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千金要方 卷八 治諸風方

唐 孫思邈


(凡八類)

論雜風狀第一

(論二十五首)

岐伯曰︰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風痱,三曰風懿,四曰風痺。夫諸急猝病多是風,初得輕微,人所不悟,宜速與續命湯,依 穴灸之。夫風者百病之長,岐伯所言四者說,其最重也。

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變智不亂,病在分腠之間。溫臥取汗,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複也。(《甲乙經》云︰溫臥取汗則巨取之。)

風痱者,身無痛,四肢不收,智亂不甚。言微可知,則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

風懿者,奄勿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巢源作噫噫然有聲。)舌強不能言,病在臟腑,先源作眼下及鼻人中左右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者不可治。)

風痺、濕痺、周痺、筋痺、脈痺、肌痺、皮痺、骨痺、胞痺,各有証候。形如風狀,得脈別也,脈微澀,其証身體不仁。

凡風多從背五臟俞入諸臟受病。肺病最急,肺主氣息又冒諸臟故也。肺中風者,其人偃臥而胸滿短氣冒悶汗出者,肺風之証也。視目下鼻上兩邊下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急灸肺俞百壯,服續命湯,小兒減之。若色黃者,此為肺已傷化為血矣,不可複治;其人當妄言、掇空指地,或自拈衣尋縫,如此數日死。若為急風邪所中,便迷漠恍惚、狂言妄語,或少氣、不能複言;若不求師即治,宿昔而死。即覺便灸肺俞及膈俞、肝俞數十壯,急服續命湯可救也。若涎唾出不收者,既灸當並與湯也。諸陽受風亦恍惚妄語,與肺病相似,然著緩可經久而死。

肝中風者,其人但踞坐不得低頭,繞兩目連額上色微有青者,肝風之証也。若唇色青、面黃尚可治,急灸肝俞百壯,服續命湯。若大青黑,面一黃一白者,此為肝已傷,不可複治,數日而死。

心中風者,其人但得偃臥,不得傾側,悶亂冒絕汗出者,心風之証也。若唇正赤尚可治,急灸心俞百壯,服續命湯。若唇或青或白、或黃或黑者,此為心已壞為水,面目亭亭時悚動者,不可複治,五六日死。(一云旬日死)脾中風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滿,身通黃,吐鹹汁出者,尚可治。急灸脾俞百壯,服續命湯。若目下青、手足青者,不可複治。

腎中風者,其人踞坐而腰痛,視脅左右未有黃色如餅粢大者,尚可治。急灸腎俞百壯,服續命湯。若齒黃、赤鬢、發直,面土色者,不可複治。

大腸中風者,臥而腸鳴不止。灸大腸俞百壯,可服續命湯。

賊風邪氣所中則傷於陽,陽外先受之,客於皮膚,傳入於孫脈。孫脈滿則入傳於絡脈,絡脈滿則輸於大經中成病。歸於六腑則為熱,不時臥止為啼哭。其脈堅大為實,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也。經絡諸脈旁支去者,皆為孫脈也。

凡風之傷人,或為寒中,或為熱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賊風。故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四季戊己傷於風者為脾風,以秋庚辛傷於風者為肺風,以冬壬癸傷於風者為腎風。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頭則為目風眼寒。飲酒中風則為酒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房中風則為腸風。外在腠理則為泄風。故曰︰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無常方焉。是知風者,善行而數變,在人肌膚中,內不得泄,外不得散,因人動靜,乃變其性。有風遇寒則食不下,遇熱則肌肉消而寒熱。有風遇陽盛則不得汗,遇陰盛則汗自出。肥人有風,肌肉濃則難泄,喜為熱中目黃。瘦人有風,肌肉薄則常外汗,身中寒目淚出。有風遇於虛,腠理開則外出,淒淒然如寒狀,覺身中有水淋狀,時如竹管吹處,此是其証也。有風遇於實,腠理閉則內伏,令人熱悶是其証也。

新食竟取風為胃風,其狀惡風頸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飲不下,脹滿形瘦,腹大失衣則憤滿,食寒即洞泄,新熱食竟入水自漬及浴者,令人大腹,為水病。

因醉取風為漏風,其狀惡風多汗少氣,口乾喜渴,近衣則身如火燒,臨食則汗流如雨,骨節懈情不欲自勞。

新沐浴竟取風為首風,其狀惡風而汗多頭痛。

新房室竟取風為納風,其狀惡風,汗流沾衣。

勞風之為病,法在肺下,使人強上而目脫;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候之三日及五日,中不精明者是也;七、八日,微有青黃膿涕如彈丸大,從口鼻出為善,不出則傷肺。

風邪客於肌膚,虛癢成風疹瘙瘡。風邪入深,寒熱相搏則內枯。邪客半身入深,真氣去則偏枯。邪客關機中即攣,筋中亦然。邪淫於臟,夢臟大形小。淫於腑,夢臟小形大。邪隨目系入腦,則目轉眩。邪中睛,則散視見兩物。風邪入臟,寒氣客於中,不能發則喑啞,喉痺舌緩,不時服藥針灸。風逐脈流入臟,使人猝喑緩縱噤痙致死。風入陽經則狂,入陰經則癲。陽邪入陰,病則靜。陰邪入陽,病則怒。

若因熱食,汗浴通,腠理得開,其風自出則覺肉中如針刺,步行運力欲汗亦如此也。

凡覺肌肉中如刺,皆由腠理閉,邪氣閉在肌中因欲出也,宜解肌湯則善。

夫目 動、口唇動偏,皆風入脈,故須急服小續命湯。將八風散摩神明白膏、丹參膏依經針灸之。

諸痺由風、寒、濕三氣並客於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得寒則聚,則排分肉;肉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痺發,發則如是。此內不在臟而外未發於皮膚,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為痺也。其風最多者,不仁則腫,為行痺,走無常處。其寒多者,則為痛痺。其濕多者,則為著痺。冷汗濡,但隨血脈上下不能左右去者,則為周痺也。在肌中更發更止,左以應左,右以應右者,為偏痺也。

夫痺,其陽氣少而陰氣多者,故令身寒從中出。其陽氣多而陰氣少者,則痺且熱也。

諸痺風勝者則易愈,在皮間亦易愈,在筋骨則難痊也。久痺入深,令營衛澀,經絡時疏則不知痛。

風痺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時如入湯,腹中股 淫濼,煩心頭痛。傷脾腎時嘔眩,時自汗出。傷心目眩。傷肝悲恐,短氣不樂。傷肺不出三年死。(一云三日。)

太陽中風,重感於寒濕則變痙也。痙者,口噤不開,脊強而直,如發癇之狀,搖頭馬鳴,腰反折;須臾十發,氣息如絕,汗出如雨,時有脫。易得之者,新產婦人及金瘡血脈虛竭。小兒臍風,大人涼濕得痙風者皆死。溫病熱盛入腎,小兒癇。熱盛皆痙,痙、喑、厥,癲皆相似。故久厥成癲,宜審察之。其重者,患耳中策策痛,皆風入腎經中也。不治流入腎,則喜卒然體痙直如死,皆宜服小續命湯兩三劑。若耳痛腫,生汁作癰癤者,乃無害也。惟風宜防耳,針耳前動脈及風府神良。

諸風第二

(方二十九首,灸法三十六首)

小續命湯

治猝中風欲死,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能語,奄奄忽忽,神情悶亂。

諸風服之皆驗,不虛方令人。

麻黃 防己(崔氏《外台》不用) 人參 黃芩 桂心 白芍藥 甘草 川芎 杏仁(各一兩) 防風(一兩半) 附子(一枚) 生薑(五兩)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三沸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合三四劑必佳。取汗隨人風輕重虛實也。有人腳弱,服此方至六七劑得瘥。有風疹家,天陰節變,輒合服之,可以防喑。〔一本云,恍惚者,加茯神、遠志。如骨節煩疼,本 有急》無川芎、杏仁,只十味。延年無防風。)

