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曰︰真心痛者,寒邪傷其君也,手足青至節,甚則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厥心痛者,乃寒邪客於心胞絡也。
舉痛論云︰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則血脈泣,脈泣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則痛止矣。重感於寒則痛久矣。
《針經》曰︰足太陰之脈,其支者複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是動則病舌根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心中急痛。胃病者,腹 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
《脈經》曰︰憂愁思慮則傷心,則苦驚喜忘善怒。心傷者,其人勞倦則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徹背,其脈弦,此心臟傷所致也。
《病機機要》曰︰諸心痛者,皆少陰厥陰氣上沖也。有熱厥心痛者,身熱足寒,痛甚則煩躁而吐,額自汗出,知為熱也。其脈浮大而洪,當灸太溪及昆侖,謂表裡俱瀉之,是謂熱病汗不出,引熱下利,表汗通身而出者愈也。灸畢服金鈴子散則愈,痛止服枳朮丸去其餘邪也。有火實心中痛者,因氣而食,卒然發痛,大便或秘,久則注悶,心胸高起,按之愈。痛不能飲食,急可利之,利後以本湯去其餘邪也。有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便溺清利,或大便利而不渴,氣微力弱,急以朮附湯溫之。寒厥暴痛非久病也,旦發夕死,急當救之。是知久病無熱,暴病非寒也。此寒熱厥痛,與夫大實心痛者治法已詳。又有久病氣血虛損及素作勞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虛痛也。故錢氏心虛者炒鹽補之,《圖經》《衍義》中牡蠣治心痛,則蠣粉與鹽實得之矣。
陳無擇云︰十二經絡各感六淫,則其氣閉塞,鬱於中焦,氣與邪爭,發為疼痛。足厥陰心痛,兩脅急引小腹連陰股相引痛。手心主痛徹背,心煩掌中熱,咽乾目黃赤脅滿。足太陰心痛,肚腹脹滿,澀澀然大便不利,膈閉咽塞。手太陰心痛,短氣不足以息,季脅空痛,遺矢無度,胸滿煩心。足少陰心痛,煩劇面黑,心懸若飢,胸滿,腰脊痛引背 。諸經心痛,心與背相引,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諸府心痛,難以俯仰,小腹上沖,卒不知人,嘔吐泄瀉。此皆諸經諸俞諸府涉邪所致,病屬外因。
五臟內動,沮以七情,則其氣痞結,聚於膻中。經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與厥陰心胞絡之經同一機也,每每雲心痛皆是此經之病,世人鮮有言之者。又中脘氣與血搏為疼痛,此為胃脘痛。肝心痛者,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真心痛者,寒邪傷其君也,手足青至節,甚則旦發夕死,夕發旦死。脾心痛者,如針錐刺其心腹,蘊蘊然氣滿。肺心痛者,若從心間起動,作痛益甚,色則不變。腎心痛者,與背相引,善,如物從後觸其心,身傴僂。胃心痛者,腹脹滿,不下食,食則不消。皆臟氣不平,喜怒憂郁所致,屬內因。
飲食勞逸,觸忤非類,使臟氣不平,痞隔於中,食飲遁積,變亂腸胃,發為疼痛。或飲啖生冷果實,中冷不能消散,結而為積,遇食還發,名積心痛及其臟寒生蛔致心痛者。所謂九種心痛,曰飲,曰食,曰風,曰冷,曰熱,曰悸,曰蟲,曰疰,曰去來痛者。除風熱寒屬外所因,餘皆不內外因。又婦人惡血入心脾經,發作疼痛,尤甚於諸痛。更有卒中客忤,鬼擊尸疰,使人心痛,亦屬不內外因。
丹溪曰︰心痛即胃脘痛也,雖日數多不吃食不死。若痛方止便吃物還痛,必須三五服藥後方吃物。痛甚者脈必伏,用溫藥附子之類,不可用參、朮。
楊仁齋曰︰紫之奪朱,相去一間耳,而毫厘疑似,實霄壤焉。夫心為五官之主,百骸之所聽命者也。心之正經果為風冷邪氣所干,果為氣血痰火所犯,則其痛徹背,脅脹胸煩咽乾,兩目赤黃,手足俱青至節,朝發而暮殂矣。然心之胞絡與胃口相應,往往脾痛連心,或陽虛陰厥亦令心下急痛,或他臟之邪亦有客乘於心者。是則心之別脈受焉爾,真心之痛豈容比之如是乎?
