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八 幼幼匯集(上)

明 徐春甫

幼幼匯集(上)

形肖天地論

人稟天地陰陽之氣以生,藉父母精血以成其形。人之始孕,一月如珠露,二月如桃花,三月男女分,四月形象具,五月五臟生,六月六腑成,七月關竅通,八月游其魂,九月三轉身,十月受氣足。及其生也,頭圓象天,足方象地,五臟以法五岳,九竅以布九州,四肢分比四時,六腑配乎六律。膽視同乎日月,呼吸猶乎風雲,氣血行類江河,毛髮比之草木。一年象三百六十節,二腸應二十四氣。天有風水寒暑,人有取與喜怒。天之氣升,人之氣亦升;天之氣降,人之氣亦降;浮亦浮,沉亦沉。人與天地同一橐,其不與天地參者矣?

胎氣稟受不同論

《千金》論曰︰兒在母胎受其精氣,一月胚,二月胎,三月血脈,四月形體成,五月能動,六月筋骨成,七月毛髮生,八月臟腑具,九月穀神入胃,十月百神備而生。生後六十日瞳子成,能笑語識人,百日任脈生能反覆,一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獨立,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髕骨成,能獨倚,三百六十日為一期,膝骨成乃能移步。此理之常,不如是者,身不得其平矣。或有四五歲不能行立,此皆受胎氣之不足者也。若筋實則多力,骨實則早行,血實則形瘦多發,肉實則少病,精實則伶利多語笑,不怕寒暑,氣實則少發而體肥。

此皆受胎氣之充足者也。大抵稟賦得中,陰陽純粹,剛柔兼濟,氣血相和,精神全備,形體壯健。其未周之先,顱顧堅合,睛黑神清,口方背濃,骨粗臀滿,臍深肚軟,莖小卵大,齒細發潤,聲洪穩睡。此皆受胎氣之得中和者也。以故聽其聲,觀其形,則可以知其虛實壽夭矣。

聯珠論

夫人稟陰陽二氣,生疾病於三焦。然冠壯易明,童幼難治。黃帝云︰吾不能察其幼小者,為別是一家調理爾,此不在黃帝圖經之論也。又云︰小兒如水上之波、草頭之露,以意用藥,毋令造次焉。惟小兒臟腑脆嫩,血氣未足,肌體不密,精神未備,故稱不易醫也。初生曰嬰兒,三歲曰小兒,十歲曰童子。大小各異,且不可一概而用藥也。必明消息形候,審定生死,察病患之淺深,知藥性之寒溫,乃世之良工也。

多服種子熱藥遺患胎源論

東垣云︰一人問中年得子,一歲之後身生紅絲瘤,不救,後四子皆病紅絲而死,何以然?曰︰此乃腎中伏火,精氣多有紅絲,以氣相感,生子故有此疾,俗名胎瘤是也。子試觀之。果如其言。

遂以滋陰丸以瀉腎火,忌酒醋辛爆熱物。其妻以六味地黃丸,受胎五月之後,以黃芩白朮散間而用之,後生三子。(前証不作,今已俱壯。噫﹗合觀以上所論,則知其儆戒深矣。)

妊婦不守禁忌生子多疾論

古人胎養胎教之方最為慎重,所以上古之人多壽多賢,良有以也。《內則》曰︰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偏,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

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過人矣。又要飲食清淡,飢飽適中。自然妊娠清氣,身不受病,臨產易生子,疾亦少,痘疹亦稀。此為氣血貫通,所感明驗。夫何後世風俗漸偷,鮮能悟道,男婦縱欲,無往弗勝。懷孕之時殊不加意,以致臨產氣血乖張,不能順應。生兒下地,驚搐無時。

此蓋胎中受毒,病種淵深,雖良醫神劑,莫之能為。

嬰幼論

(王隱君)嬰兒初生,車籃襁褓,各隨風俗。大概厥初下地之時,勿待其出聲,急以帛裹指,展去舌上污血。用手一遲,啼聲一出,即入腹中,斯為患矣。如下地少頃,不能出聲者,急以溫水一口少許灌之,即出聲也。久不出聲者,以其臍帶倒捋入腹,然以口頻進氣於兒口中,則自能啼。初浴先將以豬膽汁一個,入湯溫浴之,則不生瘡疥。次用桃李梅根或枝各兩許, 咀煎湯浴之,則去不祥。浴罷即看口中舌下並 上,或有白泡,相連去處,即便用指摘去,則無重舌等病。此其大略。凡嬰兒六十日後,瞳人將成,而能應和人情,自此為有識之初,便當誘其正性,父母尊長漸次令其別之。僮仆婢外家不可訓其手舞足蹈,無禮罵人,高舉放倒,猛推閃避。

兒雖強笑,失色驚駭,乖張惡性,自此無端。乳母縱嗜濃味,純醪煎爆,兒亦受之於乳,是以驚疳積癖瀉痢由之而生。及其臨病,又忌灌以苦辛之藥味,姑惜隱忍,無所不致。大抵愛子之偏無出於母,所嗜之食,任其飽足,必致所傷。余幼時酷嗜甘飴,忽於一日,飴中有蚯蚓引頭而出,自此不敢食飴。至長始知長上為之。不然,脾疳久患,深染難調,奈何不為戕害?大抵庠序之教,禮義節文之誨,幼稚幼學,通字未真,須自千文蒙求,調其句讀,候其舌便語清,始可入大學,課其文字。成性純然,精神不耗,何病之有?凡人之病,其義有五。一曰稟受之病,與生俱生者是也。二曰果報之病,伯牛之癩,袁盎之瘡者是也。三曰六淫之病,風寒暑濕燥火,外邪所侵者是也。四曰七情之病,喜怒憂思悲恐驚者是也。五曰金瘡顛撲,外傷者是也。外傷之証,顯而易曉。其所謂七情者,責當在誰?六淫之疾,則亦以此而召耳。

護養

《千金》論曰︰小兒二百四十日,掌骨成,母當教以匍匐。一周滿,母當扶以行步。此皆則法。若或暖衣重圍,不見風日,不著地氣,致令筋骨軟弱,數歲不能行者有之。今觀田舍小兒則反是,所以見風日得土氣,筋力常健,豈貴賤之理有異哉?明乎此,則保嬰之道得矣。

乳哺

乳哺之法不可不慎。小兒脾胃怯弱,乳食易傷,初得作嘔瀉,久則成積癖。乳母飲食,乳汁便通,兒食其乳,所感立應。母食熱則乳熱,母食寒則乳寒。夏食熱乳則致吐逆,冬食寒乳則致嗽利。母不欲怒,怒則氣上為狂。母不欲醉,醉則身熱腹痛。懷孕乳兒致令黃瘦腹大腳軟,名曰 病。大都乳哺不可大過,諺云︰小兒常病傷於飽也。又曰︰忍三分飢,吃七分飽,亦至論也。

除胎毒

方書皆云︰小兒一出腹啼聲未發之時,急用綿裹指拭去口內惡汁,固是良法。而倉猝之際或有不及者,故有黃連、甘草、朱、蜜等法,用之殊佳。東垣云︰只須淡豆豉一味煎湯,與三五口,其毒自下,又能助胃氣也,尤妙。

擇乳母

凡乳母稟賦之濃薄,性情之緩急,德行之善惡,兒食其乳,能速肖之,此其關系非為小故。殊不知漸染既久,識性皆同,猶接木之造化也,故不可不擇。

顱囟論

《顱囟經》曰︰囟門未合,筋骨柔弱。囟門青筋,肺虛不榮。囟門常坑,滑瀉便便。囟門突起,風疾不止。囟門久冷,吐利清清。囟門虛軟,顛癇不免。囟門扁闕,暴泄易脫。囟門 長,風作必亡。囟門連額,驚癇易得。囟門未完,怕熱怯寒。囟門緩收,胎氣不周。囟門動數,神昏氣弱。囟門寬大,多疾受害。顱囟者,精神之門戶也,開竅之橐 也。上下相貫,百會相通,七竅應透,五臟所藉,泥丸之官,魂魄之穴。氣實則闔,氣虛則開,良由長大不可不合。

醫師見之,當知可否,用藥消息之。囟門寬大,受病深重,恐藥難療,不可不慎也。

小兒初生總論

《千金方》云︰小兒初生一周之內,密室襁褓,天地八風之邪豈得為害?良由在胎之時,母失調護,或過勞相干,或過食傷胃,或驚恐相觸,或跌撲致傷。誕生之後故有胎驚、胎黃、胎寒、胎熱、胎肥、胎怯諸証生焉。外因浴洗、拭口、斷臍、灸囟之不得其法,致有噤口、臍風、鎖肚、不乳等証。患此者多難救療,雖黃帝之聖亦稱不能察別。今世小兒醫,尤宜精審淺深虛實,而權衡為治,乃濟世之良工也。

初生小兒必忌外客所觸。古人一歲之內忌之者,並無客忤之患。小兒略識人物,不宜攜至神廟觀望,神象閃爍恐生恐懼。小兒初生無穀道者,逾旬日必不可救。至腹脹不食乳,則成內傷。雖通穀道,已不勝其治矣。必須早速用刀刺,要對孔親切,開通之後,用綿帛如榆錢大,卷如指,以香油浸透插之,使其再不合縫。

四傍用生肌散搽之自俞。小兒將入夏時,用色帛縫囊盛去皮尖杏仁七個,與兒隨身佩之,聞雷自然不驚。

初生回氣法

小兒初生,或有氣怯而欲絕者,必因難產或受寒所致,不可便斷臍帶。急烘綿絮包裹懷中,以胎衣置火上燒燃,又用大紙捻蘸清油,燒於臍帶上下,使暖氣入腹,須臾氣回。

拭口法

小兒在胎,口含經血以成形。始生之時,口中多有穢血未盡。啼聲未出,急用新綿裹指拭去口中穢血為妙。若一啼則咽入腹,而穢毒有所不免。古人仍用黃連甘草等法,皆所以解其毒也。則兒聰慧,痘疹亦稀,疾病亦少,誠不可不加意者。

甘草黃連法

妊婦臨月,預辦甘草、黃連,臨產時先用甘草煎汁,收生之際,急以綿帛裹指蘸甘草汁拭其兒口,次用黃連少許同甘草煎,如前法拭口內,次用朱蜜。

朱蜜法

錢氏曰︰用好朱砂細研水飛過,煉好白蜜,調和成膏如小豆大,乳汁化服。三日內止進三粒,鎮心安神,亦能解穢血之毒。

牛黃法

真牛黃煉蜜和成膏如小豆大,乳汁化服些須。形色不實者不可服,身黃胎熱者宜服。

豬乳法

張煥論云︰初生兒或未有奶子,產婦之乳未下,可用豬乳代之,可免驚癇痘瘡。

錢氏曰︰初生小兒至盈月內,可當取豬乳滴口中最佳。

《聖惠方》云︰取豬乳須令豬兒飲母,次便提豬兒後腳起,口自離乳,急用手捋之,即得乳矣。非此法不可取也。

下胎毒法

凡下胎毒,只宜用淡豆豉煎濃汁,與三五日,其毒自下,又能助養脾氣,消化乳食。

用淡豆豉是無鹽的。

楊氏曰︰小兒在胎受病非一,大抵裡氣鬱結,壅閉不通,宜取下胎毒為妙。

初生沐浴法

小兒洗浴不可先斷臍帶,候洗了方斷,不致水濕傷臍,可免臍風臍瘡等証。用清油調髮灰敷臍,洗兒不可用水打濕臍帶。

《千金》論曰︰浴兒當調和湯,看冷熱,若不得所,令兒水驚即成疾病。冬寒不可久浴,則傷風寒。夏不可久浴,則傷熱。水溫不妨,浴時當護兒背,須風邪自此而入,使之發熱成癇。

斷臍法

《千金》論曰︰凡斷臍,切不可刀割,咬斷後纏結。所留臍帶,令致兒足跌上,短則中寒,令兒肚中不調,或成內釣。若先斷臍,然後浴者,水入臍中,則令腹痛。其臍斷訖,連臍帶中多有蟲者,宜急剔撥去,不然則入腹成疾。大抵兒初生斷臍之後,宜用熟艾濃裹愛護。若乳母不謹,或因洗浴水入臍中,或遺尿在裙抱之內,濕氣於臍中,或因解脫為風冷邪氣所侵,皆能令兒臍腫多啼,不能乳哺,即成臍風也。

錢氏曰︰初生兒若洗訖斷臍帶,須隔單衣咬斷,將暖氣呵七遍。斷臍當留六寸,長則傷肌,短則傷臟。中寒或成內瘤,急剔去臍帶中穢蟲,免令入腹成疾。又 汁不盡,暖氣少寒氣多,則成臍風。

裹臍法

《千金》論曰︰裹臍須令白練柔軟,方四寸,新綿濃半寸,與帛等合之。緩急得中,急則令兒吐 。兒生二十日乃解臍視之,或燥刺其腹,疼啼叫,當解之,易衣再裹。解臍須閉戶下帳,冬間用火,令臍裡溫暖。

藏胎衣法

凡兒衣盛於新瓶內,以青帛裹其瓶口,上仍用磚密蓋頭,置便宜處。待滿三日,然後依月吉地向陽高燥之處埋地三尺,瓶上土濃二尺,須牢築,令兒長壽有志。若藏衣不謹,令兒不利。

著衣法

《千金》論云︰小兒用父故衣綿改衣,女用母故衣綿改之。勿使新綿,切不可過濃,恐傷皮膚,生瘡發癇,皆自此始。

《聖惠》論曰︰小兒一期之內,造衣服皆須用故帛為之,不可用新綿。若用新綿,則令兒壯熱或作驚癇。

晒衣法

大抵兒衣日晒夜收,不可露天過夜,次早與兒穿上,致染濕熱,使兒不安。此則所謂八邪之害,久則令兒黃瘦腹痛,身七壯熱,夜間啼哭,或生瘡疥。世俗謂之無辜疾,謂其衣在露天過夜,染著無辜鳥屎,令兒致疾,故曰無辜疾。其實非理,先哲所謂八邪之害,則濕熱風寒驚積飢飽是也。

變蒸論

國中小兒變蒸者,陰陽水火變蒸於氣血,而使形體成就。是五臟之變蒸,而七情所由生也。

變者,性情變易也。蒸者,身體蒸熱也。兒當變蒸之候,身上溫溫壯熱,上唇頭起白泡珠如魚目,耳尻俱冷,目無光彩,微欲驚而不乳哺,輕則如此。重則脈亂,壯熱躁渴,夜啼,傷寒相似,或自汗盜汗。如此音,須用古法調和,不可深治太過。亦有胎氣稟實,當其變蒸之候,皆無形証,自然一一變易知覺,此為暗變蒸也。就物言之,亦有變,龍蛻骨,虎換爪,豹變文。物類尚變,況於人乎?故兒初生三十二日為一變,六十四日為二變,兼蒸。九十六日為三變,一百二十八日為四變,並蒸。一百六十日為五變,一百九十二日為六變,並蒸。百二十四日為七變,二百五十六日為八變,並蒸。二百八十八日為九變,三百二十日為十變,並蒸。此十變畢後,更逾六十四日為一大蒸,逾一百二十八日為二大蒸,逾一百九十二日為三大蒸。通計五百七十六日,總共十變八蒸。兒乃血脈充榮,骨肉堅壯而成人也。

凡一變蒸三十二日,其候當二十八九日之間或有微熱,至三十六七日方退,此為先期五日而作,後期五日而已。重者常有十日,輕者先二日而微覺,後二日而即退,亦全不見候,而暗變者為胎盛也。《寶鑒》謂初變屬肝木,二變肺金,三變心火,四變脾土,五變腎水。五行生克,故有變蒸。

