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統大全 卷之八十一 外科理例(下)

明 徐春甫

外科理例(下)

腦疽

腫痛未作膿者,宜除濕消毒,黃連消毒飲之類。大痛或不痛、或麻木者、毒甚者,隔蒜灸之,更用解毒藥。腫痛便秘者,邪在內也,宜泄之;不甚痛或不作膿者,虛也,托裡為主;不作膿及不潰,俱宜托裡。膿成而痛者,針之,更以托裡。膿潰而多及不斂者,大補氣血。

煩躁飲冷,脈實而痛,宜瀉火。

一人素不慎起居飲食,腦 赤腫痛,尺脈洪數。以黃連消毒散一劑,濕熱頓除,惟腫硬作痛,以仙方活命飲二劑,腫痛悉退,但瘡頭不消,投十宣,去桂,加金銀花、 本、白朮、茯苓、陳皮以托裡排膿。彼欲全消,自製黃連解毒散,二服,反腫硬不膿。仍用十宣,加白朮、陳皮、茯苓,腫少退,仍去桂,又四劑而膿成腫退。繼以八珍湯,加黃 、五味子、麥門冬,月餘,膿潰而愈。

一人腦疽,腫痛脈數,以黃連消毒散,二劑少退,與仙方活命飲,二劑而止,再以當歸、川芎、芍藥、金銀花、黃柏、知母而潰,又以托裡藥而愈。

一人頭項俱痛,雖大潰,腫痛亦甚,兼作瀉,煩躁不睡,飲食少思,其勢可畏。診其脈,毒尚在,與仙方活命飲,二劑,腫痛退半,與二神丸及六君子湯,加五味、麥門冬、酸棗仁,四劑,諸証少退,食頗進,睡少安,及與參苓白朮散,數服而食進,又與十全大補湯,加金銀花、白芷、桔梗,月餘瘥。

一婦腦疽,左腫痛,左鼻出膿,年餘不愈,時或掉眩,如坐舟車。許叔微曰︰肝虛,風邪襲之然也。以川芎一兩、當歸三錢、羌活、旋覆花、細辛、防風、蔓荊子、石膏、 本、荊芥穗、半夏曲、干葛、生地黃、甘草各半兩,每服一兩,薑水煎服,一料而愈。

一人腦疽十餘日,面目腫閉,頭 如斗,脈洪數,煩躁飲冷,此膀胱濕熱所致。用黃連消毒飲二劑,次飲槐角酒二腕,頓退,以指按下,腫則複起。此膿已成,於頸、額、肩、頰各刺一孔,膿並出,口目始開。更以托裡藥,加金銀花、連翹,三十餘貼愈。

一人患腦疽勢劇,脈實,用黃連消毒散,不應,以金銀藤二兩,水二鐘煎一鐘,入酒半盞服之,勢去三四,再服漸退。又加黃柏、知母、栝蔞、當歸、甘草節,數劑而潰止,加黃 、川芎、白芷、桔梗,數劑愈。

一人腦疽,其頭數多,痛不可忍。服消毒藥不應,更以金銀花,服之即鼾睡,覺而勢去半,再數劑而消。

一人膿將成,微痛兼渴,尺脈大而無力,此陰虛火動之証。彼謂心經熱毒,自服清涼降火藥,愈熾,複求治。乃以四物湯中加知、柏、五味子、麥門冬、黃,及加減八味丸,渴止瘡潰,更以托裡藥兼前丸而愈。

一婦年將七十,形實性急,好酒,腦疽作才五日,脈緊急又澀。急用大黃,酒煨細切,酒拌炒為末,又酒拌人參炒入薑煎,調一錢服,過兩時再與,得臥,而上半身汗,睡覺病已失。此亦內托之意。

杜碧清亦明醫也,自病腦疽,療之不愈。丹溪往視之,曰︰何不服防風通聖散?曰︰已服數劑,丹溪曰︰合以酒製之。碧清乃自悟,以為不及。

鬢疽

痛發寒熱或拘急者,發散表邪。

不作膿或膿成不潰者,並宜托裡。

作膿 痛者,托裡消毒。

膿已成作痛者,速針之。

潰而不斂或流清漿者,宜峻補。

一人患鬢疽, 痛作腫發熱,以小柴胡湯加連翹、金銀花、桔梗,四劑而愈。

一人因怒後鬢際腫痛發熱,以小柴胡湯加連翹、金銀花、天花粉,四劑,根盤俱消,惟瘡頭作痛。以仙方活命飲,二劑,痛止膿熟,針之,更以托裡消毒藥愈。

一老人患此,腫痛發熱,膿清作渴,脈濡而澀,此氣血俱虛也,欲補之。彼見作渴發熱,乃服降火之劑,果作嘔少食,複求治。以六君子湯,四劑嘔止食進,仍用補藥,月餘愈。

一人膿成 痛,發嘔少食,以仙方活命飲,一劑而止,以六君子加當歸、桔梗、皂角刺,潰而愈。

一人嗜酒與爆炙,年五十餘,夏初,左絲竹空穴努出一角,長短大小如雞距而稍堅。

予曰︰此少陽所過,氣多血少,未易治也,須斷肉味,先解其食毒,針灸以開泄其壅滯。彼不聽,以大黃、朴硝、片腦等冷藥 之。一夕豁開如醬蚶,徑三寸,二日後,蚶子濺血高數寸而死。因冷外逼,氣鬱而得發,宜其發之暴也如此。

一人腫痛,寒熱拘急,脈浮數,以荊防敗毒散,二劑,表証悉退,更以托裡消毒散潰之而安。

一人 腫痛甚,發寒熱,服十宣散愈熾,診之脈數而實,此表裡俱有邪也。以荊防敗毒散加芩、連、大黃,二劑少愈,更以荊防敗毒散,四劑而消。

脅疽

一人年五十,腋下患毒,瘡口不合,右關脈數而渴,此胃火也。用竹葉黃耆湯而止,再用補氣藥而愈。嘗治午後發熱作渴,用地骨皮散,效。

一婦因忿郁,脅下結一核二十餘年,因怒加腫痛,完穀不化,飲食少思,此腸胃虛也。以六君子加砂仁、肉桂、乾薑、肉豆蔻,泄雖止,而膿清,瘡口不合,用十全大補湯,月餘愈。

一人年四十,夏月腋下患毒,潰後不斂,膿出清稀,皮寒脈弱,腸鳴切痛,大便溏泄,食下即嘔,此寒變而陷也,宜大辛溫之劑。遂以托裡溫中湯一二帖,諸証悉退。更以六君子加炮乾薑、肉桂數劑,再以十全大補湯,愈。

一人脅下一塊,日久不潰,按之微痛,脈微而澀,此形証俱虛也。經曰︰形氣不足,病氣不足,當補不當瀉。宜用人參養榮湯。彼不信,乃服流氣飲,虛証悉至。方服前方,月餘少愈,但腫尚硬。以艾葉炒熱熨患處,至十日膿成,以火針刺之,更灸豆豉餅,又服十全大補湯百帖而安。

一人困勞發熱,脅下腫痛。脈雖大,按之無力,此氣虛腠理不密,邪氣襲於肉裡而然也,當補之,以接虛怯之氣。以補中益氣湯加羌活,四劑少可;去羌活,又百劑而愈。

胸瘍

一人四十,胸患瘡成漏,日出膿碗許,喜飲食如常,用十全大補東加遠志、貝母、白斂、續斷,灸以附子餅,膿漸少,調護歲餘,愈。

一人胸腫一塊,半載不消,令灸百壯方潰,服大補藥不斂,灸附子餅而愈。

一婦性剛多怒,胸前作痛,肉色不變,脈數惡寒。經曰︰洪數脈,應發熱反惡寒,瘡疽也。

今脈洪數則膿已成,但體豐濃,故色不變,似乎無膿。以痛極,始肯針,入數寸,膿數碗,以清肝消毒藥治之,愈。

一少婦胸膺間潰一竅,膿血與口中所咳相應而出,以參、耆、當歸加退熱排膿等藥愈。

背疽

凡背疽 痛或不痛及麻木者,邪氣盛也,隔蒜灸之。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毒隨火而散。若不痛者,須明灸之,或用黃連解毒散之類。

頭痛拘急乃表証,用人參敗毒散一二劑服之。如 痛,用金銀花散,或槐花酒、神效托裡散。

痛腫硬脈實者,以清涼飲、仙方活命飲、苦參丸。

腫硬木悶,疼痛發熱,煩躁飲冷便秘,脈沉實者,內疏黃連湯,或清涼飲子。大便以利,欲得作膿,用仙方活命飲、托裡散、蠟礬丸,外用神異膏。

飲食少思,用六君子湯加藿香,連進三五劑,更用雄黃解毒散洗患處,每日用烏金膏塗瘡口處。候有瘡口,即用紙作捻,蘸烏金膏, 入瘡內。苦有膿,為脂膜間隔不出而作脹痛者,宜用針引之;腐肉堵塞者,去之;若瘀肉腐動,用豬蹄湯洗;如膿稠或痛,飲食如常,瘀肉自腐,用消毒與托裡藥相兼服之,仍用前二膏塗貼;若腐肉已離好肉,宜速去之,亦用托裡藥,若瘀肉不腐,或膿清稀,不 痛者,急服大補之劑,亦用桑柴灸之,以補接陽氣,解散郁毒。

大抵氣血壯實或毒輕少者,可假藥力,或自腐潰;怯弱之人,熱毒中膈,內外不通,不行針灸,藥無全功。然此証若膿已成,宜急開之。否則,重者潰通臟腑,腐爛筋骨,輕者延潰良肉,難於收功,因而不斂者多矣。

一人患此痛甚,服消毒藥愈熾,以隔蒜灸而止,與仙方活命飲二劑頓退,以托裡藥潰而愈。

一人年五十,患背疽四五日, 腫大痛,赤暈尺餘,重如負石。勢熾當峻攻,察其脈又不宜。遂先砭赤處,出黑血碗許,腫痛背重皆去,更敷神效散,及仙方活命飲二劑,瘡口及砭處出黑水而消。

一人 腫作痛,脈浮數,與內托複煎散,二劑少退,與仙方活命飲,四劑痛止而潰,再用托裡藥,愈。

一人毒勢熾甚,痛不可忍,諸藥不應。以仙方活命飲,二劑諸証悉退,又二劑而潰,以金銀花散六劑而愈。

一人濃味氣鬱,形實性重,年近六十,患背疽。醫與托藥皆不行,惟飲香附末甚快,自腫至潰,始終只此一味而安。(此體實而病又實,蓋千百而一見也。每思香附,經不言補,惟不老湯乃言有益於老人,用片子薑黃、甘草、香附三味,以不老為名,且引鐵瓮先生與劉君為証,夫豈無其故哉﹗蓋於行中有補之理耳。天之所以為天,健而有常,因其不息,所以生生無窮,正如茺蔚活血行氣,有補陰之妙,故名益母。胎產所恃者,氣血也,胎前無滯,產後無虛,以其行中有補也,夏枯草治瘰癧亦然,此因情性而治也。)通府患發背十餘日,勢危脈大,先飲槐花酒二服,其勢退,再飲敗毒散二劑,更飲托裡藥數劑,漸潰。又用桑柴燃灸患處,每日灸良久,仍貼膏藥,灸至數次,膿潰腐脫,以托裡散加白朮、陳皮,月餘而愈。

一侍御髀胛患毒痛甚,服消毒藥不減,飲槐花酒一服,勢隨退,再用托裡消毒藥,愈。

一人患發背甚危,取金銀藤五六兩搗爛,入熱酒一鐘,絞取汁,溫服,渣罨患處,四五服而平。彼用此藥治瘡,足以養身成家。蓋金銀花瘡科聖藥,不論已成未成,並有回生之功。

一老人年七十,背疽尺餘,雜服五香湯、十宣散數十貼,膿血腥穢,嘔逆不食旬餘。病人自言︰十宣散服之膈中不安,且素有淋病三十年,今苦淋痛嘔逆及不得睡而已。急煎參 當歸膏,以牛膝湯入竹瀝調化與之,三日盡藥斤半,淋止思食,七日盡藥四斤,膿自涌出,得睡,兼旬而安。時六七月也。

一叟六十餘,好酒肉,背疽見膿,嘔逆發熱,用十宣散已多。醫以嘔逆投嘉禾散,加丁香,時七月大熱,脈洪數有力。予曰︰脈証在潰瘍尤忌,然形氣尚可為。只與獨參東加竹瀝,藥盡十五六斤、竹百竿而安。予曰︰此幸耳,不薄味,恐再發。後因夏月醉坐池中,左脅旁生軟塊如餅,二年後潰為疽,自見脈証如前,仍服參、耆、竹瀝而安。

一婦發背,用托裡消毒藥二十餘劑而潰,因怒,頓吐血五六碗,氣弱脈細。此氣血虛極也。令服獨參膏斤許,少緩;更以參、耆、歸、朮、陳皮、炙甘草三十劑,瘡口漸合。若投犀角地寒涼之藥,其誤也鮮矣。

