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類本草

宋 唐慎微


卷第十四

(己酉新增衍義)

巴豆

巴豆 pd352.bmp (缺)

味辛,溫,生溫熟寒,有大毒。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症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脹,蕩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去惡肉,除鬼毒蠱疰邪物,殺蟲魚,療女子月閉,爛胎,金瘡膿血,不利丈夫陰,殺斑蝥毒。可練餌之,益血脈,令人色好,變化與鬼神通。一名巴椒。生巴郡川谷。八月採,陰乾。用之去心、皮。(芫花為之使,惡 草,畏大黃、黃連、藜蘆。)

陶隱居云︰出巴郡。似大豆,最能瀉人,新者佳,用之皆去心皮,乃秤。又熬令黃黑,別搗如膏,乃和丸散爾。道方︰亦有練餌法服之乃言神仙。人吞一枚便欲死。而鼠食之,三年重三十斤,物性乃有相耐如此爾。
唐本注云︰樹高丈餘。葉似櫻桃葉,頭微赤,十二月葉漸凋,至四月落盡,五月葉漸生,七月花,八月結實,九月成,十月採。其子三枚共蒂,各有殼裹。出眉州、嘉州者良。
今按 陳藏器本草云︰巴豆,主症癖 氣,痞滿,腹內積聚,冷氣血塊,宿食不消,痰飲吐水。取青黑大者,每日空腹服一枚,去殼,勿令白膜破,乃作兩片(並四邊不得有缺損)吞之,以飲壓令下。少間腹內熱如火,痢出惡物。雖痢不虛,若久服亦不痢。白膜破者棄之。生南方。樹大如圍,極高,不啻一丈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巴豆,使。中其毒,用黃連汁、大豆汁解之。忌蘆筍、醬、豉、冷水,得火良。殺斑蝥、蛇虺毒。能主破心腹聚結氣,治十種水腫,痿痺,大腹,能落胎。
日華子云︰通宣一切病,泄壅滯,除風補勞,健脾開胃,消痰破血,排膿消腫毒,殺腹臟蟲,治惡瘡息肉及疥癩疔腫。

凡合丸散,炒不如去心膜煮五度,換水各煮一沸。

圖經曰︰巴豆,出巴郡川谷。今嘉、眉、戎州皆有之。木高一、二丈。葉如櫻桃而濃大,初生青,後漸黃赤,至十二月葉漸凋,二月複漸生,至四月舊葉落盡,新葉齊生,即花發成穗,微黃色。五、六月結實作房,生青,至八月熟而黃,類白豆蔻,漸漸自落,即收之。一房共有三瓣,一瓣有實一粒,一房共實三粒也。戎州出者,殼上有縱紋,隱起如線,一道至兩、三道。彼土人呼為金線巴豆,最為上等,它處亦稀有。

雷公云︰凡使巴之與豆及剛子,須在仔細認,勿誤用,殺人。巴顆小緊實,色黃;豆即顆有三棱,色黑;若剛子,顆小似棗核,兩頭尖。巴與豆即用,剛子勿使。凡修事巴豆,敲碎,以麻油並酒等可煮巴豆了,研膏後用。每修事一兩,以酒、麻油各七合。盡為度。
聖惠方︰治中風口 。巴豆七枚,去皮爛研。 左塗右手心, 右塗左手心,仍以暖水一盞,安向手心,須臾即便正,洗去藥並頻抽掣中指。
又方︰治牙疼。用巴豆一粒,煨至黃熟,去殼,用蒜一瓣,切一頭,作蓋,剜去中心,可安巴豆在內,以蓋子合之。用綿裹,隨患處左右塞耳中。
外台秘要︰文仲方,主唯腹大動搖水聲,皮膚黑,名曰水蠱。巴豆九十枚(去心、皮,熬令黃),杏仁六十枚(去皮、尖,熬令黃),二味搗丸如小豆大。水下一丸,以利為度。勿飲酒。
千金方︰主大人、小兒風瘙癮疹,心迷悶方︰巴豆二兩,槌破,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以帛染拭之。
又方︰治寒癖宿食,久飲不消,大便秘。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夜,研令大熟,合酒微火煎之,丸如胡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服二丸。
又方︰治喉痺,已死有餘氣者。巴豆去皮,針線穿,咽入喉中,牽出。
千金翼︰治小兒身腫,並手足腫兼癮疹。巴豆五十枚去皮、心,以水二升,煎取一升,用綿于湯中隨手拭之。
經驗方︰鄭獬侍御傳治氣痢。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細研,取熟豬肝和丸。空心米飲下,量力加減服之。牛肝尤佳。如食素人,以蒸餅丸服。
又方︰治耳卒聾。巴豆一粒,蠟裹,針刺令通透用,塞耳中。
又方︰治箭鏃入骨不可拔。取巴豆微熬,與蜣螂同研,塗所傷處,斯須痛定,微癢忍之,待極癢不可忍,便撼動箭鏃,即拔之,立出。夏候鄲云︰初在潤州得方,箭鏃出後,速以生肌膏敷之。說者云兼治瘡。鄲得方,後至洪州,旅舍主人妻患背瘡呻吟,鄲遽用此方︰試之,愈。勝金治喉閉,纏喉風。巴豆兩粒,紙緊角可通得入鼻,用刀子切斷兩頭,殼子將針穿作孔子,納鼻中,久即瘥。十全方︰治疥瘡。巴豆十粒,火炮過黃色,去皮膜,右順手研如面,入酥少許,膩粉少許,同研勻,爪破,以竹篦子點藥,不得落眼裡及外腎上。如熏KT 著外腎,以黃丹塗,甚妙。初虞方︰治藥毒秘效。巴豆(去皮,不出油)、馬牙硝等分,合研成膏。冷水化一彈子許,服瘥。賈相公︰進過牛經,牛有卒疫,動頭打肋者。以巴豆兩個,去皮搗末,生油二兩,淡漿水灌之瘥。

蜀椒

蜀椒 pd353.bmp (缺)

味辛,溫、大熱,有毒。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痺痛,下氣,除六腑寒冷,傷寒溫瘧大風汗不出,心腹留飲宿食,腸 下痢,泄精,女子字乳餘疾,散風邪瘕結,水腫黃膽,鬼疰蠱毒,殺蟲、魚毒。久服之頭不白,輕身增年。開腠理,通血脈,堅齒發,調關節,耐寒暑,可作膏藥。多食令人乏氣,口閉者殺人。一名巴椒,一名 (音唐) (音毅)。生武都川谷及巴郡。八月採實,陰乾。(杏仁為之使,畏款冬。)

陶隱居云︰出蜀都北部,人家種之。皮肉濃,腹裡白,氣味濃。江陽、晉原及建平間亦有而細赤,辛而不香,力勢不如巴郡。巴椒有毒不可服,而此為一名,恐不爾。又有秦椒,黑色,在中品中,凡用椒,皆炙微熬之令汗出,謂為汗椒。令有勢力。椒目,冷。別入藥用。不腹脹滿,利小便。今椒出金州西城者陽善。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疏云︰ 者,大椒之別名。郭云︰今椒樹叢生實大者,名為。《詩‧唐風》云︰椒聊且。
陸機云︰椒樹似茱萸,有針刺。葉堅而滑,蜀人作茶,吳人作茗,皆合煮山間有椒,謂之竹葉椒。其樹亦如蜀椒,少毒,熱,不中合藥也。可豚最佳香。東海諸島上亦有椒樹,枝、葉皆相似,子長不圓,甚香,其味似桔皮,島上獐、鹿食此椒葉,其肉自然作椒、桔香。
藥性論云︰蜀椒,使,畏雄黃。
又名陸撥,有小毒。能治冷風頑頭風,下淚,腰腳不遂,虛損留結,破血,下諸石水,能治嗽,主腹內冷而痛,除齒痛。
又云椒目,使,治十二種水氣。味苦、辛,有小毒。主和巴豆、菖蒲、松脂以蠟溶為筒子,納耳中,抽腎氣虛,耳中如風水鳴,或如打鐘磬之聲,卒暴聾,一日一易,若神驗。
日華子云︰漢椒,破症結,開胃,治天行時氣溫疾,產後宿血,治心腹氣,壯陽,療陰汗,暖腰膝,縮小便。椒目主膀胱急。
又云椒葉,熱,無毒。治賁豚,伏梁氣及內外腎釣,並霍亂轉筋。和共及蔥研,以醋湯拌並得。

圖經曰︰蜀椒,生武都川谷及巴郡,今歸、峽及蜀川、陝洛間人家多作園圃種之。高四、五刺。葉堅而滑,可煮飲食,甚辛香。四月結子,無花,但生於葉間,如色,八月採實,焙乾。此椒,江淮及北土皆有之,莖、實都相類,但不及蜀中者,皮肉濃、腹裡白、氣味濃烈耳。服食方︰單服椒紅補下,宜用蜀椒也。韋宙《獨行方》治諸瘡,中風者。生蜀椒一升,取少面合搜裹椒,勿令漏氣,分作兩裹,于 灰火中燒熟,及熱出之,刺頭作孔,當瘡上 著,使椒氣射入瘡中,冷則易之。須臾瘡中出水,及遍體出汗,即瘥。施州又有一種崖椒,彼土人四季採皮入藥,云味辛,性熱,無毒。主肺氣上喘兼咳嗽,並野薑篩末,酒服錢匕,甚效。忌鹽下。又有蔓椒條云︰生雲中川谷及丘塚間。採莖根煮釀酒。
陶隱居云︰俗呼為 ,似椒 (音黨)小,不香耳。今亦無複分別,或云即金椒是也。 子出閩中、江東,其木似樗,莖間有刺,子辛辣如椒。主游蠱,飛尸及腹冷。南人淹藏以作果品,或以寄遠。《吳越春秋》云︰越以甘蜜丸 (與黨同)報吳,增封之禮,然則 之相贈尚矣。

雷公云︰一名南椒。凡使,須去目及閉口者不用,其椒子先須酒拌令濕蒸,從巳至午,放冷密蓋,除向下火四畔,無氣後取出,便入瓷器中盛,勿令傷風用也。食療︰云︰溫。粒大者,主上氣咳嗽,久風濕痺。
又,患齒痛,醋煎含之。
又,傷損成瘡中風,以面裹作餛飩,灰中炮度易之。亦治傷損成弓風。
又,去久患口瘡,去閉口者,以水洗之,以面拌煮作粥,空心吞之三、五匙,飯壓之。再服,瘥。又椒,溫,辛,有毒。主風邪腹痛,痺寒,溫中,去齒痛,堅齒髮,明目,止嘔逆,滅瘢,生毛髮,出汗,下氣,通神,去老,益血,利五臟。治生產後諸疾,下乳汁。久服令人氣喘促。十月色也。
聖惠方︰治因熱取涼睡,有蛇入口中挽不出腫。生椒末、面、釜下之,以大醋和敷之。
千金方︰有人陰冷,漸漸冷氣入陰囊腫滿,恐死,日夜疼悶不得眠。取生椒擇之令淨,以布帛裹著丸囊,令濃半寸,須臾熱氣大通,日再易之,取消瘥。
肘後方︰治金瘡中風。蜀椒量瘡口大小,用面作餛飩, 火中炮令熟,開一孔,當瘡上掩之引風出,可作數枚,以差替換之,妙。
又方︰蛇毒。以閉口椒並葉搗,敷之止。孫真人云︰十月勿食椒,食之損氣傷心,令人多忘。
又方︰治心腹俱痛。以布裹椒薄注上火,熨令椒汗出,良。斗門方︰治腹內虛冷,久服駐顏。用生椒擇去不拆者,除其黑子,用四十粒,以漿水浸經一宿,盡令口合,空心新汲水下。去積年冷,暖臟腑,久服則能駐顏,黑髮,明目,令人思飲食,妙。勝金方︰治好食生茶。用椒末不限多少,以糊丸如梧子大,茶下十丸。深師方︰治手足皴裂。椒四合,水煮之,去滓漬之,半食頃,出令燥,須臾複浸,干,塗羊、豬髓腦,極妙。姚和眾︰治小兒水瀉、奶疳。椒一分,去目為末,酥調之,少少敷腦上,日可三度。譚氏︰治小兒水瀉椒紅散,及人年五十以上患瀉。用椒二兩,醋二升,煮醋盡,慢火焙乾為末,瓷器貯之。每服二錢匕,酒或米飲下之。
又方︰治漆瘡。漢椒湯洗之,即愈。援神契椒、薑御瘟,補益聰明。

衍義曰︰蜀椒,須微炒使汗出,又須去附紅黃殼。去殼之法︰先微炒,乘熱入竹筒中,以梗更揀,更舂,以盡為度。凡用椒須如此。其中子謂之椒目,治盜汗尤功。將目微炒,搗為極細末,用半錢匕,以生豬上唇煎湯一合,調,臨睡服,無不效。蓋椒目

皂莢

皂夾 pd354.bmp (缺)

味辛、鹹,溫,有小毒。主風痺死肌邪氣,風頭淚出,利九竅,殺精物,療腹脹滿,消穀,除咳嗽,囊結,婦人胞不落,明目,益精。可為沐藥,不入湯。生雍州川谷及魯鄒縣,如豬牙者良。九月、十月採莢,陰乾。(柏實為之使,惡麥門冬,畏空青、人參、苦參。)

陶隱居云︰今處處有,長尺二者良。俗人見其皆有蟲孔而未嘗見蟲形,皆言不可近,令人惡病,殊不爾。其蟲狀如草菜上青蟲,莢微欲黑便出,所以難見爾。但取青莢生者看,自知之。
唐本注云︰此物有三種︰豬牙皂莢最下,其形曲戾薄惡,全無滋潤,洗垢不去;其尺二寸者,粗大長虛而無潤;若長六、七寸,圓濃節促直者,皮薄多肉,味濃大好。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皂莢,使。主破堅症,腹中痛,能墮胎。又曰︰將皂莢于酒中,取盡其精,於火內煎之成膏,塗帛,貼一切腫毒,兼能止疼痛。
陳藏器云︰鬼皂莢作浴湯,去風瘡疥癬,挪葉去衣垢,沐頭長髮。生江南澤畔,如皂莢,高一、二尺。
日華子云︰皂莢,通關節,除頭風,消痰,殺勞蟲,治骨蒸,開胃及中風口噤。入藥去皮、子,以酥炙用。

圖經曰︰皂莢,出雍州川谷及魯鄒縣,今所在有之,以懷、孟州者為勝。木極有高碩者。此有三種︰《本經》云︰形如豬牙者良。陶注云長尺二者良。唐注云長六寸,圓濃節促直者,皮薄多肉味濃,大好。今醫家作疏風氣丸、煎多用長皂莢,治齒及取積藥多用豬牙皂莢,所用雖殊,大抵性味不相遠。九月、十月採莢,陰乾用。張仲景治雜病方,咳逆上氣,唾濁但坐不得臥,皂角丸主之。皂莢杵末,一物以蜜丸大如梧子,以棗膏和湯服一丸,日三、夜一服。
崔元亮《海上方》療腹脹滿欲瘦病者。豬牙皂角相續量長一尺,微火煨,去皮、子,搗篩,蜜丸大如梧子。欲服藥先吃煮羊肉兩臠,呷汁三兩口,後以肉汁下藥十丸,以快利為度。覺得力,更服,以利清水即停。瘥後一月以來,不得食肉及諸油膩。又治熱勞。以皂莢長一尺續成者亦可,須無孔成實者,以土酥一大兩微微塗,於火上緩炙之,不得令酥下,待酥盡即搗篩,蜜丸如梧子大。每日空腹飲下十五丸,漸增至二十丸。重者不過兩劑瘥。其初生嫩葉芽,以為蔬茹更益人。核中白肉亦入治肺藥。
又,炮核取中黃心嚼餌之,治膈痰,吞酸。
又,米醋熬嫩刺針作濃煎,以敷瘡癬,有奇效。

