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卷之七

明.方有執


辨痙濕病証第十二

此篇相傳謂為叔和述仲景金匱之文,雖遠不可考,觀其揭首之辭,信有之也。然既曰以為與傷寒相似而致辨焉,則亦述所當述者,是故後人稱之為仲景之徒云。 傷寒所致太陽痙濕三種,宜應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

痙,見太陽上編。,音謁,下同,痙見下,素問諸痙項強,是也。濕,沾潤不乾也。天之雨露,上濕也。地之水潦,下濕也。人之汗液,身中之濕也。凡著沾潤,經久不乾,皆能致病。

傷濕之謂也。,傷暑也。史記羽扇,淮南子武王蔭 人於樾下,左擁而右扇之,是也。叔和之意。蓋謂三者皆風寒之變証,既成變証,則當別為立論,然自風寒變來,本屬太陽,猶有風寒涉似之疑,須當並為辨論,故揭己意而述之如下。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名曰痙。 此揭痙之狀,發熱,太陽未除也。沉,寒也。細,濕也。中風傷寒,病猶在太陽,而脈變如此者,則是重感寒濕而變痙,不可仍以中風傷寒稱也。詳見下。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此承上條複原變痙之由,千金曰,太陽中風,重感寒濕則變痙,然則發汗太多者,重感寒濕而變痙之原因也。蓋中風自汗,傷寒發汗,汗出過多,衣被必濕,濕勝寒生,過時不更,汗後新虛,易於感受,濕漬寒侵,滲注關節,所以有痙之變也。 不然,則太陽病而發汗,安得別有所謂寒濕而可以為重感哉。

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 此以中風而致變言,汗出不惡寒,風傷衛也。柔,風性軟緩也。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此以傷寒而致變言,無汗,反惡寒,寒傷榮也。剛,寒性勁急也。 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 痙病也。

卒,清勿切,噤,郡軫切,此以痙之具証言,身熱頭熱,面赤,目脈赤,陽邪發於陽也。足寒。

陰邪逆於陰也。獨頭面搖者,風行陽而動於上也。卒,忽然也。噤,寒而口閉也。蓋口者脾之竅。

胃為脾之合,而脈挾口,環唇,脾虛胃寒,故忽然唇口吻合,噤急而飲食不通也。背反張者,太陽之脈挾背,故寒則筋急而拘攣,熱則筋緩而縱弛也。然剛柔二痙,則各見証之一偏,惟風寒俱有而致變者,則具見也。痙止此,詳見痙書。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似熏黃。

一身盡疼者,人身之土,內則主脾胃,外則主肌肉,土惡濕,濕自外入,肌肉先傷也。發熱。濕鬱而蒸也。熏黃者,土本黃色,濕則昏滯,故黧暗而不明也。

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塞,心勿切,內,音納,此以上濕言,亦風濕也。身上疼痛,與上條互詞,面黃,喘,煩,脈大者。風為陽,而陽受之也。能飲食者,陽能化谷,所以胃和而裡無病也。病在頭以下,申上文之意。寒以濕之性言,鼻氣通於天,故邪獨甚而專主治也。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強,上聲,此以下濕言,亦寒濕也。但頭汗出者,寒為陰,陰邪客於陰,陽上越而不通於下也。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者,太陽之脈挾背,背居北,最為畏寒,寒濕之陰邪,注經絡,滲骨髓。所以筋脈牽急,而惡寒甚也。噦,胸滿者,凡在太陽下早皆然也。丹田,下焦也。胸中,上焦也。熱在下而寒在上,所以渴欲得水,反逆而不能飲,且又亡津液,所以口乾燥而內作煩也。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痺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此以濕之入裡者言,關節疼痛者,寒濕之氣,走注內滲,所以脈沉而細也。痺以疼痛言,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濕即水,甚則橫流,不遵故道,妄逆而暴亂也。利其小便者,導其遵故道而行,禹之治功也。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發熱,日晡所劇者,陽明主胃而屬土,土主濕,所以熱甚於陽明之王時也。然汗出當風而為風濕,則是以身中之濕言,此其所以陽明王而熱則劇,與久傷取冷,與夏月傷於冷水之意同。

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此承上條複設問答而喻治,陰雨不止,則濕不除,所以益當發汗也。然風濕本由汗出當風而得,則汗之大出者,必反濕轉加甚可知也。微微似欲汗出而不見出,則濕消而風散矣,此固發汗之微機,後之動輒以大汗為言者,其去道奚啻尋常而已哉。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額上汗出微喘者,陽亡於上也。小便利與下利不止者,陰脫於下也。然治濕當利其小便,而以小便利主死,何也?誤治而陰陽散亡也。濕止此。

太陽中熱者。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蒸熱謂之暑,傷暑謂之,汗出惡寒者,太陽表不固也。身熱者,暑邪傷陽也。渴者,亡津液而內燥也。然渴為內証,太陽主表而有渴,何也?炎暑之時,陽浮外越,人之津液本少,渴為常事,況更汗出而重亡津液乎,且太陽溫病已有渴,又況 乎。

太陽中 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身熱疼重,而曰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者,土主肌肉而惡濕,水滲土而蒸發也。脈微弱者,熱則血乾而氣耗也。然夏日則飲水,故人之常事,而曰傷,何哉,良由暑迫,飲之過多,或得之澡洗,暑反內入也。然則庸俗以當盛暑時濯流飲泉,而得身熱疼重,遽謂為閉水傷寒者,水其暑之訛,而傷寒則浮謠之謬也。