小續命湯

治中風冒昧不知痛處,拘急不得轉側,四肢緩急,遺矢便利。此與大續命湯同,偏宜產後失血並老小人。

麻黃 桂心 甘草(各二兩) 生薑(五兩) 人參 川芎 白朮(前方用杏仁) 附子防己 芍藥 黃芩(各一兩) 防風(一兩半)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古今錄驗》無桂心,名續命湯,胡洽《千金翼》同。)

又方 治風歷年歲或歌、或哭、或大笑,言語無所不及方。

麻黃(三兩) 人參 桂心 白朮(各二兩) 芍藥 甘草 防己 黃芩 川芎 當歸(各一兩)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覆取汗。

大續命湯

治肝癘風猝然喑啞。依古法用大小續命二湯通治五臟偏枯賊風方。

麻黃(八兩) 石膏(四兩) 桂心 乾薑 川芎(各二兩) 當歸 黃芩(各一兩) 杏仁(七十枚) 荊瀝(一升)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兩沸,掠去沫,下諸藥煮取四升,去滓。又下荊瀝煮數沸,分四服,能言。未瘥後服小續命湯。舊無荊瀝,今增之,效如神。(《千金翼》有甘草。)

又方 治大風經臟,奄忽不能言,四肢垂曳,皮肉痛癢不自知方。

獨活 麻黃(各三兩) 川芎 防風 當歸 葛根 生薑 桂心 茯苓 附子 細辛 甘草(各一兩)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五服,老小半之。若初得病便自大汗者減麻黃,不汗者依方。上氣者,加吳茱萸二兩、濃朴一兩。乾嘔者,倍加附子一兩。 者,加橘皮二兩。若胸中吸吸少氣者,加大棗十二枚。心下驚悸者,加茯苓一兩。若熱者,可除生薑加葛根。初得風未須加減,但且作三劑,停四五日,以後更候。視病虛實平論之行湯。行針依穴灸之。

又方 治與前大續命湯同,宜產婦及老小等方。

麻黃 川芎(各三兩) 乾薑 石膏 人參 當歸 桂心 甘草(各一兩) 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外台》名續命湯,范汪同云,是張仲景方本欠兩味。)

西州續命湯

治中風痱(一作入臟),身體不知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識人,拘急背痛不得轉側方。

麻黃(六兩) 石膏(四兩) 桂心(二兩) 甘草 川芎 乾薑 黃芩 當歸(各一兩) 杏仁(三十枚)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麻黃,再沸掠去上沫,後下諸藥,煮取四升。初服一升猶能自覺者,勿熟眠;可臥濃覆,小汗出已漸減衣,勿複大覆,可熟眠矣。前服不汗者,後複一升。汗後稍稍,五合一服,安穩乃服,勿頓服也。汗出則愈,勿複服。飲食如常無禁忌,勿見風。並治上氣咳逆。若面目大腫,但得臥,服之大善。凡服此湯不下者,人口噓其背,湯則下過矣,病患先患冷汗者,不可服此湯。若虛羸人,但當稍與五合為佳。有輒行此湯與產婦及羸人,喜有死者,皆為頓服三升,傷多且湯濁不清故也。但得清澄而稍稍服,微取汗者,皆無害也。(胡洽方《古今錄驗》名大續命湯)

大續命散

治八風十二痺,偏枯不仁。手足拘急疼痛,不得伸屈;頭眩不能自舉,起止顛倒;或臥苦驚如墮地狀,盜汗、臨事不起,婦人帶下無子。風入五臟,甚者恐怖,見鬼來收攝;或與鬼神交通,悲愁哭泣,忽忽欲走方。

麻黃 烏頭 防風 桂心 甘草 蜀椒 杏仁 石膏 人參 芍藥 當歸 茹(《翼方》作川芎) 黃芩 茯苓 乾薑(各一兩)
上十五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再後加,以知為度。

續命煮散

治風無輕重,皆主之方。

麻黃 川芎 獨活 防己 甘草 杏仁(各三兩) 桂心 附子 茯苓 升麻 細辛 人參防風(各二兩) 石膏(五兩) 白朮(四兩)
上十五味粗篩下,以五方寸匕納小絹袋子中,以水四升和生薑三兩,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日勿絕,慎風冷。大良吾嘗中風,言語蹇澀,四肢 曳,處此方日服四服,十日十夜,服之不絕得愈。

排風湯

治男子婦人風虛濕冷,邪氣入臟,狂言妄語,精神錯亂。其肝風發則面青,心悶亂,吐逆嘔沫,脅滿頭眩重,耳不聞人聲,偏枯筋急,曲 而臥。其心風發則面赤,翕然而熱,悲傷嗔怒,張目呼喚。其脾風發則面黃,身體不仁,不能行步,飲食失味,夢寐倒錯,與亡人相隨。其肺風發則面白,咳逆唾膿血,上氣奄然而極。其腎風發則面黑,手足不遂,腰痛難以俯仰,痺冷骨疼,諸有此候,令人心驚,志意不定,恍惚多忘。服此安心定志,聰耳明目。通臟腑、諸風疾悉主之。

白蘚皮 白朮 芍藥 桂心 川芎 當歸 杏仁 防風 甘草(各二兩) 獨活 麻黃 茯苓(各三兩) 生薑(四兩)
上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每服一升,覆取微汗,可服三劑。

大八風湯

治毒風頑痺 曳,手腳不遂,身體偏枯,或毒弱不任。或風入五臟,恍恍惚惚,多語善忘,有時恐怖。或肢節疼痛,頭眩煩悶。或腰脊強直不得俯仰,腹滿不食,咳嗽。或始遇病時猝倒悶絕,即不能語便失音,半身不隨不仁沉重,皆由體虛恃少不避風冷所致方。

當歸(一兩半) 五味子 升麻(各一兩半) 烏頭 黃芩 芍藥 遠志 獨活 防風 川芎 麻黃 秦艽 石斛 人參 茯苓(各一兩) 杏仁(四十枚) 黃耆 紫菀(各一兩) 石膏 (一兩) 甘草 桂心 乾薑(各二兩) 大豆(一升,《翼方》云二合)
上二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酒二升合煮取四升,強人分四服,羸人分六服。

八風散

治八風十二痺。猥退半身不遂,歷節疼痛,肌肉枯燥,皮膚 動,或筋緩急痛不在一處。猝起目眩,失心恍惚,妄言倒錯,身上 瘰,面上起 或黃汗出,更相染漬,或燥或濕,顏色乍赤乍白,或青或黑,角弓反張,乍寒乍熱方。

麻黃 白朮(各一斤) 羌活(三斤) 黃芩(一斤五兩) 大黃(半斤) 栝蔞根 甘草欒 荊天雄 白芷 防風 芍藥 天冬 石膏(各十兩) 山萸 食茱萸 躑躅(各五升) 茵芋(十四兩) 附子(三十枚) 細辛 乾薑 桂心(各五兩) 雄黃 朱砂 丹參(各六兩)
上二十五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初每日一服,三十日後,日再,五十日知,百日瘥,一年平複,長服不已佳。先食服。

小八風散

治迷惑如醉,狂言妄語,驚悸恐怖,恍惚見鬼,喜怒悲憂,煩滿顛倒,邑邑短氣不得語,語則失忘。或心痛徹背,不嗜飲食,惡風不得去帷帳,時複疼熱,惡聞人聲,不知痛癢,身悉振搖,汗出,猥退,頭重浮腫,抓之不知痛,頸項強直,口面 戾,四肢不隨不仁偏枯,攣掣不得屈伸,悉主之方。

天雄 當歸 人參(各五分) 附子 天冬 防風 蜀椒 獨活(各四分) 烏頭 秦艽 細辛 白朮 乾薑(各三分) 麻黃 五味子 桔梗 山萸 柴胡 莽草 白芷(各二分)
上二十味治下篩,合相得。酒服半方寸匕,漸至全匕,日三服,以身中覺如針刺狀,藥行也。

