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論篇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對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
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邪,乘夏則心先受邪,乘至陰則脾先受邪,乘冬則腎先受邪。
帝曰︰何以異之?岐伯曰︰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痺。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下滿。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帝曰︰六腑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臟之久咳,乃移於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則嘔,嘔甚則長蟲出。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矢。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厭。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飲食。
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帝曰︰治之奈何?曰︰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
生氣通天論曰︰秋傷於濕,上逆而咳。
陰陽應象篇曰︰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五臟生成篇曰︰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
診要經終篇曰︰春刺秋分,筋攣氣逆,煩為咳嗽,病不愈,令人時驚,又且哭。
示從容篇曰︰咳嗽煩冤者,腎氣之逆也。
《內經》有以咳言者,有以咳嗽言者,如秋傷濕二篇,一篇只咳字,一篇有嗽字,子和謂此則知咳即嗽也明矣。《玉機》分為陰陽氣血,亦過鑿矣。潔古《機要》云︰咳乃無痰有聲,嗽乃有痰無聲,咳兼嗽乃有聲有痰,此為咳嗽之少別,然則字義倒說為戾耳。
柏齋何氏曰︰《機要》所論咳嗽二証,蓋倒說也。肺為氣主而聲出焉,肺傷寒飲,郁而為痰,聲欲上出,為痰所隔,故相攻而作聲,痰出聲乃通利,斯謂之咳。外感風寒,肺管為寒氣所束,聲出不利,故亦相攻作聲,然無物也,斯謂之嗽。咳字從亥,亥者有形之物也,故果核草皆從亥,亥複有隔閡之義。嗽字從束從吹。此古人製字之妙,乃二証之所以分也。觀此則《機要》之說,誠倒置歟﹗
《巢氏病源》曰︰《千金》敘十咳之異,一曰風咳,欲語因咳,言不得竟是也。二曰寒咳,飲冷食寒入注胃,從肺脈上氣,內外合,因之而咳是也。三曰支咳,心下堅滿,咳則引痛,其脈反逆是也。四曰肝咳,咳而引脅下痛是也。五曰心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陰是也。六曰脾咳,咳而涎出,續續不止,引少腹是也。七曰肺咳,咳而引頭項而唾涎沫是也。八曰腎咳,咳則耳聾無所聞,引腰臍中是也。九曰膽咳,咳而引頭痛口苦是也。十曰厥陰咳,咳而引舌本是也。
張子和曰︰經云︰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指寒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內外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後人執是言,斷以嗽為寒,更不參較他篇,豈知六氣皆能為咳。經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咳嗽;歲木不及,心氣晚治,上勝肺金,病咳而鼽;從革之紀,金不及也,其病嚏咳;堅成之紀,金太過也,上徵與正商同,其病咳;少陽司天,火氣下臨,肺金上從,嗽嚏衄;少陰司天,火淫所勝,咳嚏血煩心;少陽司天,天氣熱鬱於上,咳逆嘔吐;少陰司天,熱氣生於上,清氣生於下,寒熱凌反而生於中,民病咳喘;少陰之複,燠熱內作,氣動於左,上行於右,咳,皮膚痛則入肺,咳而鼻淵。苦此之煩,皆生於火與熱也。厥陰司天,客勝則耳鳴掉眩,甚則咳。若此之類,乃生於風。太陰司天,濕淫所勝,咳唾則有血;太陰之複,濕變乃舉,飲發於中,咳喘有聲。若此之類,乃生於濕。金郁之發,民病咳逆,心脅痛;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民病咳喘逆,逆甚則嘔血;陽明司天,金火合德,民病咳嗌塞;陽明之勝,清發於中,嗌塞而咳;陽明之複,清氣大舉,咳噦煩心。若此之類,皆生於燥。太陽司天,客氣勝,則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則咳。
若此之類,乃生於寒。此六氣皆能咳嗽,豈可專為寒乎?
風乘肺者,日夜無度,汗出頭痛,涎痰不利。
熱乘肺者,急喘而嗽,面赤潮熱手足寒,乳子亦多有之。
火乘肺者,咳喘上壅涕唾出血,甚者,七竅血溢。
燥乘肺者,氣壅不利,百節內痛,頭面汗出,寒熱往來,皮膚乾枯,細瘡濕癢,大便秘澀,涕唾稠粘。
寒乘肺者,或因形寒飲冷,冬月坐臥濕地,或冒冷風寒,秋冬水中感之,咳急而喘。
濕乘肺者。(必有脫簡。)
陳無擇云︰傷風嗽者,憎寒壯熱,自汗惡風,口乾煩躁;傷寒嗽者,憎寒發熱,無汗惡風,煩躁不渴;傷暑咳者,節骨煩痛,四肢重著洒淅,此屬外因。五臟咳而不已,則六腑受之者,此屬內因。如咳而發作寒熱,引腰背痛或喘滿,此因房勞傷腎。或中滿腹脹,搶心痛不欲食,此因飢飽傷脾。或咳而左脅偏痛,引小腹並膝腕疼,此因疲極傷肝。或吐白涎,口燥聲嘶,此因呼叫傷肺。或咳而煩熱自汗,咽乾咯血,此因勞神傷心,並屬不內外因也。
巢氏曰︰肺虛感微寒而成咳,咳而氣還聚於肺,肺則脹,是為咳逆也。邪氣與正氣相搏,正氣不得宣通,但逆上咽喉之間,邪伏則氣靜,邪動則氣奔上,煩悶欲絕,故謂咳逆上氣也。
河間曰︰咳(當作嗽也)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當作咳也)是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咳嗽二字似反說也,或傳寫之訛耳。)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於肺氣,動於脾濕,咳而且嗽也。故知嗽為秋傷於濕,積於脾。經曰︰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氣宜清肅,反動之,氣必上沖而咳嗽,甚則動於濕而為痰也。各隨五臟治之。假令濕在肝經,謂之風痰;濕在心經,謂之熱痰;濕在脾經,謂之濕痰;濕在腎經,謂之寒痰,宜隨証治之。無痰者,以辛甘潤肺。咳而嗽者,治痰為先。故謂南星、半夏勝其痰,而咳嗽自愈;枳殼、陳皮利其氣,而痰飲自下。
巢氏曰︰呷嗽者,猶咳嗽也。其胸膈痰飲多者,嗽則氣動於痰,上搏咽喉之間,痰氣相搏,隨嗽動息,呼呷有聲,謂之呷嗽。(仲景丹溪皆云︰喉中作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之屬是也。)其與咳嗽,大抵雖同,至於投藥,則應加消痰破飲之物,以此為異耳。