錢氏謂初變屬腎水,為天一生水,故以生成為次序。二說俱通,大抵亦有不依序而變,如傷寒不循經之次第也,但看何臟見候而調之為妙。如蒸於肝則目昏而微赤,蒸於肺則嚏咳而毛豎,蒸於脾則吐乳而或瀉,蒸於心則微驚而壯熱,蒸於腎尻冷而耳熱。五臟六腑各見其候,以意消息調和,不必深固膠執而返求全之毀也。抑此自然有是變蒸之理,輕者不須用藥,至期自愈。甚者過期不愈,按候而調之,著中而已。

變蒸藥方

(《寶鑒》)紫陽黑散 治小兒變蒸壯熱,亦治傷寒發熱。

麻黃(去節,三錢) 大黃(酒炒黑,一錢) 杏仁(去皮尖,二錢)上同一處搗和,燒存性,以杏仁膏和之,密器盛。每服一豆許,乳汁調和灌之。

平和飲子 治嬰兒變蒸,於三日後,三日進一服,可免百病,百日內宜服。

人參(錢半) 白茯苓(一錢) 炙甘草(五分) 升麻(二分)
上咀水半盞,煎三分,不時服。弱者加白朮一錢。

調元散 治小兒變蒸,脾弱不乳,吐乳、多啼。

人參 陳皮 白朮 濃朴(薑製) 香附子(各一錢) 藿香炙甘草(各五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薑棗煎服。

當歸飲子 治小兒變蒸有寒熱者。

當歸(一錢) 人參(一錢) 木香 官桂(各三分) 炙甘草(五分)上銼每用一錢,薑棗煎服。

參杏膏 治小兒變蒸潮熱。

人參(半錢) 杏仁(去皮尖,一錢) 炙甘草(一錢) 川升麻(煨,五分)
上為極細末,百日以前,每用一字,麥門冬煎湯調服。

(《經驗》)柴胡飲子 治兒變蒸之期,有似傷寒,兩疑之間,用之極穩。

軟柴胡 紫蘇葉 薄荷葉 陳皮 黃芩(各五分) 炙甘草(三分) 桔梗(五分) 芍藥(五分)上銼水一盞,棗薑煎三四分,不時與服。

抱龍丸 治變蒸壯熱微驚者,方見驚風門。

論色脈

《素問》曰︰神之變也,其華在面,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兒者也。錢氏云︰左頰為肺,額上為心,鼻上為脾,下頦為腎。赤者熱也。隨証施治之。

《全嬰方》云︰左頰屬肝,東方之位,春見微青者平,深青者病,白色者絕。赤色主身熱拘急,肝熱生風。青黑色主驚悸腹痛。淺赤色主潮熱,夜間發,日中歇,唇紅焦燥,脈必緊數。

右頰屬肺,西方之位。秋見微白者平,深白者病,赤色者絕。淺色主潮熱,或大便堅而氣粗壅急,青白色主咳嗽惡心。青色主風入肺,時時咳嗽。青黑色主驚風,或肚痛盤腸內吊。額上屬心,南方之位,火性炎上,故居上。夏見微赤者平,深赤者病,黑色者絕。赤色主心經有風熱,心躁驚悸睡臥不安。青黑色主心中有邪,驚風腹痛,手足瘈瘲 而啼叫。黃色主驚疳骨熱,口渴皮毛乾燥,夜多盜汗,頭髮焦黃。鼻上屬脾,中央之位。色見微黃者平,深黃者病,青色者絕。

赤色主身熱,不思乳食。深黃色主小便不通,鼻孔乾燥,氣粗鼻衄,夜間多哭。淡白色主瀉泄,食不化。青色主吐乳口乾,大小便不利。下頦屬腎,北方之位。冬見微黑者平,深黑者病,黃色者絕,赤色主膀胱與腎有熱,水道不利,小便癃閉。

小兒目赤心熱,導赤散主之。淡紅者心虛熱,生犀角散補之。青者肝熱,瀉青丸主之。淺淡者補之。黃者脾熱,瀉黃散主之。無精光者,腎虛,地黃丸主之。如面目浮腫,主久咳嗽,乃脾受疳積也。凡小兒唇白,主吐涎嘔逆吐血便血。唇紅渴飲煩燥,如久渴瀉唇紅者,是虛証也,不可用涼藥。唇黃主脾受積後發腫。唇口紫及吐涎者,主蟲痛。不吐涎者,是積痛。唇口四畔黃如橘,主口臭,乃脾之積熱也。唇青主血虛脾寒,為冷所乘。蓋脾開竅於唇,木來克土,知脾弱不能食也。

凡小兒舌乾舌白舌燥舌黃舌苔舌赤腫,皆主大便不通,或通利,必色焦黃,如舌裂,舌上芒刺,舌上出血,皆熱極陽毒也。舌上生瘡,心脾有熱,舌卷主驚,久患瀉利,舌黑必潤,不可認為熱。蓋久病上焦虛熱故也。久瀉利舌黑者必死。

觀形氣

形者,面形也。氣者,神氣也。原夫小兒証候,不可取之一端,在表裡相應,內外消息。

豈膠柱鼓瑟者所能觀其形而知其証哉﹗信斯言也。況小兒虛實,有非系乎肥瘦而系乎氣色者。

何以言之?蓋有肥而氣怯,瘦而氣壯。氣怯則色必嫩,其為虛可知;氣壯則色必盛,其為實可知。五臟之氣形於面部,則肝青心赤肺白腎黑脾黃,是其五色。肝旺於春,心旺於夏,肺旺於秋,腎旺於年,各七十二日,脾寄旺於四季後一十八日,是其本位。然有時乎不春不冬,而面變青黑者,非肝之與腎也。不秋不夏,而面變赤白者,非心之與肺也。蓋五臟之氣色,層見疊出,隨形流証,初無一定。忽然青黑主乎痛,忽然赤者主乎熱,忽然白者主乎冷,忽然黃者主乎積。此氣之開闔,非系乎時,非拘乎位。又如心主額,肝主眼並左臉,脾主唇之上下,肺主右臉,腎主耳前頦外。其形或見於位,或露於他部,所謂不可取之一端,此其選也。且脾主唇之上下,為吐瀉,或患利日久。然其色黑,則腎之乘脾,水反克土,名為強勝,其臟或敗爾。

肝主眼並左臉,其色青,本色也,主驚駭驚風,是為順証。若見白色,乃肺克肝,即為逆証。

以此推考,變而通之,存乎其人。

嬰兒惟察其面部五色,以知病源。又看目睛有神無神。神者,目中精神光彩是也。隱顯橫沖,應位而見,以應五臟五色,青黑黃白赤是也。肝青心赤脾黃肺白腎黑,凡五臟主病,蘊其內,必有形色見於外。小兒有病,先觀本部形色,論其五行生克吉凶,形色若有相應,然後聽聲切脈。

面部位見証歌

額紅火熱燥,青色有驚風。
青若印堂見,人驚火則紅。
忽然生黑氣,客忤祟為沖。
青在山根露,遭驚必兩重。
若遠斯處赤,瀉燥定相攻。

察病形色歌

大病唇紅不可醫,看來眼慢不相宜。
睛青頰赤並乾黑,發直鴉聲轉淚啼。
手足無紋指頭白,鼻乾燥熱口角垂。
昏沉口禁不開眼,便是神仙難治之。
五臟精明面上窺,假如肝病面青時。
三春白氣如形見,此病須亡餘仿之。
目如赤白並青黑,面若黃時病易瘳。
目黑與青並赤白,面無黃色救無由。

五臟病証形色總見面部

青色者為驚積不散欲發風候。紅赤色者為熱為痰積壅盛,驚悸煩躁增進。黃色者亦為熱為食積, 瘕痞癖疳疾。若神思昏沉,其候潮熱,氣粗困倦,或嘔嘰或瀉利。白色為寒,為肺氣不利,大腸滑泄欲作吐痢。黑色者為痛,所傳不煩變証,即為逆候。榮衛失序,為痰為惡候。正口常紅無病,乾燥脾熱,白為虛。人中黑,腹痛蟲動;點點黑吐痢。山根紫,傷乳食,驚;青,人叫喚;黑為危。印堂青,驚;紅,驚熱;白,無病。額青驚,紅熱。兩眉紅,夜啼躁熱。兩眼黑,睛黃,傷寒。白睛黃,濕積;赤,心熱;淡紅,心虛熱;青,肝熱。太陽紅,血淋;青,驚。兩紋青,第二驚;赤,傷寒;右青,驚;紅,驚;青,惡危候。風池紅,熱,多啼;黃,吐逆。《金匱》青筋驚。兩頰熱赤,啼哭。顴紅熱。準上、準頭近顙黃,吐利;赤,熱;紅紫,痰氣;青,驚。承漿黃,吐;青,驚。危証,目無精彩,瞳人不活,眼珠上膜赤,脈貫瞳人,俱死証也。

面部分五臟病証

額上心証︰赤色者,心經有風熱,主心煩驚悸,臥坐不安。青黑色,中有邪,主驚風腹痛。《寶鑒》云︰心乃中邪,手瘈瘲 而啼叫。青黑甚,則心腹痛。微黃色,皮乾燥,主盜汗。頭髮乾,黃燥,主驚疳骨熱微渴。
左臉肝証︰赤色身熱拘急,肝風熱也。青黑主驚或腹痛。淺赤潮熱心燥。有一等小兒,夜間潮熱,日中面臉不安,唇紅乾燥,恐驗不真,脈必緊數。
右臉肺証︰赤色身熱,淺色潮熱,或不便而氣粗壅嗽。青白色主咳嗽惡心。青色主風入肺,時時咳嗽。青黑主驚風欲發,或腹痛,嬰兒盤腸內吊。
鼻上脾証︰赤色,身熱,不思飲食。深黃色,小便不通。鼻孔乾燥氣粗,主衄血。
《寶鑒》云︰鼻乾喘息,鼻氣有聲,主衄血,肺熱。淡白色主泄瀉,食不化。
下頦腎証︰赤色主膀胱熱,膀胱與腎為表裡,有熱則水道不利,小便不通。

面部雜病証

印堂証︰青黑色主腹痛、夜啼。《靈秘》云︰印堂青黑,夜啼,如傷風,主頭疼不止。
眉上証︰寒主久痢。《靈秘》云︰痢疾眉頭皺。王氏云︰眉中心淡白色主泄瀉,糞白,食物不化。
人中証︰《寶鑒》云︰人中左右兩邊黃,主傷食。人中下青,主乳不化,便清糞白。
《靈秘》云︰人中鼻下俱青,亦主乳食不消。
唇口証︰唇白主吐涎嘔逆,亦主吐血便血。唇紅赤乾燥而皺者,主渴。《靈秘》云︰渴來唇帶赤。唇紅赤不皺主口臭,大便不通,夜間心躁不睡。紅乾而燥主熱。王氏云︰口臭唇黃,脾受積,後必發腫,夜起糞白不化。又曰︰唇口紫吐涎,主蟲痛。《飛仙論》云︰唇口紫不吐涎,是積。《寶鑒》云︰口四畔黃如橘,脾之積熱。《千金》云︰唇纈赤主心熱,口舌生瘡。《至聖訣》云︰唇紅赤主衄血,唇白赤,熱,唇口動主驚熱。又云︰口滴清水,欲生重舌,又主口瘡。有一等小兒,脾冷流涎,頸下常濕,名曰滯頤,不在此條。錢氏云︰口頻撮氣不和,益黃散。又云︰血虛怯,為冷所乘則唇青。孫真人云︰唇青主脾寒,或時腹疼乳食減少。
舌上証︰舌乾、舌白、舌黑、舌燥、舌苔、舌黃、舌赤腫,主便不通,雖通少。焦黃、舌裂、舌上芒刺,舌上出血,皆熱極陽毒也。舌上生瘡,心脾熱,舌上卷主驚。有久瀉痢舌黑必潤,不可以為熱。蓋久痢上焦虛熱,舌黑必潤,死不治。
氣噎証︰氣噎不通,必主驚候。《靈秘》云︰噎飲須知死。嘆氣、硬氣、下氣、頻呵欠主驚。
兩耳証︰王氏云︰耳前微赤主耳聾,微黃主腎驚。睡中切牙,耳葉乾燥主疳,骨蒸熱。
面色淡白︰主惡心不食,驚瀉。面青白主吐瀉。《靈秘》云︰主驚風欲發。王氏云︰面青唇白主吐奶不化胃冷。《難經》云︰面白喜嚏,悲愁不樂,只欲哭。
面青黑色︰吐沫者蟲痛,不吐沫者食積,亦主驚。《靈秘》云︰主天釣風,面脊,遍身熱發躁,多變痢疾。面青有汗,口內氣熱,必發釣痛。以上三証出《靈秘》。《寶鑒》云︰面黃夜臥盜汗,面青白有驚,面青黑或時吐沫者,客忤。面黑青主天釣啼呼凶。
面青臉赤︰主壯熱驚搐,面青白黑,往來不定,主心腹痛,發渴無時。《寶鑒》云︰臉赤面黃白主心疳壯熱。《千金》云︰面赤目黃主小便不禁。通真子云︰面青筋急或多嗔悶。
面紅赤色︰主傷寒發熱,心燥不安。若淡鮮,欲驚發狂。《靈秘》云︰主身熱傷寒。
通真子云︰面赤心煩仍喜笑。
面黃臉赤︰主傷寒潮熱驚搐,睡臥不安。如肉內微微赤者,主疳食潮熱。錢氏云︰心疳面黃,臉赤身壯熱,安神丸主之。
面黃白色︰主疳積,大便不調,夜起,食不消嘔逆。《寶鑒》云︰面黃白有積。《靈秘》云︰面黃白主脾肺有積。通真子云︰面色痿黃,瀉利無時。錢氏云︰面 白氣發,肚腹疼痛,不思乳食。
面目皆黃︰是脾熱黃膽。《寶鑒》云︰黃膽皆因胃熱。錢氏云︰此証多於大病之後,若不因病而身微黃者,胃熱。面黃,肚大脾乾。初生嬰兒身黃曰胎疸。
頭面青筋︰此為欲發驚。因熱必作搐,因吐必肚痛。若頭面大小青筋如綠繩透起者,急治。
不爾,便發搐,搐則進退難瘥。
非時弄色︰面色不定謂之弄色,面色非時,變易不定者,是胎風,有驚,亦主客忤。
面色或青或白或黑,不定者心腹冷痛。

面部察色應病歌

兩腮肝肺位,鼻準內斯脾。
正額為心主,頦間三腎隨。
有內斯形外,觀之識病機。
面赤唇青者,傷寒熱証推。
驚風青黑應,唇臉所由知。
面黃多積病,瘧疾亦何辭。
白多應是瀉,痢更蹙雙眉。
面青肝有病,春患最難醫。
舉金來克木,餘仿此推之。

面部位之圖 PS127a110.bmp (缺)
面部五臟色診之圖 PS127a111.bmp (缺)

