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三十三‧傷寒部

明 樓英

勞複門

大病瘥後勞複者,枳實梔子豉湯 主之。

枳實(四枚,炒) 梔子(十四枚) 豉(一兩)上三味,以清漿水二盞,空煮退一盞,內枳實、梔子,煮取八分,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渣溫服,覆令取微汗。若有宿食,內大黃,量虛實加減。

傷寒瘥後更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沉實者,以下解之。

大病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 主之。

牡蠣(熬) 澤瀉 蜀漆(洗去腥) 商陸(熬) 海藻(洗) 栝蔞根 葶藶(各等分)
上為散,水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後服,日二。

大病瘥後,喜睡,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 主之。

淡竹葉(二把) 石膏(半斤,捶碎) 半夏(三兩) 人參(三兩) 麥門冬(四兩,去心) 甘草(一兩,炙) 嘔者加生薑(一兩半)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粳米百餘粒,煮取八分,米熟湯成。去渣溫服。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勞複續法

〔海〕大抵勞者動也,動非一種,有內外血氣之異焉。若勞乎氣,則無力與精神者,法宜微舉之。若勞乎血與筋骨者,以四物之類補之。若勞在脾內,為中州,調中可已。此為有形病也。但見外証,則謂之複病。非為勞也,如再感風寒是已。

〔《本》〕記有人患傷寒得汗,數日,忽身熱自汗,脈弦數,心不得寧,真勞複也。予診之曰︰勞心之所致。神之所舍,未複其初,而又勞傷其神,榮衛失度,當補其子,益其脾,解其勞,庶幾得愈。授以補脾湯,佐以小柴胡湯解之。或者難曰︰虛則補其母,今補其子何也?予曰︰子不知虛勞之異乎?《難經》曰︰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此虛當補母,人所共知也。《千金》曰︰心勞甚者,補脾氣以益之,脾王則感之於心矣。此勞則當補子,人所未聞也。蓋母生我者也,子繼我而助我者也。方治其虛,則補其生我者,與《錦囊》所謂本骸得氣,遺體受蔭同義。方治其勞,則補其助我者,與荀子言未有子富而父貧同義。此治虛與勞所以異也。

補脾湯 治傷寒得汗瘥後,脾胃傷冷物,胸膈不快,尋常血氣不和。

人參 白朮 甘草 橘皮(去白皮) 青皮(去白皮) 乾薑(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數沸,熱服。入鹽點亦得。

〔海〕治勞複,麥門冬湯 。氣欲絕者,用之有效,能起死回生。

麥門冬(一兩) 甘草(二兩炙) 粳米(十合)上麥門冬去心,為細末,水二盞,煎粳米令熟,去米,約湯一小盞半,入藥五錢匕,棗二枚,去核,新竹葉一十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不能服者,綿滴口中。又治小兒不能灌藥者,宜用此綿滴法。此方不用石膏,以其三焦無火熱也,兼自欲死之人陽氣將絕者,故不用石膏。若加人參,大妙。

〔《外》〕大病後不足,病虛勞,補虛。取七歲以下、五歲以上黃牛乳一升,水四升,煎至一升。如人飢,稍稍飲,不得多,期十日服不住,佳。

〔《肘》〕治篤病新起早勞,食飲多,致勞複,欲死。燒鱉甲,服方寸匕。

〔《活》〕雄鼠屎湯 治勞複。

梔子(十四個) 雄鼠屎(二七枚,兩頭尖者是) 枳殼(三枚,炒)
上為細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入蔥白二寸,香豉三十粒,同煎一盞,分二服。勿令病患知鼠屎。

七味蔥白湯 治傷寒或因起動勞複,或因吃食稍多,皆成此候。若複甚者,一如傷寒。初有此証,宜服此方。

蔥白(連鬚) 干葛 新豉(半合) 生薑(切,一合) 麥門冬(去心) 熟地(三錢)流水四升,以杓揚之。

上七味,用清水煎三分減二,去渣,分二服,漸漸服之取汗。

上傷寒勞複,莫若仍用丹溪以參、耆、歸、朮,加發散之劑汗之為的當也。

陰陽易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 散主之。

燒 散 取婦人中 近隱處,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婦人病,取男子襠燒灰用。

嘗治傷寒病未平複,犯房室死者,命在須臾。用獨參湯調燒 散。凡服參一、二斤餘得愈者三四人。信哉﹗

用藥不可執一也。

陰陽易續法

治傷寒病新瘥,陰陽未和,因合房室,則令人陰腫,入腹絞痛,婦人則裡急,腰胯連腹內痛,名為陰陽易也。其男子病新瘥未平複,而婦人與之交接得病,名曰陽易;婦人病新瘥未平複,而男子與之交接得病,名曰陰易。若二男二女,並不自相易,所以呼為易者,以陰陽相感動,其毒著於人,如換易然。其病之狀,身熱沖胸,頭重不能舉,眼中生花,四肢拘急,小腹絞痛,手足拳則死。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少腹裡急,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百節解離,經脈緩弱,血氣虛、骨髓竭,便恍恍翕翕,氣力轉小,著床不能動搖,起止仰人,或牽引歲月方死。宜燒 散、 鼠糞湯、竹茹湯、青竹茹湯、乾薑湯、當歸白朮湯選用之。(海藏云︰熱者燒 散、竹皮湯,寒者 鼠糞湯、當歸白朮湯。至於《校正方》妙香丸條下,治雜病陰陽易中有牛黃、腦、麝之類,是治其熱症也。)
竹皮湯 療交接勞複,卵腫,腹中絞痛欲絕。

竹皮青刮一升,用水三升,煮取一升,絞去渣,分二服,立愈。

青竹茹湯 婦人病未平複,因有所動,致熱氣沖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風狀,宜此湯。

栝蔞根(一兩) 青竹茹(刮半升,淡竹是)上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二、三服。

妙香丸(方見積熱條。)
〔《百一》〕治交接勞複,陰卵腫,或縮入腹,腹絞痛,或便絕。蚯蚓數條,絞取汁,服之良。

〔海〕若陰陽易,果得陰脈,當隨症用之。若脈在厥陰,當歸四逆湯送下燒 散。若脈在少陰,通脈四逆湯送下燒 散。若脈在太陰,四順理中丸送下燒 散。所用之藥,各隨其經,而效自速也。

鼠糞湯 療傷寒病後男子陰易。

韭白根(一把) 鼠糞(十四粒,兩頭尖者是)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半升,去渣,再煎三沸,溫服得效。未汗,再服。亦理諸般勞複。

當歸白朮湯 治婦人未平複,因有所動,小腹急痛,腰胯四肢不任,舉動無力,發熱者。

白朮 當歸 桂枝 附子(生) 甘草 芍藥 黃耆人參(各二錢半) 生薑(半兩)
上 咀,水煎服,食頃再服,溫覆取微汗瘥。

李良佐子病太陽症,尺寸脈俱浮數,按之無力。余見其內陰虛,與神朮加乾薑湯。愈後再病,余視之,見神不舒,垂頭不欲語,疑其有房過,問之,犯房過乎?必頭重目眩。曰︰唯。與大建中三四服,外陽內收,脈反沉小,始見陰候。又與已寒加芍藥、茴香等丸五六服,三日內約服丸六七百丸,脈複生。又用大建中接之,大汗作而解。

〔《山》〕因女色病陰証傷寒者,用陳皮熱鍋內炒焦,以酒烹下,濾酒飲之。

四時傷寒不同

冬為傷寒,春為溫病,夏為暑病,秋為瘧。

一歲長幼病相似,為溫疫。多眠、多汗、脈浮,為風溫。一身盡痛,為濕。身反張,為 。

陰陽大論曰︰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若能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惟傷寒為毒者,以其最為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者為傷寒,不即病者為寒毒,藏於肌膚中,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

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

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其病與溫病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者,要在辨其病原寒、熱、溫三者之異,則用藥冷熱之品味判然矣。

其冬有非節之暖者,名冬溫。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冬溫複有先後,更相重沓,亦有輕重,治亦不同。

(冬溫應常紀者有三︰歲少陰司天之政,五之氣;陽明司天之政,終之氣;厥陰司天之政,終之氣。皆病冬溫。

其不應常紀而反常者,則不可候之,而隨時變易也。)氣候亦有應至而不至者,或有未應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過者,皆成病氣也。

凡四時傷寒,通宜補散。故丹溪治傷寒,多用補中益氣湯。氣虛者,四君子湯加發散劑。血虛者,四物湯加發散劑。東垣治風濕,用補中益氣加羌活、防風、升麻、 本、蒼朮。海藏治風濕無汗者,用神朮湯,有汗者,用白朮湯;治剛,用神朮東加羌活、麻黃,治柔 用白朮東加桂心、 、朮;治風濕用白朮湯隨証加藥;治中 脈弦細芤遲者,用黃耆湯。此皆與仲景所謂辛苦之人,觸冒之病傷寒同意也。

