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液本草 卷之三

元 王好古


草部

防風

純陽,性溫,味甘、辛。無毒。

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乃二經行經之藥,太陽經本經藥。

《象》云︰治風通用,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除上焦風邪之仙藥也。誤服,瀉人上焦元氣。去蘆並釵股用。

《珍》云︰身,去身半以上風邪;梢,去身半以下風邪。

《心》云︰又去濕之仙藥也,風能勝濕爾。

《本草》云︰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痺。煩滿,脅痛脅風。頭面游風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

東垣云︰防風能製黃耆,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又云︰防風乃卒伍卑賤之職,隨所引而至,乃風藥末潤劑也。雖與黃耆相製,乃相畏而相使者也。

《本草》又云︰得澤瀉、 本,療風;得當歸、芍藥、陽起石、禹餘糧,療婦人子臟風。殺附子毒。惡乾薑、藜蘆、白蘞、芫花。

升麻

氣平,味苦、甘。微苦,微寒,味薄氣濃,陽中之陰也。無毒。

陽明經本經藥,亦走手陽明經、太陰經。

《象》云︰能解肌肉間熱,此手足陽明經傷風之的藥也。去黑皮及腐爛者用。若補脾胃,非此為引用不能補。若得蔥白、白芷之類,亦能走手足陽明、太陰。

《心》云︰發散本經風邪,元氣不足者,用此於陰中升陽氣上行。

《珍》云︰脾痺,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解百毒,殺百精老物殃鬼,辟瘟疫瘴氣,邪氣,蠱毒入口皆吐出,中惡腹痛,時氣毒癘,頭痛寒熱,風腫諸毒,喉痛口瘡。

東垣云︰升麻入足陽明,若初病太陽証便服升麻、葛根,發出陽明經汗,或失之過,陽明經燥,太陽經不可解,必傳陽明矣。投湯不當,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也。

朱氏云︰瘀血入裡,若衄血吐血者,犀角地黃湯,乃陽明經聖藥也。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升麻、犀角,性味相遠,不同,何以代之?蓋以升麻止是引地黃及餘藥,同入陽明耳。

仲景云︰太陽病,若發汗,若利小便,重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其害不可勝言。又云︰太陽幾幾,無汗者,葛根湯發之。若幾幾自汗者,表虛也,不宜用此。朱氏用升麻者,以表實無汗也。

《訣》云︰主肺痿咳唾膿血,能發浮汗。

羌活

氣微溫,味苦、甘,平;苦、辛,氣味俱輕,陽也。無毒。

足太陽經、厥陰經藥,太陽經本經藥也。

《象》云︰治肢節痛,利諸節,手足太陽經風藥也。加川芎,治足太陽、少陰頭痛,透關節。去黑皮並腐爛者用。

《心》云︰去溫,濕風。

《珍》云︰骨節痛,非此不能除。

《液》云︰君藥也,非無為之主,乃卻亂反正之主。太陽經頭痛,肢節痛,一身盡痛,非此不治。又云︰羌治,足太陽、厥陰、少陰藥也。與獨活不分二種,後人用羌活,多用鞭節者;用獨活,多用鬼眼者。羌活則氣雄,獨活則氣細,故雄者入足太陽,細者入足少陰也。又錢氏瀉青丸用此,壬乙同歸一治也。或問︰治頭痛者何?答曰︰巨陽從頭走足,惟厥陰與督脈會於巔,逆而上行,諸陽不得下,故令頭痛也。

獨活

氣味與羌活同。無毒。氣濃味薄,升也,苦辛。足少陰腎經行經之藥。

《本草》云︰主風寒所擊,金瘡止痛,賁豚癇,女子疝瘕。療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

《液》云︰獨活細而低,治足少陰伏風,而不治太陽。故兩足寒濕痺,不能動止,非此不能治。

《象》云︰若與細辛同用,治少陰經頭痛。一名獨搖草,得風不搖,無風自搖。去皮淨用。

《心》云︰治風須用,又能燥濕。經云︰風能勝濕。

《珍》云︰頭眩目暈,非此不能除。

柴胡

氣平,味微苦,微寒。氣味俱輕,陽也,升也,純陽,無毒。

少陽經、厥陰經行

《象》云︰除虛勞寒熱,解肌熱,去早晨潮熱,婦人產前後必用之藥。善除本經頭痛,非他藥能止。治心下痞,胸膈痛。去蘆用。

《心》云︰少陽經分之藥,引胃氣上升,苦寒以發表熱。

《珍》云︰去往來寒熱,膽癉,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心腹,去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除傷寒心下煩熱,諸痰熱結實,胸中邪氣,五臟間游氣,大腸停積水脹,及濕痺拘攣。亦可作浴湯。久服輕身、明目、益精。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女菀、藜蘆。入足少陽,主東方分也。在經主氣,在臟主血。証前行則惡熱,卻退則惡寒,雖氣之微寒,味之薄者,故能行經。若佐以三棱、廣朮、巴豆之類,故能消堅積,是主血也。婦人經水適來適斷,傷寒雜病,易老俱用小柴胡湯主之,加以四物之類,並秦艽、牡丹皮輩,同為調經之劑。

