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類本草 | 宋 唐慎微 |
(己酉新增衍義)
豆蔻 pd477.bmp (缺)
味辛,溫,無毒。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生南海。
陶隱居云︰味辛烈者為好,甚香,可常含之。其五和糝(素感切)中物皆宜人。廉薑,溫中下氣;益智,熱;枸(音矩)櫞(音沿),溫;甘蕉、麂(音幾)目並小冷爾。
唐本注云︰豆蔻,苗似山薑,花黃白;苗、根及子亦似杜若。枸櫞,性冷,陶云溫,誤爾。今注︰此草豆蔻也,下下,白色,花開即黃。根似高良薑。實若龍眼,而無鱗甲,中如石榴子。莖、葉、子皆味辛而香。十月收。今苑中亦種之。
藥性論云︰草豆蔻,可單用,能主一切冷氣。
陳藏器云︰山薑,味辛,溫。去惡氣,溫中,中惡霍亂,心腹冷痛,功用如薑。南人食之。根及苗並如薑,而大作樟木臭。又有 子薑,黃色,緊,辛辣。破血氣,殊強此薑。
又云︰枸櫞生嶺南,大葉,甘桔屬也。子大如盞。味辛、酸,性溫。皮,去氣,除心頭痰水,無別功。
日華子云︰豆蔻花,熱,無毒。下氣,止嘔逆,除霍亂,調中補胃氣。消酒毒。
又云山薑花,暖,無毒。調中下氣,消食,殺酒毒。
圖經曰︰豆蔻,即草豆蔻也。生南海,今嶺南皆有之。苗似蘆,葉似山薑、杜若輩,根似高良薑。花作穗,嫩葉卷之而生,初如芙蓉,穗頭深紅色,葉漸展,花漸出,而色漸淡,亦有黃白色者。南人多採以當果。實尤貴,其嫩者,並穗入鹽同淹治,疊疊作朵不散落。又以木槿花同浸,欲其色耳。其作實者,若龍眼子而銳,皮無鱗甲,中子若石榴瓣,候熟採之,曝乾。根、苗微作樟木氣。其山薑花,莖、葉皆薑也。但根不堪食,足與豆蔻花相亂而微小耳。花生葉間,作穗如麥粒,嫩紅色,南人取其未大開者,謂之含胎花。以鹽水淹藏入甜糟中,經冬如琥珀色,香辛可愛,用其膾醋,最相宜也。又以鹽殺治曝乾者,煎湯服之,極能除冷氣,止霍亂,消酒食毒,甚佳。
雷公云︰凡使,須去蒂並向裡子後,取皮,用茱萸同於鏊上緩炒,待茱萸微黃黑,即去茱萸,取草豆蔻皮及子,杵用之。
千金方︰治心腹脹滿,短氣。以草豆蔻一兩,去皮為末,以木瓜生薑湯下半錢。海藥︰云︰豆蔻,生交趾,其根似益智,皮殼小濃,核如石榴,辛且香。草,樹也,葉如芄蘭而小。三月採其葉,細破陰乾之。味近苦而有甘。
衍義曰︰豆蔻,草豆蔻也,氣味極辛,微香。此是對肉豆蔻而名之。若作果,則味不和。不知前人之意,編入果部,有何意義?性溫而調散冷氣力,甚速。花性熱,淹置京師,然味不甚美,微苦。必為能消酒毒,故為果。花乾則色淡紫。
藕實莖 pd478.bmp (缺)
味甘,平、寒,無毒。主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疾。久服輕身耐老,不飢延年。一名水芝丹,一名蓮。生汝南池澤。八月採。
陶隱居云︰此即今蓮子,八月、九月取堅黑者,乾搗破之。花及根並入神仙用。今云莖,恐即是根,不爾不應言甘也。宋帝時,太官作血 (音勘),庖人削藕皮誤落血中,遂皆散不凝,醫乃用藕療血多效也。
唐本注云︰《別錄》云,藕,主熱渴,散血,生肌。久服令人心歡。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此生水中。葉名荷,圓徑尺餘。《爾雅》云︰荷,芙蕖。其莖茄,其葉 ,其本 ,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是也。《爾雅》釋曰︰芙蕖,其總名也,別名芙蓉,江東人呼荷。菡萏,蓮花也。的,蓮實也。薏,中心也。郭云︰,莖下白 在泥中者。今江東人呼荷華為芙蓉,北方︰人便以藕為荷,亦以蓮為荷。蜀人以藕為茄,或用其母為華名,或用根子為母葉號。此皆名相錯,習俗傳誤,失其正體也。
陸機疏云︰蓮,青皮裡白,子為的,的中有青為薏,味甚苦,故俚語云苦如薏,是也。
藥性論云︰藕汁亦單用,味甘,能消瘀血不散。節搗汁,主吐血不止,口鼻並皆治之。孟詵云︰藕,生食之,主霍亂後虛渴、煩悶、不能食。其產後忌生冷物,惟藕不同生冷,為能破血故也。又蒸食甚補五臟,實下焦。與蜜同食,令人腹臟肥,不生諸蟲。亦可休糧。仙家有貯石蓮子及乾藕經千年者,食之到妙矣。