〔丹〕仲景論傷寒而未及乎中寒,先哲治冒大寒昏中者,用附子理中湯,其議藥則得之矣。曰傷、曰中,未有議其異同者。夫傷寒有即病,有不即病,因其舊有鬱熱,風寒外束,肌腠自密,郁發為熱,病邪循經而入,以漸而深,初用麻黃、桂枝輩微表而安,以病體不甚虛也。若中寒則倉卒感受,其病即發而暴,因其腠理疏豁,一身受邪,難分經絡,無熱可發,溫補自解,此氣大虛,不急治則死矣。

傷寒、傷暑、傷濕,亦如傷寒之漸入也。中風、中暑、中濕,亦如中寒之暴受也。中寒治法見卒中暴厥門。

冬為傷寒

從霜降以後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也。(治法除濕、暑、瘧疾外,皆傷寒法也。)

春為溫病

從立春節後,其中無暴寒,又不冰雪,而人有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於外,冬時伏寒變為溫病。

(春溫應常紀者有四︰歲少陽司天之政,初之氣;太陽司天之政,初之氣;陽明司天之政,終之氣;太陰司天之政,二之氣,皆病溫。其不應常紀而反常者,不可候之,而隨時變易也。)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全文見五臟。)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治見冬溫。)陽脈洪數,陰脈實大者,遇溫熱變為溫毒。(論見大法。治見發 。《活人》云︰初春發 、咳嗽,為溫毒。)發汗不解,身灼熱,為風溫。其証脈浮汗出,身重多眠。蓋其病不獨見於春間,故另立風溫門。

尺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全文見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凡治溫病,可刺五十九穴。成注云︰所謂五十九穴者,刺兩手內外側各三,凡十二,五指間各一,凡八,足亦如之。頭入髮際一寸傍三分各三,凡六,巔上一,囟會一,髮際一,廉泉一,風池二,天柱二。

(《內經》云︰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若氣口人迎皆靜者,勿刺也。人迎,謂結喉動脈也。)王太仆注《素問》五十九刺云︰刺頭上五行。五行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謂頭中行上星、囟會、前頂、百會、後頂五穴,頭第二行兩傍五處、承光、通天、絡 、玉枕十穴,第三行兩傍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十穴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街、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

雲門、 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五臟俞傍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謂背第五行兩傍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室十穴也。)

溫病續法

〔《活》〕夏至前發熱惡寒,頭疼身體痛,其脈浮緊者,溫病也。春月傷寒,謂之溫病。冬傷於寒,輕者夏至以前發為溫病,蓋因春溫暖之氣而發也。治溫病與冬月傷寒、夏月熱病不同,蓋熱輕故也,升麻解肌湯最良。熱多者,小柴胡湯主之。不渴,外有微熱者,小柴胡加桂枝。嗽者,小柴胡加五味子。煩躁發渴,脈實,大便秘澀者,大柴胡湯微利之,虛煩,用竹葉湯次第服之。

仲景謂溫病壯熱不惡寒,《活人》謂溫病發熱惡寒,各不同,當以仲景為正。

升麻解肌湯 治傷寒溫病天行頭痛壯熱。

葛根(一兩) 黃芩 芍藥(各半兩) 甘草(炙) 桂心(各一分) 麻黃(三分,去節,湯泡)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棗子一枚,煮八分,日三服。三四日不解,脈浮者,宜重服取汗。脈沉實者,宜下之。

〔雲〕傷寒汗下不愈而過經,其証尚在而不除者,亦溫病也。經曰︰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隨其經所在而取之。如太陽症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浮者,太陽溫病也。如身熱目疼,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脈俱長者,陽明溫病也。如胸脅痛,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脈俱弦者,少陽溫病也。如腹滿嗌乾,診得尺寸脈俱沉細,過經不愈者,太陰溫病也。如口燥舌乾而渴,診得尺寸俱沉,過經不愈者,少陰溫病也。

如煩滿囊縮,診得尺寸俱微緩,過經不愈者,厥陰溫病也。是故隨其經而取之,隨其症而治之。如發斑乃溫毒也。

夏為暑病

太陽中 者,發熱惡寒,身重而頭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洒洒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太陽中熱 者,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活人》云︰夏月自汗惡寒,身熱而渴,面垢,手足冷,脈微無力者,中暑也,白虎湯主之。)太陽中 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由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湯主之。

一物瓜蒂湯 用瓜蒂二十七個,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渣頓服。

上瓜蒂湯,後賢罕用,蓋其劑緩故也。若果疼痛不退者,亦宜用之。

暑病續法

〔《活》〕中暑與熱病,外証相似。但熱病者脈盛,中暑者脈虛,以此別之。《甲乙經》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蓋寒傷形而不傷氣,所以脈盛;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又有濕溫與中暑同,但身涼不渴為異耳。

〔丹〕暑熱病,用黃連香薷飲。挾痰者,加半夏;挾虛者,加參、 。或用清暑益氣湯。

〔《活》〕夏月發熱惡寒,頭疼,身體肢節痛重,其脈洪盛者,熱病也。冬傷於寒,因暑氣而發為熱病,治熱病與傷寒同。有汗宜桂枝湯,無汗宜麻黃湯。如煩躁者,宜大青龍湯。然夏月藥性須帶涼,不可大溫,桂枝、麻黃、大青龍,須用加減。夏至前,桂枝加黃芩半兩。夏至後,桂枝、麻黃、大青龍加知母一兩,石膏二兩,或加升麻半兩。蓋桂枝、麻黃湯性熱,及暖處非西北之比,夏月服之,必有發黃、斑出之失。熱病三日外,與前湯不瘥,脈勢仍數,邪氣猶在經絡,未入臟腑者,桂枝石膏湯主之。此方夏至後,代桂枝証用。若加麻黃半兩,可代麻黃、青龍証用也。若三月至夏,為晚發傷寒,梔子升麻湯亦可選用之。

桂枝石膏湯 治法見前論。有汗脈緩為桂枝証,無汗脈緊為麻黃、青龍証。

桂枝(半兩,去皮)石膏(一兩,碎)黃芩(半兩)甘草(炙,一兩)梔子(三錢)白芍藥 升麻 干葛 生薑(以上各三分)
上 咀,每服五錢半,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渣,食頃再服。若得汗,即停後服。

梔子升麻湯 治晚發傷寒,三月至夏為晚發。

生地(半斤,切碎) 梔子(十個) 升麻(一兩半) 柴胡 石膏(各二兩半)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頓服。病不解,更作。

〔垣〕靜而得之為中暑,中暑者陰証,當發散也。或避暑熱,納涼於深堂大廈,得之者曰中暑。其病必頭痛惡寒,身形俱急,肢節疼痛而煩心,肌膚大熱無汗,為房室之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世多以大順散主之是也。(海藏云︰靜而傷暑,惡寒脈沉細,靜而濕勝傷形者,白虎加蒼朮湯主之。大順散,見《局方》,甘草一錢半,乾薑、杏仁、肉桂各一錢是也。)動而得之為中熱,中熱者陽証,為熱傷原氣,非形體受病也。若行人或農夫,於日中勞役得之者,名曰中熱,其病必苦頭疼,發躁熱,惡熱,捫之肌膚大熱,必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乃為天熱,外傷肺氣,蒼朮白虎湯主之。(海藏云︰動而傷暑,身熱、脈洪大,動而火勝傷氣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活》〕中暑背寒面垢,手足微冷,煩渴口燥,倦怠,四肢不痛重,其脈微弱,按之無力,白虎湯主之。(方見發熱。)
〔《本》〕有人頭痛身熱,心煩燥渴,診其脈大而虛。予授以白虎湯,數服愈。仲景云︰脈虛身熱,得之傷暑。又云︰其脈弦細芤遲,何也?《素問》曰︰寒傷形,熱傷氣。蓋傷氣不傷形,則氣消而脈虛弱,所謂弦細芤遲者,皆虛脈也。仲景以弦為陰,朱、龐亦云中暑脈微弱,則虛可知。

〔海〕脈虛身熱,自汗惡寒者,中暑也,白虎加桂湯主之。(方見瘧。)
〔《活》〕酒蒸黃連丸 治暑毒深伏,累取不瘥,無藥可治,伏暑發渴者。

黃連(四兩,以無灰酒浸蒸,乾)
上為末,糊丸,熟水下三十丸。胸膈涼、不渴為驗。

橘皮湯 治中暑痰逆惡寒。

橘皮(二兩,去白) 生薑(一兩) 棗子(五枚,去核) 甘草(炙,半兩) 人參(一錢)竹茹(半升)上分五服,每服水一盞二分,煮取八分,去渣熱服。

竹葉石膏湯 治中暑不惡寒。(方見勞複。)五苓散 治中暑,頭痛,惡心,煩躁,心下不快。(方見渴。)
〔海〕若先飲冷,後傷暑者,五苓散主之。此必心下痞,生薑湯調服佳。或四君子湯調中,亦可。中和後,或小便不利,或莖中痛,宜服下方。