雷公云︰凡使,須要赤膩肥並不 者,然用新汲水浸一宿了,用銅刀削上粗皮,用酥反複炙,酥盡為度。然出捶之,去子搗篩。皂莢一兩,酥二分,子收得。揀取圓滿堅硬不蛀者,用瓶盛下水於火畔煮,待泡熟,剝去硬皮一重了,取向裡白嫩肉兩片,去黃,其黃消人腎氣。將白兩片用銅刀細切,於日中乾用。
聖惠方︰治時氣三日,頭痛煩熱。用皂角燒作灰為末,非時新汲水一中盞,生薑汁、蜜各少許,和二錢服之。先用暖水淋浴後服藥,須臾汗出愈。
外台秘要治卒中風口 。以皂角五兩,去皮為末,以三年大醋和。右 塗左,左 塗右,乾更敷之,瘥。
又方︰齲齒方︰搗皂角去皮,炙為末,塗齒上,吐之。
又方︰溺死一宿者尚活,搗皂角紙裹,納下部,須臾出水即活。
千金方︰ 鼻。炙皂角末如小豆,以竹管吹鼻中。
又方︰鬼魘不悟。皂莢末刀圭起死人。
又方︰難產。吞皂角子二枚,立瘥。
肘後方︰卒腫滿身面洪。用皂角剝炙令黃,銼三升,酒一斗漬,合器煮令沸,服一升,日三服,頻作。
又方︰小兒身上惡瘡。先以皂角水洗,拭乾。以少油麻搗爛,敷,焦即瘥。
經驗方︰治食氣遍身黃腫,氣喘,食不得,心胸滿悶。不蛀皂角(去皮及子,塗好醋炙令焦為末)一錢匕,巴豆七枚(去油、膜),二件以淡醋及研好墨,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食後一日增一丸,以利為度。如常服,消酒食。
梅師方︰治霍亂轉筋。皂莢末,吹一小豆鼻中,得嚏便瘥。
又方︰治卒外腎偏疼。皂莢和皮為末,水調敷之良。孫真燒皂莢細研,粥飲下三錢,立通。
又方︰傷寒無問陰陽神驗方︰以皂角一挺(肥者),燒令赤為末,以水五合陰陽傷寒以酒和服。
又方︰治腰腳不覆地。取子一千二百個,淨洗令乾,少酥熬令香子、酸棗子湯下三十丸。
又方︰治卒死,以末吹入鼻中。
又方︰治魘,以末吹鼻中。斗門方︰治卒頭痛。以皂角末,吹入鼻中,令嚏則止。簡要濟眾︰治中風口噤不開,涎潮吐方︰用皂角一挺去皮,塗色,為末。每服一錢匕,非時溫酒服。如氣實脈盛,調二錢匕。如牙關不開,用白梅揩齒,口開即灌藥,以吐出風涎瘥。
博濟方︰治皂莢水並惡水入口內,熱痛不止。以皂莢子燒存性一分,沙糖半兩,先殺研皂子令細,續入沙糖勻和如膏,含之。十全方︰治牙疼。用不救方︰以皂莢去皮、子,下,須臾便破,少血出,即愈。孫尚藥︰治卒中風,昏昏若醉,形體昏悶,四肢不收,或倒或不倒,或口角似利,微有涎出,斯須不治,便為大病,故傷人也。此証風涎潮于上,膈痺氣不通,宜用救急稀涎散。豬牙皂角四挺,須是肥實不 ,削去黑皮,晉礬一兩,光明通瑩者,二味同搗羅為細末。再研為散。如有患者,可服半錢,重者三字匕,溫水調灌下。不大嘔吐,只是微微涎稀冷,出或一升、二升。當時惺惺次緩而調治。不可便大段吐之,恐過傷人命。累經效不能盡述。感應神仙傳︰崔言者,職隸左親騎軍,一旦得疾,雙眼昏,咫尺不辨人物,眉髮自落,鼻梁崩倒,肌膚有瘡如癬,皆為惡疾,勢不可救。因為洋州駱谷子歸寨使,遇一道流,自谷中出,不言名姓,授其方︰曰︰皂角刺一、二斤為灰,蒸久晒研為末。食上濃煎大黃湯調一錢匕,服。一旬鬢髮再生,肌膚悅潤,愈,眼目倍常明。得此方︰後卻入山,不知所之,又鐵砧以 金銀,雖百衍義曰︰皂莢,其子炒,舂去赤皮、仁。將骨浸軟,煮熟,以糖漬之,可食。甚疏導五臟風熱壅。其莢不 肥者,微炙,為末一兩,入生白礬末半兩,膩粉半兩。風涎潮塞氣不通,水調則須吐涎。凡用白礬者,分隔下涎也。又暑中濕熱時,或久雨,合蒼朮燒,辟溫疫邪濕氣。

訶梨勒

訶梨勒 pd355.bmp (缺)

味苦,溫,無毒。主冷氣,心腹脹滿,下食。生交、愛州。

唐本注云︰樹似木 (音患),花白。子形似梔子,青黃色,皮肉相著。水摩或散服之。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蕭炳云︰訶梨勒,苦、酸。下宿物,止腸 久泄,赤白痢。波斯舶上來者,六路,黑色,肉濃者良。
藥性論云︰訶梨勒,使,亦可單用,味苦、甘。能通利津液,主破胸膈結氣,止水道,黑髭髮。
日華子云︰消痰下氣,除煩治水,調中,止瀉痢,霍亂,賁豚腎氣,肺氣喘急,消食開胃,腸風瀉血,崩中帶下,五膈氣,懷孕未足月人漏胎,及胎動欲生,脹悶氣喘。並患痢人後分急痛,並產後陰痛,和蠟燒熏及熱煎湯熏,通手後洗。

圖經曰︰訶梨勒,生交、愛州,今嶺南皆有,而廣州最盛。株似木 ,花白。子似梔子,青黃有四、五十株,子極小而味不澀,皆是六路。每歲州貢,只以此寺者。寺有古井,木根蘸水,水味不鹹。每子熟時,有佳客至,則院僧煎湯以延之。其法用新摘訶子五枚,甘草一寸,皆碎破,汲木下井水同煎,色若新茶。今其寺謂之乾明,舊木猶有六、七株。古井亦在。南海風俗尚貴此湯,然煎之不必盡如昔時之法也。訶梨勒主痢,《本經》不載。張仲景治氣痢。以訶梨勒十枚,面裹 灰火中煨之,令面黃熟,去核細研為末,和粥飲頓服。
又,長服方︰訶梨勒、陳桔皮、濃朴各三大兩,搗篩蜜丸,大如梧子。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唐‧劉禹錫《傳信方》云︰予曾苦赤白下,諸藥服遍久不瘥,轉為白膿。令狐將軍傳此法︰用訶梨勒三枚上好者,兩枚炮取皮,一枚生取皮,同末之,以沸漿水一兩合服之,淡水亦得。若空水痢,加一錢匕甘草末;若微有膿血加二匕;若血多加三匕,皆效。又取其核,入白蜜研,注目中,治風赤澀痛,神良。其子未熟時,風飄墮者,謂之隨風子,曝乾收之。彼人尤珍貴,益小者益佳。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三數枚,殊勝。

海藥︰云按徐表《南州記》云︰生南海諸國。味酸、澀,溫,無毒。主五鬲氣結,心腹虛痛,赤白諸痢,及嘔吐,咳嗽。並宜使皮其主嗽,肉炙治眼澀痛。方家使陸路訶梨勒,即六棱是也。按波斯將訶梨勒、大腹等,舶上,用防不虞。或遇大魚放涎滑水中數裡,不通舡也,遂水,可量治氣功力者乎。大腹、訶子性焦者是近鐺下。故中國種不生,故梵云訶梨恆雞,謂唐言天堂未並只此也。
雷公云︰凡使,勿用毗梨勒、庵梨勒、榔精勒、雜路勒,若訶梨勒紋只有六路。或多或少,並是雜路勒,毗路勒個個毗,雜路勒皆圓露,紋或八露至十三路,號曰榔痙。或多或少,並是雜路勒,毗路勒個個毗,雜路勒皆圓露,紋或八露至十三路,號曰榔精勒,多澀,不入用。凡修事,先於酒內浸,然後蒸一伏時。其訶梨勒,以刀削路,細銼焙乾用之。
外台秘要︰治一切風痰,風霍亂,食不消,大便澀。訶梨三枚,搗取皮。和酒頓服,三、五度良。
又方︰治風熱沖項熱悶。訶梨一枚以大者,芒硝,同于醋中,攪令消,摩敷熱處。
經驗方︰治嗽氣嗽久者亦主之。生訶梨一枚,含之咽汁。瘥後口爽,不知食味,卻煎檳榔湯一碗服之,立便有味。此知連州銀坑官成密方。廣濟方︰治嘔逆不能人︰治常患氣。以訶梨三枚,濕紙裹煨,紙乾即剝去核,細嚼。以生乳一升,下之,日三服。
又方︰治一切氣,宿食不消。訶梨一枚,入夜含之,至明嚼咽。集驗方︰蜀沙門傳水痢。以訶梨勒三顆,面裹炮赤去面,取訶梨勒皮搗為末,飯和為丸。米飲空腹下三七丸,已百人見效。子母秘錄︰治小兒霍亂。訶梨一枚,末。沸湯研一半,頓服,未瘥再服。食醫心鏡下氣消食。並茶曲塵色,著少鹽服。廣異記云︰高仙芝,大食得訶梨勒,長五寸,初置抹肚中,便覺腹中痛,因大利十餘行,初為訶梨為祟。待欲棄之。後問大食長老。云︰此物人帶一切病消,利者出惡物耳。仙芝甚保,天寶末被誅,遂失所在。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除病品云︰熱病下藥,服訶梨勒。

衍義曰︰訶梨勒,氣虛人亦宜。緩緩煨熟,少服。此物雖澀腸,而又泄氣,蓋其味苦澀。

柳華

柳華 pd356.bmp (缺)

味苦,寒,無毒。主風水黃膽,面熱黑,痂疥惡瘡,金瘡。一名柳絮。 主馬疥痂瘡。取煎煮以洗馬疥,立愈。又療心腹內血,止痛。 主潰癰,逐膿血。

子汁 療渴。生琅邪川澤。

陶隱居云︰柳,即今水楊柳也。花熟,隨風狀如飛雪。陳元方︰以為譬,當用其未舒時。子亦隨花飛,正應水漬汁爾。柳花亦宜貼灸瘡。皮、葉療漆瘡。
唐本注云︰柳與水楊,全不相似。水楊葉圓闊而赤,枝條短硬;柳葉狹長,青綠,枝條長軟。此論用柳,不載水楊。水楊亦有療能,本草不錄。樹枝及木中蟲屑。枝皮味苦,寒,無毒。主痰熱淋,可為吐湯。煮洗風腫癢。酒煮含,主齒痛。木中蟲屑可為浴湯,主風瘙癢、癮疹。大效。此人間柳樹是也。陶云水楊非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苦柳華,使。主止血,治濕痺,四肢攣急,膝痛。
陳藏器云︰柳絮,《本經》以絮為花,花即初發時黃蕊。子為飛絮,以絮為花,其誤甚矣。江東人通名楊柳,北人都不言楊。楊樹葉短,柳樹枝長。
日華子云︰葉治天行熱病,疔瘡,傳尸骨蒸勞,湯火瘡,毒入腹熱悶,服金石藥人發大熱悶,並下水氣。煎膏,續筋骨,長肉止痛。牙痛煎含,枝煎汁可消食也。

圖經曰︰柳華、葉、實,生琅邪川澤,今處處有之,俗所謂楊柳者也。
《本經》以絮為華。
陳藏器云︰華即初發黃蕊也,子乃飛絮也。採無時。其枝皮及根亦入藥。葛洪治癰疽腫毒,妒乳等多用之。韋宙《獨行方》主疔瘡及反花瘡,並煎柳枝,葉作膏塗之。今人作浴湯、膏今人謂柳為楊柳,非也。《說文》︰楊,蒲柳也;柳,小楊也。其類非一。蒲柳其枝勁韌,可為箭 。《左傳》所謂董澤之蒲,又謂之 符,即上條水楊是也。今河北沙地多生此,又生水旁,葉粗而白,木理微赤,白杞柳。《鄭詩》云︰無伐我樹杞。
陸機云︰杞,柳也,其木人以為車轂,共山淇水旁,魚國汶水旁,純生杞也。
又,《孟子》云︰告子曰︰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 是也。今人取其細條,火逼令柔韌,屈作箱篋,河朔尤多。又下有赤檉木,生河西沙地。皮赤葉細,即是今所謂檉柳者,又名春柳。《爾雅》曰︰檉,河柳。郭璞云︰今河旁赤莖小楊。陸機《詩疏》云︰皮正赤如絳,一名雨師。枝、葉似松是也。其木中脂,一名檉乳。醫方︰稀用,故附於此。

陳藏器云︰絮主止血,治小兒一日、五日寒熱,煎柳枝浴。
外台秘要︰治黃膽。柳枝以水一斗,煮取濃汁半升,服令盡。
肘後方︰治乳癰,二、三日種痛不瘥,但堅紫色者。用煎柳根皮法云,熬令溫熨腫,一宿愈。
又方︰湯火灼成瘡。柳皮燒灰,以粉塗之。
又方︰取柳白皮細切,以豬脂煎取汁,敷之。

孫真人︰治牙齒疼。柳枝一握,細銼,入少鹽花,漿水煎,含之甚妙。

集驗方︰治腫。柳枝如腳指大,長三尺,二十枚,水煮令極熱,以故布裹腫處,取湯熱洗之,即瘥。子母秘錄︰小兒丹煩。柳葉一斤,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拓洗赤處,日七、八度。斗有膿不出,及癰已結聚。柳根細切熟槌,封之以帛掩,燥即易之。
又方︰治耳卒風毒腫起。用柳蠹樹上蟲糞,以水化,取清水調白礬少許,滴入耳中,甚妙。
又方︰治卒風毒腫,氣急痛。以柳白皮一斤,銼,以酒煮令熱,帛裹熨腫上,冷再煮易之,甚妙也。古今錄驗︰治齒痛。以楊柳白皮,卷如指許大,含嚼之,以汁漬痛齒根,數過即瘥也。
又方︰治牙齒風齲。以柳枝銼一升,大豆一升,合炒豆炮盡,於瓷器盛之,清酒三升漬之,經三日,含之頻吐。丹房鏡源︰云︰柳膠結砂子。別說云︰謹按絮貼灸瘡良。飛入池沼,於陰暗處為浮萍,嘗以器盛水,置絮其中數日,覆之即成,又多積,可以杆作氈,以代羊毛,極柔軟,宜與小兒臥,衍義曰︰柳華,《經》曰︰味苦。即是初生有黃蕊者也。及其華干,絮方︰出,又謂之柳絮。收之,貼灸瘡及為茵褥。絮之下連小黑子,因風而起,得水濕處便生,如地疔之類,多不因種生出,蓋亦如柳絮兼子而飛。
陳藏器之說是。然古人以絮為花,陶隱居亦曰︰花隨風,狀如飛雪。誤矣。《經》中有實及子汁,諸家不解,今人亦不見用。注︰釋氏謂柳為尼俱律陀木,其子極細,如人妄因極小,妄果至大,是知小黑子得因風而起。

楝實

楝實 pd357.bmp (缺)

味苦,寒,有小毒。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殺三蟲,疥瘍,利小便水道。 微寒。療蛔蟲,利大腸。生荊山山谷。