《衍義》云︰柴胡,《本經》並無一字治勞,今人治勞方中鮮有不用者,凡此誤世甚多。嘗原病勞,有一種真臟虛損,複受邪熱,因虛而致勞,故曰︰勞者,牢也,須當斟酌用之。如《經驗方》治勞熱,青蒿煎丸,用柴胡正合宜耳,服之無不效。

《日華子》云︰味甘,補五勞七傷,除煩止驚,益氣力。《藥性論》亦謂治勞乏羸瘦。
若此等病,苟無實熱,醫者取而用之,不亡何待。注釋本草,一字亦不可忽,蓋後世所誤無窮也。苟有明哲之士,自可處製,中下之士,不肯考究,枉致淪沒,可不謹哉,可不戒哉。
如張仲景治寒熱往來如瘧,用柴胡,正合其宜。
《圖經》云︰治傷寒有大小柴胡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柴胡加芒硝等湯,故後人治傷寒熱,此為最要之藥。
東垣云︰能引清氣而行陽道,傷寒外諸藥所加,有熱則加之,無熱則不加。又能引胃氣上行,升騰而行春令是也,欲其如此,又何加之。
海藏云︰能去臟腑內外俱乏,既能引清氣上行而順陽道,又入足少陽,蓋以少陽之氣,初出地之皮為嫩陽,故以少陽當之。

葛根

氣平,味甘。無毒。
陽明經引經藥,足陽明經行經的藥。
《象》云︰治脾虛而渴,除胃熱,解酒毒,通行足陽明經之藥,去皮用。
《心》云︰止渴升陽。
《珍》云︰益陽生津,勿多用,恐傷胃氣。虛渴者,非此不能除。

《本草》云︰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痺,起陰氣,解諸毒,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療金瘡,止痛,脅風痛。生根汁,寒,治消渴,傷寒壯熱。花,主消酒。粉,味甘,大寒,主壓丹石,去煩熱,利大小便,止渴。小兒熱禿,以葛根浸、搗汁飲之,良。
東垣云︰葛根甘平,溫,世人初病太陽証,便服葛根升麻湯,非也。
朱奉議云︰頭痛如欲破者,連鬚蔥白湯飲之,又不已者,葛根蔥白湯。
易老云︰用此以斷太陽入陽明之路,非即太陽藥也。故仲景治太陽、陽明合病,桂枝湯內加麻黃、葛根也。又有葛根、黃芩、黃連解肌湯,是知葛根非太陽藥,即陽明藥。
《食療》云︰葛根蒸食之消毒,其粉亦甚妙。其粉以水調三合,能解鴆毒。
《衍義》云︰治中熱酒渴病,多食行小便,亦能使人利。病酒及渴者,得之甚良。
易老又云︰太陽初病未入陽明,頭痛者,不可便服葛根發之;若服之,是引賊破家也。
若頭顱痛者,可服之。葛根湯,陽明自中風之仙藥也。
《本草》又云︰殺野葛、巴豆百藥毒。

威靈仙

氣溫,味苦、甘,純陽。
《象》云︰主諸風濕冷,通五臟,去腹內瘕滯,腰膝冷痛,及治傷損。鐵腳者佳。去蘆用。
《心》云︰去大腸之風。
《本草》云︰忌茗。

細辛

氣溫,味大辛,純陽。性溫,氣濃於味,陽也。無毒。
少陰經藥,手少陰引經之藥。
《象》云︰治少陰頭痛如神,當少用之。獨活為使,為主用。去頭蘆並葉。華州者佳。
《珍》云︰主少陰經頭痛。
《心》云︰主諸項頭痛,諸風通用之。味辛熱,溫陰經,散水寒以去內寒。
《本草》云︰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痺痛,死肌,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除喉痺, 鼻,風癇癲疾,下乳結,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臟,益肝膽,通精氣。久服明目,利九竅。