蒲黃(三錢) 滑石(五錢) 生甘草(一錢)中,脈弦細芤遲,黃耆湯 主之。

人參 黃耆 白朮 甘草 茯苓 芍藥(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生薑三片,煎至六分,去渣溫服。

〔丹〕徐三官,六月間發熱,大汗惡寒,戰栗不自禁持,且煩渴。予曰︰此暑病。脈之皆虛微細弱而數。

其人好賭,致勞而虛。遂以人參、竹葉作湯,調辰砂四苓散,八帖而安。

〔雲〕口開前板齒乾燥者,牙乃骨之精,今燥者骨熱也,針藥不能治,當灸大椎穴。

〔《活》〕濕溫者,兩脛逆冷,胸腹滿,多汗,頭痛妄言。其人常傷於濕,因而中暑,濕熱相搏,則發濕溫。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治在太陽,不可發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色變,名曰重。如此死者,醫殺之耳。白虎加蒼朮湯主之。

〔《本》癸丑年,故人王彥龍作毗陵倉官。季夏時病胸項多汗,兩足逆冷,譫語。醫者不曉,雜進藥已經旬日。予診之,其脈關前濡,關後數。予曰︰當作濕溫治之。蓋先受暑,後受濕,暑濕相搏,是名濕溫。

先以白虎加人參湯,次白虎加蒼朮湯,頭痛漸退,足漸溫,汗漸止,三日愈。此名賊邪,誤用藥,有死之理。

有人難曰︰何名賊邪?予曰︰《難經》云五邪,有實邪、虛邪、正邪、微邪、賊邪。從後來者為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者為正邪。又曰︰假令心病,中暑為正邪,中濕得之為賊邪。今心先受暑,而濕邪勝之,水克火,從所不勝,斯謂之賊邪,五邪之中最逆也。《難經》曰︰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濡弱見於陽部,濕氣搏暑也;小急見於陰部,暑氣蒸濕也。故經曰暑濕相搏,名曰濕溫,是謂賊邪也。不特此也,予素有停飲之疾,每至暑月兩足汗 未嘗乾,每服此藥二三盞即愈。

〔海〕濕溫汗少者,白虎加蒼朮;汗多者,白虎加桂枝。(白虎加桂枝方見瘧。)
〔孫〕保慶門外有酒家姓薑者,善歌唱,孫愛之。忽數日不見,使人問之,則曰病久,將命絕。孫診之,遍身皆潤,兩足冷至膝下,腹滿,不省人事,六脈皆小弱而急。問其所服藥,取而視之,皆陰病藥也。孫曰︰此非受病重,藥能重病耳。遂用五苓散、白虎湯十餘帖,病少蘇,再服全愈。薑氏既安,詣孫謝,因請問曰︰某得病劇,蒙尚藥一治而蘇,願聞治法。孫曰︰汝病傷暑也,始則陽微,厥而脈小無力。眾醫謂陰病,遂用陰藥,其病愈厥。予用五苓散,大利小便,則腹減;白虎解利邪熱,則病愈。凡陰病脛冷,則臂亦冷,汝今脛冷臂不冷,則非下厥上行,所以知是陽微厥也。

〔《保》〕立夏之後,至立秋、處暑之間傷寒者,身多微涼,自汗,四肢沉重,謂之濕溫,蒼朮石膏湯 主之。(即白虎加蒼朮湯是也。)蒼朮(半兩) 石膏(三錢) 知母(二錢半) 甘草(一錢)
上 咀,水一盞,煎至一半,溫服。謂內有濕也,多不欲飲水。如身熱、脈洪、無汗、多渴者,熱在上焦,積於胸中,宜桔梗散。(此非濕溫証,乃熱病也。)
桔梗散 薄荷 黃芩 甘草 梔子(各一錢) 桔梗(三錢) 連翹(二錢)上銼,每服五錢,水煮加竹葉。如大便澀,加大黃半兩。

〔海〕消暑丹 半夏(一斤) 茯苓(半斤) 生甘草(半斤)上以醋五升,煮半夏,盡醋熬乾,薑汁作糊,無見生水為丸,每服五十丸,熟水咽下。精意修治,用之極效。中暑為患,藥下即蘇。傷暑發熱頭痛,服之尤妙。夏月常服,止渴,利小便,雖飲水多,亦不為害。應是暑藥,皆不及此。若痰飲停節,並用生薑湯下。入夏之後,不可缺此。

又方,消暑丸 治頭疼,惡心煩躁,消渴,霍亂。

綠豆粉(四兩) 石膏(四兩) 白礬(枯) 硫黃(各一兩)水浸蒸餅為丸彈子大,辰砂為衣。用薑汁醋點,新汲水化開服之。

〔丹〕暑風挾痰挾火實,可用吐法。

玉龍丸 治一切暑毒伏暑,腹脹疼痛,神效。

硫黃 硝石 滑石 明礬(各一兩)用無根水調丸。

秋為瘧

夏傷於暑,秋必病瘧。(治法見瘧門。)
〔《脈》〕陰陽俱盛,重於陰者,變為溫瘧。

一歲長幼症狀相似為溫疫

春應暖反寒,夏應熱反涼,秋應涼反熱,冬應寒反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為時行瘟疫病也。(論見傷寒。)

溫疫續法

〔《活》〕一歲之中,病無長幼率相似,此則時行之氣,俗謂之天行是也。老君神明散、務成子螢火丸、聖散子敗毒散,不拘日數淺深吐下,隨症施行。所以聖散子不問陰陽表裡也。

老君神明散 治瘟疫。

白朮(一錢) 桔梗(一分) 細辛(一兩) 附子(一兩,炮去黑皮) 烏頭(四兩,炮去皮尖)上五味,為粗末,縫絹袋盛帶之,居閭裡皆無病。若有疫癘者,溫酒服方寸匕,覆取汗,得吐則瘥。若經三四日,抄三寸匕,以水一碗,煮令大沸,分三服。

聖散子 蘇內翰序,全文見《活人書》,時毒流行,用聖散子者,一切不問陰陽之感,連服取瘥,不可與傷寒比也。若疾疫之行,平旦輒煮一釜,不問老幼良賤,各一大盞,即時氣不入。

草豆蔻(十個,麵裹,煨,去皮) 豬苓(去皮) 石菖蒲 茯苓 良薑 獨活(去蘆) 附子(炮製,去皮臍) 麻黃(去根) 濃朴(去皮,薑製) 本 芍藥 枳殼(炒,去穰) 柴胡 澤瀉 細辛防風(去蘆) 白朮 藿香 半夏 吳茱萸(湯洗) 蒼朮 甘草(各半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煮取八分,去渣熱服,餘渣再煎,空心服之。

上二方治疫,雖不分陰陽,然亦寒多、表多者宜之。

〔丹〕眾人病一般者,是謂天行時疫,有宜補宜散宜降方。

大黃 黃芩 黃連 人參 桔梗 防風 人中黃 滑石 香附 蒼朮上曲糊為丸,每服五七十丸,分氣、血、痰,作湯使送下。氣虛者,四君子湯送下。血虛者,四物湯送下。

痰多者,二陳湯送下。熱甚者,用童便和前藥同送下。

〔《本》〕糞清,臘月截淡竹,去青皮,浸滲取汁。治天行、熱狂、熱疾、中毒,並惡瘡、蕈毒。取汁浸皂角、甘蔗,治天行熱疾。

〔丹〕解一切災病。用粉草五兩,細切,微炒,量病患吃得多少酒,取無灰酒一處研,去渣溫服。須臾大瀉,毒亦隨出,雖十分渴,亦不可飲水,飲水難救。

上三方,熱多、裡多者宜之。

〔潔〕雄黃丸 治疫,不相染。

雄黃(一兩,研) 赤小豆(炒熟) 丹參 鬼箭羽(各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溫水下五丸,可與病同床共衣,亦不相染矣。

〔《活》〕務成子螢火丸 主辟疫疾,惡氣,百鬼、虎、野狼、蛇、虺、蜂、蠆諸毒,五兵白刃,盜賊凶害皆辟之。

螢火 鬼箭羽(去皮) 蒺藜(各一兩) 雄黃 雌黃(各二兩) 礬石(一兩,燒汁盡) 羚羊角 鍛灶灰鐵錘柄(入鍛處燒焦,用一分半)上九味,搗為散,以雞子黃,並雄雞冠一具,和之如杏仁大。作三角縫囊,盛五丸,帶左臂上,仍可掛於戶上。