陶隱居云︰處處有。俗人五月五日皆取葉佩之,云辟惡。其根以苦酒摩塗疥,甚良。煮汁作糜食之,去蛔蟲。
唐本注云︰此有兩種︰有雄有雌,雄者根赤,無子,有毒,服之多使人吐,不能止,時有至死者;雌者根白,有子,微毒。用當取雌者。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楝實,亦可單用。主人中大熱狂,失心躁悶,作湯浴,不入湯服。
日華子云︰楝皮,苦,微毒。治游風熱毒,風疹惡瘡疥癩,小兒壯熱,並煎湯浸洗。服食須是生子者。雌樹皮一兩,可入五十粒糯米煎煮,殺毒,瀉多以冷粥止,不瀉者以熱蔥粥發。無子雄樹,能吐瀉殺人,不圖經曰︰楝實,即金鈴子也。生荊山山谷,今處處有之,以蜀川者為佳。木高丈餘,葉密如槐而長。三、四月開花,紅紫色,芬香滿庭間。實如彈丸,生青熟黃,十二月採實。其根採無時。此種有雌雄。雄者很赤,無子,有大毒;雌者根白,有子,微毒。當用雌者,俗間謂之苦楝子。韋宙《獨行方》主蟯蟲攻心如刺,口吐清水。取根銼,水煮令濃赤黑色。以汁合

雷公云︰凡採得後晒乾,酒拌浸令濕,蒸,待上皮軟,剝去皮,取肉去核。勿單用。其核碎槌,用漿水煮一伏時了用。如使肉,即不使核,使核即不使肉。又花落子,謂之石茱萸。
外台秘要方︰治長蟲。楝實,淳苦酒中漬宿,以綿裹,塞穀道中三寸許,日易之。
千金方︰治小兒蛔蟲,楝木皮削上蒼皮,以水煮汁飲,量大小進。
又方︰蠷 瘡。楝樹枝皮燒灰,和豬膏敷之。
又方︰治小兒禿瘡及諸惡瘡。
肘後方︰治 若著口。裹東行楝根細銼,水煮濃汁含之數口,吐勿咽。
經驗方︰小兒殺蟲,定疼痛。抵聖散︰以苦楝二兩,白蕪荑半兩,為末,水一盞,末一錢時服之。
又方︰治臟毒小血。以苦楝子炒令黃,為末蜜丸。米飲下十丸至二十丸,甚妙。
又方︰治丈本臟氣傷,膀胱連小腸等氣。金鈴子一百個,湯溫浸過去皮,巴豆二百個槌微破,麩二升,同於銅鐺內炒,金鈴子赤熟為度,放冷取出,去核為末。每服三錢,非時熱酒、醋湯調並得,其麩、巴豆不用也。斗門方︰治蛔蟲咬心,用苦楝治皮煎一大盞服下。

又方︰治五種蟲。以楝皮去其蒼者,焙乾為末,米飲下二錢匕。
又方︰治癮疹,楝皮濃煎浴。
荊楚歲時記︰云︰風俗通,獬豸食楝。
又云蛟龍裹楝。

椿木葉

椿木葉 pd358.bmp (缺)

味苦,有毒。主洗瘡疥,風疽。水煮藥汁用之。皮主疳 。樗木根、葉,尤良。

唐本注云︰二樹形相似,樗木疏、椿木實為別也。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樗木、味苦,有小毒。皮主赤白久痢,口鼻中疳蟲,去疥 ,主鬼疰傳尸,蠱毒下血。根皮去鬼氣,取一握細切,以童兒小便二升,豉一合,宿浸,絞取汁,煎一沸。三、五日一度服。葉似椿,北人呼為山椿,江東人呼為虎目。葉脫處有痕,如白樗,散木也。(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樗白皮,使,味苦,微熱,無毒。能治赤白痢,腸滑,痔疾,瀉血不住。蕭炳云︰樗皮,主疳痢,得地榆同療之,根皮尤良,俗呼為虎眼樹。
《本經》椿木,殊不相似。孟詵云︰椿,溫。動風熏十二經脈,五臟六腑,多食令人神昏,血氣微。
又,女子血崩及產後血不止,月信來多。可取東引細根一大握,洗之,以水一大升煮,分再服,便斷。亦止赤帶下。又椿,俗名豬椿,療小兒疳痢,可多煮汁後灌之。又取白皮一握,倉粳米五十粒,蔥白一握,甘草三寸,炙豉兩合,以水一升,煮取半升,頓服之,小兒以意服之。枝、葉與皮,功用皆同。
日華子云︰樗皮,溫,無毒。止瀉及腸風,能縮小便。入藥蜜炙用。

圖經曰︰椿木、樗木,舊並不載所出州土,今南北皆有之。二木形幹大抵相類,但椿木實而葉香可啖,樗木疏而氣臭,膳夫亦能熬去其氣。北人呼樗為山椿,江東人呼為鬼目,葉脫處有痕,如樗 子又如眼目,故得此名。其木最為無用,《莊子》所謂吾有大木,人謂之樗,其本擁腫,不中繩墨,小枝曲拳,不中規矩。立於途,匠者罔顧是也。並採無時。
《爾雅》云︰栲,山樗。郭璞注云︰栲似樗,色小白,生山中,因名,亦類漆也。俗語云︰、樗、栲、漆,相似如一。
《詩‧唐風》云︰山有栲。陸機疏云︰山樗與田樗無異,葉似差狹耳。吳人以其葉為茗。許慎以栲讀為糗。今人言栲,失其聲耳。然則樗類之別種也。樗根煮汁,主下血及小兒疳痢。亦取白皮和倉粳米,蔥白、甘草、豉同煎飲食服,血痢便斷。唐‧劉禹錫著樗根餛飩法云︰每至立秋前後即患痢,或是水穀痢兼腰疼等。取樗根一大兩搗篩,以好面捻作餛飩子,如皂莢子大,清水煮。每日空腹服十枚。並無禁忌,神良。

食療︰云︰主疳痢,殺蛔蟲。又名臭椿。若和豬肉、熱面頻食,則中滿,蓋壅經脈也。

雷公云︰椿木根,凡使根,不近西頭者上。及不用莖、葉,只用根,採出拌生蔥蒸半日,出生蔥,細銼,用袋盛掛屋南畔,陰乾用。偏利溺澀也。
肘後方︰治小兒頭生白禿,發不生出。椿、楸、桃葉心取汁,敷之,大效。子母秘錄經驗方︰治臟毒亦白痢。香椿淨洗刷,剝取皮,晒乾,為末。飲下一錢,立效。治小兒疳。椿白皮晒乾,二兩為末,淘粟米去泔,研濃汁糊和丸,如梧子大。十歲三、四丸,量數加減。一丸納竹筒中,吹入鼻中,三度瘥。服丸以飲下。楊氏產乳︰療疳痢困重,樗白皮搗面拌作小顆子。日晒少時,又拌,凡三過,水煮至熟,加鹽、醋、酒亦得,頻服,多少量兒大小。
又方︰近效療久痢及疳痢。揀樗根白皮,不限多少,常取土際不用見狗及風,細切,搗如泥,取面捻作餛飩子,如小棗大,勿令破,熟煮吞七枚。重者不過七服。皆空肚。忌油膩、熱面、毒物。
又方︰疳痢曉夜無度者。取樗根濃汁一雞子殼許,和粟米泔一雞子許,灌下部,再度即瘥。其驗如神。小孩減用之,甚妙。

衍義曰︰椿木葉,椿、樗皆臭。但一種有花結子,一種無花不實。世以無花不實,木身大,其幹端直者為椿。椿用木葉。其有花而莢,木身小,幹多迂矮者為樗。樗用根、葉、莢。故曰未見椿上有莢者,唯樗木上有。又有樗雞,故知古人命名曰不言椿雞,而言樗雞者,以顯有雞者為樗,無雞者為椿,其義甚明。用椿木葉,樗木根、葉,莢者,宜依此推究。洛陽一女子,年四十六、七,耽飲無度,多食魚蟹,攝理之方︰蔑如也。後以食啖過常,蓄毒在臟,日夜二、三十瀉,大便與膿血雜下,大腸連肛門痛不堪任。醫以止血痢藥不效,又以腸風藥則益甚。

蓋腸風則有血而無膿。凡如此已半年餘,氣血漸弱,食漸減,肌肉漸瘦。稍服熱藥,則腹愈痛,血愈下。服稍涼藥,即泄注氣贏,粥食愈減。服溫平藥,則病不知。如此將期歲,醫告術窮,垂命待盡。或有人教服人參散,病家亦不敢主當,謾與服之,才一服,知。二服,減。三服,膿血皆定。自此不拾服,其疾遂愈。後問其方,云︰治大腸風虛,飲酒過度,挾熱下痢膿血,疼痛,多日不瘥。樗根白皮一兩,人參一兩,為末。每用二錢匕,空心以溫酒調服。如不飲酒,以溫米飲代。忌油膩、濕面、青菜、果子、甜物、雞、豬、魚、蒜等。

郁李仁

郁李李仁 pd359.bmp (缺)

味酸,平,無毒。主大腹水腫,面目四肢浮腫,利小便水道。 主齒齦腫,齲(丘禹切)齒,堅齒,去白蟲。一名爵李,一名車下李,一名棣。生高山川谷及丘陵上。五月、六月採根。

陶隱居云︰山野處處有。子熟赤色,亦可啖之。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甚甘香,有少澀味也云︰常棣,一名棣。郭云︰今山中有棣樹,子如櫻桃,可食。《詩‧小雅》云︰常棣之華。
陸機云︰許慎曰,白棣樹也,如李而小如櫻桃,正白,今官園種之。又有赤棣樹,亦似白棣,葉如刺榆葉而微圓,子正赤,如郁李而小,五月始熟,關西、天水、隴西多有之。
藥性論云︰郁李仁,臣,味苦、辛。能治腸中結氣,關格不通。根治齒痛,宣結氣,破結聚。
日華子云︰郁李仁。通泄五臟,膀胱急痛,宣腰胯冷膿,消宿食,下氣。
又云根,涼,無毒。治小兒熱發,作湯浴,風 牙,濃煎含之。

圖經曰︰郁李仁,《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但云生高山川谷及丘陵上,今處處有之。木高五六尺,枝條、花、葉皆若李;唯子小若櫻桃,赤色而味甘、酸,核隨子熟。六月採根並實,取核中仁用。陸機《草木疏》云︰唐棣,即奧李也。一名雀梅,亦曰車下李。所在山中皆有。其華或白或赤,六月中成實如李子,可食。今近京人家園圃植一種,枝莖作長條,花極繁密而多葉,亦謂之郁李,不堪入藥用。韋宙《獨行方》療腳氣浮腫,心腹滿,大小便不通,氣急喘息者。以郁李仁十二分,搗碎,水研取汁,薏苡仁(搗碎如粟米)取三合,以汁煮米作粥。空腹餐之,佳。《必效方》療癖。取車下李仁,微湯退去皮及並仁者,與乾麵相拌,搗為餅。如猶乾和淡水,如常搜面作餅,大小一如病患掌。為二餅,微炙使黃,勿令至熟。空腹食一枚,當快利。如不利,更食一枚,或飲熱粥汁,以利為度。若至午後痢不止,即以醋飯止之。利後當虛。病未盡者,量力一、二日更進一服,以病盡為限。小兒亦以意量之,不得食酪及牛、馬肉等。無不效。但病重者,李仁與面相半,輕者以意減之,病減之後,服者亦任量力,累試神驗。

雷公云︰凡採得,先湯浸,然削上尖、去皮令淨,用生蜜浸一宿,漉出陰乾,研如膏用。
食療︰云︰氣結者,酒服仁四十九粒,更瀉尤良。又破癖氣,能下四肢水。
外台秘要︰張文仲齲齒。以郁李根白皮切,水煮濃汁含之。冷即易,吐出蟲。姚和眾︰治小兒多熱不痊後。熟湯研郁李仁如杏酪,一日服二合。
又方︰治卒心痛。郁李仁三七枚爛嚼,以新汲水下之,飯溫湯尤妙熱呷之。楊氏產乳︰療身體腫滿水氣急,臥不得。郁李仁一大合搗為末,和麥面搜作餅子與吃,入口即大便通,利氣,便瘥。

衍義曰︰郁李仁,其子如御李子,至紅熟堪啖,微澀。其仁,湯去皮,研極爛,入生龍腦,

莽草

莽草 pd360.bmp (缺)

味辛,苦,溫,有毒。主頭風癰腫,乳癰疝瘕,除結氣疥瘙。殺蟲魚。療喉痺不通,乳難。頭風癢,可用沐,勿令入眼。一名 ,一名春草。生上谷山谷及冤句。五月採葉,陰乾。

陶隱居云︰今東間處處皆有,葉青新烈者良。人用搗以和米,納水中,魚吞即死浮出,人取食之無妨。莽草字亦作 (音罔)字,今俗呼為 草也。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 ,春草。
釋曰︰藥草也,今俗呼為 草。郭云︰一名芒草者,所見本異也。
藥性論云︰ 草,臣。能治
為末,雞子白調如糊, 毒腫,乾即更易上。
日華子云︰治皮膚麻痺,並濃煎湯淋,風 牙痛

圖經曰︰莽草,亦曰 草。出上谷及冤句,今南中州郡及蜀川皆有之。木若石南而葉稀,無花實。五月、七月採葉,陰乾。一說︰藤生,繞木石間。古方︰治風毒痺厥諸酒,皆用 草。今含少頃間吐之,以治牙齒風甚效。此木也。而《爾雅‧釋草》云︰ ,春草。釋曰︰藥草,莽草也。郭璞云︰一名芒草, 音近故爾。然謂之草者,乃蔓生者是也。
唐本餘治難產。
雷公云︰凡使,採得後便取葉細銼,又,生甘草、水蓼二味並細銼之,用生稀絹袋盛毒木葉,于甑中上,甘草、水蓼同蒸一日,去諸藥二件,取出晒乾用之。勿用尖有孿生者。
聖惠方︰治牙齒孔,疼痛及有蟲。用草為末,綿裹納 孔中,或於痛處咬之,低頭吐津勿咽之,疼痛便定。
又方︰治瘰癧發腫而堅結成核。用 草一兩為末,雞子白和敷於帛上,貼之,日二易之,便瘥。
肘後方︰治癰瘡未潰。 草末,雞子白塗紙濃貼上,燥複易,得痛良。又風齒疼,頰腫。用五兩,水一斗煮取五升,熱含漱吐之,一日盡。
梅師方︰治齒腫痛。 草、郁李仁各四兩,水六升,煎取二升,去滓,熱含冷吐。周禮翦氏掌除蠹物,以 草熏之則死。

衍義曰︰莽草,今人呼為 草。濃煎湯,淋渫皮膚麻痺。
《本經》一名春草。諸家皆謂為草,今居木部,《圖經》亦然。今世所用者,皆木葉也。如石南,枝、梗幹則縐,揉之,其嗅如椒。《爾雅‧釋草》云︰,春草。釋曰︰今莽草也。與《本經》合,今當具言之。石南條中,陶隱居注云︰似 草,凌冬不凋。誠木無疑。

無食子

味苦,溫,無毒。主赤白痢,腸滑,生肌肉。出西戎。

唐本注云︰生沙磧間。樹似檉。今注一名沒石子。出波斯國。主小兒疳 ,能黑髭髮,治陰瘡,陰汁,溫中和氣。(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無食子,使,治大人、小兒大腹雜俎云︰無石子出波斯國,波斯呼為摩賊樹。高六、七丈,圍八九尺。葉似桃而長。三月開花,白色,心微紅。子圓如彈丸,初青,熟乃黃白。蟲蝕成孔者入藥用。其樹一年生無食子,一年生跋屢,大如指,長三寸,上有殼,中仁如粟黃,可啖之。

海藥︰謹按徐表《南州記》云︰波斯國,大小如藥子,味溫、平,無毒。主腸虛冷痢,益血生精,烏髭髮,和氣安神,治陰毒痿。燒灰用。張仲景使治陰汗,取燒灰,先以微溫浴了,即以帛微 後敷灰囊上,甚良。波斯每食以代果,番胡呼為沒食子。今人呼墨食子,轉謬矣。