一人背瘡如碗大,潰見五臟,僅隔膜耳,自謂必死。《精要》︰取大鯽魚一枚去腸臟,以羯羊糞填實,煨令焦黑極燥,為末,乾糝之,瘡口遂合,累用有效。須膿少欲生肌時用之。

一人年四十,發背,心脈洪數,勢危劇,經曰︰痛癢瘡瘍,皆屬心火。脈洪數乃心火熾甚,心主血,心氣滯則血不流,故生癰也。其竹馬灸其穴是心脈所游之地,急用隔蒜灸,以瀉心火,拔其毒,再用托裡消毒,愈。

一人發背,瘡頭甚多,腫硬色紫,不甚痛,不腐潰,以艾鋪患處灸之,更用大補藥,數日,死肉脫去而愈。

一人忽惡心,大椎骨甚癢,須臾臂不能舉,神思甚倦。此謂天疽,危病也。隔蒜灸,癢愈甚,乃明炙(著肉灸也。)五十壯癢止,旬日愈。《精要》云︰灸有回生之功,信矣。

一人背毒, 痛發熱,飲冷多汗,便秘譫語,以破棺丹二丸而寧。再以金銀花四劑而膿成,開之,更用托裡散,愈。

一太監發背,腫痛色紫,脈息沉數。良甫曰︰脈數發熱而痛者,發於陽也。且瘡瘍赤甚則紫,火極似水也。詢知常服透骨丹半載,乃積溫成熱所致,遂以內疏黃連湯,再服稍半,更用排膿消毒藥,及豬蹄湯、太乙膏而愈。

腰疽

一人年十九,腰間腫一塊,無頭不痛色不變,三月不潰,飲食少思,肌肉日瘦。此氣搏腠理,榮衛不行,郁而為腫,名曰濕毒流注。《元戎》曰︰若人飲食疏精神衰,氣血弱,肌肉消瘦,榮衛之氣短促而滯,故寒搏腠理閉郁為癰者,當補,以接虛怯之氣。以十全大補東加香附、陳皮,三十劑,始針出白膿二碗許,仍用藥,倍加參、,仍灸以豆豉餅,漸愈。彼惑於連效,內服敗毒,外貼涼藥,反至食少膿清,患處色紫,複求治。喜得氣冷衰,仍以前藥加遠志、貝母、白斂,百劑而愈。此或久而不愈,或膿水清稀,當服內塞散及附子餅,然後可愈。

一人年四十,患腰疼,服流氣飲、寄生湯不應,以熱手熨之少可,其脈沉弦,腎虛所致,服補腎丸,愈。

一人年二十,遍身微痛,腰間作腫痛甚,以補中益氣湯加羌活,四劑少可。又去羌活,十餘劑而愈。

臀癰

一人臀癰,腫硬作痛,尺脈浮緊,按之無力。以內托羌活湯,一劑痛止,再以金銀花散,四劑膿潰而愈。

一人臀癰,腫硬痛甚,隔蒜灸之,更服仙方活命飲,二劑痛止腫消。以托裡消毒散加黃柏、蒼朮、羌活,瘡潰而愈。

一人臀癰,不作膿,飲食少思,先以六君子湯加芎、歸、黃,飲食漸進;更以托裡散,膿潰而愈。

一人腿癰內潰,針之,膿出五碗許,惡寒畏食,脈診如絲。此陽氣微也。以四君子加炮附子,畏寒少止,又四劑而安。以六君子加桂,數劑,飲食頗進,乃以十全大補,及灸附子餅,兩月愈。

一婦腿疽,久而不愈,瘡口紫陷,膿水清稀,予謂為虛,彼不信,乃服攻毒之劑,虛証蜂起,複求治。灸以附子餅,服十全大補湯,百貼而愈。

一人腿根近環跳穴痛徹骨,外皮如故,脈數帶滑。此附骨疽,膿將成。用托裡藥六劑,腫起作痛,脈滑數,膿已成,針之,膿出碗許,再加補劑,月餘痊。

一人腿兼筋攣骨痛,脈弦緊,以大防風湯六劑,筋攣少愈,又二劑而腫消,但內一處尚作痛,脈不弦緊。此寒邪已去,乃所滯瘀濁之物欲作膿,故痛不止。用托裡藥數劑,腫起脈滑,乃膿已成,針之,用十全大補湯,月餘而安。

一人右腿赤腫 痛,脈沉數,用當歸拈痛湯,四肢反痛,乃濕熱壅遏,又沉下部,藥力難達,非藥不對証。遂砭患處,去毒血,仍用前藥,一劑頓減,又四劑而消。

一人先腿痛,後又四肢皆痛,游走不定,至夜益甚,服除濕敗毒之劑不應,脈滑而數,濕痰濁血為患。以二陳湯加蒼朮、羌活、桃仁、紅花、牛膝、草烏治之而愈。凡濕痰濕熱,或死血流注關節,非辛溫之劑開發腠理,流通隧道,使氣行血和,安能得愈?一人腿痛,每痛則痰盛,或作嘈雜,脈滑而數。以二陳湯加升麻、二朮、澤瀉、羌活、南星,治之而安。

一人素有腳氣,脅下作痛發熱,頭暈嘔吐,腿痺不仁,服消毒護心等藥不應。左關脈緊,右關脈弦。此亦腳氣也。以半夏左經湯治之愈。

一人腳軟腫痛,發熱飲冷,大小便秘,右關脈數,乃足陽明經濕熱下注也。以大黃左經湯治之愈。

一人兩腿腫痛,脈滑而緩,此濕所致。先以五苓散加蒼朮、黃柏,二劑少愈。再以二陳、二朮、檳榔、紫蘇、羌活、獨活、牛膝、黃柏而瘥。

一人肢節腫痛,脈細而數。此濕熱之証。以荊防敗毒散加麻黃,二劑痛減半,以檳榔敗毒散,四劑腫消,更以四物湯加二朮、牛膝、木瓜,數劑而愈。

一婦兩腿痛,脈澀而數。此血虛兼濕熱。先以蒼朮、黃柏、知母、龍膽草、茯苓、防風、防己、羌活數劑,腫痛漸愈。又以四物加二朮、黃柏、牛膝、木瓜,月餘而愈。

一婦患腿不能伸屈,遇風寒痛益甚,諸藥不應,甚苦。先以活絡丹一丸頓退,又服而瘳。

次年複痛,仍服一丸,亦退大半,更以獨活寄生湯,四劑愈。

一婦腿痛兼足脛攣痛,服發散藥愈甚,脈弦緊,此腎肝虛弱,風濕內侵也。治以獨活寄生湯,痛止,更以神應養真丹,而不攣矣。

一人腿癰膿成,針之出膿二碗許,以托裡藥一劑,大發熱,更用聖愈湯二劑而止。

翌日惡寒不食,脈細如絲,以人參一兩、熟附三片,薑棗煎服而愈,但少食不寐,更以內補黃湯而平。

一人腿痛,發熱惡寒,以補中益氣湯治之。彼以為緩,自服芩、連等藥,熱愈甚。

治以人參養榮湯,二十劑而潰,更以參、耆、歸、朮、炙甘草、肉桂,月餘斂。夫火之為病,當分虛實,芩、連苦寒,能泄心肺有餘之火。若先弱,或飲食勞倦而發者,此為不足,當治以甘溫之劑,未嘗有實熱而畏寒,虛熱而喜寒者,此其驗也。

一人年二十,腿膝腫痛,不能屈伸,服托裡散不應,以人參敗毒散加檳榔、木瓜、柴胡、紫蘇、蒼朮、黃柏而愈。

一人五十歲,兩腿痛脹,或生,小便頻而少,聲如瓮出,服五皮散不應。診右關沉緩,此脾虛濕氣流注而然也,非其瘡。經曰︰諸濕腫滿,皆屬脾土。按之不起,皆屬於濕。以五苓散加木香,倍二朮,亦不應。予意至陰之地,關節之間,濕氣滯凝,且水性下流,脾氣既虛,安能運散?非辛溫之藥開通胰理,行經活血,邪氣安能發散?遂以五積散二劑,病減半,更以六君子加木香、升麻、柴胡、薏苡仁,兩月而愈。設使前藥不應,更投峻劑,虛虛之禍豈能免乎﹗一僧股內患腫一塊,不痛不潰,以托裡二十餘劑,膿成,刺之作痛。凡腫而潰,潰而反痛,此血氣虛甚也,宜峻補之。彼雲氣無補法。予曰︰正氣不足,不可不補,補之則氣化而痛自除。遂以參、耆、歸、朮、熟地治之,兩月而愈。

一人年逾四十,夏患附骨癰。予以火針刺去瘀血,更服托裡藥而愈。至秋忽不飲食,痰氣壅盛,勞即口舌生瘡,服寒藥腹痛,彼疑為瘡。脾胃脈輕取似大,按之無力。此真氣不足,虛火炎上也,治以八味丸。彼不信,自服二陳、四物,幾殆。複請治,仍以前丸而愈。

一老人年七十,三月間因寒濕地氣得附骨疽,於左腿足少陽分微侵足陽明,闊六七寸,長一尺,堅硬漫腫,肉色不變,皮澤深,但行步作痛,以指接至骨大痛。用內托黃耆湯一服立止,再服愈。

內托黃耆湯黃 當歸(各三錢) 柴胡 鼠粘子 連翹(各一錢) 黃柏 肉桂 甘草(各五分) 升麻(七分)
上咀,水一盞,酒一盞,共煎一盞,空心溫服。少時以早 壓之,不令大熱上攻,犯上中二焦也。

一人環跳穴息附骨疽。彼謂小瘡,服敗毒藥,外以寒藥敷貼,因痛極針之,膿瘀血大泄,方知為癰。其脈右關浮大,此胃氣已傷,故瘡口開張,肉紫下陷,捫之不熱,彼謂瘡內更覺微冷,自謂必成漏矣。灸以豆豉餅,服六君子湯加藿香、砂仁、炮薑數劑,胃氣漸醒,飲食漸進,患處漸暖,肌肉漸生,再以十全大補湯而愈。

一人腿痛筋攣,遍身酸軟。方士與痰藥及托裡藥,期三日可愈,並不應。予謂︰非瘡毒也,大筋經短,小筋弛長,此濕熱為患。以人參敗毒散加蒼朮、黃柏、檳榔、木瓜,少愈;更以清燥湯二十帖,愈。

脫疽

凡丁腫生於手足指,或足潰而自脫,故名脫疽。有發於手指者,名曰蛀節丁,重者腐去本節,輕者筋攣。

痛或不痛者,急用隔蒜灸,更用解毒藥。若色黑,急刮去,速服補劑,庶可灸。黑延上者,不治。

痛者,除濕攻毒,隔蒜灸至不痛。

色赤 痛者,托裡消毒,更兼灸。作渴者,滋陰降火。色黑者,不治。

一人足指患毒, 痛色赤發熱,隔蒜灸之,更以人參敗毒散,去桔梗,加金銀花、白芷、大黃,二劑痛止。又十宣散,去桔梗、官桂,加天花粉、金銀花,數劑愈。

一人年四十,左足大指赤腫 痛,此脾經積毒下注而然,名曰脫疽,喜色赤而腫。以人參敗毒散去人參、桔梗,加金銀花、白芷、大黃,二劑,更以栝蔞、金銀花、甘草節,四劑頓退。

再以十宣散去桔梗,加金銀花、防己,數劑愈。

一膏粱之人年五十,患足疽,色紫黑,腳 痛。孫真人云︰脫疽之証,急斬之,若毒延入腹必不治,色黑不痛亦不治。喜其飲食如故,動息自寧,為瘡善証。遂以連翹敗毒六劑,更以金銀花、栝蔞、甘草節,二十餘劑,患指潰脫。更以川芎、當歸、生地、連翹、金銀花、白芷二十劑而愈。次年忽發渴,服生津藥愈甚,用八味丸而止。

一 蕘左足指患一泡,麻木色赤,次日指黑,五日連足黑冷,不知疼痛,脈沉細。此脾胃受毒所致。與飛龍奪命丹一服,翌日令割去死黑肉,割後始痛,可救,治以十全大補湯而愈。

楊梅瘡

此瘡乃濕熱邪所成,亦瘡之最惡者。要看表裡虛實,先須發散,攻去其邪毒,次用調和血氣,庶無再作之患。瘡形高突而似楊梅,故名其名。北方名天 瘡,非也。

表實者,宜先解表。(荊防敗毒散。)濕勝者,宜先導濕。(羌活蒼朮勝濕湯、五苓散。)裡實者,宜先疏裡。(內疏黃連湯。)表裡俱實,宜解表攻裡。(防風通聖散。)始然治之,須量人虛實用藥輕重;解攻之後,再調氣血,滋補元氣,要忌濃味。