春應暖而清氣折之,則實邪在肝,升麻解肌湯主之。(方見溫病。)夏應暑而寒氣折之,則實邪在心,調中湯、射干湯、半夏桂枝甘草湯選用之。

調中湯 治夏月初秋忽有暴寒折於盛熱,結於四肢,則壯熱頭痛,寒傷於胃則下利,或血、或水、或赤,壯熱暈悶,脈數,宜下之。

大黃(去皮,三分) 黃芩 芍藥 葛根 桔梗 茯苓(去皮) 本(擇真者,無則川芎代之) 白朮甘草(炙。以上各半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煮取一盞,移時再服之。得快利便止,小兒減與服。(虛冷,不壯熱,但下利,或霍亂者,不宜服此。)射干湯(方見啞。) 半夏桂枝甘草湯(方見咽痛。)秋應涼而反大熱,抑之則實邪在肺,白虎加蒼朮湯、茵陳汁調五苓散。(白虎蒼朮湯見暑,五苓散見渴。)
〔丹〕冬溫為病,非其時而有其氣者,冬時嚴寒,君子當閉藏而反發泄於外,專用補藥帶表藥。

x人中黃方 以竹筒兩頭留節,一節中作一竅,內甘草於中,仍以竹木釘塞其竅,置大糞缸內浸一月,取出晒乾,用治瘟毒。(用此藥一味,入補藥帶表,同煎服之。)
〔《活》〕冬應寒而反大溫,抑之則實邪在腎,宜葳蕤湯。(方見風濕。)

多眠多汗脈浮為風溫

陽脈浮滑,陰脈濡弱,更遇於風,變為風溫。(論見大法。)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禁,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瘲 。若火熏之,一逆而引日,再逆促命期。(經云︰傷寒發汗已,則身涼。若發汗已,身灼熱者,非傷寒,乃風溫也。)

風溫續法

〔《活》〕風溫者,脈尺寸俱浮,頭疼身熱,常自汗出,體重,其息必喘,四肢不收,嘿嘿但欲眠,治在少陰、厥陰。不可發汗,發即譫言獨語,內煩躁不得臥。若驚癇,目亂無精,如此死者,醫殺之耳。

風溫忌發汗,宜葳蕤湯。身灼熱者,知母干葛湯。如渴甚者,栝蔞根湯。脈沉,身重,汗出者,漢防己湯。

葳蕤湯 治風溫,兼療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發熱,頭眩痛,喉咽乾,舌強,胸內疼痞,腰背強。

葛根(半兩) 葳蕤(三分) 石膏(一兩,杵碎) 白芷(半兩) 麻黃(用沸湯泡,半兩)羌活(去蘆,一兩) 川芎(三錢) 甘草(炙,半兩) 杏仁(去皮、尖,雙仁者半兩) 青木香(一錢)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半鐘,日三四服。

知母干葛湯 治風溫,身體灼熱甚者。

知母(三錢) 葛根(八錢) 石膏(六錢) 甘草 黃芩 木香 升麻(各一錢) 葳蕤(三錢)南星(二錢,生) 人參 川芎(各一錢) 麻黃(去節) 防風 杏仁 羌活(各二錢)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鐘,去渣服。

防己湯 治風溫,脈浮、身重、汗出。(一方無人參)防己(四錢) 甘草 黃耆(各一兩) 生薑(二兩) 白朮(三兩) 人參(一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煮取一中盞,去渣,飲訖,仍坐被中,汗出如蟲行,或被臥取汗出。

(許學士云︰風溫誤汗,用防己黃耆湯救之。)
〔海〕治風溫。《活人》本方葳蕤湯,以有麻黃不敢用,宜白朮湯主之。(方見前太陽病發熱續法。)若頭眩汗出,筋惕肉 者,加牡蠣。若腰背強硬者,加羌活。若舌乾發渴者,加人參。若身灼熱甚者,加知母。若身體重多汗者,加黃耆。若內傷冷者,不加。

一身盡痛為濕

痛而發黃為中濕,痛不得轉側為風濕。《活人》又以身痛脈沉為中濕,脈浮為風濕,亦通。治法見太陽病體痛門。

身反張為

有汗為柔,無汗為剛 。(治法見柔 門。)

婦人傷寒

熱入血室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東垣云︰妄見妄聞,夜夢亡人,皆肝木火盛而為邪也,刺期門。與此義同。)許學士云︰有婦人患熱入血室証,醫者不識,用補血調氣藥,延養數日,遂成血結胸。或勸用前藥。予曰︰小柴胡已遲,不可行也。無已,則有一焉,刺期門穴斯可矣。予不能針,請善針者治之,如言而愈。或問曰︰熱入血室,何謂而成結胸也?予曰︰邪氣傳入經絡,與正氣相搏,上下流行,或遇經水適來適斷,邪氣乘虛而入血室,血為邪迫,上入肝經,肝受邪則譫語而見鬼,複入膻中,則血結於胸也。何以言之?婦人平居,水當養於木,血當善於肝。方未受孕,則下行之以為月水;既妊,則中蓄之以養胎;及已產,則上壅之以為乳,皆此血也。今邪氣蓄血,並歸肝經,聚於膻中,結於乳下,故手觸之則痛,非湯劑可及,故當刺期門也。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夜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活人》云︰小柴胡和之。犯胃氣謂下之,犯上二焦謂發汗也。)
〔《衍》〕有一婦人,溫病已十二日,診之,其脈六七至而澀,寸稍大,尺稍小,發寒熱,頰赤口乾,不了了,耳聾。問之,病數日經水乃行,此屬少陽熱入血室也。若治不對病,則必死。乃按其証與小柴胡湯,服之二日,又與小柴胡湯加桂、乾薑一日,寒熱遂止。又云︰我臍下急痛。又與抵當丸微利,臍下痛痊,身漸涼,脈漸勻,尚不了了。仍複與小柴胡湯。次日又云︰我但胸中熱躁,口鼻乾。又少與調胃承氣湯,不得利。次日又云︰心下痛。又與大陷胸丸半服,利三行。次日,虛煩不樂,時亦有所見,時複狂言。雖知其尚有燥屎,以其極虛,不敢攻之。遂與竹葉湯,去其煩熱。其夜大便自通,至曉兩次,中有燥屎數枚,而狂言虛煩盡解。但咳嗽唾,此肺虛也,恐乘虛而成肺痿。遂與小柴胡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乾薑、五味子湯。一日咳減,二日而病悉愈。以上皆用張仲景方。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熱入血室續法

〔雲〕婦人傷寒中風,治法與男子無異,惟熱入血室、妊娠傷寒則不同也。宜以四物安養胎血,佐以汗下之藥治之。

婦人傷寒中風,自汗頭痛,項背強,發熱惡寒,脈浮而緩。恐熱入血室,故倍加芍藥,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一兩半) 赤芍藥(三兩半) 生薑(一兩半) 大棗(六枚)上銼細,每服五錢,水煎。

婦人傷寒,脈浮而緊,頭痛身熱,惡寒無汗,發汗後恐熱入血室,宜麻黃加生地黃湯

麻黃(二兩半) 桂枝(一兩半) 甘草(半兩) 生地黃(一兩) 杏仁(二十五個,去皮尖)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

〔《活》〕婦人傷寒,經脈方來初斷,寒熱如瘧,狂言見鬼,宜用乾薑柴胡湯

柴胡(四兩) 栝蔞根 桂枝(一兩半) 牡蠣(一兩) 乾薑 甘草(炙,各一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初服微煩,再服汗出而愈。

〔羅〕小柴胡加地黃湯 治婦人室女傷寒發熱,經水適來適斷,晝日明了,夜則譫語,如見鬼神。亦治產後惡露方來,忽間斷欲死。

柴胡(一兩二錢半) 人參 黃芩 甘草(炙) 半夏(湯洗,七次) 生地(各七錢)
上為粗末,生薑三片,棗二枚,同煎。

〔雲〕婦人傷寒,身熱,脈長而弦,屬陽明、少陽。往來寒熱,夜躁晝寧,如見鬼狀,經水適斷,熱入血室。不實滿者,小柴胡加牡丹皮主之,大實滿者,桃仁承氣主之。

小柴胡加牡丹皮湯 柴胡(二兩) 黃芩(七錢半) 人參(二兩) 半夏(六錢) 大棗(三枚) 甘草 生薑(各七錢半)牡丹皮(二兩)上銼細,每服一兩,生薑同煎。

桃仁承氣湯(方見蓄血。)婦人傷寒,頭痛脈浮,醫反下之,邪氣乘虛而傳於裡,經水閉而不行,心下結硬,口燥舌乾,寒熱往來,狂言如見鬼狀,脈沉而數者,當下之,宜小柴胡加芒硝大黃湯 主之。

柴胡(二兩) 黃芩(七錢半) 半夏(製,一兩五錢) 甘草(五錢半) 大黃 芒硝(各七錢)大棗(三枚) 生薑(七錢半)上銼,每服一兩,生薑同煎.去渣,下芒硝,再沸,溫服。若脈不沉數,即不可下。