雷公云︰墨石子,凡用勿令銅、鐵,並被火驚者。顆小、紋細,上無 米者妙。用漿水于砂盆中,或硬青石上研令盡,卻焙乾研了用,勿搗,能為烏犀色。
千金方︰治急疳蝕口鼻者。沒石子為末,吹下部,即瘥。子母秘錄︰治產後痢。沒石子一個,燒為末。和酒服方寸匕,冷石子二個切,熬令黃色,研作餛飩食之。

衍義曰︰無石子,今人合他藥染髭。

黃藥根

黃藥根 pd361.bmp (缺)

味苦,平,無毒。主諸惡腫瘡 ,喉痺,蛇犬咬毒。取根研服之,亦含亦塗。藤生,高三、四尺,根及莖似小桑,生嶺南。(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黃藥,涼。治馬一切疾。

圖經曰︰黃藥根,生嶺南,今夔、峽州郡及明、越、秦、隴州山中亦有之,以忠、萬州者為勝。藤生,高三、四尺,根及莖似小桑,十月採根。秦州出者謂之紅藥子,葉似蕎麥,枝梗赤色,七月開白花,其根初採濕時紅赤色,曝乾即黃。開州興元府又產一種苦藥子,大抵與黃藥相類。主五臟邪氣,治肺壓熱,除煩躁,亦入馬藥用。春採根曝乾。又下有藥實根條云︰生蜀郡山谷。
蘇恭云︰即藥子也。用其核仁。
《本經》誤載根字,疑即黃藥之實,然云生葉似杏,花紅白色,子肉味酸,此為不同。今亦稀用,故附於此。孫思邈《千金月令》療忽生癭疾一、二年者。以萬州黃藥子半斤,須緊重者為上。如輕虛,即是他州者,力慢,須用一倍。取無灰酒一斗,投藥其中,固濟瓶口。以糠火燒一複時,停騰,待酒冷即開。患者時時飲一盞,不令絕酒氣。經三、五日後,常須把鏡自照,覺消即停飲,不爾便令人項細也。劉禹錫《傳信方》亦著其效,云得之邕州從事張 。 目擊有效,複己試,其驗如神。其方小異處,惟燒酒候香氣出外,瓶頭有津出即止,不待一宿,火仍不得太猛,酒有灰。
經驗方︰治咯血。黃藥、漢防己各一兩,為末。每服一錢匕,水一盞,小麥二十粒同煎,食後氣。用黃藥子一斤浸洗淨,酒一斗浸之。每日早晚常服一盞。忌一切毒物及不得喜怒。但以線子逐日度癭,知其效。簡要濟眾治鼻衄不止。黃藥子為末。每服二錢匕,煎薄膠湯下。良久,以新汲水調面末一匙頭服之,又方︰敷瘡藥。子四兩為末,以冷水調敷瘡上,乾即旋敷之。兵部手集治鼻衄出血,王郎中得方︰以新汲水摩黃藥子一碗,勿令絕稀,頓服立瘥。

衍義曰︰黃藥,亦治馬心肺熱,有功。

雷丸

味苦、鹹,寒、微寒,有小毒。主殺三蟲,逐毒氣,胃中熱。利丈夫,不利女子。作摩膏,除小兒百病,逐邪氣惡風汗出,除皮中熱結積蠱毒,白蟲、寸白自出不止。久服令人陰痿。一名雷矢,一名雷實。赤者殺人。生石城山谷及漢中土中。八月採根,曝乾。(荔實、濃朴為之使,惡葛根。)

陶隱居云︰今出建平、宜都間。累累相連如丸。
《本經》云︰利丈夫。《別錄》云︰久服陰雷丸,竹之苓也。無有苗蔓,皆零無相連者。今出房州、金州。今注此物性寒。
《本經》云︰利丈夫,不利女子。《別錄》云︰久服令陰痿者,于事相反。按此則疏利男子元氣,不疏利女子臟氣,其義顯矣。
臣禹錫等謹按范子云︰雷矢出漢中,色白者善。吳氏云︰雷丸,神農︰苦。黃帝、歧伯、桐君︰甘,有毒。扁鵲︰甘,無毒。季氏︰大寒。
藥性論云︰雷丸,君,惡蓄根,味苦,有小毒。能逐風。芫花為使。主癲癇狂走,殺蛔蟲。
日華子云︰入藥炮用。

雷公云︰凡使,用甘草水浸一宿了,銅刀刮上黑皮,破作四五片。又用甘草湯浸一宿後蒸,從巳至未,出,晒乾。卻以酒拌,如前從巳至未蒸,晒乾用。經驗前方︰下寸白蟲。雷丸一味,水浸軟去皮切,焙乾為末。每有疾者,五更初,先食炙肉少許,便以一錢匕藥,稀粥調半錢服之,服時須六衙及上半月日,蟲乃下。

槲(音斛)若

槲(音斛)苦 pd362.bmp (缺)

味甘、苦,平,無毒。主痔,止血,療血痢,止渴。取脈炙用之。 味苦。水煎濃汁,除蠱及 ,俗用甚效。(唐本先附)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槲皮亦可單用。主治惡瘡,煎湯洗之良。
日華子云︰槲皮,味澀

圖經曰︰槲若,《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今處處山林多有之。木高丈餘,若即葉也,與櫟相類,亦有斗,但小不中用耳。不拘時採。其葉並皮用。葛洪洗諸敗爛瘡、乳瘡,並用此皮切三升,水一斗,煮五升,春夏冷用,秋冬溫用,洗瘡,洗畢乃敷諸膏,謂之赤龍皮湯。又治毒攻下部生瘡者,槲皮合櫸,煮汁如飴糖,以導之。《千金翼方》療蠱毒,以槲木北陰白皮一聖惠方︰治冷淋,小腸不利,莖中急痛。用槲葉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蔥白七寸,煎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又方︰治螻蛄 。用槲葉燒灰細研,以泔別浸槲葉,取洗瘡拭之,納少備急方︰孩子淋疾。槲葉三片,煎湯服一雞子,小便當時下。簡要濟眾治吐血。槲葉不拘多少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取五、七分,和滓服。

又方︰若鼻中外查瘤膿血。槲葉灰,先以泔清煮榆葉取汁洗,拭乾,納灰瘡中,良。子母秘錄︰治小兒及大人赤白痢。新槲皮一斤,去黑皮,細切,以水一斗,煎取五升,去滓,更煎如膏,和酒服,立愈。

衍義曰︰槲若,亦有斗,但不及櫟木,雖堅而不堪充材。葉微炙,炒槐花減槲葉之半,同為末,米飲調服,治初得腸風及血痔,熱多者尤佳。亦堪為炭,但不及櫟木。

白楊樹皮

白楊樹皮 pd363.bmp (缺)

味苦,無毒。主毒風腳氣腫,四肢緩弱不隨,毒氣游易(音翼)在皮膚中,痰癖等酒漬服之。取葉圓大,蒂小,無風自動者。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白楊去風痺宿血,折傷,血瀝在骨肉間,痛不可忍,及皮膚風瘙腫,雜五木為湯,捋浸損處。北土極多,人種墟墓間,樹大皮白。或云葉無風自動,此是 (音移)楊,非白楊也。(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味酸筋骨。非尋常楊、柳並松楊樹,葉如梨者是也。

圖經曰︰白楊,舊不載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北土尤多,人種于墟墓間。株大葉圓如梨,皮白,木似楊,故名白楊。採其皮無時。此下又有水楊條,《經》云︰葉圓闊而赤,枝條短梗,多生水岸旁,其形如楊柳相似,以生水岸,故名水楊。《爾雅》所謂旄,澤柳。其云生水旁,形如楊柳,即今蒲楊是也。楊柳之類亦多。崔豹《古今注》曰︰白楊葉圓,青楊葉長,柳葉亦長細, (時題切)楊圓葉弱蒂,微風則大搖。一名高飛,一曰獨搖。蒲柳生水邊,葉似青楊,亦曰蒲楊;亦日 柳;亦曰蒲 焉。水楊即蒲楊也。枝莖勁韌(音刃)作矢用。又有赤,材理亦赤也。然今人鮮能分別之,余並見柳華條。《必效方》療腹滿癖護風細銼五升,熬令黃,以酒五升淋訖,即以絹袋盛滓,還納酒中,密封再宿。每服一合,日三。

雷公云︰凡使,以銅刀刮粗皮,蒸,從巳至未出。用布袋盛,于屋東掛乾用。
外台秘要治口吻瘡。以嫩枝于鐵上燒作灰,脂敷之。
千金方︰治妊娠下痢。白楊皮一斤,水一斗,煮取二升治牙疼,白楊皮醋煎含之。
孫真人主口瘡。以白楊枝,漿水煎,和鹽含之。

衍義曰︰白楊,陝西甚多,永、耀間居人修蓋,多此木也。然易生根,斫木時碎札入土即下根,故易以繁植,非止墟墓間,於人家舍前後及夾道,往往植之,土地所宜爾。風才至,葉如又謂無風自動,則無此事。嘗官永、耀間,熟見之。但風微時,當風逕者,其葉孤絕處,則往往獨搖,以其蒂細長,葉重大,微風雖過故往來卒已時,勢使然也

桄(音光)榔(音郎)子

桄(音光)榔(音郎)子 pd364.bmp (缺)

味苦,平,無毒。主宿血。其木似 櫚堅硬。斫其內有面,大者至數皮堪作綆。生嶺南山谷。(今附)

圖經曰︰桄榔,生嶺南山谷,今二廣州郡皆有之,人家亦植于庭除間。其木似 櫚而堅硬,斫其間有面,大者至數石,食之不飢。其皮至柔,堅韌可以作綆。其子作穗生木端,不拘時月採之。《嶺表錄異》云︰桄榔木、枝葉並茂,與棗、檳榔等小異。然葉下有須如粗馬尾,廣人人以此縛舶,不用釘線。木性如竹,紫黑色,有紋理,工人解之,以製博弈局。又其木剛,作 鋤,利如鐵,中石更利,唯中蕉椰致敗耳。
陳藏器云《華陽國志》云︰郡少谷,取桄榔面,以牛酪食之。《臨海志》曰︰桄榔木作鋤,利如鐵,中石更利,唯中蕉根破之,物之相伏如此。其中有似米粉,中作餅餌食之得飽。有權木,皮中亦有白粉如白米,乾搗之,水淋屑者,可作面餅。《吳都賦》云︰文 根 是也。又有莎木面,溫補,久服不飢長生。嶺南山谷,大者四、五圍,面數槲,土人取次為餅色黃,鳩人部落食之。《廣志》曰︰樹多枝、葉如鳥翼,其面色白,樹收面不過一槲,搗篩如面,則不磨屑為飯。海藥︰云謹按《嶺表錄》云︰生廣南山谷。樹身、皮、葉與蕃棗、檳榔等小異力,久服輕身辟谷。《錄異》云︰桄榔蓋以此也。

蘇方木

味甘、鹹,平,無毒。主破血。產後血脹悶欲死者,水煮,苦酒煮五兩,取濃汁服之效。

唐本注云︰此人用染色者。出南海、昆侖來,交州、愛州亦有。樹似庵羅,葉若榆葉而無澀,抽條長丈許,花黃,子生青熟黑。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蘇方,寒。主霍亂嘔逆,及人常嘔吐,用水煎服之。破血當以酒煮為良。(唐本先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治婦人血氣心腹痛,月候不調及蓐勞,排膿止痛,消癰腫,撲損瘀血,女人失音血噤,赤白痢並後分急痛。

雷公云︰凡使,去上粗皮並節了。若有中心紋橫如紫角者,號曰木中尊色,其效倍常百等。須細銼了重搗,拌細條梅枝蒸,從巳至申出,陰乾用。
肘後方︰治血運。蘇方︰三兩細銼,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瘥。若無蘇方,取緋衣煮汁服亦得。海藥︰云謹按徐表《南海記虛勞血癖氣壅滯,產後惡露不安怯起,沖心腹中攪痛,及經絡不通,男女中風,口噤不語。宜此法,細研乳頭香,細末方寸匕,酒煎蘇方,去滓,調服,立吐惡物瘥。

櫸樹皮

大寒。主時行頭痛,熱結在腸胃。

陶隱居云︰山中處處有。皮似檀、槐,葉如櫟、槲。人亦多識。用之削取裡皮,去上甲,煎

唐本注云︰此樹所在皆有,多生溪澗水側。葉似樗而狹長。樹大者連抱,高數仞,皮極粗濃。殊不似檀。俗人取煮汁,以療水及斷痢,取嫩葉挪貼火爛瘡,有效。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櫸樹皮,味苦,無毒。下水氣,止熱痢,安胎,主妊娠人腹痛。
又鄉人採葉為甜茶。

雷公云︰凡使,勿用三、四年者無力,用二十年以來者心空,其樹只有半邊,向西生者是。斧剝下去上粗皮,細銼蒸,從巳至末,出,焙乾用。櫸牛,凡採得,用銅刀取作兩片,去兩翅,用紙袋盛,于舍東掛,待乾用。
肘後方︰治毒氣攻手足腫疼。以樹皮和槲皮合煮汁如飴糖,以樺皮濃煮汁絞,飲之。

衍義曰︰櫸木皮,今人呼為櫸柳。然葉謂柳非柳,謂槐非槐。木最大者,高五、六十尺,合甚多,然亦下材也,不堪為器用。嫩皮,取以緣栲栳與箕唇。

桐葉

桐葉 pd365.bmp (缺)

味苦,寒,無毒。主惡蝕瘡著陰。皮,主五痔,殺三蟲,療賁豚氣病。 ,主敷豬瘡。飼豬,肥大三倍。生桐柏山谷。

陶隱居云︰桐樹有四種,青桐,葉、皮青,似梧而無子。梧桐,色白,葉似青桐而有子,子桐無異,唯有花、子爾,花二月舒,黃紫色,《禮》云︰桐,始華者瑟者。今此云花,便應是白桐,白桐堪作琴瑟,一名椅桐,人家多植瘡。恐誤矣。豈有故破傷豬敷桐花者。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疏云︰櫬,一名梧。郭云︰今梧桐。《詩‧大雅》云︰梧桐生矣,于彼朝陽是也。又曰︰桐木,一名榮。郭云︰即梧桐與櫬梧一也。
藥性論云︰白桐皮,能治五淋。沐發去頭風,生發滋潤。
日華子云︰桐油,冷,微毒。敷惡瘡疥及宣水腫,塗鼠咬處,能辟鼠。

圖經曰︰桐,生桐柏山谷,今處處有之。其類有四種。舊注云︰青桐,枝、葉俱青而無子;梧桐,皮白,葉青而有子,子肥美可食;白桐,有華與子,其華二月舒,黃紫色,一名椅桐,又名黃桐,則藥中所用華、葉者是也;崗桐,似白桐,唯無子,即是作琴瑟者。陸機《草水疏》云︰白桐宜為琴瑟。雲南 人,績以為布,似毛布。是作琴瑟宜崗桐、白桐二種也。梧桐二種,俱有椅名也。或曰︰梧桐以知日月正閏。生十二葉,一邊有六葉,從下數一葉為一月,至上十二葉。有閏十三葉,小余者。視之,則知閏何月也。故曰梧桐不生則九州異,或云今南人作油者,乃崗桐也,此桐亦有子,頗大於梧子耳。江南有 桐,秋開紅花,無實。有紫桐,花如百合,實堪糖煮以啖。嶺南有刺桐,葉如梧桐,花側敷如掌,枝幹有刺,花色深紅。主金殊效。又梧桐白皮,亦主痔。《刪繁方》療腸中生痔,肛門邊有核者,豬懸蹄青用之,其膏敷瘡,並酒服之。
子母秘錄︰治癰瘡疽痔 惡瘡,小兒丹。用皮,水煎,敷。

