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間曰︰予聞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善言人者,必有正於己。
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明者。今余問於夫子,令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於己如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岐伯再拜稽首對曰︰何道之問也?帝曰︰願聞人之五臟卒痛,何氣使然?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效卒然而痛。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無益者,或喘動應手者,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或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陰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積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少間複生者,或痛而嘔者,或腹痛而後瀉者,或痛而閉不通者。凡此諸痛,各不同形,別之奈何?岐伯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炅則痛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寒氣客於經脈之中,與炅氣相薄則脈滿,脈滿則痛而不可按也。寒氣稽留,炅氣在上,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按之則氣血散,故按之痛止。寒氣客於俠脊之脈,則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無益也。寒氣客於衝脈,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寒氣客於背俞之脈。(云云,見背痛門。)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厥陰之脈者,絡陰器系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厥氣客於陰股,寒氣上及小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陰股。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積矣。寒氣客於五臟,厥氣上泄,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複反則生矣。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泄腹痛矣。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干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成無己云︰陰寒為邪者,則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腹中痛,太陰証也。發汗不解,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陽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東垣曰︰腹中諸痛皆因勞役過甚,咳食失節,中氣不足,寒氣乘虛而入客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經言得炅則止。炅者以熱治寒,治之正也。然腹痛有部分,臟位有高下,治之者宜分之。