東垣云︰治邪在裡之表,故仲景少陰証,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也。
易老云︰治少陰頭痛。太陽則羌活,少陰則細辛,陽明則白芷,厥陰則川芎、吳茱萸,少陽則柴胡。用者隨經不可差。細辛香味俱緩,故入少陰,與獨活頗相類。
《本草》又云︰曾青、棗根為之使,得當歸、芍藥、白芷、川芎、牡丹、 本、甘草,共療婦人。得決明、鯉魚膽汁、青羊肝,共療目痛。惡野狼毒、山茱萸、黃耆,畏硝石、滑石,反藜蘆。
《衍義》云︰治頭面風痛,不可缺也。

白芷

氣溫,味大辛,純陽。無毒。氣味俱輕,陽也。
陽明經引經藥,手陽明經本經藥。行足陽明經,於升麻湯四味內加之。
《象》云︰治手陽明頭痛,中風寒熱,解利藥也。以四味升麻湯主之。
《珍》云︰長肌肉,散陽明之風。
《心》云︰治風通用,去肺經風熱。
《本草》云︰主女子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風頭侵目淚出,長肌膚潤澤可作面脂,療風邪,久渴吐嘔,兩脅滿,風痛頭眩目癢。
《日華子》云︰補胎漏滑落,破宿血,補新血。乳癰發背,一切瘡疥,排膿止痛生肌,去面 疵瘢,明目。其氣芳香,治正陽陽明頭痛。與辛夷、細辛同用,治鼻病。內托,用此 長肌肉,則陽明可知矣。又云︰當歸為之使,惡旋複花。

川芎

氣溫,味辛,純陽。無毒。
入手足厥陰經,少陽經本經藥。
《象》云︰補血,治血虛頭痛之聖藥,妊婦胎不動數月,加當歸,二味各二錢,水二盞,煎至一半,服。神效。
《珍》云︰散肝經之風,貫芎治少陽經苦頭痛。
《心》云︰治少陽頭痛及治風通用。
《本草》云︰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痺筋攣緩急,金瘡,婦人血閉無子,除腦中冷痛,面上游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諸寒冷氣,心腹堅痛,中惡,卒急腫痛,脅風痛,溫中除內寒。
《日華子》云︰能除鼻洪、吐血及溺血,破症結宿血,養新血。
易老云︰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故清神、四物湯所皆用也。入手足厥陰經。
《衍義》云︰頭面風不可缺也,然須以他藥佐之,若單服久服,則走散真氣,即使他藥 佐之,亦不可久服,中病即便已。
東垣云︰頭痛甚者,加蔓荊子;頂與腦痛,加川芎;若頭痛者,加 本;諸經若頭痛,加細辛。若有熱者,不能治。別有青空之劑,為緣諸經頭痛,須用四味。
《本草》又云︰白芷為之使,畏黃連。

麻黃

氣溫,味苦,而甘辛,氣味俱薄,陽也,升也。甘熱,純陽。無毒。
手太陰之劑,入足太陽經,走手少陰經,陽明經藥。
《象》云︰發太陽、少陰經汗。去節,煮三二沸,去上沫。不則,令人心煩悶。
《心》云︰陽明經藥,去表上之寒邪。甘熱,去節,解少陰寒,散表寒、發浮熱也。
《珍》云︰去榮中寒。
《本草》云︰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 症堅積聚。

《液》云︰入足太陽、手少陰,能泄衛實發汗,及傷寒無汗,咳嗽。根、節能止汗。夫 麻黃,治衛實之藥,桂枝,治衛虛之藥,桂枝、麻黃雖為太陽經藥,其實榮衛藥也。以其在太陽地分,故曰太陽也。本病者即榮衛,肺主衛,心主榮為血,乃肺、心所主,故麻黃為手太陰之劑,桂枝為手少陰之劑。故傷風、傷寒而嗽者,用麻黃、桂枝,即湯液之源也。

《藥性論》云︰君。味甘平,治瘟疫。
《本草》又云︰濃朴為之使,惡辛夷、石韋。

氣溫,味大辛、苦,微溫;氣濃味薄,陽也,升也,純陽。無毒。
太陽經本經藥。
《象》云︰太陽經風藥,治寒邪結鬱於本經。治頭痛、腦痛;大寒犯腦,令人腦痛,齒 亦痛。
《心》云︰專治太陽頭痛,其氣雄壯。
《珍》云︰治巔頂痛。
《本草》云︰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長肌膚,悅顏色,辟霧露,潤澤,療風邪 曳,金瘡,可作沐藥、面脂。實,主流風四肢。惡 茹。此與木香,同治 霧露之氣;與白芷,同作面脂藥治療。
仲景云︰清明以前,立秋以後,凡中霧露之氣,皆為傷寒。又云清邪中於上焦,皆霧露之氣,神朮、白朮湯內加木香、 本,擇其可而用之。此既治風,又治濕,亦各從其類也。