《脈經》曰︰脈短而數者心痛。澀則心痛。脈陰弦為心痛。心脈微急為痛。心脈微大為心痺引背。痛甚者脈必伏。心痛脈俘大弦長者死。沉細而遲者生。
凡心痛,明知身受寒氣,口傷寒物,於初得之時宜用溫散或溫利之藥,如豆蔻丸之類。
稍久則成鬱熱,《原病式》中備言之矣。若久病鬱熱者,欲行溫散,寧無助火為病乎?由是古方多以山梔為主,加熱藥為向導,則邪易伏病易退,正氣複而愈矣。用山梔十五枚去皮炒濃煎,佐以薑汁,令辣服之,或加川芎一錢,或以二陳加川芎、蒼朮,倍山梔煎服,甚者加乾薑。輕者以麻黃桂枝之類散之,或以桔梗、韭汁開提之,重者加石 。
因平日喜食熱物,以致死血留於胃口而痛者,宜桃仁承氣湯下之,或玄胡索一兩半,桂、滑石、紅花、面各半兩,桃仁三十枚,蒸餅丸服。有勞役太甚,飲食失節,中氣不足,或寒邪乘虛而客,或久不散郁而生熱,或素有熱,虛熱相搏結於胃口而痛,或食積痰,或乘氣而食相郁不散,停結胃口而痛也。
蟲痛者,面上白斑唇紅,有痛後便能食,時作時止者是也。上半月蟲頭向上易治,下半月向下難治。先用肉汁及蜜吃下,引蟲頭向上,然後用打蟲藥苦楝根、錫灰之類治之。(或痛而坐臥不安,自按心腹時大叫,或青或黃,唇緩口吐清水,目無光彩者,蟲痛也。取蟲九、安蟲散並見蟲門。)心膈大痛,攻走胸背發厥,諸藥不納者,就吐中以鵝翎探吐之,出積痰碗許而痛立止。凡用純寒熱之藥,必以甘草緩其寒熱之勢。凡心痛用梔子並劫藥,止之後又發者,前藥必不效,以玄明粉一服立止。氣實者用牡蠣粉一二錢酒下,客寒犯胃者,白朮附子湯。
溫飲響聲而痛者,小胃丹下之。食積急痛者,備急丸。
(《濟生》)加味七氣湯 治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氣為病,發則心腹刺痛不可忍者,或外感風寒濕氣作痛,亦宜服之。
半夏(製,錢半) 桂心 玄胡索(炒去皮,各一錢二分) 人參 乳香 甘草(各五分)
上水盞半,薑五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愈痛散 治急心痛、胃痛。
五靈脂(炒去石) 玄胡索(炒) 莪朮(炮) 當歸(酒洗) 良薑(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四錢,熱醋湯調下無時。
七氣湯 治七情之氣鬱結,心腹痛不可忍。(方見氣門。)
玄胡索散 治卒心痛久不愈者。
玄胡索(一兩) 甘草(炙,二錢)
上水二盞煎一盞服。如吐逆者,分作三五次服。
勝金散 治卒心痛。
桂枝 玄胡索(炒) 五靈脂 當歸(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陳皮湯送下。
(《良方》)鐵刷散 治心脾積痛,婦人血氣刺痛,久病惡心,腸滑泄瀉。
良薑(炒,二兩) 茴香(七錢,炒) 蒼朮(製) 甘草(炙,各二兩八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薑鹽湯調下。
(《局方》)沉香降氣湯 治陰陽不和,心腹刺痛。(方見氣門。)(《局方》)蘇合香丸 治卒心痛,用生薑陳皮湯調下。(方見中風門。)(《家秘》)祛痛散 治諸般心氣痛,或氣滯不行,攻刺心腹,痛連胸脅小腸,吊疝及婦人血氣刺痛,立有神效。
青皮 五靈脂(去石) 川楝子 穿山甲(各二錢) 良薑(香油炒) 玄胡索 沒藥(各一錢半) 沉香(一錢) 大茴香(二錢) 檳榔(錢半)木香(一錢二分) 砂仁(少許)