〔《本》〕辛亥中,寓居毗陵,學官王仲禮,其妹病傷寒,發寒熱,遇夜則如鬼物所憑,六七日忽昏塞,涎響如引鋸,牙關緊急,瞑目不知人,病勢極危,召予視之。予曰︰得病之初,曾值月經來否?其家曰︰月經方來,病作而經遂止。一二日發寒熱,晝雖靜,夜則有鬼祟。從昨日涎生,不省人事。予曰︰此熱入血室之証也。仲景云︰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晝則明了,夜則譫語,如見鬼狀,發作有時,此名熱入血室。醫者不曉,以剛劑與之,遂致胸膈不利,涎潮上脘,喘急息高,昏冒不知人事。當先化其痰,後除其熱。予急以一呷散投之。兩時頃,涎下得睡,省人事。次授以小柴胡加地黃湯,三服而熱除,不汗而自解矣。

〔雲〕婦人傷寒表虛,自汗身涼,四肢拘急,脈沉而遲,太陽標病,少陽本病,經水適斷,
桂枝加附紅花湯

桂枝(二兩半) 芍藥 生薑(各一兩半) 甘草(一兩,炙) 附子(炮) 紅花(各五錢)上銼細,各每服一兩,水三盞,煎服。

婦人傷寒,太陽標病,汗解表除,邪熱內攻,熱入血室,經水過多,無滿實者,甘草芍藥湯

甘草 芍藥 生地 川芎(各一兩)
上 咀,每服一兩,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渣,入髮灰五錢,調勻,溫服。不止者,刺隱白。

續增妊娠傷寒

〔潔〕黃耆解肌湯 治婦人妊娠,傷風自汗。

人參 黃耆 當歸 川芎 甘草(炙,五錢) 芍藥(六錢) 加蒼朮、生地亦可。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煎,溫服無時。

〔海〕若妊娠傷寒中風,表虛自汗,頭痛項強,身熱惡寒,脈浮而弱,太陽經病。宜表虛六合湯

四物湯(四兩) 桂枝 地骨皮(各七錢)若妊娠傷寒,頭痛、身熱、無汗,脈緊,太陽經病。宜表實六合湯

四物湯(四兩) 麻黃 細辛(各半兩)若妊娠傷寒,中風濕之氣,肢節煩疼,脈浮而熱,頭痛者,太陽標病也。宜風濕六合湯

四物湯(四兩) 防風 蒼朮(製,各七錢)若妊娠傷寒,下後過經不愈,濕毒發斑如錦紋,宜升麻六合湯

四物湯(四兩) 升麻 連翹(各七錢)若妊娠傷寒,胸脅滿痛而脈弦,少陽症也。宜柴胡六合湯

四物湯(四兩) 柴胡 黃芩(各七錢)若妊娠傷寒,大便硬,小便赤,氣滿而脈沉數,陽明太陽本病也。急下之。宜大黃六合湯

四物湯(四兩) 大黃(五錢) 桃仁(去皮尖,十個,麩炒)若妊娠傷寒,汗下後咳嗽不止者,宜人參六合湯

四物湯(四兩) 人參(五錢) 五味子(五錢)若妊娠傷寒後,虛痞脹滿者,陽明本虛也。宜濃朴六合湯

四物湯(四兩) 濃朴 枳實(麩炒,各五錢)若妊娠傷寒,汗下後不得眠者,宜梔子六合湯

四物湯(四兩) 梔子 黃芩(各五錢)若妊娠傷寒,大渴,蒸蒸而煩,脈長而大者,宜石膏六合湯

四物湯(四兩) 石膏 知母(各五錢)若妊娠傷寒,小便不利,太陽本病。宜茯苓六合湯

四物湯(四兩) 茯苓 澤瀉(各五錢)若妊娠傷寒,太陽本病,小便赤如血狀者,宜琥珀六合湯

四物湯(四兩) 琥珀 茯苓(各五錢)若妊娠傷寒,汗下後血漏不止,胎氣損者,宜膠艾六合湯

四物湯(四兩) 阿膠艾(各五錢。一方加甘草,同上。一方加甘草、乾薑、黃耆)若妊娠傷寒,四肢拘急,身涼微汗,腹中痛,脈沉而遲,少陰病也。宜附子六合湯

四物湯(四兩) 附子(炮,去皮臍) 桂(各五錢)若妊娠傷寒蓄血証,不宜墮胎藥下之,宜四物大黃湯 下之。

四物湯(四兩) 生地 大黃(酒浸,各五錢)婦人妊娠或蓄血,抵當桃仁勿妄施,要教子母俱無損,大黃四物對服之。

〔丹〕施孺人傷風未解,兩足下脛冷,嗽多不吐痰,頭眩。蓋其性急,又當臨月。

黃芩(半錢) 陳皮 白朮(各一錢) 蘇梗(三分) 木通 枳殼(炒,各五分) 麻黃(三分)甘草(炙,二分) 桔梗 蒼朮(各半錢)水煎服,無時。

〔雲〕婦人有孕傷寒,脈浮頭重,腹中切痛,宜桂枝芍藥當歸湯

桂枝 芍藥 當歸(各一兩)上銼細末,服一兩,水煎。

婦人妊娠傷寒,自利腹中痛,食飲不下,脈沉者,太陰病也。宜芍藥湯

芍藥 白朮 甘草 茯苓(各一兩)上如前修服。

〔《活》〕治妊娠傷寒,安胎。宜阿膠散

人參 白茯苓 阿膠(炒) 桑寄生 白朮(各等分)上搗羅為細末,糯米飲調下二錢,日二服。

治妊娠傷寒,安胎。宜白朮散

白朮 黃芩(各等分。新瓦上炒香)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鐘,生薑三片,大棗一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但覺頭疼發熱,便可服,二三服即瘥。惟四肢厥冷,陰症見者,未可服。

治妊娠傷寒,憎寒發熱,當發其汗,宜蔥白湯

蔥白(十莖) 生薑(二兩,切)上銼,水二盞,煎至一盞,連服取汗。

〔海〕蔥白一物湯 用蔥白二把,以水一升,煮熟取汁,令食盡。亦主安胎。若胎死,須臾即出。

治婦人傷寒妊娠服藥例若發熱惡寒,不離桂枝、芍藥。若往來寒熱,不離柴胡、前胡。若大渴者,不離知母、石膏、五味子、麥門冬。若大便泄者,不離桂、附、乾薑、白朮。若大便燥結者,不離大黃、黃芩。若月經適來適斷者,不離小柴胡。若胎不安者,不離人參、阿膠、白朮、黃芩。若發汗者,不離蔥、豉、生薑、麻黃、旋複。若頭痛者,不離石膏、山梔、前胡。若傷暑頭痛者,不離柴胡、甘草、石膏。若滿悶者,不離枳實、陳皮。若胎氣不安者,不離黃芩、麥門冬、人參。若斑發黑者,不離黃芩、梔子、升麻。

〔《大》〕治妊娠時氣,身大熱,令子不落,護胎方

伏龍肝,研令極細末,調塗臍下三寸,乾即易,瘥即止。

又方 井中泥,塗,乾即易之。(二方出《本事》,有效。)又方 浮萍 朴硝 蛤粉 藍根 大黃(微炒)
上為末,水調敷臍上,安胎解熱,極妙。

治妊娠霍亂二方(附少陰吐利門。)治妊娠發斑,變為黑色,宜梔子大青湯

黃芩 升麻 梔子仁(各二兩) 大青 杏仁(各半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細切蔥白三寸,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產後傷寒

產後中風,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乾嘔,汗出雖多,陽旦証耳。可與陽旦湯。(即桂枝湯方。見太陽病。)產後中風,發熱面赤,喘而頭痛,竹葉湯 主之。

竹葉(一把) 葛根(三兩) 防風 桔梗 桂枝 人參 甘草(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
上 咀,每服五錢,棗一枚,薑五片,水一盞半,煎一盞,去渣服。溫覆使汗出。若頭項強,用大附子半錢,煎藥,揚去沫。嘔者,加半夏一錢。

產後傷寒續法

〔丹〕產後發熱惡寒,皆屬血氣虛。左手脈不足,補血;右手脈不足,補氣。惡寒發熱,又腹痛,當去惡血。惡寒發熱,乳汁不通及膨者,無子當消。用麥芽二兩,炒,研細,清湯作四服調下;有子當下,用木通、通草、豬蹄汁,調煎服。

產後才見身熱,不可發表,並一切苦寒藥。必用乾薑治之,大發其熱。輕則用茯苓淡滲其熱。

〔《大》〕凡產後發熱,頭痛身疼,不可便作感冒治之。此等多是血虛,或敗血作梗,宜以平和之劑與服,必效。如玉露散,或四物加北柴胡等分,煎服。若便以小柴胡湯及竹葉石膏之類,竟不救者多矣。

玉露散 治產後乳脈不行,身體壯熱疼痛,頭目昏痛,大便澀滯,悉治之。涼膈壓熱下乳。

人參 茯苓 甘草(各半兩) 苦梗(炒) 川芎 白芷(各一兩) 當歸(一分) 芍藥(三分)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如煩熱甚,大便秘者,加大黃二錢半。

