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曰︰夫乳石之性,緩而且速,能悍風寒,逐暑濕,導經脈,行飲食之氣,在陰即補其不足。在陽即能發其炎,陰盛陽虛,則二儀亢位,所以炎上腑之受邪,則表熱氣隔,至陰之伏也,脈形陽浮而數,陰伏而沉,理之於經,自然通泰,若灸之於孫絡,即血脈遄流,或全抑之,則乖於石性,理而兼助,則表裡周營,若遇小發,可自勞力按摩,不可即治,熱不已者。別法隨事擇用解散方。
療寒熱胸中塞,面腫,手足煩疼,是鐘乳發,宜服生麥門冬湯方。
生麥門冬(四兩去心) 豉(三升綿裹) 蔥白(切半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體氣熱是客熱,當自漸加衣物,雖似惡,加之後必佳,忌如常法,此方甚良(千金同)
又壓丹石發方。(天台山國清師所敷用)杏仁(一百枚去皮尖)
上一味,以水一升於盤中研之,絞取汁令盡,以白面二升用杏仁汁溲作 。還以杏仁汁煮,務令極熟,其病者量性多少啖之,令盡訖,又取美酒數升煮十餘沸,候熱訖,病者量性多少飲之,徐令盡,蓋覆安臥,初覺心悶,頃間四體輕虛,一服三年不發,大效。
又療乳石發方。
甘草(炙) 麻黃(去節各一兩)
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半升和清酒半升,其患者先須火邊灸,熱徹欲汗,承熱服令盡,蓋衣臥,須臾大汗即瘥。(千金翼同)
又若因食倉米臭肉動乳方。
必須蔥豉湯細細服之,五六度,即瘥。(千金翼同)
又食飲損者方。
於蔥豉湯中加當歸一兩煎之,去滓分服即瘥,若未,可即服蘆根湯。(千金翼同)
又若已服安和藥,仍不退者,此小觸動,服蔥豉等湯不解者,可服蘆根湯解壓之方。
蘆根 地榆 五加根(各一兩)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服之即解(千金翼同)
又若得時氣,冷熱不調動乳者,皆是寒熱所致,其狀似瘧。久久不療,損人性命,縱服湯藥,必終難瘥,宜作生熟湯浴之方。
以大器盛湯,若大熱投少冷水,即於湯中坐勿動,須臾百節開,寒熱之氣皆從毛孔中出,變作流汗,若心中熱悶者,還服少許熱湯即定,久乃出湯,以衣被覆蓋睡,豁然平複,如患太重者,不過三兩度即瘥。(千金翼同)
又解一切石發方。(○法)胡豆(半升)
上一味搗,研之以水八合,絞取汁飲之,即瘥,虛弱人半升,中平以意量之。
又大黃丸方。
大黃(五兩搗末) 大麻子(五兩熬勿令焦待冷於簸箕中以手 去皮取仁研如膏)
上二味合治令勻,以蜜和丸如梧子大,以湯飲下十丸至二十丸,以宣利為度,此方甚妙,通陽壅秘,服之尤良,忌如常法。
華陀薺 湯,療石毒卒發者,栗栗如寒,或欲食,或不欲食,若服紫石英發毒者,亦熱悶昏昏喜臥,起止無氣力,或寒,皆是腑臟氣不和所生,療之方。
薺 (四兩) 甘草 藍子(各一兩) 茯苓 黃芩(各二兩) 蔓菁子(一升) 人參(一兩)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蔓菁子,取八升,去滓內餘藥煎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若虛弱倍人參,若氣上加茯苓薺 一兩,甚良,(千金翼雲若體寒者倍人參減黃芩若氣上倍茯苓加薺 一兩)應楊州所得異故單蔥白湯藥,療沉體中數年或更發宜服之方。
蔥白(一斤切)
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服盡,未定,更作服之,至三劑即瘥止。
又療乳石發,樊尚書傳,蕭亮常服良驗,余因熱重盛,切慮不安,遍於李虔 率更吳升諾議處求解法,亦稱此味奇絕方。
甘草(二兩炙) 生犀角(一兩牛屑) 葳蕤(三兩)
上三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服甚效。
又方烏豆(二升)
上一味,以水九升,煮取五升,去滓,以銅缽重湯煮,取一升,每服一匙,盡即瘥,未定更作佳。
又若盛熱發方。
取無灰酒煮三五沸,承稍熱服之,以布手巾兩個,浸水以拓熱處,取瘥為妙,更互用之
又療諸乳石發動,口乾寒熱,似鬼神為病方。
麥門冬(八分去心) 五加皮 犀角(屑) 黃芩(各四分) 葳蕤(四兩) 梔子(四分) 升麻(四兩) 大黃(五分) 芍藥(四分) 大青 甘草(炙各三分) 苦參(六分)
上十二味搗篩,密丸,食後以蜜水服十四丸,漸加至二十丸,日再,以意加減。(千金翼同)
又療諸石發熱困苦方。
豬脂(五合成煉者) 芒硝(四分) 蔥白(五合切) 豉心(三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蔥豉,取一升二合,去滓下豬脂芒硝,分三服,未瘥再服。(千金翼同)
又療石發,熱盛充實,四體煩滿,脈急數,大小便赤澀,升麻湯方。
升麻 黃柏 黃連 甘草(炙各三兩) 黃芩(四兩) 芍藥(六兩) 白鴨通(五兩)淡竹葉(切一升) 梔子(十四枚) 豉(一升) 大黃(三兩)
上十一味切,以水二斗煮竹葉鴨通,取一斗一升,去滓澄清,取一斗,內諸藥,煮取四升,去滓分三服,若上氣者,加杏仁五合,滿加石膏二兩。(千金同)
又常防備熱發法方。
麥門冬(三兩去心) 甘草(一兩) 人參(二兩)
上三味搗篩,蜜和丸如彈丸,一日服三丸甚良。(千金翼同)
又三黃湯,折石熱,通氣,泄腸胃,解肌方。
大黃(三兩別漬) 黃芩(二兩) 梔子(一七枚) 甘草(二兩炙) 豉(一升) 麻黃(一兩去節)
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麻黃,去上沫,下諸藥煎,取三升半,下大黃三五沸,去滓分服,得利以瘥止。(千金翼同)
又方黃芩(二兩) 豉(五合綿裹) 蔥白(五合) 梔子(二七枚)
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分服,三劑瘥止。(千金翼同)
又療石發,身熱如火燒,黃芩湯方。(靳邵法)黃芩(三兩) 枳實(二兩炙) 濃朴(炙) 栝蔞 芍藥(各一兩) 梔子仁(十四枚) 甘草(炙一兩)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如常法。(千金翼同)
又療熱氣結滯,經年數數發方。
胡荽(半斤五月五日采陰乾如此物可先收貯備之)