太陽中 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而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數,音速,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總上文具証而言,下乃申其詳而致戒也。弦細芤遲。 亦詳微弱之意,小便已,洒洒然毛聳者,陰虛而寒內作也。手足逆冷者,陽熱內陷也。小有勞身即熱者,陽虛氣怯,不勝力任之甚也。口開者熱甚也。故反則噤是也。前板齒燥者,陽明熱甚而津液乾也。惡寒甚者,以虛其表也。發熱甚者,以擾其陽而損其陰也。淋甚者,損其陰而津液竭也。言三法皆不可也。然則治之奈何,金匱治 以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有嘯則生風之能,荐涼解秋之義,人參有益陽補虛之用,生津止渴之功,是故通寒暑而妙應,神矣哉,所謂方而世為萬病祖者,此之謂也。

辨脈法上編第十三

此篇以下,皆叔和述仲景之言,附己意以為贊經之辭,譬則翼焉,傳類也。篇目舊名平脈。次第二而僭經右,夫傳不可以先經,論脈亦無先各脈而後平脈之理,且平脈不過前數條,冒事必如此耳,後亦各脈,安得直以平脈名篇,皆非叔和之舊,其為後人之紛更明甚,是故重考訂而次序如今。

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榮衛血氣,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於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隨時動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乘錯,或存或亡,病輒易改,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綱,願為具陳,令得分明。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尺寸及關。 參,音攙,差,穿之切,為,去聲,令,平聲,根源者,言人之五臟六腑吉凶死生皆取決於脈,所以為斯道之根本淵源也。孫思邈曰,從肘腕中橫文至掌魚際後文,卻而十分之,而入取九分,是為尺,從魚際後文,卻還度取十分之一,則是寸,寸十分之,而入取九分之中,則寸口也。關界尺寸之間,古無定說,朱子曰:俗傳脈訣,詞最鄙淺,非叔和書明甚,乃能直指高骨為關。似得難經本旨,然則關有定位,自脈訣始,滑氏曰,寸為陽,為上部,主頭項以下至心胸之分也。關為陰陽之中,為中部,主臍腹 脅之分也。尺為陰,為下部,主腰足脛股之分也。此寸關尺為三部之說也。榮衛流行,不失衡銓。(榮,當作營,見馬氏素問注証發微。)

素問曰:榮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洒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悍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難經三十難曰,人氣受於谷,穀入於胃,乃傳於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皆受於氣,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靈樞同,而紀氏云,素問曰:榮者,水穀之精氣則清,衛者,水穀之悍氣則濁,精氣入於脈中則濁,悍氣行於脈外則清,然則三經之文雖少別,而其旨則同,清濁之分雖殊,而其為氣則一。

夫榮衛之為榮衛如此,然三十二難又曰,心者血,肺者氣,血為榮,氣為衛,榮行脈中,衛在脈外,行中行外雖同。而榮則又以血言,言心肺而不言水穀,故王氏曰,清者,體之上也。陽也。火也。離中之一陰降。故午後一陰生,即心之生血也。故曰清氣為榮,濁者體之下也。陰也。水也。坎中之一陽升,即腎之生氣也。故曰,濁氣為衛,滑氏曰,以用而言,則清氣為榮者,濁中之清者也。濁氣為衛者。清中之濁者也。以體而言,則清之用,不離乎濁之體,濁之用,不離乎清之體,故謂清氣為榮。濁氣為衛,亦可也。謂榮濁衛清,亦可也。又曰,統而言之,則榮衛皆水穀之氣所為,故悉以氣言可也。析而言之,則血為榮,氣為沖,固自有分矣,是故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猶水澤之於川澮,風云之於太虛也。

合經傳而觀之,則榮衛之在人身,可以性能言,而不可以色象求,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蓋亦以其分體分用者之大端言也。會其極而言之,其猶氤氳之在天地與,衡銓稱其喻平準也。 腎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經常,不失銖分。

銖,音殊,腎為水臟,水性就下,故其脈循骨而沉,心為火臟而合血脈,故其脈洪,洪,猶洪水之洪,大而有波瀾之謂也。肺為金臟而合皮毛,金得五行之清,其脈故浮,肝為木臟,木性曲直,其脈循筋而行,故弦,經,正也。常,久也。亦經也。言平人之脈,以如此合四時為正。通常而可久也。說文十黍之重曰銖,六銖為一分。蓋指脈之以三菽六菽約輕重而言也。然言四臟而不言脾者,脾之和平不可得見,故其經常不可言,欲人當自推也。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一周循環。出而升,氣之上,來也。入而降,氣之下,去也。漏刻,以一日一夜漏水下百刻而言也。周旋,以周身之流行旋轉而言也。下二句乃申上文而詳言之也。滑氏曰,內經平人氣象論云,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定急,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故平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以呼吸之數言之,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每刻一百三十五息,每二刻二百七十息,脈行一十六丈二尺,為一周身也。積而盈之,每時八刻,計一千八十息,脈行六十四丈八尺,榮衛四周於身,十二時九十六刻,計一萬二千九百六十息,脈行七百七十七丈六尺,為四十八周身,刻之餘分得五百四十息,脈分行二周身,得三十二丈四尺。合一萬三千五百四十息,總之為五十度周身,脈得八百一十丈也。此呼吸之息,脈行之數,周身之度,合晝夜百刻之詳也。當複寸口,虛實見焉。

見,音現,滑氏曰,寸口,謂氣口也。居手太陰魚際,卻行一寸之分,氣口之下,曰關曰尺云者,皆手太陰所歷之處,而手太陰又為百脈流注朝會之始也。此承上文而言,脈行周身五十度。