上咀,用木鱉子去殼一錢二分,同前藥炒令香焦燥,去木鱉不用,共為細末。每服一錢,加鹽一星,用酒或滾水送下。此方屢用無不應驗,故附於後。
(《直指》)落盞湯 治急心痛。
陳皮 香附子 良薑 吳茱萸 石菖蒲(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煎熟。先以香油三五點在盞內,將藥淋下服。
桂枝四七湯 治風冷寒邪客搏,心腹作痛。
桂枝 白芍藥 半夏(製,各一兩) 白茯苓 濃朴 枳殼 甘草(各半兩。炙) 人參紫蘇(各一錢)
上咀,每服四錢,薑七片、棗二枚煎,食前服。
大沉香丸 治冷氣攻沖心腹刺痛,亦治卒暴心痛。
沉香 乾薑(炮) 薑黃 辣桂 檀香(各二兩) 白豆蔻仁(一兩) 白芷 甘草(炙)甘松(洗焙) 天台烏藥(各四兩) 香附(半斤,炒)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前薑湯嚼下,或薑煎服。
薑桂飲 治心腹刺痛。
良薑 辣桂(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米飲調下。
卻痛散 治心氣冷痛不可忍。
五靈脂(淨炒) 蒲黃(各一錢) 肉桂 石菖蒲 當歸 木香 胡椒(各錢半) 川烏(炮,二錢)
上作一服,水盞半煎一盞入鹽、米醋少許,食前服。
朮附湯 治寒厥心痛,手足逆冷,通身冷汗,脈微氣弱。
白朮(九錢) 附子(四錢半) 甘草(炙,錢半)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盞半、薑二片煎,食前服。
神捷丸 治急心痛不可忍,渾身手足厥冷,嘔吐冷沫。
吳茱萸(湯泡) 乾薑(炮) 肉桂(去皮) 蓬朮(煨) 附子(炮去皮臍)川芎(各等分)
上為細末,醋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醋湯送下。
二胡散 治冷氣心痛,及疝氣心腹痛。
玄胡索 胡椒(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溫酒調服。
四製良薑丸 治冷氣心痛。
良薑(四兩,分作四分製︰一分用陳壁土同炒黃去土,一分用斑蝥三十四個同炒黃去斑描,一分用巴豆三十四個去殼同炒黃去豆,一分用陳倉米四合約炒黃去米。)吳茱萸(一兩,揀淨酒浸一宿。)上將吳茱萸同製良薑再炒,碾為細末,用浸茱萸酒煮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更看病患腹中冷熱加減,空心薑湯下。
蜜附湯 治冒涉風邪,入腹拘急疼痛,或吐或瀉,狀如霍亂。
附子(一個,去皮臍切作片,以蜜炙令熟,以附黃色為度,以湯洗去蜜,切片)桂心 芍藥(各一錢) 炙甘草(五分)
上作一服,水盞半,薑五片、棗一枚煎,食前溫服。
金鈴子散 治熱厥心痛,或發或止,久不愈者。
金鈴子肉 玄胡索(各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白湯亦可。
靈脂酒 治熱氣乘心作痛。
五靈脂(去石) 玄胡索 沒藥(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連茱丸 治熱乘心痛。
黃連(炒) 山梔(炒) 滑石 吳茱萸(泡,各五錢) 荔枝核(燒存性,三錢)