上一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服,未瘥更作服。春夏取葉,秋冬取根莖用。
又療膈上熱方。
柴胡 黃芩 甘草(炙) 茯苓 麥門冬(去心) 枳實(炙) 生地黃(各三兩) 竹葉(切一升)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服。
又方取河中石不限多少,燒令赤,投小便一大升,候冷頓服之良。
又方取寒水石長含,以瘥為度。
又方取黃連水漬,服一升最良。
又療心下煩熱悶,內熱不安,冷石湯方。
冷石(半兩細研之)
上一味,以水攪如白飲,頓服,不瘥更作。
又去石毒,麻黃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 甘草(二兩炙) 豉(一升綿裹)
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之。
又豬膏湯,解大散方。
豬膏(二兩烊之) 豉(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豉,取汁一升,內豬膏,服七合,日三,服石人飲食宜清冷,不宜熱。熱即氣擁痞石,唯酒一種須熱也。(千金翼同)
又療乳石發,如寒熱狀似瘧方。
前胡(半升) 黃芩 甘草(炙) 生薑 知母(各三兩) 牡蠣(熬) 石膏(各六兩) 大棗(二十枚擘)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分為四服,取瘥為度,此方甚良。
又療胸背頭中游熱,補虛方。
黃 芍藥(各三兩) 甘草(炙) 桂心(各一兩) 茯苓 人參 石膏 生乾地黃 生薑
上十三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取一斗,去滓下諸藥煎,取三升,去滓分服之。(一方無茯苓有大黃)
又療石發,諸藥療不瘥方。
以硝石含之效。
又方若熱盛,可向冷地臥,腰下以濃物荐之,腰以上令薄,使受稍似涼即起,不得過度。
又三黃丸,療虛熱氣壅不通方。
黃連 黃芩(各三兩) 大黃(二兩)
上三味搗篩,蜜丸,以湯飲下十五丸至二十丸如梧子,以利即瘥。
又療精神如失,氣攻上,骨熱方。
柴胡 升麻 黃芩 澤瀉(各三兩) 淡竹葉(切一升) 生地黃(切二升) 乾藍 芒硝(各二兩)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服,取利止,忌如常法。
又療石熱將行,體微筋嗇,郎此方從叔汾州刺史河東公口受此法,余久服石,每服此飲,頗甚為效方。
茱萸 葳蕤(各一兩) 豉心(一升) 蔥白(一握)
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減半,分服。
又療服諸藥石後,或熱不禁,多向冷地臥,又不得食諸熱面酒等方。
五加根皮(二兩)
上一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半,候石發之時便服,未定更作服。
又療諸石盛熱不除,心腹滿,小便赤,大便不利,吐逆氣沖胸,口焦乾,目赤重熱,三黃湯方。
黃連 芒硝(各二兩) 甘草(炙) 大黃(一兩) 黃芩(三兩)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芒硝,分服,以利為度,甚良妙。
又療天行丹石發動,上下擁隔不通,頭痛,口苦不能食立效方。(醴泉杜主薄傳)青木香 紫葛 紫參 玄參 丹參 苦參 人參 石膏 代赭 細辛 桂心 獨活 蓯蓉乾薑 齊鹽 吳藍(各一分) 巴豆(二分去皮心熬)
上十七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有患服三丸,強者服五丸,余即量與之,以飲下,得快利三兩行即瘥,忌如常法。
又療石發,內有虛熱,胸中痞滿,外風濕不解,肌肉拘急方。
香豉(一升) 梔子(十四枚) 蔥白(一握) 黃芩(二兩)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豉五六沸,去豉內藥煮,取三升,分三服之,不止更為之。(千金翼同)
又療熱腫初起,始欲作癰,便宜服升麻湯方。
升麻 大黃 黃芩 芍藥 枳實(各二兩) 甘草(炙) 當歸(各一兩)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腫即消散,如熱加黃芩三兩。(千金翼同)
又淡竹葉湯方。
淡竹葉(切一升) 茯苓 白朮 甘草(炙) 枳實(炙) 梔子 人參(各一兩) 大黃(二兩) 黃芩(三兩)
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以瘥止。
又療服散不得力,食不下,飲酒解散,輒嘔吐,七味三黃湯方。
豉(五合綿裹) 梔子(十四枚) 枳實(八分炙) 甘草(炙) 前胡 大黃(各一兩) 芒硝(二兩)上藥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
又增損竹葉湯,解散下氣方。
黃連 麥門冬(去心) 竹葉(切) 人參(各二兩) 枳實(炙) 梔子(各一兩) 甘草(炙) 茯苓(各二兩)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之,瘥止。
又療心忪熱煩悶如火氣上方。
石膏(八兩) 茯神 葳蕤 黃芩(各四兩) 橘皮 五味子 乾藍 麻黃(去節) 甘草(炙) 犀角屑(各二兩) 杏仁(去皮尖) 梔子(各三兩)
上十二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之,瘥止。
又療虛勞,下焦虛熱,骨節煩疼,肌肉急,內痞,小便不利,大便數而少,吸吸口燥,少氣,折石熱方。
大麻仁(五合研) 豉(二升)
上二味,以水四升合煮,取一升五合,分三服,三劑即止。(千金翼同)
又療內熱結不除,或更服散,或以飲酒冷食澡洗猶不解,或腹脹頭痛,眼眶疼,或先有癖實不消,或連飲不食,或時作心痛,服此湯皆愈方。
甘草(炙) 黃芩 大黃(各二兩)
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翼同)