烏頭湯

治八風五尸惡氣游走胸心、流出四肢,來往不住,短氣欲死方。

烏頭 芍藥 乾薑 桂心 細辛 乾地黃 當歸 吳茱萸 甘草(各二兩)
上九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蒼耳散

治諸風方。當以五月五日午時干地刈取蒼耳葉,洗曝燥搗下篩,酒若漿服一方寸匕,日三。作散,若吐逆可蜜為丸,服十丸,準前計一方寸匕數也。風輕易治者,日再服。若身體有風處皆作粟肌出,或如麻豆粒,此皆為風毒出也。可以鈹針刺潰去之,皆黃汁,出盡乃止。五月五日多取陰乾之,著大瓮中,稍取用之。此草辟惡。若欲看病省疾者,便服之,令人無所畏。若時氣不和,舉家服之。若病胃脹滿、心悶發熱即服之,並殺三蟲。腸痔,能進食,一周年服之佳,七月七、九月九皆可採用。

治心風虛熱,發即恍惚煩悶、半身不仁攣急方︰

荊瀝 竹瀝(各五升) 枸杞根白皮 麥冬(各一升) 香豉(三合) 人參 茯苓 梔子仁 黃芩 川芎 桂心 細辛 杏仁 防風 白蘚皮(各二兩) 生薑 石膏 甘草(各三兩)
上十八味 咀,以水二斗,和竹瀝、荊瀝煮取三升,分四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凡五劑間三日服一劑。(一用防己三兩)

治虛熱恍惚驚邪恐懼方︰

荊瀝(三升) 竹瀝(三升) 香豉(三合) 牛黃(十八銖) 麥冬 人參(各三兩) 升麻 鐵精(各一兩) 天冬 龍齒 茯苓 梔子(各二兩)
上十二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三升去滓,下牛黃、鐵精,更煎五六沸,取一升七合分五服,相去十里久。

地黃煎

治熱風心煩悶及脾胃間熱不下食冷補方。

生地黃汁(二升) 枸杞根汁(三升) 生薑汁 酥(各三升) 荊瀝 竹瀝(各五升) 天冬 人參(各八兩)茯苓(六兩)大黃 梔子仁(各四兩)
上十一味搗篩五物為散,先煎地黃等汁成煎,次納散藥攪和。每服一匕,日再漸加至三匕,覺利減之。

又方 黃芩 干藍 芍藥 鼠尾草(各三兩) 梔子仁 生葛(各六兩) 羚羊角(五兩) 豉(一升,綿裹)
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治積熱風方︰

地骨皮 葳蕤 丹參 黃耆 麥冬 澤瀉(各三兩) 清蜜 薑汁(各一合) 生地汁(一升)
上九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納生地汁更緩火煮減一升,納蜜及薑汁又煮一沸,藥成,溫服三合,日再。

大防風湯

治中風發熱、無汗、肢節煩、腹急痛、大小便不利方。

防風 當歸 麻黃 白朮 甘草(各十八銖) 黃芩(三十銖) 乾地黃 山茱萸 茯苓 附子(各一兩)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一服七合。大小便不利納大黃、人參各十八銖、大棗三十枚、生薑三兩,煮取三升,分三服。(深師加天冬一兩。)

大戟洗湯

治中風發熱方。

大戟 苦參(等分)
上二味為末,以藥半升,白酢漿一斗煮三沸,適寒溫洗之,從上下寒乃止立瘥。小兒三指撮漿水四升煮洗之。

金牙酒

療積年八風五疰,舉身 曳、不得轉側、行步跛 、不能收攝。又暴口噤失音、言語不正、四肢背脊筋急、腫痛流走不常、勞冷積聚少氣、乍寒乍熱,三焦不調,脾胃不磨飲 、結實逆害、飲食酢咽、嘔吐、食不生肌、醫所不能治者方。

金牙(碎如米粒,小絹袋盛) 乾地黃 地膚子(無子用莖,蘇恭用蛇床子) 蒴 根 附子防風 細辛 莽草(各四兩) 羌活(一斤,胡洽用獨活) 蜀椒(四合)
上十味 咀,以絹袋盛,用酒四斗於瓷罌中漬,密閉頭,勿令泄氣。春夏三四宿,秋冬六七宿,酒成去滓,日服一合。此酒無毒,及可小醉,常令酒氣相接不盡,一劑病無不愈,又令人肥健。酒盡自可加諸藥各三兩,惟蜀椒五兩用酒如前,勿加金牙也。冷加乾薑四兩。

服此酒勝灸刺。起三十年諸風 曳神驗。(《肘後》、《備急》用升麻、乾薑各四兩,人參二兩,石斛、牛膝各五兩、不用蒴 根,為十四味。蘇恭不用地黃,為十三味。一方用蒺藜四兩

常山太守馬灌酒

除風氣、通血脈、益精華、定六腑、聰耳明目、悅澤顏色、頭白更黑、齒落更生。服藥二十日力勢倍,六十日志氣充盈,八十日能夜書,百日致神明。房中強壯如三十時,力能引弩。年八十人服之亦當有子。病在腰膝,悉主之方。

天雄(二兩,生用) 商陸根 躑躅 蜀椒(各一兩) 烏頭(一枚大者) 附子(五枚) 桂心白蘞 茵芋 乾薑(各一兩)
上十味 咀,以絹袋盛,酒三斗漬,春夏五日,秋冬七日,去滓。初服半合,稍加至兩三合。搗滓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以知為度。夏日恐酒酸,以油單覆之下井中近水,令不酸也。(《千金翼》無商陸、桂心,為八味)

蠻夷酒

治久風枯攣三十年著床及諸惡風眉毛墮落方。

乾地黃 獨活 丹參 石(各一兩) 麥冬 附子 甘遂(各二兩) 赤石脂(二兩半)乾薑 蕪荑 芫花 柏子仁(各一合) 蘇子(一升) 蓯蓉 茯神(一作茯苓) 金牙 薯蕷 白朮 杜仲 石南 牡荊子 山萸 款冬(各十八銖) 白芷 烏喙 烏頭 人參 野狼毒 蜀椒 防風 細辛 礬石 寒水石 牛膝 麻黃 川芎 當歸 柴胡 芍藥 牡蠣 桔梗 狗脊(《翼》作枸杞) 天雄(各半兩) 石斛 桂心(各六銖)
上四十五味 咀,以酒二斗漬,夏三日,春秋六日,冬九日,一服半合,密室中合藥,勿令女人、六畜見之,三日清齋乃合。(《千金翼》無川芎,云加大棗四十枚更佳)

又方 治八風十二痺偏枯不隨、宿食久寒虛冷、五勞七傷及婦人產後餘疾、月水不調皆主之方。

石 桂心 白朮 野狼毒 半夏 石南 白石脂 龍膽 續斷 芫花 代赭 白石英 茹 石韋 元參 天雄 山萸 防風 桔梗 藜蘆 卷柏 寒水石 細辛 烏頭 躑躅 蜀椒 白芷 秦艽 菖蒲(各一兩) 礬石 附子 遠志(各二兩) 石膏(二兩半) 蜈蚣(二枚)
上三十四味 咀,以酒二斗漬四日,服一合,日再。十日後去滓,曝乾搗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以知為度。(胡洽四十二味無桂心、細辛、烏頭、躑躅、蜀椒,而有芒硝、恆山 黃芩、黃連、大黃、麻黃、地黃、前胡、甘草、菟絲子、芍藥、紫菀各一兩、杏二十枚同搗篩,絹袋盛,用水三斗、面三斤、黍米三斗作飯,依釀酒法以藥袋置釀中,春秋七日,冬十日,夏三日,酒成服半雞子殼,日三服,曝藥為末,酒服方寸匕,以身體暖為度)

魯王酒

治風眩心亂、耳聾目暗、淚出、鼻不聞香臭、口爛生瘡、風齒瘰癧、喉下生瘡、煩熱厥逆上氣、胸脅肩胛痛、手不能上頭、不能帶衣、腰脊不能俯仰、腳痺不仁、難以久立。八風十二痺、五緩六急、半身不遂、四肢偏枯、筋攣不可屈伸;賊風咽喉閉塞、哽哽不利或如錐刀所刺、行人皮膚中無有常處。久久不治,入人五臟,或在心下,或在膏肓,游走四肢,偏有冷處如風所吹,久寒積聚風濕,五勞七傷,虛損,百病悉主之方。