又當複始於寸口,所以謂之循環也。虛實見下。變化相乘,陰陽相干,風則浮虛,寒則牢堅,沉潛水蓄,支飲急弦,動則為痛,數則熱煩。

凡脈言數,皆音朔,此承上文而言,虛實所見之目,病脈之大端也。乘,因也。干,犯也。言脈之變化相因而乘,由陰陽之邪相干而犯,下文乃所乘所干之目,風為陽邪,浮虛者,陽主外也。寒為陰邪,牢堅者,陰主內也。水飲皆痰之異名,以其聚於內,故曰水蓄,沉潛內伏也。以其薄於外,故曰支飲,急弦外暴也。浮沉牢弦,皆脈名,虛堅潛急,非脈名也。乃形容,惟其浮則虛弱,牢則堅強,沉所以潛,弦所以急之謂也。動陰陽相搏而然也。搏聚不散,所以痛也。

數,急疾也。陽盛則數,所以熱煩也。

設有不應,知變所緣,三部不同,病各異端。

此言虛實之見,固有如上文所言者,然不可執一以拘,設或脈與病,有不如此而相應者,則又當察識其別有傳變之緣故,況三部所屬不同,則變端亦各自有異,豈所言之數者,可以為一定之限哉。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中必有奸,審察表裡,三焦別焉,知其所舍,消息診看。料度臟腑,獨見若神,為子條記,傳與賢人。

見,音現,別,必列切,度,達各切,為,去聲,傳,如字,太過不及,總虛實而言也。怪非常也。言二者不常見,見則當知其為怪異也。奸,傷犯也。難經曰,上焦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其治在臍旁,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以傳道也。其治在臍下一寸,故名三焦,舍,謂病邪客止之處所也。此條乃設問答以敷陳脈道之大概,故為首章。以發明診家入武之始事,此節乃總結上文以起下條,示學人當通此以達彼,因略以致詳之意也。

師曰:呼吸者,脈之頭也。呼者氣之出,脈之來也。吸者氣之入,脈之去也。頭頭緒也。脈隨氣之出入而來去,名狀雖多。呼吸則其源頭也。然脈有二,此以尺寸之脈言,若以周身言之,則循環無端,截不斷,無頭尾之可言,學人當別識,脈經無吸字。初持脈,來疾去遲,此出疾入遲,名曰內虛外實也。初持脈,來遲去疾,此出遲入疾,名曰內實外虛也。

劉氏曰: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膚之際,氣之升而上也。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而下也。出,呼而來也。入,吸而去也。經曰,來者為陽,去者為陰,此之謂也。疾即上條之太過,亦陽也。遲即上條之不及,亦陰也。然則內虛外實者,陰不及陽太過也。

內實外虛者,陰太過而陽不及也。然來去出入者,脈之大關鍵也。內外虛實者,病之大綱領也。知內外之陰陽而明其孰為虛孰為實者,診家之切要也。為此條以次首條者,示學人下手功夫之急務也。

問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願聞其說。師曰:病家人來請云,病人苦發熱,身體疼,病患自臥,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愈也。

沉遲屬陰,故知表邪已解也。

假令病患云,腹內卒痛,病患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若裡有病者,脈當沉而遲,今脈浮大,故知愈也。 凡假令之令,皆平聲,卒,清勿切,卒痛,言倉遽作痛也。浮大屬陽,故知裡邪已散也。此條上設三問,下二節苦發熱,身體疼,腹內卒痛,言問,坐臥,言望,末決言知病於脈,所以示診家三者不可缺一之意也。

問曰:病家人來請云,病患發熱煩極,明日師到,病患向壁臥,此熱已去也。設令脈不和。處言已愈。凡設令之令,與假令之令同,處言之處,皆上聲,明日到,則病有進退可知矣,故於其向壁臥,則可以擬其安而熱已去也。脈不和,言雖未至於平靜,亦無躁疾之謂也。此與上條大意略同。設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 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咽唾者,此詐病也。設令脈自和,處言此病大重,當須服吐下藥,針灸數十百處,乃愈。

,音系,此複喻人恐足以勝詐,覺人勿售欺之意。,恨視貌。

師持脈,病患欠者,無病也。 張口氣悟為欠,然陰陽相引則欠,故無病可知也。

脈之呻者,病也。 呻,呻吟苦聲。 言遲者,風也。 舌強則言遲,經絡牽急則舌強,筋攣則經絡拘急,肝屬木,其合筋,其主風。 搖頭者,裡痛也。 頭屬陽,裡屬陰,頭搖者,陰不與陽和也。 行遲者,表強也。 表以經絡言,強以拘急言。 坐而伏者,短氣也。 短氣者,裡不足也。 坐而下腳者,腰痛也。 下腳,欲求伸舒之意。 裡物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懷卵物,猶言自冒其心之謂,此條八節,皆望而知之之事。 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 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痺也。病患云,實咽中痛,雖爾,今複欲下利。 伏氣者,舊有外感,不即發而伏藏於經中之氣脈也。今月之內欲有伏氣,疑有錯誤,微弱。 少陰之脈也。少陰之脈,從腎 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故喉中痛也。然咽痛下利皆少陰証,故病患雖言實痛,亦當知其欲自下利也。

問曰:人病恐怖者,其脈何狀?師曰:脈形如循絲,累累然,其面白,脫色也。 恐怖,惶懼也。循,理治也。絲,言細也。累累,聯絡貌,脫色,猶言失色也。蓋內氣餒者。 則外色奪,所以有卒然之變也。

問曰:人不飲,其脈何類?師曰:脈自澀,唇口乾燥也。 血少則脈澀,所以唇口乾燥,然此以不飲而然,非由此而不飲也。

問曰:人愧者,其脈何類?師曰: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愧,慚也。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者,神游不定,故血氣亂而變不一也。