《原病式》曰︰熱鬱於內而腹滿堅結痛者,不可言為寒也。故丹溪云︰積熱死血、食積濕痰皆能作腹痛,宜於各類求治之。戴氏曰︰綿綿腹痛而無增減者,寒也。時作時止者,熱也。痛有常處不走移者,死血也。痛甚欲大便,利後痛減者,食積也。大抵痛而小便不利,或得辛辣熱湯則暫止者,痰也。痛定則能食,時作時止,或肚大、青筋腫聚,往來無有休止,涎出嘔吐清水者,蟲也。
成無己云︰邪氣聚於下焦,則津液不得通,血氣不得行,或溺,或血留滯於下,是以脹滿而硬痛也。若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小便利者則是蓄血之証,小便不利者則是溺澀之証。
《脈經》曰︰脈細小緊急,病速進,在腹中刺痛。陰弦則腹痛。弦急小腹痛。尺脈緊,臍下痛。尺脈伏,小腹痛,有症疝。尺脈實,小腹痛,當利之。腹痛,脈反浮大而長者死。
心腹痛不得息,脈細小遲者生,脈大而疾者死。傷寒,脈陽澀陰微,腹中急痛,裡有虛寒。
《此事難知》云︰傷寒中脘痛,太陰也,理中湯、黃耆建中湯之類。臍腹痛者,少陰也,四逆湯、真武湯、附子湯之類。小腹痛者,厥陰也,重則正陽散、回陽丹;輕則當歸四逆湯之類。若腹痛雜病,四物苦楝湯、酒煮當歸丸之類。夏月腹痛,肌熱惡寒、脈洪數,屬手太陰、足陽明,黃芩芍藥湯主之。四時腹痛,芍藥甘草湯主之。
丹溪曰︰腹痛脈弦者多屬食積,宜溫散之,如煨乾薑、炒蒼朮、川芎、白芷、茱萸、香附之類是也,不可峻用利藥攻下之。蓋食得寒則凝,熱則化,更兼行氣快氣藥助之,無不愈者。
凡痛必用溫散,以其鬱結不行、阻氣不運故也。脈滑者是痰,痰因氣滯,宜導痰解鬱,二陳湯加台芎、蒼朮、香附之類是也。
腹痛以手按之而痛甚者,手不可近者,皆實也,宜大黃、芒硝之類下之。瘦黑人是實熱,宜下之。跌撲損傷而痛,是瘀血,宜桃仁承氣東加當歸、紅花、蘇木下之。腹大痛,脈沉細實,附子理中湯合大承氣湯下之。飲食過傷而腹痛者,宜木香檳榔丸下之。壯實與初病之人元氣未虛,宜下之。虛人與久病者,宜升之、消散之。中氣不足,脾胃虛弱之人,傷飲食而腹痛,宜調補胃氣並消導藥,用人參、白朮、山楂、神曲、枳實、麥芽、木香、砂仁之類。若腹痛不禁下者,宜川芎蒼朮湯以治之。川芎、蒼朮、白芷、香附子、茯苓、滑石、薑,水煎服。小腹因寒而痛,宜用桂、吳茱萸,甚者附子湯。因寒氣而作腹痛者,小建中湯加官桂、乾薑、台芎、蒼朮、白芷。或小腹實痛,用青皮以行其氣。因熱而痛者,二陳湯加黃 、黃連、梔子,痛甚者加炒乾薑從之。若腹中常有熱而痛,此為積熱,宜調胃承氣湯下之。腹中鳴聲,乃火擊動其水也,蓋水欲下,火欲上,相觸而然,用二陳湯加梔子、芩、連之屬。腹痛宜分三陰部分而治,中脘太陰,臍腹少陰,小腹厥陰也。肥白人腹痛多是氣虛濕痰,宜半夏、人參、二朮。芍藥止治血虛腹痛,餘俱不治,以其酸寒收斂而別無溫散之功。臍下忽大痛,人中黑色者死。有卒然心腹大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唇青厥逆,死在須臾。此內因食積,外感寒邪,名乾霍亂之候也,宜急以鹽湯灌之,而以鵝翎探吐取涎而愈。若夫清痰留滯於胸腹之間,食積鬱結於腸胃之內,皆能令人腹痛。
清痰作痛者,控涎丹、小胃丹之類。食積為患者,保和丸、枳朮丸之類消之,枳實導滯丸、木香檳榔丸之類下之。濁氣在上者涌之,清氣在下者提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結者散之,留者行之,此治之要也。
一人六月投淵取魚,至秋水涼,半夜忽小腹痛甚,大汗,脈沉弦細實,重取如循刀刃責責然。與大承氣東加桂二服,微利痛止。仍連日於酉時複痛,每與前藥得微利痛暫止。又以前藥加桃仁,下紫黑血數升。依時腹痛,脈雖減而責責然猶在。又於前藥加附子,下紫黑血如破絮者二升而愈。又傷食,酉時複痛在臍腹間,脈和,與小建中湯一服愈。
一少年自小面微黃,夏間腹大痛,或與小建中湯加丁香不效。加嘔吐清汁,又與丁沉透膈湯一帖,不食困臥,痛無休止不可按,又與阿魏丸一粒,夜熟不寐,左脈沉弦而數,關尤甚,上右滑數實。與大柴胡加甘草四帖下之,痛嘔雖減,食未進,以小柴胡去參、苓加芍藥、陳皮、黃連、生甘草二十帖,安。
一婦人腹常痛隱隱,常燒磚瓦之物熨之,面胸畏火氣,六脈和,皆微弦,苫夜不寐一年久。
眾人作心病治,遂覺氣自下沖上,形不瘦。予謂肝受病,與防風通聖散吐之,時寒,加桂入薑汁調之,日三四次。夏稍熱,與當歸龍膽丸間枳朮丸服一月愈。
一人中脘作痛,食已,口吐血,紫霜色,二關脈澀,乃血病也。因跌仆而致。以推陳致新之劑,吐出血片碗許而安。
(東垣)草豆蔻湯 治臍腹虛寒疼痛。