又云︰蓮子,性寒,主五臟不足,傷中氣絕,利益十二經脈血氣。生食微動氣,蒸食之良。又熟去心,為末,蠟蜜和丸。日服三十丸,令人不飢。此方︰仙家用爾。又雁腹中者,空腹食十枚,身輕,能登高涉遠。雁食,糞于田野中,經年尚生。
又或于山岩之中止息,不逢陰雨,經久不壞。又諸鳥、猿猴不食,藏之石室內,有得三百餘年者,逢此食,永不老矣。其房、荷葉,皆破血。
陳藏器云︰藕實,蓮也。本功外,食之宜蒸,生則脹人腹。中薏,令人吐,食當去之。經秋正黑者名石蓮,入水必沉,惟煎鹽鹵能浮之。石蓮,山海間經百年不壞,取得食之,令發黑不老。藕,本功外,消食止泄,除煩解酒毒,壓食,及病後熱渴。
又云︰荷鼻,味苦,平,無毒。主安胎,去惡血,留好血,血痢,煮服之。即荷葉蒂也。又葉及房,主血脹腹痛,產後胎衣不下,酒煮服之。又主食野菌毒,水煮服之。鄭玄云︰芙蕖之莖曰荷。的中薏,食之令人霍亂。陳士良云︰蓮子心,生取為末,以米飲調下三錢,療血、渴疾。產後渴疾,服之立愈。
日華子云︰藕,溫。止霍亂,開胃消食,除煩止悶,口乾渴疾。止怒,令人喜。破產後血悶,生研服亦不妨。搗罾金瘡並傷折,止暴痛。蒸煮食,大開胃。節,冷。解熱毒,消瘀血。產後血悶,合地黃生研汁,熱酒並小便服,並得。
又云︰蓮子,溫,並石蓮。益氣止渴,助心,止痢。治腰痛,治泄精,安心,多食令人喜,又名蓮的。蓮子心,止霍亂。
又云蓮花,暖,無毒。鎮心,輕身,益色,駐顏。入香甚妙。忌地黃、蒜。
又云荷葉,止渴,落胞,殺蕈毒,並產後口乾,心肺燥,煩悶,入藥炙用之。
圖經曰︰藕實莖,生汝南池澤,今處處有之。生水中,其葉名荷。
謹按《爾雅》及陸機疏謂︰荷為芙蕖,江東呼荷。其莖茄;其葉 (加遐二音或作葭);其本 (土筆切),莖下白(音若)在泥中者;其花未發為菡萏,已發為芙蓉;其實蓮,蓮,謂房也;其根藕,幽州人謂之光旁,至深益大,如人臂;其中的。蓮中子,謂青皮白子也。中有青,長二分,為薏,中心苦者是也。凡此數物,今人皆以中藥。藕,生食其莖,主霍亂後虛渴煩悶,不能食及解酒食毒。花,鎮心,益顏色,入香尤佳。荷葉,止渴,殺蕈毒。今婦人藥多有用荷葉者。葉中蒂,謂之荷鼻。主安胎,去惡血,留好血。實,主益氣。其的至秋表皮黑而沉水者,謂之石蓮。
陸機云︰可磨為豉,如米飯,輕身益氣,令人強健。醫人炒末以止痢,治腰痛。又治噦逆,以實仁六枚,炒赤黃色,研末,冷熟水半盞,和服,便止。惟苦薏不可食,能令霍亂。大抵功用主血多效。乃因宋太官作血 ,庖人削藕皮,誤落血中,遂散不凝,自此醫家方︰用主血也。
聖惠方︰治時氣煩渴。用生藕汁一中盞,入生蜜一合,令勻,分為二服。
又方︰治食蟹中毒。以以火乾荷葉五斤,燒令煙盡,細研。食前以童子熱小便一小盞,調三錢匕,日三服。
又方︰益耳目,補中,聰明強志。蓮實半兩,去皮心細研,先煮令熟;次以粳米三合作粥,候熟,入蓮實,攪勻食之。
千金方︰治墜馬,積血心腹,唾血無數。乾藕根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肘後方︰令易產。蓮花一葉,書"人"字吞之,立產。
經驗後方︰主吐血咯血。以荷葉焙乾為末,米湯下二錢匕。
梅師方︰治產後餘血不盡,奔上沖心,煩悶腹痛。以生藕汁二升飲之。孫真人︰蓮子不去心食,成霍亂。食醫心鏡︰藉實,味甘,平,無毒。主補中養神,益氣力,除百病。久服令人歡心,止渴去熱,輕身耐老,不飢延年。其根止熱渴,破留血,生肌。久服令人悅澤矣。救急方︰治產後血不盡,疼悶心痛。荷葉熬令香,為末,煎水下方寸匕。集驗方︰治漆瘡。取蓮葉乾者的成可食,可摩以為飯,如粟飯。輕身養氣,令人強健。又可為粥。唐書薑撫言服常春藤,使曰發還須,則長生可致。藤生太湖最良。終南往往有之,不及也。帝遣使者至太湖,多取以賜中朝老臣。又言終南山有旱藕,餌之延年。狀類葛粉。帝作湯餅賜大臣。右驍衛將軍甘守誠,能訂藥石,曰︰常春者,千歲 也;旱藕,牡蒙也。方︰家久不用,撫易名以神之。太清諸草木方︰七月七日採蓮花七分,八月八日採根八分,九月九日採實九分,陰乾搗篩,服方寸匕,令人不老。華山記華山頂有池,生千葉蓮花,服之羽化。