上為末,薑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山梔丸 治前証。
山梔子仁(炒黃色) 為末,三湯調粥糊丸,挾加草豆蔻仁,炊餅丸服。
白朮半夏丸 治氣血痰熱心痛。
白朮(半兩) 半夏 砂仁 白芍藥 當歸(各三錢) 桃仁 黃連 神曲(炒) 陳皮(各一錢)吳茱萸(錢半) 僵蠶 人參 甘草(各一錢)
上為末,蒸餅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白朮白芍藥丸 治同前。
白朮(三錢半) 白芍藥 陳皮 當歸尾(各二錢半) 人參 黃連(炒,錢半) 吳茱萸(五分)為末,如前法服。
山梔香附丸 治氣實心痛。
山梔子(炒焦,六錢) 香附子(一錢) 吳茱萸(湯泡,一錢)
上為末,蒸餅丸,小豆大。生地黃、薑煎湯送下五十丸。
蕪荑散 治大人小兒蟲咬心痛。經云︰蟲貫心則殺人,欲驗之,大痛不可忍,或吐青黃綠水涎沫,或吐蟲出,發有休止,此則蟲心痛也。宜速療之。
蕪荑 雷丸(各半兩) 干漆(捶碎炒煙盡,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水調服不拘時。甚者不過三服,小兒每服五分。
(《御藥》)妙應丸 治九種心痛,積年 瘕癖塊,或大或小,或因傷寒疼痛,發作無時,或心堅結,上沖胸痞,氣攻兩脅,嘔逆苦水,或喉癢煩悶,吐蛇蟲。
京三棱 石三棱 雞爪三棱 青皮 濃朴 砂(另研) 肉豆蔻 白豆蔻 檳榔(各一兩)木香 干漆(炒,各六錢) 巴豆霜(研,五錢)上除巴霜、 砂外,同為細末,入霜 研勻。以原浸藥醋打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四丸,食後醋湯下。
煮黃丸 治大實心痛、心胸高起,按之愈痛。
雄黃(研,半兩) 巴豆(去皮油研,半兩)上入白麵二兩研勻,水丸,梧桐子大。漿水煮十二丸,熟漉起,入冷漿水內令沉,每一時用浸藥冷漿下一丸,日盡十二丸。如得利,不可再進,宜服 本湯。
本湯 去餘邪,治大實心痛,服煮黃丸後用此。
本(半兩) 蒼朮(米泔水浸炒,一兩)為咀,分二帖水煎服。
雷丸鶴虱散 治心痛三十年不瘥,每月上旬日服,殺蟲效。
雷丸 鶴虱 貫眾 野狼牙 桂心 當歸 檳榔(各八分)
上為末,空心煮蜜水半雞子許,服方寸匕,日二服。若重不過三服瘥。忌生蔥、生冷油膩、豬、魚、小豆、大蒜等物。
(丹溪)玄桂丸 治死血留胃脘,當心作痛。
玄胡索(兩半) 滑石 紅花 官桂 紅曲(各半兩) 桃仁(三十粒)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四十丸,薑湯下。
立應散 治婦人血刺心痛。
玄胡索(一兩,炒)為細末,每服二錢,用熱酒調服,米飲亦可。
《外台》方︰治卒心痛,乾薑為末,米飲調服一錢。
一方︰用明礬、石榴皮末各五分,白湯調下,不拘時。
《聖惠方》︰治心痛一時無藥,用伏龍肝(即灶心土)為末,每服一錢。冷痛酒調,熱痛水調服。
又方︰用東引桃枝銼一搗,酒一升煎半升頓服。
治諸般心痛︰用玄胡索、草果、五靈脂、沒藥等分為末,酒調服方寸匕,不拘時。
《肘後方》︰治心痛,嫩槐枝一握銼,水二盞煎一盞,分二次熱服。
又方︰用枯礬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有蟲者次用苦參一撮,以無灰酒煎服。