又散熱,白鴨通湯方。
白鴨通(五升以沸湯二斗半淋之澄清取一斗) 麻黃(四兩去節) 豉(二升) 冷石(一兩)
上七味切,以鴨通汁煮,取六升,去滓內豉煮三沸,一每服五合,若覺冷,小便利潤,其閑若熱猶盛,小便赤促,服之不限五合,宜小小勞,漸漸進食,不可令食少,但勿頓多耳。(千金同)
又下氣除熱,前胡湯方。
前胡 黃芩 甘草(炙) 茯苓(各二兩) 梔子仁 枳實(炙) 大黃(各一兩) 杏仁(六十枚去尖皮) 生薑(三兩切)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服。
又麻黃湯,下氣解肌折熱方。
麻黃(四兩) 黃芩 甘草(炙) 石膏(各三兩碎) 升麻(二兩) 梔子仁(一兩)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分三服之。
又療服升麻湯內解外不解者,宜此麻黃湯方。
麻黃(去節) 升麻 大黃 黃芩 石膏(各三兩碎) 甘草(一兩炙) 梔子仁(三合)
上七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服之瘥止。
又療腹中無妨,直患虛汗方。
澤瀉 知母 石膏(各二兩碎) 當歸 甘草(炙) 人參 桂心 黃芩 茯苓(各三兩)麥門冬(三兩去心) 竹葉(切三升)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取一斗,去滓下諸藥煮,取四升,分服瘥,忌如常法。
論曰︰五臟之尊,心雖為王,而肺最居其上也,肺為華蓋,覆其四臟,合天之德,通達風氣,而肺母火也,性慣受溫而惡寒,心火更炎,上蒸其肺,肺金被火傷,則葉萎倚著於肝,肺發癢即嗽,或因石增熱,心肝虛弱,不能傳陽至下焦,遂被正陽俱躋,變成嗽矣。或為發背,或作癰頭也,夫言惡寒則何以知也。肺主皮毛,皮毛遇寒即栗而粟起,其肺嗽亦萎倚著肝療石發,熱沖頭面,兼口乾嗽方。
生麥門冬(去心) 葳蕤 石膏(各三兩碎) 生地黃汁(七合) 蔥白(一握和須) 乾葛(四兩) 豉心(三合)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如常法。
又療熱嗽方。
取生豉漬汁溫之,才免冷食,服訖即臥,勿令入腰中故也,以意消息之。
又天門冬煎,主定肺氣,去風熱,明目,止嗽喘粗血腥,乳石發冷而補之方。(通按天冬性冷而能補病虛熱者宜服)天門冬汁(一升) 生地黃汁(二升) 生薑汁(二合) 杏仁(五合去皮尖研如膏) 白蜜(八合) 牛酥(五合) 款冬花 升麻 百部根 紫菀 麻黃(去節各二兩) 甘草(四兩炙)
上十二味切,以水八升煮麻黃,去沫下諸藥煎,取二升,去滓澄濾,銅器中微火煎,去半,下天門冬等汁,次第下之,煉成煎,取一匙含咽之,日三五度取瘥,忌如常法。
又療上氣肺熱,呼嗽沸唾方。
麥門冬(十分去心)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研) 貝母 生薑(各六分切) 石膏(八分碎)黃芩(五分) 甘草(炙) 五味子 白朮(各四分) 淡竹葉(切一握) 白蜜(一匙)
上十一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內蜜,分服。若須利入芒硝。
又療肺脹氣急,呀嗷喘粗,眠臥不得,極重恐氣即絕,紫菀湯方。
紫菀(六分) 甘草(炙) 茯苓(各八分) 檳榔(七枚碎) 葶藶子(三分熬末之)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
又宜服丸,主上氣呀嗽不得臥,臥即氣絕方。
芸苔子 葶藶(熬各十二分) 馬兜苓(十顆) 紫菀 人參 杏仁(去皮尖) 皂莢(去皮子炙) 白前 甘草(各六分炙) 漢防(己八分)
上十味搗篩,蜜和丸如桐子大,服十丸至二十丸,增減量之。
論曰︰凡人有五臟,合則脾胃為水穀之府,且國府足穀,則足食足兵也。人胃足食,則營衛不厥,若人能食則能悅也。陰陽和平,有何患乎,若服食之人,皆增於熱,失時不食,則胃口乾焦,胃口乾焦,則土不足,或因飲酒水,而食少變為痰結,酒水流下,迎令上升,下焦無陽,即陽虛也,中腑無穀,上焦漸炎,致陽嘔噦,經曰,陽數即嘔吐,又曰嘔噦發下焦之間,此之義也,可以破痰結,通水穀,填胃腑,則無咎也,夫通填之義,不可虛其虛,實其療因飢空腹飲酒飲水,食少痰結心頭乾嘔方。
枳實(三兩炙) 梔子仁(一兩) 香豉(半升) 大黃(二兩別浸)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忌如常法。
又療結熱,心下腫,胸中痞塞,嘔逆不止,雁肪湯方。
雁肪(一具) 甘草(炙) 當歸 桂心 芍藥 人參 石膏(各二兩碎) 桃仁(三十枚去皮尖) 大棗(二十枚擘) 大黃(二兩)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雁肪,取汁一斗煮諸藥,取五升,去滓分服,無雁肪,以雁肉,無雁以鴨代之,雞亦得。
又療嘔不止,不下食方。
薤白(一握) 橘皮(一兩) 豉(半升) 麥門冬(二兩去心) 粟米(一合)
上五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細細服之,瘥止。
又療熱發,胸中痰醋,乾嘔煩熱方。
半夏(洗) 白薇(各一兩) 乾薑(一兩) 甘草(半兩炙)
上四味切,以苦酒五升,煮取三升,分服,夫苦酒能令石朽爛,故用之。
又療數振動,煩悶嘔逆,人參湯方。
人參 甘草(炙) 栝蔞 麥門冬(去心各二兩) 黃芩 蘆根(各一兩)
上六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四服瘥止。
論曰︰五臟所藏,心藏血也,血之傷盛,則心脫力,製固無守,自然流溢。為陽氣傷故也,或有衄血者,加以肺風熱之謂也,若益之於服石,則客熱複盛,營衛增勞,旋周無度,則投虛而出,出而多則傷營氣。色奪而黃,久不療則氣撮撮傷損,先須破污血,留好血,調經絡,平腑臟則愈也。
療石發熱盛吐血方。
生地黃(五兩搗碎) 小薊根(切一升) 黃芩(二兩) 豉(一升) 梔子仁(三七枚)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服之。
又衄血方生地黃汁 小薊汁
上二味隨多少,以點鼻中,兼服之良。