茵芋 烏頭 躑躅(各三十銖) 天雄 防己 石斛(各二十四銖) 細辛 牛膝 甘草 柏子仁 通草 桂心 秦艽 茵陳 山茱萸 黃芩 附子 瞿麥 乾地黃 王不留行(胡洽作天冬,《翼方》作王蓀) 杜仲 澤瀉 石南 防風 遠志(各十八銖)
上二十五味 咀,以酒四斗漬十日,每服一合加至四五合,以知為度。(《千金翼》名此為魯公酒,有乾薑。胡洽無防已,以絹囊盛藥,用水二斗、法曲二斤,同漬三四宿,出藥囊,炊二斗黍米納汁釀之,酒熟飲如雞子大,日二,稍飲,以知為度。)

又方 治風偏枯半死,行勞得風若鬼所擊,四肢不遂、不能行步、不自帶衣、攣 五緩六急,婦人帶下、產乳中風、五勞七傷。

乾薑 躑躅 桂心 甘草 川芎 川斷 細辛 附子 秦艽 天雄 石膏 紫菀(各五兩) 葛根 通草 防風 柏子仁 巴戟天 石斛 石南 山萸 石龍芮(各四兩) 牛膝 天冬(各八兩) 烏頭(二十枚) 蜀椒(半斤)
上二十五味 咀,以水五升漬三宿;法曲一斤合漬秫米二斗,合釀三宿;去滓,炊糯米一斗,醞三宿。藥成先食服半合,日再,待米極消盡乃去滓,曝乾末服。

獨活酒

治八風十二痺方。

獨活 石南(各四兩) 防風(三兩) 附子 烏頭 天雄 茵芋(各二兩)
上七味 咀,以酒二斗漬七日,每服半合,日三,以知為度。

灸法

扁鵲云,治猝中惡風,心悶煩毒欲死。急灸足大趾下橫紋,隨年壯立愈。若筋急不能行者,內踝筋急灸內踝上四十壯,外踝筋急灸外踝上三十壯立愈。若眼戴睛上插灸目兩 後二十壯。若不能語灸第三椎上百壯。若不識人灸季肋頭七壯。若眼反口噤、腹中切痛灸陰囊下第一橫理十四壯,灸猝死亦良。治久風猝風緩急、諸風猝發動不自覺知,或心腹脹滿,或半身不遂,或口噤不言、涎唾自出、目閉耳聾,或身冷直,或煩悶恍惚、喜怒無常,或唇青口白戴眼角弓反張,始覺發動即灸神庭一處七壯,穴在印堂直上髮際是。次灸曲差二處各七壯,穴在神庭兩旁各一寸半是。次灸上關二處各七壯,一名客主人穴,在耳前起骨上廉陷者中是。次灸下關二處各七壯,穴在耳前下廉動脈陷者中是。次灸頰車二穴各七壯,穴在曲頰陷者中是。次灸廉泉一處七壯,穴在當頭直下骨後陷者中是。次灸囟會一處七壯,穴在神庭上二寸是。次灸百會一處七壯,穴在當頂上正中央是。次灸本神二處各七壯,穴在耳正直上入髮際二分是穴(又作四分)。次灸天柱二處各七壯,穴在項後兩大筋外入髮際陷者中是。

次灸陶道一處七壯,穴在大椎節下間是。次灸風門二處各七壯,穴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次灸心俞二處各七壯,穴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次灸肝俞二處各七壯,穴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次灸腎俞二處各七壯,穴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次灸膀胱二處各七壯,穴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次灸曲池二處各七壯,穴在兩肘外曲頭陷者中屈肘取之是。次灸肩 二處各七壯,穴在兩肩頭正中兩骨間陷者中是。次灸支溝二處各七壯,穴在手腕後臂外三寸兩骨間是。次灸合谷二處各七壯,穴在手大指虎口兩骨間陷者中是。

陷者中是。次灸陽輔二處各七壯,穴在外踝上絕骨端陷者中是。次灸昆侖二處各七壯,穴在外踝後跟骨上陷者中是。

治風灸上星及百會各二百壯,前頂二百四十壯、腦戶及風府各三百壯。一云治大風灸百會七百壯。治百種風。灸腦後項大椎平處兩廂量二寸三分,須取病患指寸量,兩廂各灸百壯得瘥。治風耳鳴。從耳後量八分半,裡許有孔,灸一切風得瘥,狂者亦瘥,兩耳門前後各灸一百壯。治猝病惡風欲死、不能語及肉痺不知人。灸第五椎名曰藏輸,百五十壯,多至三百壯便愈。心俞穴在第五節,(一云第七節)對心橫三間寸,主心風腹脹滿,食不消化,吐血酸削,四肢羸露,不欲飲食,鼻衄目眩,□□不明,肩頭脅下痛,小腹急,灸二三百壯。大腸俞在十六椎兩邊相去一寸半。主風腹中雷鳴、腸 泄利、食不消化、小腹絞痛、腰脊疼強,或大小便難、不能飲食,灸百壯,三日一報。掖門在腋下攢毛中一寸,名太陽陰,一名掖間。灸五十壯,主風。絕骨在外踝上三寸,灸百壯,治風身重、心煩、足脛疼。

賊風第三

(論一首 方二十九首 灸法六首)

桂枝酒

治肝虛寒,猝然喑啞不聲、踞坐不得、面目青黑、四肢緩弱、遺失便利、桂枝 川芎 獨活 牛膝 薯蕷 甘草(各三兩) 附子(二兩) 防風 茯苓 天雄 茵芋 杜仲 蒴 根 白朮(各四兩) 乾薑(五兩) 躑躅(一升) 豬椒葉根皮(各一升)大棗(四十枚)
上十八味 咀,以酒四斗漬七日,每服四合,日二,加至五、六合。

肝風占候其口不能言,當灸鼻下人中。次灸大木椎次灸肝俞,第九椎下是,五十壯、餘處隨年壯。眼暗灸之得明,二三百壯良。

大定心湯

治心氣虛悸恍惚方。(見十六卷小腸腑中。)

乾薑附子湯

治心虛寒風,半身不遂、骨節離解、緩弱不收,便利無度,口面 邪斜方。

乾薑 附子(各八兩) 桂心 麻黃(各四兩) 川芎(三兩)
上五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三日後服一劑。

側子酒

治心寒或笑或呻口欹方。(見前七卷腳氣門中。

芎湯

治猝中風,四肢不仁、善笑不息方。

芎 (一兩半) 黃芩 石膏(一方用黃連) 當歸 秦艽 麻黃 桂心 乾薑 甘草(各一兩) 杏仁(二十一枚)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荊瀝湯

治心虛寒、陰氣傷、寒損心驚掣悸,語聲寬急混濁,口 冒昧,好自笑、荊瀝(三升) 母薑(取汁,一升) 麻黃 白朮 川芎(各四兩) 防風 桂心 升麻 茯苓 遠志 人參 羌活 當歸(各二兩) 防己 甘草(各二兩)
上十五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煎麻黃兩沸,去沫,次下諸藥,煮取三升,去滓,下荊瀝、薑汁煎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白朮酒

補心志定氣。治心虛寒,氣性反常,心手不隨,語聲冒昧。其疾源癘風損心,具如前方所說無窮。

白朮(切) 地骨皮 荊實(各三升) 菊花(二斗)
上四味,以水三石,煮取一石五斗,去滓澄清取汁,釀米二石,用曲如常法。酒熟隨能飲之,常取半醉,勿令至吐。

治心風寒方︰

灸心俞各五十壯,第五節兩邊各一寸半是。

依源麻黃湯

治脾虛寒癘風所傷,舉體消瘦,語音沉澀如破鼓聲,舌強不轉而好咽唾,口噤唇黑,四肢不舉,身重如山,便利無度方。(見別卷中。)