桔梗

氣微溫,味辛、苦,陽中之陽。味濃,氣輕,陽中之陰也。有小毒。
入足少陰經,入手太陰肺經藥。
《象》云︰治咽喉痛,利肺氣。去蘆,米泔浸一宿,焙乾用。
《珍》云︰陽中之陰,謂之“舟楫”,諸藥有此一味,不能下沉。治鼻塞。
《心》云︰利咽嗌胸膈之氣。以其色白,故屬肺。辛、甘,微溫,治寒嘔,若咽中痛,桔梗能散之也。
《本草》云︰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利五臟腸胃,補血氣,除 寒熱風痺,溫中消穀,療咽喉痛,下蠱毒。
易老云︰與國老並行,同為舟楫之劑。如將軍苦泄峻下之藥,欲引至胸中至高之分成功,非此辛甘不居,譬如鐵石入江,非舟楫不載,故用辛甘之劑以升之也。
《衍義》云︰治肺熱氣奔促,咳逆,肺癰排膿。
《本草》又云︰節皮為之使。得牡蠣、遠志,療恚怒;得硝石、石膏,療傷寒。畏白芨、龍眼、龍膽。

鼠粘子

氣平,味辛,辛溫。
《象》云︰主風毒腫,利咽膈。吞一枚,可出癰疽瘡頭。
《珍》云︰潤肺散氣。

秦艽

氣微溫,味苦、辛,陰中微陽。
手陽明經藥。
《象》云︰主寒熱邪氣,風濕痺,下水,利小便。治黃病骨蒸。治口禁及腸風瀉血。
去蘆用。
《珍》云︰去手陽明經下牙痛,口瘡毒,去本經風濕。
《本草》云︰菖蒲為之使。

天麻

氣平,味苦。無毒。
《象》云︰治頭風。
《本草》云︰主諸風濕痺,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利腰膝,強筋力。其苗名定風草。

黑附子

氣熱,味大辛,純陽。辛、甘,溫,大熱。有大毒。通行諸經引用藥。
入手少陽經三焦、命門之劑。
《象》云︰性走而不守。亦能除腎中寒甚,白朮為佐,名朮附湯,除寒濕之聖藥也,濕藥中少加之,通行諸經引用藥也。治經閉。慢火炮。
《珍》云︰治脾濕腎寒。
《本草》云︰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症堅積聚,血瘕,寒濕 拘攣,膝痛腳疼,冷弱不能行步,腰脊風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下利赤白,堅肌骨,強陰,墮胎,為百藥之長。
《液》云︰入手少陽三焦、命門之劑,浮中沉無所不至。附子味辛大熱,為陽中之陽,故行而不止,非若乾薑止而不行也。非身表涼而四肢厥者,不可僭用。如用之者,以其治四 逆也。
《本草》又云︰地膽為之使,惡蜈蚣,畏防風、黑豆、甘草、黃耆、人參。冬月採為附子,春月採為烏頭。

烏頭

氣熱,味大辛,辛、甘,大熱。有大毒。行諸經。
《象》云︰治風痺血痺,半身不遂,行經藥也。慢火炮拆,去皮用。
《本草》云︰主中風惡風,洗洗出汗,除寒濕痺,咳逆上氣,破積聚寒熱,消胸上痰冷,食不下,心腹冷疾,臍間痛,肩胛痛,不可俯仰,目中痛,不可久視,墮胎。其汁煎之,名射罔,殺禽獸。
《液》云︰烏、附、天雄、側子之屬,皆水浸炮裂,去皮臍用之。多有外黃裡白。劣性尚在,莫若乘熱切作片子,再炒,令表裡皆黃,內外一色,劣性皆去,卻為良也。世人罕如此製之。

縮砂

氣溫,味辛。無毒。
入手足太陰經、陽明經、太陽經、足少陰經。
《象》云︰治脾胃氣結滯不散,主勞虛冷瀉,心腹痛,下氣,消食。
《本草》云︰治虛勞冷瀉,宿食不消,赤白泄利,腹中虛痛,下氣。
《液》云︰與白檀、豆蔻為使,則入肺;與人參、益智為使,則入脾;與黃柏、茯苓為 使,則入腎;與赤、白石脂為使,則入大小腸。

