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室秘藏

卷上 中滿腹脹門

金元.李東垣著


中滿腹脹論

六元政紀論云:太陰所至為中滿,太陰所至為蓄滿,諸濕腫滿皆屬脾土。論云:脾乃陰中之太陰,同濕土之化,脾濕有餘,腹滿食不化,天為陽為熱,主運化也,地為陰為濕,主長養也。無陽則陰不能生化。故云:臟寒生滿病,調經篇云: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始受熱中未傳寒中,皆由脾胃之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而製,水穀聚而不散而成脹滿。經云:腹滿腫脹支膈脅下厥上冒過在太陰陽明乃寒濕鬱過也脈經所謂胃中寒則脹滿者是也,(針經三卷雜病第八)腹滿大便不利,上走胸溢,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又云:脹取三陽,三陽者,足太陽寒水為脹,與通評虛實論說,腹暴滿按之不下,取太陽經絡,胃之募也,正同取者,瀉也。經云:中滿者瀉之於內者,是也,宜以辛熱散之,以苦瀉之,淡滲利之,使上下分消,其濕正如開鬼門,潔淨府,溫衣繆刺其處,是先瀉其血絡後,調其真經氣血,平陽布神清,此治之正也。或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者何也?此乃病機總辭,假令外傷風寒有餘之邪,自表傳裡,寒變為熱,而作胃實腹滿,仲景以大承氣湯治之,亦有膏粱之人,濕熱鬱於內,而成脹滿者,此熱脹之謂也,大抵寒脹多而熱脹少,治之者宜詳辨之。

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論

諸腹脹大,皆屬於熱,此乃八益之邪,有餘之証,自天外而入是,感風寒之邪,傳裡寒變為熱,作胃實。曰 晡潮熱,大渴引飲,譫語是太陽陽明,並大實大滿者,大承氣下之,少陽陽明微滿實者,小承氣下之泄之,則脹已,此之謂也。假令瘧為脹滿,亦有寒脹、熱脹,是天之邪氣,傷暑而得之,不即時發,至秋暑氣衰絕,而瘧病作矣。知其寒也,局方用交解飲子者是也,內虛不足,寒濕令人中滿,及五臟六腑俱有脹滿,更以脈家寒熱多少較之,胃中寒則脹滿,濁氣在上則生脹,脹取三陽三陽者,足太陽膀胱,寒水為脹,腹暴,滿按之不下,取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正同腹滿脹肢膈脅下厥上冒過在太陰陽明,胃中寒濕,郁遏也,太陰脹複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按所說寒脹之多,如此中滿,治法當開鬼門潔淨府,開鬼門者,謂發汗也;潔淨府者,利小便也。中滿者,瀉之於內,謂脾胃有病,當令上下分消,其溫下焦如瀆,氣血自然分化,不待泄滓穢如,或大實大滿大,小便不利,從權以寒熱藥下之,或傷酒濕面及味濃之物,膏粱之人或食已便臥,使濕熱之氣不得施化,致令腹脹滿此脹,亦是熱脹,治熱脹,分消丸主之。如或多食寒涼,及脾胃久虛之人,胃中寒則脹滿,或藏寒生滿病,,以治寒脹中滿,分消湯主之。

治中滿,熱脹、鼓脹、氣脹、水脹,此非寒脹類

白朮 人參 炙甘草 豬苓(去黑皮) 薑黃(各一錢) 白茯苓(去皮) 乾生薑 砂仁(各二錢) 澤瀉 橘皮(各三錢) 知母(炒四錢) 黃芩(去腐炒夏用一兩二錢) 黃連(淨炒) 半夏(湯洗七次) 枳實(炒各五錢) 濃朴(薑製一兩)
上除茯苓澤瀉生薑、外共為極細末入,
上三味和勻,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焙熱 白湯下,食遠服量,病患大小加減。

治中滿寒脹寒疝,大小便不通,陰躁足不收,四肢厥逆,食入反出,下虛中滿,腹中寒,心下痞下焦躁, 寒沉厥,奔豚不收

川烏 澤瀉 黃連 人參 青皮 當歸 生薑 麻黃 柴胡 乾薑 蓽澄茄(各二分) 益智 仁半夏 茯苓 木香 升麻(各三分) 黃 吳茱萸 濃朴 草豆蔻仁 黃柏(各五分)
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食前熱服,忌房室酒濕面生冷及油膩等物。

治中滿腹脹,內有積聚堅硬如石,其形如盤令人不能坐臥,大小便澀,滯上喘氣促,面色痿黃,通身虛腫

廣朮 紅花 吳茱萸 升麻(各二分) 半夏(七分) 柴胡 澤瀉 神曲 青皮 陳皮(各三分) 濃朴(生用) 黃芩 黃連 益智仁 草豆蔻仁(五分) 生甘草(三分) 當歸梢(五分)
如渴加葛根(四分)
上銼如麻豆大,水二大盞煎至一盞,稍熱服食遠,忌酒醋,濕面服二服之後,中滿減半,止有積不消 再服後藥。

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論

紅花 蘇木(各半分) 吳茱萸 乾生薑 黃連(各一分) 木香 青皮(各二分) 肉桂 蒼朮 白茯苓 澤瀉 柴胡 生甘草 生黃芩 草豆蔻仁 陳皮(各三分) 京三棱 豬苓 當歸 梢升麻(各四分) 神曲(六分) 濃朴(八分) 半夏(一錢) 桃仁(七個) 昆布(少許)
如渴加葛根(三分)
上 咀,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此藥,二服之後前証又減一半,卻於前藥中加減服 之

破滯氣治心腹滿悶

炙甘草(四分) 白檀 藿香 陳皮 大腹子 白豆蔻仁 白茯苓 桔梗(各五分) 砂仁 人參 青皮 檳榔 木香 薑黃 白朮(各二錢)
上 咀每服三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不拘時 。

治腹中虛脹

澤瀉(一分) 木香(三分) 半夏(製四分) 枳實 草豆蔻仁 黃耆 (春夏去之) 益智 甘草(各五分) 青皮 陳皮(各六分) 茯苓 當歸(各七分) 神曲(四分)
上為粗末,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冬月加黃耆 五七分,春夏止服正藥 食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