問曰:經說脈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謂也?師曰:脈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 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 經,難經也。菽,大豆也。滑氏曰:肺最居上,主候皮毛,故其脈如三菽之重,心在肺下。 主血脈,故其脈如六菽之重,脾在心下,主肌肉,故其脈如九菽之重,肝在脾下,主筋,故其脈如十二菽之重,腎在肝下,主骨,故其脈按之至骨,腎不言菽,以類推之,當如十五菽之重。 蓋五臟以上下之次第而居,故其氣之至,離皮膚有如此遠近之約摸,乃越人教人如此用指著意候按而取診耳,輕重以下指之法言,故胡氏曰,越人云菽,大抵是個約摸的法,見得輕重有差等,非真如菽之重也。然此條言氣,難經言部,部者,一定之部位,而氣在其中,氣者,元氣穀氣之精,而部位亦在不言之表也。虞氏有言,假令左手寸口如三菽之重得之,乃知肺氣之至,如六菽之重得之,知本經之至,虞氏以氣推明越人言外之意如此。 然則此條以氣言者,豈非發明難經此意於虞氏未言之先與,不然,既曰,經說不易其部字也。雖然,難經有與皮毛相得者,與血脈相得者,與肌肉相得者,與肝平者,舉指來疾者五句,在各起句重字下,而此無之,則是難經詳而此略,參看則義全。

問曰: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也?師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也。 縱橫,皆平聲,乘,猶乘舟車之乘,縱,直也。橫者,縱之對,順,從也。逆者,順之反。 水能克火而乘火,金能克木而乘木,乘其所勝,其事易直,故曰縱,火受製於水,而反乘水,木受製於金,而反乘金,侮所不勝,其事不直,故曰橫,水生於金,而反乘金,火生於木,而反乘木。 子來犯母,其勢悖,故曰逆,金能生水而乘水,木能生火而乘火,母之及子,其勢從,故曰順也。 上條言脈原於五臟,合二五而成部位之次第,乃推明脈之所以始也。此條言脈具五行刑生製化之義,乃五臟六腑吉凶死生之樞機,脈之大要也。而其所以為斯道之根源可見矣。

問曰:脈有殘賊,何謂也?師曰:脈有弦,緊,浮,滑,沉,澀,此六者,名曰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 殘,傷也。賊,害也。浮滑,陽盛也。沉澀弦緊,陰盛也。陽盛為太過,陰盛為不及,皆可怪之脈,能傷害血氣者也。諸脈,謂各部之脈也。作,起也。言六者若見於各部之脈中,則皆能為其部生起病端,如太陽之為病脈浮,傷寒脈陰陽俱緊之類,所謂邪不空見者,此之謂也。

問曰:脈有災怪,何謂也?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與形証相應,因為作湯,比還,送湯如食頃,病患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師曰:我前來不見此証,今乃變異,是名災怪,又問曰:何緣作此吐利。 答曰: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作,故名災怪耳。 此勉醫家病家,當兩相敬慎,庶不為災怪,致生疑累之意。

問曰:東方肝脈,其形何似,師曰肝者,木也。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凡脈言濡,皆讀軟,微,非脈名。蓋脈以有胃氣為吉,微微之弦,有胃氣之謂也。難經曰: 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 蓋肝主筋,故其脈如此,此述素難而成文,素難詳而此略,且多錯誤。 假令得純弦脈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脈如弦直,是肝臟傷,故知死也。 純弦,即素難所謂真肝脈至,如弦直,即素難所謂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弦,如新張弓弦是也。 南方心脈,其形何似?師曰:心者,火也。名少陰,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心主血脈,其王在夏,故其脈洪大而長,應萬物盛長之象也。然素難皆言心脈鉤,鉤以性情言。 洪大而長以體勢言。 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裡也。脈來頭小本大者,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尿,與溺同,反覆,鉤之反覆也。此條下文脫二節,錯一節,在前,此節亦疑多錯誤。 西方肺脈,其形何似?師曰:肺者金也。名太陰,其脈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脈,若得緩遲者皆愈,若得數者,則劇,何以知之,數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當癰膿,為難治也。 肺主皮毛,上為華蓋,故脈毛浮,緩遲者,脾土之脈也。兼得緩遲為愈者,肺金得土為逢生也。法當癰膿者,金逢火化也。 此下當有如上文假令云云之轉語,一節,疑脫落。 假令下利,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脈,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若見損脈來至,為難治。 下利屬少陰,損脈自上下由肺而之腎為極,故腎病見損脈為難治,此上當有北方腎脈其形何似云云,問答起語一節,此乃其下文轉語一節也。舊錯在第十一條前,今移。

問曰:二月得毛浮脈,何以處言至秋當死?師曰:二月之時,脈當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脈屬木,應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脈也。肺屬金,金來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應,平聲,此承上條複以四時脈氣,屬五行生克應病,以主吉凶死生之理,揭一以例其餘。所以示人持診之要法也。

師曰:脈肥人責浮,瘦人責沉,肥人當沉,今反浮,瘦人當浮,今反沉,故責之。 責,求也。肥人當沉者,肌膚濃,其脈深也。故求其病於浮,瘦人當浮者,肌膚薄,其脈淺也。故求其病於沉,褚氏曰,肥人如沉,而正沉者愈沉,瘦人如浮,而正浮者愈浮,此之謂也。

師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若計其餘命死生之期,期以月節克之也。 寸為陽,陽生於尺而動於寸,故下不至關為陽絕,尺為陰,陰生於寸而動於尺,故上不至關為陰絕,言生息斷絕也。余命謂未盡之天年也。上期,日期也。下期,期約也。月節克之,與前條二月得毛浮脈至秋死同推。 師曰:脈病患不病,名曰行尸,以無王氣,卒眩仆,不識人者,短命死,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穀神,雖困無苦。

王,去聲,卒,清勿切,周氏曰,形體之中,覺見憔悴,精神昏憒,食不忻美,而脈得四時之從,無過不及之偏,是人病脈不病也。形體安和,而脈息乍大乍小,或至或損,弦緊浮滑沉澀不一,殘賊沖和之氣,是脈息不與形相應,乃脈病患不病也。經曰,形氣有餘,脈氣不足者,死。 行尸之謂也。又曰,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乃傳於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皆受於氣,然則內虛以無穀神者,穀氣弗充之謂也。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關尺自平,陽明脈微沉,食飲自可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