蓽澄茄

氣溫,味辛。無毒。
《本草》云︰主下氣消食,皮膚風,心腹間氣脹,令人能食。

蓽撥

氣溫,味辛。無毒。
《本草》云︰主溫中下氣,補腰腳,殺腥氣,消食,除胃冷、陰疝、 癖。
《衍義》云︰走腸胃中冷氣,嘔吐,心腹滿痛,多服走泄真氣,令人腸虛下重。

香附子

氣微寒,味甘,陽中之陰。無毒。
《本草》云︰除胸中熱,充皮毛,久服令人益氣、長須眉。後世人用治崩漏,本草不言治崩漏。
《圖經》云︰膀胱、兩脅氣妨,常日憂愁不樂,飲食不多,皮膚瘙癢癮疹,日漸瘦損,心忪少氣。以是知益氣,血中之氣藥也。方中用治崩漏,是益氣而止血也。又能逐去凝血,是推陳也。與巴豆同治泄瀉不止,又能治大便不通,同意。
《珍》云︰快氣。

草豆蔻

氣熱,味大辛,陽也。辛溫。無毒。
入足太陰經、陽明經。
《象》云︰治風寒客邪在胃口之上,善去脾胃客寒,心與胃痛。面包煨熟,去面用。
《珍》云︰益脾胃,去寒。
《本草》云︰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下氣,脹滿短氣,消酒進食,止霍亂,治一切冷氣,調中補胃健脾,亦能消食。
《衍義》云︰性溫,而調散冷氣力甚速。虛弱不能飲食,宜此與木瓜、烏梅、縮砂、益智、曲、 、鹽、炒薑也。

白豆蔻

氣熱,味大辛,味薄氣濃,陽也。辛,大溫。無毒。
入手太陰經。
《珍》云︰主積冷氣,散肺中滯氣,寬膈,止吐逆,治反胃,消穀下氣進食,去皮用。
《心》云︰專入肺經,去白睛翳膜。紅者,不宜多用。
《本草》云︰主積聚冷氣,止吐逆反胃,消穀下氣。
《液》云︰入手太陰,別有清高之氣,上焦元氣不足,以此補之。

延胡索

氣溫,味辛。苦、辛,溫。無毒。
入手足太陰經。
《象》云︰破血治氣,月水不調,小腹痛,暖腰膝,破症瘕。碎用。
《液》云︰治心氣痛、小腹痛,有神。主破血,產後諸疾,因血為病者。婦人月水不調,腹中結塊,崩漏淋露,暴血上行,因損下血。

茴香

氣平,味辛。無毒。
入手足少陰經,太陽經藥。《象》云︰破一切臭氣,調中止嘔下食。炒黃色,碎用。
《本草》云︰主諸 、霍亂及蛇傷。又能治腎勞, 疝氣,開胃下食。又治膀胱陰痛,腳氣,少腹痛不可忍。
《液》云︰茴香本治膀胱藥,以其先丙,故云小腸也,能潤丙燥。以其先戊,故從丙至壬。又手足少陰二藥,以開上下經之通道,所以壬與丙交也。

紅藍花

氣溫,味辛。辛而甘溫苦,陰中之陽。無毒。
《象》云︰治產後口噤血暈,腹內惡血不盡,絞痛。破留血,神效。搓碎用。
《心》云︰和血,與當歸同用。
《珍》云︰入心養血。謂苦為陰中之陽,故入心。
《本草》云︰主產後血暈,胎死腹中,並酒煮服。亦主蠱毒下血。其苗,生搗敷游腫。
其子,吞數粒,主天行瘡子不出。其胭脂,主小兒 耳,滴耳中。仲景治六十二種風,兼腹中血氣刺痛,用紅花一大兩,分為四分,酒一大升,煎強半,頓服之。