凡此瘡,服輕粉、水銀等藥,反收毒於內,以致迭發;屢服防風通聖散及敗毒之劑,則氣血愈虛,而並壞者多矣。

(《秘方》)仙遺糧湯 治一切楊梅瘡,不拘始終虛實,並可取效。

仙遺糧(二兩。一名土茯苓,一名冷飯團。用鮮者去土淨洗,入木石臼捶碎,水三碗,煎二碗,去渣,再入下項藥) 當歸 生地黃 防風(各八分)金銀花(一錢) 皂角刺(六分) 黃連 連翹(各一錢) 甘草(四分) 木通 薏苡仁(各八分)白朮 白蘚皮(各七分)
上咀,作一服。用遺糧湯二碗煎一碗,加燈心二十根煎,食遠服。

捷法 治楊梅瘡不論新入,及癰毒、鵝掌風並效,不過旬日而愈。

伏龍肝(二錢) 水銀(一錢) 枯礬(三分) 白蘚皮(七分) 百草霜(一分)
上為極細末,用香油少許調研如膏,以水銀不見星為度。於無風處,將膏少許塗於手足心,互相擦磨,盡,又塗又擦,以藥盡為度。擦完卻吃熱蔥羹一二碗助汗,以綿被重覆出汗,汗後卻服解毒散一劑,或服內疏黃連湯,三日一作為之,九日連三次,十二日之後漸愈,再不必作,愈遲,再以五日一作,並汗。愈後可服萆 八珍湯。有熱,加芩連。

薰法 雄黃(三分) 銀朱(一錢) 沒藥(三分) 朱砂(五分) 官香(一錢) 棗肉(二枚,研爛入藥)上前五味研為細末,以棗肉同研,搓作小條,用皮紙卷定,香油燈盞點火熏,置被中,口含水,陰囊以布裹之,不可著煙。間日一次,盡藥三條,愈。仍要服三黃解毒湯。

楊梅癰漏 不問年深者並效。

土萆 (五兩) 金銀花(一兩) 皂角刺 花椒 牛蒡子 鬱金 當歸(各半兩)黑鉛(化三兩,入水銀半兩)
上咀,作五帖。以鉛乘熱擂成粉,分作五處。前藥每帖水二盞,蔥一根,煎一盞去渣,再入鉛粉煎至八分,食遠服。鉛粉用水出收起。蓋楊梅癰漏,多因服輕粉積毒而成,此以水銀、黑鉛、花椒,仍複收引輕粉之毒,蓋從類而出也。每以五帖為一料,初服一帖,要取汗,先以金銀花(一兩)、防風(半兩)、花椒(半兩)煎水二斗,用席圍住不透風,先熏後洗,出汗。無金銀花,有忍冬藤葉更妙。二三十年患此,只用四料四汗,無不全愈。忌牛肉燒酒。妙方,世人珍秘不傳,予得之,治人,一一獲效,故詳載以公於天下,共起沉 而廣濟人也。

(萬氏)治楊梅瘡筋骨疼痛,久不愈者,立效。

土茯苓(一兩) 花椒(二錢) 槐子(炒焦,二錢) 魚膘(三錢,頃炒成珠) 麻黃 茜草細茶(各一錢) 烏藥 乳香(各一錢)
水二盞,薑三片,蔥三根,煎一盞,通口服。甚者,數劑愈。

楊梅瘡

為肝經積熱及房勞所成。初起者,須用龍膽瀉肝東加大黃、朴硝之屬,大下之,以瀉其毒滯,再以敗毒散調理,庶無後患。

神效便毒方 治便毒初起者,只一帖可消。

當歸尾(二錢) 甘草節(五分) 木鱉子(二個) 穿山甲(一錢,炒黃) 皂角刺(五分)直僵蠶(一錢) 蜈蚣(一條。炙去頭足為末,調入湯中。)上酒水各一盞,煎至一盞,以大黃末三錢、朴硝二錢、蜈蚣末三味置盞內,將熱藥沖入和勻,通口空心服,用蔥湯漱口,再吃蔥湯尤妙。辰時服藥,巳時必瀉下膿血惡物,走十數次方效。再服和中解毒湯二帖。

楊梅瘡

病機與便毒所致相同,內服亦須龍膽瀉肝湯數帖,方可用外藥。

雞內金(一錢) 輕粉(五分) 冰片(三厘) 綠豆(五分)
上為極細末,先用茶鹽洗瘡口,拭乾上藥,一日二次,愈。

胡黃連散 治疳瘡極效。

胡黃連(一錢) 五倍子(五分) 孩兒茶(二分) 麝(二厘)
上為極細末,先洗後上藥。

天瘡

(北方名薄皮瘡)此病多濕熱為源,屬表者多。脈浮發熱拘急者,要發散,用荊防敗毒散;脈沉二便秘澀者,解表兼攻其裡,防風通聖散。

碧玉散 敷天 瘡神效。

青靛 黃柏末(各二錢) 滑石末(二錢)上二味,以青靛調如泥,用皂角針挑去泡水,次敷藥。

黃金散 敷前瘡。

大黃(一兩,為末) 海金砂(半兩)二味用新汲水調,塗瘡上。

大連翹湯 金銀花散 並可服,量病與之。

腸癰証

此証皆因榮衛不調,或瘀血停滯所致。若小腹軟痛,脈洪數者,膿已成也,宜托之;若小腹硬痛,脈遲緊者,瘀血也,宜下之。若患甚者,腹脹大,轉側作水聲,或膿從臍出,或從大便出,宜蠟礬丸、太乙膏,及托裡之藥。

排膿托裡散 治腹脹,脈數滑,或後重下膿。

薏苡仁湯 治腸癰,小便不利而腹痛。(二方見上卷。)

四物玄胡湯 治瘀血腸癰。

當歸(一錢) 川芎 芍藥 生地黃(各一分) 玄胡索(一錢) 桃仁 紅花 牛膝(各七分)
上咀,作一服煎,空心服。大便秘結者,加大黃。

石癰

(凡癰堅硬如石,久不作膿是也。)商陸根爛搗敷上,乾則易鮮者,數易而愈。

漆瘡

因染漆毒而生者,只用香油調鐵鏽塗之。胃氣盛者,內服黃連解毒湯。胃氣弱或作嘔,飲食少,由中氣虛而漆毒侵犯也,可用六君子湯加砂仁、藿香、酒炒芍藥煎服。

神效膏 先看瘡大小,用綿紙裁成四方塊十二張,四角用小紙捻釘住聽用。再以好香油二兩,銅杓文武火熬,下花椒四十九粒,煎黑取起。次下槐枝一寸長者四十九節,煎焦黑取起。

次下黃蠟一兩、輕粉二分、枯礬一分溶清,卻下前紙浸油內令透,不可使焦,取起聽用。

貼時,先將槐枝、蔥、椒煎湯洗瘡令透,拭乾,將膏紙貼上,外面再以油單紙掩護,以綿帛縛定。一日取下,揭去近瘡一張,複將煎湯洗淨貼上,盡十二張,無不愈者。

又方 治 瘡至簡而效速。

陳小粉 芝麻(炒研) 細茶(研細末)三味以香油調,紙貼上,外用油紙掩縛,一日一換藥。多以瓷罐封貯,勿令泄氣。

隔紙膏 治 瘡神效。

黃耆末(半兩) 輕粉 乳香 沒藥(各一錢) 血竭(五分) 銀朱(一錢) 銅綠(二分)
上為細末,真香油調成膏,攤油紙上,再用油單紙一層,以布針刺孔數個,掩膏藥上貼之,一日一易。

疥瘡

有膿窠者,屬熱乾疥。枯槁者有風,兼服疏風涼風藥。碎而癢甚者,有蟲,宜先汗之,次擦一掃光。

一掃光 治疥,搽上即愈。

硫黃(二錢) 雄黃(一錢) 水銀(二錢) 花椒(五分) 大風子肉(一錢) 蛇床子 枯礬(各五分)信(一分) 潮腦(三分) 檳榔(五分)
上為細末,用地瀝青調,擦瘡上時刻愈。

瀝油法 治諸般疥癩等瘡神效。

松節 黑芝麻 黑豆 綿花子 大風子 花椒 柏子 槐條 桃條 柳條 桑條(各切片)蛇床子 草烏 鴿糞 臘豬油 硫黃(外加) 明礬(外加) 人言(外加) 水銀(外加)前藥如法入缸內作土坑,燒油滴下,再入外四味,調搽諸瘡。

苦參散 治一切膿疥,濕熱瘡瘍。

苦參(為細末) 檳榔(末。各等分)濕瘡乾搽,乾疥柏子油搽上。

諸方論

丹溪曰︰荷蒂去惡血,萱根下水解毒,利胞膈,柞木有芒刺,能驅逐邪氣,地榆主下焦血病,輕小証候,或可以為防托。

柞木飲子 治瘡瘍,未成者自消,潰者自斂。

乾柞木葉(四兩半) 乾荷葉心蒂 乾萱草根 甘草節 地榆(各一兩)
上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煎一盞,早晚各一服。

諸方論

丹溪曰︰阿膠、牛膠屬金屬土,補肺氣,實大腸,壯胃止瀉。黃蠟丸以蠟味甘淡,實大陽,補而難化。國老膏以甘草化毒行經。遠志酒、忍冬酒皆用之補性,歸心歸血,用之頗切。

善用者以之配入,腫瘍之散結,潰瘍之補虛,亦奏捷效。

(《精要》)阿膠飲子明阿膠(炒成珠) 粉草(各一兩) 橘紅(半兩)
上咀,作三服。每服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牛膠飲 截癰疽惡瘡,外塗患處。內服之,使毒氣不攻於內。

牛皮膠(四兩)用好酒一碗入膠內,重湯煮,溶透攪勻,傾出,更浸酒。隨意飲,能飲者少醉為度。

此法活人甚多。

諸方論

丹溪曰︰車螯散,一以輕粉為佐,一以燈心為佐,其散毒消腫,下積安穩,詳輕重大小証候亦可仗之。

(《精要》)車螯散(《本草》云︰車螯,大蛤也,一名蜃,性冷無毒,能攻諸瘡腫毒。)車螯(四個。黃泥固濟,火 赤,出火毒一宿) 栝蔞(一兩,去殼,瓦上炒香)燈心(三十根) 甘草節(二錢)上將瓜蔞、燈心、甘草為粗末,作一服。酒二盞煎一盞,去渣,入蜜一大匙和勻,調車蝥末二錢,膩粉少許。空心溫服,取下惡物。

又方車熬(一兩,製如前) 生甘草(半兩) 輕粉(五分)為細末,每服四錢,濃煎。栝蔞酒調下,五更服,下惡物為度,未下再服,效。

諸方論

凡治癰疽後,補血氣,進飲食,實為切要。蓋膿血出多,陰陽兩虛,此藥可以回生起死,惜其不分經絡時令,須在識者觸而長之。今醫以腫平痛寬,遂以為安,漫不加省,往往於結痂後兩三月或半年,虛証乃見。醫者不察,而加補養之功,因而轉成他病者多矣。一人因腳弱,詳見後條。

諸方論

《精要》云︰大法癰疽不可舍五香湯。丹溪曰︰吾不知良甫之時有許多大府秘堅,病氣鬱塞,若是之頑濃,可以驟散而大下者耶?亦當開陳時之先後,証之可否,庶乎後人不敢猛浪殺人。

殊不知些小寒熱,或者由其氣血不和而然,便以為外感而行表散,害人最速。

諸方論

此表裡氣血藥也,治一切風毒積熱瘡腫,脈候弦洪實數浮緊、氣血盛實者不可缺此。丹溪曰︰《秘傳》以此方加人參、黃耆、蒼朮、赤茯苓、金銀花,名消腫托裡散,雖以參 為主,複雲人參無亦可,則又不能無疑而難用也。且臨症加減,須較表裡,如表証多者,當從此方,以辛甘為主散之也;裡証多者,須當從變。

諸方論

《精要》云︰大黃宣熱散毒,治癰疽要藥。癰疽始作,皆須大黃等湯,亟轉利之,排日不廢。又曰︰瘡疽泄利,皆是惡候。

丹溪曰︰此皆不能使人無疑。借曰用大黃,恐因大府秘而病體實,有積熱沉固者發也,止可破結導滯,推令轉動而已,豈可謂亟轉利之,而且排日不廢耶?若下利之後,又與利藥,恐非防微杜漸之意。瘡之始作,腫在肌肉,若非大滿大堅實之証,自當行仲景發表之法,借五香湯為例,散之於外可也,何必遽用峻下之藥奪其裡哉?或曰癰疽用大黃,走泄以去毒,孫真人常言之,良甫祖述其說耳。曰︰孫以盛名行奇術於公卿間者,良甫宋人,若其交游,亦皆公卿,免猛浪之過乎?況有心勞而虛者,憂怒而虛者,強力勞動而虛者,大醉飽而虛者,皆氣少而澀,血少而濁。生疽固是難治,若大府秘而稍安,谷甘淡薄而守戒律,猶為可治,不免尚費調補。苟因旬日半月大府秘實,不知亦有其氣不降而然者,便以為實,而行大黃,豈不殺人?