乾咳嗽者,無痰有聲是也。此証本於氣澀。澀微者,連嗽十數聲,方有痰出;澀甚者,雖嗽十數聲,亦無痰也,是為乾咳嗽。乾咳嗽者,難治,系火鬱之甚,乃痰鬱火邪在腎中,用苦桔梗以開之,下用補陰降火。不已則成勞,須用倒倉法。此証多是不得志者有之。
戴氏曰︰久咳嗽,午後作寒熱,盜汗出,或痰唾兼紅,則成勞怯,主補陰清金。(詳見癆瘵門。)
《金匱》論云︰熱在上焦,咳嗽既久而亡津液,或用燥藥過度,或用利藥汗藥太多,重亡津液,故寸口脈數。其人咳嗽,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為肺痿。若口中辟辟燥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腥臭者,皆為肺痿肺癰。(詳見本門。)
脈浮為風嗽,脈緊為寒嗽,脈數為熱嗽,脈細為濕嗽。(以上為外邪之所感。)脈浮緊則虛寒,沉數則實熱,弦澀為少血,洪滑為多痰。(以上為內氣之所郁。)《脈經》曰︰關上脈微為咳。
肺脈微急為咳而唾血。咳而脈弦澀為少血。細澀而數為房勞。雙弦者為寒。偏弦者為飲。脈沉為留飲咳,弦實者宜埕。
右寸短澀,傷肺嗽。右關短澀傷脾嗽。左關短澀傷肝嗽。脈出魚際為逆氣喘嗽。咳脈浮直者生,浮濡者生。脈數有熱,氣逆而喘,不得臥者,難治。咳而脫形,發熱脈緊浮者,不治。咳而脈緊者,死。咳而嘔吐,腹脹且泄,脈弦急者,不治。
河間曰︰治咳嗽者,當以治痰為先;治痰者,必以順氣為主。是以南星、半夏勝其痰,而咳嗽自愈;枳殼、陳皮利其氣,而痰飲自除。痰盛而能食者,小承氣湯微下之;痰盛而不能食者,濃朴湯疏導之;無痰而咳嗽者,當以辛甘潤其肺,如蜜煎生薑湯、蜜煎橘皮湯之類是也。《本草》云︰陳皮味辛,理上氣,行滯塞,青皮味苦,理下氣,二味俱用散三焦痰氣不可少也。
夏月嗽而熱者,謂之熱嗽,以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之屬是也。冬月嗽而惡寒,謂之寒嗽,以小青龍湯加杏仁、冬花、細辛、乾薑之屬是也。
凡嗽,春是春升之氣。(《雜著》云︰宜潤肺抑肝,二陳湯加杏仁、知母、五味子、川芎、白芍藥、麥門冬、炒黃芩。)夏嗽火炎於上。(用二陳去半夏加五味、桔梗、桑白皮、地骨皮、麥門冬、黃芩、石膏、貝母之類。)秋嗽濕熱傷肺。(用清熱瀉濕,二陳湯去半夏加杏仁、天門冬、防風、桔梗、蒼、白朮、桑白皮、梔子仁、黃芩之類。)冬嗽風寒外束。(用解散,二陳湯加麻黃、桂枝、桔梗、杏仁。發熱頭痛,加川芎、 本、前胡、柴胡之類。)
凡咳嗽之人,體氣虛弱者,用瀉氣藥多不效,間有效者必複作,若此者,並宜補益而嗽自愈。體氣濃者,或系外感,俱宜發散邪氣,破滯氣而嗽自寧。新咳嗽者,亦是從實者之治也。
久咳嗽者,從補法之治也。或用澀藥擊其惰歸,九仙散之屬是也。
早晨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積,此時火氣流入肺中。
上半日嗽多者,胃中有火,知母、石膏降之。
午後嗽多者,屬陰虛,四物湯加黃柏、知母先降其火。
黃昏嗽多者,火氣浮於肺,不宜用涼藥,以五味子、五倍子降斂之。
夜嗽並陰分嗽者,多屬陰虛。腎水不足者,六味地黃丸之類。
凡治咳嗽,當先各因其病根,伐去邪氣,而後以烏梅、訶子、五味子、罌粟殼、款冬花之類,其性燥澀,有收斂劫奪之功,亦在所必用,可一服而愈,慎毋越其先後之權衡也。
丹溪曰︰咳嗽有風、有寒、有痰、有火、有虛、有勞、有郁、有肺脹。
風寒者,主發散行痰,二陳湯加麻黃、杏仁、桔梗之類。
風寒鬱熱於肺,夜嗽者,三拗湯。脈大而浮有熱,加黃芩、生薑。
咳嗽過冬寒則發者,此寒包熱也,解表,熱自除,枳殼、桔梗、麻黃、防風、陳皮、紫蘇、木通、黃芩,嚴寒去黃芩加杏仁。
感冷則嗽,膈上有痰,二陳湯加南星、枳殼、黃芩、桔梗、蒼朮、麻黃、木通、生薑。
聲啞為寒,宜細辛、半夏、生薑,卒以散之。
嗽屬火者,(有聲痰少,面赤是也。)主降火,清金化痰,海石、栝蔞、青黛、桔梗、半夏、香附、訶子、青皮之類,蜜丸噙化。
凡嗽引脅痛,宜疏肝氣,用青皮、枳殼、香附,實者白芥子。
陰虛火動而嗽,四物湯加黃柏、知母,合二陳順而下之。
陰虛咳嗽或吐血者,四物湯加黃柏、知母、五味、人參、麥門冬,桑白皮、地骨皮。
好色之人元氣虛弱,咳嗽不已,瓊玉膏最捷。勞者,主補陰清金,四物湯加竹瀝、薑汁。
肺虛甚者人參膏,以生薑、陳皮佐之,有痰加痰藥,此好色腎虛者有之。
久嗽勞嗽,用貝母、知母、白芨、阿膠、麥門冬、陳皮、人參、五味子之類,太平丸噙化俱妙。
久嗽有積痰留肺脘中如膠,氣不能升降,或挾濕與酒而作,用栝蔞、海粉、半夏、神曲、香附、陳皮之屬。
食積痰嗽,半夏、南星為君,栝蔞、蘿蔔子為臣,青黛、海石為使,薑汁蒸餅為丸服。
痰嗽氣急,二朮、香附、杏仁、茯苓、黃芩、川芎、蘿蔔子為丸服。
咳嗽聲嘶者,乃血虛受熱,用青黛、蛤粉蜜調服。
肺脹者,主收斂,五味子、烏梅、罌粟殼、冬花、訶子、倍子、枯礬之類。
肺脹抑遏,不得眠者,難治。
凡咳嗽肺實,有火邪者,宜桑白皮、片黃芩、天花粉、杏仁、枳殼、桔梗之類以瀉之,有外感風寒者,用五拗湯以發散之。
凡久嗽肺虛,須用人參、冬花、紫菀、馬兜鈴、五味子之類補之。
凡咳嗽,不論風寒痰火虛實,曾經發散過,並服麻黃、杏仁、防風、枳殼之藥,病雖已減,病根未除者,只以二陳加粟殼、烏梅、訶子、五味、阿膠之類,一服立愈。
二陳湯加減,咳嗽痰証多方用之,只除陰虛、血虛、火盛肺燥、乾咳嗽而痰咯嗌不出不可用,其餘悉可對証加味而用之。
傷寒咳嗽,二陳湯加杏仁、麻黃、桔梗、乾薑、桂枝之類。
傷風咳嗽,二陳湯加枳殼、防風、荊芥、前胡、細辛、旋複花之類。
潤肺止嗽,須用阿膠、蜂蜜、栝蔞仁、胡桃仁、麻仁之類。
傷熱咳嗽,二陳湯去貝母、加黃芩、薄荷、知母、石膏、桔梗之類。
因傷風寒鬱熱,久嗽不已,欲成勞者,二陳加知母、貝母、冬花、紫菀、五味子、馬兜鈴、二門冬、當歸、生地黃、阿膠之類。
張子和云︰夫富貴貧賤之人,不可一途而治。富貴之人,一切痰涎咳嗽,乃是濃味飲食,熱痰之致然也。先用獨聖散吐之,吐訖可服人參散、通聖散加半夏,以此止嗽,更服大人參半夏丸以化痰也。忌酸鹹油膩生硬熱物也。
貧難之人咳嗽,內外感風寒濕之致然也。《內經》曰︰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可服寧神散、寧肺散加白朮之類則愈矣。(忌法同前。)
子和治一婦人病嗽,時已十月。戴人處方六味︰陳皮、當歸、甘草、白朮、枳殼、桔梗。
其夫疑其不類嗽藥。戴人笑曰︰君怪無烏梅、罌粟乎?夫冬嗽乃秋之濕也,濕上逆而為嗽。此方皆散氣除濕,解急和經。三服帖然效矣。
一男子年四十,病勞嗽咯血,唾吐粘臭不可聞,秋冬稍緩,春夏則甚,寒熱往來,日晡發作,狀如 瘧,寢汗如水。累服麻黃根敗蒲扇而汗自若,又服寧神散、寧肺散而嗽自如。戴人先以獨聖散涌其痰,狀如雞黃汁,隨涌出,昏憒三日不省,時時飲以涼水,精神稍開,飲食加進。又與人參半夏丸、桂苓甘露散,不數服乃愈。
《衍義》有人患氣痰將塞,或教以陳皮生薑焙乾,神曲等分為末,丸梧桐子大,食後臨臥以米飲服五十丸,兼舊患膀胱氣,緣此皆愈。
一婦人患肺熱久嗽,身如炙,肌瘦將成勞。以枇杷葉、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黃減半為細末,蜜丸櫻桃大,食後夜臥各噙一丸,未終一劑而愈。
(《和劑》)華蓋散 治肺受風寒,頭痛發熱,咳嗽痰飲。
麻黃(去節) 紫蘇子 杏仁(去皮尖炒) 桑白皮 赤茯苓 橘紅(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薑五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後服。