澤瀉(一錢) 木香(三分) 神曲(四分) 半夏(製) 枳實(麩炒) 草豆蔻 黃耆 益智仁甘草(炙,各五分) 青皮 陳皮(各六分) 川歸 茯苓(各七分)
上咀,水煎服。
(仲景)桂枝加芍藥湯 治腹滿時痛,脈弱。理中湯治霍亂頭痛,身寒腹痛。小建中湯治傷寒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真武湯治腹痛下利、四肢沉重。四逆湯治傷寒下利腹痛,四肢逆冷。霹靂散治腹痛脈欲絕。當歸四逆湯治傷寒小腹急痛。(以上方並見傷寒門。)
桃花湯 治腹痛、下利膿血、小便不利。
赤石脂(一兩,咀) 乾薑(一錢) 粳米(一合)水煎食前服。
(東垣)濃朴溫中湯 治胃虛腹滿疼痛。
濃朴(薑製) 陳皮(各一錢) 茯苓 草豆蔻 木香 甘草(各五分) 乾薑(三分半)
上咀,水盞半,薑五片,煎八分,不拘時熱服。
益胃散 治因服寒藥過多,致腹痛不止。
人參 濃朴 甘草 白豆蔻 薑黃 乾薑 砂仁 澤瀉(各二分) 益智(六分) 陳皮(七分)黃(七分)
上咀,水盞半、薑五片,煎八分熱服。
酒煮當歸丸 治小腹寒痛,及婦人白帶 疝、大寒等証。
茴香(半兩) 黑附子(炮) 良薑(各七錢) 當歸(一兩)
上咀,好無灰酒一升半煮,酒盡焙乾,入後項藥︰甘草(炙) 苦楝(生用) 丁香(各半兩) 木香 升麻(各一錢) 柴胡(二錢) 炒黃鹽全蠍(各三錢) 玄胡索(四錢)上與前四味同為細末,酒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淡醋湯下。忌油膩冷物酒麵。
芍藥甘草湯 治四時腹痛。
白芍藥 炙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四錢,水盞半、薑五片,煎八分溫服。
《元戎》云︰腹痛脈弦傷氣用本藥。脈洪傷金,加黃芩;脈緩傷水,加桂枝;脈遲傷火,加乾薑;膩澀傷血,加當歸。
加減小柴胡湯 治寒熱脈弦,腹中痛。
本方去黃芩加芍藥。
黃芩芍藥湯 治腹痛,脈洪大。
黃芩 白芍藥 甘草(各等分)水加薑煎服。
黃連湯 治胸中有熱,胃中有邪。
黃連 甘草(炙) 乾薑 桂枝 人參(各二錢) 半夏(半合)
上咀,水盞、棗二枚煎服。
(《元戎》)四物苦楝湯 治臍下虛冷,腹痛。
四物湯(二兩) 玄胡索 苦楝(各半兩)咀水煎服。
(仲景)桂枝加大黃湯 治腹滿時痛,煩躁。
桂枝 生薑(各三錢) 芍藥(六錢) 大黃(一錢) 甘草(二錢)
上咀,水盞半,薑三片、棗二枚煎服。
調胃承氣湯 大陷胸湯 大承氣湯 小胃丹(並見寒門)
內關(二穴,在掌後橫紋三指是穴,灸三壯。) 中脘(一穴) 氣海(一穴,在臍下一寸五分。小腹痛欲死者,灸之生。)
《子母秘錄》︰治腹痛,白砂糖一兩,以酒三升煮服,不過再服即愈。
《圖經》云︰心腹冷氣掬痛者,以菖蒲二寸捶碎,吳萸煎湯熱飲之。
《古今錄驗》范汪方︰治胸腹痺痛,逆氣膈中,飲不下,小草丹小甘草、桂心、蜀椒(去汗)、乾薑、細辛(各三兩)、附子(三分炮),六物各搗為末和勻,蜜丸彈子大。先食米汁下,日三丸,以不痛為度。忌油膩生冷。
《道藏經》︰治卒腹痛,舌上寫風字,又紙上寫蜈蚣,二字相交吞之。
又方︰用食鹽炒一大把,熱水送下。多飲取吐即瘥。
又方︰治心腹脹痛、短氣欲絕或已絕,以梔子十四枚、豆豉七合,以水二升先煮豉取一升三合,絞去渣,納梔子更煎取八合,又絞去渣,服半升而愈。不愈者盡服。
盂詵方︰治臍下絞痛,木瓜一二片、桑葉七片、大棗三枚打碎,以水二升煮取半升,頓服即瘥。
《肘後方》︰治心腹俱脹痛,短氣欲死或已絕,官桂三兩切,以水一升二合煮八合,去渣頓服。無桂用薑亦可。
《食療》云︰治五臟冷痛心腹痛,以胡椒(二十一粒)擂熱酒服。
藏氣法時論曰︰肝病兩脅痛引少腹、善怒,何謂?夫肝厥陰經脈,自足而上,環陰器,抵少腹,又上貫肝膈布脅肋,故兩脅下痛引少腹。
刺熱篇云︰肝熱亦令脅痛,手足燥,不得安臥。
咳論云︰肝咳之狀,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腳下滿。脾咳亦能右 下痛,陰陰引肩背。 亦脅也。
與痛論云︰寒氣客於厥陰之脈,故脅引少腹而痛。以歲運論之,歲木太過,金反勝之則脅痛。歲火太過,水反勝之,胸中痛,脅支滿痛。歲金太過,病兩脅下小腹痛。木勝金複,則胸脅暴痛,下引少腹。
六元正紀曰︰木郁之發,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 脅,咽膈不通,飲食不下。
至真要大論曰︰陽明在泉,心脅痛不能反側。