衍義曰︰桐葉,《經》注不指定是何桐,致難執用。今具四種桐,各有治療條,其狀列於後︰一種白桐,可斫琴者,葉三杈,開白花,亦不結子。《藥性論》云︰皮能治五淋,沐發,去頭風,生發。一種荏桐,早春先開淡紅花,狀如鼓子花成筒子,子或作桐油。
日華子云︰桐油,冷,微毒。一種梧桐,四月開淡黃小花,一如棗花。枝頭出絲,墮地成油,沾漬衣履。一種崗桐,無花,不中作琴,體重。

胡椒

味辛,大溫,無毒。主下氣溫中去痰,除臟腑中風冷。生西戎。形如鼠李子,調食用之,味甚辛辣。(唐本先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調五臟,止霍亂,心腹冷痛,壯腎氣,及主冷痢,殺一切魚、肉、鱉、蕈毒。

海藥︰云謹按徐表《南州記》︰生南海諸國。去胃口氣虛冷,宿食不消,霍亂氣逆,心腹卒痛,冷氣上沖。和氣,不宜多服,損肺。一云向陰者澄茄,向陽者胡椒也。
雷公云︰凡使,只用內無皺殼者,用力大。漢椒使殼,胡椒使子。每修揀了,于石糟中碾碎,成粉用。食療云治五臟風冷,冷氣心腹痛,吐清水,酒服之佳。亦宜湯服。若冷氣,吞三、七枚。孫真人治霍亂。以胡椒三、四十粒,以飲吞之。段成式酉陽雜俎云;胡椒,出摩伽 國,呼為昧履支。其苗蔓生,莖極柔弱,長寸半。有細條與葉齊,條上結子,兩兩相對。其葉晨開暮合,合則裹其子于葉中。形似漢椒,至辛辣,六月採,今作胡盤肉食,皆用之也。

衍義曰︰胡椒,去胃中寒痰,吐水,食已即吐,甚驗。過劑則走氣。大腸寒滑亦用,須各以

釣樟(音草)根皮

主金瘡止血。

陶隱居云︰出桂陽、邵陵諸處,亦呼作鳥樟,方家少用,而俗人多識此。刮根皮屑以療金瘡,斷血易合,甚驗。
又有一草似野狼牙,氣辛臭,名地菘,人呼為劉 (音獲)草。五月五日採,乾作屑。亦主療金瘡。言劉 昔採用之爾。
唐本注云︰釣樟,生郴州山谷。樹高丈餘。葉似楠(音南)葉而尖長,背有赤毛,若枇杷葉。八月、九月採根皮,晒乾也。

臣禹錫等謹按治霍亂。
日華子云︰溫,無毒。治賁豚腳氣水腫,煎服並將皮煎湯洗瘡痍風瘙疥癬。
陳藏器云︰樟材,味辛惡氣,中惡心腹痛,鬼注,霍亂,腹脹,宿食不消,常吐酸臭水。酒煮服之。無藥處用之。江東KT 船,多是樟木,斫取札用之。彌辛烈者佳。亦作浴湯,治腳氣,除疥癬風癢,作履除腳氣,縣名豫章,因木為名也。

千金藤

主一切血毒諸氣,霍亂中惡,天行虛勞瘧瘴,痰嗽不利,癰腫,蛇犬毒,藥石發,悉主之。生北地者,根大如指,色黑似漆;生南土者,黃赤如細辛。(今附)

陳藏器有數種,南北名模不同,大略主痰相似,或是皆近於藤。主一切毒氣,其中霍亂中惡,天行虛勞瘴瘧,痰嗽不利,腫疸大毒,藥石發,癲、雜、疹,悉主之。生北地者,根大如色似漆;生南土者,黃赤如細辛。舒、廬間有一種藤似本蓼,又有烏虎藤,繞樹,冬青,亦名千金藤。
又,江西山林間有草生葉,頭有癭子,似鶴膝,葉如柳,亦名千金藤。似荷一名古藤。主痢及小兒大腹。千金者,以貴為名。豈俱一今並入木部,草部亦重載也。

海藥︰云︰謹按《廣州記》云︰生嶺南山野。陳氏云︰呼為石黃香。味苦,平,無毒。主

南燭枝葉

南燭枝葉 pd366.bmp (缺)

味苦,平,無毒。止泄除睡,強筋益氣力。久服輕身長年,令人不飢,變白去老。取莖、葉搗碎漬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緊小正黑如 珠,袋盛之可適遠方。日進一合,不飢,益顏色,堅筋骨,能行。取汁炊飯名烏飯,亦名烏草,亦名牛筋。言食之健如牛筋也。色赤名文燭。生高山,經冬不凋。(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黑飯草,益腸胃。搗汁浸蒸,晒乾服。又名南燭也。

圖經曰︰南燭,《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云生高山,今唯江東州郡有之。株高三、五尺。葉類苦楝而小,凌冬不凋。冬生紅子作穗。人家多植庭除間,俗謂之南天燭。不拘時採其枝、葉謹按陶隱居《登真隱訣》載太極真人青精乾石 飯法︰ (音迅)。之為言飧也。謂以酒、蜜、藥草輩,飧搜而曝之也。亦作 。凡內外諸書,並完此字,唯施於今飯之名耳。云其種是木而似草,故號南燭草木。一名猴藥,一名男續,一名後草,一名唯那木,一名草木之王。生嵩高、少室、抱犢、雞頭山,江左吳越至多。土人名之曰猴菽,或曰染菽,粗與真名相仿佛也。此木至難長,初生三、四年,狀若菘菜之屬,亦頗似梔子,二、三十年乃成大株,故曰木而似草也。凡有八名,各從其邦域所稱,而正號是南燭也。其子如茱萸,九月熟,酸美可食。葉不相對,似茗而圓濃,味小酢,冬夏常青。枝莖微紫,大者亦高四、五丈,而甚肥脆,易摧折也。作飯法︰以生白粳米一斛五斗,更舂治,淅取一斛二斗。木葉五斤,燥者用三斤亦可,雜莖皮益嘉,煮取汁,極令清冷,以KT 米,米釋炊之。KT ,即溲字也。今課其時月,從四月生新葉,至八月末,色皆深;九月至三月,用宿葉,色皆淺,可隨時進退其斤兩,寧小。多合採軟枝莖皮,于石臼中搗碎。假令四、五月中作,可用十許斤熟舂,以斛二斗湯漬染得一斛,以九斗淹斛二斗米。比來正爾用水漬一、二宿,不必隨湯煮漬米,令上可走蝦,周時乃漉而炊之。初漬米正作綠色,既得蒸便如紺,若一過汁漬,不得好色,亦可淘去,更以新汁漬之。洒KT 皆用此汁,當令飯作正青色乃止。向所余汁一斗,以共三過洒飯,預作高格曝令乾,當三過蒸曝,每一燥輒以青汁搜令 耳。日可服二升,勿複血食。亦以填胃補髓,消滅三蟲。
《上元寶經》曰︰子服草木之王,氣與神通;重蒸過食之,甚香甘也。孫思邈《千金月令》南燭煎︰益髭髮及容顏,兼補暖方。三月三日採葉並蕊子,入乾盛,以童子小便浸滿瓶,固濟其口,置閑處,經一周年,取開。每日一、兩次,溫酒服之,每酒一盞,調煎一匙,極有效驗。
聖惠方︰治一切風疾,若能久服,輕身明目,黑髭駐顏。用南燭樹(春夏取枝葉,秋冬取根皮,揀擇細銼)五斤,水五斗,慢火煎取二斗,去滓,別于淨鍋中慢火煎如稀餳,以瓷瓶盛。溫酒下一匙,日三服。

又方︰治小兒誤吞銅、鐵物,在咽喉內不下。用南燭根燒細研,熟水調一

無患子皮

有小毒。主浣垢,去面 ,喉痺,研,納喉中,立開。又主飛尸。子中仁,燒令香,辟惡氣,其子如漆珠,生山谷大樹。一名噤婁,一名桓。(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段成式酉陽雜俎云︰昔有神巫曰,瑤KT,能符,劾百鬼,擒鬼以無患木擊殺之。世人競取此木為器,用卻鬼,因曰無患。
日華子云︰無患子皮,平。
陳藏器云有小毒。主浣垢,去面 ,喉閉,飛尸,研,納喉中,立開。子中仁,燒令香,辟深山大樹,一名噤婁,一名桓。桓、患字聲訛也。《博物志》云︰桓葉似柳,子核堅,正黑,可作香纓用,辟惡氣,浣垢。《古今注》云︰程稚問木曰︰無患何也?答曰︰昔有神巫曰,瑤KT ,能符,劾百鬼,得鬼則以此木為棒,棒殺之。世人相以為器,用 鬼,故曰無患也。
《纂文》云︰無患名噤婁,實好去垢,今僧家貫之為念珠,紅底為也。纂文無患,木名也。實可以去垢,核黑如 。問櫨木,曰︰無患何也?答曰︰昔有神巫曰,無患,此木能作符,劾百鬼,則以此木為棒殺之。世人相傳,以此木為眾鬼所惡,競取為器,用以厭鬼,故號無患。

衍義曰︰無患子,今釋子取以為念珠,出佛經。唯取紫紅色小者佳。今入藥絕少,西洛亦有之。

梓白皮

梓白皮 pd367.bmp (缺)

味苦,寒,無毒。主熱,去三蟲,療目中疾。 搗敷豬瘡,飼豬,肥大三倍。生河內山谷。

陶隱居云︰此即梓樹之皮。梓亦有三種,當用拌素不腐者。葉療手腳火爛瘡。桐葉及此以肥豬之法末見,應在商丘子《養豬經》中。
唐本注云︰此二樹花、葉,取以飼豬,並能肥大且易養。今見《李氏本草》、《博物志》。但云飼豬使肥,今云敷豬瘡,並訛矣。《別錄》云︰皮主吐逆胃反,去三蟲,小兒熱瘡,身頭熱煩蝕瘡,湯浴之。並封敷嫩葉,主爛瘡。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椅,梓。釋曰︰別二名也。郭云即楸。《詩‧ 風》云︰椅、桐、梓、漆。
陸機云︰梓者,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為梓,梓實桐皮曰椅,則大同而小別也。蕭炳云︰樹似桐而葉小,花紫。
日華子云︰煎湯洗小兒壯熱,一切瘡疥,皮膚瘙癢。梓樹皮有數般,唯楸梓佳,余即不堪。

圖經曰︰梓白皮,生河內山谷,今近道皆有之。木似桐而葉小,花紫。《爾雅》云︰椅,梓。郭璞注云︰即楸也。《詩‧風》云︰椅、桐、梓、漆。
陸機云︰梓者,楸之疏理,白色而大同而小別也。又一種鼠梓,一名 ,亦楸之屬也。江東人謂之虎梓。《詩‧小雅》云︰北山有 。
陸機云︰其枝、葉、木理如楸,山楸之異者。今人謂苦楸是也。鼠李,一名鼠梓,或云即此也。然鼠花之實都不相類,恐別一物而名同也。梓之入藥,當用有子者為使。楸、梓,宮寺及人家園亭多植之。崔元亮《集驗方》療毒腫不問即以舊帛裹之,日三易,當重重有毒氣為水流在葉中,如冬月取乾葉,鹽水浸良久用之。或取根皮,銼爛搗,敷之,皆效。又療上氣咳嗽,腹滿贏頓者。楸葉三斗,以水三斗,煮三十沸,去滓,煎堪丸如棗大。以竹筒納下部中,立愈。《篋中方》楸葉一味為煎,療瘰癧瘡神方︰秋分前後平旦,令人持囊袋,枝上旋摘葉,納袋中。秤取十五斤,水一石,淨釜中煎取三斗,又別換鍋煎取七、八升,又換鍋煎取二升,即成煎,納不津器中。凡患者,先取麻油半合,蠟一分,酥一栗子許,同消如面脂。又取杏仁七粒,生薑錢,同入膏中攪令勻。先塗瘡上,經二日來乃拭卻,即以篦子勻塗楸煎滿瘡上,仍用軟帛裹卻。二日一度,拭卻,更上新藥。不過五、六上,已作頭便生肌平複,未穴者即內消。瘥後須將慎半年以來。採葉及煎合時,禁孝子、婦女、僧人、雞犬見之。

橡實

橡實 pd368.bmp (缺)

味苦,微溫,無毒。主下痢,濃腸胃,肥健人。其殼為散及煮汁服,亦主痢,並堪染用。一名杼斗。槲、櫟皆有斗,以櫟為勝。所在山谷中皆有。(唐本先附)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栩,杼。釋曰︰栩,一名杼。郭云︰柞樹。《詩‧唐風》云︰集于謂為栩。其子為皂,或言皂斗。其殼為汁,可以染皂。今京洛及河內言杼斗,謂櫟為杼。五方通語也。
日華子云︰櫟樹皮,平,無毒。治水痢,消瘰,除惡瘡。橡斗子,澀腸止瀉。煮食,可止飢,御歉歲。殼止腸風,崩中帶下,冷熱瀉痢,並染鬚髮,入藥並搗炒焦用。

圖經曰︰橡實,櫟木子也。
《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云所在山谷皆有,今亦然。木高二、三九月結實。其實為皂斗,槲、櫟皆有斗,而以櫟為勝。不枸時採。其皮並實用。《爾雅》云︰櫟,其實 。釋曰︰櫟,似樗之木也。 ,盛實之房也。其實橡也,有 匯自裹。《詩‧秦風》云︰山有苞櫟。
陸機云︰秦人謂柞櫟為櫟。又《唐風》云︰集于苞栩。
陸機云︰今柞櫟也。徐州人謂櫟為杼,或五方通語也。然則,柞櫟也,杼也,栩也,皆橡櫟之

雷公云︰凡使,去粗皮一重,取橡實蒸,從巳至末出,銼作五片用之。食療云︰主止痢,不記》云︰橡子非果非谷而最益人,服食未能斷谷,啖之尤佳。無氣而受氣,無味而受味,消食止痢,令人強健不極。

衍義曰︰橡實,櫟木子也。葉如栗葉,在處有。但堅而不堪充材,亦木之性也。山中以椿人為糧,然澀腸。木善為炭,他木皆不及。其殼椹染皂。若曾經雨水者,其色淡;不若不經雨水者。槲亦有殼,但少而不及櫟木所實者。

石南

石南 pd369.bmp (缺)

味辛、苦,平,有毒。主養腎氣,內傷陰衰,利筋骨皮毛,療腳弱,五臟邪氣,除熱。女子不可久服,令思男。 殺蠱毒,破積聚,逐風痺。一名鬼目。生華陰山谷。二月、四月採葉,八月採實,陰乾。(五加皮為之使。)

陶隱居云︰今廬江及東間皆有之。葉狀如枇杷葉。方用亦稀。
唐本注云︰葉似 草,凌冬不凋。以葉細者為良,關中者好。為療風邪丸散之要。其江山以南者,長大如枇杷葉,無氣味,殊不任用。今醫家不複用實。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終南斜谷近石處甚饒。今市人多以云︰石南,臣。主除熱,惡小薊,無毒。能添腎氣,治軟腳,煩悶疼,殺蟲,能逐諸風,雖能養腎內,令人陰痿。

圖經曰︰石南,生華陰山谷,今南北皆有之。生於石上,株極有高碩者。江湖間出,葉如枇杷葉,有小刺,凌冬不凋。春生白花成簇。秋結細紅實。關隴間出者,葉似莽草,青黃色,背有紫點,雨多則並生,長及二、三寸。根橫細,紫色。無花實,葉至茂密。南北人多移以植庭宇間,陰翳可愛,不透日氣。入藥以關中葉細者良。二月、四月採葉,四月採實,陰乾。《魏王花木記》曰︰南方︰石南木,取皮中作魚羹,和之尤美。今不聞用之。下有楠材條,其木頗似石南,而更高碩。葉差小,其材中梁柱,今醫方亦稀用之。