參蘇飲 治一切風寒咳嗽,嘔吐痰沫,發熱惡寒頭痛。(方見傷寒門。)
金沸草散 治肺感寒邪,鼻塞聲重,咳嗽不已,憎寒發熱,無汗惡風,或熱壅膈間,唾濁痰甚。
旋複花 麻黃 荊芥(各一錢) 前胡 半夏 赤芍藥(各八分) 甘草(炙五分)
上水二盞,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濟生》)橘蘇散 治傷寒咳嗽,身熱有汗,惡風脈浮。病患挾熱服杏仁湯不得者,此藥穩當。
橘紅 紫蘇葉 杏仁 五味子 半夏 桑白皮 貝母 白朮(各一錢二分) 甘草(炙,六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薑五片,煎八分,食遠服。
(《和劑》)三拗湯 治感冒風寒,鼻塞聲重,語音不出,咳嗽喘急,胸滿多痰。
生甘草 麻黃(不去節) 杏仁(留皮尖)上各咀二錢,水二盞,薑三片,煎八分,食遠服。若憎寒惡風取汗解,加桔梗荊芥,名五拗湯,治咽痛。
(《金匱》)杏仁湯止咳嗽,散風寒,逐痰飲。
杏仁(去皮尖) 人參 茯苓 細辛 半夏(製) 桂枝 乾薑 芍藥 五味子 甘草(炙,各一錢)
上水二盞,薑五片,煎八分,食遠服。
(《和劑》)消風百解散 治咳嗽聲重,身熱頭痛。(方見傷寒門。)(《濟生》)人參荊芥湯 治肺感風邪,上壅咳嗽,頭目不清,語言不出,咽乾項強,鼻流清涕。
陳皮 荊芥穗 人參 半夏 通草 麻黃 桔梗(各一錢) 杏仁 細辛 甘草(各五分)
水二盞,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仲景)小青龍湯 治表証水氣,身熱咳嗽,乾嘔怔忡。(方見傷寒門。)(《和劑》)敗毒散 治痰嗽身熱鼻塞。
柴胡 前胡 羌活 獨活 人參 茯苓 枳殼 川芎 桔梗(各八分) 甘草(四分)
上水二盞,蔥一根、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金匱》)麻黃杏子湯 治咳嗽發熱,氣滿頭疼。
麻黃 杏仁 紫蘇 薄荷 陳皮 桑白皮 大腹皮 甘草 薄桂(各等分)上服五錢,水二盞,薑三片、蔥一根,煎八分服。
(《醫林》)桑皮散 治上焦熱壅,咳嗽血腥,連聲並氣不得透。
桑皮(炒) 前胡 柴胡 紫蘇 薄荷 枳殼 桔梗 赤茯苓 黃芩 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盞,煎七分,食遠溫服。
(仲景)小柴胡湯 治風寒咳嗽,發熱頭疼。(方見傷寒門。)
(《集驗》)流金膏 治一切痰火痰嗽等症。(方見痰飲門。)(《和劑》)麥門冬湯 治火熱乘肺,咳嗽痰唾帶紅。
梔子仁湯 治咳燥熱。
(河間)黃連解毒湯 治咳而喘急,脈洪。
神芎丸 治一切熱嗽。清金消痰利咽膈,蜜丸彈子大,嚼服尤妙。(五方並見火門。)(《濟生》)瀉白散 治肺壅實煩熱,咳嗽喘悶,大便不利。
桔梗 甘草 桑白皮 陳皮 半夏 杏仁 栝蔞子 地骨皮(各等分)
上咀,每服八錢,水二盞,薑五片,煎八分食後服。
(《寶鑒》)加減瀉白散 治咳嗽口乾煩熱,胸膈不利,上氣喘促。
桑白皮(錢半) 地骨皮 陳皮 青皮 桔梗 甘草(炙) 黃芩 知母(各七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後溫服。
(易老)水煮金花丸 治氣痰熱壅心胸,煩悶咳嗽。
小黃丸 治熱痰咳嗽,口乾煩躁,面赤脈洪。(二方並見痰飲門。)
枳殼湯 治久嗽上焦熱,胸膈不利。
枳殼(炒) 桔梗(各三兩) 黃芩(二兩)
上咀,每日早用二兩作一服,水三盞,煎二盞,勻作三服。午時一服,申時一服,臨臥時一服,盡此一料無不愈。
雙玉散 治痰熱咳嗽喘涌痰涎。
寒水石 石膏(各等分)
上為極細末,每服三錢,人參煎湯調下,食後臨臥服。
(《拔萃》)人參平肺散 治心火克肺金,傳為肺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滿,咽嗌不利。
人參 青皮 茯苓 天門冬(去心) 陳皮 地骨皮 黃芩(各八分) 五味子(二十粒)知母(一錢) 桑白皮(炒錢半) 甘草(炙五分)
上水二盞,薑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宣明》)知母茯苓湯 治痿咳不已,往來寒熱。
知母 白朮(各八分) 茯苓 五味子 人參 半夏 柴胡 甘草(炙,各一錢) 薄荷川芎 阿膠(各五分) 款冬花 桔梗 麥門冬 黃芩(各七分)
上水二盞,薑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醫林》)桑白皮散 治上焦熱壅,血腥煩嗽,連聲並氣不得透。
桑白皮(炒) 桔梗 川芎 防風 薄荷 黃芩 前胡 柴胡 紫蘇 赤茯苓 枳殼 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食遠服。
加味枳殼半夏湯 治上焦有熱,咳嗽黃痰,痞滿氣喘。
枳殼 半夏 桔梗 茯苓 苦葶藶(微炒) 防己 薄荷 紫蘇 馬兜鈴 桑白皮(炒,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作二服,水盞半,薑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紫菀膏 治肺熱,熱嗽久嗽,身如炙,將成勞。
枇杷葉(去毛) 木通 款冬花 紫菀 杏仁(去皮尖炒) 桑白皮(炙,各一兩) 大黃(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櫻桃大。夜間噙化三五丸。
(《濟生》)紫菀茸湯 治飲食過度,或食煎爆,邪熱傷肺,咳嗽咽癢,痰多唾血,喘急,脅痛不得臥。
紫菀茸 桑葉(經霜炒) 款冬花 百合(蒸焙) 杏仁 阿膠(蛤粉炒) 貝母 半夏蒲黃(炒,各一錢) 犀角(鎊) 人參 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盞半,薑五片,煎八分,食後服。
(楊氏)寧肺湯 治榮衛俱虛,發熱自汗,咳嗽痰涎,肺氣喘急。
人參 當歸 白朮 熟地黃 川芎 白芍藥 五味子 麥門冬 桑白皮 白茯苓甘草(炙,各七分) 阿膠(炒,一錢)
上水二盞,薑三片、紫蘇五葉,煎八分,食遠服。
(《良方》)前胡散 治心胸煩熱不利,咳嗽涕唾稠粘。
前胡 桑白皮 貝母 麥門冬(各錢半) 杏仁(一錢,去皮尖雙仁者) 甘草(炙,五分)
上水盞半,薑三片,煎七分,溫服。
(《家鈔》)黃芩知母湯 治夏月火嗽,有痰有聲,面赤煩熱。
黃芩 知母 桑白皮 杏仁 山梔 貝母 桔梗 天花粉 甘草(各等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服。
(仲景)人參白虎湯 治傷暑咳嗽,面赤自汗身熱,脈虛發渴。
(東垣)清暑益氣湯 治中暑身熱,咳而自汗,脈虛煩躁。
(《和劑》)黃連香薷飲 治暑熱乘肺,咳嗽脈洪。
五苓散 治暑濕傷肺,咳嗽煩躁脈細。(四方並見暑証門。)(《濟生》)白朮湯 治五臟受濕,咳嗽痰多,氣喘身重,脈濡細。
白朮 白茯苓 半夏 橘紅(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上水二盞,薑五片,煎八分,食遠服。
(《機要》)款氣丸 治水飲濕鬱,咳久喘滿,肺氣浮腫。
陳皮 青皮 木香 檳榔 郁李仁 杏仁 豬苓 澤瀉 白茯苓(各一兩) 馬兜鈴當歸 漢防己 人參(各半兩)牽牛(頭末,兩半,半生半熟) 苦葶藶(各二兩)
上為末,薑汁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送下。
(《局方》)紫蘇降氣湯 治氣逆咳嗽喘促。
