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廬醫話 卷三 - 熱

清 陸以湉


發熱有陽陷入陰者,有陽浮於外者。陽陷入陰者,其熱自陰分達於陽分,與瘧熱相似,而實不同瘧,為陰陽交爭,此為陽陷於陰,故但熱不寒,若獨用表散藥,則藥力從陽分而泄,何由入陰分引陽邪而出?用宜孫真人柴胡梅連散,蓋以梅連攝柴胡入陰分而出之陽,其邪乃得去也。(說見《小兒諸熱辨》。)陽浮於外者,乃表裡俱虛,陽氣不歸元而浮於外也,宜以六神散入粳米煎。和其胃氣,陽氣歸內,身體自涼。(說見《慈幼筏》。)此二証一系外感,一系內傷,臨証宜詳察之。

柴胡梅連散︰柴胡、前胡各三錢,胡黃連、烏梅各一錢。
上 咀,每一錢,童便一盞,豬肚一枚,豬脊髓一條,韭根白半錢,同煎,不拘時溫服。

六神散︰四君子加山藥、扁豆(薑水浸,去殼炒)、煨生薑、大棗。

王孟英讀書精細,最有卓識,如論虞花溪治夜熱症,獨能辨前人之誤,詳見《古今醫案按選》,備錄於此。

虞花溪治一婦,年四十餘,夜間發熱晨退,五心煩熱無休止時,半年後,虞診其脈,六部皆數伏而牢,浮取全不應,與東垣升陽散火湯,(妙﹗切記此法,今人則竟滋陰降火矣。)四服熱減大半,胸中覺清快勝前,再與二帖,熱悉退,後以四物加知柏,少佐炒乾薑,服二十餘帖愈。

余按︰夜熱脈數,的系陰虛,因其脈伏且牢,浮取不應,故用升陽散火得效,仍以陰藥收功,然陰藥用六味及二地、二冬必不效,妙在芎歸合知柏,及從治之炒乾薑也。王孟英云︰此熱在血分,而誤治半年,其熱愈伏愈深,故脈症如是,補用升陽散火,所謂“火鬱發之”也,後以炒乾薑佐四物知柏收功,乃血分受病之專劑,與陰虛生熱當用陰藥者治法有別,誤用皆為戈戟。

江氏之注,俞氏之論,皆欠明晰,無怪庸庸者之議藥不議病也。

馮楚瞻曰︰潮熱之証,有陰陽之分。平旦潮熱,自寅至申,行陽二十五度,諸陽用事,熱在行陽之分,肺氣主之。日晡潮熱,自申至寅,行陰二十五度,諸陰用事,熱在行陰之分,腎氣主之。一以清肺,一以滋腎。若氣虛潮熱,參、 、熟附,所謂溫能除大熱也。血行潮熱,歸、芍、骨皮,所謂養陰退陽也。其論潮熱頗詳,如《傷寒論》所云︰日晡潮熱,以陽明主於申酉戌之故。則所謂行陽主肺氣,行陰主腎氣,乃渾舉之辭,不可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