良薑

氣熱,味辛,純陽。
《本草》云︰治胃中冷逆,霍亂腹痛,反胃嘔食,轉筋瀉痢。下氣,消宿食。
《心》云︰健脾胃。

黃耆

氣溫,味甘,純陽。甘,微溫,性平。無毒。入手少陽經、足太陰經,足少陰、命門之劑。
《象》云︰治虛勞自汗,補肺氣,入皮毛,瀉肺中火。如脈弦自汗,脾胃虛弱,瘡瘍血脈不行,內托,陰証瘡瘍必用之。去蘆用。
《珍》云︰益胃氣,去肌熱,諸痛必用之。
《心》云︰補五臟諸虛不足,而瀉陰火、去虛熱,無汗則發之,有汗則止之。
《本草》云︰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補虛;小兒百病,婦人子臟風邪氣,逐五臟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腹痛泄痢。益氣,利陰氣。
有白水 、赤水 、木,功用皆同。惟木 莖短而理橫,折之如綿,皮黃褐色,肉中白色,謂之綿黃耆。其堅脆而味苦者,乃苜蓿根也。又云,破症癖,腸風血崩,帶下,赤白痢,及產前、後一切病,月候不調,消渴痰嗽。又治頭風熱毒,目赤,骨蒸。生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今河東陝西州郡多有之。 與桂同功,特味稍異,比桂但甘平,不辛熱耳。世人以苜蓿根代之,呼為土黃耆,但味苦,能令人瘦,特味甘者能令人肥也。頗能亂真,用者宜審。治氣虛盜汗並自汗,即皮表之藥;又治膚痛,則表藥可知;又治咯血,柔脾胃,是為中州藥也;又治傷寒、尺脈不至,又補腎臟元氣,為裡藥。是上、中、下、內、外三焦之藥。
今《本草》、《圖經》只言河東者,沁州綿上是也,故謂之綿 。味甘如蜜,兼體骨柔軟如綿,世以為如綿,非也。別說云,黃耆本出綿上為良,故《圖經》所繪者,憲水者也,與綿上相鄰,蓋以地產為“綿”。
若以柔韌為“綿”,則偽者亦柔。但以乾脆甘苦為別耳。
東垣云︰黃耆、人參、甘草三味,退熱之聖藥也。《靈樞》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闔。黃耆既補三焦、實衛氣,與桂同,特益氣異耳。亦在佐使。桂則通血也,能破血而實衛氣,通內而實外者歟。桂以血言,一作色求,則 為實氣也。惡鱉甲。

蒼朮

氣溫,味甘。
入足陽明、太陰經。
《象》云︰主治同白朮,若除上濕、發汗,功最大;若補中焦、除濕,力小,如白朮也。《衍義》云︰其長如大拇指,肥實,皮色褐,氣味辛烈,須米泔浸洗,再換泔浸二日,去上粗皮。
東垣云︰入足陽明、太陰,能健胃安脾。
《本草》但言︰術,不分蒼、白。其蒼朮別有雄壯之氣,以其經泔浸、火炒,故能出汗,與白朮止汗特異,用者不可以此代彼。
海藏云︰蒼、白有止、發之異,其餘主治,並見《圖經》。

白朮

氣溫,味甘。苦而甘、溫,味濃氣薄,陰中陽也。無毒。
入手太陽、少陰經,足陽明、太陰、少陰、厥陰四經。
《象》云︰除濕益燥,和中益氣,利腰臍間血,除胃中熱,去諸經之濕,理胃。
潔古云︰溫中去濕,除熱,降胃氣,蒼朮亦同,但味頗濃耳。下行則用之,甘溫補陽,健脾逐水,寒淫所勝,緩脾生津去濕,渴者用之。
《本草》︰在術條下,無蒼、白之名。近多用白朮治皮間風,止汗消痞,補胃和中,利 腰臍間血。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臍。在氣主氣,在血主血。
潔古又云︰非白朮不能去濕,非枳實不能消痞。除濕利水道,如何是益津液。

當歸

氣溫,味辛甘而大溫,氣味俱輕,陽也。甘辛,陽中微陰。無毒。
入手少陰經,足太陰經、厥陰經。
《象》云︰和血補血,尾破血,身和血。先水洗去土,酒製過,或火乾、日乾入藥,血病須用。去蘆用。
《心》云︰治血通用。能除血刺痛,以甘故能和血,辛溫以潤內寒,當歸之苦以助心散寒。《珍》云︰頭,止血;身,和血;梢,破血。治上,酒浸;治外,酒洗。糖色,嚼之大辛,可能潰堅。與菖蒲、海藻相反。
《本草》云︰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瘡,煮汁飲之。溫中止痛及腰痛,除客血內塞,中風,汗不出。濕痺中惡,客氣虛冷。補五臟,生肌肉。氣血昏亂,服之即定。有各歸氣血之功,故名當歸。
雷公云︰得酒浸過,良。若要破血,即使頭節硬實處;若要止痛止血,即用尾。若一時用,不如不使。
易老云︰用頭,則破血;用尾,則止血;若全用,則一破一止,則和血也。入手少陰,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陰,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陰,以其肝藏血也。頭能破血,身能養血,尾能行血。用者不分,不如不使。若全用,在參、 皆能補血;在牽牛、大黃皆能破血,佐使定分,用者當知。從桂、附、茱萸則熱;從大黃、芒硝則寒。諸經頭痛,俱在細辛條下。
惟酒蒸當歸,又治頭痛,以其諸頭痛皆屬木,故以血藥主之。
《藥性論》云︰臣。畏生薑,惡濕面。
《經》云︰當歸主咳逆上氣。當歸血藥,如何治胸中氣。
《藥性論》云︰補女子諸不足。此說盡當歸之用矣。