衍義曰︰藕實,就蓬中乾者為石蓮子,取其肉,于砂盆中乾,擦去浮上赤色,留青心為末,少入龍腦為湯點,寧心志,清神。然亦有粉紅千葉、白千葉者皆不實。如此是有四等也。其根惟白蓮為佳。今禁中又生碧蓮,亦一瑞也。
桔柚 pd479.bmp (缺)
味辛,溫,無毒。主胸中瘕熱逆氣,利水穀,下氣,止嘔咳,除膀胱留熱,停水,五淋,利小便,主脾不能消穀,氣衝胸中,吐逆,霍亂,止泄,去寸白。久服去臭,下氣通神,輕身長年。一名桔皮。生南山川谷,生江南。十月採。
陶隱居云︰此是說其皮功爾。以東桔為好,西江亦有而不如。其皮小冷,療氣,乃言勝桔。北人亦用之,並以陳者為良。其肉,味甘、酸,食之多痰,恐非益也。今此雖用皮,既是果類,所以猶宜相從。柚子皮乃可服,而不複入藥。用此應亦下氣。
唐本注云︰柚皮濃,味甘,不如桔皮味辛而苦。其肉亦如桔,有甘有酸,酸者名胡甘。今俗人或謂橙為柚,非也。按《呂氏春秋》云︰果之美者,有云夢之柚。郭璞云︰柚似橙,而大於桔。孔安國云︰小曰桔,大曰柚,皆為甘也。今注自木部今移。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桔皮,臣,味苦、辛。能治胸膈間氣,開胃,主氣痢,消痰涎,治上氣咳嗽。
陳藏器云︰桔、柚本功外,中實冷。酸者聚痰,甜者潤肺。皮堪入藥,子非宜人。其類有朱柑、乳柑、黃柑、石柑、沙柑。桔類有朱桔、乳桔、塌桔、山桔、黃淡子。此輩皮皆去氣調中,實總堪食。就中以乳柑為上。
《本經》合入果部,宜加實字,入木部非也。嶺南有柚,大如冬瓜。孟詵云︰桔,止泄痢。食之下食,開胸膈痰實結氣。下氣不如皮。穰不可多食,止氣。性雖溫,止渴。
又,乾皮一斤,搗為末,蜜為丸。每食前酒下三十丸,治下焦冷氣。
又,取陳皮一斤,和杏仁五兩,去皮、尖熬,加少蜜為丸。每日食前飲下三十丸,下腹臟間虛冷氣。腳氣衝心,心下結硬,悉主之。
日華子云︰桔,味甘、酸。止消渴,開胃,除胸中隔氣。
又云皮,暖,消痰止嗽,破症瘕癖。
又云核,治腰痛,膀胱氣,腎冷,炒去殼,酒服,良。桔囊上筋膜,治渴及吐酒。炒,煎湯飲,甚驗也。
又云柚子,無毒。治妊孕人吃食少並口淡,去胃中惡氣,消食,去腸胃氣。解酒毒,治飲酒人口氣。
圖經曰︰桔、柚,生南山川谷及江南,今江浙、荊襄、湖嶺皆有之。木高一、二丈,葉與枳無辨,刺出於莖間。夏初生白花,六月、七月而成實,至冬而黃熟,乃可啖。舊說小者為桔,大者為柚。
又云︰柚似橙而實酢,大於桔。孔安國注《尚書》︰厥包桔柚。郭璞注《爾雅》柚條皆如此說。又閩中、嶺外、江南皆有柚,比桔黃白色而大;襄、唐間柚,色青黃而實小。皆味酢,皮濃,不堪入藥。今醫方︰乃用黃桔、青桔兩物,不言柚。豈青桔是柚之類乎?然黃桔味辛,青桔味苦。
《本經》二物通云味辛。
又云一名桔皮。
又云十月採,都是今黃桔也。而今之青桔似黃桔而小,與舊說大小、苦辛不類,則別是一種耳。收之並去肉,曝乾。黃桔以陳久者入藥良,古今方︰書用之最多。亦有單服者,取陳皮搗末,蜜和丸,食前酒吞三十丸,梧子大,主下焦積冷。亦可並杏子仁合丸,治腸間虛冷,腳氣衝心,心下結硬者,悉主之。而青桔主氣滯,下食,破積結及膈氣方︰用之,與黃桔全別。凡桔核皆治腰及膀胱腎氣,炒去皮,酒服之良。肉不宜多食,令人痰滯。又乳柑、橙子性皆冷,並其類也,多食亦不宜人。今人但取其核作塗面藥,余亦稀用,故不悉載。又有一種枸(音矩亦音鉤)櫞(音沿),如小瓜狀,皮若橙而光澤可愛,肉甚濃,切如蘿卜,雖味短而香氛,大勝柑桔之類,置衣笥中,則數日香不歇。古作五和糝(素感切)所用。
陶隱居云︰性溫宜人。今閩、廣、江西皆有,彼人但謂之香櫞子,或將至都下,亦貴之。
雷公曰凡使,勿用柚皮、皺子皮,其二件用不得。凡修事,須去白膜一重,細銼,用鯉魚皮裹一宿,到明,出,用。其桔皮,年深者最妙。
肘後方︰治猝失聲,聲咽不出。桔皮五兩,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又方︰治食魚中毒,濃煮桔皮飲汁。
經驗後方︰治膈下冷氣及酒食穰,又用鹽三分,一處拌和勻,候良久,銚子內炒微焦,為末。每服一錢半,茶末半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放溫常服,不用入茶,煎沸湯點亦妙。