《千金方》︰治心痛用桃仁七枚去皮尖,生為末,水調服。
又方︰用檳榔二兩、陳皮二兩為末,空心蜜湯調服方寸匕。
又方︰治卒心痛,用麋角截破炙黃為末,酒調服。
又方︰用菖蒲三寸切煎湯,擂胡椒末七粒,服之立止。
又方︰治心痛諸藥不效,用萱草根一寸,磨醋一杯,溫服止。
《傳信方》︰蟲咬心痛,用白熟艾一升,水三升,煎一升,去渣頓服,若有蟲當吐出。
又方︰治前証,用香油鹽調,熱服一盞。
一方︰用楝根皮煎濃湯一盞服。
一方︰治心痛,用干雞屎炒焦為末,又入乾薑片同炒,將焦研為末。每服一錢,酒調下。
一方︰治蟲咬心痛,面青口中沫出臨死者,用 蓄十斤、水一石,煎去渣,再煎如飴。空心服,蟲自下。重者再服,須通宿勿食。
《兵部手集》方 治久心痛十年五年者,隨手效,小蒜用釅醋煮頓服,此後再不發。
大抵人病胸膈心腹疼痛,動輒飲食勞倦所傷,則脾氣為之鬱滯,或犯寒暑濕熱及食積痰氣,脾受之而作心痛,此脾痛也,非心也。心痛門具九種之痛,從可審矣。凡脾家作痛,每每停聚不散,或滿或脹,或不思食,膈間水聲,食物相觸則作疼痛。其有乍作乍止、來去無定、嘔吐清水、面白無常者,蟲痛也。雖云知其脾家作痛,亦當察其所傷之殊而分治之。痛止之後尤當調養脾胃正氣,節慎起居飲食,不使複傷,可謂標本兼該而不遺矣。《直指》云︰療病如瀚衣,必去其垢污,而後可以加漿飾,斯言得之矣。
脾虛積黃而痛,胃苓湯;胃虛感冷而痛,理中湯。內傷發熱不食,胃口作痛,補中益氣加草豆蔻,熱痛加梔子、肥子。心脾中脘當心痛,或痞氣不食,用草蔻炒三棱、白朮各一兩、白豆蔻仁、桂枝、小草遠志、莪朮、丁香、木香、藿香、炊餅丸,梧桐子大,薑湯下三十丸。實痛者,手不可近,六脈沉細甚,有汗,大承氣加桂;強壯痛甚者,加桃仁、附子。小腹虛作痛,小建中湯。寒熱嘔吐而痛,脈沉弦大,柴胡湯。脾胃不和而痛,大安丸。冬寒停飲,桂黃散。咳逆上氣,痰飲心痛,海蛤粉 、栝蔞仁蒂等分,研細和勻,米麵糊為丸服。丹溪治脾痛用海粉佐以香附末,用川芎、山梔、生薑汁煎辣湯調服為佳。有脾痛大小便不通者,此是痰隔中焦,氣聚下焦,用草蔻丸,多治氣餒弱人心脾痛妙。
調痛散 治脾痛氣膈。
木香 丁香 檀香 大香附 天台烏藥 莪朮 辣桂 片薑黃 白生薑 白豆蔻仁 砂仁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二錢半,紫蘇四葉煎湯服。
(東垣)草豆蔻丸 治客寒侵犯心脾作痛宜此,止可一二服。
草豆蔻(面包煨去皮,一錢四分) 益智 橘皮 僵蠶 人參 黃耆 吳茶萸(泡。各八分)生甘草(三分) 炙甘草 當歸 青皮(各六分) 神曲 薑黃(四分) 澤瀉(一錢,小便數者減一半) 桃仁(七個,去皮尖另研) 麥芽(炒,錢半) 柴胡(四分,詳脅下加減) 半夏(製)上除桃仁另研,餘為末,浸蒸餅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白湯,食遠旋斟酌多少用之。
(《和劑》)抽刀散 治脾胃積冷,中滿疼痛。
川白薑(五兩,咀入巴豆肉一錢同炒,至巴黑去巴) 石菖蒲(五兩半) 糯米(六兩一分,炒黃色) 良薑(五兩,咀入斑蝥二十五個,同炒黑去斑蝥)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服。
良薑拈痛湯 治脾疼甚妙。
良薑(切大片先用吳茱萸慢火炒,少頃次入東壁日晒土須不著者同炒,次以好米醋同炒至茱萸黑色為度)
上為末,每服一錢,溫米飲調空心服。