分氣紫蘇飲 治脾胃不和,氣逆喘嗽。(二方並見氣門。)(楊氏)大降氣湯 治上盛下虛,氣壅痰實,喘嗽不利。
紫蘇子(微炒) 川芎 細辛 前胡 當歸 濃朴 桔梗 白茯苓 陳皮 半夏曲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薑三片、蘇葉五片,煎服。
(《三因》)平氣散 治一切咳嗽吐痰,氣塞不利,惡風不能食。
人參 白朮 川芎 當歸 紫蘇 杏仁 木瓜 茯神(各七分) 五味子 肉桂(各三分)烏藥(五分) 甘草 白芷(各五分)
上水二盞,薑三片,煎八分,食後溫服。
(《良方》)百合湯 治肺氣壅滯,咳嗽喘悶多渴,腰膝浮腫,小便淋瀝。
百合 赤茯苓 陳皮 紫蘇 人參 大腹皮 豬苓 桑白皮 枳殼 麥門冬 馬兜鈴甘草(炙,各一錢)
上作二服,每服水盞半,薑一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蘇子煎 治上氣咳嗽。
紫蘇子 生薑汁 生地黃汁 白蜜 杏仁(各一升)上蘇子搗爛,以二汁澆之,絹絞取汁,又搗又澆,如此絞六七度,則味盡去滓,以蜜和合,置銅器中,於湯上煎之如飴,每服二匙,日三次,夜一二次,病愈即止。
鯉魚煎 治上氣咳嗽,胸膈煩悶氣喘。
鮮鯉魚(一尾,不論大小),將鯉魚去鱗血洗淨,切作膾,榨去血水,以薑醋製而食之,加蒜齏亦得。
人參款花膏 治肺胃虛寒,久嗽不已,咽膈滿悶,咳嗽氣壅。
人參 款冬花 五味子(各七錢) 紫菀 桑白皮(各一兩) 杏仁(八錢) 木香 檳榔 紫蘇半夏(製,各半兩)上熬成膏,煉蜜丸,雞頭子大,每服一丸,食後細嚼,淡薑湯下。
(《秘方》)星香丸 治諸般氣嗽生痰。
南星(製,礬水泡三次) 半夏(製,各一兩) 陳皮(去白,四兩) 香附子(皂角水浸)上不見火為末,薑汁糊丸。每服五十丸,臨臥薑湯送下。
(《和劑》)潤下丸 順氣降痰止嗽最效。(方見痰門。)(東垣)三奇湯 治咳嗽上氣喘促,胸膈不利。
陳皮(去白) 桔梗 青皮 紫蘇 人參 半夏 杏仁 五味子 桑白皮(炒,各一錢)甘草(五分)
水二盞,薑三片,煎一盞,食後服。
(丹溪)杏仁蘿蔔子丸 治氣壅咳嗽痰盛。
杏仁 蘿蔔子(炒,各一兩)
上為末,粥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瑞竹》)杏仁煎丸 治久嗽及老人咳嗽,喘急不已,睡臥不得,服之立效。
杏仁(去皮尖炒) 胡桃仁(去皮。各等分)上研為膏,煉蜜和丸,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後細嚼薑湯下。
(《良方》)杏仁膏 治咳嗽喘急,喉中枯燥如物塞,兼唾血不止。
杏仁(去皮尖炒,研如膏) 真酥(三兩) 阿膠(炒研為末) 生薑汁(一合)白蜜(五合) 蘇子(二兩,微炒研如膏)上合於銀鍋內,慢火熬成膏。每服一匙,不拘時,米飲調下。
阿膠散 治肺燥咳嗽不已及唾血。
阿膠(炒) 白芨(各二錢) 天門冬 北五味子 生地黃 人參 茯苓(各一錢)
上作二服,除白芨為細末,餘銼。每服水盞半,入蜜二匙,秫米百粒,生薑五片同煎熟,入白芨末調,食後溫服。
天門冬丸 治肺經內外合邪咳嗽,語聲不出,咽喉妨礙,狀如梅核,噎塞不通,膈氣噎食皆可服。
天門冬(烙) 紫菀 百合 杏仁(去皮尖炒) 麥門冬(焙) 貝母 人參 半夏 桔梗肉桂 阿膠(炒) 生地黃 陳皮 甘草(炙,各三兩)
上為細末,糯米粉並黃蠟一兩成粥,更入蜜再熬勻,和前藥末,丸櫻桃大。每服一丸,同生薑細嚼下。
潤肺止嗽歌一兩清油二兩蜜,半兩生薑自然汁。
紫菀麻黃及杏仁,細辛桔梗宜添入。
訶子枯礬等二錢,慢火煎熬如黑漆。
臨睡每服三五匙,明朝咳嗽無蹤跡。
鳳髓湯 治咳嗽,大能潤肺。
牛髓(一斤,取 骨中者) 白蜜(半斤) 杏仁(四兩,去皮尖研如泥) 乾山藥(四兩,炒)胡桃仁(去皮,四兩,另研)上將牛髓白蜜,沙鍋內熬沸,以絹濾去滓,盛瓷瓶內,將杏仁等三味入瓶內,以紙密封瓶口,重湯煮一日夜,取出冷定。每早晨以白湯化一二匙服。
通聲煎 治咳嗽氣促,胸中滿悶,語聲不出。
杏仁(一升,去皮尖研如泥) 木通 五味子 人參 桂心 細辛 款冬花 石菖蒲竹茹 真酥(各二兩) 紅棗肉(二升) 白蜜(一升) 薑汁(半升)上前九味咀,水五升,煎五七沸去滓,納酥蜜等,再以慢火煎,稀稠得所。每服一二匙,噙化或用酒調服。
(《良方》)蜜酥煎 治咳嗽胸庸,上氣喘壅。此為邪搏於肺,氣不宣通,故咳而喘,氣上逆,面目浮腫。
白沙蜜(一升) 牛酥(一升) 杏仁(三升,去皮尖研如泥)上將杏仁於瓷盆中,用水研取汁五升,淨銅鍋內,勿令油膩垢。先傾三升汁於鍋內,刻木記其淺深,減記又傾汁二升,以緩火煎減所記處即入蜜酥二味,煎至記處藥乃成,貯於淨瓷器中。每日三次,以溫酒調一匙,不能飲酒或以米飲白湯皆可調服。至七日唾色變白,二七唾稀,三七嗽止。此方非獨治嗽,兼補虛損去風燥肥肌膚,婦人服之尤佳。
(仁齋)理中丸補肺止寒嗽。
人參 白朮 乾薑 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加炒阿膠五味,水一盞煎服。
(《和劑》)胡椒理中湯 治肺虛感寒,氣不宣通,咳嗽喘急,胸膈氣促,不進飲食,嘔吐痰涎。
胡椒 蓽茇 良薑 乾薑 細辛 甘草(炙) 白朮 陳皮(去白) 款冬花(各等分)
上水盞半,藥四錢,煎八分,食後溫服,或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湯送下。
溫肺湯 治肺虛寒飲,發則咳嗽,不能坐臥,嘔吐涎沫,不思飲食。
陳皮 半夏 肉桂 乾薑 白芍藥 杏仁(各一錢) 五味子 細辛 甘草(各四分)
水盞半,煎八分,食後服。仁齋方有阿膠無芍藥。
(仁齋)補肺湯 治肺虛氣怯久嗽。
陳皮 半夏 紫菀 款冬花 阿膠 桔梗 紫蘇 杏仁 桑白皮 青皮 細辛 五味子草果 甘草 砂仁 石菖蒲(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盞,薑三片,煎八分溫服。
加味理中湯 治脾肺俱虛,咳嗽不已。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炙) 陳皮 半夏 乾薑 五味子 細辛(各等分)
上咀,每服三錢,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食遠服。
(《發明》)半夏溫脾湯 治虛寒喘嗽。(方見痰門。)(《醫林》)貝母湯 治久嗽虛寒不已。
貝母(薑汁浸半日) 五味子 桑白皮 黃芩 陳皮(各二錢) 半夏 甘草(炙) 桂心柴胡 木香(各半錢) 杏仁(去皮尖炒,十四粒) 乾薑(炮,一分半)
上咀作二服,水二盞,薑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仁齋)真武湯 治少陰腎証,水飲與裡寒合而作嗽,腹痛下利。
白朮 白茯苓 白芍藥(各一兩) 熟附子(半兩)上銼散,每服二錢半,加生薑、細辛、五味子各五分,水一盞,煎八分,食前服。凡年高人,氣弱久嗽通用,仍間服養正丹。
橘皮半夏湯 治寒嗽冷則發。
橘皮 半夏(製,各三錢)
上水盞半,薑十片、棗一枚,煎八分,熱服。
(與癆瘵方可參用)(《拔萃》)五味黃耆散 治咳嗽咯血成勞,眼睛疼痛,四肢困倦,腳膝無力。
麥門冬 熟地黃(各一錢) 桔梗 黃耆(各錢半) 五味子 人參 芍藥 甘草(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煎八分,食後溫服。
補肺湯 治勞嗽。
桑白皮 熟地黃(各錢半) 人參 紫菀 黃耆 川五味(各七分半)
上水二盞,煎八分,入蜜少許,食後服。
(海藏)紫菀散 治嗽中有血,虛勞久嗽。
紫菀 阿膠 知母 貝母(各一錢) 桔梗 人參 茯苓 甘草(各五分) 五味子(十二粒)