繆刺篇云︰邪客於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咳而汗出,邪客足太陽之絡,令人拘攣背急引脅痛。
標本論曰︰心病先心痛一日,咳,傳肺,三日肺傳肝,脅支痛而滿。肝病頭目眩,脅支滿痛也。
仲景論,傷寒三日少陽經,耳聾脅痛,此是肝膽二經之病也,治以小柴胡湯。
肝位於左,以藏血也,肝血蓄於左脅,作塊而痛者,為肝積,名肥氣。肺位於右,以行氣也。肺氣鬱於右脅,痞硬而痛,咳喘為肺積,名曰息賁也。而脾所系於右,其經濕勝,故痰飲流注右脅,右脅痛者悉是痰氣。丹溪云︰有肝火盛,木氣實,有死血,有痰流注。
兩脅俱痛,當分內外之因。內因七情氣結,飲食過度,冷熱失調,顛仆傷形者,或痰積流注,氣血相搏,皆能為痛,此內因也。傷寒,少陽耳聾脅痛,風寒所襲而為兩脅作痛,此外因也。
《內經》曰︰肝脈搏堅而長,色不澤,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若軟而散,其色澤者,當病溢飲者,暴渴多飲而溢入於肌膚腸外也。肝脈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若脅下痛有氣支滿引小腹而痛,時小便難,苦目眩,頭腰背痛,足為逆寒,時癃,婦人月水不來,時無時有,得之少時,有墜墮。脈雙弦者,肝氣有餘兩脅作痛。(雙弦者,兩手俱弦也。脅痛脈沉澀是郁。細緊或弦者怒氣。弦澀者順,洪大者逆。脈弦而急,脅下如刀刺,狀如飛尸,不死。)
丹溪云︰治脅痛要分人之肥瘦強弱。肥白人氣虛,發寒熱而脅下痛,用參、 補氣,柴胡、黃芩退熱,木香、青皮調氣。瘦人寒熱脅痛多怒者,必有瘀血,宜桃仁、紅花、柴胡、青皮、大黃之類行之。
肝火盛木氣實而脅痛者,或因怒氣太逆,肝氣鬱甚,謀慮不決,風中於肝,皆使木氣甚,火盛則肝急矣。經云︰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撫芎、蒼朮或小柴胡湯之屬。
痰積流注厥陰之經,亦使脅下痛,病則咳急引脅痛,有郁而兼痰者,宜用二陳湯加南星、半夏、蒼朮、川芎、香附之屬開鬱行痰。痰甚者加芥菜子,痰在脅下,非芥菜子不能除故也。
肝火盛者,用當歸龍薈丸、瀉青丸,皆要藥。
死血、瘀血、惡血停留於肝,歸於脅下而痛,其病則自汗,按之益痛甚,宜破血行氣,以桃仁不去尖、紅花、川芎、香附、玄胡索、青皮及複元活血、當歸導滯等藥。
氣弱人脅下痛,脈細緊或弦,多以勞役怒氣得之,宜八物東加木香、青皮,或加官桂。
破滯氣須用青皮,青皮乃肝膽二經之藥。多怒、脅下有積滯者並氣實者因宜。若經病久人虛、二經不足者,皆當用補藥中少加青皮可也。
右脅痛多屬脾經氣滯而致,痰飲流注不行,久則成著,名曰痞氣,必以二陳湯加辛散之藥,吳茱萸、白豆蔻之屬。甚者可用廣朮潰堅湯,間服補中益氣湯,庶得兩全而無傷也。
左脅痛以柴胡為君,加佐使川芎、青皮、龍膽草之類,當歸龍薈丸亦可用。血積者加血藥。
兩脅走痛者用控涎丹,以其有芥菜子之功也。
發寒熱脅下痛,似覺有積塊,必是飲食過傷勞力所致,宜用龍薈丸。痛不得舒伸者,亦宜龍薈丸蜜丸服。
脅下有食積一條杠者起,用吳茱萸、炒黃連。
凡脅痛偏於左者,皆肝經積滯,或中風寒,或肝膽實火,宜詳虛實而治之。右偏痛者,皆屬脾肺,為食積,為痰飲兼咳而有痰是也。若脅下鳴而有水聲者,飲也。咳而先面腥臭氣,肺傷也。內支滿,目眩,前後血下,肝血也。此年少人醉以入房,肝傷氣竭,皆致脅病如是也。
(仲景)小柴胡湯 治傷寒少陽經胸脅痛及耳聾。(方見傷寒門。)(河間)分氣紫蘇飲 治腹脅疼痛,氣促喘息。
紫蘇葉 桔梗 桑白皮(蜜炙) 草果仁 陳皮 大腹皮(酒洗) 茯苓 甘草(各三分)
上咀,水盞半,薑三片、白鹽少許,煎七分,空心溫服。
(河間)葛根湯 治脅下疼痛不可忍。
桂枝 川芎 細辛 葛根 防風(各八分) 芍藥 枳殼 麻黃 人參 甘草(炙,各四分)
上咀,水盞半,薑三片煎一盞,食遠溫服。
枳殼煮散 治悲哀煩惱有傷肝氣,致兩脅骨痛,筋脈拘急,腰腳重滯,股脅攣痛,四肢不舉。
大治脅痛。
防風 川芎 細辛 枳殼(炒) 桔梗(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葛根(八分)
上咀,水二盞、薑三片,煎八分,食遠溫服。
(河間)當歸龍薈丸 瀉肝火大盛之要藥。因內有濕熱,兩脅痛甚。
當歸 龍膽草 梔子仁 黃連 大黃(酒蒸) 蘆薈 青黛(各半兩) 木香(二錢半) 麝香(半兩,另研)上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薑湯下。一方加柴胡、青皮。