又療心腑中熱甚,鼻中衄血不止方。
胡粉(熬) 光墨(末) 釜下墨(末) 乾薑 髮灰 伏龍肝(末等分)上六種但得一物,以兩棋子許,以竹筒吹令入兩鼻孔中,即止。
又方橘皮 蒼耳莖葉 翹遙莖葉 生地黃 雞蘇苗上五種但得一味,搗絞汁,服五六合即止,如未定,即更服之。
又療頭痛壯熱,鼻衄血,心上硬,遍身疼痛,四肢煩悶,兩膊舉不得方。
小薊(四兩) 青竹茹 生麥門冬(去心碎) 雞蘇(各三兩) 生薑(二兩切) 生地黃汁(半斤)
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服之,以止為度,忌如常法。
又療卒吐血一二升,口鼻俱出至一二斗者方。
生地黃汁 小薊汁 生麥門冬汁 伏龍肝(十匙)上地黃等三味汁相和,每服五合,著伏龍肝末一匙許。和攪服之,以止為度,忌如常法。
又療心悶吐血方。
生麥門冬(八分去心) 生地黃(二十四分碎) 甘草(四分炙) 薺 乾薑(各六分) 茅根(十分) 香豉(五合以綿裹)
上七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服之,忌如常法。
論曰︰凡人陽處其表,陰處其裡,則非純陰在其下,複非純陽在其上,皆須陰陽通於,陰陽通平,則五氣不乏,五氣不乏,則人無病,只如服石之人,多為陰虛而服,攝之過溫,則經脈湊溢,或遭陽時亦發其証也,正陽本自浮升,石力更藏陽氣,客主兩陽,並蒸肺肝,故患渴也,或臟實腑虛而生發背亦渴,不獨兩陽為禍也,且肺是庚辛,庚辛畏火,即告其子,其子腎,腎為壬癸,雖子投而性惡寒,陽雖得水暫寒,而水潛流於下,客水正水足為滂沱,渴療解散失度,飲食冷熱不消,虛脹,吐清水而渴悶欲死方。
人參 栝蔞 枳實(炙) 甘草(炙) 白朮(各一兩) 大棗(二十枚擘)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溫二服瘥止。
又療發癰,虛熱大渴方生地黃(八兩) 竹葉(切三升) 小麥(二升) 黃 黃芩 通草 前胡(各三兩)栝蔞(四兩) 芍藥 升麻 甘草(炙) 大黃(別浸) 知母 茯苓(各二兩) 人參 當歸(各一兩)
上十六味切,以水二斗煮竹葉小麥,取一斗,去滓內餘藥煮,取四升,去滓分服之,小便利除通草,大熱者去人參當歸,忌如常法。
又療客虛,熱沖上焦胸中,口乾燥,頭面熱赤,並渴方。
生葛汁 生地黃 生麥門冬汁 白蜜(各一升) 棗膏(八合) 生薑汁(二合)
上六味和煎之,內蜜候如稀餳,食後漸漸含之,其功甚妙。
又療消渴,止小便方。
黃連(一斤金色者) 麥門冬(八兩去心) 生地黃汁 羊乳 栝蔞汁(各三兩)
上五味,搗上二味為末,以汁相和藥末,眾手一時丸如梧子,食後以飲服二十丸,忌如常法。
又療熱渴,竹葉湯方。
淡竹葉(切五升) 茯苓 石膏(各三兩碎) 小麥(三升) 栝蔞(二兩)
上五味切,以水二斗煮竹葉,取八升,下諸藥煮,取四升,去滓分溫服,忌如常法。
又療發癰盛,患渴口乾,排膿止渴方。
黃 梔子仁 栝蔞 生乾地黃 升麻(各二兩) 麥門冬(去心) 芍藥(各二兩) 黃芩(一兩半)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服之,瘥止,忌如常法。
又療消渴方。
取螺(二升)
上一味,以一石江水浸養之,傾澄取汁飲之,經日放卻,更取新者漬之,準前服。
又方竹根濃煮汁飲之。
又方煮青粱米汁飲之。
又方搗冬瓜汁飲之。
又方冬麻子(二升)
上一味搗,以水煮三四沸飲之。
又方以水浸雞子,取清生服甚良。
又方黃柏(一斤)
上一味切,以水一斗煮汁飲之。
又方桃仁(五升去尖熬) 研白米(三升)
上二味,以水一斛,煮取三升,渴即飲之良。
又方石膏(碎) 枳實(炙) 茯苓(各三兩)
上三味切,以水九升,煮取四升,分服之。
又方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白朮 乾薑 桂心(各三兩) 小麥(三升) 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小麥,取八升,入藥煎,取五升分服之。
論曰︰五行五臟,皆互相生,肝雖處中而為臟首,位在甲乙,懷養懷仁,故應春而王也,為心之母,余臟循而次生焉,心為王,主身神毅而無纖不察,四臟為四鄙。四鄙有憂,王必懷肺為風府,施於太穹,為呼吸之門,氣息之道也,諸臟紊亂,氣息皆形,誰能出不繇戶耳,若熱風盛,心憂即頭痛,若過憂即心煩,熱盛必寒,寒盛必熱,倚伏之道。足可明焉,皆繇風狂邪熱之謂也。但平風熱,抑狂邪,營衛自然通泰也。
療熱如火燒,頭痛心煩悶,乍寒乍熱,胸中熱,嘔逆方。
升麻 前胡 甘草(炙) 黃連(各二兩) 黃芩 生地黃(各三兩) 枳實(炙) 梔子仁栝蔞(各一兩) 豉(五合綿裹)
上十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忌如常法。
又療食訖,心煩悶眩,心下胸中不安方。
茵陳(四兩) 大黃(二兩) 梔子仁(二十枚)
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服,取瘥。
又療頭疼欲裂方。
取當歸二兩,清酒一升煮取六合,飲至再服。
論曰︰夫人癢者為虛,痛者為實,在表為虛,在裡為實,心肺虛熱沖胸,口乾,乾久乃成瘡生膿則癢矣,自然虛極,非是實也。臟者,藏也,為不能含藏陽氣,使陽氣妥出發則日虛,若獨肝家有風,即木氣搏心故痛,亦非真心痛,若真心痛,只得半日而死,為心不受邪故也。
療乳石熱發,頭痛心痛,胸脅脹滿,寒熱,手足逆冷,或口生瘡爛,或乾嘔惡聞食氣,氣上欲絕,久虛者方。
前胡 芍藥 黃芩 大黃 甘草(炙各二兩) 大棗(二十枚擘)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若堅實,加茯苓二兩,若胸滿塞,加枳實一兩炙,若吐逆,加乾薑二兩,若口燥,加麥門冬二兩,增減以意量之,忌如常法。
又療食失度,口中發瘡,漱之湯方。
黃芩(三兩) 升麻 甘草(炙各二兩) 石膏(五兩碎)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冷含漱口,吐卻,日十數過,瘥止。
又療口瘡方。
子柏(四兩) 龍膽(三兩) 黃連(二兩) 升麻(一兩)
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別取子柏冷水浸,投湯中,令相得,絞取汁,稍稍含之,取瘥,忌如常法。