又方︰治婦人產後氣逆。以青桔皮為末,蔥白、童子小便煎服之。食醫心鏡云︰主胸中伏熱,下氣消痰,化食。桔皮半兩,微熬作末,如茶法,煎呷之。
又方︰治猝食噎。以陳皮一兩,湯浸去穰,焙為末。以水一大盞,煎取半盞,熱酒下,神服。更加錢,食皮、汁,止憤厥之疾。尚書注小曰桔,大曰柚,揚州者為善,故錫貢也。
衍義曰︰桔、柚,自是兩種,故曰一名桔皮,是元無柚字也。豈有兩等之物,而治療無一字別者,即知柚一字為誤。後人不深求其意,謂柚字所惑,妄生分別,亦以過矣。且青桔與黃桔,治療尚別,矧柚為別種也。郭璞云︰柚似橙而大於桔,此即是識桔、柚者也。今若不如此言之,恐後世亦以柚皮為桔皮,是貽無窮之患矣。去古既遠,後之賢者亦可以意逆之耳。桔惟用皮與核。皮,天下甚所須也,仍湯浸去穰,余如《經》與《注》。核、皮二者須自收為佳。有人患氣嗽將期,或教以桔皮、生薑焙乾,神曲等分為末,丸桐子大,食後、夜臥,米飲服三、五十丸。兼舊患膀胱,緣服此皆愈。然亦取其陳皮入藥,此六陳中一陳也。腎疰、腰痛、膀胱氣痛,微炒核,去殼為末,酒調服,愈。
大棗 pd480.bmp (缺)
味甘,平,無毒。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補中益氣,強力,除煩悶,療心下懸,腸 。久服輕身長年,不飢神仙。一名乾棗,一名美棗,一名良棗。八月採,曝乾。三歲陳核中仁燔(音煩)之,味苦。主腹痛,邪氣。
生棗 味甘、辛。多食令人多寒熱,羸瘦者,不可食。 葉 覆麻黃,能令出汗。生河東平澤。(殺烏頭毒。)
陶隱居云︰舊云河東猗氏縣棗特異,今青州出者,形大,核細,多膏,甚甜。郁州互市亦得之,而郁州者亦好,小不及爾。江東臨沂金城棗,形大而虛,少脂,好者亦可用。南棗大惡,殆不堪啖。道家方︰藥以棗為佳餌。其皮利,肉補虛,所以合湯皆擘之也。
唐本注云︰《別錄》云,棗葉散服使人瘦,久即嘔吐。揩熱痱瘡良。
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乾棗,溫。主補津液,強志。三年陳者核中仁,主惡氣,卒疰忤。
又,療耳聾、鼻塞,不聞音聲、香臭者,取大棗十五枚,去皮核,萆麻子三百顆,去皮,二味和搗,綿裹塞耳鼻。日一度易,三十餘日聞聲及香臭。先治耳,後治鼻,不可並塞之。
又方︰︰巴豆十粒,去殼生用。松脂同搗,綿裹塞耳。
又云︰洗心腹邪氣,和百藥毒。通九竅,補不足氣。生者食之過多,令人腹脹。蒸煮食,補腸胃,肥中益氣。第一青州,次蒲州者好。諸處不堪入藥。小兒患秋痢,與蟲棗食,良。
日華子云︰乾棗,潤心肺,止嗽,補五臟,治虛勞損,除腸胃癖氣,和光粉燒,治疳痢。牙齒有病患切忌啖之。凡棗亦不宜合生蔥食。
又云︰棗葉,溫,無毒。治小兒壯熱,煎湯浴,和葛粉 痱子佳,及治熱瘤也。
圖經曰︰大棗,乾棗也。生棗並生河東,今近北州郡皆有,而青、晉、絳州者特佳。江南出者,堅燥少脂。
謹按棗之類最多。郭璞注《爾雅》︰棗,壺棗。云︰今江東呼棗大而銳上者為壺,壺猶瓠也。邊,腰棗。云︰子細腰,今謂之鹿盧棗。 (子兮切),白棗。云︰即今棗子,白乃熟。 ,酸棗。云︰木小實酢者。遵,羊棗。云︰實小而圓,紫黑色,今俗呼之為羊矢棗。洗,大棗。云︰今河東猗氏縣出大棗,子如雞卵。蹶泄,苦棗。云︰子味苦者。皙,無實棗。云︰不著子者。還味,稔(而審切)棗。云︰還味,短味也。而酸棗自見別條,其餘種類非一,今園圃皆種蒔之,亦不能盡別其名。又其極美者,則有水菱棗、御棗之類,皆不堪入藥。蓋肌實輕虛,暴服之則枯敗。惟青州之種特佳,雖晉、絳大實,亦不及青州者之肉濃也。並八月採,曝乾。南郡人煮而後曝,及乾,皮薄而皺,味更甘于它棗,謂之天蒸棗,然不堪入藥。又有仲思棗,大而長,有一、二寸者,正紫色,細紋小核,味甘重。北齊時有仙人仲思得之,因以為名。隋大業中,信都郡嘗獻數顆,近世稀複有之。又廣州有一種波斯棗,木無旁枝,直聳三、四丈,至巔四向,共生十餘枝,葉如棕櫚。彼土亦呼為海棕木。三、五年一著子,都類北棗,但瘥小耳。舶商亦有攜本國生者至南海,與此地人食之,云味極甘,似此中天蒸棗之類,然其核全別,兩頭不尖,雙卷而圓,如小塊紫礦。種之不生,疑亦蒸熟者。近亦少有將來者。