合,音閣,令,平聲,翕,起而盛動於上,旋複叢聚而合也。與論語始作翕如之翕同,奄。忽然覆也。沉,沒於下也。純陰,以其沒於下言也。正陽,以其盛於上言也。和合,言陰陽並集無偏勝也。陽明胃也。食飲自可,言胃不病也。少陰,腎也。微滑,水沉如石之滑,故謂緊之浮名也。陰實,言邪在腎也。少陰之脈,出 內廉,上股內,貫脊,屬腎,腎主水,腎為陽,陽主熱,陽陷入陰,熱郁而蒸發,所以股內汗出,而陰下濕也。

問曰: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

難,去聲,此條一問三答,以揭緊之為寒,而有三因之不同,以見脈非一途而可取之意。 寸口衛氣盛,名曰高,榮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剛。

難經曰,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去取於寸口是也。高者,豐隆而有充滿之貌,章者,文采而有潤澤之貌,剛言血氣俱盛,則脈有綱維之意。 衛氣弱名曰,榮氣弱名曰卑。卑相搏,名曰損。

,音牒。,震懼也。言衛氣不足者,則心常自怖,卑,伏下也。言榮氣不足者,則心常 自抑,損,減也。傷也。言榮衛俱弱,外不足以固護,內不足以榮養,則臟腑為之有所減而傷損也。 衛氣和,名曰緩,榮氣和,名曰遲,遲緩相搏,名曰沉。 緩,縱也。言榮不與衛和,而衛自和,則血不足以榮筋,病則四肢縱強而不能收,痿類是也。 遲,滯也。言衛不與榮和,而榮自和,則氣乏神昏,病則百體滯 倦怠而嗜臥,瘵類是也。沉,溺也。言溺於所偏則病也。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髮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 血滿肌肉,緊薄鮮硬,陰陽相抱,榮衛俱行,剛柔相搏,名曰強。 緩,以候胃,遲以候脾,陽氣長者,言胃氣有餘也。顏色聲音毛髮皆陽也。鮮,麗也。光。 輝也。商,清也。長,美也。形容胃陽之有餘也。陰氣盛者,言脾氣充足也。骨髓血肉皆陰也。 緊薄,結也。鮮硬,堅也。形容脾陰之充足也。相抱,言和洽也。俱行,言周流也。相搏,言合 一也。極言二氣得其和平,皆由脾胃盈余之所致,如此則其人健王而強壯,故曰強也。 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 趺陽,在足跗上骨間動脈處,去陷谷三寸,一名會元,主脾胃也。滑為食,故在胃則主穀氣實。 緊為寒,故在脾則主邪氣強,持實擊強,言胃實脾強,兩相搏擊而為病,譬則以手把刃而自傷。