諸方論

白蠟稟收斂堅凝之氣,外科要藥。生肌止痛,接骨續筋補虛。用合歡樹皮同入,長肉膏,有神效,但未試其可服否。合歡皮常服之,驗。

諸方論

(附皂角刺、神異膏、麥飯石膏)蓖麻子性善攻,能追膿取毒,亦要藥也。皂角治癰疽已破未破,能贊引至潰處。神異膏,一說膏藥方甚多神效,無出於此。麥飯石膏,膿潰後,圍瘡口。一說︰內冷惡寒不宜用。

諸方論

夫氣血凝滯,多因榮衛之氣弱,不能運散,豈可複用流氣飲以益其虛?況各經氣血多少不同,心胞絡、膀胱、小腸、肝經多血少氣,三焦、膽、腎、心、脾、肺少血多氣。人年四十以上陰血日衰,若於血少經分而病癰腫,或脈証不足,當以補接為主。丹溪曰︰腫瘍內外皆壅,宜托裡散為主,乃補氣血藥而加之以行散之劑,非專攻之謂也。或者腫 痛甚,煩躁脈大,其辛熱之劑,不但腫瘍不可用,雖潰瘍亦不可用也。凡患者須分經絡血氣、地部遠近、年歲老幼、稟氣虛實,及七情所感,時令所宜而治之,嘗見以流氣、十宣散二藥,概治結腫之症,以致取敗者多矣。

大抵症有主末,治有權宜,治其主則末病自退,用其權,則不拘於時。泥於守常,必致病勢危甚,況雜用攻劑,動擾各經。故丹溪云︰凡瘡發於一經,只當求責本經,不可干擾餘經是也。

諸方論

凡治瘡瘍,不審元氣虛實、病在表裡,便服敗毒流氣飲等藥。蓋敗毒散發表藥也,果有表証,止宜一二服,多則元氣損,毒愈盛,雖有人參,亦莫能補。流氣飲耗血藥也,果氣結胸滿,只宜二三服,多則血反致敗,雖有芎、歸,亦難倚仗。丹溪曰︰此不系膏粱丹毒之變,因虛勞氣鬱所致也。

外科附方

十宣散 治瘡瘍脈緩澀,身倦怠,惡寒,或脈弦緊細,皆宜用之,散風寒,助陽氣也。

人參 當歸(酒洗。各八分) 黃耆(鹽水拌炒,一錢) 甘草 白芷(各五分) 川芎桔梗(炒,各一錢) 濃朴(薑炒,六分) 防風 肉桂(各三分)
水二盞,煎八分服。

防風通聖散 治一切風熱積毒瘡,發熱便秘,表裡俱實者。

防風 芍藥 滑石 川芎 當歸(酒洗) 桔梗 石膏 荊芥 麻黃(各四分) 薄荷大黃 芒硝 白朮(炒) 連翹 山梔 甘草(炙) 黃芩(炒,各五分)
上咀,水二盞煎八分服。

荊防敗毒散 治一切瘡瘍時毒,腫痛發熱,左手脈浮數。

荊芥 防風 人參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桔梗 枳殼 茯苓 川芎 甘草(各一錢)即人參敗毒散加荊芥、防風。水二鐘,煎八分,食後服。

黃連解毒湯 治積熱瘡瘍, 腫作痛,煩躁飲冷,脈洪數,或口舌生瘡,或疫毒發狂。

黃芩 黃柏 黃連(炒) 山梔(各錢半)
上水二盞,煎八分,稍熱服。

內疏黃連湯 (一名黃連內疏湯) 治瘡瘍腫硬,發熱作嘔,大便秘澀,煩躁飲冷,嘔逆心煩,脈沉實,此邪在臟也,急服此,以內疏之,使邪不得犯經絡。

黃連 梔子 當歸(酒洗) 芍藥 木香 檳榔 黃芩 薄荷 桔梗 連翹 大黃甘草(各錢)上水一盞煎八分,食前服。

散腫潰堅丸知母(酒炒) 黃柏(酒炒) 昆布 桔梗(各半兩) 天花粉(酒洗) 廣朮 三棱(酒炒)連翹(各三錢) 升麻(六分) 白芍藥 黃連 葛根(各一錢) 草龍膽(四錢,酒浸炒) 黃芩梢(錢半,一半生)
上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送下。

神效栝蔞散 治乳癰毒已成,化膿為水,未成即消。治乳之方雖多,獨此神效。瘰癧尤妙。

栝蔞(大者,二個,連殼杵) 當歸 甘草(各半兩) 沒藥(另研) 乳香(另研,各一錢)上作二服。用酒三碗煎二碗,分三次服,更以渣罨患處。一切癰疽腫毒便毒並效。如數服不消,不痛,兼服補氣血之藥。

蠟礬丸 治一切癰疽,托裡止痛,護臟腑,神效,不問老幼皆可服。

明礬(一兩,為末) 真黃蠟(七錢,溶化,離火入礬末)眾手急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漸加至二十丸,熱水或溫酒下,日二服。一法,以蠟水煮,用匙挑浮水上者,和礬末,軟則易丸。

人參敗毒散 治一切瘡瘍, 痛發寒熱,或拘急頭疼,脈數有力。

人參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桔梗 枳殼 茯苓 川芎 甘草(各等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遠服。

五香連翹湯 治諸瘡,初覺一二日便厥逆,咽喉塞,發寒熱。

沉香 木香 麝香 連翹 射干 升麻 丁香 獨活 甘草(炙) 桑寄生(各一錢)大黃(便秘者加之) 黃耆 木通 乳香(各錢半)每服五錢,水一盞煎八分,取利。

黃連敗毒散 治癰疽腫盛,外感 痛,或麻木,服此,更宜蒜灸。

黃連(酒拌) 羌活 獨活 黃柏(酒炒) 生地黃(酒洗) 知母(酒拌炒) 黃芩(酒炒)防風 當歸尾(酒洗) 連翹(各一錢) 蘇木 本 防己(酒拌) 桔梗 陳皮 澤瀉黃(蜜水拌炒,各一錢) 人參 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二盞,薑三片,煎八分,食後服。

當歸黃耆湯 治瘡瘍,臟腑已行,如痛不能忍者,宜和榮衛。

當歸 黃耆 生地黃 川芎 地骨皮 芍藥(各五分)
水盞半煎服。發熱加黃芩,熱躁不能睡臥者加梔子。如嘔,則是濕氣侵胃,倍加白朮。

飛龍奪命丹 (一名蟾酥丸。)治疔瘡發背,及惡証。不痛,或麻木,或嘔吐,重者昏憒,服此即蘇。不起發者即發,不痛者即痛,痛甚者即止,嘔吐者即解,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潰。有回生之功,乃惡証中至寶也。

真蟾酥(乾者,酒化) 輕粉(各五分) 明礬(枯) 銅綠 寒水石(炒) 乳香 沒藥麝香(各錢) 朱砂(三錢,細研) 蝸牛(二十個,另研,無亦效。即螺螄負殼而行者)上各研末,將蝸牛研爛,入藥末搗勻,少加酒,糊丸,如小豆大。每服一二丸,用生蔥白三五寸,病者自嚼爛,吐於手心,男左女右,包藥在內,熱酒連蔥送下,取汗,如人行五七里,汗出為效。

重者再服青囊方,加雄黃(二錢)、蜈蚣(一條)、血竭、膽礬、冰片(各三分)。

(海藏)奪命丹 治惡瘡、腦疽、發背。

大黃 牡蠣(各一兩) 生薑 沒藥 乳香(各半兩)
上為粗未,分作二服。每服用好酒一升,炭火熬數沸,用碗盛之,露一宿,次早空心溫服之。不可亂傳。

內托複煎散 治腫 於外,根盤不深,形証在表,其脈浮,痛在皮肉。邪氣盛則必侵於內,急須內托,以救其裡也。

地骨皮 黃耆 防風(各二錢) 芍藥 黃芩 白朮 茯苓 人參 甘草 當歸 防己(各二兩)桂(半兩)
上咀,先將蒼朮一升,用水五升煎至三升,去蒼朮渣,入前藥十二味,煎至三四盞,濾絞清汁,作三四服,終日服之。又煎蒼朮渣,複煎湯去渣,再煎前十二味藥渣服之。此除濕散鬱熱,使胃氣和平,如或未已,再行半料服之,若大便秘及煩熱,少服黃連湯。如微利,煩熱已退,卻服複煎散半料,如此,使榮衛俱行,邪氣不能內侵也。

(《精要》)內托散(一名護心散)一日至二日之內,宜連進數服。

真綠豆粉(一兩) 明乳香(半兩,慢火於銀石器中炒,手指攪使乾,急傾出,扇冷研細)上研令勻,每服二三錢,濃煎甘草湯調下,時時細呷,要藥常在胸膈間。若毒沖心,有嘔逆之証,大宜服此。(如有寒而嘔者,當用辛熱之藥。)

托裡消毒散 治疽已攻發,不消者服此,未成即消,已成即潰,腐肉易去,新肉易生。

有瘡口宜貼膏藥,斂則不用。切忌早用生肌。又治時毒,表裡俱解,腫肉不消,欲其作膿。

人參 黃耆(鹽水拌炒) 當歸(酒洗) 川芎 芍藥 白朮 茯苓(各一錢) 白芷金銀花 甘草(五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瘡在下或在上,分食前、食後服。

(東垣)內托榮衛湯 治風濕鬱熱其手足少陽,致血脈凝逆,使榮衛周身。若元氣稍弱,其風熱滯於下,其面色必赤,而腫硬黯色。風木之性上行,顏必變色,其人多怒,其瘡之色亦赤,腫硬,微帶暗黑,其瘡之情勢亦奮然高起,結硬而作痛,其脈洪緩而弦。宜發其汗,通其榮衛,則邪氣去矣。

黃耆(半兩) 防風(二錢) 連翹(二錢) 羌活 炙甘草 人參(各一錢) 黃芩 當歸(二錢半)蒼朮(三錢) 紅花(三分) 桂枝(五分) 柴胡(二錢)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酒各一盞,煎八分,溫服。

定痛托裡散 治瘡瘍,血虛疼痛聖藥也。

當歸(酒洗) 白芍藥(炒) 川芎(各五分) 乳香 沒藥 肉桂(各一錢) 粟殼(去筋蒂炒,二錢)
上水二盞煎八分,溫服。

內托黃耆湯 治潰瘍作痛,倦怠少食,少睡自汗,口乾發熱不愈。

黃耆 麥門冬 熟地黃 人參 白朮(炒) 茯苓(各一錢) 川芎 遠志 當歸(各七分)官桂 炙甘草(各三分)
上水二盞,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神效托裡散 治瘡為寒變而內陷者,膿出消解,皮涼,心痞滿,腸鳴切痛,大便微溏,食則嘔,氣短,呃逆不絕,不得安臥,時發昏憒。

丁香 沉香 茴香 益智仁 陳皮 木香 羌活 乾薑(炮,各一錢) 甘草 附子(炮去皮臍。

各二錢)
水二盞,薑三片,煎八分,無時服。

六君子湯 治一切脾胃不健,或胸膈不利,飲食少思,或作嘔,或食不化,或膨脹,大便不實,面色痿黃,四肢倦怠。

人參 白朮(炒) 茯苓 半夏(薑製) 陳皮(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水二盞,薑三片,煎八分,無時服。

防風通氣湯羌活 獨活 防風 甘草(炙) 本(各一錢) 川芎(五分) 蔓荊子(三分)
水二盞,煎八分服。

千金托裡散 治一切發背疔瘡。

黃耆(一兩半) 川芎(一兩) 濃朴 防風 桔梗(各二兩) 白芷(一兩) 連翹(二兩二錢)芍藥 官桂 甘草 人參(各一兩) 木香 沒藥(各二錢) 乳香(一錢) 當歸(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酒一大盞,煎二三沸,和渣溫服。

流氣飲 治流注,一切恚怒氣結,腫硬作痛,或胸膈痞悶,風寒溫毒搏乎經絡,致氣血不和,結成腫塊,肉色不變,或漫腫無頭。

桔梗 人參 當歸(酒拌) 官桂 甘草(炙) 黃耆(鹽湯炒) 濃朴(薑炒) 防風紫蘇 芍藥 烏藥 枳殼(各七分) 檳榔 木香 川芎 白芷(各五分)
水二盞煎八分,食遠服。

仙方活命飲 治諸瘡。未潰者內消,已成者即潰。排膿、止痛、消腫之聖也。

穿山甲(蛤粉炒黃色) 甘草節 防風 沒藥 赤芍藥 白芷 當歸尾 乳香(各一錢)天花粉 貝母(各八分) 金銀花 陳皮(各三錢) 皂角刺(炒黃,一錢)上用酒一大碗,同入瓶內,紙封瓶口,勿令泄氣,慢火煎數沸,去渣。分病上下、食前食後服。能飲酒者,再飲二三杯尤妙。