食療云︰棗和桂心、白瓜仁、松樹皮為丸,久服香身,並衣亦香。軟棗,溫。多食動風,發冷風並咳嗽。
聖惠方︰令發易長。東行棗根三尺,橫安甑上蒸之,兩頭汗出,收之敷發即長。
又方︰治傷中筋脈急,上氣咳嗽。用棗二十枚去核,以酥四兩微火取水銀掌中,以唾研令極熟,敷棗瓤上,納下部瘥。
肘後方︰主下部蟲癢。蒸大棗取膏,以水銀和捻,長三寸,以綿裹,宿納下部中,明日蟲皆出。梅師︰治妊娠四、五月,忽腹絞痛。以棗十寒熱好棗,美志氣。神異經曰︰北方︰荒中,有棗林焉,其高五丈,敷張枝條一裡余,子長六、七寸,圍過其長,熟赤如朱,乾之不縮,氣味甘潤,殊于常棗,食之可以安軀,益氣力。
衍義曰︰大棗,今先青州,次晉州,此二等可晒曝入藥,益脾胃,為佳,余只可充食用。
又御棗甘美輕脆,後眾棗熟。以其甘,故多生蟲。今人所謂撲落酥者是。又有牙棗,先眾棗熟,亦甘美,但微酸,尖長。只二等,止堪啖,不堪收曝。今人將乾棗去核,于鐺鍋中微火緩逼,乾為末,量多少,入生薑末為湯,點服,調和胃氣。又將煮棗肉,和治脾胃丸藥尤佳。又青州棗去皮核,焙乾為棗圈,達都下,為奇果。
味甘,溫,無毒。主補虛益氣,潤五臟,去痰嗽,冷氣。久服令人肥健,好顏色,神仙不飢。形如大棗,長一、二寸,正紫色,細紋,小核。味甘重。北齊時有仙人仲思得此棗,因以為名。隋大業中,信都郡獻數顆。又有千年棗,生波斯國,亦稍溫補,非此之儔也。(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棗,壺棗;邊,要棗; ,白棗; ,酸棗;楊徹,齊棗;遵,羊棗;洗,大棗;煮,填棗;蹶泄,苦棗;皙,無實棗;還味,稔棗。釋曰︰壺棗者,棗形似壺也。郭云︰今江東呼棗大而銳上者為壺。壺猶瓠也。邊大而腰細者,名邊要棗。郭云︰子細腰,今謂之鹿盧棗。棗子白熟者名 。實小而味酢者名 棗。遵,一名羊棗。郭云︰實小而圓,紫黑色,今俗呼之為羊矢棗。洗,最大之棗名也。郭云︰今河東猗氏縣出大棗,子如雞卵。蹶泄者,味苦之棗名也。皙者,無實之棗名也。還味者,短味也。徹、煮,並未詳。陳士良云︰苦棗,大寒,無毒。棗中苦者是也。人多不食,主傷寒熱伏在臟腑,狂蕩煩滿,大小便秘澀,取肉煮研為蜜丸藥佳。今處處有。
葡萄 pd481.bmp (缺)
味甘,平,無毒。主筋骨濕痺,益氣倍力,強志,令人肥健,耐飢,忍風寒。久食輕身不老延年。可作酒。逐水,利小便。生隴西五原、敦煌山谷。
陶隱居云︰魏國使人多 來,狀如五味子而甘美,可作酒,云用其藤汁殊美好。北國人多肥健耐寒,蓋食斯乎?不植淮南,亦如桔之變于河北矣。人說即此間 (于庚切) (于六切),恐如彼之枳類桔耶。
唐本注云︰ 與葡萄相似,然 是千歲 。葡萄作酒法,總收取子汁釀之自成酒。 、山葡萄,並堪為酒。陶云︰用藤汁為酒,謬矣。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
圖經云︰蔓生,苗葉似 而大。子有紫、白二色,又有似馬乳者,又有圓者,皆以其形為名。又有無核者。七月、八月熟。子釀為酒及漿,別有法。
謹按 ,是山葡萄,亦堪為酒。孟詵云︰葡萄,不問土地,但收之釀酒,皆得美好。或云子不堪多食,令人猝煩悶,眼暗。根濃煮汁,細細飲之,止嘔噦及霍亂後惡心。妊孕人,子上沖心,飲之即下,其胎安。
藥性論云︰葡萄,君,味甘、酸。除腸間水氣,調中,治淋,通小便。段成式酉陽雜俎云︰葡萄,有黃、白、黑三種,成熟之時,子實通側也。
圖經曰︰葡萄,生隴西五原,敦煌山谷,今河東及近京州郡皆有之。苗作藤蔓而極長大,盛者,一、二本綿被山谷間。花極細而黃白色。其實有紫、白二色,而形之圓銳亦二種。又有無核者。皆七月、八月熟。取其汁,可以釀酒。
謹按《史記》云︰大宛以葡萄為酒,富人藏酒萬餘石,久者十數歲不敗。張騫使西域,得其種而還,種之,中國始有。蓋北果之最珍者。
魏文帝詔群臣說葡萄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飴,酸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 ,他方︰之果寧有匹之者?今大原尚作此酒,或寄至都下,猶作葡萄香。根、苗中空相通,圃人將貨之,欲得濃利,暮溉其根,而晨朝水浸子中矣。故俗呼其苗為木通,逐水利小腸尤佳。今醫家多暴收其實,以洽時氣。發瘡疹不出者,研酒飲之甚效。江東出一種,實細而味酸,謂之 子。