蓋謂非由別臟腑而傳變也。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素問曰:精氣奪則虛,邪氣勝則實,尺以候陰,關,閉也。不得小便者,陰閉於下,則內者不得出也。格,拒也。吐逆者,陽拒於上,則外者不得入也。 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趺陽見前,主候脾胃,故複言此,以見與上條有相符之意。 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陰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泄風,久久為痂癩。 痂,與○ 同,音加,素問曰:外在腠理則為泄風,又曰,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乾漬,其風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癩,疥也。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榮中寒,榮為血,血寒則發熱,衛為氣,氣微者心內飢。 飢而虛滿,不能食也。 寒之為言虛也。與貧之稱寒同,虛寒發熱者,血氣在人身,猶水火在天地,水乾則火熾也。 飢而虛滿者,陽主化谷,衛陽衰微,不化谷,故虛滿而不能食也。 趺陽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為難治。 大為虛,緊為寒,脾胃虛寒,故主下利,為難治也。 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餘,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於膈上也。 填,音田,陽氣以胃中之真氣言,不足,則不能化谷,胃氣以胃中之穀氣言,有餘,言有宿食也。有宿食,則郁而生熱,故噫飽而吞酸,此蓋以飲食之內傷者言也。 趺陽脈緊而浮,浮為氣,緊為寒,浮為腹滿,緊為絞痛,浮緊相搏,腸鳴而轉,轉即氣動。 膈氣乃下,少陰脈不出,其陰腫大而虛也。 腹滿者,胃氣虛而邪氣實也。絞痛者,脾家寒而邪壅滯也。鳴者,氣之鼓也。轉,則氣之運也。下,則氣之壅滯者極甚而反也。少陰之脈,循陰器而主水,脈不出,其陰腫大者,正虛邪實。 水不得泄。蓋趺陽之土敗,而少陰所以無製也。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不行,澀者榮氣不逮,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痺不仁。 榮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衛氣虛,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穀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 數,音朔,噫,音隘,酢,與醋同,衛主氣,不行,言不用事也。榮主血,不逮,不及也。 不能相將,言榮衛不相和諧,不能相與也。仰,倚賴也。痺,頑痺也。不仁,言不知痛癢,不省人事也。難言者,心虛,神短,舌強,而聲不出也。惡寒數欠者,衛疏,表不固,不能御寒,所以氣乏而好為欠也。不歸其部,言不還足其所有之分內也。酢吞,吞酸也。吞酸則受納妨矣,不能消穀引食者,言不司腐熟也。遺溲者,言不司約製也。蓋上焦主受納,中焦主腐熟,下焦釐清濁,主出而專約製,此甚言榮衛不相和諧,致三焦皆失其常,故各廢其所司之職事如此。 趺陽脈沉而數,沉為實,數消穀,緊者病難治。 沉以候裡,故在脾胃則主實,穀氣實也。數為熱,陽也。緊為寒,陰也。言趺陽主脾胃。 脾胃主谷,穀氣實,若脈見數而陽熱甚,陽能化谷,雖病不足為害,若脈得緊而陰寒勝,陰不化谷,病為難治。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榮氣不足,衛氣衰,面色黃,榮氣不足,面色青,榮為根,衛為葉,榮衛俱微,則枝葉枯槁而寒,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首三句與前條差衰字,然衰則不行,不足亦不逮,更互發明者也。氣為衛,色本白,白屬金。 黃,土色也。金生於土,金無氣,色不顯,故土之色反見也。血為榮,色本赤,赤屬火,青,木色也。火生於木,火無氣,色不明,故木色反見也。榮為根者,言血榮於人身之內,猶木之根本也。衛為葉者,言氣衛於人身之外,猶木之枝葉也。寒,榮不足以養,而衛亦不能外固也。 咳逆唾腥,吐涎沫者,氣不利而血亦不調也。 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衰,芤者,榮氣傷,其身體瘦,肌肉甲錯,浮芤相搏,宗氣衰微。 四屬斷絕。 芤,音摳,浮為風虛,故曰衛氣衰,芤為失血,故曰榮氣傷,身體瘦者,衛衰而形損也。肌肉甲錯者,榮傷而枯坼也。宗氣,三焦隧氣之一也。針經曰,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是也。四,皮肉肌髓也。蓋三焦乃氣之道路,衛氣衰而榮氣傷,所以宗氣亦衰微,四屬不相維而斷絕也。 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穀入於胃,脈 道而入於經,其血乃成,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 疏言不能固護,衛主溫分肉,肥腠理,疏則分肉不溫,腠理不肥,故曰空也。緩為胃氣有餘。 實,猶言強也。所以穀消而水化,穀入於胃,至其血乃成,乃承上文而言水穀化消,則胃益實而能淫精於脈,以成其血,而使榮盛,榮盛則衛益衰,故曰其膚必疏也。三焦者,氣之道路也。經。徑也。絕經,言血不歸經也。崩,山壞之名也。陰血大下而曰崩者,言其不能止靜,與山壞之勢等也。 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 脾胃虛寒則不化谷,短氣者,穀氣不充,而神氣不足也。以上叔和皆以寸口趺陽相間而成編者,寸口為脈之大會,五臟六腑之所終始,趺陽主脾胃,吉凶生死之樞機系焉,二部為脈道之切要一也。 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硬。(上闕一條,補七卷之末,脾不上下,言其不能淫輸水穀之精氣,以榮養於周身之上下也。身冷膚硬者,脾胃主肌肉,胃陽不為溫,而脾陰不為潤也。)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尸厥,當刺期門巨闕。 奔氣,言厥氣上奔也。尸厥,言厥逆若尸之不溫也。蓋三焦主行呼吸,反聚而呼吸不行,則血結心,阻遏陽氣不得上升,反下陷入於陰中,與陰相搏而動,陰寒甚,所以令人身體不仁而成尸厥也。期門見太陽上編,刺之所以散心下之血結也。巨闕在上脘上一寸五分,刺之所以行宗氣之反聚也。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寸為陽,微為虛,陽虛則衛不固,所以多汗,汗多亡陽,故曰絕不見陽也。尺為陰,緊為寒。 陰傷於寒則損,以由陰損而病,故曰知陰常在也。 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郁冒不仁,以胃無谷 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 也。 諸,猶凡也。微為氣虛,故曰亡陽,濡為陰虛,故曰亡血,發熱,陰虛也。諸乘寒者之諸,指上文四句而總言之也。郁冒不仁以下,詳厥而言也。無穀氣,厥則飲食不通也。脾統血,無血。故澀也。口為脾之竅,言心聲也。心主血,血不榮,則筋牽急而舌強,故不能言也。戰而,虛寒甚也。

問曰:濡弱何以反適十一頭?師曰:五臟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此義未詳,或曰,濡弱者,萬物之初始,莫不皆先濡弱,適,往也。言五臟六腑相乘而往反。初皆濡弱,故濡弱者,通該夫十一者之首事,未知是否。

問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臟?師曰:諸陽浮數為乘腑,諸陰遲澀為乘臟也。 浮數,陽也。以陽部而見陽脈,故知乘腑也。遲澀,陰也。以陰部而見陰脈,故知乘臟也。

辨脈法下編第十四

問曰:脈有陰陽者,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 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陰陽者,通臟腑血氣表裡虛實風寒寒熱而總言之也。大,浮,數,動,滑,皆陽之性能,故見則為陽氣至,可知也。沉,澀,弱,弦,微,皆陰之體段,故見則為陰氣至,可診也。陰病。 三陰之屬也。見陽脈,則陰消而陽長,陽主生,故有生之兆先見可明也。 陽病三陽之類也。見陰脈則陽退而陰進,陰主殺,故應死之機已著可審也。夫道不外乎陰陽。 萬物生於陽氣至而死於陰令行者,造化之樞機,固如是也。人亦化中之一物,焉能外陰陽而逃其生死乎,聖賢為道之先覺,故闡明生死,神道以設教,眾人囿於道,昧而不能察,故但醉生夢死於形器之中,而不可與言神聖工巧之妙矣,學人誠能竭心思以盡力乎此,則脈道之大微,雖千緒萬端,大要此其推也。

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浮數能食皆陽也。實謂胃家實,陽以風言,謂由中風而結為實硬也。沉遲不能食,身體重。 陰也。硬實互文,陰以寒言,謂由傷寒而結為胃實也。十七十四未詳。