又若熱發腹內,胸悉有瘡方。
升麻(二兩) 烏梅(十枚) 黃芩 黃連 栝蔞 甘草(炙各一兩)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半,去滓含之,咽亦不妨。
又療體赤熱煩悶,口中瘡爛,表裹如燒,痛不能食方。
黃芩(三兩) 梔子仁(二十一枚) 香豉(二升) 大黃(二兩)
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服。
又塗飛雪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 石膏(二兩碎) 黃芩(三兩) 芒硝(四兩)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去滓內生雞子白二枚及芒硝,攪令勻,以拭瘡上,取瘡瘥即止。
又療熱不散,體生細瘡,並熱不止方。
黃連 芒硝(各五兩)
上二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內硝,以拭瘡上,取瘥為限。
又療紫石發動,惡寒壯熱,口舌乾焦方。
烏豆(二兩)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令稀稠得所如餳,去豆下蜜二合,更一兩沸,以匙抄細細含之,如腹中鳴轉欲利即停,得利即瘥,忌熱食,陳臭物。(千金翼治發背癰疽)
又療石氣發熱,身體微腫,面生瘡方。
升麻 葳蕤(各六分) 黃芩 紫雪(各八分湯成下) 甘草(炙) 犀角(各四分) 梔子(十四枚)
上七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內雪分服之,以飛雪湯塗之即瘥。(千金翼同)
又療體卒熱生瘡,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五兩去心) 豉(二升) 桂心 人參(各二兩) 甘草(三兩炙) 蔥白(一斤)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服之,忌如常法。
又療表裡俱熱,身體生瘡,或發癰癤,大小便不利方。
芒硝(湯成下) 黃芩 知母 甘草(各二兩) 梔子仁(二七枚) 大黃(四兩)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下芒硝,分服,忌如常法。
又療兩鼻生瘡熱癢,內亦熱,兼頭痛方。
麥門冬(去心) 知母 澤瀉 甘草(炙各二兩) 粳米(五合) 竹葉(切一升) 小麥(二升)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半煮竹葉小麥,取九升去之,內諸藥煮,取四升去滓,分服,日三夜一,忌如常法。
又療生瘡,熱氣奔胸方。
豉(一升) 蔥白(切) 梔子仁(各十四枚)
上三味,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去滓,分服之,忌如常法。
又療石熱發,煩熱滿脹,及體生瘡,兼氣力弱方。
黃芩 芒硝 麥門冬(各二兩) 大黃(三兩) 梔子(十四枚) 甘草(一兩炙)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之。
論曰︰服石之人,發狀非一,或發於外陽,則頭角皮膚作病。癰腫頭痛是也,或發於內陰,則反冷臟虛,口瘡吐血是也。凡氣內溫五臟,外榮經絡,石性清淨,不喜煩穢,目所睹,鼻所聞,皆欲馨香,不願郁腐,因成種種之病也。或食陳臭生酸之物,貯於胃腑,胃腑不受,推諸臟,諸臟不受,即肝膈痞滿,或為臚脹而堅積,便發心痛,亦非心自然而痛,為穢觸神氣也,覺此候者,可速滌腸胃,無令留壅,不然,即成痰,其心轉痛,豈能不勉哉。
靳邵療寒過度成痰 水氣,心痛,百節俱腫者,大黃丸方。
大黃 葶藶子(熬) 豉(各一兩) 杏仁(去尖皮熬) 巴豆(各三十顆去皮心熬)
上五味,大黃搗篩末,四味別搗如膏,入少蜜和,更搗一千杵,以飲下一丸如麻子,稍強至二丸,三丸,以意量之,忌如常法。
又療赤石脂發,心痛,飲熱酒不解方。
蔥白(半斤切) 豉(二升綿裹)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服之良。
又療大熱,心腹滿脹方。
石膏(半斤碎) 黃芩 麻黃 芍藥(各二兩) 大青 續斷(各三兩)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去滓,分服之。
又療心腹痛不解,若通身顫寒者,營衛不通,人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 人參 枳實(炙) 黃芩 甘草(炙) 茯苓(各一兩)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二升分服之。
又療散發,心痛腹脹,兼冷熱相搏,甘草湯方。
甘草(炙) 枳實(炙) 白朮 梔子(各二兩) 桔梗(三兩)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之,忌如常法。
又療腹脹頭痛,眼眶疼,先有癖實不消,或飲酒下食內熱,或時時心急痛方。
甘草(炙) 黃芩 大黃(別浸) 麥門冬(去心) 芒硝(各二兩) 梔子(三十枚)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之,忌如常法。
又療石發動,上氣,熱實不除,心腹滿,小便赤,大便不利,痞逆沖胸,口乾燥,目赤痛方。
大黃(一兩別浸),黃芩(三兩) 黃連 甘草(炙) 芒硝 麥門冬(去心各二兩)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入大黃更煎三五沸,去滓分再服之。
論曰︰凡人五臟盡有風,而發有高下,動有深淺,則腎風發腳氣,肝風目淚而暗,肺風鼻鼽嚏而嗽,脾風肉緩而重,心風恍惚而忘。若加於熱,亦隨臟觀候,即肝風脅滿而怒喜靜,加之熱,即目漠漠而暗,若石氣兼之,則赤而益痛,或生 肉,及腫而爛速,可隨輕重瀉之。不然喪明矣,經曰,肝旺則目赤,若兼石,則冬慎勿食熱,熱既不散,遂成伏氣,遇春必發,預宜法防之,即非石藥之過,豈不惜哉,黃帝曰,形受味。精受氣,皆為飲食寒溫呼吸之召也,諸臟仿此。