半夏湯

溫中下氣治脾寒,語聲憂懼,舌本卷縮,嗔喜無度, 悶恍惚脹滿方。

半夏 大麻仁(熬研為脂) 生薑(各一升) 芍藥 茯苓 五味子 桂心 橘皮(各三兩)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下大麻仁脂,更上火一沸,分三服

當歸丸

補脾安胃、調氣止痛。治脾虛寒身重不舉、語音沉鼓、癘風傷痛、便利無度

當歸 酸棗仁 乾薑(各八兩) 川芎 乾地黃 天雄(各六兩) 黃耆 地骨皮(各七兩)大棗(二十枚) 吳茱萸(五合) 甘草 秦椒葉 濃朴 秦艽(各四兩) 桂心 防風 附子白朮(各五兩)
上十八味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三十丸加至四十丸,日再服。

脾風占候聲不出或上下手,當灸手十指頭,次灸人中。次灸大椎。次灸兩耳門前脈,去耳門上下行一寸是。次灸兩大指節上下各七壯。

治脾風方(脾風者,總呼為八風。)
灸脾俞挾脊兩邊各五十壯。凡人脾俞無定,所隨四季月應病,即灸藏輸是脾穴,此法甚妙。

依源麻黃續命湯

治肺虛寒癘風所中,噓吸戰掉,聲嘶塞而散下,氣息短備,四肢痺弱,面色青黃,遺矢便利,冷汗出。

麻黃(六兩) 大棗(五十枚) 杏仁 白朮 石膏(各四兩) 桂心 人參 乾薑 茯苓(各三兩) 當歸 川芎 甘草(各一兩)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麻黃,去沫,次下諸藥,煎取三升,去滓,分三服。舊方無白朮、茯苓,今方無黃芩,轉以依經逐病增損。

八風防風散

治肺寒虛傷、語音嘶下、拖氣用力戰掉,緩弱羸瘠、癘風入肺方。

防風 獨活 川芎 秦椒 乾薑 黃耆 附子(各四十二銖) 天雄 麻黃 五味子 山茱萸 石膏(各三十六銖) 秦艽 桂心 薯蕷 細辛 當歸 防己 人參 杜仲(各三十銖)甘草(十一銖) 貫眾(二枚) 甘菊 紫菀(各二十四銖)
上二十四味治下篩,每服方寸匕,酒調進至兩匕,日再。

溫中生薑湯

治肺虛寒羸瘦緩弱、戰掉噓吸、胸滿肺痿方。

生薑(一斤) 桂心 橘皮(各四兩) 甘草 麻黃(各三兩)
上五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煎麻黃兩沸去沫,然後入諸藥合煮。

治肺寒方︰灸肺俞百壯。

腎瀝湯

治腎寒虛為癘風所傷。語音蹇吃,不轉偏枯、 腳偏跛蹇、緩弱不能動。口,言音混濁、便利仰人。耳偏聾塞、腰背相引,隨病用藥,依源增損方。

羊腎(一具) 黃耆 川芎 桂心 當歸 人參 防風 甘草 五味子(各三兩) 元參 茯苓 芍藥(各四兩) 磁石(五兩) 地骨皮(二升,切) 生薑(八兩)
上十五味 咀,以水一斗五升煮羊腎,取七升下諸藥,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可服三劑。

茵芋酒

治耳聾口欹等病(方見七卷腳氣門中。

乾地黃丸

治腎虛呻吟、喜恚怒、反常心性、陽氣弱、腰背強急髓冷方。

乾地黃 山茱萸 天門冬 桂心 續斷(各一兩半) 柏子仁 杜仲 牛膝 蓯蓉(各四十二銖) 茯苓 天雄 鐘乳(各二兩) 松脂 遠志 乾薑(各三十銖) 菖蒲 薯蕷 甘草(各一兩)
上十八味為末,蜜丸梧子大,酒服三十丸,日二,加至四十丸。

治腎寒方︰

灸腎俞百壯。

大岩蜜湯

治賊風腹中絞痛並飛尸遁注,發作無時,發即搶心脹滿,脅下如錐刀刺,並主少陰傷寒方。

梔子(十五枚) 甘草 乾地黃 細辛 羊脂(青羊角亦得) 乾薑 吳茱萸 芍藥(《小品》用 川芎) 茯苓 當歸 桂心(各一兩)
上十一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脂令烊,分三服,溫服,相去如人行十里頃,若痛甚者加羊脂三兩、當歸、芍藥、人參各一兩。心腹脹滿堅急者加大黃三兩。(胡洽不用梔子、羊脂、茯苓、桂心,名岩蜜湯。)

小岩蜜湯

治惡風角弓反張、飛尸入腹絞痛、悶絕往來、有時筋急,少陰傷寒、口噤不大黃(二兩) 雄黃 青羊脂(各一兩) 當歸 乾薑 桂心 乾地黃 芍藥 甘草 細辛(各四兩) 吳茱萸(二兩)
上十一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六升,分六服。重者加藥,用水三斗,煮取九升,分十服。

排風湯

治諸毒風邪氣所中,口噤悶絕不識人,及身體疼煩、面目手足暴腫者方。

犀角 貝子 升麻 羚羊角(各一兩)
上四味治下篩為粗散,以水二升半納四方寸匕,煮取一升,去滓,服五合。殺藥者,以意增之。若腫,和雞子敷上,日三度。老小可斟酌加減神良。亦可多合備用。

烏頭湯

治寒疝腹中絞痛,賊風入腹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側,叫呼發作,有時使人陰縮、手足厥逆方。

烏頭(十五枚,《要略》用五枚) 大棗(十枚) 甘草(二兩) 芍藥(四兩) 桂心(六兩)老薑(一斤)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五物,取三升,去滓;別取烏頭,去皮四破,蜜二升,微火煎,令減五六合,納湯中煮兩小沸,去滓。服一合,日三間食,強者三合,以如醉狀為知,不知增之。

治賊風所中腹內攣急方︰

麻黃(四兩) 甘草(一尺) 石膏 鬼箭羽(一名衛茅,各雞子大)
上四味 咀,以東流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論曰︰夫歷節風著人久不治者,令人骨節蹉跌,變成癲病,不可不知。古今以來,無問貴賤,往往苦之,此是風之毒害者也。治之雖有湯藥而並不及松膏、松節酒。若羈旅家,貧不可急辦者,宜服諸湯,猶勝不治,但於痛處灸三七壯佳。

防風湯

治身體四肢節解如墮脫腫,按之皮陷、頭眩短氣,溫溫悶亂欲吐者方。

防風 白朮 知母 桂心(各四兩) 川芎 芍藥 杏仁 甘草(各三兩) 半夏 生薑(各五兩)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古今錄驗》無半夏、杏仁、川芎。用附子二枚)

羌活湯

治中風身體疼痛、四肢緩弱不遂、及產後中風方。

羌活 桂心 芍藥 葛根 麻黃 乾地黃(各三兩) 甘草(二兩) 生薑(五兩)
上八味 咀,以清酒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五合,日三服。

防己湯

治風歷節四肢疼痛如槌鍛不可忍者方。

防己 茯苓 白朮 桂心 生薑(各四兩) 甘草(三兩) 人參(二兩) 烏頭(七枚)
上八味 咀,以苦酒一升、水一斗,煮取三升半,一服八合,日三夜一。當覺焦熱痺忽忽然,慎勿怪也。若不覺複合服,以覺乃止。凡用烏頭皆去皮,熬令黑乃堪用。不然至毒人,宜慎之。《翼方》不用苦酒。

治風濕體痛欲折、肉如錐刀所刺方︰

附子 乾薑 芍藥 茯苓 人參 甘草 桂心(各三兩) 白朮(四兩)
上八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一方,去桂心用乾地黃二兩。

大棗湯

治歷節疼痛方。

大棗(十五枚) 附子(一枚) 甘草(一尺) 黃耆 (四兩) 生薑(二兩) 麻黃(五兩)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