頭者諸陽經絡所會,面者五臟氣血之榮,色者五臟精神之華,五臟虛敗,色必枯槁。五臟充實,色必光華。

面色光澤者生,面色枯槁者死。經以望為先,故曰︰能察色脈,可以萬全。

面青屬肝病,面赤屬心病,面黃屬脾病,面白屬肺病,面黑屬腎病。各位色見以生克論。

虎口三關脈訣

虎口者,叉手處是也。三關者,第二指之三節是也。除大拇指,第二指名食指,第一節為初關,又名風關。第二節為中關,又名氣關。第三節為末關,又名命關。男以左手,女以右手,側看之。驚風初得,紋出虎口,或在初關,多是紅色。傳至中關也,赤而紫。若病又傳過,其色紫青,病勢深重。其色青黑而紋亂者,病深。若見純黑者,危。大抵紅者,風熱輕。赤者,風熱甚。紫者,熱驚。青春,積驚。青赤相半,驚積風熱,主急驚風。青而紫淡,伸縮來去,主慢驚風。紫紋青紋或黑紋隱隱相雜,似出不出,主有慢脾風。凡手紋在初關者易治,過中關者難治,透未關者不治,三關直透大抵不治。然脈絞彎曲入裡者,病雖重而証順,猶可用力。若紋勢如弓,反出外, 靠於指甲者,斷不能生。三關紋如流珠,三五點相連,或形於面,或形於身,此危惡之甚者。

三關五色脈紋應病歌

小兒三歲內,虎口脈須參。
男左女右手,食指別三關。
無病紋難認,色隱淡紅黃。
色明應有患,青驚白是疳。
紫色為風襲,紅熱挾傷寒。
黑時中惡極,黃積主脾殃。
青黑驚為慢,紋多氣亂看。
內釣紋侵掌,危亡入命關。

三關指掌圖一風關紋見易治,二氣關紋見病重,三命關紋見難治。

三關指掌圖一 PS127a112.bmp (缺)

初關紋見紅赤為風熱,青紫為驚積,黑紫主凶,上二關者危,上三關者必死。初關紋見隱隱,認之不明者主慢驚。

三關指掌圖二 PS127a113.bmp (缺) 寅關紋見淺青色,便青腹痛。深青色主驚悸。青黑色主驚搐內釣。淺紅色主內熱,或吐瀉不乳。紅赤主驚熱。深紫主煩躁驚哭。亂紋見主傷乳或吐瀉。

三關指掌圖三 PS127a114.bmp (缺)

紅紋為熱輕,青紋定是驚。紫紋為變重,黑色命歸泉。黃色隱隱見,安寧無病延。有紋侵入掌,內吊病留連。凡透三關者,神仙應莫痊。

三關指掌圖四 PS127a115.bmp (缺)

入門歌

五指梢頭冷,驚來不可安。
若逢中指熱,必定是傷寒。
中指獨自冷,麻豆証相參。
男左女右手,分明仔細看。

小兒壽夭相法

小兒初生叫聲連綿相屬者,壽。聲絕而複揚急者,不壽。啼聲散,不成人。啼聲深,不成人。臍小者不壽。通身軟弱如無骨者,不壽。汗血者,多厄不壽。兒小便凝如脂膏者,不成人。常搖手足者不成人。兒頭毛不周匝者不成人。兒生枕骨不成者,能言而死。凡掌骨不成者,能匍匐而死。臏骨不成者,能立而死。踵骨不成者,能倨而死。身不收者死。股間無生肉者死。魚口者死。陰囊下白者死,赤者死。

小兒壽夭歌

身軟陽痿頭四破,臍小臍高肉不收。
發稀色脆短聲啼,遍體青筋俱不壽。
尸踵臏骨若不成,能倨能行能立死。
臍深色老性尊持,方是人家長命子。

小兒相眼神法

小兒病証或有畏,若太沖有脈,神氣未脫,囟門未陷,看顏色三關未至黯點者,猶可著力。

雖然,五臟六腑之精氣上注於目,望而知之,當先以目中神氣之全為驗。若目中神氣有者,必不死。目無神者必死。

五竅相通應証

心竅通於舌︰心為臟,小腸為腑。心色赤,主夏三月。心味苦,心液汗,心主血,心聲言,心氣呵,有餘笑,不足憂。《千金》云︰心氣實則笑不休,虛則悲不已。
肝竅通兩目︰肝為臟,膽為腑。其色青,旺春三月,肝味酸,肝液浪,肝主筋,肝聲泣。
肝氣噓,有餘怒,不足悲。《千金》︰怒則實,悲則虛。
脾竅通唇口︰脾為臟,胃為腑,其色黃,旺四季月,脾味甘,脾液涎,脾主肌肉,脾聲歌,脾氣呼,有餘腹滿,不足少氣。
肺竅通鼻孔︰肺為臟,大腸為腑。其色白,旺秋三月,肺味辛,肺液涕,內主氣,外主皮毛。肺聲哭,肺氣哂,有餘喘,不足嘆息。
腎竅通兩耳︰腎為臟,膀胱為腑。其色黑,旺冬三月,腎味鹹,腎液唾,腎主骨,腎聲呻,腎氣吹,有餘瀉泄,不足則厥逆。

小兒得病之源

喜屬心,大喜後乳食,則傷其心。錢氏曰︰心主驚。驚是癇也。《素問》云︰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孫真人云︰傷陰則瀉,傷陽則驚。通真子云︰喜後飲水,傷於三焦,多成喘急。

小兒得病之源

錢氏云︰哭屬肺,大哭後乳食則傷肺,肺氣逆則作吐瀉,肺與大腸為表裡,故瀉也。

《千金》云︰飢人急食多成腹痛。《修真秘》云︰飢食過多成結積聚。又云︰食不欲急,急則傷脾。扁鵲云︰急食久成痞塊面黃。

《素問》云︰飲多則肺布葉,是故氣逆而上奔也。故能生痰疾。《仙經》云︰飽後迎風,多成暴厥不醒,如中風之狀也。

大驚後乳食則手少陰經受邪,多成心痛。《抱朴子》云︰大驚乳食及飲水,氣節不通,或吐逆翻胃。《百端經》曰︰驚後飲水,則傷心舌,多成不語也。

倉公曰︰小兒迎風飲乳,風冷入肺,則令咳嗽。《寶鑒》云︰風冷傷於乳,令兒成嘔吐,氣冷腹膨。又經曰︰形寒飲冷則傷肺,傷肺則咳嗽。肺主氣,氣傷則腹脹。

《修真訣》云︰夜露下乳兒,冷乳入喉不散,多成嘔逆。《寶鑒》云︰天中喂乳,氣逆停胸,皆成嘔逆。

王氏云︰正飧便乳,令兒口臭,牙中出血。通真子云︰乳食並餐,令兒面黃口臭,又能生痰癖。

葛洪云︰汗者心之液,正汗便乳,則傷其心,心傷則液散,液散則皮膚燥,成心疳壯熱。

孫兆云︰母食五辛,令兒龜胸。徐氏云︰食熱面便乳兒,久必成龜胸。食酸鹹炙爆,乳兒成渴。

《聖惠方》云︰乳母恣食五辛炙爆濃味,停積乳兒,致兒臟腑生熱,熱則煩躁,生渴不止。又云︰兒食醬肉,渴飲水漿,則成渴痢。

乳母醉臥當風乳兒,令兒失音。《抱朴子》云︰乳母飲酒過度,當風取涼乳兒,風冷酒毒邪乳入喉,故令兒失音不語也。

嗽後飲乳,痰聚不散,氣道不利,關膈不通,則成痰噎而驚喘。

孟氏云︰悲喜未定便乳兒,必涎嗽引風。《寶鑒》云︰悲喜未定,飲水則逆其氣,氣逆勝血,血隨氣行,多成吐血。

凡兒啼未定,便以乳塞其口乳之,令氣不得消散,故結聚成癭也。孟氏云︰兒啼未定,肺竅開,即便乳兒,與氣相逆,氣凝結聚,多成瘰癧癭瘤也。

小兒無患歌

孩兒常體貌,情態貌殊然。
鼻內乾無涕,喉中絕響涎。
頭如青黛染,唇似點朱鮮。
臉方花映竹,頰綻水浮蓮。
喜引方才笑,非時手不宣。
縱哭無多哭,雖眠不久眠。
意同波浪靜,性若鏡中天。
此子俱安吉,何愁患再纏。

養子日用法

吃熱吃軟吃少則不病,吃冷吃硬多則多病。忍三分寒,吃七分飽,頻操肚,少洗澡。

歌曰︰四時欲得小兒安,常要一分飢與寒。

但願人皆依此法,自然諸病不相干。

養子十法

經云︰背脊三椎下節之兩旁是肺之俞也。若風寒傷於肺俞,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病熱,其証或咳嗽,或喘,或嘔噦,或吐逆及胸滿,憎寒壯熱,皆肺經著寒而得之也,故要背暖。

俗云︰肚無熱肚。肚者,胃也,為水穀之海。若冷則物不腐化,腸鳴腹痛,嘔噦泄瀉等疾生焉。經云︰胃熱而能消穀,必能飲食,故要肚暖。

經曰︰足為陽明胃經所司,寒從下起,故要足暖。

經曰︰頭者,六陽之會,諸陽所湊也。頭為髓之海,若大熱則髓溢汗泄,或顱囟腫起,或頭縫開解,或頭瘡目疾。俗云︰頭無涼頭,故頭宜涼。

心屬丙火,若外受客熱,內接心火,則內外俱熱也。其証輕則口乾,舌燥,腮紅面赤;重則啼叫驚跳,故心宜涼。

小兒忽見非常之物,或見未識之人,或聞雞鳴犬吠,忽見牛馬等畜,或嬉戲驚駭,或忽聞大聲,因而作搐者,緣心氣乘虛而精神離散故也。當用補心益氣藥治之。如用鎮心牛黃、朱砂、琥珀、金銀、腦、麝、水銀等藥,則成慢驚風搐,以致腹脹足冷,不能療也。

經曰︰脾為黃婆,胃為金公,主養五臟六腑。若脾胃全固,則津液通行,氣血流暢,表裡沖和,一身康健。蓋脾胃屬土而惡濕。小兒變蒸,上唇腫而頭熱,或上氣身熱,父母不曉,妄作傷寒傷食治之,或以解藥出汗,或以通藥宣泄,或以涼藥鎮心,或以帛湯振繳,致令冷熱不調,內傷脾胃,搏於大腸,故糞便清色。久不已者,必吐,吐不已者作搐。搐作又言熱則生風,轉用涼藥治之,愈覺敗傷真氣,漸不救者多矣。經云︰脾土虛弱,肝木乘之,故筋攣而作搐,宜用補脾溫胃暢氣之藥治之,庶可得其生也。

小兒在胎之時,其母取涼過度,冷氣入於胞胎之中,兒生之後,因悲啼未定,便與乳食,使氣與食蓄結於中,久而不散,致傷脾胃。輕則嘔奶糞青,重則腹中氣鳴,氣逆,涎潮流溢,以致難治。

水銀輕粉俱有毒,雖云下痰,性冷損心氣。辰砂雖云鎮墜,性寒損神。小兒服之易傷,每每被其誤也多矣。

小兒一周之內不可輕易頻洗,肌膚脆嫩,腠理不密,洗之恐濕熱之氣鬱蒸不散,變生赤游丹毒。片片如胭脂,身發壯熱,若毒氣入腹者死。又有因浴傷寒,咳嗽上氣外感之疾,多由此也。

聽聲驗病訣

《樂記》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蓋人病蘊於內,聲音顯於外。樂聲亂則五音不和,人聲亂則五臟不和,所以聽聲音驗人之疾病也。

《素問》云︰視喘息,聽聲音而知所苦。是故《周官》云︰以五氣五色五聲視以生死。

孫真人云︰五臟不和,五聲不順,五色不定,必主病也。《三因方》云︰觀五臟有餘不足,喉之於聲,中之守也。中盛則氣盛,中虛則氣弱,故聲如從室中言,氣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複言,氣之奪也。言語善惡,不避規疏,此神明之亂也。鄭聲音意不相續,陰陽失守也。故曰︰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五臟虛實主病

錢氏曰︰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虛則困臥悸動不安。心病多叫,手足動搖驚悸。心氣熱則心胸亦熱,欲言不能,而有就涼之意,故合面臥,心熱。視其睡,口中氣溫,或合面睡及上竄搖頭切牙,皆心熱也,導赤散主之。心實,則氣上下澀,合臥,則氣不通,故喜仰臥,則氣得上下通也,瀉心湯主之。

肝主風,實則目直視,大叫呵欠,項急頓悶。虛則切牙多欠。氣熱則外生,氣溫則內生。

肝熱,手尋衣領及亂捻物。肝有風,目連扎不搐,得心熱則搐。治肝瀉青丸,治心導赤散。肝熱甚,身反張直不搐,治與有風同。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風,風動而止於頭,目連扎也。若熱入目,牽其筋脈,兩背俱緊,不能轉視,故目直也。若得心熱則搐。以其子母俱有實熱,風火相摶故也。潔古曰︰肝主謀,熱則尋衣捻物,目連扎直視,不能轉視,或極則身反強直折,皆風熱也。目者肝之竅,肝屬木,木性急,故如此也。

脾主困,病則困睡泄瀉,不思乳食。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

肺主喘,實則悶亂喘促,有飲水者,有不飲水者。虛則哽氣,長出氣。肺熱手掐眉目鼻面。

肺盛複有風冷,胸滿短氣,氣急喘嗽上氣,當先散肺熱,後散風冷。肺只傷寒則不胸滿,肺虛熱唇深紅色,治之散虛熱。脾肺怯,唇白色,當補。若悶亂虛煩,氣粗喘促者,難治,肺虛損故也。脾肺病久則虛而唇枯。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虛,不能相營,故名曰怯。脾主唇,唇白澤者吉,白如枯骨者死。潔古曰︰肺主氣,燥則壯熱飲水,喘悶鼻乾燥,手捫眉面,瀉白散主之。胸滿短氣,氣急喘嗽上氣,皆是肺氣有餘,複感風邪所傷,謂之微邪,先瀉而後發散。

腎主虛無實也。虛者由胎氣不成,則神不足。目多白睛,顱囟開解,面色 白,此皆難養,不過八八之數。若恣欲多,不及四旬而亡。或謂因病而致腎虛者,非也。又腎氣不足,則下竄,蓋骨重惟欲墜下而縮身也。腎水,陰也。腎虛則畏明,宜補之。潔古曰︰下竄者,腎水不足,兩足熱,不喜衣覆足。然此者臍以下皆腎之所主,緣心氣下行於腎部也。此乃腎不足而心有餘,宜地黃丸主之。

小兒諸病狀

小兒驚哭,聲沉不響者,是病重,醫難得效。聲浮者輕,調治便瘥。頭皮乾枯,筋脈緊急,唇外赤而內白,有瘡痍而無津至者,兼驚而難痊,此為熱之極矣。眼赤是肝積熱,怕明,心肝有驚。牙疳,奶食之毒,吃食不消,是脾積冷。耳聾是腎之虧。胎癬是肺積風,潮熱因驚而得。或悲或歌,是邪入脾。口瘡肚脹,疳積氣逆吐蟲,胃與大腸積熱。瘧疾是脾之傷。開口睡是五臟毒盛。多哭是驚風入肺。愛吃泥土,脾臟生蟲。夜多盜汗,是血虛有熱。五心熱是疳癆。 耳是腎經邪熱。腹脹惡心,是脾胃之積。

愛吃木炭,是肝臟生蟲。吃茶葉,知為心臟。吃生米,須識脾宮。推之以理,度之以意,斯為醫哲圓融。

小兒雜病歌

小兒雜病切須知,不問童兒與女兒。
多睡只因肝是本,心中積熱夜驚啼。
叫呼冷汗因蟲痛,寒熱其中積在脾。
臉赤口瘡心肺壅,虛風搐搦四肢垂。
冷滑傷脾或瀉痢,如膿如血下無時。
積多肚大多掀水,氣喘腮黃不問醫。
眼重吐涎頭擺急,莫教脈息慢微微。
甚笑愚人偏問鬼,不求良藥苦求師。