療眼久赤痛方。
乾棗(相接長一尺切) 黃連(相接長一尺擘)
上二味,以水一升煎三合,綿裹,夜臥點眼 中,以瘥為度,忌如常法。
又瀉肝湯,不服石人亦主之方。
大黃 黃連 石膏(各二兩碎) 甘草(炙) 黃芩 細辛 生薑 半夏(洗各一兩) 梔子(十四枚擘)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服,忌如常法。
又療眼赤,閉目不開,煩悶熱,胸中澹澹,瀉肝湯方。
前胡 大青 秦皮 乾薑 子芩 細辛(各三兩) 決明子(三枚) 梔子仁(二兩) 石膏(八兩碎) 淡竹葉 車前葉(各切一升)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服,或加朴硝三兩,得利即瘥,忌如常法
又療眼腫痛不開方。
精豬肉薄切,以貼眼上,熱即易之,一方用子肝,又以井花水浸,更再用之取瘥。
又療久風目赤,兼胎赤方。
光明鹽(六分) 杏仁油(五合又云半雞子)
上二味,以淨銅鑼一尺面者一枚,內鹽油,即取青柳枝如筋大者一握,急束截令頭齊,用研之三日,候如稠墨。即先剜地作一小坑,置瓦於底,又取熱艾一鵝子許,於瓦上燒火,即安前藥鑼,覆坑上令煙熏之,勿令火滅,候火盡,可收置於銅合子,或 合子中,每夜用點目 間,便臥,頻點之取瘥。(通按前目病胎赤用此方)
又主眼生赤脈,息內磣痛不開者方。
大棗(七枚取肉) 黃連(二兩碎綿裹) 淡竹葉(切五合)
上三味,以水二升煮竹葉,取一升澄清,取八合,內棗肉黃連煎,取三合去滓,以點眼中,瘥止。
又療目癢赤方。
黃連(半兩碎) 丁香(二七枚碎) 黃柏皮(半兩切) 青錢(七文) 蕤仁(三七枚碎)
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以綿纏杖子頭點之妙。
扁鵲療令人目明,發不落方。
取十月上巳日槐子,去上皮,不限多少,於瓶中封口三七日,初服一枚,再服至二枚,十日十枚,還從一起,甚驗。
又療發熱,心腹脹滿,小便赤,大便難,逆沖胸中,口燥,目赤痛方。
黃芩 大黃(各二兩) 梔子(一兩) 豉(三合)
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服。
又療目翳方。
乾藍(二分) 雄黃(二分研)
上二味相和,以少許點上,三五度即便瘥。
論曰︰夫老小 羸。為和氣不足,寒氣獨積於地,炎氣獨散於天,天地不交,故體成痞,體成痞,則肌肉不潤,腠理不通,胸膈氣急,腸胃招滿,為陰氣沖陽,陽不接也,或膀胱堅積。支足沉,為陽氣不能下營,陰氣獨盛也。致大腸留擁,湯藥不下,或水穀不消,更加短氣,若不利關格,實不得其死也。
療羸劣老弱,體性少熱,因服石散而寒氣盛,藥伏胸膈,冷熱不調,煩悶短氣欲死者,藥既不行,又不能大便,作害於人,急宜吐之方。
甘草(四兩生用)
上一味切,以水五升,煮取折半,去滓,令頓服之,當大吐,藥亦與病俱去,便愈矣,夫散家患心腹痛,服諸藥不瘥者,服此甘草湯,諸膈即通,大便亦利,甚驗。
又療甚虛弱,去熱益氣力方。
竹葉(切一升) 大棗(二十枚擘)黃耆(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炙) 人參乾地黃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竹葉,取一斗,去竹葉入諸藥煎,取三升,分溫服之,忌如常法。
又療散發後,虛熱羸乏,或腳疼腰痛,本是虛勞人並挾風,宜腎瀝湯方。
羊腎(一具去脂膜切) 五味子(三兩) 當歸 甘草(炙) 芎 遠志(去心) 芍藥麥門冬(去心) 茯苓(各一兩) 乾地黃 生薑(各四兩切) 黃芩 桂心(各一兩) 大棗(二十枚擘)
上十四味切,以水一斗煮腎,取八升內諸藥煎,取三升半,去滓分服,忌如常法。
又療性熱虛羸,補益方。
生地黃(二石細切蒸之極熟)
上一味,以好酒一升洒之,曝乾搗,眾並手丸之,每食前含一丸如胡桃大,咽令盡,日三五度甚妙。
又療人身體黃瘦不能食,及服藥腰背拘急痛,眠臥陷床。沉重不能起行,宜秋夏中服之方。
半夏(洗) 茵陳(各四兩) 生薑 茯苓(各三兩) 黃芩 土瓜根 梔子(各二兩)大黃(一兩別浸)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服。
耆婆湯,療人風勞虛損,補髓令人健方。
麻油(一升) 牛酥(一斤) 蔥白(一握) 胡麻仁(一升研) 豉(二升以水二升漬一枚取汁) 蜜(一升) 上酒(二升)
上七味,先於鍋中入油煎令沸,著蔥白令色黃,下酥蜜豉汁麻仁,沸下酒,成煎收不津器中盛之,日服一匙兩匙,或和酒服亦妙,冷即加生薑一斤取汁,乾薑末亦可用之。
論曰︰夫言大小便澀者,皆繇大腸虛,受邪氣所致也。且腑有高下,而肺腑系在天上,中接土腑,名之大腸,為傳導之腑也。有風氣熱結,即大便乾澀而不通順,或發癰腫,口鼻乾燥,或腎腑有虛,則心肺俱熱,使小便赤而澀也。或腎氣虛熱,膀胱不足,加之以渴飲,即小便淋澀,皆繇臟虛不能主其腑也,且形能受味,氣能致精,氣散則精虛,味益則體實,體實之人,筋骨有餘,因勞精氣,精氣既衰,即招其病。故石氣流入膀胱,作其淋疾,則非正石氣而行,此肺遭熱盛,傳之於腎。腎為精竭,純陰自孤,石氣懼陰不入,便投其膀胱,膀胱受邪,遂成淋也,淋狀合澀數赤熱而痛,何以知之?澀至,故知肺傳於子也,數至,為子被母逼,水急奔下也。熱赤至,為心與石氣相傳也,痛至,為本臟自虛,客氣沖擊也。所以服石藥者,藉其少滋味而助精氣即神門之固,病邪不能入也,何以知因石虛竭,虛竭之人,其陰好怒,而交接難畢,其病名強中,或不交接,其精自流也,或為消利。為作消竭,皆由少恐變諸○,常以不虛不實於大腸。不寒不燥於腠理,能調神氣,有何患乎。
療小便淋澀,少腹痛方。
大黃 芍藥 茯苓(各一兩) 麻仁(四兩研)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服之良。
又方桑螵蛸(二十枚熬) 黃芩(一兩)
上二味切,以水一升,煮取四合,頓服之。
又療熱淋澀痛方。
車前草 葵根(各切一升) 通草(三兩) 芒硝(八分)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入芒硝,分服之。
又療血淋不絕方。