續增小兒傷寒

〔潔〕傷寒表裡攻發有表証惡風惡寒者,當發表。(海藏云︰惡風者,白朮散,惡寒者,神朮湯。)如氣盛能食,不大便,無表証者,可攻裡。春主生,屬木。身溫,當發汗。(海藏云︰神朮湯。)夏主長,屬火。身熱而煩躁,合大發散。(海藏云︰神朮加黃耆湯。)長夏主化,屬土,及居四季同,當調其飲食。(海藏云︰四君子湯。)秋主收,屬金。身涼內溫,合微下。(海藏云︰通膈丸、金花丸。)冬主藏,屬水。身熱而惡寒,是熱在外而寒在內,身寒而惡熱,是熱在內而寒在外。(海藏云︰熱在內者調胃承氣湯,寒在內者調中湯丸。)
〔潔〕凡傷寒,宜依四時,陰陽升降,逆順剛柔而施治法。氣升浮則順發之,氣收藏則下之。有汗,發熱惡風,脈浮緩者,風傷衛,桂枝湯。無汗,發熱惡寒,不當風而自憎寒,脈浮緊者,寒傷榮,麻黃湯。有汗發熱惡風,脈浮緊,無汗發熱惡寒,脈浮緩,謂之榮衛俱傷,青龍桂枝麻黃各半湯。無汗,發熱不惡風寒,脈沉洪者,可下之。更詳認其厥與不厥,量寒熱淺深而治之。有汗,四肢厥,脈沉微者,名陰厥,四逆湯。無汗四肢厥,脈沉微者,名陽厥,大承氣東加膩粉。如四肢不厥,身熱,內外皆陽,不動三焦,宜涼藥三五服下之。

黃芩甘草湯、黃芩白朮湯、黃芩蒼朮湯、黃芩梔子湯、連翹飲子、小柴胡湯、八正散、涼膈散、白虎湯、五黃散。此上中下三焦藥,宜選用之。中暑脈虛,皆惡寒自汗而渴者,白虎湯。身涼脈緊,熱在內者,急下之,口燥咽乾,不大便是也。無汗,身大熱者,可發汗,升麻湯、大青膏、天麻膏。有汗,身大熱者,桂枝湯、惺惺散、解肌湯、小柴胡湯、白朮防風湯可選用之。發汗者,量四時暄暑燥濕風寒,各宜春涼夏寒秋溫冬熱而發之。

〔錢〕傷風貪睡,口中氣熱,呵欠煩悶,當發散,與大青膏。表証也。(潔古補遺云︰小兒外感於風寒,拘急呵欠,煩悶,皮毛澀,口中氣熱者,當發散。秋冬用溫熱藥,春夏用涼寒藥。)
大青膏 天麻(一錢) 白附子(生,一錢半) 蠍尾(去毒,生,半錢) 朱砂(研,一字匕) 青黛(一錢,研)天竺黃(一字匕研) 麝香(一字匕) 烏梢蛇肉(酒浸,焙乾取末,半兩)上同研細,生蜜和成膏,每服半皂子,或一皂子大。月中兒,粳米大,同牛黃膏、薄荷水化一處服之。五歲以上,同甘露散服。

雄黃膏 治傷風溫壯熱引飲。

雄黃(小棗大,研,蘿卜根水並醋一大盞煮盡) 甘草末 川甜硝(各三錢) 寒水石(研細,五錢匕)腦子(一字匕) 朱砂(五分)上研勻,煉蜜成膏,薄荷湯化下半皂子大。

上大青膏,發散貪睡,口氣熱,呵欠煩悶,表症者,蓋為三歲以下小兒,未能言者設也。

〔《活》〕尋常風壅發熱,鼻涕痰嗽煩渴,惺惺散主之,(方見瘧。)
〔海〕傷寒、時氣、風熱,痰壅咳嗽,及氣不和者,四君子加細辛、栝蔞、桔梗各一分,生薑、薄荷煎。或加防風、川芎各一分。內有寒,及遇天寒欲發散者,則去栝蔞,加桔梗。多虛汗,夜啼者,加麥門冬。傷風身熱頭痛氣促者,四君子加川芎、防風等分,細辛、羌活減半,同煎。

〔《活》〕咽喉不利,痰實咳嗽,鼠粘子湯。

〔雲〕人參羌活散 治小兒寒邪,及瘟氣時疫,瘡疹,頭痛體疼,壯熱,多眠不語,潮熱煩渴,痰實咳嗽。

羌活 獨活 柴胡 人參 芎 枳殼(炒) 甘草(炙,各二兩) 前胡 桔梗 天麻(酒浸,炙)地骨皮(各半兩) 白茯苓(去皮,二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薄荷少許,同煎,去渣溫服,不拘時候。

七寶散 治時氣,頭昏體熱,小兒同乳母服,大人亦可。

紫蘇葉 香附(炒,各三兩) 陳皮 甘草(炙) 桔梗 白芷 川芎(各一兩)
上 咀,薑、棗煎服。

〔海〕麻黃黃芩湯 治小兒傷寒無汗,頭痛,身熱惡寒。

麻黃 赤芍 黃芩(半兩) 甘草 桂枝(各二錢半)
上為粗末,水煎服。

升麻黃芩湯 治傷風有汗,頭疼,發熱惡風。

升麻 葛根 黃芩 芍藥(各五錢半) 甘草(一錢半)
上 咀,每服二錢,水煎溫服。

上惺惺散等藥,發散頭痛、發熱、惡風寒表証者,蓋為三歲以上小兒能言者設也。能言,故頭疼、惡風寒可問而知也。前五方通治有汗無汗、惡風惡寒,第五方治無汗惡寒,第六方治有汗惡風。

〔錢〕與大青膏不解散,有下証當下,大黃丸主之。大熱飲水不止而善食者,可微下,餘不可下也。(此裡症也。《潔古補遺》云︰大熱、飲水、能食、不大便,用大黃丸作散子與服之。如清便自調,慎不可妄下,恐外熱逐於內而變結胸,危証多矣。)
大黃丸 治風熱裡實,口中氣熱,大小便秘赤,飲水不止,有下証者,宜服之。

川芎(半兩) 黑牽牛(半兩,半生半熟炒) 大黃(一兩,酒蒸) 甘草(二錢半,炙)
上為細末,稀糊和丸麻子大。二歲每服十丸,溫蜜水下,乳後服。以溏利為度,未利,加丸數。

〔《活》〕頭額痛,身體發熱,大便黃赤,腹中有熱,四順散、連翹飲、三黃丸主之。(四順飲、連翹飲、三黃丸,並見痘門。)身體潮熱,頭目昏痛,心神煩躁,小便赤,大便秘,此熱劇也,洗心散、調胃承氣湯主之。(洗心散,見痘門。)頭額身體溫熱,大便白而酸臭者,胃中有食積,雙聖丸主之。(方見食癖門。)
〔潔〕如身表無大熱,而小便不利,是有濕熱結膀胱,仍用勝濕藥白朮、茯苓之類利小便,則其熱自退。

〔雲〕小兒傷寒,煩熱,小便赤澀,大便褐色,面赤熱者,導赤散。

〔錢〕傷風兼藏︰兼心,則驚悸;兼肺,則悶亂喘息,哽氣,長出氣,嗽;兼腎,則畏明。各隨補母,藏虛見故也。

傷風手足冷,脾臟怯也。當先和脾,後發散。和脾,益黃散;發散,大青膏主之。(此治陰厥有汗,脈沉微者。若陽厥無汗,脈沉滑者,不宜此法,宜大承氣湯而加膩粉。)傷風自利,脾臟虛怯也。當補脾,後發散。補脾,益黃散;發散,大青膏主之。未瘥,調中丸主之。有下証,大黃丸下之,後服溫驚丸。

傷風腹脹,脾臟虛也。當補肺,必不喘,後發散,仍補脾也。去脹,塌氣丸主之;發散,大青膏主之。

傷風吐瀉。(治見吐瀉門。治吐瀉,用益黃散、白朮散;發散,用大青膏。)
〔湯〕治夾驚傷寒,熱極生風,薄荷散

薄荷葉(半兩) 羌活 全蠍 麻黃(去節) 甘草(半分) 天竺黃耆僵蠶 白附子(炮,各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小半盞,煎至三分,加竹瀝少許妙。

〔雲〕小兒表傷寒,則皮膚閉而為熱。盛即生風,欲為驚搐。血氣未實,不能勝邪,故發搐也。大小便依度,口中氣熱,當發之,宜大青膏。

肺盛,複有風冷,則胸滿短氣,氣急,喘嗽,上氣。當先散肺,後發散風冷。散肺,瀉白散;散風,大青膏主之。若止傷寒,則不胸滿。

腎虛則畏明,宜補腎地黃丸。(有表者,間用大青膏發散之。)傷風,下後虛熱,以藥下之太過,胃中虛熱,飲水無力,當生胃中津液,多服白朮散。小兒結熱於內,口乾而渴,身黃體重者,宜白朮散。