犀角湯

治熱毒流入四肢、歷節腫痛方。

犀角(二兩) 羚羊角(一兩) 前胡 黃芩 梔子仁 射干(各三兩) 大黃 升麻(各四兩) 豉(一升)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石膏湯

逐風毒方。

石膏(雞子大三枚) 雞子(二枚) 甘草(一尺) 麻黃(三兩) 杏仁(四十枚)
上五味 咀,以水三升,破雞子納水中烊,令相得,納藥煮取一升。服之覆取汗,汗不出,燒石熨,取汗出為佳。

松膏

治歷節諸風百節酸痛不可忍方。

松脂三十斤煉五十遍,酒煮十遍,不能五十遍,二十遍亦可,煉酥三升,溫和松脂三升,熟攪令極調勻。旦空腹酒服方寸匕,日三。數數食面粥為佳,慎血腥生冷物、醋、果子,百日以後瘥。

松節酒

治歷節風四肢疼痛猶如解落方。

松節(三十斤) 豬椒葉(三十斤,碎銼,各用水四石煮,取一石)
上二味澄清合漬,干曲五斤候發,以糯米四石五斗釀之,依家醞法四,勿令傷冷熱,第一 時下後諸藥。

柏子仁 天雄 萆 川芎(各五兩) 秦艽(六兩) 人參 茵芋(各四兩) 防風(十兩)磁石(十二兩末) 獨活(十五兩)
上十味 咀,納飯中炊,如常 法, 足訖封,頭四七日壓取清,適性服之,勿

松膏酒

治歷節風方。

松膏一升,酒三升,浸七日,每服一合,日再,數劑愈。

松葉酒

松葉三十斤,酒二石五斗,漬三七日,服一合,日五六度。

偏風第四

(方十二首 針灸法五首)

防風湯

治偏風甄權處療安平公方。

防風 川芎 白芷 牛膝 狗脊 萆 白朮(各一兩) 羌活 葛根 附子(《外台》作人參) 杏仁(各二兩) 薏苡仁 石膏 桂心(各三兩) 麻黃(四兩) 生薑(五兩)
上十六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劑覺好,更進一劑,即一度針,九劑九針即瘥。灸亦得。

針風池一穴、肩 一穴、曲池一穴、支溝一穴、五樞一穴、陽陵泉一穴、巨虛下廉一穴。凡針七穴即瘥。

仁壽宮備身患腳奉敕,針環跳一穴、陽陵泉一穴、巨虛下廉一穴、陽輔一穴。凡針四穴即能起行。

大理趙卿患風腰腳不隨不能跪起行,針上 一穴、環跳一穴、陽陵泉一穴、巨虛下廉一穴。凡針四穴即能跪起。

庫狄欽患偏風不得挽弓,針肩 一穴即得挽弓。甄權所行。

治猥退風半身不遂失音不語者方︰

杏仁去雙仁及皮尖三斗洗,入臼搗二斗令碎,研如寒食粥法,取汁八升,煎取四升,口嘗看香滑即熟,如未及此,則為不熟,唯熟為妙,停極冷。然後納好曲一斗六升,煎取八升,第一遍 也。次一炊,複取杏仁三升研取一斗二升汁,煎取六升,第二 也。次一炊,準第二 取杏仁汁多少為第三 也。若疑米不足,別更取二升杏仁研,取八升汁煎取四升。

更斟酌炊米 之。若猶不足,更研杏仁二升,取八升汁,煎取四升更 之,以熟為限。一石米杏仁三斗。所以節次研杏仁者,恐並煎汁酢故也。若冬日任意並煎,準計三斗杏仁取汁一石六斗,煎取八斗四升漬曲。以分之 酒熟封四七日,開澄取清,然後壓糟,糟可乾末,和酒服之,大驗秘方。

又方 蓖麻子脂一升、酒一斗銅缽盛,著酒中一日,煮之令熟,服之。

又方 灸百會 次灸本神 次灸承漿 次灸風府 次灸肩 次灸心俞 次灸手五里次灸手髓孔 次灸手少陽 次灸足五里 次灸足髓孔 次灸足陽明各五百壯。

治大風半身不遂方︰

蠶砂二石熟蒸,分作直袋三枚,各受七斗,熱盛一袋著患處,如冷即取餘袋一依前法,數數易換,百不禁瘥止,須羊肚釀粳米、蔥白、薑、椒、豉等爛煮熱吃,日食一枚十日止。

又方 蒸鼠壤土袋盛熨之瘥。

葛根湯

治四肢緩弱、身體疼痛不遂、婦人產後中柔風及氣滿方。

葛根 芍藥 桂心 乾地黃 羌活(各三兩) 麻黃 甘草(各二兩) 生薑(六兩)
上八味 咀,以清酒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五合,日三。

麻子湯

治大風周身四肢攣急,風行在皮膚,身勞強服之不虛人,又治精神蒙昧者方

秋麻子(三升,淨擇,水漬一宿) 防風 桂心 生薑 石膏(碎綿裹) 橘皮(各二兩)麻黃(三兩) 竹葉 蔥白(各一握) 香豉(一合)
上十味 咀,先以水二斗半煮麻子,令極熟,漉去滓,取九升。別煮麻黃兩沸掠去沫,納諸藥汁中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空腹服。當微汗,汗出以粉塗身,極重者不過兩三劑,輕者一兩劑瘥。有人患大風賊風刺風,加獨活三兩,比之小續命湯,準當六七劑。

仲景三黃湯

治中風手足拘攣、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方。

麻黃(三十銖) 黃芩(十八銖) 黃耆 細辛(各十二銖) 獨活(一兩)
上五味 咀,以水五斗,煮取二升,分二服,一服小汗,兩服大汗。心中熱加大黃半兩,脹滿加枳實六銖,氣逆加人參,心悸加牡蠣,渴加栝蔞各十八銖,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白蘞薏苡湯

治風濕攣不可屈伸方。

白蘞 薏苡仁 芍藥 桂心 酸棗仁 牛膝 乾薑 甘草(各一升) 附子(三枚)
上九味 咀,以淳酒二斗漬一宿,微火煎三沸,每服一升,日三,扶杖起行。不耐酒五合。(《翼方》有車前子。)

獨活寄生湯

夫腰背痛者,皆由腎氣虛弱、臥冷濕地當風得之,不時速治,喜流入腳膝為偏枯冷痺緩弱疼重、或腰痛攣腳重痺,宜急服此方。

獨活(三兩) 寄生(《古今錄驗》用續斷) 杜仲 牛膝 細辛 秦艽 茯苓 桂心 防風川芎 乾地黃 人參 甘草 當歸 芍藥(各二兩)
上十五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溫身勿冷。風虛下利者,除乾地黃。服湯取蒴 葉火燎濃安席上及熱眠上。冷複燎之。冬月取根、春取莖熬臥之佳。其餘敷熨不及蒴蒸為愈也。諸處風濕亦用此法,新產竟便患腹痛不得轉動,及腰腳攣痛不得屈伸痺弱者,宜服此湯除風消血。(《肘後》有附子一枚,無寄生、人參、甘草、當歸。)

菊花酒

治男女風虛寒冷腰背痛,食少羸瘦無顏色、噓吸少氣,去風冷補不足方。

菊花 杜仲(各一斤) 防風 附子 黃耆 乾薑 桂心 當歸 石斛(各四兩) 紫石英
上十五味 咀,以酒七斗漬五日,一服二合,稍加至五合。日三(《千金翼》不用乾薑。)

杜仲酒

治腰腳疼痛不遂風虛方。

杜仲(八兩) 石南(二兩) 羌活(四兩) 大附子(五枚)
上四味 咀,以酒一斗漬三宿,每服二合,日再。偏宜冷病婦人服之。

風痱第五

(論二首 方九首 灸法一首)