問曰:病有洒淅,惡寒而複發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 曰何謂陽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洒淅惡寒也。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陽先乎陰,以陷入也。故曰從,諱之也。陰隨於陽,以上入也。故曰乘,傷之也。惡寒者。 陽不足以勝陰而與陰俱化也。發熱者,陰不足以勝陽而從陽之化也。上條明陽明內實,此明太陽發熱惡寒。蓋申二脈而詳言之也。 陽脈浮,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 筋賴血以榮,血虛則筋失其所榮潤,故拘攣而急也。 其脈沉者,榮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流不行。 更發熱而躁煩也。 沉以候裡,榮行脈中,故衰微可知,浮以侯表,衛行脈外,汗出如流珠,則表不固,故衰憊可診,榮氣微者以下,申上文而言其失治之變,流與從流下而亡反謂之流之流同,行即循行周行之行也。言榮本衰微,則陰虛而有熱,加以燒針,則反助陽而損陰,故血趨於流而不能循環,陽得加助,則益作熱而煩 躁擾也。 脈靄靄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 靄靄,團聚貌,如車蓋,言浮旋於上也。累累聯絡貌,如循長竿,言沉直於下也。 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 亡其血也。 瞥,音,瞥,過目暫見也。羹上肥,言輕浮而若有若無也。縈縈猶繞繞也。蜘蛛絲言柔弱 而極細也。成氏曰,綿綿者,連綿而軟也。如瀉漆之絕者,前大而後細也。又曰,陽氣前至,陰氣後至,則脈前為陽氣,後為陰氣,脈來前大後細為陽氣有餘陰氣不足,是知亡血也。 脈來緩,時一止複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複來者,名曰促,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緩者,遲於平而快於遲,舒徐之謂也。促,催速也。與短促不同,陽行健,故盛則促,陰行鈍,故盛則結,病脈者,言結促雖陰陽之劇盛,猶為可治之意,雖然,退則吉,進則主凶矣,讀者不可不察。 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 搏,圜捏而攢聚也。動見下,陰陽相搏之陰陽,以二氣言,陽動陰動之陰陽,以部位言,陽動則陰隨,故汗出,陰動則陽應,故發熱,末二句不相蒙,疑有脫誤。 若脈數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此言動有定位,與其形狀,厥厥,舉發貌。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緩有二義,此以相兼言。蓋謂氣血平和,與前節之緩不同。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 此明弦緊之辨,按之不移,言如弦之張於弓,一定而不可動移也。轉索無常,言左右旋轉而不可拘也。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寒,言陽氣減損而不足,芤,言陰血衰竭而空,革,言革易常度也。婦人陰血充足而能化。 則得坤順之常,半產漏下,則不足以言坤之資生矣,男子陽精充盛而能施,則得乾健之常,亡血失精,則不足以言乾之資始矣,天地之大德曰生,男不足以言資始,女不足以言資生,則人道大壞,故曰革也。一說革讀亟,變而促迫也。亦通。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 病久而脈浮者,邪見還表而外向也。緊為寒,陰也。戰,邪爭也。言邪雖還表而欲退,以陰寒所持,而人又本虛,故邪得以與正爭,惟爭,所以戰也。然脈浮矣,邪外向矣,故正卒勝,邪卒散,汗所以出而病解也。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此與上節是反對,數為熱,陽也。陽熱勝而人又不虛,則邪不能與正爭,汗出,邪退也。不發戰,正勝也。此舊本皆二節,而顛倒差錯,各不相同,今得蜀僧來本如此,故從而訂之。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經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曾經多治,則邪已誤衰,故脈微無津液,言無作汗之邪也。陰陽自和,言血氣平複也。風寒病解,大率不外如此三者,知此三者,則知所以解矣。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患身涼和者,何意也。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三日,言遍三陽也。浮數,不傳陰也。微,邪氣衰也。夜半,陰盡陽生之時也。然,和而汗出貌,能食,胃回也。大汗者,其人虛多,虛多則受邪多,受邪多,故汗大也。

問曰:脈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

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此以大概言,不獨謂風寒也。 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須發其汗,若明日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 若汗 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時脈,故使然也。四時仿此。 此言脈得應時而王,則病有當解之自然,舉夏以例其餘,式人推仿之意。

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凡以大概言,陽得陰,陰得陽,則陰陽相際,血氣平複,所以自然當解,日中夜半以大意言。餘仿此同推。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假令脈遲,此為在臟也。此總大意言。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也。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浮,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

見,音現,少,當作太,故曰在脾,經,常也。滑為食,數為熱,屎膿,謂膿血利也。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此舉太陽下編首條,申其脈而詳明其義。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特下之所為也。榮衛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氣噫而除,何以知之,本以數脈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硬,氣噫而除,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飢,邪熱不殺谷,潮熱發渴,數脈當除,緩脈因前後度數如法,病者則飢,數脈不時,則生惡瘡也。

前條太陰以脾言,此言胃,對舉而兩見貫意,惡瘡與屎膿雖不同,其為血熱則皆然也。瘡者。如素問所謂膏粱之變,足生大疔,與夫多病癰疽之類是也。

師曰:病患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複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複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