衍義曰︰葡萄,先朝,西夏持師子來獻,使人兼 葡萄遺州郡,比中國者皆相似。最難乾,不乾不可收,仍酸澌不可食。李白所謂胡人歲獻葡萄酒者是此。瘡 不出,食之盡出。多食皆昏人眼。波斯國所出,大者如雞卵。
栗 pd482.bmp (缺)
味鹹,溫,無毒。主益氣,濃腸胃,補腎氣,令人耐飢。生山陰,九月採。
陶隱居云︰今會嵇最豐,諸暨(音既)栗形大,皮濃不美。剡(時冉切)及始豐,皮薄而甜。相傳有人患腳弱,往栗樹下食數升,便能起行,此是補腎之義,然應生啖之。若餌服,故宜蒸曝之。
唐本注云︰栗作粉,勝於菱芡(音儉)。嚼生者塗瘡上,療筋骨斷(音段)碎,疼痛腫瘀血,有效。其皮名扶,搗為散,蜜和塗肉,令急縮。毛殼,療火丹,療毒腫。實飼孩兒,令齒不生。樹白皮水煮汁,主溪毒。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樹高二、三丈,葉似櫟,花青黃色,似胡桃花。實大者如拳,小如桃李。又有板栗、佳栗,二樹皆大。又有茅栗,似板栗而細。其樹雖小,然葉與諸栗不殊,惟春生、夏花、秋實、冬枯。今所在有之。孟詵云︰栗子,生食治腰腳。蒸炒食之,令氣擁,患風水氣,不宜食。
又,樹皮,主癉瘡毒。
謹按宜日中曝乾,食即下氣補益。不爾猶有木氣,不補益。就中吳栗大,無味,不如北栗也。其上薄皮,研,和蜜塗面,展皺。
又,殼,煮汁飲之,止反胃,消渴。今所食生栗,可於熱灰火中煨令汗出,食之良。不得通熱,熱則擁氣。生即發氣。故火煨殺其木氣耳。陳士良云︰栗有數種,其性一類,三顆一球。其中者,栗榍也,理筋骨風痛。
日華子云︰栗榍,生食,破冷癖,日生吃七個。又生嚼 ,可出箭頭,亦 惡刺,並敷瘰癧、腫毒痛。樹皮煎汁,治沙虱,溪毒。殼煮治瀉血。
圖經曰︰栗,舊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山陰,今處處有之,而兗州、宣州者最勝。木極類櫟,花青黃色,似胡桃花。實有房,匯若拳,中子三五拆子出。凡栗之種類亦多。《詩》云︰樹之莘(音榛)栗。陸機疏云︰栗,五方︰皆有之,周、秦、吳、揚特饒,吳越被城表裡皆栗,惟濮陽及范陽栗,甜美味長,他方者悉不及也。倭、韓國諸島上,栗大如雞子,亦短味不美。桂陽有莘而叢生,實大如杏子中仁,皮、子形色與栗無異也,但差小耳。又有奧栗,皆與栗同,子圓而細,或云即莘也。今此色惟江湖有之。又有茅栗、佳栗,其實更小,而木與栗不殊,但春生、夏花、秋實、冬枯為異耳。栗房當心一子,謂之栗楔,治血尤效。今衡山合活血丹用之。果中,栗最有益。治腰腳宜生食之,仍略曝乾,去其木氣。惟患風水氣不宜食,以其味鹹故也。殼煮汁飲,止反胃及消渴。木皮主瘡毒,醫家多用。
外台秘要︰治小兒疳瘡,栗子嚼敷之。
肘後方︰丹者,惡毒之瘡,五色無常。治之,煮栗皮有刺者,洗之佳。
又方︰治熊、虎爪甲所傷,嚼栗敷之。
經驗後方︰治腎虛,腰腳無力。生栗袋盛,懸乾。每日平明吃十餘顆,次吃豬腎粥。孫真人云︰栗,味鹹,腎病宜食。勝金方︰治馬汗入肉血瘡,用栗肉嚼敷之。
衍義曰︰栗,欲乾莫如曝,欲生收莫如潤,沙中藏至春末夏初,尚如初收摘。小兒不可多食,生者難化,熟即滯氣,隔食,生蟲,往往致小兒病,人亦不知。所謂補腎氣者,以其味鹹,又滯其氣爾。湖北路有一種栗,頂圓末尖,謂之旋栗。《圖經》引《詩》言莘(音榛)栗者,謂其象形也。
蓬 (九軌切) pd483.bmp (缺)
味酸,鹹,平,無毒。主安五臟,益精氣,長陰令堅,強志倍力,有子。又療暴中風,身熱大驚。久服輕身不老。一名覆盆,一名陵 ,一名陰 。生荊山平澤及冤句。
陶隱居云︰李云即是人所食莓(音茂)爾。今注是覆盆苗莖也。陶言蓬 是根名,乃昌容所服以易顏者。蓋根、苗相近爾。李云莓也。按《切韻》莓是覆盆草也。又 者,藤也。今據︰蓬之名,明其藤蔓也。《唐本》注云︰蓬 、覆盆,一物異名,本謂實,而非根。此亦誤矣。亦如蜀漆與常山異條,芎 與蘼蕪各用。今此附入果部者,蓋其子是覆盆也。