(丹溪)左金丸 瀉肝火,行濕,為熱甚之反佐。
黃連(六錢) 吳茱萸(一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滾薑湯下。不用茱萸,名柳青丸。
大柴胡湯 治脅痛,口燥渴飲水,痛不可忍宜此。(方見傷寒門。)
十棗湯 治病肝氣實者可用,甚效。(方見痰門。)
木通散 治男婦脅肋苦痛。
木通 青皮 川楝子(取肉,一兩,用巴豆去殼半兩同炒黃,去巴不用) 蘿蔔子(炒)莪朮 木香 滑石(各半兩)
上為細末,蔥白湯調食。每服三錢,煎服即愈,甚者不過三服。
枳殼散 治脅痛如有物插。
枳殼(炒,二兩半) 甘草(炙,七錢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食遠蔥白湯調服。
(東垣)枳芎散 治左脅肋刺痛不可忍。
枳實(炒) 川芎(各六錢) 甘草(炙,二錢)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盞半、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前溫服。或為末酒調服。
(東垣)異香散 治腹脅痞悶。
莪朮 三棱 益智仁 甘草(各錢) 青皮 陳皮(各五分) 石蓮肉 濃朴(薑製,三分)
上咀,水盞半、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溫服。
(《局方》)廣朮潰堅湯 治右脅作痛,有塊連胸引背,麻木牽痛。(方見積聚門。)(《局方》) 推氣散 治右脅痛甚,脹滿不食。
片薑黃 枳殼(麩炒) 桂心(各半兩) 甘草(炙,三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薑湯調下。
流氣飲子 治五臟不和,三焦氣壅,心胸痞悶,腹脅脹痛,吐嘔不食。(方見氣門。)
木香檳榔丸 治氣積食滯脅痛。(方見氣門。)
氣針丸 治久積風壅,心胸築痛,兩脅似有針刺,疼痛不可忍,六脈沉伏 按之不可近。此藥屢試神效,常服疏肝氣止痛。
木香 檳榔 青皮 陳皮 大黃(各四兩) 牽牛(炒半生半熟,取頭末,半斤)
上為細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送下。
破血散滯湯 治傷損血滯,脅下痛。
防風 羌活 中雄(各一錢) 蘇木(錢半) 連翹 歸尾 柴胡(各二錢) 水蛭(三錢,炒煙盡) 麝香(少許,二味另研)
上作二服,每服水一盞、酒二盞,煎一盞,調水蛭、麝香末空心服。
芍藥散 治婦人血積脅痛。
白芍藥 玄胡索(炒) 肉桂(各一兩) 香附子(二兩半) 醋(一升) 鹽(半兩,同煮乾)
上為極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白湯調服。
(《局方》)加味二陳湯 治右脅痰積痛。導痰湯 治痰積流注。(二方並見痰門。)
香橘湯 治七情所傷,中脘不快,痰氣。
香附子(炒) 橘紅 半夏(製,各二三錢) 甘草(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盞半、薑五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化氣湯 治諸脅痛皆生於氣,又治息積癖於脅下,偏脹,不思飲食,痰因氣滯,及治心脾痛,嘔吐酸水,丈夫小腸氣,婦人脾血氣。
砂仁 桂心 木香(各二兩) 茴香 丁香 青皮 陳皮 白薑(炮) 莪朮(煨,各四兩)胡椒 沉香(各一兩) 甘草(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薑蘇鹽湯空心調服。
貼脅痛 用芥菜子水研服。或琥珀、或吳茱萸醋研敷。
灰醋炒熱熨之,或蔥或艾、韭菜皆可熨之。
治卒脅痛不可忍者,以蠟繩橫度兩乳中間,屈繩從乳橫,以趨痛脅下,灸繩盡處三十壯,更章門(二穴,在大橫骨外直季脅端,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各七壯。) 丘墟(二穴,在外踝下如前陷中,去臨泣三寸,灸三壯,針入五分。)
以手交項上相提自極,治脅下痛。坐地交兩手著不周遍握當挽。久行,實身如金剛,令息調長,如風雲如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