數,音速,令,勝,皆平聲,此以醫誤致惡寒發熱者言,所以然者以下,申明上文之詞,複,夾衣也。

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屬腑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硬。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尚未可攻。 此舉結胸痞氣胃實等之當下者,概致叮嚀戒慎之意,屬臟,主結胸痞氣也。故曰,攻之不令發熱,屬腑,指胃實等也。故曰,不令溲數,謂不可利小便也。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體形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 此節乃此條之總,下五節乃五目,末節,乃總結上文之詞。蓋指第九篇第四條,而以其不可治者,詳言之之意也。 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災,若汗出發潤,喘而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 首句乃承上文重起設問之詞,若汗出以下,至此為腎絕也。乃五答詞,汗出發潤,即身汗如油,變文之互詞,喘而不休同,然上節曰命絕,此曰肺絕,何也?曰,人以氣在則生,氣絕則死。 肺主氣,氣主命,故以總一身而概言之,則曰命絕,及以通下文析五臟而詳言之,則又曰肺先絕也。 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者,此心絕也。 此下當有為字,陽反獨留,乃承上接下之詞,人之有生,氣血焉耳,氣在則生,氣去則死。 死道之常,氣先絕也。然血氣之交,亦有偏勝而不可以常論者,故曰,陽反獨留,言上節之証。 若不先見,則是肺不先絕,陽氣反獨遲留,陽反獨留,則陰先絕,陰,血也。心主血,故次言之。 煙熏,火欲燼而昏暗先形也。直視者,少陰之脈,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也。搖頭者,頭為諸陽之會,陰去則陽無所依附,故不寧也。 唇吻反青,四肢 習者,此為肝絕也。 吻,微袞切,口唇邊曰吻,肝之脈,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口裡,青,肝之色也。四肢手足也。,汗出焉,習,鳥數飛也。頭搖,如鳥之習飛奮振而不已。蓋肝屬木而主風,脾屬土而主四肢,土受木賊,木欲折而風不息,土受傷而欲崩壞也。 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 黧,音黎,口為脾之竅,黧黑,熏黃黑暗,土敗之色也。柔汗,俗謂冷汗是也。蓋汗者,血之液,血雖陰,行之者陽,脾敗,不統血,則陰不守陽不固也。發黃者,脾屬土而主肌肉,土欲敗而色外奪也。 溲便遺矢,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也。 矢,與屎同,溲便,遺溺也。腎司闔辟,闔辟廢,故二便皆無禁約也。腎藏志,經曰,狂言者。 是失志矣,失志者死,腎主骨,骨之精為瞳子,目反直視者,骨之精不上榮於瞳子,瞳子背而不能轉也。 又未知何臟陰陽前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首句又承上文重起設問之詞,下乃答詞也。蓋五臟絕之先後,不可以上文之次第為拘,故複 言臟氣之陰陽前後絕竭,有以驗之於既死之後,則臟有勝負,絕有遲速,大率可見矣,腋,左右肘脅之間也。成氏曰,陽主熱而色赤,陰主寒而色青,其人死也。身色青,則陰未離乎體,故知陰氣後竭也。身色赤,腋下溫,心下熱,則陽未離乎體,故知陽氣後竭也。 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氣寒,冷必相搏,其人即KT 。 KT,與噎通,飲,去聲,令,平聲,浮為氣,故曰無血,大為虛,故曰寒,KT,俗謂之KT,義見下條。

趺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KT,言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此承上條,又出趺陽而以噦與衄言,皆逼汗而不得汗之所致也。咎過愆也。責虛,言求病於虛,虛與上條寒互文,取實,言反以虛為實,而攻取之也。血屬陰而為內守,故曰空,迫血,言劫汗也。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洒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蓄積有膿也。 此與第十三條互意。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瘥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此與太陽下編第七條互意。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陰中於邪,必內 也。表氣微虛,裡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陽中於邪,必發熱。

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所謂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濁邪中下,陰氣為,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裡氣微急,三焦相溷,內外不通,上焦怫郁,臟氣相熏,口爛食齦也。中焦不治,胃氣上沖,脾氣不轉,胃中為濁,榮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搏,因熱作使,游於經絡,出入臟腑,熱氣所過,則為癰膿,若陰氣前通者,陽氣厥微,陰無所使,客氣內入,嚏而出之,聲 咽寒,寒厥相逐,為熱所擁,血凝自下,狀如豚肝。

陰陽俱厥,脾氣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闔,清便下重,令便數難,臍築湫痛,命將難全。

齦,音銀。,音,清便之清,讀圊,令,平聲,數,音朔,清指風,濁指寒,曰潔,曰渾,以天地之偏氣言也。陰中於邪以下,至濁邪中上一節,是釋上文陰即下焦,陽即上焦也。陰氣為 以下,至血凝不流,是言証,若衛氣前通以下,言變癰膿之故。

若陰氣前通以下,言變膿血利之故,衛氣即陽氣,榮氣亦陰氣,乃承上文榮衛不通而言清濁之所以為病在其中矣,陰陽俱厥以下,言証並於裡而加重,故曰,命難全也。下重,後重也。湫。以水臟言也。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苔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也。

此以上條同感而異變者言,微發熱,邪退也。大發熱,邪勝也。惡寒,表在也。腹內痛,入陰也。 脈陰陽俱緊,至於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人安,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 至於吐利,乃承上條欲嘔欲利,而又以其變成者言,獨不解,言証變而脈獨在也。晚發,言後來更又發也。以上三條,一証而三變耳。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必欲解也。 六指傷寒,七指中風。蓋詳其欲解之狀而總言之也。然手足三部脈皆至,則是以十二經之病皆退言,傷寒不獨傳足經明矣。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瞼內際黃者,此為欲解也。

上節以脈但皆至而未和,故有口噤躁擾,此以和也。故惟大煩,目重,而瞼內際見黃,與太陽上編第十一條互意,但此以大概言耳。

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搏,則洒淅惡寒也。 此概出惡寒之所以然。

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疾,衛氣失度,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者,此為不治。

滑與前第十六條洪是互文,與第九篇第四條皆一意,但詳略不同耳。

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咳逆上氣,肺衰也。脈散,血衰也。肺主氣而衛外,血為陰而榮內,兩者俱衰,故曰形損。

少陰脈弱而澀,弱者微煩,澀者厥逆。弱為虛損而不足,陰虛生內熱所以煩,然屬少陰,故雖煩亦微也。澀為少血而不滑,不能上與陽相順接,所以厥而逆冷也。此一條乃補脈法上編中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