臣禹錫等謹按陳士良云︰諸家本草皆說是覆盆子根,今觀採取之家,按草木類所說,自有蓬 ,似蠶莓子,紅色。其葉似野薔薇,有刺,食之酸、甘。恐諸家不識,誤說是覆盆也。
圖經曰︰蓬 ,覆盆苗莖也。生荊山平澤及冤句。覆盆子,舊不著所出州土,今並處處有之,而秦、吳地尤多。苗短不過尺,莖、葉皆有刺。花白,子赤黃,如半彈丸大,而下有莖承如柿蒂狀。小兒多食其實。五月採其苗,葉採無時。江南人謂之莓,然其地所生差晚,三月始有苗,八、九月花開,十月而實成。功用則同,古方︰多用。亦榨其子取汁,合膏塗髮不白。挪葉絞汁滴目中,去膚赤,有蟲出如絲線便效。昌容服之以易顏。其法︰四、五月候甘實成採之,曝乾,搗篩,水服三錢匕。安五臟,益精,強志,倍力,輕體不老,久久益佳。
崔元亮《海上方》著此三名,一名西國草,一名畢KT 伽,一名覆盆子。治眼暗不見物,冷淚浸淫不止及青盲、天行目暗等。取西國草,晒曝乾,搗令極爛,薄綿裹之,以飲男乳汁中浸,如人行八、九裡久,用點目中,即仰臥。不過三、四日,視物如少年。禁酒、油、面。
陳藏器云︰變白,不老,佛說云蘇蜜那花點燈,正言此花也。榨取汁,合成膏,塗髮不白。食其子,令人好顏色,葉挪絞取汁,汁滴目中,三種,四月熟,甘美如覆盆子者是也,余不堪入藥,今人取好顏色。
衍義曰︰蓬 ,非覆盆也,自別是一種,雖枯敗而枝梗不散。今人不見用,此即賈山策中所言者,是此也。
味甘,平,無毒。主益氣輕身,令髮不白。五月採。
陶隱居云︰蓬 是根名,方︰家不用,乃昌容所服以易顏者也。覆盆是實名,李云是莓子,乃似覆盆之形。而以津汁為味,其核微細。藥中用覆盆子小異。此未詳孰是?唐本注云︰覆盆,蓬 ,一物異名,本謂實,非根也。李云莓子,近之矣。其根不入藥用。然生處不同,沃地則子大而甘,瘠地則子細而酸。此乃子有甘、酸,根無酸味。陶景以根酸、子甘,將根入果,重出子條,殊為孟浪。今注蓬 ,乃覆盆之苗也,覆盆,乃蓬 之子也。陶注、唐注皆非。今用覆盆子補虛續絕,強陰健陽,悅澤肌膚,安和臟腑,溫中益力,療勞損風虛,補肝明目。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李云是蓬 子也。陶云蓬 子津味,與覆盆子小異,而云未審,乃慎之至也。蘇云覆盆、蓬 一物也,而云剩出此條者,亦非也。今據蓬 即莓也。按︰《切韻》莓,音茂,其子覆盆也。又按︰ 者,藤也。今此云覆盆子,則不言其蔓藤也,前云蓬,則不言其子實也。猶如芎 與蘼蕪異條,附子與烏頭殊用。
藥性論云︰覆盆子,臣,微熱,味甘、辛。能主男子腎精虛竭,女子食之有子。主陰痿,能令堅長。孟詵云︰覆盆子,味酸,五月于麥田中得之良。採得及烈日晒乾,免爛不堪。江東亦有,名懸鉤子。大小形異,氣味、功力同。北土即無懸鉤,南地無覆盆,是土地有前後生,非兩種物耳。
陳藏器云︰榨取汁,合成膏,塗髮不白。食其子,令人好顏色。葉挪絞取汁,滴目中,去膚赤,有蟲出如絲線。陳士良云︰蓬 似蠶莓大,覆盆小,其苗各別。
日華子云︰莓子,安五臟,益顏色,養精氣,長發,強志,療中風身熱及驚。又有樹莓,即是覆盆子。
圖經文具蓬 條下。
雷公云︰凡使,用東流水淘去黃葉並皮、蒂盡了,用酒蒸一宿,以東流水淘兩遍,又晒乾方用,為妙也。
衍義曰︰覆盆子,長條,四、五月紅熟,秦州甚多,永興華州亦有。及時,山中人採來賣。其味酸甘,外如荔枝。櫻桃許大,軟紅可愛,失採則就枝生蛆。益腎臟,縮小便,服之,當覆其溺器,如此取名。食之多熱,收時五、六分熱便可採。烈日曝,仍須薄綿蒙之。今人取汁作煎為果,仍少加蜜,或熬為稀湯,點服,治肺虛寒。採時著水則不堪煎。
芰(單伎)實 pd484.bmp (缺)
味甘,平,無毒。主安中,補五臟,不飢輕身,一名菱(音陵)。
陶隱居云︰廬江間最多,皆取火燔以為米充糧。今多蒸曝,蜜和餌之,斷谷長生。水族中又有菰(音孤)首,性冷,恐非上品。被霜後食之,令陰不強。又不可雜白蜜食,令生蟲也。
唐本注云︰芰作粉,極白潤,宜人。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生水中,葉浮水上,其花黃白色,實有二種︰一,四角;一,兩角。孟詵云︰菱實,仙家蒸作粉,蜜和食之,可休糧。水族之中,此物最不能治病。