芍藥

氣微寒,味酸而苦。氣薄味濃,陰也,降也。陰中之陽。有小毒。
入手、足太陰經。
《象》云︰補中焦之藥,得炙甘草為佐,治腹中痛。夏月腹痛少加黃芩,如惡寒腹痛,加肉桂一錢,白芍藥三錢,炙甘草一錢半,此仲景神方也。如冬月大寒腹痛,加桂二錢半,水二盞,煎一半。去皮用。
《心》云︰脾經之藥,收陰氣,能除腹痛,酸以收之,扶陽而收陰氣,泄邪氣,扶陰。
與生薑同用,溫經散濕通塞,利腹中痛,胃氣不通,肺燥氣熱。酸收甘緩,下利必用之藥。
《珍》云︰白補、赤散,瀉肝、補脾胃。酒浸,行經,止中部腹痛。
《本草》云︰主邪氣腹痛,除血痺,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
《衍義》云︰芍藥,全用根,其品亦多。須用花紅而單葉者,山中者佳,花葉多則根虛。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澀。有色白粗肥者,亦好,餘如經。然血虛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減芍藥以避中寒。誠不可忽。今見花赤者,為赤芍藥;花白者,為白芍藥。俗云白補而赤瀉。

東垣云︰但澀者為上。或問︰古今方論中多以澀為收,今《本經》有利小便一句者,何 也?東垣云︰芍藥能停諸濕而益津液,使小便自行,本非通行之藥,所當知之。又問︰有緩 中一句,何謂緩中?東垣云︰損其肝者緩其中。又問當用何藥以治之?東垣云︰當用四物湯,以其內有芍藥故也。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散氣血。入手、足太陰經。大抵酸 澀者為上,為收斂停濕之劑,故主手、足太陰經。收降之體,故又能至血海而入於九地之下,後至厥陰經也。後人用赤瀉白補者,以其色在西方故補,色在南方故泄也。
《本草》云︰能利小便。非能利之也,以其腎主大小二便,既用此以益陰滋濕,故小便得通也。
《難經》云︰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沒藥、烏藥、雷丸為之使。
《本草》又云︰惡石斛、芒硝。畏硝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液》云︰腹中虛痛,脾經也,非芍藥不除。補津液停濕之劑。

熟地黃

氣寒,味苦,陰中之陽。甘,微苦,味濃氣薄,陰中陽也。無毒。
入手足少陰
《象》云︰酒洒,蒸如烏金,假酒力則微溫,大補,血衰者須用之。善黑須發。忌蘿卜。
《珍》云︰若治外、治上,酒製。
《心》云︰生則性大寒而涼血,熟則性寒而消腎。
《本草》云︰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痺,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痺;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利大小腸,去胃中宿食,飽力斷絕,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生者,尤良。得清酒、麥門冬,尤良。
惡貝母。畏蕪荑。
東垣云︰生地黃,治手足心熱,及心熱。入手足少陰、手足厥陰,能益腎水而治血,脈洪實者,宜此;若脈虛,則 宜熟地黃。地黃假火力蒸九數,故能補腎中元氣。仲景製八味丸,以熟地黃為諸藥之首,天一所生之源也。湯液四物以治藏血之臟,亦以乾熟地黃為君者,癸乙同歸一治也。蒸搗不可犯鐵,若犯鐵,令人消腎。
陳藏器云︰蒸乾即溫補,生乾即平宣。
《機要》云︰熟地黃,臍下發痛者,腎經也,非地黃不能除。補腎益陰之劑,二宜丸加當歸為補髓。

生地黃

氣寒,味苦,陰中之陽。甘、苦,大寒。無毒。
入手太陽經、少陰經之劑。
《象》云︰涼血補血,補腎水真陰不足。此藥大寒,宜斟酌用之,恐損胃氣。
《珍》云︰生血涼血。
《本草》云︰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後血上薄心悶絕,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墮墜折,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搗飲之。
《液》云︰手少陰,又為手太陽之劑,故錢氏瀉丙與木通同用,以導赤也。諸經之血熱與他藥相隨,亦能治之,溺血便血亦治之,入四散例。
《心》云︰苦甘,陰中微陽,酒浸上行、外行。生血,涼血去熱。惡貝母,畏蕪荑。