衍義曰︰石南,葉狀如枇杷葉之小者,但背無毛,光而不皺。正、二月間開花。冬有二葉為花苞,苞既開,中有十五余花,大小如椿花,甚細碎。每一苞約彈許大,成一球。一花六葉,一朵有七、八球,淡白綠色,葉末微淡赤色。花既開,蕊滿花,但見蕊,不見花。花才罷,去年綠葉盡脫落,漸生新葉。治腎衰腳弱最相宜。但京洛、河北、河東、山東頗少,人以此故少用。湖南北、江東西、二浙甚多,故多用,南實今醫家絕可用。

木天蓼

木天蓼 pd370.bmp (缺)

味辛,溫,有小毒。主症結積聚,風勞虛冷。生山谷中。

唐本注云︰作藤蔓,葉似柘,花白,子如棗許,無定形,中瓤似茄子,味辛,啖之以當薑、浸服,或以釀酒,去風冷症癖,大效。所在皆有,今出安州、申州。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木天蓼,今時所用出鳳州。樹高如冬青,不凋。出深山。人云多服損蓼,豈更藤生?自有藤蓼爾。(唐本先微熱,無毒。能治中賊風,口面斜,主冷 癖氣塊,女子虛勞。

圖經曰︰木天蓼,味辛,溫,有小毒。主症結積聚,風勞虛冷。生山谷中。木高二、三丈。三月、四月開花,似柘花。五月採子,子作球形似茼,其球子可藏,作果啖之。亦治諸冷氣。蘇恭云作藤蔓生者,自是藤天蓼也。又有一種小天蓼,生天目山、四明山,木如梔子,冬不凋。然則,天蓼有三種,雖其狀不同,而體療甚相似也。
聖惠方︰治風,立有奇效。用木天蓼一斤,去皮,細銼,以生絹袋盛,好酒二斗浸之,春夏一七日、秋冬二七日後開。每空心、日午、初夜各溫飲一盞。老幼臨時加減。若長服,日只每朝一盞。

黃環

味苦,平,有毒。主蠱毒鬼疰鬼魅,邪氣在臟中,除咳逆寒熱。一名凌泉,一名大就。生蜀郡山谷。三月採根,陰乾。(鳶尾為之使,惡茯苓、防己。)

陶隱居云︰似防己,亦作車輻理解。《蜀都賦》云︰青珠黃環者,或云是大戟花,定非也。用甚稀,市人鮮有識者。

唐本注云︰此物,襄陽、巴西人謂之就葛。作藤生,根亦葛類,所之。人取葛根,誤得食之,吐痢不止,用土漿解乃瘥,此真黃環也。餘處亦稀,唯襄陽大有。
《本經》用根。今云大戟花非也。其子作角生,似皂莢。花、實與葛同時矣。今園庭種之,大者莖徑六、七寸,所在有之。謂其子名野狼跋子。今太常科劍南來者,乃雞屎葛根,非也。
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黃環,使,惡乾薑,大寒,有小毒。

益智子

益智子 pd371.bmp (缺)

味辛,溫,無毒。主遺精虛漏,小便餘瀝,益氣安神,補不足,安三焦,調諸氣。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入鹽同煎服,有奇驗。按《山海經》云︰生昆侖國。(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止嘔噦。《廣志》云︰葉似 荷,長丈餘。其根上有小枝,高八

圖經曰︰益智子,生昆侖國,今嶺南州郡往往有之。葉似 荷,長丈餘。其根旁生小枝,高作穗生其上,如棗許大。皮白,中仁黑,仁細者佳。含之攝涎唾。採無時。盧循為廣州刺史,遺劉裕益智粽,裕答以續命湯,是此也。
齊民要術云︰益智子,鬲涎穢。顧微《廣州記》云︰益智,葉如 荷,莖如竹箭,子從心出。一枝有十子,子肉白滑,四破去之,或外皮蜜煮為粽,味辛。

溲(音搜)疏

味辛、苦,寒、微寒,無毒。主身皮膚中熱,除邪氣,止遺溺,通利水道,除下氣。可作浴湯。一名巨骨。生熊耳川谷及田野故丘墟地。四月採。(漏蘆為之使

陶隱居云︰李云,溲疏一名楊櫨,一名牡荊,一名空疏。皮白中空,時時有節。子似枸杞子,冬月熟,色赤,味甘、苦。末代乃無識者。此實真也。非人籬援之楊櫨也。李當之此說,于論牡荊,乃不為大乖,而濫引溲疏,恐斯誤矣。
又云︰溲疏與空疏亦不同。掘耳疑應作熊耳。熊耳,山名,都無掘耳之號。
唐本注云︰溲疏,形似空疏,樹高丈許,白皮。其子八、九月熟,色赤,似枸杞子,味苦,必兩兩相並,與空疏不同。空疏一名楊櫨子,為莢,不似溲疏。今注溲疏、枸杞,雖則相似,然溲疏有刺,枸杞無刺,以此為別爾。
臣禹錫等謹按圖經文具枸杞條下。

鼠李

鼠李 pd372.bmp (缺)

主寒熱,瘰癧瘡。

其皮 味苦,微寒,無毒。主除身皮熱毒。一名牛李,一名鼠梓,一名 (音卑)。生田野,採無時。

唐本注云︰此藥一名趙李,一名皂李,一名烏槎。樹皮主諸瘡,寒熱毒痺。子主牛馬六畜瘡中蟲,或生搗敷之,或和脂塗,皆效。子味苦,採取晒乾,九蒸。酒漬服三合,日再,能下血及碎肉,除疝瘕積冷氣,大良。皮、子俱有小毒。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味苦,涼,微毒。治水腫,皮主風痺。

圖經曰︰鼠李,即烏巢子也。
《本經》不載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蜀川多有之。枝、葉KT黑,其汁紫色,味甘、苦,實熟時採,晒乾。九蒸,酒漬服,能下一名牛李。劉禹錫《傳信方》主大人口中疳瘡並發背,萬不失一。用山升,以水五大斗,煎至半日以來,汁濃,即於銀、銅器中盛之,重湯煎至一、二升,看稍稠,即於瓷瓶子中盛。少少溫含咽之,必瘥。忌醬、醋、油膩、熱面,大約不宜食肉。如患發背,重湯煎令極稠,和如膏,以帛塗之瘡上,神效。襄州軍事柳岸妻竇氏患口疳十五年,齒盡落,齦亦斷壞,不可近,用此方︰遂瘥。
食療云微寒。主腹脹滿。其根有毒,煮濃汁含之治 齒。並疳蟲蝕人脊骨者,可煮濃汁灌之良。其肉,主脹滿谷脹,和面作餅子,空心食之,少時當瀉。其煮根汁,亦空心服一盞,治衍義曰︰鼠李,即牛李子也。木高七、八尺,葉如李,但狹而不澤。子于條上四邊生,熟則紫黑色,生則青。葉至秋則落,子尚在枝。是處皆有,故《經》不言所出處。今關陝及湖南、江南北甚多。木皮與子兩用。

椰子皮

椰子皮 pd373.bmp (缺)

味苦,平,無毒。止血,療鼻衄,吐逆霍亂,煮汁服之。殼中肉,益氣去風。 漿 服之主消渴,塗頭益發令黑。生安南。樹如棕櫚,子殼可為器。《交州記》曰︰椰子中有漿,飲之得醉。(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皮入藥炙用。

圖經曰︰椰子,出安南,今嶺南州郡皆有之。木似桄榔無枝條,高數丈。葉在木末如束蒲。實如掛物。實外有粗皮,如棕包。次有殼,圓而且堅。裡有膚至白如豬肪,濃半寸許,味亦似胡桃。膚裡有漿四、五合如乳,飲之冷而氛醺。人多取殼為器,甚佳。不拘時月採,其根皮用。南人取其肉,糖飴漬之,寄至北中作果,味甚佳也。
陳藏器理水。《廣志》曰,汁有餘,清如水,美如蜜,可食之。海藥︰云謹按《交州記》云名椰子,大如碗許大,外有粗皮,如大腹子、豆蔻之類。內有漿似酒,飲之不醉。主消渴,吐血,水腫,去風熱。雲南者亦好。武侯討云南時,並令將士剪除椰樹,不令小邦有此異物。多食動氣也。

衍義曰︰椰子,開之有汁如乳,蒸甘香,自別是一種氣味。中又有一塊瓤,形如瓜蔞,上有細 起,亦白色,但微虛。紋若婦人裙褶,其味如其汁。
又,著殼一重白肉,剮取之,皆可與瓤、糖煎為果汁,色如白酒,其味如瓤。然謂之酒者。好事者當日強名之。取其殼為酒器,如酒中有毒,則酒沸起。今人皆漆其裡,則全失用椰子之意。

枳(音止)(音矩)

味甘,平,無毒。主頭風,小腹拘急。一名木蜜。其木皮,溫,無毒。主五痔,和五臟。以木為屋,屋中酒則味薄,此亦奇物。

唐本注云︰其樹徑尺,木名白石,葉如桑柘。其子作房似珊瑚,核在其端,人皆食之。
(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字或單作枸(音矩)。雲木名,出蜀,近酒能薄酒味,江南人呼謂之木蜜也。

圖經文具接骨木條下。
食療云多食發蛔蟲。昔有南人修舍用此,誤有一片落在酒瓮中,其酒化為水味。荊楚歲時記云《詩》有 羞。《廣雅》枳實如珊瑚,十一月採,是白石木子,山中多有之。鹽荷裹一冬儲備,又以辟蟲毒。

小天蓼

味甘,溫,無毒。主一切風虛贏冷,手足疼痺,無論老幼輕重,浸酒及煮汁服之。日,覺皮膚間風出如蟲行。生天目山、四明山。樹如梔子,冬不凋,野獸食之。更有木天蓼,出山南。大樹。今市人貨之云︰久服促壽,當是其逐風損氣故也。
《本經》有木天蓼天蓼。江淮南山間,有木天蓼。痺,腰腳疼冷。取皮釀酒即是蘇引為天蓼注者。夫如是,則有三天蓼,俱能逐風,其中優劣,小者最為勝。(今附)

圖經文具木天蓼條下。

小柏

味苦,大寒,無毒。主口瘡疳 ,殺諸蟲,去心腹中熱氣。一名山石榴。

唐本注云︰其樹枝、葉與石榴無別,但花異,子細黑圓如牛李子爾。生山石間,所在皆有,襄陽峴山東者為良。陶于柏木附見二種,其一是此。陶云皮黃,其樹乃皮白。今太常所貯乃葉多刺者,名白剌柏,非小柏也。今注陳藏器本草云︰凡是柏木皆皮黃。今既不黃,而自然非柏。小 如石榴,皮黃,子赤如枸杞子,兩頭尖,人銼枝以染黃。若云子黑而圓,恐是別物,非小柏也。(唐本先附)

圖經文具柏木條下。

莢(音迷)

味甘、苦,平,無毒。主三蟲,下氣消穀。

唐本注云︰葉似木槿及似榆,作小樹,其子如溲疏,兩兩相並,四四相對,而色赤味甘。煮以飼小兒殺蛔蟲。不入方用。陸機《草木疏》名擊迷,一名羿先。

蓋檀、榆之類也。所在山谷有之。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莢 ,主六畜瘡中蛆,煮汁作粥灌之,蛆立出。皮堪為索。生北土山林間。(唐本先附)

紫荊木

紫荊木 pd374.bmp (缺)

味苦,平,無毒。主破宿血,下五淋,濃煮服之。今人多於庭院間種者,花艷可愛。(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紫珠,寒。主解諸毒物,癰疽喉痺,飛尸蠱毒,腫下 ,蛇虺、並煮汁服。亦煮汁洗瘡腫,除血長膚。一名紫荊。樹似黃荊,葉小無椏,非田氏之荊也。至秋子熟,正紫,圓如小珠。生江東,林澤間有之。
日華子云︰紫荊木、通小腸。皮、梗同用。花功用亦同。

圖經曰︰紫荊,舊不著所生州郡,今處處有之,人多於庭院間種植。木似黃荊,葉小無椏,花深紫可愛。或云田氏之荊也。至秋子熟,如小珠,名紫珠。江東林澤間尤多。

衍義曰︰紫荊木,春開紫花,甚細碎,共作朵生,出無常處。或生於木身之上,或附根土之下,直出花;花罷葉出,光緊,微圓。園圃間多植之。

紫真檀

味鹹,微寒。主惡毒,風毒。

陶隱居云︰俗人摩以塗風毒諸腫,亦效。然不及青木香。又主金瘡止血,亦療淋用之。

唐本注云︰此物出昆侖盤盤國也。雖不生中華,人間遍有之也。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紫真陳藏器云檀樹如檀。出海南。本功外,心腹痛,霍亂,中惡,鬼氣,殺蟲。
外台秘要止血止痛至妙。凡裹縛瘡,用故布帛,不寬不急,如系衣帶即好。
千金方︰治一切腫。以紫檀細碎,大醋和敷腫上,梅師方︰治金瘡止血。急刮真紫檀末,敷之。

烏臼木根皮

味苦,微溫,有毒。主暴水,症結積聚。生山南平澤。

唐本注云︰樹高數仞,葉似梨、杏。花黃白。子黑色。
今按陳藏器本草云︰烏臼葉好染皂。子多取壓為油,塗頭令黑變白,為燈極明。服一合,令人下痢,去陰下水。(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烏臼根皮,涼。治頭風,通大小便。以慢火炙令脂汁盡,黃乾後用。
斗門方︰治大便不通。用烏臼木方︰停一寸來,劈破,以水煎取小半盞,服之立通。不用多吃。其功神聖,兼能取水。

衍義曰︰烏臼,葉如小杏葉,但微薄而綠色差淡。子,八、九月熟,初青後黑,分為三瓣。取子出油,然燈及染發。

南藤

南藤 pd375.bmp (缺)

味辛,溫,無毒。主風血,補衰老,起陽,強腰腳,除痺,變白,逐冷氣,排風邪。亦煮汁服,亦浸酒。冬月用之。生依南樹,故號南藤,莖如馬鞭有節,紫褐色。一名丁公藤。生南山山谷。《南史》︰解叔謙,雁門人。母有疾,夜于庭中稽顙祈告,聞空中云︰得丁公藤治即瘥。訪醫及本草皆無。至宜都山中,見一翁伐木,云是丁公藤,療風。乃拜泣求得之及漬酒法。受畢,失翁所在。母疾遂愈。(今附)

圖經曰︰南藤即丁公藤也。生南山山谷,今出泉州、榮州。生依南木,故名南藤。苗如馬鞭有節,紫褐色,葉如杏葉而尖。採無時。此下又有千金藤云︰生北地者根大如指,色黑似漆。生南土者,黃赤如細辛。又有 藤子,生廣南山林間。木如通草藤,三年方熟,紫黑色。一名象豆。今醫家並稀用,故但附於其類。
陳藏器云氣味辛烈,亦磨服之。變白不老,出藍田。八月採,晒乾用。

鹽麩子

味酸,微寒,無毒。除痰飲瘴瘧,喉中熱結喉痺,止渴,解酒毒黃膽,飛尸蠱毒,寒熱,痰嗽,變白,生毛髮。取子乾搗為末食之,嶺南人將以防瘴。

樹白皮 主破血,止血,蠱毒,血痢,殺蛔蠱。並煎服之。

根白皮 主酒疸。搗碎,米泔浸一宿,平旦空腹溫服一、二升。葉如椿,生吳、蜀山谷。子秋熟為穗,粒如小豆。上有鹽似雪,食之酸鹹止渴。一名叛奴鹽,(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

陳藏器云︰子主頭風白屑效。
日華子云︰鹽麩葉上球子,治中蠱毒,毒藥,同。
陳藏器云蜀人為之酸桶。《博物志》云︰酸桶,七月出穗,蜀人謂之主音,穗上有鹽著,可人謂之為鹽也。

杉材

杉樹 pd376.bmp (缺)

