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七上 消暑門

清 吳儀洛

消暑門

(暑本夏月之熱病,左傳蔭 人於樾下,其名久矣,在仲景謂之中 。凡盛暑烈日之時,或 為 可 以致寒邪襲於肌表,而病發熱惡寒,頭痛無汗,身形拘急,肢體酸疼等証,惟宜溫散為主,當以傷寒法治之。又有不慎口腹,過食生冷,以致寒涼傷臟,而為嘔吐瀉痢腹痛等証,治宜 溫中為主。苟其不分表裡,不察陰陽,則殺人慘於刀刃矣。)

消暑丸

(海藏) 治伏暑煩渴,發熱頭痛,脾胃不利。

半夏(一斤醋五斤煮乾) 茯苓 甘草(半斤生用) 薑汁糊丸,勿見生水,熱湯下。 有痰,生

長夏炎蒸,濕土司令,故暑必兼濕。証見便秘煩渴,或吐或利者,以濕勝不得施化也。 此方 能開 濕,者多 本方一兩,黃連二錢,名黃連消暑丸。治伏暑煩渴,而多熱痰。

小半夏茯苓湯

(金匱) 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 方見卷七下燥濕門

四味香薷飲

治感冒暑氣,皮膚蒸熱,頭痛頭重,或煩渴,或吐瀉。

香薷(一兩) 濃朴(薑汁炒) 扁豆(炒五錢) 黃連(薑炒三錢) 冷服。(香薷 辛熱,必冷服 香薷辛溫香散,能入脾肺氣分,發越陽氣,以散皮膚之蒸熱。濃朴苦溫,除濕散滿,以 解心 煩也 中入 傷寒 害。 除扁豆,名黃連香薷飲。治中暑熱盛,口渴心煩,或下鮮血。(暑邪所逼。)加茯神,治 癉瘧 草香 除黃 木瓜 頭重 薷飲 物香

縮脾飲

清暑氣,除煩渴。止吐瀉霍亂,及暑月酒食所傷。

扁豆(炒研) 干葛(二兩) 砂仁 草果(煨去皮) 烏梅 甘草(炙四兩) 每服 四錢。 暑必兼濕,而濕屬脾土。暑濕合邪,脾胃病矣,故治暑必先去濕。砂仁草果,辛香溫散,利 清

大順散

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穀不分,清濁相干,陰陽氣逆,霍亂吐瀉,不調。

乾薑 桂 杏仁(去皮尖) 甘草 等分。先將甘草用白砂炒,次入薑杏炒過,篩去砂 淨,合 夏月過於飲冷餐寒,陽氣不得伸越,故氣逆而霍亂吐瀉也。脾胃喜燥而惡濕,喜溫而惡 寒。 之法 用者

來複丹

治伏暑泄瀉,身熱脈弱。 方見卷六下祛寒門補火丸附方內

枇杷葉散

治中暑伏熱,煩渴引飲,嘔噦惡心,頭目昏眩。

枇杷葉(去毛炙) 陳皮(去白焙) 丁香 濃朴(去皮薑汁炙五錢) 白茅根 麥門 冬乾木瓜服,溫湯調服

冷香飲子

治傷暑口渴,霍亂,腹痛,煩躁,脈沉微,或伏。

附子(炮) 陳皮(一錢) 甘草(炙) 草果(錢半) 水盞半,薑十片,煎八分,去渣,井水頓

桂苓甘露飲

(河間) 治中暑受濕,引飲過多,頭痛,煩渴,濕熱便秘。

滑石(四兩) 石膏 寒水石 甘草(二兩) 白朮 茯苓 澤瀉(一兩) 豬苓 肉桂(五錢)

張子和去豬苓,減三石一半,加人參干葛(各一兩)藿香木香,(各一錢)減桂只用一錢,每服 逆。)

清暑益氣湯

(東垣) 治長夏濕熱炎蒸,四肢困倦,精神減少。胸滿氣促,身熱心煩,口渴惡 自汗身重,肢體疼痛。小便赤澀,大便溏黃,而脈虛者。(暑濕蒸人,脾土受傷,故肢 溏。暑熱傷肺,故氣促心煩,口渴,便赤。濁氣在上,則生 脹,故胸滿惡食。暑先入 汗為心液,故自汗。濕盛,故身痛身重。寒傷形,表邪外盛,故脈大而有餘。暑傷氣,耗傷,故脈虛而不足。)

黃耆 人參 白朮(炒) 蒼朮 神曲(炒) 青皮(麩炒) 陳皮(留白) 甘草(炙) 麥冬 五

熱傷氣,參 益氣而固表。濕傷脾,二朮燥濕而強脾。火盛則金病而水衰,故用麥冬五 味,用黃 升清 之以 胃既 血,又 補脾。 濁相干 曲辛甘 貫曰︰有

生地犀角 除青皮澤瀉干葛,名黃 人參湯。(東垣)治暑傷元氣,注夏倦怠,胸滿自汗,時作頭痛。( 補肝

清燥湯

(東垣) 治肺金受濕熱之邪。痿 喘促,胸滿少食,色白毛敗,頭眩體重,身痛肢倦,口渴便秘。(經曰︰肺者,相傳之官,治節出焉。火盛克金,則肺熱葉焦,氣無所主,而 失其治節。故肢體或縱或縮,而成痿 也。火上逆肺,故喘促。肺主皮毛,故色白毛敗。濕 熱填於膈中,故胸滿。壅於陽明,則食少。上升於頭,則眩。注於身,則體重。流於關節,則身痛。肺受火傷,天氣不能下降,膀胱絕其化源,故口渴便赤。)