〔湯〕傷寒發渴,宜白虎湯。

〔潔〕大熱飲水,能食不大便,用大黃丸作散服之。

上三方,白朮散治虛渴,為下後而食少胃虛者設也;白虎湯、大黃丸治實渴,為未經下而能食不大便者設也。

〔潔〕傷寒咳嗽吐清水,哽氣長出氣,是肺之不足也。合用阿膠散。面白如枯骨者,死不治。身熱咳嗽吐痰者,當用褊銀丸。(方見咳嗽門。)上二方治咳嗽,阿膠散治虛嗽,為哽氣長出氣者設也;褊銀丸治實嗽,為痰盛喘滿者設也。

若有表証惡風寒而嗽者,當用惺惺散、加減四君子湯、鼠粘子湯之類是也。

陰厥、陽厥。(見大法條。)
〔潔〕身大熱,吐逆不止者,茯苓半夏湯。(即小半夏加茯苓湯,方見嘔門。)
〔湯〕傷寒嘔者,枳殼半夏湯

枳殼 半夏(各半兩)上水一碗,薑十片,煎至小半碗。十歲以下作五服。

藿香正氣散 治傷寒發嘔。

藿香葉 濃朴(製) 半夏(製) 甘草(炙) 陳皮 蒼朮(米泔浸淘,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二錢,水半盞,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二分,去渣溫服。

〔潔〕大吐者,當下之,白餅子、珍珠丸、消積丸。(三方俱見癖門)潮熱,有時胸滿短氣,嘔吐者,桃枝丸。(方見小兒積熱門。)上七方,治傷寒嘔吐。前二方治痰飲而吐,中一方治有表而吐,後四方治有裡而吐。其桃枝丸治裡熱而吐,餘二方治表寒而吐也。

〔湯〕傷寒自汗,當補虛和陰陽,小建中湯減桂,加黃耆、人參、地黃。

黃耆(一兩) 白芍(三兩) 甘草 人參 熟地(各半兩)
上 咀,每二錢,水半盞,煎至三分,去渣服。

小兒傷寒形症︰頭痛 體痛 鼻塞或流涕 喉內喘息 兩手脈洪數 頰赤眼澀 身上寒毛起 口鼻出水眼赤黃耆口乾澀 咳嗽 山根青色 噴嚏
〔《活》〕頭目疼痛,而畏人惡寒者,此傷寒証也。

〔雲〕設令小兒卒暴身壯熱惡寒,四肢冷,或耳尻冷,鼻氣熱,為斑疹也,與傷寒表証相似。此胎氣始發,自內之外,若與傷寒表証同治者誤也,當作斑疹治之。

溫病

(溫病者,春月之溫,病而不熱也)
〔田〕春日溫病,未滿三日,先用惺惺散二服。後四五日不解,煩渴嘔,用白朮散。如自汗口燥,用製白虎湯。至六七日,大便燥結,用四順飲子下,心腹大實大滿,牛黃通膈丸下。初覺之時,疑是瘡疹,只用葛根升麻湯解肌。

傷寒拾遺

治中風自汗,用桂枝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湯。此仲景表散之法,百世不易者也。若元氣暴虧者,以參、與桂枝、麻黃等藥表散,此丹溪補仲景之法,亦百世不易者也。至於韓祗和戒桂枝而以中風傷寒通作一法治之者,此當時之權變,非百世之常行也。王海藏云︰仲景用桂枝,當漢之末也,韓祗和戒桂枝,當宋之隆也,時世之異,不可不知。今編祗和之法於篇末,以廣後學之見云。

傷寒拾遺

韓氏和解因時法

傷寒病有可汗者,論中但統言其可汗症及可汗脈。或云脈浮而數,或云脈浮緊,或云脈浮無汗而喘,或云脈浮為在表,今略舉數條,後人但憑其脈之大概,並不分脈浮有陰陽虛盛之理,又不知有可汗不可汗之症,誤投發表藥,則多變成陽毒之患矣。今舉病患有汗惡風、無汗惡寒分二等,及據立春以後,立秋以前,氣候輕重,各立方治之,庶學人易為開悟耳。

病患二三月以前,兩手脈浮數或緩或緊,按之差軟,寸關尺若力齊等,其力不甚大、不甚小者,亦未可便投解表藥,此是見裡証未見表脈也。宜候寸脈力小如關尺,即可投解表藥。大抵治傷寒病,見証不見脈,未可投藥;見脈未見証,雖少投藥亦無害也。凡治雜病,以症為先,脈為後;治傷寒病,以脈為先,証為後。

病患兩手脈浮數而緊,名曰傷寒。若關前寸脈力小,關後尺脈力大,雖不惡風,不自汗出,此乃陰氣已盛,先見於脈也。若不投藥和之,後必惡風及自汗出。若立春以後,至清明以前,宜調脈湯主之。清明以後至芒種以前,宜葛根柴胡湯主之。芒種以後,至立秋以前,宜人參桔梗湯主之。

調脈湯 葛根(一兩) 防風 前胡(去苗,三分) 甘草(炙,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一塊如小指大,劈破,煎至七分,去渣溫服。如寸脈依前力小,加棗三個同煎。

葛根柴胡湯 葛根(一兩半) 柴胡(去蘆,一兩) 芍藥 桔梗 甘草(炙,各三分)
上 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二片,煎至七分,去渣熱服。如寸脈依前力小,加蔥白三寸,同煎服。

人參桔梗湯 人參 桔梗(各三分) 麻黃(去節,一兩) 石膏(三兩) 甘草(炙,三分)上每服二錢,水一盞,荊芥五穗,煎至七分,去渣熱服。如寸脈依前力小,加麻黃二分,去節,同煎服。

病患兩手脈浮數而緩,名曰中風。若寸脈力小,尺脈力大,雖不惡風,不自汗,此乃陰氣已盛,先見於脈,若不投藥和之,後必惡風自汗出。若立春以後,清明以前,宜薄荷湯主之。清明以後,芒種以前,宜防風湯主之。芒種以後,至立秋以前,宜香芎湯主之。

薄荷湯 薄荷(一兩) 葛根(半兩) 人參(二分) 甘草(炙,半兩) 防風(去蘆,一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熱服。如三五服寸脈力尚小,加薄荷二分同煎。

防風湯 防風(去蘆,一兩) 桔梗(三錢) 甘草(半兩,炙) 旋複花(半兩) 濃朴(三分)
上 咀,每服三錢,水二盞,薑一塊,同煎熱服。如三五服寸脈力尚小,加荊芥五七穗同煎。

香芎湯 川芎(一分) 石膏(二兩) 升麻(三兩) 甘草(炙,半兩) 濃朴(製,半兩)
上 咀,每服二錢,水二盞,煎七分,溫服。如三五服後,寸脈力尚小,加細辛二分同煎。

前二段文,將中風、傷寒各立法者何?蓋謂病患始得病三日以前,或因中風脈緩,或因傷寒脈緊,然脈雖先見而症猶未見,尚可以藥解之,故立方耳。

病患兩手脈浮數,或緊緩,寸脈短,反力小於關尺脈者,此名陰盛陽虛也。若自汗出,惡風,是邪氣在表,陰氣有餘也。《素問》云︰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即可投消陰助陽表劑以治之。若立春以後,清明以前,宜六物麻黃湯主之。清明以後,芒種以前,宜七物柴胡湯主之。芒種以後,立秋以前,宜發表湯主之。

六物麻黃湯 麻黃(去節,一兩) 葛根(七錢半) 人參(五錢) 甘草(炙,五錢) 蒼朮(七錢半)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棗二枚,煎七分,熱服。如三五服後汗未止,惡風者,加荊芥三分。三五服後不惡風猶汗者,加丁香皮半兩。(一方又加荊芥七錢。)
七物柴胡湯 柴胡(二兩) 蒼朮 荊芥 麻黃(各一兩) 甘草(炙,七錢)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一塊,棗二枚,同煎七分,熱服。如三五服後汗未止,惡風者,入蔥白三寸。如三五服後汗未止者,加當歸一兩,同煎。

發表湯 麻黃(去節,一兩) 蒼朮(二兩) 人參 當歸(各半兩) 甘草(炙,三分) 丁香皮(三分)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入薑一塊,棗三枚,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如三五服汗未止猶惡風者,加桂枝三分。如汗未止,更加細辛半兩,以汗止為度。

病患脈浮數,或緊,或緩,其脈上出魚際,寸脈大於關尺者,此名陽盛陰虛也。若發冒悶、口燥咽乾者,乃是邪氣在表,陽氣獨有餘也。《素問》曰︰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是也。可投消陽助陰藥以解表。若立春後,至清明以前,宜人參湯主之。清明以後,至芒種以前,宜前胡湯主之。芒種以後,至立秋以前,宜石膏湯主之。