雜証病機訣

急驚風眼喜張,慢脾風眼喜閉。啼而不哭是煩,哭而不啼是燥。張口出舌是風,瞑目似睡不思乳食是虛。腹痛盈盈是氣壅,翻身伏臥是脾疾。換手長揮,聞言即哭是實。清涕流出肺經受寒,搖頭硬頸三焦壅熱。魚目定睛夜死,面青唇黑晝亡。

雜病不治歌

吐瀉生風眼上膜,風在眼中抓不著。
急驚過了喘無休,慢驚過了皮膚薄。
盤腸過了心中孤,嗽吐嘔逆心凹惡。
傷寒赤脈青相交,結熱面黑皮毛落。
痘子入腹眼不開,熱瀉出取口乾惡。
鎖口腰低唇黑青,積痢脾毒唇卷縮。
此病因驚無有積,豈有神仙留妙藥。

小兒輕易服藥戒

羅謙甫案,一小兒五月間,因食冷粉,腹中作痛,遂於市藥鋪中贖得神芎丸服,臍腹漸加冷痛,時發時止,逾七八年不已。因思古人云︰寒者熱之,治寒以熱,良醫不能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據所傷之物,寒也,所攻之藥亦寒也。重寒傷胃,其為冷病可知矣。凡人之脾胃,喜溫而惡冷,況小兒血氣尚弱,不任其寒,故陽氣潛伏,寒毒留連,久而不除也。治病必先其本,當用和中養氣之藥,以救前失,服之月餘方愈。嗚呼﹗康子具藥,孔子曰︰未達,不敢嘗。此保生之重者也。奈何常拱默而令切脈,以謂能知病否。且脈者,人之血氣,附行經絡之間。熱勝則脈疾,寒勝則脈遲,實則有力,虛則無力。至於所傷何物,豈能別其形象乎?醫者不可不審其病源。且此子之父,不以病源告醫,而求藥於市肆,以致七年之病,皆昧此理也。孫真人云︰未診先問,最為有準。東坡云︰只圖愈疾,不欲困醫。二公之言有功於世大矣。

小兒不宜服涼藥

足脛冷,腹虛脹,糞色青,吐乳食,眼珠青,面青白,脈沉微,此皆寒症,不宜涼藥。

小兒不宜服熱藥

足脛熱,兩腮紅,大便秘,小便赤,渴不止,上氣急,脈緊數,此皆熱候,不宜熱藥。

用藥活法

用藥之法,不可僻執古方,當因証輕重加減藥味,冷熱玄微,務合其理,切忌妄施誤投丸散,頃刻傷殘性命,天理不容。為醫者可不自慎?如雄黃、牙硝、石英、硼砂、丹砂之類,不可火煎,川烏、附子、鬱金、南星、半夏不可生用,務須精細依法修製,斯藥無不獲效矣。

服藥則例

病在胸膈上者,先食而後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心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病在表者,不以時候。

金銀薄荷之誤

古方所載金銀薄荷為湯,使後之醫士,遂以薄荷外加以金銀耳環同煎,殊欠明理。夫環為女人常帶之物,垢膩浸漬,用以煎煮,其味雜乎藥內,大非所宜。昔何澄論金銀薄荷,即金錢薄荷是也。今之家園薄荷葉小者如金錢,考其名曰金錢薄荷,此理甚明,非所謂再加金銀同煎。大概錢字與銀字相近,故訛以傳訛,是亦魚魯亥豕之類是也。

薑棗

薑味辛微溫,無毒。生者發散寒邪,炮者守中和胃。棗味甘平無毒,滋補脾胃,調和百藥,去核煎。不去核者,令人煩悶。

小兒雞醫於大人

夫醫之道,誠為難矣。故治小兒為尤難。孫真人云︰能醫十男子,莫醫一婦人。何也?男子者,榮衛氣壯,婦人血脈相沖兼產,又難為治。《千金》云︰婦人之病比男子十倍難療。又云︰能醫十婦人,莫醫一小兒。何也?婦人可以問病,血氣尚全,小兒言語不能,精神未備,切脈難憑,故曰難。

小兒十五候死証

眼上赤脈,下貫瞳人。頂門突起,兼及作坑。鼻孔黑燥,肚大青筋。目多直視,睹不轉睛。

指甲青黑,忽作鴉聲。舒舌退場門,嚙齒咬人。魚口氣急,啼不出聲。蛔蟲既出,必是死形。

用藥速救,十無一生。

五臟克絕

心病目黑,腎克心,壬癸日絕。肝病皮黑肺克肝,庚辛日絕。脾病唇青,肝克脾,甲乙日絕。

肺病頰腫目赤,心克肺,丙丁日絕。腎病面腫唇黃,土克腎,戊己日絕。

胎熱証第一

巢氏曰︰小兒在胎,母食熱毒之物,或熱藥,令兒生下體熱面赤,眼閉口熱,痰盛喘急,大便不通,小便赤澀。多因胎中受熱,或因誤服溫劑,致令熱蓄於內,蒸胎氣,固有此証。

若久而不治,則鵝口重舌,紫赤丹瘤,急驚風搐,皆由此而生也。

小兒初生有胎熱証者,宜先以木通散煎與母服,使通於乳,令兒飲之,通心氣解煩熱,不可求速效。乳母服藥,漸次解熱,百無一失。若以涼藥攻之,必致嘔吐也,變生大患。乳母仍忌辛辣酒麵濃味,庶易得安。

木通湯 治小兒胎熱,諸熱腸腑閉澀,瘡毒丹斑,母子同服。

木通 豆(各五錢) 大黃 赤茯苓 甘草(各三錢) 瞿麥 滑石 山梔子 車前 黃芩(各一錢)
上水盞半,燈心十莖,薄荷五葉同煎。

釀乳法乳母服之。

豬苓 澤瀉 赤茯苓 天花粉 茵陳 生甘草 生地黃 山梔(等分)
上咀每服六錢,水煎,食後乳母捏去宿乳,卻服此藥。

甘豆湯 治小兒胎熱。

甘草(一錢) 黑豆(二錢) 淡竹葉(十片)
上咀水一鐘,燈心七莖煎,不拘時服。

四聖散 治小兒胎受熱毒,生下兩目不開。

燈心 黃連 秦皮 木賊上水一鐘,棗子一枚煎,澄清去渣,無時洗,兩目自開,後服地黃膏。

地黃膏 治胎熱。

山梔子 綠豆粉(各兩半) 粉草(六錢)
上為末,用生地黃搗杵兩半,和好蜜一兩半,以薄瓦器盛,在銅銚內煮成膏如稀糊,候冷後分入前藥末,同在乳缽內再研勻,和丸芡實大,每以半丸麥門冬湯化服。

胎寒証第二

小兒初生百日內,覺口冷腹痛,身起寒粟,時發戰栗,曲足握拳,晝夜啼哭不已,或口禁不開,名曰胎寒。其証在胎時,母因腹痛而致寒。經云︰胎寒多腹痛,亦有產婦喜啖生冷,或胎前外感風寒暑濕,治以涼藥,內傷胎氣,則生後昏昏多睡,間 乳瀉白。若不早治,多成慢驚。

胎寒証必對証施藥,如腹痛身冷,啼哭不寧者,以當歸散定其痛。如氣息不順者,以勻氣散調其氣。不乳者,以白朮散養其胃氣,白芍湯去其寒濕,乳母更宜忌口。

當歸散 治小兒胎中受寒,面色青白腹痛,啼哭不寧。

當歸 官桂 川芎 白薑(炮) 香附子 木香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字,以乳汁調下,日二服,看大小加減服之。

勻氣散 治小兒胎寒,咳嗽氣喘腹脹。

桔梗 陳皮(一錢) 砂仁 茴香(各五分) 白薑(二分半) 粉草(四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空心沸湯調。

參苓白朮散 治小兒脾胃虛寒瀉泄,不思乳食。(方見瀉泄門。)

白芍藥湯 治胎腹痛,乳母同服。

白芍藥(炒) 澤瀉(各一錢) 炙草 薄荷(各二分)
上水煎,加薑三片、鉤藤一錢。如乳母服宜大劑。

胎肥証第三

小兒生下肌肉濃,遍身紅如血色。盈月以後,漸漸肌瘦,目白睛紅花色。五心熱,大便難,時時吐涎者是也。當用浴體法主之。

浴體法天麻末(二錢) 全蠍 朱砂(各五分) 烏蛇肉(酒浸) 白礬(各三錢) 青黛(二錢)麝香(一字)上同研勻,用水三碗入藥三錢,桃枝一握,並藥五七枝同煎,至十沸,溫浴之,勿浴背。

胎怯証第四

小兒生下面色無精光,肌肉薄,大便白水,身無血色,時時哽氣多噦,目無精彩,當如前法浴體。

胎驚候第五

巢氏曰︰小兒在胎,因母驚悸有所觸撲,驚氣入胎,子乘母氣,降生之後,其兒精神不爽,顏色虛白。初則溫溫有熱,其後頰赤多驚。物動則恐,聲響則悸。印堂青色,壯熱 乳,睡中多驚,手足微掣,久則成癇。受驚之輕者,青龍湯、全蠍餅、至聖保命丹。重者用奪命丹治之。錢氏曰︰小兒壯熱吐乳,心神不寧,手足抽掣,身體強直,眼目反張,則是胎驚風証。

小兒胎驚,視其眉間氣色,赤而鮮碧者可治,若黯青黑者不可治。虎口指紋曲入裡者可治,交出外者不治。

先宜解表風邪,利驚化痰,調氣貼囟,甚則以朱銀丸利之。凡初生嬰兒難以用藥,如遇此候,急取豬乳細研牛黃、麝香,各少許,調末入口中,則愈矣。

青龍丸 治小兒胎熱,化痰鎮驚。

人參 天麻 茯神 白附子(炮) 牛膽南星(烙,各一兩) 甘草(炙,錢半) 青黛(一錢)朱砂(水飛,半錢) 麝香(一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用鉤藤、皂莢子煎湯研化,不拘時服。

參蠍散 治小兒胎驚,定心神。

天漿子 天竺黃 人參 朱砂 全蠍 天麻 蟬蛻 麝香(少許)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金銀湯下。

豬乳膏 治小兒諸驚胎癇。

全蠍(一個,焙) 琥珀 朱砂(少許)
上為末,每服一字,麥門冬煎湯調下。

獨活湯 治胎驚,發散風邪。

羌活 獨活(各一分) 檳榔 天麻 麻黃(去節) 甘草(各半分)上銼散,每服半錢煎服,於內加南星末,蜜調下,可貼囟用。

胎黃候第六

巢氏曰︰小兒在胎受母熱毒,生下遍身面目俱壯熱,大便秘,小便黃色,多啼不乳。

《千金》論云︰小兒生下,遍身面目皆黃如金色,身上壯熱,大便不通,小便濁赤,不思乳食,啼叫不止,此胎黃之候也。皆因母受熱而傳於胎也。有此証者,乳母服地黃湯。

胎黃胎疸証,母子俱宜服地黃湯及地黃飲子。小兒百日內及半周,不因病後身微黃者,胃熱也。若自生而身黃者,胎疸也。經云︰諸疸皆熱,色深黃者是也,犀角散主之。若淡黃兼白者,胃怯也,白朮散主之。(方見瀉門。)

地黃湯生地 赤芍藥 天花粉 赤茯苓 川芎 當歸 豬苓 澤瀉 甘草 茵陳(各等分)上銼,用水煎,食前服。

生地黃飲子 治小兒生下滿身面目俱黃,狀如金色,面赤身熱,眼閉不開,大便不通,小便如梔汁,滿身生瘡。

生地黃 赤芍藥(各一錢) 羌活 當歸 甘草(一錢)
上為極細末,用燈心煎湯,食前服。

犀角散 治小兒胎熱,一身盡黃。

犀角 茵陳 栝蔞根 升麻(煨) 甘草 龍膽草 生地黃 寒水石(,等分)
上咀,用水煎,不拘時服。

臍風候第七

小兒生後有臍風証者,多因斷臍帶後為風濕所傷而成也。風入臍者,令臍腫腹脹,口撮多啼,不能乳飲,謂之臍風。若入經絡,多變為癇,當作癇証治之。

臍風致於四肢柔直,日夜多啼,不能吮乳,甚則發為風搐。若臍邊青黑,撮口不開,是為內搐,不治。爪甲黑者則死。

王氏曰︰熱在胸膛,伸縮拿氣,亦令臍腫,宜千金龍膽湯主之。

控痰飲 治臍風宜先用此吐風痰,次用益脾散和脾,又用辰砂膏利驚即愈。或手足攣拳,噤口不開,不治。

蠍梢 銅青(各五分) 朱砂(一錢) 膩粉(一字) 麝香(少許)
上為末,每服一字,臘茶清調下先吐風痰,然後和胃,或有甘草方吐痰,隨輕重用。

宣風散 治小兒初生因斷臍後,外傷風濕,唇青不乳,多喘撮口。

全蠍(二十一個,頭足全去毒,用無灰酒炙塗為末用) 麝香(一字,另研)
上為極細末,用半字金銀煎湯或麥門冬、湯調化,食遠服。

防風散 治小兒臍風。

防風 羌活 白芷 當歸 黃耆 甘草(各五分)
上為細末,少許燈心湯調服。

撮口候第八

《聖惠》論小兒撮口皆由在母胎中挾於風熱,兒生之後,氣血未調,洗浴當風而成。此疾若口吐白沫,四肢覺冷,必難用藥也。小兒患諸風疾,傳入惡候,至於撮口,病致危急。凡有臍風撮口,胎風撮口,鎖肛撮口,釣腸撮口,卵疝撮口,應病悉入成風,風入心脾,俱能撮口。夫患在撮口者,皆由結鬱於中,干及腸胃,閉不得通,氣不能化,腹中滿脹,肚下青筋,撮口不乳,証候甚急,若不速與利下,無可救療。若將撮口以為常,少緩之,則斃矣。

撮口最為急候,治法貴乎疏利,以辰砂膏利之而愈,一臘之內見之尤甚。

辰砂僵蠶散 治初生撮口。

辰砂(水飛,五分) 僵蠶(直的,去綠嘴炒,一錢) 蛇蛻(炒,一錢) 麝香(研,半分)
上為細末少許,用蜜調,敷唇口。

龍膽湯 治嬰孩月內胎驚氣盛發熱,臍風撮口。

龍膽草 鉤藤 柴胡 黃芩(炒) 桔梗 赤芍藥(炒) 茯苓(各五分) 甘草(炙,五分)蜣螂(二枚,去翅足炙) 大黃(一兩,濕紙包火煨)
上為極細末,用棗去核煎或加防風、麥門冬煎湯調服。

撮風散 治小兒撮口。

赤腳蜈蚣(半條,炙) 鉤藤(一分) 朱砂 全蠍梢(各一錢) 麝香(一字)
上為末,每服一字,竹瀝調下。

口噤候第九

《巢氏病源》云︰小兒在胎母吃熱物,熱入臟腑,兒生之後熱毒結聚,滿口舌上其形如粟,令兒不能開口,名曰口噤。

《聖惠方》云︰初生兒須防三病,一曰口噤,二曰撮口,三曰臍風,皆是急病。就中噤口尤甚,若過一臘,方免此病。但看牙關緊急,不能吃奶,啼聲漸小,口吐涎沫,便是此証。急看兒上 有白點子,先以指甲刮去,次後服藥。