黃耆(錢半) 蒼朮(炒一錢) 白朮(炒) 陳皮 澤瀉(五分) 人參 茯苓 升麻(三分) 當歸 苓(二分) 黃連(一分)

肺屬辛金而主氣,大腸屬庚金而主津。燥金受濕熱之邪,則寒水(膀胱)生化之源絕,源絕則益元氣 者,金 (黃柏 瀉,所 (朱丹 風病外 証。其 痰涎有 寧免實 大意。金 水失所養 侮所不勝 瀉南方 故陽明

六一散

(河間) 治傷寒中暑,表裡俱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瀉痢熱瘧,霍亂吐瀉,下乳,滑胎,解酒熱毒,偏主石淋。(暑熱皆陽邪,在表則發熱,在裡則瀉痢霍亂,在上則煩渴,在下則便秘,或熱瀉。火氣煎灼,精結成石,則為石淋。)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為末,冷水或燈心湯調下。(丹溪曰︰泄瀉及嘔吐,生薑湯下。) 降而下通膀 實,而瀉自 地六成之之 濕熱也。然 反耗其津液 暑驅濕,反 加辰砂少許,名益元散。鎮心神,而瀉丙丁之邪熱也。(小腸為丙火,心為丁火。)加薄 荷少 痢。( 傷。干 煩不得 棗煎,吞忍冬

五苓散

治暑濕為病,發熱頭疼,煩躁而渴。 方見卷七下燥濕門

竹葉石膏湯

治傷暑,發渴,脈虛。

人參白虎湯

治太陽中,身熱汗出,足冷惡寒,脈微而渴。 以上二方俱見卷八下瀉火門

生脈散

(千金) 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虛而咳。(肺主氣,火熱傷肺,故氣 短。金為火製,不能生水,故口渴。氣少,故倦怠。肺主皮毛,虛故汗出。虛火乘肺,故咳

李東垣曰︰津者,庚大腸所主。三伏之時,為庚金受囚。若亡津液汗大泄,濕熱亢甚。燥金受囚,風木無製。故風濕相搏,骨節煩疼,一身盡痛也。凡濕熱大行,金為火製,絕寒水生化之源,致肢體痿軟,腳欹眼黑,最宜服之。)

人參 麥冬(五分) 五味子(七粒) 肺主氣,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虛故脈絕氣短也。人參甘溫,大補肺氣而瀉熱為君。

麥冬 脈皆 此,小腸 胃 出 為 虛

水葫蘆丸

治冒暑毒,解煩渴。

川百藥煎(三兩) 人參(二錢) 麥門冬 烏梅肉 白梅肉 干葛 甘草(半兩) 為 細末,面

按諸葛孔明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分給此丸於軍士,故名水葫蘆。曹孟德遙指前有梅林,失

大黃龍丸

治中暑身熱頭疼,狀如脾寒,或煩渴,嘔吐,昏悶,不食。

舶上硫黃 硝石(一兩) 白礬 雄黃 滑石(五錢) 白面(四兩) 五味研末,入 面和勻,滴

潑火散

(即地榆散) 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欲死者。並治傷暑煩躁,口苦舌乾,頭痛惡心,不思飲食,及血痢。

地榆 赤芍藥 黃連 青皮(去白等分) 每服三錢,漿水調服。若血痢,水煎服。

總論消暑諸方

喻嘉言曰︰元豐朝,立和劑局,萃集醫家經驗之方,於中暑一門獨詳。以夏方歷試,見聞廣爾。其取用小半夏茯苓湯,不治其暑,專治其濕。又以半夏茯苓名消暑丸。見消暑在消其濕,名正言順矣。其香薷飲,用香薷扁豆濃朴為主方 扁豆。加黃連為君,治其心火。濕盛,則去黃連加茯苓甘草,治其脾濕。其縮 為濕所浸淫而重滯,於扁豆葛根甘草中,佐以烏梅砂仁草果以快脾,而去脾所 用大順散來複丹,以治暑証之多瀉利者,又即縮脾之意而推之也。其枇杷葉散 所竊據而濁穢,故用香薷枇杷葉丁香白茅根之辛香,以安胃而去胃所惡之臭。 子,以治暑証之多嘔吐者,又即枇杷葉散而推之也。醫者於熱濕虛寒淺深緩急 其利溥矣。而後來諸賢,以益虛繼之。河間之桂苓甘露飲,五苓三石,意在 之虛。子和之桂苓甘露飲,用人參葛根甘草藿香木香,益虛之中,又兼去濁 飲,於局方五味中,增人參黃 白朮陳皮木瓜,益虛以去濕熱。乃至東垣之 黃湯,又補中實衛以去其濕熱,肥白內虛之人,所宜服者也。中暑必兼躁 仲景竹葉石膏湯之製,方名清燥湯,仍以去濕為首務。夫燥與濕,相反者也 濕。非東垣具過人之識,不及此矣。又如益元散之去濕,而加辰砂則並去其 濕,而加人參則益虛,加辰砂減桂則去熱。白虎東加人參則益虛,加蒼朮則 則大備矣,然尚有未備焉。嘗觀暑風一証,其卒倒頭乎中風,而不可從風 雖有大黃龍丸,初不為暑風立法。管見從而贊之曰︰有中 昏死,灌之 暑風之一斑矣。倘其人陰血素虧,暑毒深入血分,進以此丸,寧不立至 榆散,治中暑昏迷不醒人事而欲死者,但用平常涼血之藥,清解深入血 此矣。後有用之屢效,而美其名為潑火散者,知言哉。夫中天火運,流 益見暑風為心火暴甚,煎熬陰血,舍清心涼血之外,無可撲滅爾。綜 故益加詳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