桂花散 治脾積氣痛。
香附(五兩,炒去毛) 莪朮(醋煮焙乾) 良薑 甘草(炙,各三兩) 桂花(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鹽一點,食前沸湯調熱服。
沉香降氣湯 治食積脾痛。(方見氣門。)
薑桂飲 治風冷入脾作痛。(方見心痛門。)
二物湯 治脾痛。
雞心檳榔 良薑(等分)
上咀,每服三錢,入水盞半、陳米百粒煎服。
(《濟生》)燒脾散 治飲啖生冷果菜,停留中焦,心脾冷痛。
乾薑(炮) 濃朴 草果 砂仁 甘草(炙) 神曲 麥芽 陳皮 良薑(炮。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熱鹽湯點服不拘時。
(《和劑》)蟠蔥散、千金五套丸、丁香半夏丸 並治脾氣虛寒而痛。(以上方見氣門及痰飲門)(《良方》)游山方 治心脾痛,此藥極奇。葉石林游山,見一小寺頗整潔,師徒亦從。
問僧所以仰給者,答云︰素無田產,亦不苦求於人,只貨數藥,以贍其間,脾疼藥最流布。有詩云︰草果玄胡索,靈脂並沒藥。酒調一二錢,一似手拈卻。
上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三錢,不拘時,溫酒調下。(出《百一選方》)(《選方》)薑橘丸 治中酒惡心,心脾痛,嘔逆。
生薑(一斤,青鹽一兩淹一宿) 青皮 砂仁 木香(各三分) 莪朮(一兩) 甘草(炙)陳皮(兩半)
上為末,煉蜜丸櫻桃大。每服一丸,鹽湯下。
錢觀文方 治心脾痛。
當歸(四兩) 白朮(一兩)為末,每服二錢,沸湯點服。
參朮散 治虛弱人脾疼。
人參 白朮 乾薑 白豆蔻 砂仁 丁香 陳皮 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四錢,水盞半、薑三片,煎七分,調炒過真蛤粉一錢並服。
神效散 治遠年近日一切脾疼,或寒引入背膂最效。
木香 青皮 陳皮 枳殼 麥芽(炒) 神曲(炒) 三棱(煨) 莪朮(炮) 芍藥 甘草 白芷官桂 玄胡索 破故紙(各一錢) 蓽澄茄 丁香(各四分)上作二劑,每服水盞半、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空心臨臥各服。
小降氣湯 脾氣痛多有傷損而成者,每因失飢,遽成過飽,胃弱並難克化。其候心腹脹,心下痞塞,吐酸水不能食,脅背皆痛。治當先服小降氣湯,後消積,次定痛。
紫蘇梗 烏藥 陳皮 白芍藥(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咀,水盞半、薑五片、棗一枚煎八分服。
丁香止痛散 治心脾痛不可忍。
丁香(半兩) 良薑(五兩) 茴香(炒) 甘草(各兩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沸湯點服。
水甲散 治心脾痛效。
田螺殼(溪間者亦可用)上用松柴薄片層層疊上火燒之,取殼灰為細末,入調氣散、烏沉湯、寬中散、茴香湯之類調服。食遠甚效。(方見氣門。)
訶子散 治心腹冷痛一服即效,又治九種痛、霍亂、吐利。
訶子(煨去核) 炙甘草 濃朴(製) 乾薑(煨) 草果 陳皮 良薑 茯苓 神曲(炒)麥芽(炒,各一錢)
上咀,分二服,每服水盞半入鹽少許煎八分,食遠溫服。
《經驗方》︰治脾元氣弱發渴,痛不可忍,用茱萸一兩、桃仁一兩和炒,令茱萸焦黑後去茱,取桃仁去皮尖研細,蔥白三十莖煨熱,以酒浸溫分三服。