清咽消毒散 治咽喉生瘡腫痛,痰涎壅盛,或口舌生瘡,大便秘結。即荊防敗毒散加芩、連、硝、黃。

龍膽瀉肝湯柴胡 澤瀉(各一錢) 車前子 木通(各五分) 生地黃 當歸尾(酒洗) 龍膽草(酒浸,炒黃色,各三錢)加燈心水煎,食前服。

大連翹散 治丹毒瘢疹,瘙癢或作痛,及大人風邪熱毒, 腫癢,或小便澀。

連翹 瞿麥 荊芥 木通 蟬蛻 當歸(酒洗) 甘草 防風 柴胡 滑石 山梔(炒)黃芩(各一錢)
上水盞半煎七分。小兒宜為末。每服一二錢,滾湯調下。

獨活寄生湯白茯苓 杜仲 當歸(酒洗) 防風 牛膝 芍藥 人參 細辛 桂心 秦艽 熟地黃芎 甘草 桑寄生(各二兩) 獨活(三兩)每服一兩,用水加薑煎。

當歸拈痛湯 治濕熱下注,腳膝生瘡,或膿水不絕,或赤腫,或癢痛,或四肢遍身腫痛。

防風 當歸身 知母(酒炒) 澤瀉 豬苓(各三錢) 白朮(錢半) 羌活(五分) 人參苦參(酒製) 升麻 葛根 蒼朮(各二錢) 甘草(炙) 黃芩(酒炒) 茵陳(酒炒,各半兩)上分四劑,水二盞煎一盞,空心並臨臥服。

槐花酒 治一切瘡毒,不問已成未成及 痛者,並治之。

槐花(四兩)微炒黃,乘熱入酒二盞,煎十餘沸,去渣熱服。未成者三服,已成者二服。又治濕熱瘡疥、腸風痔漏、諸瘡作痛尤效。

玉真散 治破傷風重者,牙關緊閉,腰背反張,並蛇犬所傷。又名定風散。

天南星 防風(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更搽患處。若牙關急緊、腰背反張者,每服三錢,童便調服,雖內有瘀血亦愈。至於昏死、心腹尚溫者,連進二服亦可保全。若治瘋犬咬,以漱口水洗淨搽之神效。

黃 人參湯 治潰瘍,虛熱,無睡少食,或穢氣所觸作痛。

人參 白朮(炒) 當歸(酒洗) 麥門冬 蒼朮 甘草(炙) 陳皮 升麻 神曲(炒,各五分)黃(鹽水炒,二錢) 黃柏 五味子(九粒)
上水二盞,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玉燭散 治便癰初起,腫痛發熱,大小便秘,用此行散。

川芎 當歸(酒洗) 芍藥 生地黃 芒硝 大黃(各二錢) 甘草(炙,五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前服。

雄黃解毒散 治一切癰疽腫毒,勢甚者須用此藥,二三次後,用豬蹄湯。

雄黃(一兩) 明礬(四兩) 寒水石(一兩, )用滾水二三碗,乘熱入前藥末五錢,洗患處,以太乙膏貼之。

神效活絡丹官桂 羌活 麻黃 芎 白花蛇(酒浸) 甘草(炙) 草豆蔻 天麻 白芷 兩頭尖(去皮,油浸,微炒) 零陵香 黃連 熟地黃 黃芩 何首烏(酒浸) 大黃 木香(各二兩)赤芍藥 細辛 淡竹葉 沒藥(另研) 朱砂(另研,水飛) 乳香(另研) 丁香 白僵蠶(炒)虎骨(酒炙 玄參 龜板 人參 黑附子(炮去皮臍) 烏藥 青皮 香附子 茯苓 安息香(另研,各一兩) 松脂(半兩) 白豆蔻 白朮 骨碎補 沉香(各一兩) 威靈仙(酒浸 全蠍(新者)葛根 當歸(各兩半) 麝香 烏梢蛇(去皮骨,浸酒中) 烏犀角 地龍(去土)血竭(七錢半,另研) 防風 牛黃(二錢半,另研) 金箔(為衣用) 冰片(一錢半,另研)
上為末,煉蜜和搗極,每藥兩半,分作十丸,金箔為衣。臨臥空心各服一丸,細嚼,溫酒茶清任下,隨証上下、食前食後服之。頭痛,研茶下。男婦卒暴中風,不省人事, 斜口噤,失音涎盛,拘攣,臨臥好酒化下一丸,便睡,覺有汗漿,病患手背隨即舒拳,天明用人扶行,早飯日西再服一丸可痊。產後暗風,及破傷風、內外一切傷寒,人年四十以上,間二三日服一丸,永無風疾。

一方無白花蛇、零陵香、黃連、黃芩、熟地黃、虎骨、龜板、烏藥、安息香、青皮、白豆蔻、骨碎補、茯苓、白朮、松脂,多藿香。

烏金膏解一切瘡毒,及腐化瘀肉,最能推陳致新。用巴豆去殼炒焦,研如膏,點腫處則解毒,塗瘀肉則自化。加乳香少許亦可。如 瘡肉,能搜膿化毒。加香油少許,調稀可用,若餘毒深伏,不能收斂者宜此, 之不致成瘡。

小柴胡湯 治瘰癧、乳痛、便毒、下疳,及肝經分一切瘡瘍,發熱潮熱,或飲食少思。

半夏(製,一錢) 柴胡 黃芩(炒,二錢) 人參(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水二盞,薑三片、棗二枚,煎七分,食遠服。

八珍湯調和榮衛,順理陰陽,滋養血氣,進飲食,補虛退熱。此氣血虛之大藥也。

當歸(酒洗) 川芎 芍藥(炒) 熟地黃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水二盞,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補中益氣湯 治瘡瘍,元氣不足,四肢倦怠,口乾發熱,飲食無味,或飲食失節,或勞倦身熱,脈洪大無力,頭痛或惡寒自汗,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

黃耆(蜜炙,一錢半) 甘草(炙) 人參 當歸(酒洗) 白朮(炒,各一錢) 升麻柴胡 陳皮(各三分)
上水二盞,薑三片、棗二枚,煎一盞,空心服。

聖愈湯 治瘡瘍膿水出多,或金瘡出血,心煩,睡臥不寧,或五心煩熱。

熟地黃(酒拌,蒸半日) 生地黃(酒洗) 川芎 人參(各半兩) 當歸(酒洗)黃(鹽水炒,各一錢)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後服。

人參養榮湯 治潰瘍,發熱或惡寒,或四肢倦怠,或肌肉消瘦,面色痿黃,呼吸短氣,飲食無味,或氣血原不足,不能收斂。若大瘡愈後服之,不變他病。

芍藥(錢半) 人參 陳皮 黃耆(蜜炙) 桂心 當歸 白朮 甘草(炙) 熟地黃五味子 茯苓(各一錢) 遠志(去心炒,五分)
上水二盞,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歸脾湯 治思慮傷脾,不能統攝心血,以致妄行,或吐血下血,或健忘怔忡,驚悸少寐,或心脾作痛。

茯神 白朮 人參 黃耆(蜜炙) 龍眼肉 酸棗仁(炒,各一錢) 木香(各三分)甘草(炙,二分半)
上水一盞,薑一片、棗一枚,煎七分,食遠臨臥服。

理中湯 治脾胃不健,飲食少思,或作嘔,傷寒及肚腹作痛。

人參 白朮 乾薑(炮) 甘草(炙,各錢半)上水一盞煎五分,食遠服。

二神湯 治脾胃俱虛,清晨作瀉,或飲食少思,或食而不化,或作嘔,或久瀉不止。如脾經有濕,大便不實者,神效。

破故紙(四兩,炒) 肉豆蔻(二兩,生用)
上為末,用大紅棗四十九枚、生薑四兩切碎,同棗用水煮熟,去薑,取棗肉和藥,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送下。

一人年四十,遍身發腫,腹脹如鼓,甚危,諸藥不效。用此數服,飲食頓進,其腫自消,兼以除濕健脾之劑而愈。

黃耆六一湯 治潰後作渴,必發瘡痕,宜常服此,可愈。

綿黃 (六兩,一半生焙,一半鹽水潤,瓷器盛,飲上蒸三次,焙乾) 甘草(一兩,半生半炙)
上咀,每用一兩,水二盞,煎八分,食遠服。或為末,每服二錢,早晨、日午白湯調服更妙。加人參尤效。

豬蹄湯消腫毒,去惡肉,潤瘡口,止痛。

白芷 黃芩 當歸 羌活 赤芍藥 露蜂房 生甘草(各半兩)用豬蹄一隻,水四五碗煮熟,去油渣,取清湯入前藥,煎數沸,去渣。溫洗,以膏藥貼之。

遠志酒 治一切癰疽發背,節毒惡候,侵有死血,陰毒在中則不痛,敷之則痛;有憂怒等氣積而內攻,則痛不可忍,敷之則不痛;或蘊熱在內,熱逼人,手不可近,敷之則清涼;或氣虛血冷,潰而不斂,敷之則斂。若七情內鬱,治之必愈。

遠志(不以多少,甘草湯浸,捶去心,乾為末)上以酒一盞,調末三錢,澄清飲之,以渣敷患處。

忍冬酒凡癰疽初發,便當服此。或貧乏之人,鄉僻田夫患此,服此百發百中。

忍冬藤(五兩,木杵捶碎,忌鐵器)上一味入砂罐內,用水二碗,文武火煎至一碗,入好酒一大碗,煎十數沸,去渣。分為三服,一日夜連進盡。病勢重者,一日夜可二劑。更生取忍冬葉一大把,入木石臼內爛搗,入缽子,酒少許調和得所,敷瘡上,留口以出毒。

國老膏 治一切癰疽腫毒如神,其功不可盡述。

甘草(大者,二斤)捶碎,以河水浸一宿,令漿汁濃,出筋渣,再用絹濾過,銀石器內慢火熬成膏,瓷罐收之。

每服一二匙,無灰酒浸過,或煎湯亦可。曾服燥熱丹劑者亦解之。

複元活血湯 治墜跌或打撲,瘀血流於脅下作痛,或小腹作痛,或痞悶,及便毒初起腫痛。

柴胡(錢半) 天花粉 當歸(酒洗,各一錢) 紅花 甘草(各三分) 穿山甲(炙,一錢)熟大黃(三錢)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酒炒)
上水二盞煎一盞,食前服。

桃仁承氣湯 治傷損,瘀血停滯,腹痛發熱,或發狂,或便毒癰腫疼痛,便秘發熱,用此通之。

桃仁(五十粒,去皮尖) 桂枝 芒硝 甘草(炙,各一錢) 大黃(二錢)
上水二盞煎一盞,空心服。

當歸地黃湯 治破傷風,氣血俱虛,發熱頭疼,服此養血氣,祛風邪,不拘新舊並治之。

當歸(酒洗) 地黃(酒洗) 芍藥 川芎 本 防風 白芷(各一錢)細辛(五分)
上水二盞,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清胃散 治胃經濕熱,牙齦腫痛,或牽引頭腦,或面發熱。

當歸身(酒洗,一錢) 黃連 生地黃(酒浸,各一錢) 牡丹皮(錢半) 升麻上水一盞煎七分,食遠服。

地骨皮散 治骨蒸潮熱自汗,咳吐腥穢,痰唾稠粘。

人參 地骨皮 生地黃(各錢半) 白茯苓 柴胡 黃耆(炙) 知母(炒) 石膏(煨,各一錢)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遠服。

金鑰匙 治喉痺、纏喉風,痰涎壅塞,甚者,水漿不下。

焰 (兩半) 硼砂(半兩) 冰片(二分半) 雄黃(五分) 白僵蠶(一錢)上各別研為末,和勻,以竹管吹患處,痰涎即出。如痰出,喉仍不消,急宜針患處,去惡血,自愈。

五香餅 治瘰癧、流注、腫塊,或風寒襲於經絡,結腫或痛。用香附為末,酒和,量瘡大小作餅,覆患處,以熨斗熨之,未成者內消,已成者自潰。若風寒濕毒,宜用薑汁作餅。

內塞散 治陰虛,陽氣湊襲患腫,或潰而不斂,或風寒襲於患處,致氣血不能運用,久而不愈,遂成漏証。

附子(一個,童便浸,三日一換,切作四塊,再浸數日,炮一兩) 肉桂 赤小豆 甘草(炙)黃(炙) 當歸(酒洗) 茯苓 白芷 桔梗 川芎 人參 遠志(去心) 濃朴(薑汁炒,各一兩)防風(四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下。或酒糊丸,鹽湯下亦可。

當歸散 治婦人陰中突出一物,長五六寸,名陰挺。

當歸 黃芩(各二兩) 牡蠣(兩半) 皮(一兩) 芍藥(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前溫酒或滾湯調下。如不應,更以補中益氣湯,倍加升麻、柴胡兼服之。

栝蔞仁湯 治產後惡露不盡,或經後瘀血作痛,或腸胃間停滯瘀血作痛,或作癰,並可治之。

薏苡仁(四錢) 桃仁(去皮尖,研) 牡丹皮 栝蔞仁(各錢半)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前服。

四君子湯 治脾胃虛弱,便血不止。(方見脾胃門。)