治口噤噤風之証,看兒上 有點子,以指甲輕輕割破,次服定命散,辰砂全蠍散之類。

如口噤不開諸藥不效者,生南星研為極細末,龍腦少許合和,用指蘸生薑汁於大牙根上擦之,立開。凡臍風撮口噤口等風,數証雖異,受病之源一同。大抵裡氣鬱結,壅閉不通,並宜服淡豆豉汁,取下胎毒。《千金方》云︰小兒氣高,若有微熱,即須下之,若不時下,則成大患,難為療矣。紫霜九量與之。

定命散 治小兒初生,口噤不乳。

蟬蛻(二十枚,去嘴足) 全蠍(十個,去毒)
上為極細末,入輕粉少許和研,用乳汁調化服。

辰砂全蠍散 治小兒初生口噤。

辰砂(飛,半錢) 全蠍(去毒炙,二十枚) 硼砂 龍腦 麝香(各一字)
上為極細末,用乳母唾調,塗口唇裡及牙齒上,或用豬乳少許調入口內。

蜘蛛方 治小兒口噤不開,不能吮乳。

蜘蛛(一枚,去足及口,炙令焦細研,用豬乳一合和為三服,徐徐灌之,神妙。入麝香少許治牙疳,極妙)

蜈蚣方 治同前。

蜈蚣(一條去足,炙令焦,為末,麝香少許,以豬乳和之。蓋豬乳能獨主小兒口噤不開之証)

鎖肛証第十

小兒由胎中受熱,熱毒壅盛,結於肛門,閉而不通,無複滋潤,所以有鎖肛之候至。

若第三日不通,急令婦人以溫水漱口,吸咂兒前後心,並臍下手足心共七處,凡四五次。仍以輕粉半錢,蜜少許,溫水化開,時時將少許服之,以通為度。如便不通,即是肛門內合,當以物透而通之,金簪為上,玉簪次之,須探入二寸許,以蘇合香丸納入孔中,糞出為快也。若肚脹膨脹不能乳食,作呻吟聲,至於一七,難可望其有生也。

蘇合香丸 治小兒鎖肛,大便不通。(方見驚風門。)

豬膽煎 治法導入小兒肛門。

豬膽(一枚,以竹管一個,插入膽內,以絲線密上扎定,以竹管插入肛門,方逼膽汁入,即通

臍突候第十一

臍為兒之根蒂,胎氣固則形體壯,臍深則根命長。受氣乖違形痿臍突。凡兒斷臍,利益漸長漸深,吻乳調和愈實,是血脈之相順,致形體之相資。初生之兒,有在胃及胸膛,則頻頻伸引,呃呃作聲,努脹其氣,抑入根本之中,所以臍突腫赤,虛大可畏。無識之人將謂斷臍不利而使然者,則非也。斷臍不盈,亦一臘之內隨其根蒂自腐。實者深之,弱者淺之。深淺之理,以其稟賦得之。良由胎中母多驚熱,宜與散熱之藥,其臍歸本,不必以毒藥敷之,恐毒傷入為害。

山梔五苓散 治小兒臍突。

梔子仁(炒) 白朮(炒) 白茯苓 豬苓 澤瀉(各一錢) 官桂(五分)
上為極細末,每服一錢或五分,用蜜湯,燈心湯調下。

二豆湯 治前証。

赤小豆 豆豉 天南星(製) 白蘞(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用半錢,用芭蕉自然汁調敷臍四傍,一日一次,二日二次,若得小腑下白即安。

眼閉候第十二

小兒初生,眼閉不開者,由產母食熱毒之物致成斯疾。治法當以熊膽少許,蒸水洗眼上,一日七八次。如三日不開,用生地黃湯服,仍洗乳頭,須要山茵陳湯以開眼。

生地黃湯 治兒初生眼不開。

乾生地黃 赤芍藥 川芎 當歸 栝蔞根 甘草(各一錢)
上為末少許,抹兒口中,燈心煎湯,調抹入口中,連服效。

山茵陳湯釀乳。

山茵陳 澤瀉(各三錢) 栝蔞根 豬苓 甘草(生) 生地黃(各一錢半)上為咀,水煎,食後服,初服二服且捏去宿乳,第三服後卻令兒吃乳,若產母自乳亦可服。

驚風門第十三

驚風總論閻孝忠曰︰小兒急慢驚風,古無之,惟曰陰陽滴而已。所謂急慢者,後世名之耳。正如赤白痢疾之類是也。《直指方》云︰急者屬陽,陽盛而陰虧;慢者屬陰,陽虧而陰盛。陽動而躁疾,陰靜而遲緩。其始也,皆因臟腑虛而得之。虛能發熱,熱則生風,是以風生於肝,痰生於脾,驚出於心,熱出於肺,而心亦主熱,驚風痰熱合為四証,四証已具,八候生焉。

凡扎眼搖頭,張口出舌,唇青臉赤,面青眼青瀉青,太陽髮際印堂青筋,三關虎口脈紋紅紫或青者皆驚風也。大抵熱論虛實,証別逆順,治有先後。蓋實熱為急驚,虛熱為慢驚。慢驚本無熱,所以發熱者,虛使然耳。急驚屬陽,用藥以涼;慢驚屬陰,用藥以溫。其不可以陰陽無別,故曰熱論虛實者此也。男搐左視左,女搐右視右。男眼上竄,女眼下竄。男握拇指出外,女握拇指入裡。男引手挽,左直右曲,女引手挽,右直左曲,皆為之順,反之則逆。亦有先搐左,而雙搐者。但搐順則無聲,搐逆則有聲。其指紋情勢攣入裡者順,出外者逆,出入相半者難痊,故曰証別逆順者此也。凡熱盛生驚,驚盛生風,風盛發搐。治搐先於截風,治風先於利驚,治驚先欲豁痰,治痰先於解熱。其若四証俱有,又當兼施並理,一或有遺,必生他証,故曰治有先後者,此也。綱領如此,若析急慢驚風而言之,則暴烈為急驚,沉重為慢驚,而慢脾則又重而深矣。

急驚變為慢驚之因急驚變為慢驚者,因壯熱,精神恍惚發驚搐。醫以吐下藥太過,多以涼驚藥不愈。《荏苒經》曰︰脾虛不實,昏睡露睛,涎鳥氣粗,肢冷時疼,時作瘈瘲,此急驚變成慢驚也。

慢驚變為急驚之因慢驚變為急驚者,因傷乳食,或吐或瀉,時作瘈瘲 。醫以溫熱藥太過,以慢驚藥不愈。體熱涎盛,面紅目赤,大便不通,小便赤瀝,舌白唇紅,急發驚搐。此慢驚變成急驚也。

驚有四証八候四証者,驚風痰熱是也。八候者,搐搦掣顫反引竄視是也。搐者,兩手伸縮。搦者,十指開合。掣者,勢如相撲。顫者,頭偏不正。反者,身仰向後。引者,臂若開弓。竄者,目直似怒。視者,睛露不活。四証已備,八候生焉。四証既無,八候安有?專是藥者,可不究心及此?脈病証治,明有條類。大抵嬰孩得疾,貴乎早治,若初覺受驚,傷風發熱,便與疏解,何患之有?傳變之異,所謂闖門之盜,不可以固留;逆流之水,不可以順決。此有疾在謹其初之意也。

《脈訣啟蒙》云︰小兒脈促急為虛驚。《直指》云︰浮數洪緊為急驚。沉遲散緩為慢驚。

虎口脈紋青紫為驚風。紅者風熱輕。赤者風熱盛。紫者驚熱,青者驚積。青而淡紫,伸縮來去,主慢驚。青紫相半,驚積風熱俱有,主急驚風。紫絲青絲或黑絲隱隱相雜,似出而不出,主慢脾風。情勢彎入裡者順,出外者逆。

驚風痰熱四証用藥法小兒有熱,熱盛生痰,痰盛生驚,驚盛生風,風盛生搐,搐盛則牙關急,急甚反張上竄。

痰涎壅,牙關緊。風熱極閉經絡,即作搐搦涎壅。胃口悶亂,不醒,才入中脘。手足拳攣,是諸關竅不通,百脈凝滯。有退熱而愈者,有治痰而愈者,有治驚而愈者,有通關而愈者,皆是依証用藥,不可不究竟其所以受病。凡病在熱,不可妄治痰;病在驚,不可妄治風;病在痰,不可妄治驚;病在風,不可妄治搐。治法病在驚,驚由痰熱得者,只可退熱化痰,其驚自止。

病在風,風由驚作,只可利驚化痰,其風自散。病在痰,涎急,須退熱化痰。若還有搐,須用截風散驚。此為活潑之治也。

治驚當分三因錢氏曰︰小兒驚搐,因傷風後得之,口中氣出熱,呵欠煩悶,手足動搖,當發散,大青膏主之。小兒本怯,多此病也。因傷食後得之,身體溫,多睡或吐,不思乳食而發搐,當先定搐,搐退,白餅子下之,後與安神丸主之。惟瘡疹能發搐,風火相爭故也。治當瀉心肝補母也。《類萃》治小兒因傷風而得驚搐者,同大人傷風寒之類,當辨有汗無汗,陰陽二証,用大青膏、仲景小續命之類開發則愈。傷食發搐,謂不因他証,忽然而搐,此因飲食過度,致損脾胃,故見多睡,或吐,不思乳食,脾胃既虛,引肝風,則發搐。當先定其搐,加羌活、防風煎下瀉青丸,後用白餅子下其食,漸漸用調中丸,異功散養其氣。或因斑疹而得搐者,蓋疹為脾虛所生,脾虛而肝旺乘之,木來勝土,熱氣相擊,動於心神,心喜為熱,神氣不安故也。斑為心所生,心主熱,熱則生風,風屬於肝,二臟相搏,故發搐也。宜瀉肝補其母,導赤散、地黃丸主之。

丹溪治驚風大法小兒驚風有二,急驚屬痰熱,宜涼瀉。一云用降火下痰丸,養血藥作湯下之。慢驚屬脾虛所主,多死,宜用溫補,一云當義脾。世以一藥通治二驚,此甚妄也。急驚風,熱口瘡,手心伏熱,痰嗽痰喘,並用涌法,重則用瓜蒂散,輕則用赤小豆、苦參末,須用酸 汁調服之。

候小定用通聖散,蜜丸服之,間以桑樹上桑牛陰乾為末調服,以平其風。又以北薄荷葉、寒水石各一兩,青黛、白僵蠶、辰砂各一錢,全蠍二枚,豬牙皂角、槐角各五分為末,燈心湯和乳汁灌之。角弓反張,目直視,因驚而致,宜南星、半夏入薑汁、竹瀝灌之,更灸印堂。頻吐瀉者,將成慢驚,用錢氏白朮散加山藥、扁豆、炒肉豆蔻、面包煨,各一錢,入薑一片煎服。若慢驚已作,加細辛、天麻各一錢,全蠍三個去梢,白附子八分面煨,驚而瀉,用參、苓、芍藥酒炒白朮,薑煎。夏月加薑黃連、生甘草服之。

驚風候各有所屬小兒非時釣上眼睛是肝風驚。白日無時喜笑,驚風在心。夢中五指捻動,驚風在筋。

畏人恐怖,驚在脾。夢中非時手足抽動,驚風在肝心二臟。面色赤非時作黑,驚在腎。無時咬人,驚風在骨。非時手足 人,驚在三焦。夢中吐舌,驚在心。睡時喉中響拽,驚在肺並胃脘。

面色青白無時發熱戰,驚在脾。無時面上黑色惡叫,驚在腎。治驚大法有方,用藥有序,急以退熱疏風,下痰定搐開關。當下便不可用巴豆、硝粉、腦、麝、牛黃大寒之劑下之,大黃可也,恐傷真氣元陽也。小兒易虛易實,用溫涼之劑無過與不及。要問前醫曾經解利不曾,又不知真假逆順,傷寒傷風,麻痘食積,變蒸熱急亦致發搐,假搐是也,各有見証可驗。牙關不緊,若無痰潮,見其驚風,便言熱則生風,便與腦、麝、巴、霜、牛黃、輕粉,大寒毒劑截風峻取下痰,以致脾胃虛損,以傳慢候夭傷者多矣。凡百病不可損其胃氣,醫者慎之。曾經下後,諸病猶存,不得再下。有驚散驚,有熱退熱,有痰利痰,壅實則去壅實。熱退則不生痰,驚散則不生風。

壅實去,氣自平,病何由作?錢氏曰溫驚丸,涼驚丸,利驚丸,何也?虛則溫之,實則利之,熱則涼之。

通驚開關楊氏曰︰驚風搐搦,關竅不通,皆由痰塞中脘,留滯百節所致。痰之潮塞者,氣實使之。治風痰,當用半夏、南星、全蠍、僵蠶,亦當用蘇合香丸,同青州白丸子,同薄荷煎湯調入生薑汁灌服,蓋使氣下則痰下,痰下則關竅自通,若搐鼻不嚏者,不治。

驚風不能治証急驚眼睛翻轉,口中出血,兩足擺跳,肚腹搐動,或神緩而摸體尋衣,或証篤而神昏氣促,噴藥不下,通關不嚏,心煩忽叫者,不治。慢驚四肢厥冷,吐瀉咳嗽,面黯神慘,鴉聲胃痛,兩脅動氣,口生白瘡,發直搖頭,眼青不轉,涎鳴喘嗌,頭軟,大小便不禁,手足一邊牽引者,皆為不治。慢脾身冷粘汗,直臥如尸,喘嗽頭軟,背曲口禁搖頭,痰如拽鋸,面無潤澤,唇促氣粗者,不治。

通治驚風諸劑

通關劑 治小兒驚風搐搦,關竅不通。

南星(炮,一錢) 豬牙皂角(二錠,燒存性) 僵蠶(炒,一錢) 麝香(一字)赤腳蜈蚣(一條,炙)
上為細末,以指點薑汁,蘸藥少許擦牙,或用物引滴入藥兩三點,涎自出,口自開。

噴驚散 治小兒一切驚風,不省人事,牙關緊者,吹鼻立醒。

半夏(一錢) 豬牙皂角(半錢)
上為末,用一豆許,用管子吹入鼻,立醒。

青州白丸子 治一切驚風,風痰壅盛。

半夏(泡,七次) 川烏(去皮臍,半兩) 南星(三兩) 白附子(半兩)上搗羅為末,以生絹袋盛,用井花水擺,浮出者,更以手擦,令出。如有渣,更研,再入絹袋擺盡為度,放瓷盆中晒,夜露至曉,棄水,別用井花水攪,又晒至來日早,再換新水攪,如此三次。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晒乾,候如玉片,碎研,以糯米粉煎粥,丸如綠豆大。初服五丸,加至十丸,生薑湯下,不拘時。

蘇合香丸 治小兒一切驚証,用此開關利竅。

蘇合香油(入安息油內,各一兩) 安息香(別為末,無灰酒一升,熬成膏) 薰陸香(別研,一兩) 青木香 白檀香 沉香 丁香 麝香 白朮 烏犀屑 朱砂(研水飛) 訶梨勒(煨去皮)香附子(炒) 蓽茇(各二兩) 龍腦(五錢)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薑湯化下。

鎮驚丸小兒急慢痰壅,手足抽掣,口眼喎斜,煩躁生嗔,精神昏悶,常服寧心鎮驚,疏風順氣俱用。

人參 甘草(半生半炙) 茯神 僵蠶(去嘴炒) 枳殼(麩炒,各五錢) 白附子(炮)膽南星(炒) 茯苓 硼砂 牙硝 朱砂(飛。各錢半) 全蠍(去尾十個) 麝香(一字)
上為細末,糯米糊丸,芡實大,薑湯或麥門冬湯化下。