雞蘇 竹葉(各一握) 葵子(末) 石膏(各八分碎) 蜀椒(末四分)
上五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後,下葵末服之。
又療初患淋方。
滑石(五兩) 通草(二兩) 石韋(拭去毛) 瞿麥(各三兩) 芒硝(二兩湯熱下)冬葵子(二升)
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服之,忌諸熱物。
又療淋積年醫不能愈,或十日五日一度發即可,時或頻發不定方。
冬葵子 滑石(各八分) 茯苓 芍藥 子芩 蒲黃 芒硝(各六分) 石韋(去毛) 瞿麥(各五分) 陳橘皮(四分)
上十味搗散,空腹煮,後飲子和服一方寸匕,加至二匕,以小便通利為度,忌如常法。
下散飲子方桑白皮(六分) 白茅根(十分) 通草(八分) 甘草(四分炙) 滑石(十分)
上五味搗散,煎湯服前散。
又卒患淋方。
取舡底青苔如雞子大,以水一升煮服之。
又主熱淋方。
白茅根(四斤切)
上一味,以水一斗半,煮取五升,適寒溫飲之,瘥止。
又石淋狀如碎沙石下者方。
車前子(二斤以絹囊盛)
上一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經宿空腹服之,即石下。
又療煩熱,身體微腫,不能食飲,小便不利方。
茯苓(三兩) 甘草(炙) 栝蔞根 人參 黃芩 桂心 白朮(各一兩) 枳實(二兩炙)
上八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每服三合盡,即瘥,甚妙。
又療氣上不得食,嘔逆,大小便澀,氣滿煩悶,折熱下氣方。
前胡 黃芩(各三兩) 梔子 大黃(各一兩) 甘草(炙) 茯苓 生薑(各二兩) 杏仁(四十枚去尖皮碎)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之,忌如常法。
又療熱,小便數少如淋,葵子湯方。
冬葵子(一升)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服之,忌如常法。
又若大小便塞不通,或淋瀝尿血,陰中疼痛,此是熱氣所致,先以冷物熨之小腹,又以熱物熨,更互冷熱,若小便數。亦是取冷所致,即暖將息也。
療發熱體氣昏昏,不痛不癢,小便赤澀方。
生茅根五大斤,淨洗擇搗,絞取汁服之瘥。
又若發熱口乾,小便澀方。
取甘蔗去皮,盡足吃之,咽汁,若口痛,搗取汁服之。
又方取葳蕤五兩,煮汁飲之瘥。
論曰︰服石之人,體常多熱,熱即引飲,飢複加餐,水穀既傷,胃腑失度。土既衰損,木必來乘,故曰肝入胃即泄,或單下而不吐。是肝乘之盛也,木既克土,克過必宣,二氣俱虛,而肝必怒,陽氣既乏,則發轉筋變吐,加腎肝之病也。宜速止之,仍溫足而兼複調以五味,其病必痊矣。
療石發霍亂,絞痛不可忍方。
茱萸(一升)
上一味,以酒三升,煮取一升強服之,得下瘥。
又療霍亂吐多者必轉筋,不渴即臍上築者,腎氣虛,先療其築,理中湯方。
人參 桂心 甘草(炙各三兩) 乾薑(二兩)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又加白朮三兩。
又療霍亂轉筋入腹方。
取雞屎白乾者一方寸匕,以水和頓服之。
又療轉筋入腹痛方。
灸腳心下當○趾上七壯。
又方灸足大○趾下約中一壯。
又乾嘔方。
灸手腕後中指兩筋間左上各七壯,名間使。
又若吐止而下痢不止方。
灸臍下一跌約上二七壯。
又嘔不息者方。
薤白(一握)
上一味切,以水一升,煮取六合,頓服之。
又吐痢不止,轉筋入腹欲死方。
生薑(三兩切)
上一味,以酒一升半煮三沸,頓服之良。
又方藿香(一把)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服之瘥,艾亦佳。
又療轉筋不吐不下,氣息急方。
木瓜(一枚)
上一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服之瘥。
又方高良薑(五兩捶碎)
上一味,以酒二升,煮取一升服,亦主腹痛。
又方桑葉(切二升)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去滓服之。
又療腹滿痛不可忍方。
取鹽一合熬,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即得吐止,若吐痢止,心中煩悶及渴不止,取竹瀝一升分服即止。不止,心中複似冷,取茱萸一兩於鐺中炒,搗末,以水二升煮,取一升,著少鹽澄清服之,取瘥。
又療霍亂吐痢不止方。
粟米(任多少研)
上一味,以水攪如乳,服之即瘥。
又療腳轉筋方。
灸兩大拇指爪甲後連肉處當中尖三壯。
論曰︰凡石性剛烈,氣多炎上,理之傷溫,即火轉為熾,內煎脾肺,脾肺苦熱,遂成其渴,飲水過量,即溲腸胃,胃得水則吐,腸得水即金寒,臟雖寒,火炎不滅,水漸流下而為行潦遂變擁,腸胃虛冷,水穀不消,在陽益氣不餐,在陰陽鳴而泄,久將不瘥,有成痢者,經言嘔噦發下焦之間,其斯之謂歟。療下痢乾嘔,服香豉,多服之佳,如不損更發,宜服此方。
香豉(二升) 乾薑(三兩) 甘草(二兩炙) 蔥白(切一升)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溫分服之甚良。
又方乾薑(五兩)
上一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
又療白赤痢兼熱悶方。
梔子仁(十四枚) 薤白(一握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服之良。
又療白痢方。
黃連(一兩碎綿裹) 白蜜(一合)
上二味,以童子小便二升漬一宿,煮取一升,去滓入蜜分服之。
又方黃連(一兩碎) 薤白(切一升) 烏梅(一握)
上三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服之。
又療解散已經快利,熱尚不退,兼痢不斷,黃連湯方。
黃連(一兩碎) 白粱米(二合)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服之。
又療癰腫熱盛,取冷過多,寒中下痢,食完出方。