神異膏 治癰疽瘍毒甚效,此瘡中第一藥也。

露蜂房(子多者,一兩) 蛇蛻(鹽水洗,焙,半兩) 黃丹(十二兩) 真麻油(二斤)先用黃 、玄參、杏仁入油,煎至黑色,方入蜂房、蛇蛻、男髮,再煎至黑色,濾去渣,徐徐入黃丹,慢火煎,以柳枝不住手攪,滴水捻,軟硬得中,則成膏矣。

沖和膏 治一切瘡腫不甚熱,積日不消。

紫荊皮(炒,半兩) 赤芍藥(炒,二兩) 獨活(去節炒,三兩) 白芷(一兩) 菖蒲(一兩)
上為末,蔥湯調搽。

神功散(即四生散)治 腿生瘡,經久不愈,類風癬,名腎藏風瘡,如上攻,則眼目昏花。並治一切風癬疥癩。

生白附子 黃耆(炙) 獨活 蒺藜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用豬腰子一個,批作片,勿斷,入末藥,濕紙裹煨熟。空心連腰細嚼,鹽湯下。風癬酒下。

通聖散 治時毒 腫,咽喉不利。取嚏,以泄其毒。

玄明粉(一錢半) 牙皂角 川芎(各一錢) 藜蘆(五分) 躑躅花(二分半)
上為細末,用紙捻蘸少許, 鼻內,取嚏為效。

人參荊芥湯 治婦人血風發熱,或瘡毒瘙癢,肢體疼痛,頭目眩昏,煩渴盜汗,或月水不調,臍腹疼痛, 癖積塊。

人參 桂心 柴胡 鱉甲(醋炙) 荊芥 枳殼 生地黃(酒洗) 酸棗仁(炒)羚羊角(鎊) 白朮(各一錢) 川芎 當歸(酒洗) 防風 炙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盞,薑三片,煎八分,入羚羊末,食後服。

消風散 治風熱癮疹瘙癢,及婦人血風,或頭皮腫癢,或諸風上攻,頭目昏眩,項背拘急,鼻流清水,嚏噴聲重,耳作蟬鳴。

陳皮(半兩) 甘草(炙) 人參 茯苓 荊芥穗 防風 川芎 白僵蠶(炒) 蟬蛻(各二兩)濃朴(半兩,薑汁炒) 藿香 羌活(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茶清調下。瘡癬溫酒下。

五積散 治風寒濕毒客於經鉻,致筋攣骨痛,或腰腳酸疼,或身體拘重痛。

蒼朮(二錢半) 桔梗(錢半) 陳皮(去白,六分) 白芷(三分) 甘草 當歸(酒浸)川芎 白芍藥(炒) 半夏(製) 茯苓(各三分) 麻黃(六分) 乾薑(炮,四分) 枳殼(六分) 桂心(五分)濃朴(薑炒,四分)

四生丸 治血風,骨節疼痛,不能舉動,或行步不前,渾身瘙癢,或麻痺不知痛癢。

地龍 僵蠶(炒去絲) 白附子(生) 五靈脂 草烏(去皮尖。各等分)
上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茶酒任下。或為細末,酒調服。

大防風湯 治三陰之氣不足,風邪乘之,兩膝作痛,久則膝大腿細,名曰鶴膝風,乃敗証也,非此不治。又治痢後腳痛緩弱,不能行步,或腿腫痛。

附子(炮,一錢) 白朮(炒) 羌活 人參(各一錢) 川芎(錢半) 防風(二錢)甘草(炙,一錢) 牛膝(酒浸,一錢) 當歸(酒洗,二錢) 黃耆(炙,二錢) 芍藥(一錢)杜仲(薑製,二錢) 生地黃(忌鐵器,酒浸蒸半日,各一錢)上作一服。水二盞,薑三片,煎八分,空心服。愈後尤宜調攝,更服還少丹,或加桂,以行地黃之滯。

若脾胃虛寒之人,宜服八味丸。

蘆薈丸 治下疳,潰爛作痛,及小兒疳積發熱,口鼻生瘡,或牙齦腫痛。

胡黃連 黃連 蘆薈 木香 白蕪荑(炒) 白雷丸 青皮 鶴虱草(各一兩)麝香(三錢)
上為末,蒸餅丸麻子大。每服空心米湯下。

黃連丸 治大腸有熱下血黃連 吳茱萸(各等分)上熱湯拌濕,罨二日,同炒,揀出,各另研為末,亦各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錢。糞前紅,服茱萸丸;糞後紅,服黃連丸,俱酒下。

塌腫湯 治婦人陰戶生瘡,或腫或痛,或膿水淋漓。

甘草 干漆(各三兩) 黃芩 當歸 生地黃 川芎(各二兩) 龜板(五兩)用水數碗煎良久,去渣,塌洗患處。

菖蒲散 治婦人陰戶腫痛,月水澀滯。

菖蒲 當歸(各二錢) 秦艽(七錢半) 吳茱萸(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空心蔥湯送下。更以枳實炒熱,頻熨患處。若陰內膿水淋漓,或癢痛,以升麻、白芷、黃連、木通、當歸、川芎、白朮、茯苓煎服,更用塌腫湯洗。

清心蓮子飲 治心經蘊熱,小便赤澀,或莖痛竅痛,及上下虛,心火上炎,口苦咽乾,煩躁作渴,發熱,小便白濁,夜安靜,晝發熱。

黃芩(炒) 黃耆 人參 赤茯苓 麥門冬(去心) 石蓮子(去心,各一錢) 地骨皮車前子(微炒,各五分) 甘草(炙三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空心食前服。

滋腎丸 治下焦陰虛,小便澀滯,或膝無力,陰汗陰痿,或足熱不履地,不渴而小便秘。

黃柏(酒炒) 知母(酒炒,各一兩) 肉桂(二錢)
上為末,滴水為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百沸湯送下。

木香餅 治一切氣滯結腫,或痛或悶,及風寒所傷作痛並效。

木香(一錢,為末) 生地黃(一兩,杵膏)上和勻,量患處大小作餅,置腫上,以熱熨斗熨之。

乳香定痛散 治瘡痛不可忍。

乳香 沒藥(各二錢) 寒水石( ) 滑石(各四錢) 冰片(一分)
上為細末,搽敷患處,痛即止,甚妙。此方乳、沒性溫,佐以寒劑製之,故寒熱之痛皆有效也。

解毒散 治一切蛇蟲惡獸所傷,重者毒氣入腹,則眼黑口噤,手足強直。此藥平易,不傷氣血,大有神效,不可以易而忽也。

明礬 甘草(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冷水調下,更敷患處。

當歸飲子治血燥作癢,及風熱瘡疥、瘙癢作痛。

當歸(酒洗) 川芎 白芍藥 防風 地黃(酒洗) 白蒺藜 荊芥(各錢半) 黃何首烏 甘草(各五分)
水二盞,煎八分,食後服。

六味地黃丸(即腎氣丸)治腎氣素虛,不交於心,津液不降,痰逆白濁。

乾山藥(炒) 山茱萸肉(酒拌) 熟地黃(酒蒸,搗。各四兩) 白茯苓 澤瀉牡丹皮(各三兩)除地黃搗膏,其餘為末,加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滾湯或鹽湯、溫酒任下。

炙甘草湯 治懸癰腫痛,或發熱,不問腫潰,神效。

大甘草(一兩,切作三節)用澗流水一盞浸透,慢火炙乾,仍投前水浸透,又炙又浸,水盡為度。細銼,以無灰酒一碗,煎七分,去渣,空心服。

回陽玉龍膏 治癰腫,堅硬不痛,肉色不變,久而不潰,或潰而不斂,或筋攣骨痛,及一切冷証。

草烏(三兩,炒) 南星(炮) 均薑(炮) 白芷 赤芍藥(炒,各一兩) 肉桂(半兩)為末,蔥湯調搽。

人參平肺散 治心火克肺為肺痿,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滿,咽嗌不利。

人參 陳皮(去白) 甘草(炙) 地骨皮(各五分) 茯苓 知母(炒,各七分)青皮 天門冬 五味子(各四分) 桑白皮(炒,一錢)
水二盞,薑三片,煎七分,食後服。

如聖柘黃丸 治肺癰,咳而腥臭,或吐膿瘀,並效。肺家諸方,唯此為第一,極妙。

柘黃(一兩,為末) 百齒霜(即頭垢。二錢)以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丸,米飲下。柘黃即柘樹所生,色黃,狀如靈芝,江南最多,北方鮮有。

萬金散 治癰疽、惡核、腫痛、發背等瘡,不論已潰未潰者。

栝蔞(一個,全) 沒藥 乳香(各一錢,研) 甘草節(二錢)先以栝蔞、甘草用無灰酒二碗,煎一碗,去渣,入乳沒,不拘時服。

苦參丸 治一切瘡毒, 痛作渴或煩躁。

苦參(不拘多少,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二錢,溫酒下。

秦艽蒼朮湯 治腸風痔漏,大便秘澀。

黃柏(酒炒) 澤瀉 歸尾(酒洗) 防風(各一錢) 皂角仁(燒存性) 秦艽 蒼朮(製)桃仁(各錢半) 檳榔(五分) 大黃(炒,量入)
水二盞煎八分,空心服。

卷柏散 治臟毒便血。

卷柏(生石上,高四五寸,根黃如絲,上有黃點。焙乾用) 黃耆(蜜炙,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空心米飲調下。

寒水石散 治痔發熱作痛。

寒水石 朴硝(各等分)為末,空心溫水調下二錢。

白芷升麻湯 治臀癰腫痛,右手脈大,未成膿者。

白芷(錢半) 升麻 桔梗(各一錢) 生黃芩(三錢) 紅花 炙甘草(各五分) 酒黃芩(四錢)上作一服。水一盞,酒半盞,煎八分,食後服。

內托升麻湯 治婦人乳癰,結核或腫痛並效。久而不消者,宜以托裡藥為主,間服此藥。

栝蔞仁(三錢) 升麻 連翹 青皮 甘草節(各二錢)
上水煎服。若數劑不消,宜用托裡。

升麻牛蒡子散 治時毒,瘡發於頭面或胸膈,及一切瘡毒,並效。

升麻 桔梗 葛根 玄參 牛蒡子 麻黃 甘草(各錢半) 連翹(二錢)
上水一盞,薑三片,煎八分,食後服。

玉粉散 治一切疳瘡。

輕粉 銀朱 滑石 寒水石 孩兒茶(各二錢) 冰片(二分)
上為極細末,香油調搽,濕者乾搽。若腫硬不消,用防風、荊芥、牛膝、甘草、滑石各半兩,用水三碗煎二碗,乘熱薰洗。

千兩金丸 治喉風喉痺及一切急証腫塞立效,真可以起死回生也。

蚵 草 銅青 大黃 牙硝(各半兩)
上為末,以白梅肉爛搗,一處和勻,每一兩作五丸。以一丸用新綿裹,噙化津涎,吐出。

破關丹 治乳蛾、喉痺、纏喉風等証。

硼砂(半兩,為末) 霜梅肉(一兩)搗爛和勻為丸,如芡實大,噙化咽下。內服荊防敗毒散,重者服防風通聖散。

如聖黑丸子 治風寒襲於經絡,腫痛,或打撲跌墜,筋骨疼痛,瘀血不散,遂成腫毒,及風濕,四肢疼痛,或手足緩弱,行步不能前,並婦人血風勞損。

白芨 當歸(各四錢) 白斂(一兩六錢) 南星(三錢) 百草霜 芍藥(各一兩) 牛膝(焙,六錢)川烏(炮,二錢) 赤小豆(一兩六錢) 骨碎補(焙,八錢)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或酒下。風疾更煨蔥一莖,酒下。孕婦勿用。

如聖丸 治癩風。(即大麻風。)全蠍(酒洗) 連翹 天麻 防風(各兩半) 荊芥 川芎 當歸(酒洗) 黃柏 羌活桔梗 大黃(炮) 滑石 石膏( ) 白朮 麻黃 苦參 僵蠶(炒) 蟬蛻 芍藥山梔子 枳殼 細辛 皂角刺 大風子肉(各一兩) 獨活 人參 鬱金 芒硝 黃連(各半兩)白芷(一兩)上共為細末,用紅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六安茶煎湯送下,日進三服,半年愈。

小便尿如靛色,此痛之深者,只用此藥兩料。如眉髮脫落,日漸生者,切不可食羊肉、鵝、雞、豬頭蹄、鯉魚、生冷,如肯食淡,百日全愈。如瘡破裂,只用大風子殼煎洗。春夏滑石、石膏依方用,秋冬二味減半,遇春分、秋分,服防風通聖散一帖,空心服,利三四次,以粥補之。

當歸補血湯 治瘡潰後氣血俱虛,肌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脈虛洪大,重按全無,此氣血虛也。若誤服白虎湯,必死。

黃耆(炙,六錢) 當歸(酒洗,一錢)
水盞半煎七分服。

玉露散 治產後乳脈不通,身熱頭痛,大便澀滯。

人參 白茯苓 甘草(各五分) 桔梗 川芎 白芷(各一錢) 當歸(五分) 芍藥(七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後服。熱甚大便秘,加大黃三分煎服。