論曰︰夫風痱者,猝不能語口噤,手足不遂而強直者是也。治之以伏龍肝五升為末,冷水八升和攪,取汁飲之,能盡為善。(《肘後》此方治心煩恍惚,腹中痛滿,絕而複蘇。)自此以下九方皆主此風,用之次第宜細尋之。

論曰︰凡欲醫此病,當知先後次第,不得漫投湯藥以失機宜,非但殺人,因茲遂為痼疾。已既得之,當進三味竹瀝,飲少似有勝於常,更進湯也。竹瀝飲子,患熱風者,必先用此製其熱毒。

竹瀝湯

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方。

竹瀝(二升) 生葛汁(一升) 生薑汁(三合)
上三味相和,溫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服訖覺四體有異似好,次進後湯方︰

竹瀝(一升) 生葛汁(五合) 川芎 防己 附子 人參 芍藥 黃芩 甘草 桂心(各一兩) 生薑(四兩) 羚羊角(二兩) 石膏(六兩) 杏仁(四十枚) 麻黃 防風(各一兩半)
上十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減半,納瀝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取汗,間五日更服一劑,頻與三劑,漸覺少減,仍進後方。

竹瀝(三升) 防風 升麻 羚羊角 防己 桂心 芎 (各二兩) 麻黃(三兩)
上八味 咀,以水四升合竹瀝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兩日服一劑。常用加獨活三兩最佳,此方神良,頻進三劑。若手足冷者加生薑五兩、白朮二兩。若未除更進後方。

竹瀝(一升) 甘草(一本作葛根二兩) 人參 川芎 獨活 升麻(各一兩) 防風 麻黃枚)
上十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減半,納瀝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更服。若有氣者,加橘皮、牛膝、五加皮一兩。

煮散

凡風痱服前湯得瘥,訖可常服此除風方。

防風 防己 獨活 秦艽 黃耆 芍藥 人參 白朮 茯神 川芎 遠志 升麻 石斛 牛膝 羚羊角 丹參 甘草 濃朴 天門冬 五加皮 地骨皮 黃芩(《翼方》作薯蕷)桂心 各(一兩,一云各四兩) 乾地黃 橘皮 生薑 麻黃(各三兩) 檳榔 本(《翼方》作附子) 杜仲(《翼方》作麥門冬) 烏犀角(各二兩,《翼方》作山茱萸) 薏苡仁(一升石膏六兩,一云三兩)
上三十三味搗篩為粗散,和攪令勻,每服以水三升、藥三兩煮取一升,綿濾去滓,頓服之,取汗,日一服。若覺心中熱煩、以竹瀝代水煮之。

荊瀝湯

凡患風人多熱,常宜服此方。

荊瀝 竹瀝 生薑汁(各三合)
上三味相合,溫暖為一服,每日旦服煮散,午後進此,平複好瘥乃止。

獨活煮散

治諸風痱方。

獨活(八兩) 川芎 芍藥 茯苓 防風 防己 葛根(各一兩) 羚羊角 當歸 人參 桂心 麥門冬 石膏(各四兩) 磁石(十兩) 甘草(三兩) 白朮(三兩)
上十六味各切銼,分為二十四份,每份入生薑、生地黃切一升、杏仁二七枚,以水二升,煮取七合。或日晚、或夜中、或日一服,或間日服,無所忌。

五補丸

凡風服湯藥多患虛熱翕翕然,宜除熱方。

防風 人參 蓯蓉 乾地黃 羚羊角 麥門冬 天門冬(各一兩半) 芍藥 獨活 乾薑 白朮 丹參 食茱萸(一云山茱萸) 甘草 茯神 升麻 黃 甘菊 地骨皮 石斛 牛膝 五加皮 薯蕷(各三十銖) 秦艽 川芎 桂心 防己 生薑屑 黃芩(各一兩) 附子(十八銖) 石膏(三兩) 寒水石(三兩)
上三十二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生薑蜜湯服二十丸,日三,稍加至三十丸,忌油面蒜生冷酢滑及豬羊雞魚等肉。

論曰︰古人立方,皆準病根冷熱製之。今人臨急造次搜尋,故多不驗。所以欲用方者,先定其冷熱,乃可檢方,用無不效,湯酒既爾,丸散亦然。凡此風之發也,必由熱盛,故有竹瀝、葛汁等諸冷藥焉。後之學人,不能仔細識其方意,故有茲論具而述之。其人無密室者,不可與療風。強人居室不密,尚中風邪,況服藥之人乎。

治風痱不能語手足不遂方︰

度病者手小指內歧間至指端為度,以置臍上直望心下,以丹注度上端畢,又作兩度。續所注上合其下,開其上取其本,度橫置其開上令三合,其狀如倒作“ ”字形。男度左手,女度

風懿第六

(論三首 方二十三首 針灸法六首)

獨活湯

治風懿不能言,四肢不收、手足 曳方。

獨活(四兩) 桂心 芍藥 栝蔞根 生葛(各二兩) 生薑(六兩) 甘草(三兩)
上七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論曰︰脾脈絡胃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心之別脈系舌本,今心脾二臟受風邪,故舌強不得語也。

治中風口噤不能言方︰

防己 桂心 麻黃(各二兩) 葛根(三兩) 甘草 防風 芍藥(各一兩) 生薑(四兩)
上八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喑啞不語皆治之。

石南湯

治六十四種風注走入皮膚中如蟲行,腰脊強直、五緩六急、手足拘攣,隱疹搔之則作瘡、風尸身癢,猝風面目腫起,手不出頭、口噤不能言方。

石南 乾薑 黃芩 細辛 人參(各一兩) 桂心 麻黃 當歸 芎 (各一兩半) 甘草(二兩) 乾地黃(十八銖) 食茱萸(三十銖)
上十二味 咀,以水六升、酒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大汗勿怪。

治中風口噤不知人者方︰

芥子(一升) 酢(三升)
上二味煮取一升,敷頭以布裹之,日一度。(《肘後》以治猝不得語。)

又方 豉(五升) 吳茱萸(一升)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漸飲之。(《肘後》以治不能語。)

又方 白朮四兩,以酒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又方 服荊瀝一升。

又方 服淡竹瀝一升。

針灸法

中風口噤不得開,灸機關(《翼》名頰車)二穴。穴在耳下八分小近前,灸五壯,即得語,又灸,隨年壯。僻者逐僻,左右灸之。中風失喑不能言語,緩縱不隨,先灸天窗五十壯,息火仍移灸百會五十壯,畢還灸天窗五十壯者。始發先灸百會,則風氣不得泄。內攻五臟,喜閉伏仍失音也。所以先灸天窗,次百會佳。一灸五十壯悉泄火勢,複灸之,視病輕重,重者一處三百壯大效。凡中風服藥益劇者,但是風穴悉皆灸之三壯,無不愈也。

論曰︰風寒之氣客於中,滯而不能發,故喑不能言及喉痺失音,皆風邪所為也,入臟皆能殺人。故附之於治風之末。凡尸厥而死脈動如故,此陽脈下墜,陰脈上爭,氣閉故也。針百會入三分,補之,炙熨斗熨兩脅下,又灶突墨彈丸大,漿水和服之。又針足中趾頭去甲如韭葉,又刺足大趾甲下內側去甲三分。

桂湯

治猝失音方。

濃煮桂汁服一升,覆取汗。亦可末桂著舌下,漸漸咽汁。

又方 濃煮大豆汁,含亦佳,無豆用豉。

治猝不得語方︰

酒五合,和人乳汁中半分,分為二服。

論曰︰夫眼 動口唇偏,皆風入脈,急與小續命湯、附子散、摩神明膏(見前七卷腳氣門)、丹參膏(見二十四卷癰疽門),依穴灸之,喉痺舌緩亦然。風入臟,使人喑啞卒死,口眼相引,牙車急,舌不轉 僻者,伏龍肝散和雞冠血及鱉血塗,乾複塗之,並灸吻邊橫文赤白際,逐左右,隨年壯報之至三報,三日不瘥,更報之。

附子散

治中風手臂不仁口面 僻方

附子 桂心(各五兩) 細辛 防風 人參 乾薑(各六兩)
上六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稍增之。