山藥

氣溫,味甘平。無毒。
手太陰經藥。
《本草》云︰主補中益氣,除熱強陰。主頭面游風,風頭眼眩。下氣,充五臟,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耐老,延年不飢。手太陰藥,潤皮毛燥,涼而能補,與二門冬、紫芝為之使,惡甘遂。
東垣云︰仲景八味丸用乾山藥,以其涼而能補也。亦治皮膚乾燥,以此物潤之。

麻仁

味甘、平。無毒。
入足太陰經,手陽明經。
《本草》云︰主補中益氣,中風汗出,逐水,利小便,破積血,複血脈,乳婦產後餘疾。長發,可為沐藥。久服肥健不老。
《液》云︰入足太陰、手陽明。汗多、冒熱、便難,三者皆燥濕而亡津液,故曰脾約。
約者,約束之義,《內經》謂︰燥者潤之,故仲景以麻仁潤足太陰之燥及通腸也。

薏苡仁

氣微寒,味甘。無毒。
《本草》云︰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痺,下氣。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久服,輕身益氣。其根能下三蟲。仲景治風濕燥痛,日晡所劇者,與麻黃杏子薏苡仁湯。

甘草

氣平,味甘,陽也。無毒。
入足厥陰經、太陰經、少陰經。
《象》云︰生用大瀉熱火,炙之則溫,能補上焦、中焦、下焦元氣,和諸藥,相協而不爭,性緩,善解諸急,故名國老。去皮用。甘草梢子生用為君,去莖中痛,或加苦楝、酒煮玄胡索為主,尤妙。
《心》云︰熱藥用之緩其熱,寒藥用之緩其寒。經曰︰甘以緩之。陽不足,補之以甘,中滿禁用。寒熱皆用,調和藥性,使不相悖,炙之散表寒,除邪熱,去咽痛,除熱,緩正氣,緩陰血,潤肌。
《珍》云︰養血補胃,梢子去腎中之痛。胸中積熱,非梢子不能除。
《本草》云︰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解毒,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臟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故名國老。
《藥性論》云︰君。忌豬肉。
《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以補脾,能緩之也,故湯液用此以建中。
又曰︰甘者令人中滿。又曰︰中滿者勿食甘。即知非中滿藥也。甘入脾,歸其所喜攻也。
或問︰附子理中、調胃承氣皆用甘草者,如何是調和之意?答曰︰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調胃承氣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藥用之非和也,皆緩也。小柴胡有柴胡、黃芩之寒,人參、半夏之溫,其中用甘草者,則有調和之意。中不滿而用甘,為之補,中滿者用甘,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鳳髓丹之甘,緩腎濕而生元氣,亦甘補之意也。經云︰以甘補之,以甘瀉之,以甘緩之。《本草》謂︰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名為國老,雖非君而為君所宗,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諸毒也。於此可見調和之意。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橫行而散,酸束而收斂,鹹止而軟堅,甘上行而發,如何《本草》言下氣?蓋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內可外,有和有緩,有補有瀉,居中之道盡矣。入足厥陰、太陰、少陰,能治肺痿之膿血而作吐劑,能消五發之瘡疽。每用水三碗,慢火熬至半碗,去渣服之。消瘡與黃耆同功,黃耆亦能消諸腫毒瘡疽。修治之法與甘草同。

《本草》又云︰朮、干漆、苦參為之使。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白前

氣微溫,味甘,微寒。無毒。
《本草》云︰主胸脅逆氣,咳嗽上氣。狀似白薇、牛膝輩。
《衍義》云︰白前保定肺氣,治嗽多用,白而長於細辛,但粗而脆,不似細辛之柔。若以溫藥相佐使則尤佳。仲景用。

白薇

氣大寒,味苦、鹹,平。無毒。
《本草》云︰主暴中風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酸疼,溫瘧洗洗、發作有時。療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益精。近道處處有之,狀似牛膝、白前而短小。療驚邪風狂 病。
《液》云︰局方中多有用之治婦人,以《本經》療傷中、下淋露故也。
《本草》又云︰惡黃耆、大黃、大戟、乾薑、干漆、山茱萸、大棗。

前胡

氣微寒,味苦。無毒。
《本草》云︰主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風頭痛。去痰實,下氣,治傷寒寒熱,推陳致新,明目益精。半夏為使。惡皂莢,畏藜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