微溫,無毒。主療漆瘡。

陶隱居云︰削作柿煮,以洗漆瘡。無不即瘥。又有鼠查,生去地高尺餘許,煮以洗漆多瘥。又有漆姑,葉細細,多生石邊。亦療漆瘡。其雞子及蟹,並是舊方。
唐本注云︰杉材木,水錫等謹按日華子云︰味辛。治風毒,賁豚,霍亂,止氣。並煎湯服並淋洗,須是油杉及臭者良。

圖經曰︰杉材,舊不載所出州土,今南中深山中多有之。木類松而勁直,葉附枝生,若剌針。《爾雅》云︰ (音彼),(與杉同)。郭璞注云︰ 似松,生江南。可以為船及棺材,作柱用作桶板,甚耐水。醫師取其節煮汁,浸捋腳氣,殊效。唐‧柳柳州纂《救三死方》云︰元和十二年二月得腳氣,夜半痞絕,脅有塊,大如石,且死,因大寒節一大升,桔葉(切)一大升(北地無葉,可以皮代之),大腹檳榔七枚(合子碎子),童子小便三大升,共煮取一大升半,分兩服。若一服得快利,即停後服。以前三死,真死矣。會有教者,皆得不死。恐他人不幸有類余病,故傳焉。又杉菌,出宜州,生積年杉木上,若菌狀。云︰味苦,性微溫。主心脾氣疼及暴心痛。採無時。
斗門方︰治霍亂。用黃杉木劈開作片一握,以水濃煎一盞,服之,瘥。

衍義曰︰杉,其幹端直,大抵如松,冬不凋,但葉闊成枝。廬山有萬杉寺,即此杉也。作屑煮汁,浸洗腳氣腫滿。今處處有。

接骨木

接骨木 pd377.bmp (缺)

味甘、苦,平,無毒。主折傷,續筋骨,除風癢,齲齒,可作浴湯。

唐本注云︰葉如陸英,花亦相似。但作樹高一、二丈許,木輕虛無心。斫枝插便生,人家亦種之。一名木蒴 。所在皆有之。(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接骨木,有小毒。根皮主痰飲,下水腫及痰瘧。煮服之,當痢下及吐,不可多服。葉主瘧。小兒服三葉,大人服吐為度。
《本經》云︰無毒誤也。

圖經曰︰接骨木,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近京皆有之。木高一、二丈許。花、葉都類陸英、水芹輩,故一名木蒴 。其木輕虛無心。斫枝插土便生,人家亦種之。葉主瘧,研絞其汁飲之,得吐乃瘥。大人七葉,小兒三葉,不可過多也。又上有枳 條云︰其木徑尺,木名白石,葉如桑柘,其子作房似珊瑚,核在其端,人多食之。即《詩‧小雅》所謂南山有枸是也。
陸機云︰枸,枝枸也。木似白楊,所在山中皆有,枝枸不直,啖之甘美如飴。八、九月熟,謂之木蜜。本從南方來。能敗酒。若以為屋柱,則一屋之酒皆薄。
產書云治產後心悶,手腳煩熱,氣力欲絕,血暈連心頭硬,及寒熱不禁。接骨木破之如算子一握,以水一升,煎取半升,分溫兩服。或小便數,惡血不止,服之即瘥。此木煮之三遍,其力一般。此是起死人方。

楓(音風)柳皮

味辛,大熱,有毒。主風,齲齒痛。出原州。

唐本注云︰葉似槐,莖赤根黃。子六月熟,綠色而細。剝取莖皮用之。(唐本先附)

陳藏器云性澀。止水痢。
蘇云︰下水腫,腫非澀藥所治有殊,蘇為誤矣。
又云有毒。轉明其謬,水煎止痢為最。
梅師方︰治中熱游及水燒,除外痛。以柳白皮,燒為末敷之。兼治炙瘡亦同,妙。斗門方︰治白虎風,所患不已,積年久治無效,痛不可忍者。用腦、麝不限多少,細銼焙乾。浸酒常服,以醉為度,即瘥。今之寄生楓樹上者方堪用,其葉亦可製砒霜粉,尤

赤爪(側絞切)木

味苦,寒,無毒。主水痢,風頭身癢。生平陸,所在有之。 味酸,冷,無毒。汁服,主水痢,沐頭及洗身上瘡癢。一名羊 ,一名鼠查。

唐本注云︰小樹生,高五、六尺。葉似香 ,子似虎掌爪,大如小林檎,赤色。出山南申、安、隨等州。(唐本先附)

陳藏器云陶注於松條中。鼠查一名羊 ,即赤爪也。煮汁洗漆瘡效。《爾雅》云︰櫟,其實。有 草,自裹其子房生為 。又爪木一名羊 ,一名鼠查 ,此乃名同耳。 似小查而赤,人食之。生高原。

樺木皮

味苦,平,無毒。主諸黃膽,濃煮汁飲之良。堪為燭者,木似山桃,取脂燒辟鬼。(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陳藏器云︰晉中書令王 傷寒身驗方︰中作KT 字,濃煮汁冷凍飲料。主傷寒時行,靈苑方︰治乳痛,癰初發腫痛,結硬欲破膿。令一服瘥。以北來真樺皮,無灰酒服方寸匕,就之臥,及覺已瘥。

衍義曰︰樺木皮,燒為黑灰,合他藥治肺風毒。及取皮上有紫黑花勻者,裹鞍、弓、鐙。

藤子

味澀、甘,平,無毒。主蠱毒,五痔,喉痺及小兒脫肛,血痢,並燒灰服。瀉血宜服一枚,以刀剜內瓤,熬研為散。空腹熱酒調二錢,不過三服必效。又宜入澡豆,善除,其殼用貯丹藥,經載不壞。按《廣州記》云︰生廣南山林間,樹如通草藤也。三年方始熟,紫黑色。一名象豆。(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治飛尸,入藥炙用。

圖經文具南藤條下。

衍義曰︰ 藤子,紫黑色,微光,大一、二寸,圓扁。治五痔有功。燒成黑灰,微存性,米飲調服。人多剔去肉,作藥瓢,垂腰間。

榧(音匪)實

味甘,無毒。主五痔,去三蟲蠱毒,鬼疰。生永昌。

陶隱居云︰今山東陽諸郡,食其子,療寸白蟲。
唐本注云︰此物是蟲部中彼子也。《爾雅》云︰ ,杉也。其樹大連抱,高數仞。葉似杉,其木如柏,作松理,肌細軟,堪為器用也。今注彼子與此殊類,既未知所用,退入有名無用。
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平。多食一、二升,佳。不發病,令人能食消穀,助筋骨,行營衛,明目輕身。
食療云治寸白蟲,日食七顆,七日滿,其蟲皆化為水。
外台秘要治白蟲。榧子一百枚,去皮,只然啖之,能食盡佳。不然,啖五十枚亦得。經宿蟲消下。

衍義曰︰榧實,大如橄欖,殼色紫褐而脆,其中子有一重粗黑衣,其仁黃白色,嚼久漸甘美。五痔人常如果食之,愈。過多則滑腸。

欒荊

欒荊 pd378.bmp (缺)

味辛、苦,溫,有小毒。主大風,頭面手足諸風,癲癇狂痙,濕痺寒冷疼痛。俗方︰大用之,而本草不載,亦無別名。但有欒花,功用又別,非此花也。

唐本注云︰按其莖、葉都似石南,乾亦反卷,經冬不死,葉上有細黑點者,真也,今雍州所用者是。而洛州乃用石荊當之,非也。(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欒荊子,君,惡石膏,味甘、辛,微熱,無毒。能治四肢不遂,主通血脈,明目,益精光。決明為使。

圖經曰︰欒荊,舊不著所出州郡,今生東海及淄州、汾州。性溫,味苦,有小毒。苗葉主大狂痙痺冷病。
蘇恭云︰莖、葉都似石南,乾亦自反,經冬不凋,葉上有細黑點者,真也。今諸郡所上者,枝莖白,葉小圓而青色,頗似榆葉而長,冬夏不枯。六八月採子。與地瀝青同熬,塗駝畜瘡疥或淋炸藥中用之,亦名頑荊。

衍義曰︰欒荊,即前所謂牡荊也,不合更立此條。況《本經》元無欒荊,已具蔓荊實條中。

扶木皮

味苦,平,有小毒。去風血,腳氣疼痺, 損瘀血,痛不可忍。取白皮火炙,酒浸服之,和五木皮煮作湯,捋腳氣疼腫,殺瘃(陟玉切)蟲風瘙。燒作灰置酒中,令味正,經時不敗。生江南山谷。樹大十數圍,無風葉動華反而後合。《詩》云︰棠棣之華偏其反。而鄭注云︰棠棣, 也,亦名 楊。崔豹云︰ 楊,圓葉弱蒂,微風大搖。(新補 見陳藏器。)

木鱉子

木鱉子 pd379.bmp (缺)

味甘,溫,無毒。主折傷,消結腫惡瘡,生肌,止腰痛,除粉刺 ,婦人乳癰,肛門腫痛。藤生。葉有五花,狀如薯蕷,葉青色面光。花黃。其子似栝蔞而極大,生青,熟紅,肉上有刺。其核似鱉,故以為名。出郎州及南中。七、八月採之。(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醋摩消腫毒。
圖經云木鱉子,出郎州及南中,今湖、嶺諸州及杭、越、全、岳州亦有之。春生苗,作蔓,葉有五花,狀如山芋,青色面光。四月生黃花,六月結實,似栝蔞而極大,生青,熟紅,肉上有刺。其核似鱉,故以為名。每一實,有核三、四十枚,八月、九月採。嶺南人取嫩實及苗葉作茹蒸食之。
孫用和治痔方︰以木鱉子三枚,去皮杵碎,砂盆內研如泥,以百沸湯一大碗,以上入盆器內,坐上熏之至通,手即洗,一日不過三、二次。

衍義曰︰木鱉子,蔓生,歲一枯。葉如蒲桃,實如大栝蔞,熟則紅黃色,微有刺,不能刺人。九月、十月熟,實中之子曰木鱉子。但根不死,春旋生苗,其子一頭尖者為雄。凡植時,須雌雄相合,麻縷纏定;及其生也,則去其雄者,方結實。

藥實根

味辛,溫,無毒。主邪氣,諸痺疼酸,續絕傷,補骨髓。一名連木。生蜀郡山谷。採無時。

唐本注云︰此藥子也,當今盛用,胡名那綻,出通州、渝州。
《本經》用根。恐誤載根字。子、味辛,平,無毒。主破血,止痢,消腫,除蠱疰蛇毒。樹生,葉似杏,花紅白色,子肉味酸、甘,用其核仁。

圖經文具黃藥條下。

釣藤

釣藤 pd380.bmp (缺)

微寒,無毒。主小兒寒熱,十二驚癇。

陶隱居云︰出建平。亦作吊藤字。唯療小兒,不入餘方。
唐本注云︰出梁州。葉細長,莖間有刺,若釣鉤者是。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味苦。
藥性論云︰釣藤,臣,味甘,平。能主小兒驚啼,螈 熱擁。
日華子云︰治客忤胎風。

圖經曰︰釣藤,《本經》不載所出州土,蘇恭云︰出梁州,今亦興元府有之。葉細莖長,節間有刺若釣鉤。三月採。字或作吊。葛洪治小兒方︰多用之。其赤湯治卒得癇,用吊藤、甘草二合。服如小棗大,日五、夜三。大良。又《廣濟》及《崔氏方》吊藤皮。

衍義曰︰釣藤,中空,二《經》不言之。長八、九尺,或一、二丈者。湖南、北,江南、江西山中皆有。小人有以穴隙間致酒瓮中盜取酒,以氣吸之,酒既出,涓涓不斷。專治小兒驚熱

欒華

欒華 pd381.bmp (缺)

味苦,寒,無毒。主目痛淚出,傷 ,消目腫。生漢中川谷。五月採。(決明為之使。)

唐本注云︰此樹,葉似木槿而薄細,花黃似槐而小長大。子殼似酸漿,其中有實如熟豌豆,圓黑堅硬,堪為數珠者,是也。五月、六月花可收,南人取合黃連作煎,療目赤爛,大效。花以染黃色,甚鮮好。

圖經曰︰欒華,生漢中川谷,今南方︰及都下園圃中或有之。葉似木槿而薄細。花黃似槐而稍長大。子殼似酸漿,其中有實如熟豌豆,圓黑堅,堪為數珠者。五月採。其花亦可染黃,南人取以合黃連作煎,療目赤爛,甚效。

衍義曰︰欒華,今長安山中亦有,其子即謂之木欒子,攜至京都為數珠,未見其入藥。

蔓椒

味苦,溫,無毒。主風寒濕痺,歷節疼,除四肢厥氣,膝痛。一名豕椒,一名豬椒,一名彘椒,一名狗椒。生云中川谷及丘塚間。採莖、根,煮釀酒。

陶隱居云︰山野處處有,俗呼為 ,似椒、 (音黨),小不香爾。一名 椒。可以蒸病出汗也。

圖經文具蜀椒條下。食療主賊風攣急。

感藤

味甘,平,無毒。調中益氣,主五臟,通血氣,解諸熱,止渴,除煩悶,治腎釣氣。如木防己。生江南山谷。如雞卵大,斫藤斷,吹氣出一頭,其汁甘美如蜜。葉生研,敷蛇蟲咬瘡。一名甘藤。甘、感聲近,又名甜藤也。(新補 見陳藏器、日華子。)

赤檉木

無毒。主剝驢馬血入肉毒。取火炙用熨之。亦可煮汁浸之。其木中脂,一名檉乳,入合質汗用之。生河西沙地。皮赤色,葉細。(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爾雅疏云︰檉,一名河柳。郭云︰今河旁赤莖小楊。
陸機云︰生水旁,皮正圖經文具柳華條下衍義曰︰赤檉木,又謂之三春柳,以其一年三秀也。花肉紅色,成細穗,河西者,戎人取滑枝為鞭,京師亦甚多。

突厥白

味苦。主金瘡,生肉止血,補腰續筋。出突厥國,色白如灰,乃云鍛石共諸藥合成之。夷人以合金瘡,中國用之。
今醫家見用經效者,潞州出焉。其根黃白色,狀似茯苓而虛軟。苗高三、四尺,春夏葉如薄荷。花似牽牛而紫,上有白棱。二月、八月採根,曝乾。(今附)

賣子木

賣子木 pd382.bmp (缺)

味甘、微鹹,平,無毒。主折傷血內溜,續絕,補骨髓,止痛,安胎,生山谷中。

唐本注云︰其葉似柿。出劍南、邛州。(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今渠州歲貢作買子木。

圖經曰︰賣子木,《本經》不載所出州土,注云出劍南、邛州,今唯渠州有之。每歲土貢,謂之買子木。株高五、七尺,木徑寸許。春生嫩枝條,葉尖,長一、二寸,俱青綠色,枝梢淡紫色。四、五月開碎花,百十枝圍簇作大朵,焦紅色。隨花便生子如椒目,在花瓣中黑而光潔,每株花裁三、五大朵耳。五月採其枝、葉用。

雷公云︰凡採得後粗搗,用酥炒令酥盡為度,然入用。每一兩用酥二分為度。

婆羅得

味辛,溫,無毒。主冷氣塊,溫中,補腰骨,破 癖,可染髭髮令黑。樹如柳,子如萆(音卑)麻。生西國。(今附)

海藥︰云謹按徐氏云︰生西海波斯國。似中華柳樹也,方家多用。

甘露藤

味甘,溫,無毒。主風、血氣諸病。久服調中溫補,令人肥健,好顏色,止消渴,潤五臟,除腹內諸冷。生嶺南。藤蔓如箸,一名肥藤,人服之得肥也。(新補 見陳藏器、日華子。)

大空

味辛、苦,平,有小毒。主三蟲,殺蟣虱。生山谷中。取根皮作末,油和塗,蟣虱皆死。

唐本注云︰根皮赤。葉似楮,小圓濃。作小樹,抽條高六、七尺。出襄州山谷,所在亦有,秦隴人名為獨空。(唐本先附)