上作一服,水二盞,煎八分,食後服。
(《家鈔》)麥門冬飲 治虛勞咳嗽,午後嗽多者是也。
川芎 當歸 白芍藥 生地黃 黃柏 知母 麥門冬(各一錢) 五味子(十五粒) 桑白皮(八分)
上水二盞,薑一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後服。
(《良方》)黃耆散 治咳久勞嗽唾血。
黃耆(蜜炙) 糯米(炒) 阿膠(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湯調下。
(《醫林》)黃 鱉甲散 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煩熱,口燥咽乾,日晡發潮熱,夜出盜汗,咳嗽痰涎,時帶膿血。
黃耆(蜜炙) 鱉甲(酥炙,各錢半) 柴胡 地骨皮 生地黃 知母(各一錢) 秦艽白茯苓 桑白皮 半夏 人參 紫菀茸 黃芩 甘草 赤芍藥 天門冬 桔梗(各五分)肉桂(三分)
上作二服,每服水二盞,薑三片,煎八分,食後服。
蛤蚧散 治虛勞咳嗽咯血,潮熱盜汗不思食。
蛤蚧(一對淨洗酥炙) 人參 百部 款冬花 紫菀(各半兩) 貝母 黃耆 阿膠(炒)鱉甲(酥炙) 柴胡 半夏 杏仁(去皮尖) 肉桂 甘草(炙,各一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二盞,薑三片,煎八分,食遠溫服。
(《濟生》)團參飲子 治脾肺受傷,咳嗽膿血,憎寒壯熱,漸成勞者。
人參 紫菀 阿膠(炒) 百合(蒸) 細辛 杏仁 款冬花 天門冬 經霜桑葉 半夏五味子(各五分) 甘草(炙三分)
上水二盞,薑三片,煎七分,食後服。唾血而熱者加生地黃。咳嗽疲極加黃 。損氣唾血加沒藥、藕節。
嘔逆飽脹加白朮。咳而小便多者加益智。咳而面浮氣逆加沉香、橘皮。大便溏者去杏仁加鐘乳粉。
(《良方》)溫金散 治勞嗽。
黃芩 甘草 人參 防風(各一兩) 杏仁(三七粒去皮尖) 桑白皮 茯苓(各半兩)麥門冬(二錢半)上前五味用米泔水浸一宿晒乾,次入人參、茯神、麥門冬。前五味共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臘一豆大,煎七分,食後服。
桑白皮煎 治咳嗽經年不愈,傷肺欲成勞,唾血而氣喘。
桑白皮(五合) 麥門冬 杏仁(去皮尖熬成酯) 款冬花(各六分) 茯苓 貝母黃芩 升麻(各十二分) 芍藥(十分) 羊肺(一具) 白蜜(一升) 生地黃汁(一升)上水一斗,煮三升去滓,納杏仁脂、地黃汁、白蜜等,微火煎服,不住手攪取二升二合煎成膏,淨綿夾布濾過,每食後噙一合,日夜三四度。大小以意加減用之,忌生冷、油、醋、面、蒜、魚、蕪荑。
羊肺湯 治咳嗽晝夜無間,息氣欲絕,傷肺唾血。
牡蠣( ) 桂心 生薑 鐘乳粉 白石英 半夏(各五兩) 五味子 百部 貝母 橘皮桃仁(去皮尖) 射干(各三兩) 濃朴 款冬花 甘草(炙,各二兩) 羊肺(一具,切)上羊肺先用水二斗三升煮一斗,去肺入諸藥再煮,取三升,分作四服,日三夜一,忌海藻、菘菜、羊肉、飴糖、生蔥。
(《秘方》)人參養肺湯 治肺損肺痿,咳嗽有痰,午後潮熱並聲颯者。
人參 阿膠 貝母 杏仁(去皮尖) 桔梗 茯苓 桑白皮 枳實(炒) 甘草(各五分)柴胡(各一錢) 五味子(十二粒)
上水二盞,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後服。
(《和劑》)鐘乳補肺湯 治肺氣不足,多年咳嗽,唾則血腥,喘乏不已。
鐘乳粉(另研如米) 桑白皮(各三兩) 肉桂 白石英(另碎如米) 五味子 款冬花紫菀茸 麥門冬 人參(各二兩)
上為粗未,次入鐘乳、石英,同和勻,每服四錢。水盞半,薑五片、棗一枚,粳米一小撮,煎七分,綿濾去滓淨,食後服。
(《濟生》)百花膏 治咳嗽不已,或痰中有血。
百合(蒸,焙乾) 款冬花(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龍眼大,臨臥細嚼一丸,薑湯下。
(丹溪)瓊玉膏 治虛勞乾咳嗽。好酒者久嗽不愈尤效。
人參(十二兩) 白茯苓(十五兩) 琥珀 沉香(各半兩) 大生地黃(十斤洗淨,銀石器內杵細,取自然汁,甚忌鐵器) 白蜜(五斤,熬去沫)上本方原無沉香、琥珀,乃 仙加入,自云奇效異常,今錄其方。先以地黃汁同蜜熬沸攪勻,用密絹濾過,將人參等為細末,和蜜汁入瓷瓶或銀瓶內,用綿紙十數層,加答封扎瓶口,入砂鍋內或銅鍋內,以長流水煮沒瓶頸,用桑柴火煮三晝夜,取出,換過油單蠟紙扎口,懸浸井中半日,以出火氣,提起仍煮半日,以出水氣,然後收藏。每日清晨及午後取一二匙,用溫酒一兩調服。不飲酒人白湯調亦可。製此藥須於淨室中,雞犬不聞之所。
(《直指》)人參芎歸湯 治虛勞少血,津液內耗,心火自炎,燥熱乘肺,咳嗽咳血,及血不榮肌,動輒寒毛咳嗽。
當歸 川芎 白芍藥(各二分) 人參 半夏 陳皮 赤茯苓 阿膠(炒成珠) 細辛北五味 甘草(炙,各一分)
上咀,每服五錢,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大阿膠丸 治肺虛客熱,咳嗽咯血嘔血。
阿膠(炒) 地黃 白茯苓 北五味 山藥(各一兩) 貝母 百部 柏子仁 茯神 人參防風 麥門冬 遠志(去心炒) 丹參(各半兩) 杜仲(薑汁炒,一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後臥時嚼服,白湯下。
(《家鈔》)四物桔梗湯 治乾咳嗽。乃火鬱痰嗽在肺,必用苦梗以開提之,兼補降火。
當歸 川芎 芍藥 熟地黃 桔梗 黃柏(炒,各一錢)
上水二盞,煎八分,加竹瀝半盞,薑汁一匙和勻服。
(《拔萃》)人參款花散 治喘嗽久不得已者。
人參 款冬花(各八分) 知母 貝母 半夏(各七分) 罌粟殼(三錢)
上水盞半,烏梅二個,煎八分,食後臨臥溫服。
(《秘方》)人參紫菀湯 治咳嗽痰喘。
人參 紫菀 陳皮 半夏(製) 桔梗 杏仁(炒,各七分) 烏梅(三枚) 罌栗殼(蜜炙,二錢) 五味子 桑白皮 紫蘇 薄荷 知母 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後溫服。
(《和劑》)人參清肺湯 治肺胃虛寒,咳嗽喘急,坐臥不安,年久勞嗽唾痰。
人參 阿膠 杏仁(炒,去皮尖,一錢) 罌粟殼(蜜炙,錢半) 知母 桑白皮 烏梅地骨皮 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二盞,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聖惠》)寧神散(一名寧肺散)治新久咳嗽,肺氣不通,咯唾膿血,壅滯不利,坐臥不安,言語不出。
罌粟殼(二錢) 烏梅肉(七分)為細末,不拘時,烏梅湯調下。
(丹溪)九仙散 治一切咳嗽不已。
人參 款冬花 桔梗 桑白皮 五味子 阿膠 貝母 烏梅(各五分) 御米殼(二錢,蜜炙)
上水盞半,薑一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後服。
(《集成》)三妙湯 治久嗽。
粟殼(蜜炙,四個) 烏梅(三個) 北棗(三枚)
上水二盞,煎八分。
(《醫林》)訶子散 治久嗽語聲不出。
訶子肉(炒) 通草(各錢半) 杏仁(去皮尖炒,一錢)
上水二盞,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後服。
(《選要》)安眠散 治上喘咳嗽,久而不止。
款冬花 麥門冬 烏梅肉 佛耳草(四分) 陳皮(去白,五分) 栗殼(一錢,蜜炙)甘草(炙,三分半)
上為細末,水一盞,煎八分,入黃蠟棗核大煎化,臨睡溫服。