消驚丸 治小兒驚風,鎮心利痰解熱。

人參 天麻 茯苓 朱砂(水飛) 全蠍(去毒炒) 僵蠶(去嘴炒) 羚羊角(鎊)犀角 天南星(牛膽製,四錢) 麝香(一字)
上為極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用菖蒲煎湯研化,食後服。

牛黃清心丸 治小兒四証八候,去風痰,散驚熱。

南星 半夏 白附子 川烏(炮,各一兩) 川鬱金(五錢)上五味作粗未,用臘月黃牛膽三個,取汁和藥入膽內,扎定縣當風處三月取出,入添馬牙硝、朱砂、雄黃、硼砂一錢,腦麝少許。如膽藥一兩,硝砂四味各一錢,稀麵糊丸,黍米大,薄荷湯送,一歲十丸。

大牛黃清心丸 治小兒諸風,狂亂驚癇,痰涎壅塞,精神昏 。

牛黃 羚羊角(鎊,各一錢) 芍藥(炒) 防風 白朮 麥門冬 黃芩(炒,各錢半)當歸(半錢) 人參 蒲黃(炒) 神曲(炒,各錢半)犀角(鎊,一錢) 山藥(炒,七錢) 肉桂(一錢) 白蘞(七錢) 甘草 雄黃(水飛,八分)龍腦(半錢) 乾薑(炮七分) 茯苓 川芎(炒,錢半) 桔梗 杏仁(去皮尖麵炒,去面研成膏)柴胡(炒,各一錢三分半) 麝香(一字) 阿膠(炒成珠,一錢半) 棗(去核,十個,研成膏)大黑豆(炒,一錢半)
上為細末,煉蜜丸,芡實大,竹葉煎湯研化服。

抱龍丸抱者,保也。龍者,肝也。肝應東方青龍木,木生火,謂生我者,父母也。肝為母,心為子,母安則子安,況心藏神,肝藏魂,神魂既定,驚從何生?故曰抱龍丸。理小兒諸驚,四時感冒,瘟疫邪熱,煩躁不寧,痰嗽氣急,瘡疹欲出,發搐並宜用此。常服驅風化痰,解鎮心熱,和脾胃,益精神,鎮虛驚恐怖譫語。

人參 天竺黃 琥珀 檀香 茯苓(各一兩五錢) 甘草(炙,三兩) 枳殼(炒) 枳實(炒)辰砂(飛,五兩) 山藥(炒,一斤) 牛膽南星(炒,一兩) 金箔(一百片)
上為極細末,隨手新汲水和勻,如芡實大,陰乾。治法︰用蔥白煎湯,或薄荷湯,痰壅咳甚,生薑湯,痘疹瘡見形,有驚,白湯下。心悸不安,燈心湯入珍珠末一分和勻,不拘時服。

定志丸 治小兒驚風已退,神志未定,以此調之。

琥珀 茯神 人參 遠志(薑製焙) 白附子 天麻 麥門冬 酸棗仁 甘草(炙,等分為末)上煉蜜丸,皂角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調下。

龍虎壽生丹 治小兒急慢驚風諸証。

全蠍(去毒炒,十四個) 天麻(煨,二錢) 僵蠶(去嘴炒) 辰砂(水飛) 膽南星 白附子(炮)白花蛇肉(酒浸去骨,各一錢) 防風(二錢) 代赭石(醋,七次) 鐵華粉(各半錢)龍腦(一字) 麝香(一字)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子大,金箔為衣。用薄荷煎湯研化,不拘時服。

急驚風候第十四

小兒急驚者,本因熱生於心,身熱面赤,引飲,口中氣熱,大小便黃赤,劇則搐也。

蓋熱甚則生風,風屬肝,此陽盛陰虛也。以利驚丸主之,除其痰熱,不可與巴豆及溫藥,大下之,恐搐止虛熱不消也。熱痰客於心胃,或因聞大聲非當則動而驚矣,搐過後則又如故,此無陰也。若熱極,雖不因聞聲及驚,亦自發搐。

急驚証上竄,反張搐搦,口流痰涎,壯熱並有之,其或有親左視右者,有僵,(僵,仰也,屬陽。)有仆,(仆,覆也,屬陰。)拳握指有裡有外。醫分男女,定陰陽順逆之理。有左右引搐連及腳手,身體顫動,初則搐搦俱作,久而搐住只搦,有急有緩,但只肩動。又瘈瘲,瘈瘲 者,候之輕也,搐則盛也,搦又重也,反張牙關緊急,喉中有涎,即是驚風候。如牙關不緊,口無痰涎,只反張搐搦上竄者,未可便作驚風。蓋夾驚夾食,傷寒豆疹或三焦蘊熱,五臟不宣,流入經絡,熱在筋脈,亦作搐溺。錢氏搐搦有真假急驚,量其分數,約熱之輕重而利之。

浮數洪緊為急驚。虎口脈紋青紫相半,驚風積聚俱有,主急驚。

潔古云︰急驚,陽証也,俱腑受病耳。小兒熱痰客於心肺,是以少陽相火旺。經云︰熱極生風。因聞火聲而作,蓋謂東方震卦得火氣而發搐。火本不動,得風而動,當用利驚丸、導赤散、瀉青丸、地黃丸主之,搐止服安神丸。

小兒欲發驚風候,神先不定,顧左複右,觀上反下,或已定其精,凝其神,恍恍惚惚,怕物懼人,不若常日嬉戲者,當急療之。如有熱,先退熱,有驚散驚。熱退不生痰,驚散不作風,良久自然安定。

急驚欲下之理,一時發作上竄,斜視反張,速宜下之。若傳過或已搐定,少緩之間,未可便下,有所得失。急驚候至為要緊,急在片時之間,若或差殊,間有得失,所見端的無疑,急須投藥,稍有疑惑,少緩片時,不可救矣。

急驚証治難易急驚証鼻中出血者易,大小二便順利者易治。急驚風未投藥,四証俱全,已服藥四肢垂 者難治,噴藥及藥不下者難治,急驚搐搦之後四體軟者難治,搐後目睛翻轉者難治。驚搐已住,神精緩慢,手尋娘衣或尋自身體者,亦不可治。驚搐証住,但神昏氣促者不治。驚証口中血出難治,驚証二便自遺者難治。

涼驚丸 治小兒驚疾搐熱。

龍膽草 防風 青黛(各三錢) 鉤藤(一錢) 牛黃(一字) 麝香 龍腦(一字) 黃連(半錢)
上為末,曲糊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金錢薄荷煎湯,食遠下。

瀉青丸 治小兒肝受風熱,目睛上視,急驚發搐。

當歸 龍膽草 川芎 梔子仁 羌活 防風(各一錢) 大黃(濕紙包煨,半錢)
上為極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用砂蜜湯研化,食前服。

(錢氏)利驚丸 治小兒急驚痰熱潮搐。

輕粉(一錢) 天竺黃 青黛(各一錢) 牽牛(炒取頭末,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以薄荷煎湯研化,食前服。

導赤散 治小兒內熱,小便赤黃,心躁睡語,用此治急驚。

生地黃 木通 甘草(等分)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竹葉三個,煎服。

安神丸 治小兒驚悸渴悶,脈實面紅,頰赤口燥。

麥門冬 馬牙硝 白茯苓 山藥 寒水石(各半兩) 朱砂(一兩) 甘草(半兩) 龍膽(一字)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頭子大,每服半丸,砂糖水下。

定搐散 治小兒急驚搐。

赤腳蜈蚣(去足酒炙,一條) 麻黃 膽南星 白附子 直僵蠶(炒) 羌活 代赭石(醋淬七次用) 蠍梢 川薑黃(各二錢) 朱砂(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字,荊芥紫蘇湯調。如搐不止,加烏蛇肉炙入。

金箔鎮心丸 治小兒風壅痰熱,心神不寧,驚悸煩渴,唇焦頰赤,夜臥不安,譫語狂妄,急驚搐搦。

紫河車(用黑豆煮軟,切作片一錢半) 人參 甘草(炙) 茯苓(各五錢) 山藥(兩半)辰砂(水飛一兩) 牙硝(錢半) 麝香(半錢) 龍腦(一字) 金箔(十二片)
上為極細末,煉蜜丸,如雞頭子大,金箔為衣,用薄荷煎湯研化,食後服。常服安鎮心神,退驚止熱。

大青膏 治小兒驚熱涎盛,眠臥不安,或即發搐。

大青葉(二錢半) 白附子(炮,錢半) 青黛 大麻(煨,各一錢) 全蠍梢(去青,半錢)朱砂(水飛一字) 麝香(一字) 烏梢蛇(酒浸,半錢) 天竺黃(一字)
上為細末,生蜜丸,芡實大。薄荷湯研化,食遠服。

金棗化痰丸 治小兒急驚痰壅,神效。

大麻(七錢) 膽南星 半夏(製,二錢) 白附子 全蠍(各一錢) 輕粉(一錢) 朱砂(二錢半)雄黃(一錢) 麝香(三分) 珍珠(五分) 枳實(一錢半) 硼砂(一錢) 金箔(二十片,為衣)槐角(七錢) 金棗(三十三個)
上為細末,將棗去核用,巴豆二十粒入棗內,面包煨熟,去巴豆不用,將棗肉同藥末搗勻為丸,重一分,濃煎薄荷湯化下。

五仙丹 治前証。

天麻(四錢,酒浸一宿) 全蠍(水洗去頭足,瓦上烙乾,四錢) 白附子(錢半)辰砂(一錢) 巴霜(四分)
上為細末,薑東加煉蜜一匙,調服二分半,量兒大小虛實與之,為丸磨化服亦可。

慢驚風候第十五

楊氏曰︰慢驚之証,或因急驚過用涼藥,或取下大過傳變而成,或吐痢不止而得,或氣虛暴吐而成。有臟腑虛,洞泄成者,風邪入於腸胃,故大便不禁而痢。又有久痢胃氣虛脫成者,有傷寒傳變陰証而成者。有得之久嗽成癇者。有下積峻取而成者,有吐血瀉血而成者。

有感風不解,誤藥而成者。有得之發癇不已者,有得蟲積沖心者,有卵腫疝氣腹痛得之者,有日夜盜汗,脾困多睡,煩躁引飲,四肢浮腫,大小便秘,丹瘤腫毒,龍帶纏腰,走馬急疳,皆傳慢候。惟吐瀉積利成虛,治之則變証甚速。

慢驚者,因久吐瀉而胃氣漸虛。胃與肺,母子也,母虛亦令子衰。二經虛則生虛痰者,肺胃所出也。痰則凝滯在於咽喉,如拽鋸之聲,時複瘈瘲 是也。

小兒因病後或吐瀉,脾胃虛損,遍身冷,口鼻氣出亦冷,手足時 瘈瘲,昏睡露睛,此無陽也。急驚慢驚陰陽二証,切宜辨而治之。急驚合涼瀉,慢驚合溫補。世之俗醫不知分別,誤死甚多。小兒傷於風冷,病吐瀉。醫謂脾虛,以溫補之,不已,複以涼藥治之,又不能已,謂本傷風,複又攻之。脾氣即虛,故大便不聚而成瀉。當去脾風,風去則利止,宣風散主之,使君子丸補其胃。亦有諸吐利久不瘥者,脾虛生風而成驚。

脈沉遲散緩為慢驚風。虎口脈紋青淡紫色,伸縮來去,主慢驚風。青紫或黑紋隱隱相雜,似出而不出,主慢脾風。

閻孝忠曰︰慢驚得於大病之後,吐瀉之餘,或誤取,轉致脾胃虛損,風邪乘之,似搐而不甚搐,名曰瘈瘲 。似睡而精神慢,四肢冷而口中氣皆冷。睡中露睛,或胃痛而啼哭如鴉聲,此証已危,蓋脾胃虛損故也。潔古曰︰慢驚,陰証也,俱臟受病耳。蓋小兒泄瀉,病久脾胃虛損,若不早治,則成慢驚,名曰瘈瘲,似搐而不甚搐也。脾肺俱虛,肝木所乘,是為慢驚也,常用溫補羌活膏主之。

醫慢驚不可急攻。急驚,陽証,稍易理;慢驚,陰証,最難治。服藥已愈而尚虛乏,未待三五日之間者有之,俗謂過街候,發為定論,不可輕易妄劑投之,攻急則前功俱廢。

慢驚所治之理,須究問原由。所發若是急驚傳陰為慢驚者,乃陽癇所作陰癇也。當察陽証未純,其陰証,用藥斟酌。如因泄瀉而作慢驚者,男兒為重。如因吐逆而作慢驚者,女子為重,即陽脫而陰盛。小兒有長幼之別,臟腑有虛實之分。有瀉三五次,便成風候,乃由虛之盛也。

或有二三日泄,方成風候,或有五七日瀉不止,而成風候。暴瀉成風,猶可速治。蓋回陽調中,補氣之謂易。若久瀉漸傳成風候者,為虛乏,故難理療。

慢驚不治証四肢厥冷,吐瀉咳嗽,面黯神慘,鴉聲胃痛,兩脅動氣,口生白瘡,發直搖頭,睛不轉,涎鳴喘嗌,頭軟,大小便不禁,手足一邊牽引者,皆為不治。唇臉青紫者不治。

一身不管百節,似癱者不治。

慢驚風候第十五

理中湯 治小兒慢驚,脾胃寒虛泄瀉。(方見脾胃門)

朮附湯 治小兒身冷泄瀉慢驚。

白朮(炒,二錢) 甘草(炙,一錢) 熟附子(六分)
上水一盞,生薑五片、棗二枚煎,食前溫服。

醒脾散 治小兒吐瀉不止,痰作慢驚,脾困昏沉,默默不食。

木香(一錢) 全蠍(去毒炙,五分) 天麻(煨) 白朮(炒)人參 茯苓 僵蠶(去嘴炒)白附子(炮)甘草(炙,各一錢)
上為細末,用棗去核,煎湯調化,不拘時服。

(王氏)惺惺散 治小兒吐瀉,脾弱內虛生驚。

人參 茯苓 木香 天麻 扁豆 全蠍(炙) 陳米(炒,各等分)
上咀,每服二錢,薑棗煎服。

星香全蠍散 治小兒慢驚風,昏迷痰搐。

木香 膽南星 人參 陳皮(各錢) 全蠍(炙)甘草(炙,五分)上為咀,每服一錢,入紫蘇三葉,薑棗同煎。

烏蠍四君子湯 治前証。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炙)川烏 全蠍(炙,等分)
上為細末,服半錢,薑艾湯調下,再服去川烏。

一方以烏蠍四君子湯調下蘇合香丸亦妙。

醒風湯 治小兒吐瀉後胃虛生風,手足搐搦驚悸。

天麻(炮) 防風 人參 白附子(炮) 全蠍(毒炒) 僵蠶(去嘴炒) 天南星 甘草(炙)
上咀,用薑三片、冬瓜仁三十粒同煎,不拘時服。

定命飲子 治小兒吐瀉,脾胃虛弱不止。

半夏曲 天麻 甘草(炙) 茯苓(去皮) 白朮(炒) 老生薑
上咀,加薑棗煎,食遠服。或為細末,薑棗湯調服亦可。

益黃散 治脾虛吐瀉不止及成慢驚。

陳皮 丁香(五粒) 訶子肉 青皮(炒) 甘草(炙,各五分)
上咀,水煎膿服無時。

(錢氏)白朮散 治小兒脾虛吐瀉,積痛頻泄,欲成慢驚。

人參 白朮(炒) 茯苓 甘草(炙,加半分) 藿香(各等分) 木香(少許) 葛粉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薑棗湯調服。