椿莢

主大便下血。今近道處處有之。夏中生莢,樗之有花者無莢,有莢者無花,常生臭樗上,未見椿上有莢者。然世俗不辨椿、樗之異,故俗中名此為椿莢,其實樗莢耳。(新定)衍義文具椿木條下。

水楊葉

水楊葉 pd383.bmp (缺)

嫩枝,味苦,平,無毒。主久痢赤白,搗和水絞取汁,服一升,日二,大效。今注水楊葉,圓闊而赤,枝條短硬,多生水岸旁。樹與楊柳相似,既生水岸,故名水楊也。(唐本先附)圖經文具白楊條下。

楊櫨木

味苦,寒,有毒。主疽 惡瘡,水煮葉汁洗瘡,立瘥。生籬垣間。一名空疏。所在皆有。(唐本先附)

味辛辣如椒。主游蠱,飛尸著喉、口者,刺破以子揩之令血出,當下涎沫。煮汁服之,去暴冷腹痛,食不消,殺腥物。木高碩,莖有刺。(新補 見陳藏器。)圖經文具蜀椒條下。

楠材

微溫。主霍亂吐下不止。

陶隱居云︰削作柿煮服之,窮無他藥用此。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味辛,熱,微毒。治轉筋。

衍義曰︰楠材,今江南等路造船場,皆此木也。緣木性堅而善居水。久則多中空,為白蟻所穴。

柘木

味甘,溫,無毒。主補虛損。取白皮及東行根白皮,煮汁釀酒,主風虛耳聾,勞損虛羸瘦,腰腎冷,夢與人交接泄精者。取汁服之,無刺者良。木主婦人崩中血結,及主瘧疾,兼堪染黃。(新補 見陳藏器、日華子。)

衍義曰︰柘木,裡有紋,亦可旋為器。葉飼蠶曰柘蠶,葉梗,然不及桑葉。東行根及皮,煮汁釀酒,治風虛耳聾有驗。余如《經》。

柞木皮

味苦,平,無毒。治黃膽病,皮燒末,服方寸匕。生南方,葉細,今之作梳者是。(新補 見陳藏器、日華子。)

黃櫨

味苦,寒,無毒。除煩熱,解酒疸目黃,煮服之。亦洗湯火、漆瘡及赤眼。堪染黃。生商洛山谷,葉圓木黃,川界甚有之。(新補 見陳藏器、日華子。)

楊氏產乳治漆瘡,煎黃櫨水汁洗之,最良。

棕櫚子

棕櫚子 pd384.bmp (缺)

平,無毒。澀腸,止瀉痢腸風,崩中帶下及養血。 平,無毒。止鼻洪吐血,破症,治崩中帶下,腸風赤白痢,入藥燒灰用,不可絕過。(新補 見陳藏器、日華子。)

圖經曰︰棕櫚,亦曰 櫚。出嶺南及西川,江南亦有之。木高一、二丈,旁無枝條。葉大而圓,歧生枝端。有皮相重,被於四旁,每皮一匝為一節。二旬一採,轉複生上。六、七月生黃白花。八、九月結實,作房如魚子,黑色。九月、十月採其皮木用。《山海經》曰︰石脆(一作翠)之山,其木多棕是也。

衍義曰︰棕櫚木,今人旋為器。皮燒為黑灰,治婦人血露及吐血,仍佐之他藥。每歲剮取棕皮,不爾束死。花如魚子,渫熟,淹為果。

木槿

平,無毒。止腸風瀉血,又主痢後熱渴,作飲服之,令人得睡,入藥炒用。取汁度絲使得易絡。 涼,無毒。治腸風瀉血赤白痢,炒用。作湯代茶吃,治風。(新補 見陳藏器、日華衍義曰︰木槿,如小葵,花淡紅色,五葉成一花,朝開暮斂。花與枝兩用。湖南、北人家多種植為籬障。余如《經》。

芫花

蕪花 pd385.bmp (缺)

味辛、苦,溫、微溫,有小毒。主咳逆上氣,喉鳴喘,咽腫,短氣,蠱毒,鬼瘧,疝瘕,癰腫,殺蟲魚,消胸中痰水,喜(音戲)唾,水腫,五水在五臟皮膚及腰痛,下寒毒肉毒。久服令人虛。一名去水,一名毒魚,一名杜芫。其根名蜀桑根,療疥瘡。可用毒魚。生淮源川谷。三月日採花,陰乾。(決明為之使,反甘草。)

陶隱居云︰近道處處有,用之微熬,不可近眼。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苗高二、三尺,葉似白前及柳葉,根皮黃似桑根。正月、二月花發,紫碧色,葉未生時收,晒乾。三月即葉生花落,不堪用也。
藥性論云︰芫花,使,有大毒。能治心腹脹滿,去水氣,利五臟,寒痰涕唾如膠者,主通利血脈,治惡瘡,風痺濕,一切毒風,如肢攣急,不能行步,能瀉水腫脹滿。
日華子云︰療嗽,瘴瘧。所在有,小樹子在陂澗旁,三月中盛花,淺紫色。

圖經曰︰芫花,生淮源川谷,今在處有之。宿根舊枝莖紫,長一、二尺。根入土深三、五寸,白色,似榆根。春生苗、葉,小而尖,似楊柳枝葉。二月開紫花,頗似紫荊而作穗,又似藤花而細。三月三日採,陰乾。其花須未成蕊,蒂細小,未生葉時收之。葉生花落,即不堪用。《吳普本草》云︰芫花一名敗華,一名兒草,一名黃大戟。二月生葉,加濃則黑。華有紫、赤、白者。三月實落盡,葉乃生是也。而今絳州出者花黃,謂之黃芫花。漢‧太倉公淳于意治臨淄女子薄吾蟯(音饒)瘕。蟯瘕為病,腹大,上膚黃粗,循之戚戚然,意飲以芫花一撮,即出蟯可數升,病遂愈。張仲景治太陽中風,吐下嘔逆者,可攻,十棗湯主之。芫花(熬)、甘遂、大戟三物等分,停各篩末。取大棗十枚,水一升半,煮取八合,去渣,納諸藥。強人一錢匕,贏人半匕,溫服之。不下,明旦更加半匕,下後藤粥自養,病懸飲者亦主之。胡洽治水腫及支飲、 飲。加大黃、甘草並煎,五物各一兩,棗十枚同煮,如法。一方︰又加芒硝一兩,湯成下之。又《千金方》死。起人死 方︰取芫花一斤,以水吳普又云︰芫花根,一名赤芫根。神農︰辛。雷公;苦,有毒。生邯鄲。八月、九月採,陰乾。久服令人泄,右方︰亦入藥用。《古今錄驗》療暴中冷,傷寒,鼻塞喘嗽,喉中 塞,失音聲者。裹。舂芫花根令飛楊,入其七孔中。當眼淚出,口鼻皆羅刺畢畢耳。勿住,令芫根盡則止。病必於此瘥。
經驗方︰治痔 有頭方︰用芫花入土根不限多少,以淨水洗卻,入木臼搗,用少許水絞取汁,於銀、銅器內慢火煎成膏,將絲線于膏內度過系痔,系時微痛,候心躁落時,以紙拈子入膏藥于竅內,永除根本,未落,不得使水。三國志魏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常服芫花,年如五、六十,人或親識之,謂其已百餘歲矣。二十六種陳藏器余

櫚木皮

味苦、澀,平,無毒。燒作灰,主破血止血。初生子黃白色,作房如魚子。有小毒。破血,但戟人喉,未可輕服。皮作繩,入土千歲不爛。昔有人開塚得之,索已生根。此木類,嶺南有虎散、桄榔、冬葉、蒲葵、椰子、檳榔、多羅等,皆相似。各有所用。 櫚一名棕櫚,即今川中棕櫚。

海藥云︰謹按徐表《南州記》云︰生嶺南山谷。平、溫。主金瘡疥癬,生肌止血,並宜燒灰使用。其實黃白色,有大毒。不堪服食也。

楸木皮

味苦,小寒,無毒。主吐逆,殺三蟲及皮膚蟲。煎膏,粘敷惡瘡,疽 癰腫疳,野雞病。除膿血,生肌膚,長筋骨。葉,搗敷瘡腫。亦煮湯,洗膿血。冬取乾葉湯揉用之。《范汪方》諸腫癰潰,及內有刺不出者。取楸葉十重貼之。生山谷間。亦植園林,以為材用,與梓樹本同末異,若柏葉之有松身,蘇敬以二木為一誤也。其分析在解紛條中矣。

圖經文具梓白皮條下。

海藥云︰微溫。主消食,澀腸,下氣及上氣咳嗽,並宜入面藥。
聖惠方︰治頭極癢,不痛,出瘡。用楸葉不限多少,少搗絞汁塗之。
又方︰治炙瘡多時不瘥,癢痛,出黃水。用楸葉或根皮,搗羅為末,敷瘡上,即瘥。
外台秘要療癰腫煩困。生楸葉十重貼之,布帛裹,緩急得所,日三易。止痛消腫,食膿血,良無比,勝於眾藥。冬以先收乾者,臨時鹽湯沃潤用之。又主患癰破,下膿訖,著瓮藥塞瘡孔,瘡痛煩悶困極方︰楸葉十重去瓮藥下 之,以布帛裹,緩急得所,日再三易之。痛悶即止。此法大良無比,勝於眾法。主癰疽潰後及凍瘡,有剌不出,甚良。冬無楸葉,當早收之,臨時以鹽湯沃之,令擇日亦佳,薄削楸白皮用之亦得。
又方︰療口吻瘡。楸枝皮白,濕貼上,數易。千金翼治小兒頭髮不生。取楸葉中心,搗絞塗之。肘後淨洗瘡子孔中,大效。子母秘錄︰治小兒頭上瘡,發不生。楸葉搗汁,塗瘡上,髮即生,兼白禿。

沒離梨

味辛,平,無毒。主上氣,下食。生西南諸國,以毗梨勒,上有毛少許也。

海藥云︰微溫。主消食,澀腸,下氣及上氣咳嗽,並宜入面藥。

柯樹皮

味辛,平,有小毒。主大腹水病。取白皮作煎,令可丸如梧桐子大。平旦三丸,須臾又一丸。一名木奴。南人用作大舡者也。

海藥云︰謹按《廣志》云︰生廣南山谷。《臨海志》云︰是木奴樹,主浮氣,採皮以水煮,去滓複煉,候凝結丸得為度。每朝空心飲下三丸,浮氣、水腫並從小便出。故波斯家用為舡舫

敗扇

主蚊子。新造屋柱下四隅埋之,蚊永不入,燒為末和粉粉身上,主汗,彌敗者佳。

KT(去王切)根

一作KT 。味辛,平,小毒。主水 。取根白皮煮汁服之,一盞,當下水,如病已困,取根搗碎,坐其取氣,水自下。又能爛人牙齒,齒有蟲者,取片子許大納孔中,當自爛落。生以南山谷。高丈許,直上無枝,莖上有刺。山人折取頭茹食之,亦治冷氣。一名吻頭。

(良刃切)木灰

味甘,溫,小毒。主卒心腹症瘕堅滿 癖。燒為白灰淋取汁,以釀酒,酒熟,漸漸從半合溫服增至一、二盞,即愈。此灰入染家用。生江南深山大樹。樹有數種,取葉濃大白花者入藥,自余用染灰。一名 (音潭)灰。
《本經》汗於病者床下灰之,勿令病患知也。

KT桐皮(而郢切)

味甘,溫,無毒。主爛絲,葉搗封蛇蟲,蜘蛛咬。皮為末服之,亦主蠶咬毒入肉者。雞、犬食欲死。煮汁灌之,絲爛即瘥。樹似青桐,葉有椏。生山谷。人取皮以漚絲也。

竹肉

味鹹,溫,有大毒。主殺三蟲,毒邪氣,破老血。灰汁煮三度煉訖,然後依常菜茹食之,煉不熟者,戟人喉出血,手爪盡脫,生苦竹枝上如雞子,似肉臠,應別有功,人未盡識之。一名竹實也。

桃竹筍

味苦,有小毒。主六畜瘡中蛆,搗碎納之,蛆盡出,亦如皂李。葉能殺蛆蟲,南人謂之黃筍,灰汁煮可食,不爾戟人喉,其竹叢生,丑類非一。張鼎《食療》云︰慈竹,夏月逢雨,滴汁著地生,蓐似鹿角,色白,取洗之和薑、醬食之,主一切赤白痢,極驗。

罌子桐子

有大毒。壓為油,毒鼠主死,摩疥癬蟲瘡毒腫。一名虎子桐,似梧桐,生山中。

馬瘍木根皮

有小毒。主惡瘡疥癬有蟲者,為末,和油塗之。出江南山谷,樹如櫪也。

木細辛

味苦,溫,有毒。主腹內結積症瘕,大便不利,推陳去惡,破冷氣,未可輕服。令人利下至困,生終南山,冬月不凋,苗如大戟,根似細辛。

百家箸

主狂狗咬。乞取煎汁飲之,又燒箸頭為灰,敷吻上燕口瘡。

木皮

煮洗蛇咬,亦可作屑敷之。 ,大木也。出江南也。

刀鞘

無毒。主鬼打卒得,取二、三寸,燒末服。水下之,此是長刀鞘也,腰刀彌佳。

(音夭)樹

有大毒。主風痺偏枯,筋骨攣縮,癱KT ,皮膚不仁,疼冷等。取枝、葉搗碎,大甑中蒸令熱,鋪著床上,展臥其中,冷更易,骨節間風盡出,當得大汗,補藥及羹粥食之,慎風冷勞複。生江南深山,葉長濃,冬月不凋,山人總識之。

丹桎木皮

主 瘍風。取一握去上黑,打碎煎如糖,塗風上,桎木似杉木。生江南深山。

結殺

味香。主頭風,去白屑,生發,入膏藥用之。生西國,樹花,胡人將香油敷頭也。

打人身上結筋二下,筋散矣。

車家雞棲木

無毒。主失音不語。雜方云︰作灰服一升,立效也。

秦皮注蘇云︰檀似秦皮。按檀樹,取其皮和榆皮食之,可斷谷。《爾雅》云︰檀,苦荼。其葉堪為飲,樹體細,堪作斧柯,至夏有不生者,忽然葉開,當有大水,農人候之,以則水旱,號為水檀。又有一種,葉如檀,高五、六尺。生高原,花四月開,色正紫,亦名檀,根如葛,極主瘡疥,殺蟲,有小毒也。《爾雅》無檀,苦荼。唯言 ,苦荼,郭注︰樹小似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今早採者為荼,晚採者為茗。一名菽。蜀人呼名之苦荼,前面已有茗、苦荼。又引《爾雅》,疑此誤矣。

石荊

欒荊注蘇云︰用當欒荊,非也。按石荊似荊而小。生水旁,作灰汁沐頭生發。《廣濟方》云︰一名水荊。主長發是也。

木黎蘆

漏蘆注陶云︰漏蘆一名鹿驪。生山南人用苗,北人用根。功在本經,木梨蘆有毒。非漏蘆,樹生如茱萸,樹高三尺,有毒。殺蟲,山人以瘡疥用之。

爪蘆

苦菜注陶云︰又有爪蘆木似茗,取葉煎飲,通夜不寐,按此木一名皋蘆。而葉大似茗,味苦澀。南人煮為飲,止渴,明目,除煩,不睡,消痰,和水當茗用之。《廣州記》曰︰新平縣出皋蘆,葉大而澀,《南越志》云︰龍川縣有皋蘆,葉似茗,土人謂之過羅。

諸木有毒

合口椒有毒。椒白色有毒。木耳,惡蛇蟲從下過有毒,生楓木上者,令人笑不止,採歸色變者有毒,夜中視光有毒,欲爛不生蟲者有毒,並生搗冬瓜蔓主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