火氣矣,兩火相合,焚逼兒胎,此胎之所以下墜也。治法宜清胞中之火,補腎中之精,則可已矣。或疑兒已下墜,何故再顧其胞?血不蔭胎,何必大補其水?殊不知火動之極,以致胎墜,則胞中純是一團火氣,此火乃虛火也。實火可泄,而虛火宜於補中清之,則虛火易散,而真火可生。倘一味清涼以降火,全不顧胞胎之虛實,勢必至寒氣逼人,胃中生氣蕭索矣。胃乃二陽,資養五臟者也。胃陽不生,何以化精微以生陰水乎!有不變為勞瘵者幾希矣。方用加減四物湯。

熟地(五錢,九蒸) 白芍(三錢,生用) 當歸(一兩,酒洗)
川芎(一錢) 山梔子(一錢,炒) 山萸(二錢,蒸,去核)
山藥(三錢,炒) 丹皮(三錢,炒)

水煎。服四,五劑而愈矣。丹皮性極涼血,產後用之,最防陰凝之害,慎之!

此方加條芩二錢,尤妙。


畏寒腹疼小產

妊婦有畏寒腹疼,因而墮胎者,人只知下部太寒也,誰知是氣虛不能攝胎乎!夫人生於火,亦養於火,非氣不充,氣旺則火旺,氣衰則火衰。人之所以坐胎者,受父母先天之真火也。先天之真火,即先天之真氣以成之。故胎成於氣,亦攝於氣,氣旺則胎牢,氣衰則胎墮,胎日加長,而氣日加衰,安得不墮哉!況又遇寒氣外侵,則內之火氣更微,火氣微則長養無資,此胎之不能不墮也。使當其腹疼之時,即用人參、乾薑之類,補氣袪寒,則可以疼止而胎安。無如人拘於妊娠之藥禁而不敢用,因致墮胎,而僅存幾微之氣,不急救氣,尚有何法。方用黃耆補氣湯。

黃耆(二兩,生用) 肉桂(五分,去粗皮,研) 當歸(一兩,酒洗)

水煎。服五劑愈矣。倘認定是寒,大用辛熱,全不補氣與血,恐過於燥熱,反致亡陽而變危矣。


大怒小產

妊婦有大怒之後,忽然腹疼吐血,因而墮胎;及墮胎之後,腹疼仍未止者,人以為肝之怒火未退也,誰知是血不歸經而然乎!夫肝所以藏血者也。大怒則血不能藏,宜失血而不當墮胎,何為失血而胎亦隨墮乎?不知肝性最急,血門不閉,其血直搗於胞胎,胞胎之系,通於心腎之間,肝血來衝,必斷絕心腎之路;胎因心腎之路斷,胞胎失水火之養,所以墮也。胎既墮矣,而腹疼如故者,蓋因心腎未接,欲續無計,彼此痛傷肝氣,欲歸於心而心不受,欲歸於腎而腎不納,故血猶未靜而疼無已也。治法宜引肝之血,仍入於肝,而腹疼自已矣。然徒引肝之血而不平肝之氣,則氣逆而不易轉,即血逆而不易歸也。方用引氣歸血湯。

白芍(五錢,酒炒) 當歸(五錢,酒洗) 白朮(三錢,土炒)
甘草(一錢) 黑芥穗(三錢) 丹皮(三錢)
薑炭(五分) 香附(五分,酒炒) 麥冬(三錢,去心)
鬱金(一錢,醋炒)

水煎服。此方名為引氣,其實仍是引血也,引血亦所以引氣,氣歸於肝之中,血亦歸於肝之內,氣血兩歸,而腹疼自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