丹溪加白扁豆、山藥、肉豆蔻用薑一片煎服,若慢驚已作加全蠍、天麻、細辛、白附子面煨同煎服。

天王散 治小兒吐瀉,或誤服冷藥,脾虛生風成慢驚。

天南星(一個,重八九錢,去臍淨,黃土地坑子深三寸,炭火五斤,燒通紅赤入好酒半盞,後入南星,卻用炭三兩條蓋卻坑子,候南星微裂,取出銼碎,再炒熟,為極細末,用五錢天麻煨,取末一錢,麝一字和勻,三歲用五分。生薑防風煎湯調化不拘時服,亦治久嗽惡心。)

四聖散 治小兒慢驚痰滯,竄視搐搦,以少許吹入鼻中。

全蠍(去毒炒,七個) 僵蠶(去嘴炒,四個) 天南星(去皮臍生用,七錢半)川烏(去皮臍生用三錢)上將南星研極細末,調作餅,裹全蠍、僵蠶、川烏,外用水濕紙重包,慢火煨赤色放在地上,一伏時取起研為極細末,用少許吹入鼻中,以薑汁調一字服。

全蠍觀音散 治小兒吐瀉,脾虛發作慢驚。

全蠍(去毒炒,十個) 天麻(煨) 防風 白芷(各一錢) 人參 黃耆 茯苓 甘草(炙)白扁豆(薑湯浸去皮炒,各錢半)
上為極細末,棗二枚、冬瓜仁炒,煎湯調下,不時服。

調氣散 治小兒慢驚之後,以此調理。

木香 香附子(製) 人參 陳皮 藿香 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二錢,薑三片、棗一枚,水一盞煎服。

(太乙)保生丹 治小兒慢驚尚有陽証。

全蠍(十四個) 白附子(生) 直僵蠶 膽南星 蟬蛻 琥珀(各二錢) 麝香(半錢)防風 朱砂(各一錢)
上為末,粟米粉糊丸,梧桐子大,金箔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調。

夜啼候第十六

夜啼者,有陰陽二証。陰者臟冷也。夜則陰盛,與冷相搏,臟氣交擊,故作痛而啼。陽者臟熱,夜則陽衰,與臟熱交擊,亦作痛而啼也。

安神散 治小兒一百二十日內夜啼。

蟬蛻(四十九個,只用後半截)
上為細末,分作四服,用鉤藤煎湯,不時調化服。

五味子散 治小兒夜啼,及腸痛,至夜則似鬼祟。

五味子 當歸 赤芍藥 白朮(各五錢) 茯神 陳皮 桂 甘草(炙,各二錢)
上咀,每服三錢,水煎。

燈花膏 治小兒夜啼不已。

燈花(七分) 朱砂(一字)上研末,白蜜調,兒睡抹唇內。

哭無聲候第十七

《幼幼新書》云︰鐘洪聲大,澗遠流長。形處胞胎之中,受氣充足,水火兼濟,心腎不虧,所以發聲清響洪亮,是其根本深壯,稟賦充實,抑自然之理也。初生啼哭,發聲不出,或短促呃呃,上下氣不相乘,此由胎氣不足,根本不壯,何必藥焉?縱使以意投藥,終非長大之兒,醫當不可不察。

客忤候第十八

小兒客忤,是外人帶來穢惡之邪氣忤之。一若中人,是為客忤。雖是父母家人,或從遠來外至,經履神廟喪門,飲酒騎馬乍至,汗氣穢氣近兒,若一染之,皆為客忤。凡兒中忤,面變五色,狀若驚癇,但目不上視,或口吐青白沫,喘息腹痛,反側瘈瘲,如驚無異。此緣小兒心虛,精神不足,易犯客忤之氣,切不可作驚治,宜補心神,自不畏犯。凡中忤發搐,脈來弦急而數,面色變易,視其口中有懸壅,左右有小泡,即以竹刺潰之,或以指甲摘之,藥用避邪正氣散安神,自愈也。

物觸候第十九

大抵小兒隨其心性,不可觸逆。凡有所愛之物,不可強直取之,心神所好,若不遂欲,心氣解散,神逐物遷,不食不言,神昏如醉,四肢垂,狀如中惡。醫士見之,莫之措手,如有此証,詢其母及左右,順其所欲,然後用藥則安也。

沉香順氣散 治小兒物忤逆觸。

沉香 茯神 紫蘇葉 人參 甘草(炙,各一錢)
上為細末,紫蘇梗煎湯調化,不拘時服。

安息香煎 治同前。

安息香 蘇合香 檀香 藿香 甘草 膽南星(各等分)
上為細末,薑汁調作小餅。每用磨化塗奶上及焚煙,避一切客忤及物觸。

犀角散 治客忤驚啼壯熱。

犀角 麥門冬 天麻 鉤藤 朱砂(各一錢) 鐵粉 雄黃(各半錢) 麝香(少許)
上為末,每服半錢,金銀煎湯調服。

伏龍肝散 治前。

灶心黃土(二兩,研) 雞子(一枚)二件和水少許,調勻塗五心及頂門。

天釣候第二十

(如魚之上鉤,故云天釣。)

錢氏云︰小兒天釣病,皆由乳母飲酒食肉,房勞熱毒之氣流入乳中,兒食其乳,遂使傳其熱毒,痰涎蘊積不得宣通。加之外挾六淫,致有此証。其患壯熱驚悸,眼目翻騰,手足抽掣,或啼或笑,喜怒不常。甚者爪甲皆青,如祟之狀,初得之時,四肢瘈瘲,壯熱無時,頻頻呵欠,脈大而實,治法速宜解利風熱。

鉤藤飲 治小兒天釣潮熱。

鉤藤 人參(各半錢) 犀角(三分) 甘草(炙,二分) 全蠍 天麻(各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半盞,煎過半溫服。

天竺黃散 治小兒天釣,目睛釣上,四肢瘈瘲 。

天竺黃 臘茶 甘草(炙,各一錢) 全蠍(生薄荷葉裹煨炙,七個) 綠豆(半生半熟炒,四十粒) 荊芥穗 雄黃(水飛) 枯礬(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人參煎湯調服。

內釣候第二十一

《病源》曰︰驚風內釣,腹痛多啼,汗出糞清,咬乳睛慢,流涎或唇焦黑,囊腫傴僂,眼內紅筋斑血,虎口脈紋侵入掌中。

桃符丸 治小兒內釣。

銀朱(半錢) 乳香(一錢) 蒜(煨,一個)
上為細末,用蒜研勻,丸如黍米大,半歲兒五丸,薄荷煎湯化下。

《全幼方》用青龍湯加鉤藤鉤子七個,皂角子七粒,薄荷湯同煎服。

癇証候第二十二

《內經》曰︰癇為神不守舍,謂神亂也。大抵癇証皆由驚動,是臟氣不平,郁而生涎,閉塞諸經,厥而乃成。或在母胎中受驚,或幼小感風寒暑濕,或飲食不節,逆於臟氣而成者有矣。胎內受驚,與飲食作癇者多,而外感者間而有之。

癇証有三《千金》云︰小兒之癇有三,日驚癇、風癇、食癇是也。驚癇起於驚怖,大啼大駭而作也。風癇緣衣蓋過暖,熱則生風。先時初起,屈指如數物而作也。食癇因乳食太過,郁積熱壅,其作不思乳食,吐而發熱,後作癇者是也。

癇名有五《三因方》云︰古方有五癇,謂各循五臟之所發也。又謂發時其狀有五,如牛馬豬羊雞聲是也。其証備載於大人科,但小兒之癇多是三癇,三癇之中而食癇居多也。

楊氏曰︰癇証為小兒之惡候也。小兒血脈不壯,骨氣未盛,為風邪所傷,為驚駭所觸,為乳哺失節,停滯結癖經絡而得之。大抵治法當別陰陽為要。大概血滯心竅,邪氣在心,痰積遏經成癇,故宜順氣豁痰為良法也。凡小兒發癇,其候神氣拂郁,瞪眼直視,面目牽引,口禁涎流,腹脹,手足抽掣,似死似生。或聲或啞,或項背反張,或腰脊強直,但四肢柔弱,時發而時醒者,醒後當以平和氣血,湯藥調下蘇合丸。未作之先,宜服五癇丸。發癇時,耳後高骨間必有青紋見之,以針挑破血出啼叫,庶氣血疏通而癇不作。十歲以下,皆可灸,以除其根,十歲以上,可吐以斷其源也。

安神散 治小兒截癇,安心神。

人參 茯苓 菖蒲 白蘚皮 遠志(各五錢) 石膏(二錢半)犀角(銼)甘草(炙,各一錢)
上咀,加麥門冬一撮煎服。

牛黃膏 治小兒風癇迷悶,抽搐潮涎。

膽南星 全蠍(去毒炒) 蟬蛻(去足,各二錢) 僵蠶(去嘴炒)白附子 防風 天麻(煨,各一錢)
上為細末,蒸棗肉研膏丸,如小豆大,用荊芥淡薑湯調服。

太乙散 治小兒胎癇正發,未分瘥後。

天漿子(炒) 全蠍梢(各二十一個) 防風 麝香(一字) 天麻 辰砂(飛,各五錢)
上為細末,用乳汁調化,不時服。

(錢氏)五癇丸鎮一切癇。

朱砂(半兩) 水銀(一錢) 鉛(二兩) 雄黃(一兩) 珍珠(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麻子大。每服一丸,金銀煎湯下。

南星散 治癇後喑不能言。

天南星(濕紙裹煨)
上為末,每服一字,豬膽汁調下。

利驚丸 治食癇熱癇者宜下之。(方見驚門。)

瓜蒂散 治小兒十歲以上可用吐法。(方見大人痰門。)

神庭(一穴入髮際五分。)百會(一穴在頂心。)囟會(一穴在上星後一寸。)長強(一穴在尾 端。)上隨意會相宜,灸炷如麥大,灸三壯即愈。

《類萃》云︰小兒傷寒與大人無異,所以異者,兼有夾食而已,其或有二証,某証某方皆無越張、朱格例,特不過大小之分,劑中病則止。按仲景《傷寒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四時正氣之序也。惟冬時嚴寒,去寒就溫,不致於傷。

偶然觸冒,名為傷耳。若冬冒寒,伏藏於肌膚,而未即病,至春而發者,為之溫病,至夏而發者,為之熱病。至此則冬伏寒隨春夏之氣改變,為病既久之後,不得複言其寒也。故曰︰溫病不惡寒者,其理可見矣。如春應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冷,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此四時乖戾之氣也。偶即中傷,謂之時氣,又與傷寒不同。若小兒在襁褓中,或長成而稟賦怯弱,多因乳母解脫衣服不避風寒所致也。然小兒患此,口不能言其致病之由,脈不能診其必然之理,但只煩啼發熱而已,故不可不盡心焉。初得之時,嬰幼則以虎口三關脈紋紅色驗之。長而童稚,則以一指按其三部,據左手脈之緊盛而斷之,其喘急憎寒心氣熱,呵欠頓悶項急者,是也。其惡寒惡風必畏入藏身,引衣密隱,是為表証。惡熱內實者,必出頭露面,揚手躑足,煩渴燥糞,掀衣氣粗,是為裡証。至若頭額冷汗,手足涼,口冷氣,面色黑暗淡,大便瀉青,此為陰証,視其小便或赤或白,可以知裡熱之有無,或清或濁,可以知裡之輕重。舉是觀之,則汗下清溫之法可類推矣。

《難經》曰︰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傷寒論》云︰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浮澀而緊為傷寒。脈沉微而熱不退者危。

傷寒候第二十三

陶節庵曰︰凡熱証有頭疼惡寒,皆是傷寒,無則皆非也,何則?傷寒則惡寒,傷食則惡食,理固然也。但在冬時惡寒為甚,蓋冬為正傷寒,天氣嚴凝,風寒猛烈,觸冒之者,惡寒殊甚,其餘時月惡寒亦微。冬時惡寒,腠理閉密,非辛溫不可,故以桂枝等藥以治之。然風與寒常相因,寒則傷榮,惡寒頭痛脈浮而無汗,則用麻黃湯開發腠理,以散邪,得汗則愈。風則傷衛,頭痛惡風,脈浮緩而自汗,則用桂枝湯充塞腠理以散邪,汗止即愈。若夫榮衛俱傷,又非此二湯所治也,須大青龍湯。然此湯大峻,其可代之者,有非冬時惡寒頭痛之証,皆宜辛涼之劑,通表裡以和之則愈矣。若以冬時所用桂枝辛涼之藥而通治之,則殺人矣。曰辛涼者何?羌活沖和湯是也,兼能代大青龍湯為至穩。過此則少陽陽明二經在乎半表裡肌肉之間,脈亦不浮不沉。外証在陽明則有目疼鼻乾,不得眠之証,脈洪而長,以葛根解肌湯、升麻湯治之。在少陽則胸脅痛而耳聾,脈見弦數,以小柴胡加減以和之。此三經者,不從標本,從乎中也。以小柴胡湯加葛根芍藥,治少陽陽明俱病如拾芥。若傳入裡,外証悉罷,已無頭痛惡寒,脈見沉實,便作實熱譫語惡熱,六七日不大便,口燥咽乾而渴,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三承氣湯。選用比之大人,劑惟輕緩而治之可也。

麻黃湯(治傷寒頭痛,發熱腰痛,骨節痛,惡寒無汗而喘,以此汗之,蓋暖取汗至手足心而止,不須再服。)

桂枝湯(傷寒發熱惡寒有汗,以此和之。此為表虛不可再汗。)

大青龍湯(治傷寒脈浮緊,頭痛身痛,發熱惡寒,不得汗出煩躁,擾亂不安,以此汗之。)

羌活沖和湯(治太陽經傷寒無汗,發熱頭痛,惡寒脊強,脈浮緊,又治非冬時或有暴寒中人,如傷寒者,以此治之萬全。此方代麻黃湯用極平穩無害。)

解肌湯(治溫病天行時氣,頭痛壯熱,四時感冒,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用此。)

升麻湯(治傷寒頭痛,憎寒壯熱,四肢疼痛,鼻乾不臥,兼治四時感冒,不正之氣,忽然惡寒頭重。)

敗毒散(傷寒風溫瘟疫,頭目昏眩,四肢疼痛,憎寒壯熱,項強目疼。)

小柴胡湯(治傷寒要藥,不俱少陽,和解、表解有礙者,多宜用之,無誤。在小兒尤為平劑。已上方並見大人傷寒門。)一、傷寒五六日,往來寒熱,胸脅苦痛,默默悸欲食,心煩喜嘔,或胸膈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者,此湯主之。

一、氣虛血弱,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邪正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此湯主之。

一、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心下滿,不欲食,不便硬,脈細者,為陽微陰結,必有表複有裡,脈沉亦在裡,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複有外証,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表,半在裡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也。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此湯主之。

一、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少,胸膈滿,此湯與之。

一、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此與之。

一、太陽病不解,病過十日轉入少陽,脅下硬滿,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此湯主之。

一、傷寒瘥後,複更發熱,此湯主之。

大柴胡湯 治陽明病外証,身熱汗出而不惡寒,但惡熱,宜服此。陽明病脈逆發熱,汗出而不惡寒,頭眩小便難,此欲發疽証,宜服此。陽明病,脅下硬滿,大便秘而嘔,口燥者,此湯服之。陽明病中風,其脈浮大,氣短心痛,鼻乾嗜臥不得汗,一身盡黃,小便難,有潮熱而噦,此湯主之。