甘草湯

治偏風積年不瘥,手腳枯細,面口 僻,精神不定,言語倒錯方。

甘草 桂心 川芎 麻黃 當歸 芍藥(各一兩) 人參(二兩) 附子 側子(各二枚)獨活 防己(各三兩) 生薑 石膏 茯神(各四兩) 白朮 黃芩 細辛(各一兩) 秦艽 防風(各一兩半) 菊花(一升) 淡竹瀝(四升)
上二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沫,取七升,納竹瀝及諸藥,煮取三升,分四服,服三服訖,間一杯粥後,更進一服,待藥勢自汗。慎風冷醋蒜面乳酪魚等。

治中風面目相引,口偏著耳,牙車急,舌不得轉方︰

獨活(三兩) 生地黃汁 竹瀝(各一升)
上三味合煎,取一升頓服之即愈。又方 牡蠣 礬石 附子 灶下黃土(等分)
上四味為末,取三年雄雞冠血和藥敷其上,持鏡候之,才欲複故便急洗去之,不速去,便過不複還也。(《千金翼》云,偏右塗左,偏左塗右。)

又方 竹瀝(三升) 防風 防己 升麻 桂心 川芎(各二兩) 麻黃(四兩) 羚羊角(三兩)
上八味 咀,以水四升合竹瀝煮取一升半,分三服,日服一劑,常用效。

治口耳僻方︰防風 附子 葛根(各二兩) 柏實 麻黃(各三兩) 獨活 生薑(各四兩)杏仁(三十枚)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酒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又方 青松葉一斤搗,令汁出,酒一斗漬二宿,近火一宿。初服半升,漸至一升,頭面汗出即止。

又方 酒煮桂取汁,以故布拓病上,正則止,左 拓右,右 拓左,此秘方不傳,余常用,大效。

治卒中風口 不止方︰

取空青末如豆大一枚。含之即愈。

又方 炒大豆三升令焦,以酒三升淋,取汁頓服。(《肘後》以治口噤不開。)

又方 大皂莢一兩去皮子下篩,以三年大酢和,左 塗右,右 塗左,干更塗之

又方 以葦筒長五寸,以一頭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泄氣。一頭納大豆一顆,並艾燒令燃,灸七壯即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耳病亦可灸之。

又方 灸手交脈三壯,左灸右,右灸左,其炷如鼠屎形,橫安之,兩頭下火。

枳茹酒

主諸藥不能瘥者方。

枳實上青刮取末,欲至心止,得茹五升,微火炒去濕氣,以酒一斗漬,微火暖,令得藥味,隨性飲之,主口僻眼急大驗。治緩風急風並佳。(《肘後》以治身直不得屈伸反覆者,枳樹皮亦得。)

角弓反張第七

(方六首)

治卒半身不遂,手足拘急不得屈伸,身體冷,或智或痴,或身強直不語,或生或死,狂言不可名狀,角弓反張,或欲得食,或不用食,或大小便不利皆療之方︰(《古今錄驗》名八風續命湯)

人參 桂心 當歸 獨活 黃芩 乾薑 甘草(各十八銖) 石膏(一兩半) 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 咀,以井華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覆取汗,不汗更合加麻黃五兩合服。

倉公當歸湯

治賊風口噤角弓反張痙者方。

當歸 防風(各十八銖) 獨活(一兩半) 附子(一枚) 細辛(半兩) 麻黃(三十銖)
上六味 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服一升。口不開者,格口納湯,一服當蘇,二服小汗,三服大汗。

又方 酒一斗,膠二斤,煮令烊,得六升,每服一升,稍服得愈。

又方 單服荊瀝良。

秦艽散

治半身不遂、言語錯亂,乍喜乍悲、角弓反張、皮膚風癢方。

秦艽 獨活(胡洽用烏頭) 黃耆 人參 甘菊(各二兩,胡洽用蜀椒) 茵芋(十八銖,胡洽用 草) 防風 石斛(胡洽用萆 ) 山茱萸 桂心(各二兩半) 附子 川芎(胡洽用桔梗)細辛 當歸 五味子 甘草 白朮 乾薑 白蘚皮(胡洽用白蘞,各三十銖) 麻黃 天雄遠志(各一兩,胡洽用防己)
上二十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再,漸漸加至二匕。又云治風無新久並補。

吳秦艽散

治風注入肢體百脈,身腫,角弓反張,手足酸疼,皮膚習習,身體盡痛,眉毛墮落,耳聾驚悸,心滿短氣,魂志不定,陰下濕癢,大便有血,小便赤黃,五勞七傷,萬病皆治方。

秦艽 蜀椒 人參 茯苓 牡蠣 細辛 栝蔞根 麻黃(各十八銖) 乾薑 附子 白朮 桔梗 桂心 獨活 當歸(各一兩) 黃芩 柴胡 牛膝 天雄 石南 杜仲 莽草 烏頭 (各半兩) 甘草 川芎 防風(各一兩半)
上二十六味治下篩,盛以葦袋,食前溫酒一升服方寸七,日三服,急行七百步許,更飲酒一升,忌如常法。

風痺第八

(論一首 方九首)

論曰︰血痺病從何而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形如風狀。(巢源云其狀如被微風所吹。)但以脈自微澀,澀在寸口,關上緊,宜針引陽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防己黃湯

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方。

甘草(二兩) 黃耆 (五兩) 漢防己(四兩) 生薑 白朮(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了坐被中,欲解如蟲行皮中,臥取汗。

黃耆湯

治血痺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証身體不仁如風狀方。

蜀黃耆 人參(《要略》無) 芍藥 桂心(各二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服七合,日三服,令盡。

治風痺游走無定處,名曰血痺大易方︰

萆 薯蕷 牛膝 澤瀉(各二兩) 白朮 地膚子(各半兩) 干漆 蠐螬 車前子 狗脊 天雄(各十銖) 茵芋(六銖) 山茱萸(三十銖) 乾地黃(二兩半)
上十四味為末,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丸,日三,後稍加。

治游風行走無定,腫或如盤大,或如甌,或著腹背,或著臂,或著腳,悉主之方︰

海藻 茯苓 防風 獨活 附子 白朮(各三兩) 大黃(五兩) 當歸(一本作當陸)鬼
上九味 咀,以酒二斗漬五日,初服二合,漸加,以知為度。

鐵精湯

治三陰三陽厥逆寒食,胸脅支滿,病不能言,氣滿胸中急,肩息,四肢時寒熱不隨,喘悸煩亂,吸吸少氣,言輒飛揚虛損方。

黃鐵(三十斤,以流水八斗揚之三千遍,以炭燒,令赤,投冷水複燒七遍,如此澄清,取汁二斗煮藥) 人參(三兩) 半夏 麥門冬(各一升) 白薇 黃芩 甘草 芍藥(各四兩)石膏(五兩) 生薑(二兩) 大棗(二十枚)
上十味 咀,納前汁中煮取六升,服一升日三服,兩日令盡。

治諸風痺方︰

防風 甘草 黃芩 桂心 當歸 茯苓(各一兩) 秦艽 葛根(各二兩) 生薑(五兩)大棗(三十枚) 杏仁(五十枚)
上十一味 咀,以酒水各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

白蘞散

治風痺腫,筋急展轉易常處方。

白蘞(半兩) 附子(六銖)
上二味治下篩,酒服半刀圭,日三。不知增至一刀圭,身中熱行為候十日便覺。

附子酒

治大風冷痰癖脹滿諸痺方

大附子一枚,重二兩者(亦云二枚),酒五升漬,春五日。每服一合,日再,以瘥為度。

麻子酒

治虛勞百病,傷寒風濕,及婦人帶下,月水往來不調,手足疼痺著床,服之令人肥健方。

麻子(一石) 法曲(一斗)
上二味先搗麻子成末,以水二石著釜中,蒸麻子極熟,炊一石米頃出滓,隨汁多少,如家醞法,候熟,取清酒,隨性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