《千金方》︰治心脾痛,用高良薑,咀,微炒搗為末,米飲調下一錢,效。
《聖惠方》︰治因食冰水過多,或飲冷漿積於胃,以致脾痛者。胡椒二十五粒,漿水浸一宿,取出用鹽湯下,其病則脫,永不再發也。
腹脹脾疼怎抵當,椒薑之外有丁香。三般等分羅為末,調入白鹽與白湯。
水磨烏藥治脾疼,每服須教一盞濃。一片陳皮一蘇葉,再煎溫服有神功。
心與脾疼有妙方,良薑切碎等檳榔。兩般同炒研為末,米飲同調服亦良。
(俗呼心痛,與心痛門參看。)
《內經》曰︰木郁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痛,膈噎不通,飲食不下。蓋木氣被郁,發則太過,故民病有土敗木賊之候也。夫胃為脾之腑,陽先於陰,故臟未病而腑先病也。甚而致於脅下如刀 之痛,已連及於臟矣,古方名為脾痛者是也。胃之上口名曰賁門,賁門與心相連,故經所謂胃脘當心而痛。今俗呼為心痛者,未達此義耳。雖曰運氣之勝複,未有不由清痰食積鬱於中,七情九氣觸於內之所致焉。是以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肝木之邪得以乘機侵侮而為病矣。更原厥初致病之由,多因縱恣口腹,喜好辛酸,酷飲熱酒煎爆複食生冷,朝餐暮損,日積月深,白郁成積,自積成痰。痰火煎熬,血液妄行,痰血相雜,妨礙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噯氣,嘈雜惡心,膈噎反胃之漸者也。俗醫不究其源,例以辛香燥熱之劑治之,以火濟火,遂成危遽,良可痛哉﹗
《脈經》曰︰陽數陰弦,則胸痺而痛,責其虛也。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痺心痛者以其脈弦故也。胸之病喘息咳唾。胸痺痛,知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而數。
丹溪曰︰心痛即胃脘,須分新久。若明知身犯寒氣,口食寒物而病,於初得之時,當用溫散利藥。若病久而成郁矣,郁則成熱,惟《原病式》中備言之矣。若欲行溫散溫利,寧無助火添病耶?又云︰中宮有食積瘀痰而生病者,胃氣亦賴所養,卒不可攻盡,雖日數多不食不死。若痛方止則吃物,病必複作而難治也,須是愈後再服數劑,漸而少食,方獲全安。
治胃脘當心而痛及頭痛、背脹痛之輕者,以麻黃、桂枝之類微汗發散之,或以韭汁開提之,重者加石 。
心膈大痛攻走背脅,發厥嘔吐,諸藥不效者,就吐中以鵝翎探之,出痰積碗許而痛即止。
脈實堅,大便或痛,甚而脈伏,皆可以感應丸、化滯丸之類下之。平日好食熱物,以致死血流於胃口而作痛者,以桃仁承氣之類下之。用溫熱發散藥,又用山梔等藥,止後複作,只用玄明粉一錢,白湯調下效。無藥處以鹽置刀頭上燒紅淬入水中,乘熱飲丸,吐痰立愈。(此法治絞腸痧病,大病幾死者神效。)凡胃脘痛,始用攻擊滌蕩疏散之劑,愈而複作,再三用之,隨止隨作,或漸甚而脈浮大者,此為虛候。當量其邪正虛實多寡,正氣虛多則多用養正之藥,而少佐以除邪;或正氣不甚虛,當攻養平半用之可也。又有純用養正之藥,脾氣已得營運而郁痛遂止。
(東垣)木香化滯湯 治因憂食濕面,結於胃脘,腹皮抵痛,心下硬微滿,不思飲食,常常痞氣不安。
木香 白檀香 藿香 陳皮 大腹子 白豆蔻 白茯苓 桔梗(各二分) 砂仁 人參 青皮檳榔 甘草(炙) 薑黃 白朮(各四分)