一、傷寒脅下堅滿,少陰乾嘔,不食,往來寒熱,若未吐下,此湯服之。若已吐下發汗譫語者,此湯主之。

一、傷寒五六日,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此湯主之。

一、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無表裡証,大便難,身微熱,此湯主之。

小承氣湯 治太陽吐下而微煩,小便數,大便堅者,與此。上焦熱壅,胸痞而實,故用枳實、濃朴以瀉上焦之痞,大黃瀉實,去芒硝不傷陰分之血也。

大承氣湯 治傷寒裡實,三焦俱熱,腹滿而喘者,宜服此湯。

調胃承氣湯 治傷寒十餘日,不惡寒但惡熱者,實也。腹中滿不大便,蒸蒸郁郁者,宜用之。

以上諸方並見大人傷寒門,若小兒劑比大人減半,或三分之二與之。

【附】四時感冒

參蘇散、香蘇散、十神湯、五積散、藿香正氣散已上諸方見大人傷寒門用劑減服。

中暑候第二十四

小兒伏中暑証,發熱汗出引飲,或吐瀉霍亂,腹痛,又有脈虛手足微寒,發渴口熱者,又有煩熱而嘔吐利不食,至成搐搦如驚狀似傷寒者,不可便作驚病及傷寒用藥,只可與五苓散、六和半夏湯消息之,萬無一失。有偏寒偏熱者,以意用藥,甚不可執一也。

用辰砂五苓散(治小兒伏暑,吐瀉作渴,心神恍惚,即五苓加添辰砂。)

六和半夏湯(治小兒中暑。霍亂吐瀉,煩渴痰嗽。二方並見大人暑瀉。)

巢氏曰︰濕者水氣也。《活人書》云︰風雨襲虛,山澤蒸氣,豈止大人中濕,小兒亦有受濕者。緣小兒入夏以來,脾胃虛弱,腠理開疏,或因連日陰雨,或地上蒸濕,小兒坐臥於上,便受熱氣。脈見沉緩,身體煩痛,發熱惡寒,或多汗惡風,精神昏悶,或小便不利,大便溏瀉。若久不愈,則手足垂,入臟則喑啞不言。治法大要疏利小水,其濕自除,不可發汗及峻攻之。

參苓散 治小兒受濕身痛面浮,發熱惡風,多汗作嘔,小便不利。

人參 白朮 豬苓 澤瀉 乾薑(炮,各二錢) 赤茯苓 木通(各二錢)
上咀,入燈心十莖,車前子一撮,水煎,食前服。

除濕湯 治小兒寒濕所傷,手足軟弱,吐瀉,不能抬舉疼痛。

人參 白朮 蒼朮 茯苓 半夏 濃朴(薑炒) 陳皮 藿香 大腹皮(洗)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水煎,不拘時服。

諸熱候第二十六

小兒氣稟純陽,臟腑易得生熱,陰陽氣遷,熏蒸於外,致令身熱也。肝熱則兩眼赤腫,流淚羞明,或生翳瘴。心熱則口內生瘡,小便赤,淋瀝不通。肺熱則鼻衄不止,大便秘結。

脾熱則生重舌木舌,流涎流沫。胃熱則口作臭。腎熱則耳聾,或出膿血。至於五臟蘊蓄風熱毒風,令兒面赤如緋,五心煩熱,四肢溫壯,痰涎壅盛,目澀多渴,上沖咽喉,則與氣血相搏,結聚壅盛而成喉閉也。大抵小兒多因熱生風,風生驚。欲兒無病,先清其熱,此所謂拔本塞源者也。

楊氏曰︰小兒病,惟熱居多。夫熱有潮熱、驚熱、夜熱、餘熱、實熱、虛熱、表熱、裡熱、食熱、疳熱、壯熱、煩熱、氣熱、血熱、積熱、鬱熱、風熱、客熱、癖熱、瘡疹熱,諸熱大同而小異。熱之始發,必有所因也。潮熱者,發歇有時。驚熱者,顛叫恍惚。夜熱者,夕發旦止。

餘熱者,寒邪未盡。實熱者,壯盛壅滯。虛熱者,氣血俱虛,脾胃虛熱。表熱者,輕手按之便覺,或因腠理感傷。裡熱者,大便秘結,小便赤黃。食熱者,濃味之變,乳母所遺。

疳熱者,腹大面黃,身熱形瘦。壯熱者,一向不止。煩熱者,心燥不安。積熱者,頰赤口瘡。

風熱者,汗出風熱。客熱者,去來不定。癖熱者,腹中有塊。鬱熱者,怫熱悶亂。痰熱者,涎嗽引飲。瘡疹熱者,耳、鼻尖冷。諸証得之,各有所歸,其間或有三兩証交互者,宜隨其輕重而處治之。

《脈經》曰︰小兒脈沉而數者,骨間熱。浮大而數為風熱。小兒八至九至為發熱。《難經》曰︰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或浮而數。

心熱者,切牙上竄,面赤搖頭,瀉心湯主之。肝熱者,手尋衣及亂捻物,瀉青丸主之。

脾熱者,熱在肌肉,遇熱尤甚,怠惰嗜臥,身熱飲水,四肢不收,瀉黃散主之。肺熱者,手掐眉,日西尤甚,喘嗽寒熱,壯熱飲水,輕者瀉白散,重者涼膈散主之。腎熱兩足不喜衣履,然此者,臍之下皆腎之所主,緣心氣下行於腎部,東垣滋腎地黃丸主之。潮熱者,因傷寒時疫觸變邪氣,陰氣不足,陽氣有餘,陽邪暴傷,則血氣凝滯,不即流通,壅逆無歸,傳於足陽明之經,遂生潮熱,早晚兩度,或日一次,如潮水之應期也。《傷寒論》云︰潮熱者實熱也,當利大便,實者大柴胡湯下之,虛者百解散汗之。驚熱者,顛身發熱,面青自汗,心悸不寧,脈數煩躁,顏叫恍惚,以錢氏涼驚丸、安神丸主之。夜熱者,夜間發熱,是陰中有陽邪也。以《元戎》四物湯、二連湯主之。實熱者,手心熱,肚背先熱,噯氣吐乳,大便酸臭,宜下積丸主之。疳熱者,形瘦多渴,吃食不長肌肉,骨蒸盜汗,泄瀉無常,肚大腳弱是也。宜龍膽丸、胡黃連丸、蘆薈丸之類。壯熱者,一向不止,由血氣壅實,五臟生熱,蒸熨於內,則眠臥不安,精神恍惚,熏發於外,表裡俱熱,煩躁喘粗,甚則發驚,火府丹主之。煩熱者,心躁不安,五心煩熱,四肢溫壯,小便赤澀,一粒金丹主之。積熱者,頰赤口瘡,下盛則腰腿壅腫,表裡實,則身熱便澀,虛則汗下後仍熱也。或內因酒麵煎爆,熱藥峻補,外因大暖,爐火侵逼,皆能生熱,此內外蘊積之熱,非食積熱也,宜以三黃丸、四順飲主之。

風熱者,汗出身熱,呵欠面赤,因其解脫,風邪所傷,客於皮毛,則惡風發熱,目澀多睡。

陽氣有餘,身熱無汗。陰氣有餘,身寒有汗。陰陽有餘,無汗而寒。經曰︰汗出身熱者,風熱也,消風散、綠霞丸主之。虛熱者,陰陽寒及諸熱汗下之後,耗去太過,氣血未調,飲食勞傷,致令虛熱,其候困倦少力,面色青白,泄瀉多尿,虛汗自出,恍惚神慢,噓氣軟弱。

又有久嗽久瀉久痢久瘧久血,以致諸疾之後成者皆虛熱也。凡病久則血氣虛,氣虛則發厥,血虛則發熱,氣血皆虛則手足厥而身熱也,宜以惺惺散、四君子湯、錢氏白朮散主之。客熱者為陽邪干於心也,心若受邪則熱形於額,故先起於頭面,次而身熱,恍惚多驚,聞聲驚恐,良由真氣虛而邪氣勝也。邪氣既勝,真氣與之交爭,發渴無時,進退不定,如客之往來,故曰客熱,導赤散、黃連瀉心湯主之。癖熱者,涎嗽飲水,由乳食下消,伏結於中,致成癖塊也,宜與白朮散滋養津液,次以珍珠丸下其痰涎,或以妙丸子磨之。寒熱者証如瘧狀,陰陽相勝也。先寒而後熱,陽不足;先熱而後寒,陰不足。寒多而熱少,陰勝陽也;熱多而陰少,陽勝陰也;寒然相半,陰陽交攻也;寒熱隔日,陰陽乍離也。陽盛發熱,陰盛發寒也。其有頭痛汗出者,有嘔吐不食者,有憎寒而飲水者,壯熱而飲湯者,有筋骨疼痛者,或瀉或秘,或內寒而外熱,或內熱而外寒,又有寒而腹痛,熱而腹鳴,是有食積也。因於食積者,當用白餅子下之,次行補助,以錢氏白朮散。寒多熱少者,小柴胡湯加桂。熱多寒少者,白虎湯。寒熱相半者並用小柴胡主之。血熱者每日巳午間發熱,遇夜則涼,六合湯主之。痘疹熱,耳鼻尖冷是也,人參敗毒散、升麻葛根湯、參蘇飲之類。

瀉心湯 治心熱。

黃連(一兩,微炒)為末,酒水調二三分,量兒大小與之。

導赤散 治小腸實熱。

生地黃 木通 甘草(各等分) 竹葉煎服。

瀉青丸 治肝熱。

當歸 龍膽草 川芎 梔子 大黃 羌活 防風
上為末,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或半丸。

洗肝散 治肝經積熱,眼目赤腫,羞明,兼有風痰。

防風 羌活 當歸 川芎 薄荷 甘草 大黃(各等分)為末,水調。

瀉黃散 治脾熱口臭咽乾。

藿香(七錢) 防風(四兩) 山梔(一兩) 石膏(五錢)甘草(三兩)
上為末,同蜜酒炒香,每服一錢。

瀉黃散 治脾熱口苦,身體蒸熱,皮膚如橘之黃,困倦喜睡。

黃連 黃芩 梔子 黃柏 茵陳(各五錢) 茯苓 澤瀉(各三錢)
水煎服。

瀉白散 治肺熱。

桑白皮 地骨皮(各一兩) 甘草(三錢)為末,水調服。

清神散 治肺熱鼻塞生瘡,不聞香臭或有餘毒。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防風 桔梗 細辛 天花粉
上等分咀,散入薄荷少許煎,不拘時服。

滋腎地黃丸 治腎熱。

黃柏(二錢) 知母(一錢) 桂(一分半)
上為末,熟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百沸湯下。

梨漿飲 治胃熱口氣,痰飲嘔逆,不思飲食,乃胃家蓄熱。

茵陳(去梗,童便浸一宿,起晒乾) 柴胡 黃芩 人參 前胡 甘草 秦艽 生地黃 薄荷(各等分)
上咀,加梨漿一匙,水煎服。

三黃丸 治胃肺大腸及三焦之熱。(方見大人火門。)

芩連四物湯 治榮熱而燥。

川芎 當歸 白芍藥 生地黃(各半兩) 黃芩 黃連(各二錢半)
上咀,水煎,食前服。

六合湯 治血熱即遍體生瘡,每日巳午間發熱,遇夜則涼。

當歸 川芎 白芍藥(炒) 生地黃 大黃(煨) 柴胡(各等分)
水煎服。

四順散 治實熱氣脈壯實,臟腑熱結,大便秘澀。

當歸 川芎 大黃 甘草(各等分)上銼,水煎,食前服。

六和湯 治虛熱,三焦五臟不和,啼哭煩躁,夜出盜汗。

川芎 當歸 白芍藥 生地黃 人參 白朮(各等分)
上咀,水煎,不拘時服。

火府丹 治心虛心熱,小便赤澀,多驚,睡臥不穩。

生地黃 木通(各五錢) 當歸 梔子 黃芩 甘草(各二錢)
上咀,水煎服。

惺惺散(方見痘疹門。)(錢氏)白朮散四君子湯(二方見泄瀉門,並治虛熱之劑。)

消風散 治小兒風熱,因解衣風邪客於皮毛,惡風發熱多睡。

荊芥穗 甘草(炙) 川芎 羌活 僵蠶(去嘴) 人參 茯苓 蟬蛻 藿香葉 防風(各半兩)濃朴(薑炒) 芍藥 陳皮(去白,各二錢)
上為細末,用茶清或乳香煎湯調下,不拘時服。

生犀角丸解散風熱,清心肺,利咽喉。

犀角 珍珠 天竺黃 防風 羌活 茯神(各三錢) 大黃(煨) 甘草(炙) 朱砂(飛,各一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子大,用薄荷煎湯研化,入麥門冬去心,不拘時服。

地骨皮散 治潮熱壯熱。

地骨皮 柴胡 知母 人參 甘草 赤茯苓 半夏(各等分)水薑煎服。

甘露飲子 治胃中客熱,口臭,不思飲食,或煩躁,齦腫膿血,滿口腥臭,目赤口瘡,皆可服。(方見大人火門。)

寒水石散利小腸,去心熱墜驚。

寒水石 滑石(各二兩) 甘草(五錢)為末,湯調服。

絳雪丹 治小兒煩渴。

芒硝 朱砂(各一兩)
上為末,飯丸,雞子大。三歲一丸,沙糖水化下。

小柴胡湯(治往來寒熱。)

白虎湯(治寒熱發渴。)

升麻葛根湯(治小兒疹,天行時熱。)

參蘇散(治小兒痘疹熱。)已上四方並見傷寒門。

直指保和丸 治小兒癖積熱。(方見脾胃門。)

感應丸 紫霜丸 治癖熱。(方見積門。)

牙疳候第二十七

走馬牙疳者,多因氣虛受邪,及有宿滯,留而不去,積溫成熱,虛熱之氣上蒸,或食甜酸鹹膩之物。脾雖喜甘,積滯日久,蘊熱上熏於口,致齒焦黑爛,間出清血,血聚成膿,膿臭成蟲,侵蝕口齒,甚至腮頦穿破,乳食不便,面色光浮,氣喘熱作,名走馬牙疳。宜蘆薈丸主之,外用燒鹽散、銅青散敷之。若經久不愈,敷於唇之上下,乃成硼砂証,或齒落骨露,飲食減少,氣促痰鳴,必致危矣。

內金散 治小兒牙根臭爛黑色,有蟲作痛。

雞內金(即雞 內黃皮,陰乾為末,一兩) 白芷(五錢) 銅青(一錢) 麝香(一字)
上為極細末,用溫鹽水攪,口貼。

立效散 治牙疳。

青黛 黃柏末 白枯礬 五倍子(各一錢)
上為極細末,用米泔水攪,口內貼。

真黃散 治走馬牙疳。

雞 真黃皮(不以多少,油燈上燒存性,研極細末,入黃柏白礬枯麝香一字,用米泔水攪,口內貼。)

燒鹽散 治小兒走馬牙疳,肉潰黑爛。

橡斗 食鹽 麝香上用橡斗大者,入食鹽滿殼,二合為一個,或五七個,安於炭火內,和鹽 透取出放地上,以瓦蓋定退火毒。候冷取起為末,入麝少許,同研極細末,用米泔水攪,敷貼,勿用紙裹,瓦盒盛有鹽,能作潤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