加味小柴胡湯 治婦人熱入血室,致寒熱如瘧,晝靜夜熱,妄語。

柴胡(錢半) 黃芩 人參 生地黃 甘草(各一錢) 半夏(六分)

清心湯 治瘡瘍腫痛,發熱飲冷,脈沉實,睡語不寧。

防風通聖散(每帖加黃連一錢)
水二盞,煎八分,食後服。

破棺丹 治瘡熱極,汗多大渴,便秘譫語,或發狂結陽之証。

大黃(二兩五錢,半生半熟) 芒硝 甘草(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後童便酒下,白湯亦可。

托裡溫經湯 治寒伏皮毛,郁遏經絡,不得伸越,熱伏榮中,聚結,赤腫作痛,惡寒發熱,或痛引肢體。若頭腫痛 甚,更宜砭之。方俱見頭面赤腫門。

五利大黃湯 治時毒, 腫赤痛,煩渴便秘,脈數。

大黃(煨) 黃芩 升麻(各二錢) 芒硝 梔子(各一錢)
上水盞半煎七分,空心熱服。

梔子仁湯 治時毒腫痛便澀,脈沉數。

山梔仁(炒) 枳殼 升麻 大黃 鬱金 牛蒡子(炒)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蜜水調下。

葛根牛蒡子湯 治時毒腫痛,脈數少力。

葛根 管仲 甘草 豆豉 牛蒡子(半生炒,各二錢)
上水盞半煎八分,食後服。

大黃左經湯 治四氣流注足陽明經,致腰腳腫痛,不能大小便,便閉,或惡聞食氣,喘滿自汗。

細辛 茯苓 羌活 大黃(煨) 甘草(炙) 前胡 枳殼 濃朴(薑汁炒)黃芩 杏仁(各一錢)
上水二盞,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加味敗毒散 治足三陽經受熱毒,流於腳踝,赤 腫痛,寒熱如瘧,自汗短氣,小便不利,手足或無汗,惡寒。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枳殼 桔梗 甘草 人參 茯苓 川芎 大黃 蒼朮(各一錢)
上水一盞,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服。

導滯通經湯 治脾經濕熱,壅遏不通,面目手足作痛。

五苓散(減豬苓、官桂,加木香、陳皮)為細末,每服二錢,滾湯調下。

附子六物湯 治四氣流注於足太陰經,骨節煩疼,四肢拘急,自汗短氣,小便不利,手足或時浮腫。

附子 防風(各四錢) 炙甘草(二錢) 白朮(炒) 茯苓(各三錢) 桂枝(一錢)上作二服。每服水盞半,薑三片,煎七分,食遠服。

八味丸 治命門火衰,不能上生脾土,致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食不化,日漸消瘦,及虛煩渴欲飲水,腰痛小腹不利,及腎氣虛寒,臍腹作痛,夜多漩溺,腳膝無力,肢體倦怠。

六味地黃丸(加附子、肉桂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酒下。

交加散 治風寒濕毒所傷,遍身頭足疼痛,惡寒拘急,並效。

五積散同人參敗毒散煎服。

檳榔散 治風寒濕流注,腳脛酸疼,或嘔吐不食。

檳榔 木瓜(各二錢) 香附子 紫蘇(各三分) 陳皮 甘草(炙,各一錢)
上水盞半,薑三片、蔥白三莖,煎一盞,空心服。

麻黃左經湯 治四氣流注足太陽經,腰足攣痺,關節重痛,憎寒發熱,無汗惡寒,或自汗惡風頭痛。

麻黃(去節) 干葛 茯苓 蒼朮(製) 防己(酒拌) 桂心 羌活 防風細辛 甘草(炙,各一錢二分)
上水二盞,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加味四斤丸 治肝腎氣血不足,足脛酸疼,步履不隨,如受風寒濕毒以致腳氣者,宜此。

虎脛骨(炙,一兩) 沒藥(另研) 乳香(另研,各半兩) 川烏(炮去皮) 肉蓯蓉牛膝(各一兩) 木瓜(一斤,去穰蒸) 天麻(一兩)木瓜、肉蓯蓉搗膏,餘為末,加酒糊粘勻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任下。

神應養真丸 治厥陰經為四氣所襲,足膝無力,或左癱右瘓,半身不遂,手足頑麻,語言謇澀,氣血凝滯,遍身疼痛。

當歸(酒洗) 川芎 芍藥 熟地黃(酒蒸,搗為膏) 羌活 天麻 木瓜菟絲子(酒製。各等分)
上為末,入地黃膏,加煉蜜搗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酒下,鹽湯亦可。

開結導引丸 治飲食不消,心下痞悶,腿膝腫痛。

白朮(炒) 陳皮 澤瀉 茯苓 神曲(炒) 麥芽(炒) 半夏(薑製,各一兩)青皮 乾薑(炮,各半兩) 巴豆霜 枳實(各錢半)
上為末,湯浸蒸餅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溫水下。此內傷脾胃,飲食營運不能升降,注而為腳氣,用此導引,行化脾氣也。

青龍湯 治肺受寒邪,咳嗽而喘。

乾薑(炮) 細辛 麻黃 肉桂(各二兩) 半夏(製,二兩半) 芍藥 甘草(炙,各二兩)五味子(二兩,炒,搗碎)
上咀,每服半兩,水盞半,薑三片,煎七分,食後服。

葶藶大棗瀉肺湯 治喘咳肺癰,胸膈脹悶,身面浮腫,鼻塞聲重。

葶藶(微炒,研末)每服三錢,水盞半,棗二枚,煎一盞,去棗入藥,煎至七分,食後服。

升麻湯 治肺癰,胸乳間皆痛,唾痰腥臭。

升麻 桔梗 薏苡仁 地榆 黃芩 赤芍藥 生甘草 牡丹皮(各一錢)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後服。

參蘇飲 治感風咳嗽,吐唾稠粘,或發熱頭疼,目不清,胸膈不利。

木香 紫蘇葉 葛根 前胡 半夏(製) 人參 茯苓(各七分) 枳殼 桔梗 甘草陳皮(去白,各五分)
上水二盞,薑一片、蔥一莖,煎八分,食遠服。

桔梗湯 治咳,胸膈引痛,兩腳腫,咽乾煩渴,時出濁涕腥臭。

桔梗 貝母 當歸(酒洗) 栝蔞仁 枳殼 薏苡仁 桑白皮(炒) 甘草節 防己(各一錢)黃 百合(蒸。各錢半) 五味子(炒,搗) 甜葶藶(炒) 地骨皮 知母(炒) 杏仁(各五分)
上水盞半,薑三片,煎七分,不拘時溫服。咳甚,加百藥煎。熱加黃芩。大便秘,加煨大黃少許。小便澀,加木通、車前子。煩躁加白茅根。咳而痛甚,加人參、白芷。

排膿散 治肺癰,吐膿後服此,排膿補肺。

黃 白芷 五味子(搗炒) 人參(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食後蜜湯調下。

四順散 治肺癰吐膿,五心煩熱,壅悶咳嗽。

貝母 紫菀茸 桔梗(各錢半) 甘草(六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遠服。咳嗽加杏仁。亦可為末,白湯調服。

葶藶散 治過食煎爆,過飲酒漿,致肺喘不臥,及肺癰,濁唾腥臭。

甜葶藶 桔梗 栝蔞仁 川椒 薏苡仁 桑白皮 葛根(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水盞半,薑三片,煎八分,食後服。

鐘乳粉散 治肺虛久咳,皮毛枯槁,唾血腥臭,或喘不已。

鐘乳粉( 煉熟,研極細) 桑白皮(蜜炙) 麥門冬 紫蘇(各五分)水一盞,薑三片、棗一枚,煎六分,食後服。

紫菀茸湯 治食炙爆傷肺,咳嗽吐痰,唾血喘急,胸膈痛不得臥。

紫菀茸 犀角(鎊) 甘草(炙) 人參(各五分) 款冬花 桑白皮 百合(蒸焙)杏仁(炮去皮尖) 阿膠(蛤粉炒成珠) 貝母 半夏(製) 蒲黃(炒,各一錢)
上水二盞,薑三片,煎八分,入犀角末調,食後服。

人參五味子湯 治勞複咳膿或咳血,寒熱往來,盜汗羸瘦。一切虛損並治。

人參 五味子(微炒) 前胡 桔梗 白朮 茯苓 陳皮(去白) 甘草(炙) 熟地黃(酒洗浸)當歸(酒洗,各一錢) 地骨皮 黃耆 桑白皮(炒) 枳殼 柴胡(各七分)
上水盞半,薑三片,煎八分,食後服。

寧肺湯 治榮衛俱虛,發熱自汗,或喘急,咳嗽唾膿。

人參 當歸 白朮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 五味子(炒,搗) 麥門冬 桑白皮 炙甘草白茯苓 阿膠(蛤粉炒)
上水二盞,薑三片,煎八分,食後服。

知母茯苓湯 治肺痿,喘咳不已,往來寒熱,自汗。

茯苓 黃芩(炒,各一錢) 炙甘草 知母(炒) 人參 五味子(炒,搗) 桔梗 薄荷半夏(製) 柴胡 白朮 麥門冬 款冬花(各七分) 川芎 阿膠(炒,各一錢)
上水二盞,薑三片,煎一盞,食後服。

人參養肺湯 治肺痿,咳嗽有痰,午後熱並身颯者。

人參 五味子 貝母 柴胡(各四分) 桔梗 茯苓 杏仁 桑白皮(炒) 枳實 阿膠(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水盞半,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後服。

梔子仁湯 治肺痿發熱,潮熱煩躁,面赤咽痛。

梔子仁 赤芍藥 大青葉 知母(炒,各七分) 黃芩 石膏 杏仁(去皮尖炒) 升麻柴胡(各一錢) 甘草(五分) 豆豉(一百粒)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後服。

加味理中湯 治肺胃俱寒,發熱不已。

炙甘草 半夏(製) 茯苓 乾薑 白朮(炒) 橘紅 細辛 人參 五味子(炒搗,各五分)
上水盞半煎七分,食遠服。

大黃湯 治腸癰,小腸堅腫如掌而熱,按之則痛,肉色如故,或 赤微腫,小便頻數,汗出憎寒,其脈遲緊,未成膿宜服。

大黃 朴硝 牡丹皮 栝蔞仁(研) 桃仁(去皮尖,各一錢)
水二盞煎八分,食煎或空心溫服。

牡丹皮散散治腸癰,腹濡而痛,時時下膿。

牡丹皮 白茯苓 薏苡仁 人參 天麻 黃耆 桃仁 白芷 當歸(酒洗) 川芎(各一錢)官桂 炙甘草(各五分) 木香(二分半)
水二盞煎八分,食後服。

梅仁湯 治腸風癰隱痛,大痛秘澀。

梅仁(九個,去皮尖) 牡丹皮 大黃 芒硝(各一錢) 犀角(末,一錢,煎藥熟加入)冬瓜仁(研,二錢)
水二盞煎八分,入犀角,空心服。

薏苡仁湯 治腸癰,腹中 痛,或腹脹滿不食,小便澀。婦人產後多有此病,縱非膿,服之亦妙。

薏苡仁 栝蔞仁(各三錢) 牡丹皮 桃仁(去皮尖,各二錢)
上水二盞煎八分,空心服。

排膿散 治腸癰,小腹痛,脈滑數,或裡急後重,時便下膿。

黃耆 當歸 金銀花 白芷 穿山甲(蛤粉炒) 防風 連翹 栝蔞仁(各一錢)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前服。或為末,服三錢,食後蜜湯調下。

射干連翹湯 治瘰癧,寒熱往來。(方見本門。)

薄荷湯 治寒熱瘰癧。此藥久服,毒自小便出,未成者自消。

薄荷 皂角(去皮弦) 三棱 連翹 何首烏(米泔浸) 蔓荊子(各一錢) 荊芥穗(一兩)豆豉末(二兩半)
上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白湯下,日二服。

益氣養榮湯 治抑鬱,或勞傷氣血,或四肢腫痛,或頸項腫硬,或赤或痛,或日晡發熱,或潰而不斂。

人參 茯苓 陳皮 貝母 香附 當歸(酒洗) 川芎 黃耆 熟地黃(酒洗) 芍藥(炒,各一錢) 炙甘草 桔梗(五分) 白朮(炒二錢)
水二盞,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後服。

胸膈痞滿,加枳實、香附(各一錢),人參、熟地黃(各八分)飲食不甘,暫加濃朴、枳實。

痰多,加橘紅、半夏。

往來寒熱,加柴胡、黃芩。

膿潰作渴,加參、耆、歸、朮。

痰多或清,加當歸、川芎。

脅下痛或痞,加青皮、木香。

肌肉生遲,加白斂、官桂。

口乾加麥門冬、五味子。

渴不止,加知母炒赤小豆。

膿不止,加參、耆、當歸。

針頭散 治一切頑瘡。瘀肉不盡及 根不化,瘡口不合宜此腐之。

赤石脂(半兩) 白丁香 沉香(各二錢) 黃丹(一錢) 人言(一錢) 輕粉 麝香(各五分)蜈蚣(一條,炙)上末,搽瘀肉上,其肉自化。若瘡口小或痔瘡,用糊和作條,陰乾 之。凡瘡久不合者,內有膿管,須用此藥腐之,兼服托裡之劑。