甘草(炙) 乾薑 附子(炮各六兩) 蜀椒(二百三十枚汗)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服之,忌如常法。
又療天行,兼有客熱下血痢,止血,破棺起死,黃連湯方。
黃連(四兩) 黃柏(三兩) 梔子仁(十五顆) 阿膠(一兩炙)乾薑 枳實(炙) 芍藥(各二兩)
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服之,忌如常法。
又療解散除熱止痢,黃連湯方。
甘草(炙) 升麻(各一兩) 黃連(三兩) 豉(五合) 梔子仁(十四枚)
上五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服之。
又解散因痢,宜服甘草湯方。
甘草(炙) 人參 黃連(各一兩) 梔子仁(二十一枚)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服之。
又療熱毒,赤白痢方。
羊肝(去膜切以水洗二十遍血盡以粟米飯拌作面餅)
上一味,以水煮熟,漉著漿水中淘之,乾漉,以美蒜 候極飢食之,不過三兩頓,即瘥
又療水穀痢方。
取鯽魚,無問多少,治如食法,以新布乾拭,斷血脈,切作,以蒜 食之取足,候至夜要以白粥量事吃之。即得瘥,忌如常法。
論曰︰經言脈有陰蹺陽蹺,有陰搏陽搏,此在三陰位也,脈足太陰,脾脈也。脾為中州,含藏陽氣,壓本脈者矣,若人之和平,則脾能行陽氣,暖其三陰。三陰暖則足能舒適,若脾虛不能含藏,則地氣漸泄,陽上騰則三陰堅塞,足便冷也。或有踵緩急不仁者,則加之以腎肝之氣不足,使少陰厥陰之闕也。所以足無載運之功,而不能蹺捷其力,是陰搏其陽,此由臟虛所生,陽氣傷狂,而陰不能獨理,有因發熱口噤,及腋下熱不可近者。即三陽傷盛之所致也,況服石增熱,餐○失度,在陰為疹,可外溫其足,內置陽氣於三陰則愈也。
在陽療兩腳卒冷方。
以醋漿溫置盆中以浸腳,即瘥。
又療口噤,氣上欲絕方。
蔓菁子(二升) 茯苓(三兩) 蓼藍子 人參 薺 甘草(炙) 黃芩 白朮(各一兩)
上八味切,以水二斗煮蔓菁子,取八升,去滓內餘藥煮,分服,若口噤以物 之,即瘥。
又療兩腋熱不得相近方。
滑石(一斤) 寒水石(三斤) 芒硝(一斤)
上三味搗散,取絹一尺,分作袋盛散藥,結口,更互於腋下夾之勿住,取涼冷止。
論曰︰五形之人,其性各別,則土形之人,骨聳氣清,水形之人,體薄氣長,木形之人,筋必速應也,凡土火二形人,性躁氣高,而肥盛多火氣,若更服石。益之於炎,物盛必衰,自焚之名也,若覺禍發,速宜下之,只如固疾之人服石者,病氣久強,石熱尚薄,不能破其病。但增其熱,亦能損人,若熱不濟者,亦可速下,自余形人服之者,如有發動,但以石投之,自然而瘥,不可見小熱即求大冷,為山九仞,終虧一簣,醫者,意也。詳而行之。(臣億等按論中五形少金別無本校今闕)蜂房飲,解石余方。
露蜂房(三兩)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不定,三五日更服,如熱悶服後方。(千金翼療石發熱困苦宜下石方露蜂房一升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一服五六合日三服石從小便下如細沙盡停無所忌)
又下石方。
葛根 紫草(各八兩) 犀牛角(十二兩屑) 露蜂房(十兩炙) 芒硝 大黃(各二兩) 薺 人參(各七兩) 玄參 甘草(炙) 銀屑 (細研各四兩) 豬脂(十二兩臘月者)
上十二味,以無灰酒漬經十日,其豬脂用酒一升,煎取脂三兩,取銀屑和研,內藥中,每日有升三兩
又療散發不可堪忍,欲下之方。
肥豬肉(五斤) 蔥白 薤白(各半斤)
上三味並搗研,合器中蒸之,令熟,早朝啖之,盡為度。
又療雖服乳石等,而常患冷,此由不先服瀉湯,而服石等,以其病藥各在一處,丹石不行則病,所以依舊患冷,宜依此法瀉之,冷自瘥,石勢行方。
人參 茯苓 乾地黃 當歸 桔梗 甘草(炙) 芍藥(各二兩) 大黃(四兩)
上八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服之。
論曰︰服石所宜飲食時,宜以自調護,隨所取適,若一一依方慎之,則動成滯礙,能依此法,庶得通濟方。
取少脂豬肉,一月二服,百沸,任性無妨,新熟白酒少飲亦好,及白羊頭蹄並豬肉作薑豉,任作食之,壓石,肥肉黎柿等甚佳。
凡欲吃熱羊肉 。宜先食三五匙冷飯後吃之,即不畏熱。吃訖,乃速以飯壓之,行步適散,乃可不慮致損,生菜亦然。芸苔胡荽等亦不宜多食,服石人有性好面嗜醋,不能禁慎者,宜食淡糠醋百沸紫 及水漠餅,即不慮熱。冷韭羹亦大補,時時宜食之,諸飲食品類既多,不可一一,但言不得服所不宜者,服石人亦不宜多飲酒。飲酒多則失食味,失食味則不多食,不多食則令人虛熱,虛熱則令石數發,惡寒寡沉,又損石力。為酒能壓石故也,多飲則損石勢,亦令人風虛腳弱,此由飲酒致之耳,若能飲食者。大佳甚妙,其方藥如上,服石衡熱忍飢,冷酒有灰酒,蕎麥,小豆,胡麻,,枸杞羹,倉米,臭魚脯,勿承飢虛熱沐浴,夏月不宜吃豬肉冷水,恐致滑痢不止,傷冷凍飲料食不消,或成霍亂,特宜消息慎之。
千金紫 方。
烏豆(任多少煮取濃汁)
上一味,以和面稍鹽和之,依常法作,以此豆汁中熟煮,可三二十沸,溢添冷烏豆汁,以豬羊肉為 亦精好,或以山芋粉尤妙。
又宜食面餅方。
取面溲如家常作餅法,細切如小豆許,以面於簸箕中拌令圓,煮之令極熟,承熱任以諸肉作 食之大涼補腰腳,又夏月冒熱遠行,早食晚失飢,石氣發動。作大麥餅,將行在路食之,亦壓得石氣。
凡患瘡腫,無問大小,或如黍米,即須加意專精療之,或以冷水淋,或鹽湯洗,以指破,即以指甲細細掏旁邊,亦以藥塗之,或以蒼耳湯浸洗之,或以冷石熨之即瘥,夫服石將慎至難,若不能將息,特宜勿服,非但服之若瘦熱,更增他疾,性行躁暴,唯多忽恚,飲食日減,形體日消,妻子不能供承,卑下何其能濟,此皆由將慎失度,致使然也。人之無檢,慎勿輕服,至於背圻腦裂,藥物無及也。婦人則發乳體腫,帷簿不修,特宜審慎,自量其力,將
凡服石人,當宜收貯藥等。
人參 朴硝 苦竹瀝 大黃 梔子 大麥面 好豉 薺 黃連 升麻 石膏 荊瀝 葛根並粉 豬膏 酥 蜜 紫蘇子 白鴨屎 粳米 前胡 冬葵子 生薑 冬瓜 大豆 車前地榆 五加皮 大小麥奴 天門冬 蔥白 葳蕤 麥門冬 生地黃 蘆根 紅雪 紫雪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