(《秘方》)諸般咳嗽不已罌栗殼 烏梅 人參 桔梗 陳皮 杏仁 石膏 甘草(炙,各一錢) 木香(三分)
上水二盞,煎七分,食後服。
(武當)生熟罌粟丸 治一切久嗽勞嗽,一服立愈。
罌粟殼(新者去頂,切,焙乾;陳者泡去筋膜,炒,各一兩,共為末)蜜丸彈子大,臨睡嚼一丸。
煙筒方 治一切犯寒咳嗽,入冬便作。
冬花蕊 鵝管石 雄黃 艾葉(各等分)
上為末,紙卷筒內,用火點,煙入口吞下,即吞水一口塞煙氣,效。
靈寶煙筒治一切寒喘咳嗽。
黃蠟 雄黃(各三錢) 佛耳草 款冬花(各一錢) 艾葉(三分)先將蠟溶化塗紙上,次以艾鋪上,將三味細研摻勻,卷成筒,每用火點煙,一頭熏入口內,吸煙一口,清茶吞下。
焚香透膈散 治一切勞嗽、久嗽、寒嗽,胸膈痞悶。
雄黃 佛耳草 鵝管石 款冬花(各等分)
上為末,紙卷成條,每切一節三五分重,焚爐中,開口吸煙入喉。
萬山觀蘆吸散 治男婦一切風寒咳嗽喘急。
款冬花(三錢) 鵝管石 佛耳草(各二錢) 枯礬(五分) 甘草(炙,錢半) 官桂(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竹筒吸入喉內,日夜三服即嗽止。
(《秘方》)齏湯煎 治諸般咳嗽不已。
粟殼 烏梅肉 陳皮 人參 木香 五味子 桔梗 杏仁 石膏 甘草(炙,各等分)上每服八錢,齏水二盞煎服。
(《集成》)一捻金治遠年近日諸般咳嗽。
知母 貝母(各一兩)
上為末。巴豆三十粒去油存性另研,次入藥和勻。每服一字,薑三片,兩面蘸藥細嚼便睡即愈。
五味子丸劫咳嗽如神。
五味子(五錢) 甘草(二錢半) 五倍子 風化硝(各一錢)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子大,噙化。
(丹溪)百藥煎劫嗽立止。
百藥煎 訶子 荊芥穗(各等分) 為末蜜丸,噙化。
(《宣明》)寧神散(即寧肺散,見前斂門) 自汗咳嗽,常年不愈者,服之立止。
法製半夏治一切痰嗽。
取大半夏滾湯泡七次,去皮焙乾,又以朴硝湯泡七次,米泔浸一日夜控干。每半夏一兩,白礬一兩研細,溫水化浸半夏,頻頻攪動,夏三日,冬放暖處五日,取出焙乾,用薑湯慢火內煮,勿滾,候薑湯沸熱,取出焙乾。每服三五粒,或為末薑湯調服。
法製杏仁治一切氣嗽。
杏仁(半斤,去皮尖)童便浸,一日一換,夏一日三換,浸半月控洗焙乾,研極細末。每服一棗大,薄荷湯點蜜,食後調服,數劑全愈。
經驗方︰治重咳嗽或吐血,鮮桑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晒乾,刮去皮銼,糯米四兩焙乾,同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臨臥服。
《醫說》治多年咳嗽,肺痿而傷,咯血紅痰。以白芨為面,每服二錢,糯米飲調,臨臥服。
一方︰治咳嗽。桃仁三升,去皮尖搗在器中,密封蒸一次,傾出曝乾,絹袋貯。酒二斗浸七日,臨臥時飲四五合,酒盡見效。
《本草》方︰治咳嗽。用飴糖六兩,乾薑六兩為末,豆豉二兩,先以水一升煮豆豉三沸,次入飴糖消,次入乾薑末,攪勻,不拘時,日五服。
一方︰治久嗽不已。用豬腎兩枚細切,乾薑三兩為末,水七升,同煮,臨臥徐徐服,取汗。
一方︰治久嗽。用川椒二百粒為末,杏仁二百粒炒去皮尖,北棗百枚去核,合杵極爛,徐徐捏如棗大。每服三五丸,臨臥嚼咽之。
一方︰治久嗽不已。以生薑三兩搗取汁,乾薑屑三兩,杏仁一升去皮尖,同搗為丸,芡實子大。每服三五丸,食後細嚼咽下。
一方︰治久嗽一二十年不瘥,諸藥不效,用豬胰三具,棗子百枚,酒三升,浸數日,不拘時,日服二三合。
又方︰用豬 一具薄切,以苦酒煮,食盡不過三服。( 音移。)
一方︰治肺寒咳嗽,以生薑汁、百部汁各半盞,同煎七分,二次服。
一方︰治咳嗽用百部四兩,以酒二升漬一宿,食後每服三五杯。
《聖惠方》︰治傷中筋脈,上氣咳嗽,用棗二十枚去核,以酥四兩火煎,入棗肉中為盡,常含一枚細嚼。
一方︰治咳嗽,以生天門冬搗取汁一斗,酒一斗,飴一斤,紫菀四兩,合於銅器內,火上熬成膏,丸彈子大。每服一丸,噙化。
《勝金方》︰治肺痿咳嗽,以罌粟子半斤,淘洗焙乾,於銚內炒黃熟為末。以砂糖丸,彈子大,每服一丸,臨臥綿包含化。
一方︰治卒咳嗽不止,用白蜆殼,存性,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後米飲調服,日三服。
《食醫心鏡》︰治咳嗽膈滿氣,用桃仁四兩去皮尖,水一升,研取汁,和粳米二合,煮粥食之。
一方︰治肺氣,潤五臟,胡麻二升蒸曝為末,蜜一升煉和丸,常嚼服。
一方︰治痰嗽,用貝母為末,砂糖丸,噙化。
一方︰治冷氣膈脹咳嗽,用乾薑末,熱酒調五分服,兼治頭旋效。
一方︰治久患氣嗽,用陳皮、生薑焙乾,神曲等分為末,丸如梧桐子大。食後夜臥米飲下三十丸,亦治膀胱氣。
一方︰治一切咳嗽肺疾不愈或有膿血,用好酥五斤熔二遍,凝取當出醍醐,服一合即瘥。
一方︰治癆嗽久患不已,以蓖麻葉不拘多少,晒乾為末,用羯羊肝一具切片,以蓖麻葉末摻上,用炭火炙熟,不拘嚼吃。
一方︰治積年上氣咳嗽促喘或唾膿血,用薏苡仁三兩為末,水一升,煎三合,入酒一合,溫服無時,大效。
一方︰治熱嗽,以紫花梨搗汁服,亦止消渴。
一方︰治久氣嗽,生訶黎一枚噙咽,瘥後口無味,服檳榔湯一盞知味。
肺俞在背脊第三椎下,兩傍各開寸半是穴,灸七壯。)
俞府(在距骨下,去璇璣傍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灸七壯。)
列缺(在腕側上半,以手交叉頭指末兩筋骨縫中是穴。)
天突(穴在胸橫骨上端,近咽喉脘中,灸七壯愈。)
風門(在背上第三椎骨下,各開一寸半是穴,灸七壯。)
乳根在乳下一寸六分,灸三壯立止。)
先以鼻內氣,乃閉口咳,還複以鼻內氣,嗽則愈。向晨去枕正偃臥,伸臂脛,瞑目閉口無息,極脹腹,兩足再頃間,吸腹仰兩足倍拳,欲自微息定,複為之。春三、夏五、秋七、冬十,蕩滌五臟,津潤六腑。又云︰還向反望,倒望不息七通,治咳逆胸寒滿熱。
經曰︰諸逆沖上,皆屬於火。又曰︰諸病喘滿,皆屬於熱。又曰︰諸嗽喘嘔,皆屬於上。
又曰︰諸氣 郁,皆屬肺金。
痺論曰︰肺痺者,煩滿喘而嘔。又曰︰淫氣喘息,痺聚在肺。又曰︰腸痺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
大奇篇曰︰肺之壅喘而兩 滿。
至真要大論篇曰︰太陰司天,客勝則首面 腫,呼吸氣喘。
陽明篇曰︰邪入六腑則身熱,不得臥,上為喘呼。
《原病式》︰火氣盛為夏熱,衰為冬寒。故寒病則氣衰而息微;病熱則氣甚而息粗。
又寒為陰,主乎遲緩;熱火為陽,主乎急數。故寒則息遲氣微;熱則息數氣粗而為喘也。
經曰︰歲金太過病甚則咳喘氣逆,肩背痛。又云︰金太過曰堅成之紀,其病喘喝,胸憑仰息,治以溫劑是也。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少氣喘咳,上臨少陰少陽,咳喘息鳴。又云︰少陰司天,熱淫所勝,民病寒熱喘咳,甚則腹大,肺脹滿而喘嗽。又云︰少陰在泉,熱淫所勝,民病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治以鹹寒是也。
喘急者,為邪所干,或因內外所傷而作。喘急之聲,有痰壅喉間,聲如拽鋸,或如水雞之響者,此邪氣實也。短氣者,似喘而非喘,為氣少氣短不能以續。俗謂喘促氣急而短,或有氣從臍下直沖清道而上,實非有氣上沖者,是正氣虛也。其二者之狀,小可相似,而所以施治,大不同也。醫者可不辨其微哉?(正氣當作宗氣看。)《機要》一云︰喘者,促促氣急,喝喝氣息,數張口抬肩,搖身擷肚。短氣者,呼吸雖難接續,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不痛楚,呼吸雖急而無痰聲。逆氣者,但氣上而奔急,肺壅而不下。