如神散 治瘰癧已潰,瘀肉不去,瘡口不合。

松香末(一兩) 白礬(三錢)
上為細末和勻,以香油調搽,濕瘡乾搽亦可。

芎歸湯 治便血過多,凡失血多眩暈者。

芎 當歸(酒洗,各半兩)
水盞半煎六分,食後服。

當歸龍薈丸 治瘰癧腫痛,或脅痛,似有積塊及下疳,便癰,小便澀大便秘,或瘀血凝滯,小腹作痛。

當歸(酒洗) 梔子 黃連 青皮 龍膽草(酒洗) 黃芩(各一錢) 大黃(酒炒) 蘆薈青黛 柴胡(各半兩) 木香(二錢半) 麝香(五分,另研)
上為細末,神曲糊丸。每服三十丸,薑湯下。

分心氣飲 治七情鬱結,胸膈不利,或脅肋虛脹,噎塞不通,或噫氣吞酸,惡心嘔噦,或頭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痿黃,口苦舌乾,飲食減少,日漸羸瘦,或大腸虛痞。

木通 赤芍藥 官桂 半夏(製) 赤茯苓 桑白皮 大腹皮 陳皮(去白) 青皮 炙甘草羌活(各五分) 紫蘇(二錢)

生地黃丸許白云︰一師尼患惡風體倦,乍寒乍熱,面赤心煩,或自汗。時疫氣大行,醫見寒熱,作傷寒治以大小柴胡湯雜進,數日病劇。予診三部,無寒邪,但肝脈弦長,上魚際,宜用抑陰之藥,遂用此。

秦艽 黃耆 柴胡(各半兩) 赤芍藥 生地黃(一兩,酒蒸,搗膏)為末,入地黃膏,加煉蜜少許,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烏梅湯下,日進二服。

三品錠子上品 去十八種痔。

白礬(二兩) 乳香(三錢半) 沒藥(三錢半) 牛黃(三錢) 白砒(一兩零五分)中品 去五痔、五漏,及翻花瘤、氣飲。

白礬(二兩) 白砒(一兩三錢) 乳香 沒藥(各三錢)下品 治瘰癧、氣核、疔瘡、發背、腦疽,謂之惡証。

白礬(二兩) 白砒(一兩半) 乳香 沒藥(各二錢半) 牛黃(二分)先將砒末入紫泥罐內,次用礬末蓋之,炭火,令煙盡,取出,研極細,糯米糊為錠子如線香,陰乾。 瘡內,三四次,年深五次,其根自潰。如瘡露在外,更用蜜水調搽,乾上亦可。

托裡養榮湯 治瘰癧、流注及一切不足之証。不作膿,或不潰,或潰後發熱惡寒,肌肉消瘦,飲食少思,睡臥不寧,盜汗不止。

人參 黃耆 當歸(酒洗) 川芎 芍藥 白朮(各一錢) 五味子(炒研) 麥門冬甘草(各五分) 生地黃(酒洗,蒸半日)
水二盞,薑三片,煎八分,食後服。

方脈流氣飲 治瘰癧、流注及鬱結腫塊,或走注疼痛,或心胸痞悶,咽塞不通,脅腹膨脹,嘔吐不食,上氣喘急咳嗽痰,或面目四肢俘腫,大小便秘。

紫蘇 青皮 當歸(酒洗) 芍藥(炒) 烏藥 茯苓 枳實 桔梗 半夏 川芎黃(炙) 防風 陳皮(去白,各一錢) 炙甘草 木香 大腹皮 檳榔 枳殼(炒,各五分)
上水二盞,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後服。

加減八味丸 治諸瘡愈後,口乾渴,甚則舌黃,及未患先渴。此腎水枯竭,不能上潤,以致心火上炎,水火不能既濟,故心煩躁渴,小便頻數。或白濁陰痿,飲食不多,肌膚漸削,或腿腫膝瘦,服此以升腎水降心火,諸証頓止。

五味子(二兩) 山茱萸肉 牡丹皮 山藥(各一兩) 茯苓 澤瀉(切片蒸,焙) 桂心(各半兩)生地(二兩,酒拌蒸,搗膏)
上為末,入地黃膏,加煉蜜少許,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五更初未語前或空心淡鹽湯下。

香砂六君子湯 治脾胃不健,食少作嘔,或過服涼藥致傷脾胃。

六君子湯(加藿香、砂仁)
水盞半,薑二片、棗一枚,煎七分,食遠服。

不換金正氣散 治瘡瘍,脾氣虛弱,寒邪相搏,痰停胸膈,以致發寒熱,服此,正脾氣則痰自消,寒熱不作。

蒼朮(製) 濃朴(炒) 陳皮(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藿香 半夏(製。各七分)
上水二盞,薑三片、棗二枚,煎七分,食後服。

消咽利膈湯 治積熱,咽喉腫痛,痰涎壅盛,胸膈不利,煩躁飲冷,大便秘結。

金銀花 防風 荊芥 薄荷 桔梗 黃芩 黃連(炒,各錢半) 連翹(各一錢) 玄參大黃 朴硝 牛蒡子(炒) 甘草(各七錢)
水二盞煎七分,食後服。

刺少商穴法少商穴(在手大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刺入三分許,以手自臂勒至刺處,血出則消。

若重者及成膿者,須灸刺患處。)

承氣湯 治腸胃積熱,口舌生瘡,或牙齦腫痛。

大黃 朴硝 甘草(各一錢)
水盞半煎七分,食前服。

人參固本丸 治肺氣燥熱作渴,或小便短赤如淋。此治虛而有火之聖藥也。

生地黃(酒洗) 熟地黃(酒煮爛) 天門冬(去心,酒浸爛) 麥門冬(去心,各一兩)人參(半兩)上除人參、生地黃為末,其餘搗爛成膏,入煉蜜少許,丸如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或溫酒送下。

消毒犀角飲子 治斑或癮疹瘙癢作痛,及風熱瘡毒。

犀角(磨水) 防風 荊芥(各錢半) 牛蒡子(二錢) 甘草(五分)
水盞半煎七分,入犀角水,徐徐服。

砭法治小兒丹毒,色赤游走不定。用細瓷器擊碎,取有鋒芒者一塊,以竹箸一根劈開頭寸許,夾住鋒針,以腺扎定,以兩指輕撮箸梢,將鋒 對患處懸寸許,再用筋一根擊之,芒刺其毒,血出自愈。甚者必如是而得痊,不然,毒入腹者,多不能救。

萆 湯 治楊梅瘡不拘新舊,潰爛,筋骨作痛並效。

萆 (俗名土茯苓,即土萆 。產於川者,名川萆,鮮者佳)每用木石捶碎白者二兩,煎水三盞至二盞,去渣,不拘時徐徐溫服。或久服敗毒寒涼攻擊之藥,以致脾胃氣血虛者,只以此一味為主,而加兼証之藥無妨,日常以此湯作茶服之尤妙。

雙解散 治便癰,內蘊熱毒,外挾寒邪,或交感強忍,以致精氣鬱結疼痛,大小便澀,宜用通解,更隨証調治之。

杏仁 芍藥 甘草 車前子(微炒) 澤瀉 大黃 乾薑(炮) 滑石(二錢)
上水二盞煎八分,空心服。

八正散 治積熱,小便不通,淋証,脈實。

大黃(酒炒) 山梔(炒) 甘草 桂皮 瞿麥 蓄 甘草(各一錢) 滑石(二錢)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前服。

導水丸 治便癰初起腫痛,及下疳,大小便秘。又治梅瘡初起,濕勝之時,宜先用此數服,以導其邪氣。

大黃(炒) 黃芩(各二錢) 黑丑(炒) 滑石(蝦。各四錢)
上為細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臥時溫水下。

托裡當歸湯 治潰瘍氣血俱虛,發熱,及瘰癧,諸癰。不問腫漬,皆宜服之。久服能收瘡口。

當歸 黃耆 人參 熟地黃(酒洗) 川芎 芍藥(各一錢) 柴胡 炙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後服。

加減龍膽瀉肝湯 治肝經濕熱,玉莖患瘡,或便毒懸癰,小便赤澀,或陰囊腫痛,或潰爛作痛,睪丸懸掛,痔漏脹痛,並治。

龍膽草(酒洗,炒) 澤瀉(各一錢) 車前子(微炒) 木通 黃芩 生地黃(酒洗)歸尾(酒洗) 山梔(炒) 炙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前服。濕盛加黃連,大便秘加大黃。

當歸郁李仁湯 治痔漏,大便結硬,肛門下墜,苦痛難忍。

歸尾(酒洗) 郁李仁 澤瀉 生地黃 大黃(酒炒) 枳實 蒼朮 秦艽(各二錢)大麻仁(錢半) 皂角(一錢,研末)
上水二盞煎八分,入皂角末,空心服。

秦艽防風湯 治痔漏結燥,大便作痛。

秦艽 防風 當歸(酒洗) 白茯苓 白朮(各錢半) 黃柏 陳皮 柴胡 大黃(煨)澤瀉(各一錢) 紅花 桃仁(去皮尖,研) 升麻 甘草(炙,各五分)
水二盞煎八分,空心服。

加味四君子湯 治痔漏下血,面色痿黃,脾胃虛弱,四肢乏力,飲食無味,中氣下陷不能攝血,致便血不禁。

人參 白朮 茯苓 黃耆 白扁豆(炒) 甘草(炙,各五分)為末,每服三錢,滾白湯調下。

除濕和血湯 治陽明經濕熱,便血腸痛。

生地黃 牡丹皮 生甘草(各五分) 炙甘草 黃耆(各一錢) 芍藥(錢半) 升麻(七分)當歸身(酒洗) 蒼朮 秦艽 陳皮 肉桂 熟地黃(酒浸,各三分)
水二盞煎八分,空心稍熱服。

槐花散 治腸風臟毒下血。

槐花 生地黃(酒洗,蒸) 青皮 白朮 荊芥穗(各六分) 川芎(四分) 當歸(酒洗)升麻(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空心米飲調下。

參苓白朮散大病瘡瘍愈後,脾胃不和,飲食少,或吐嘔泄瀉。

人參 茯苓 白朮 蓮子(去皮尖) 白 豆(薑炒) 砂仁 桔梗 山藥(炒) 炙甘草薏苡仁(炒,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石菖蒲煎湯調下。

小烏沉湯 治氣不調和,便血不止。

烏藥(一兩) 炙甘草(二錢) 香附米(四兩,醋製)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鹽湯下。

枳殼散 治便血,及婦人經候不調,手足煩熱,夜多盜汗,胸膈痞。

枳殼(二錢) 半夏曲 赤芍藥 柴胡 黃芩(各錢半)
水二盞,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後服。

連翹飲子 治結核不散,初起宜服,數劑之後不消,兼服八珍湯。

連翹 川芎 栝蔞仁(研) 皂角刺(炒) 甘草節 橘葉 青皮(去白) 桃仁(各一錢)
上水二盞煎一盞,食後服。

複元通氣散 治乳癰、便毒、腫痛,及一切氣滯腫毒,如打撲傷損,閃肭作痛及疝氣,尤效。

木香 茴香 青皮 陳皮 穿山甲(炒) 白芷 甘草 漏蘆 貝母(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

(《秘傳》)圍藥鐵井欄 敷一切惡毒,即收斂消腫神效。

牛糞灰(晒乾燒灰,用新瓷罐盛之乾處) 鐵線草 草烏 五倍子 白芨 白斂 貝母心陳小粉(炒極黃色,各等分,惟牛糞灰加倍用)
上為末,看疽大小,用釅醋煎熱調藥如糊,敷瘡四圍,中流錢孔,以出毒氣,乾則易之。

瘡勢甚者,如惡寒發熱,隨用飛龍活命等湯出汗,無不平安。

鐵箍散 治一切癰疽腫毒,圍之不開,走而自消。

霜後芙蓉葉 蒼耳草 山慈姑 白芷梢 川大黃 川黃柏(醋炙) 白芨面(各等分)上用水調,敷四圍,中留一孔,如乾,以水潤之。

護心托裡散 治諸腫毒疔發,曾經汗下,毒氣入心,迷悶嘔吐,服此護心。一服不消,再服之效。

滴乳香(一兩) 真綠豆粉(四兩)上研勻,每服三錢,不拘時甘草湯調服。

秘驗白芨散 治大小瘡疽,敷之即散。(無錫葉尚書傳。)白芨(八兩) 烏骨雞(焙乾) 紅藥子(四兩) 雄黃 輕粉 紅芽大 戟(各半兩)
上為末,醋調敷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