又云︰令人藏冷,損陽氣,痿莖。可少食。多食令人腹脹滿者,可暖酒和薑飲一、兩盞,即消矣。
圖經曰︰芰,菱實也。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葉浮水上,花黃白色,花落而實生,漸向水中乃熟。實有二種,一種四角,一種兩角。兩角中又有嫩皮而紫色者,謂之浮菱,食之尤美。江淮及山東人曝其實仁,以為米,可以當糧。道家蒸作粉,蜜漬食之,以斷谷。水果中引物最治病,解丹石毒。然性冷,不可多食。
食療︰神仙家用,發冷氣。人含吳茱萸,咽其津液,消其腹脹矣。周禮疏屈到嗜芰,即菱角也。
衍義曰︰芰,今世俗謂之菱角,所在有。煮熟取仁食之,代糧,不益脾。又有水菱,亦芰也,但大而脆,可生食。和合治療,未聞其用。有人食生芰多則利及難化,是亦性冷。
味苦、辛,溫。作醬醋香美。散腸胃惡氣,消食,去胃中浮風氣。其瓤,味酸,去惡心,不可多食,傷肝氣。
又,以瓤洗去酸汁,細切,和鹽、蜜煎成煎,食之去胃中浮風。其樹亦似桔樹而葉大,其形圓,大於桔而香,皮濃而皺。八月熟。(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士良云︰橙子,暖,無毒。行風氣,發虛熱,療癭氣,發瘰癧,殺魚蟲毒。不與 肉同食,發頭旋、惡心。
圖經文具桔柚條下。
食療溫。去惡心,胃風。取其皮和鹽貯之。
又,瓤,去惡氣。和鹽、蜜細細食之。
衍義曰︰橙子皮,今人只為果,或取皮合湯待賓,未見入藥。宿酒未醒,食之速醒。
櫻桃 pd485.bmp (缺)
味甘。主調中,益脾氣,令人好顏色,美志。
陶隱居云︰此即今朱櫻,味甘、酸,可食,而所主又與前櫻桃相似。恐醫家濫載之,未必是今者爾。
又,胡頹子凌冬不凋,子亦應益人。或云寒熱病不可食。
唐本注云︰葉搗敷蛇毒。絞葉汁服,防蛇毒內攻。
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櫻桃,熱。益氣,多食無損。
又云︰此名櫻,非桃也。不可多食,令人發暗風。東行根,療寸白、蛔蟲。陳士良云︰櫻桃,平,無毒。
日華子云︰櫻桃,微毒,多食令人吐。
圖經曰︰櫻桃,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而洛中南都者取勝。其實熟時深紅色者,謂之朱櫻;正黃明者,謂之蠟櫻。極大者,有若彈丸,核細而肉濃,尤難得也。食之,調中益氣,美顏色。雖多無損,但發虛熱耳。惟有暗風人不可啖,啖之立發。共葉可搗敷蛇毒,亦絞汁服。東行根亦殺寸白、蛔蟲。其木多陰,最先百果而熟,故古多貴之。
謹按書傳引《吳普本草》曰︰櫻桃,一名朱茱,一名麥甘酣。今本草無此名,乃知有脫漏多矣。又《爾雅》云︰楔(吉點切),荊桃。郭璞云︰今之櫻桃。而孟詵以為櫻非桃類,未知何據?食療云︰溫。多食有所損。令人好顏色,美志。此名櫻桃,俗名李桃,亦名奈桃者是也。甚補中益氣,主水穀痢,止泄精。東引根,治蛔蟲。司馬相如賦山朱櫻,即櫻桃也。禮記謂之含桃。爾雅謂之荊桃。
衍義曰︰櫻桃,孟詵以為櫻非桃類。然非桃類,蓋以其形肖桃,故曰櫻桃,又何疑焉?謂如此。唐在三月末、四月初間熟,得正陽之氣,先諸果熟,性故熱。今西洛一種紫櫻,至熟時正紫色,皮裡
雞頭實 pd486.bmp (缺)
味甘,平,無毒。主濕痺,腰脊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久服輕身不飢耐老神仙。一名雁喙實,一名芡(音儉)。生雷澤池澤。八月採。
陶隱居云︰此即今 (音葦)子形上花似雞冠,故名雞頭。仙方︰取此並蓮實合餌,能令小兒勝菱。臣禹頭,實若小兒食,不陳士良云助氣。根
圖經曰︰雞頭實,生雷澤,今處處有之,生水澤中。葉大如荷,皺而有刺,俗謂之雞頭盤。採實。服餌之水陸丹經驗後方︰治益精氣,強志意,聰利耳目。以雞頭實三合,煮令熟,去殼,研如膏,入粳《疏》衍義曰︰雞頭實,今天下皆有之,河北沿溏濼居人採得,舂去皮,搗仁為粉,蒸渫作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