丹溪曰︰喘急者,氣為火所郁而為痰,在肺胃間也。有痰者,有火炎者,有陰虛自小腹下起而上逆者,有氣虛而致氣短者,有水氣乘肺者,有肺虛挾寒而喘者,有肺實挾熱而喘者,有驚憂氣鬱肺脹而喘者,有胃絡不和而喘者;有腎氣虛損而喘者。雖然,未有不由痰火而郁,風寒外束而致之者也。
工節齋云︰喘與脹兩証相因,必皆小便不利,喘則必生脹,脹則必生喘,但要識得標本先後。先喘而後脹者,主於肺;先脹而後喘者,主於脾。何則?肺金主降,外主皮毛。經曰︰肺朝百脈,通調水遂,下輸膀胱。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是小便之行,由於肺氣之降下而輸化也。若肺受邪而上喘,則失降下之令,故小便漸短,以致水溢皮膚而生腫滿,此則喘為本而腫為標,故當清金降氣為主,而行水次之。脾土惡濕,外主肌肉,土能克水。若脾土受傷而不能製水,則水濕妄行,浸漬肌肉水既上溢,則邪反侵,肺氣不得降而主喘矣。此則脹為本而喘為標,治當實水為主而清金次之。苟肺病而用燥脾之藥,則金得燥而愈喘;脾病而用清金之藥,則脾得寒而愈脹矣。近世治喘脹者,但知實脾行水,而不知分別肺脾兩証,故發明之。
戴氏曰︰痰者,凡喘便有痰聲,火炎者,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已則喘。大概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墜下稠痰,喘則少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上升,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虛治以燥熱之藥,以火濟火也。一人患此,諸醫作胃虛治之不愈,後以導水丸利之而愈。此水氣乘肺也。若氣短喘急者,呼吸急促而無痰聲。有胃虛喘者,抬肩擷肚喘而不休是也。肺主清陽上升之氣,居五臟之上而為華蓋,喜清虛而不欲窒礙。若調攝得宜,陰陽升降往來無滯,何病之有?若內傷七情,外感六氣,則肺氣不清而喘作矣。必須審狀別証,各求其本而治之,斯效速也。
凡喘作於大病之後者,多危殆。上喘咳而下瀉泄者亦然。婦人產後因亡血過多,榮氣暴竭,衛氣無依,獨聚於肺,故發喘也,此名孤陽絕陰,為難治。
身汗如油,汗出發潤,喘不休者,死。直視譫語而喘者,死。
喘病脈宜浮遲,不宜急疾。右寸脈沉實而喘者為氣實,左脈大為腎虛。右寸脈沉實而緊,為肺感寒邪,亦有六部俱伏,宜發散之,則熱退而喘定。上氣躁而喘,脈浮,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上氣喘息,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澀而數,四肢寒者,死。喘逆上氣,脈數有熱,不得臥者,難治。上氣面浮肩息,脈浮大,危。寸口脈沉,胸中氣短。
凡喘暴作,必須發散攻邪為先,喘定之後,方可補養。久病喘咳,未發之前,當扶正氣為主;已發之時,當以攻邪為先。若補其既發則喘愈甚,此治喘攻補先後之敘,不可瘥也。
喘証作時無痰,喘愈後卻吐痰者,乃痰於已發之時,閉塞不出而為喘。治者於發時,開其痰路則易安也,宜用簡要桔梗湯及枳殼、前胡、杏仁、紫蘇、栝蔞實等藥引出其痰,俟痰出喘退,卻調其虛實。虛者補以參、耆、歸、朮,實者瀉以沉香、滾痰丸之類是也。
凡喘嗽遇天寒則發,內外皆寒,脈沉而遲者,治法以東垣參蘇溫肺湯,調中補氣加茱萸湯及丹溪紫金丹,以劫去其寒痰者是也。有內熱而外逢寒則發,脈沉數者,謂之寒包熱治法以仲景越婢加半夏湯發表諸方之類。及預於八九月間未寒之時,用大承氣湯先下其熱,至冬寒時無熱可作,喘自不發者是也。
《綱目》云︰凡喘而臥不得,其脈浮,按之虛而澀者,為陰虛,去死不遠,慎勿下之,下之必死,宜四物湯加童便、竹瀝、青黛、麥門冬、五味子、枳殼、蘇葉服之。
凡下痰定喘諸方,施之形實有痰者,神效。若陰虛而脈浮大,按之澀者,不可下,下之必反劇而死也。
大概氣喘急甚者,不可驟用苦寒藥,火氣盛故也。
諸喘曾用正治攻補之法不止者,卻用劫藥一二服則止。如椒目沉水者,研極細末,用一二錢,生薑湯調下止之,或青金丹用蘿蔔子、皂角尖等分,薑蜜為丸,每服七八十丸,噙下止之,亦效。劫止之後,因痰治痰,因火治火。
治哮喘專主於痰,宜先用吐法,不可驟用涼藥,必兼發散。
凡哮喘者必須薄滋味,未發以扶正氣為要,已發以攻邪氣為主。老弱人久病氣虛而發喘者,宜阿膠、人參、五味子補之。
少壯新病氣實而喘者,宜桑白皮、苦葶藶瀉之。
實人用黃 過多而喘者,三拗湯以瀉之。
有喘急而痰色清冷者,屬風痰,用千緡湯之類。
有陰虛自小腹下火起炎上而喘者,當補陰降火。
凡喘,氣虛短氣而促,不能相續者,宜參、 補之。
氣虛喘嘔未可服補中者,只用調中益氣湯,絕妙。
喘嗽傷肺者須用阿膠。
元氣虛,喘而氣短者,宜生脈散。
喘而不得臥,臥則喘,心下有水氣,上乘於肺,肺得水而浮,使氣不得通流,宜神秘湯。
食積壅滯氣喘,用半夏、栝蔞、山楂、神曲、栝蔞穰為丸,竹瀝、薑湯下。
五拗湯、三拗湯、華蓋散、杏蘇飲、寧肺湯(上方並見咳嗽門,皆可選用。)(和劑)五虎湯 治風寒所感喘急痰氣。
麻黃(七分) 杏仁(去皮尖,一錢) 甘草(四分) 細茶(八分) 石膏(錢半)
上水盞半,薑三片、棗一枚,煎服。
(《三因》)神秘湯 治上氣喘急不得臥者。
陳皮 桔梗 紫蘇(各錢半) 人參(一錢) 五味子(十五粒)
上水盞半,煎七分,食遠服。
(《易簡》)蘇陳九寶湯 治老人小兒素有喘急,遇寒暄不常,發則連綿不已,咳嗽哮吼,夜不得臥。
桑白皮 陳皮 大腹皮 紫蘇 杏仁 薄荷 甘草 麻黃 官桂(各八分)
上水盞半,薑三片、烏梅一個,煎七分服。
(《直指》)神秘湯 治水氣作喘。
陳皮 桔梗 紫蘇 人參 五味子 桑白皮 半夏 檳榔 甘草(炙,五分)
上水二盞,薑三片,煎八分,食後服。
(《和劑》)人參定喘湯 治肺氣上喘,哮中有聲,坐臥不安,胸膈緊痛,及治肺感寒邪,咳嗽聲重。
人參 麻黃 阿膠 半夏曲 五味子 罌粟殼 甘草(各八分) 桑白皮(錢半)
上水二盞,薑三片,煎八分,食後服。
(《和劑》)蘇子降氣湯 治虛陽上攻,喘嗽不已。(方見嗽門。)(《三因》)葶藶大棗瀉肺湯 治上氣喘急,身與面目俱浮,鼻塞聲重,不聞香臭,胸膈脹滿,將成肺癰。
葶藶(研細,彈大一丸) 大棗(十枚去核)
水二盞,先煎大棗至一盞,去棗入葶藶,煎八分,食後服。法令先服小青龍二服,方進此。
(《直指》)調降湯 治喘嗽。
枳殼(一錢) 半夏 桔梗 青皮 陳皮 檳榔 茯苓 紫蘇子 葶藶(隔紙炒,各五分)砂仁 白豆蔻 紫蘇葉 甘草(炙,三分)
上水盞半,薑三片,煎七分,不拘時服。
(《選要》)沉香散 定喘止嗽。
沉香 阿膠 人參 紫蘇 陳皮(各二錢) 桑白皮(微炒,一兩,氣虛人減半) 甘草(炙,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棗湯送下。
(《濟生》)四磨湯 治七情鬱結,上氣喘急。
沉香 檳榔 人參 天台烏藥上各濃磨水,共取七分盞,煎三五沸,不拘時服。一方無人參有枳殼,亦妙。
(《集成》)參朮調中湯 瀉熱補氣,定喘止嗽。
人參 白朮(各五分) 桑白皮 甘草(炙,各三分) 麥門冬 陳皮 青皮 地骨皮 白茯苓(各一錢) 五味子(二十粒)
上水二盞,煎八分,食後服。
(《醫鈔》)人參白朮湯人參 白朮 天門冬 麥門冬(各一錢) 五味子(二十粒) 半夏 阿膠(炒,各八分) 甘草(炙,五分)
上水二盞,薑三片,煎八分,通口服。
(《和劑》)人參定喘湯(方見前。)(《大旨》)黃芩半夏湯 專治寒包熱,兼治表裡。
半夏 枳殼 黃芩(酒炒) 桔梗 紫蘇 麻黃 杏仁 甘草(等分)