上咀作一服,水盞半煎一盞,不拘時溫服。
(《三因》)倉卒散 治氣自腰腹間空心痛不可忍,腹中冰冷,自汗如洗,手足攣急厥冷。
梔子(大者,四十九枚,連殼打碎炒焦) 附子(一枚,炮去皮臍)上為粗末,每服二錢,煎八分溫服。
(丹溪)連附六一湯 治胃脘痛甚,諸藥不效者。寒因熱用方也。
黃連(六錢) 附子(去皮臍,一錢)
上咀,水盞半、薑三片、棗一枚,煎一盞熱服(東垣)麻黃豆蔻丸 治客寒犯胃,心頭大痛。
麻黃(一錢) 草豆蔻(一錢) 木香 青皮 紅花 濃朴(製,各二錢) 蘇木(三分) 蓽澄茄(四分) 升麻 半夏(製) 陳皮 砂仁 黃耆 白朮 麥芽 柴胡 甘草(炙) 吳茱萸當歸身(各五分) 益智仁(六分)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或細嚼湯送下尤妙。
草豆蔻丸 治客寒犯胃作痛,及心痛、氣痛,或因濕熱鬱結、氣滯等痛並效。(方見脾痛門。)草豆蔻一味,性溫,能散滯氣,利膈上痰。若胃脘果因寒而作痛,用之如鼓應桴。
若濕痰鬱結成痛者服之多效。苦因熱郁而痛者,理固不當用此,但宜以涼藥監製,如芩、連、梔子之屬,其功尤效。或用東垣草豆蔻丸,寒熱心痛俱獲其功。但因熱者不可多服,多服恐有積溫成熱之患耳。若久病鬱熱已膠固者,斷不可用此味也。胃中苦有流飲清痰作痛,胸中漉漉有聲,及手足攻痛,或腰膝脊脅抽掣作痛者,用小胃丹或三花神佑丸、控涎丹。漸漸服之,能徹去病根即止。
(丹溪)白螺丸 治痰積。
白螺螄殼( ) 滑石 蒼朮 梔子仁 香附子(童便浸) 南星(製) 枳殼(炒黃色)青皮 木香 半夏(製) 砂仁(各半兩)
上為末,春加川芎,夏加黃連,秋冬加吳茱萸,用生薑汁浸炊餅,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
玄胡索丸 治胃脘死血作痛。(方見痺痛門。)(河間)金鈴子散 治熱厥心痛。
金鈴子 玄胡索(各一兩)為末,溫酒調下二錢,白水下亦可。
(河間)神聖代針散 治心腹胃脘刺痛。
乳香 沒藥 當歸 白芷 川芎(各半兩) 青(一兩,去足炒)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病甚者五分。先點好茶一盞,次摻藥末在茶上,不得吹攪,細細呷之。心痛欲死者服之立效。小腸氣搐角弓、膀胱腫硬,一切氣刺虛痛並婦人血癖、血運、血刺痛沖心、胎衣不下、難產,但是一切因血之痛,服之神效。
(《活人》)朮附湯 治寒厥暴痛,脈微氣弱。(方見心脾痛門。)
一男子三十,胃脘作痛久矣。黃瘦食少,而胸中常常如食飽。與加味枳朮丸,服之不效。
日漸大痛叫號,聲聞四鄰,欲自盡。與桃仁承氣湯作劑與之,連二服,大下瘀血四五腕許,困倦不能言者三日,教以稀粥少食,漸漸調理病全安。
松野匡掌科夫人年三十餘歲,病胃脘連胸脅痛,日輕夜甚,兩寸關脈弦滑且有力。其始請醫,咸以積滯凝寒,用發散及攻下劑皆不效。繼用鐵刷散、四磨飲等方,並莫應,及用湯水皆吐而不納,經月不食痛益甚。予謂其証為痰鬱明矣。但痛久弱甚,不敢行吐法奈何?偶一醫謂五靈脂、沒藥素用有效,眾皆哂之。此藥前用之多矣,予謂再用之亦無妨,何哂之有?彼用酒調,病者到口便吐,隨吐綠痰兩碗許,痛即止,遂納飲食。此蓋痰在膈上,攻下之不去,必得吐法而後愈。
經曰︰有故無殞,此之謂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