上水二盞,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天寒加桂枝。
星半栝蔞丸 治痰喘。
南星 半夏 栝蔞仁 香附子 橘皮 蘿蔔子(炒) 杏仁 皂角灰
上為末,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薑湯下。
(《醫林》)定喘陳皮湯 治痰喘。
陳皮(去白,半斤) 明礬(二兩半,銚內飛,同陳皮炒香熟) 甘草(炙,一兩) 半夏(五兩換水煮過,每個切四片,用明礬泡湯浸露七日七夜,漉去,用薑搗成餅,慢火焙乾用)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薑湯調下,不拘時服。
(《醫林》)桑白皮湯 治肺氣有餘,火炎痰盛作喘。
桑白皮 半夏 蘇子 杏仁 貝母 山梔 黃芩 黃連(各八分)
上水二盞,薑三片,煎八分,通口服。
(《濟生》)葶藶散 治過食煎爆,飲酒過度傷肺,喘不得臥,及肺壅咽燥不渴,濁唾腥臭。
甜葶藶 桔梗 栝蔞仁 升麻 薏苡仁 桑白皮 葛根(各八分) 甘草(四分)
上水二盞,薑三片、煎八分溫服。
(《選要》)玉華散 治咳嗽上喘,調順肺經,清利咽膈,安和神氣。
甜葶藶 桑白皮 半夏 貝母 天門冬 馬兜鈴 杏仁 紫菀 百合(蒸) 人參(各一錢)百部 甘草(炙,七分)
上水二盞,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後服。
五味子湯 治喘促脈伏而數者。
五味子(一錢) 人參 麥門冬 杏仁 陳皮(去白。各錢半)
上水二盞,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無時服。
紫蘇子湯 治憂思過度,邪傷脾肺,心腹膨脹,喘促煩悶腸鳴氣走,漉漉有聲,二便不利,脈虛緊澀。
紫蘇子 半夏 木通 大腹皮(各一錢) 木香(三分,磨) 陳皮 人參(各八分) 草果仁(四粒) 枳實 白朮(各七分) 甘草(炙,五分) 濃朴(七分)
上水二盞,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定肺湯 治上氣喘嗽。
紫菀 橘紅 杏仁 五味子 枳殼 半夏 桑白皮 紫蘇 甘草(炙,各一錢)
上水二盞,薑三片、蘇葉五片,煎八分,食後服。
(《醫林》)杏仁煎 治喘嗽。
杏仁(去皮尖炒) 胡桃肉(去皮各等分)上碾膏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臨臥細嚼,薑湯送下。
一方 以胡桃肉三個,薑三片,臨臥嚼吃,飲湯三四口,再嚼再飲就臥,止嗽無痰。
人參胡桃湯 治喘急不得臥。
人參(錢半) 胡桃肉(五個,泡去皮)
上水盞半,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後溫服。
(《濟生》)二黃丸 治停痰在胃,喘息不通,呼吸欲絕。
雌黃(一錢) 雄黃(二兩)上籮極細末,熔黃蠟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於半夜時熱煮糯米粥,乘熱,以藥投在粥內和勻吃。
定喘丹 治患肺氣喘促,倚息不得臥, 嗽並治。
蟬蛻(去土頭足翅炒) 杏仁 馬兜鈴(各二兩) 人言(明礬,六錢)
上為細末,蒸棗肉為丸,如葵子大。每服六七丸,臨臥蔥茶湯送下,服後忌熱物,半日效。
神應丹 治咆哮喘嗽。
綠豆(一合) 人言(一錢)
上二味入砂鍋內,水煮豆爛熟,研為糊,焙乾再研為末,神曲糊丸,麻子大。大人服三十丸,小兒十五丸,七歲以下六七丸,冷茶臨臥送下,忌熱物一日,此方神效。
紫金丹 治 喘。
信石(二錢半,研) 淡豆豉(一兩,水潤研成膏)上共研和勻,丸綠豆大。每服七丸,臨臥冷茶送下,只一服或二服,服後不可吃一應湯水之物。
一方 用信八分,豉一兩,每服二十丸。又法二件研成膏,塗碗內,艾煙熏,入生珠末,丸。
一婦患喘十年,遍求藥不效,忽一遂人與此藥,一服是夜減半,數服頓愈。
大利膈丸 治風痰壅實,喘滿咳嗽,風氣上攻。
牽牛末(二兩) 青皮 檳榔 半夏(泡,各一兩) 木香(二錢半) 槐角(炒,五錢) 皂角(炙去皮弦子,一兩)
上為末,薑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薑湯下。
八仙丸 治咳嗽神效。
天南星(一兩炒) 半夏 款冬花 小皂角(炙去皮弦子) 白礬(枯) 甘草(炙,各半兩)巴豆(七粒,包棗內燒煙盡) 杏仁(十五粒,泡去皮尖炒)
上為細末,醋煮,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後溫齏湯送下,或嚼碎蘿蔔栗子湯下。
(《子和》)導水丸 治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則減,食已則喘。
大黃 黃芩(各二兩) 牽牛(另研取頭末) 滑石(各四兩)去濕熱腰痛,泄水濕腫滿,久則加甘遂一兩。
去遍身走注疼痛,加白芥子一兩。
退熱散腫毒止痛,久則加朴硝一兩。
散結滯,通關節,潤腸胃,行滯氣,通血脈,加郁李仁一兩。
除腳腿沉重加樟柳根一兩。
上為細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臨臥溫水下。
黑錫丹 治喘逆尤妙。(方見眩暈門。)
控涎丹 治水氣喘逆浮腫,喘嗽氣促。(方見痰飲門。)
千緡湯 治痰飲喘急不能臥,人扶而坐,一服即安。
半夏(泡,七個) 甘草(炙) 皂角(炙,各一寸) 生薑(一指大)
上水盞半,煎七分,不拘時服。
(《萬氏》)定喘湯 治諸喘久不愈。
白果(三七枚,去殼切碎炒) 款冬花 桑白皮(蜜炒) 麻黃(各三錢) 蘇子(二錢) 杏仁黃芩(微炒,各錢半) 法製半夏(三錢)
上水三盞,煎二盞,作二次服,不拘時徐徐飲。
歌曰︰諸病原來有藥方,惟愁 喘最難當。
麻黃桑杏尋蘇子,白果冬花更又良。
甘草黃芩同半夏,水煎百沸不須薑。
病患遇此仙丹藥,服後方知定喘湯。
一方︰治痰嗽喘急,用桔梗一兩咀,童便半升,煎四合去滓溫服。
一方︰治腹脹喘滿,用山豆根為末一錢,滾湯調服。
一方︰治喘嗽,用僵蠶細茶為末等分,臨臥調服。
一方︰治積年上氣喘促,唾膿血不止,蘿蔔子一合研水煎,食後服,其效如神。
一方︰治上氣咳嗽喘急唾膿血,久而成勞。人參為末,每服三錢,以雞子清調,五更初服訖便睡,去枕臥。一服可愈,多年者再服,忌一切發物。
一方︰治熱嗽喘甚者,石膏二兩,甘草半兩炙為末。每服三錢,新水下或薑蜜湯調下。
《聖惠方》︰治肺氣喘急,用薤白搗汁飲之。
一方︰治遠年近日喘嗽,用粟殼蜜炙,人參、陳皮、甘草炙,各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烏梅湯臨臥服。
《食醫心鑒》︰治氣喘浮腫,小便赤澀,杏仁二兩炒研,和米煮粥食之。
璇璣(在天突下一寸。) 氣海(在臍下寸半。)
膻中(在兩乳折中。)期門
背中骨節第七椎下穴(灸三壯,立已喘氣,神效。)
丹溪治一人,六七月喘不得臥,主於肺,用麻黃、石膏各二錢,柴胡、桑白皮 黃芩各一錢,甘草五分服之,一汗而愈。後以人參、五味子、桑白皮、黃芩、甘草,遂安。
一人痰多喘急,用白朮、半夏、蒼朮、香附子各一兩,黃芩、杏仁各半兩,薑汁麵糊丸服,愈。
滑伯仁治一人,肺氣壅滿,病得之多飲,中積痰涎,外受風邪,發則喘竭不能自安,以清肺泄涌降火潤燥苦辛劑,遂安。
張子和治上喘中滿,醋心腹脹,時時作聲,痞氣,上下不能宣暢,先用獨聖散吐之訖,次用導水丸、禹功散輕瀉藥三四行,不愈,更以利膈丸瀉之,使上下宣通,不能壅滯。後服平胃散、五苓散、三和散分理陰陽,利水道之藥,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