人參湯 人參(半兩) 芍藥(三分) 石膏(二兩) 柴胡 甘草(炙,三分)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一塊,煎七分,熱服。如三五服後熱不解者,入豉三十粒,同煎服。

前胡湯方缺,宜尋祗和方補之。(《傷寒便覽》有 前胡湯方,用石膏一兩,前胡半兩,竹茹、黃芩、知母、山梔、大青各三兩,薑、蔥煎服,疑即是此。)
石膏湯 石膏(三兩) 芍藥(一兩) 升麻(三分) 黃芩(三分) 柴胡(一兩) 甘草(炙,三分)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豆一合,煎八分,熱服。如三五服後熱未解者,加知母一兩;又未解,加大黃一兩。

病患兩手脈浮數或緊或緩,三部俱有力,無汗惡風者,此是陰陽氣俱有餘。《素問》曰︰陰陽有餘,則無汗而寒是也。可用藥平之。若立春以後,至清明以前,宜解肌湯主之。清明以後,至芒種以前,宜芍藥湯主之。

芒種以後,至立秋以前,宜知母湯主之。

解肌湯 石膏(二兩) 麻黃(去節,三分) 甘草(炙) 升麻(各半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入豉半合,煎至八分,去渣熱服。如三五服後猶惡風者,加麻黃半兩,石膏一兩。

芍藥湯 甘草(炙,半兩) 芍藥(一兩) 石膏(三兩) 荊芥穗(一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一塊,煎至七分,去渣熱服。如三五服後猶惡風者,每服加生薑一塊,同煎服。

知母湯 知母 石膏 麻黃 升麻(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薑一塊,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如三五服後猶惡風者,加麻黃半兩,升麻半兩。

前三段文,將中風、傷寒一法治者,因病患始得病,後脈症俱見,若投解劑,必不能愈,故立前方同法治之。

仲景云︰傷寒為病,脈緩者,名中風,脈緊者,名傷寒。今分此二端何也?始因冬,寒毒之氣中人,其內伏之陽,沉潛於骨髓之內,每至春夏發時,或因外傷寒而引內邪出,或因外傷風而引內邪出,及乎內邪既出,而為病一也。古人云立此二端,恐後人疑其緊脈與緩脈治別也。若中風與傷寒脈異何故?仲景無別法治之,此乃後人不究仲景之心也。病患始得病,一二日至五六日,尚有表脈及表症,亦可依脈症投藥。凡投解表及發表藥,每一日可飲三服,病症甚,可至五服外,不可頓服藥也。如症未解,次日依前再投。如症依前未解,可作熱粥投之,粥內加蔥白亦可。如有汗出,勿濃衣蓋覆,恐汗出太過,作亡陽症也。

海藏云︰韓氏《微旨‧可汗》一篇,有和解因時法。言傷寒之脈,頭小尾大,傷風之脈,頭大尾小,李思訓《保命新書》亦分尺寸,與仲景同之,非若前人總言尺寸脈俱浮而緊,尺寸脈俱浮而緩,緊則為傷寒無汗,緩則為傷風自汗。又有傷寒有汗者,傷風無汗者,脈亦互差,與症不同,前人已盡之矣。惟韓、李所言頭小尾大即為傷寒,尾小頭大即為傷風,人病間有脈症未顯於尺寸者,故韓、李述為和解因時法也。又恐後人疑其不與前聖合,遂於本方內又立加減法數條,亦不越前人之意,何其當哉﹗蓋二公者,當宋全盛之時,故又戒麻黃、桂枝不可輕用,改用石膏、升麻、葛根、柴胡之平劑,當時則可,非百代常行之道,時世遷移之法也。可汗一篇,若隨湯液、隨症應見,自有定規,雖明哲不可逾也。

又寸口脈小,飲冷與霧露所傷,同作中焦治。今韓、李雲傷寒寸小者,勿認與飲冷霧露同傷一體也。飲冷霧露所傷,寸口舉按全無,是陰氣在胃不和,陽氣不能升越也。傷寒寸口小者,只於關部下至膀胱本部見之,寸口雖小,只是舉之微小,沉得之有也,非若飲冷舉按全無也。若果寸口舉按全無,即不可解表,只宜溫中,不可不知。

韓氏溫中法

夫傷寒之說,始自黃帝以開其端,至於仲景方陳其條目,自後膚淺之學,莫知其數。立言者只雲病在表可發汗,病在裡可下,或云不可汗、不可下,未嘗有溫中之說。仲景《傷寒例》云︰尺寸俱沉細,太陰受病也;尺寸俱沉,少陰受病也;尺寸俱微緩,厥陰受病也。又辨太陰症云︰太陰病脈浮,可發汗,宜桂枝湯。又手足溫,自利不渴者,宜四逆湯。又腹滿時痛,桂枝加芍藥湯。辨少陰証云︰少陰病始得之,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又少陰病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又少陰病,手足寒,身體痛,骨節疼,脈沉者,附子湯。又厥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又少陰病,脈沉,急溫之,宜四逆湯。今舉仲景論中數條,最是三陰病之良法,於今世用之,尚有未盡証者。愚常校之,自至和初歲迄於今三十餘年,不以歲之太過、不及為則,每至夏至以前,有病傷寒人十中七八,兩手脈俱沉細數,多是胸膈滿悶,或嘔逆,或氣塞,或腸鳴,或腹痛,與仲景三陰病說理同而証不同,因茲不敢妄投仲景三陰藥方。才見脈沉及胸膈滿,便投下藥下之,往往不救。常斟酌仲景理中丸與服之,其病勢輕者,胸中便快;其病勢重者,半日許滿悶依然。或有病患脈沉細遲,投仲景四逆湯溫之,多藥力大熱,後必發煩躁,因校量此形証,今別立方以治之,藥多對証,不可不傳焉。

病患但兩手脈沉細數,或有力,或無力,或關脈短及力小,胸膈塞滿,氣短不能相接者,便可隨脈証投溫中藥以治之。病患兩手脈沉遲,或緊,皆是胃中寒也。若寸脈短及力小於關尺者,此陰盛陽虛也。或胸膈滿悶,腹中脹滿,身體拘急,手足逆冷,急宜溫之。若立春以後至清明以前,宜溫中湯主之。清明以後至芒種以前,宜陳皮湯主之。芒種以後至立秋以前,宜七物理中丸主之。

溫中湯 丁皮(一兩) 乾薑(炮) 白朮 陳皮 丁香(各二錢) 濃朴(一兩,製)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蔥白三寸,荊芥五穗,煎至七分,去渣熱服。如未快,手足尚逆,嘔吐者,加丁香、乾薑各二錢。

陳皮湯 陳皮(一兩) 藿香(三錢) 白朮 葛根(各二錢) 濃朴(一兩,製)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一塊,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如三服未快,手足尚逆,嘔吐不定者,加半夏、丁香、桂枝各半兩,每服加蔥白三寸,煎服。

七物理中丸 白朮(五錢) 乾薑(二錢半) 人參(七錢半) 桔梗(七錢) 干葛(七錢半) 藿香葉(五錢)甘草(二錢,炙)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煎八分,和渣熱服。如三服未快,手足尚逆,嘔者,加半夏、生薑各半兩。

病患兩手脈沉細無力,雖三部脈力停等,亦是陰氣盛也,更不須候寸脈短治之。或胸脅滿悶,身體拘急疼痛,手足逆冷,速宜溫中藥和之。若立春以後至清明以前,宜濃朴丸主之。清明以後至芒種以前,宜白朮湯主之。芒種以後至立秋以前,宜橘皮湯主之。

濃朴丸 當歸(半兩) 丁皮(半兩) 濃朴(一兩,製) 細辛(二錢半) 人參(七錢半) 甘草(半兩,炙) 乾薑(半兩,炮)
上為末,煉蜜為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煎至六分,和渣熱服。三服後脈尚細,及寸脈尚細無力者,每服加蔥白三寸,同煎服。

白朮湯 白朮 半夏 當歸 濃朴(製) 乾薑(炮,各半兩) 丁香(七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一大片,煎至七分,去渣熱服。三五服後,脈未有力,寸脈尚小者,加細辛半兩,每服加蔥白三寸,同煎服。

橘皮湯 橘皮(半兩) 藿香 葛根(各三錢) 半夏 濃朴(製,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如棗大,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三五服後,脈尚小,手足逆冷者,加細辛半兩。

病患胸膈滿悶,時時嘔逆,肢節痛,兩脅下痛,腹中鳴,此是停飲。宜二苓湯

赤茯苓 木豬苓 白朮(各半兩) 滑石(一兩) 通草 白豆蔻(各二錢半) 丁香皮(七錢半) 陳皮(半兩)桂枝(五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熱服。小便未快,加瞿麥七錢半。嘔未止,加半夏半兩。淅淅惡寒甚,每服加蔥白三寸。

灰包熨法

病患服前藥,胸膈不滿悶者,此上焦有陽也。或藥力太過,上焦有熱。腹滿虛鳴,時時疼痛,此是被陽藥消,逐得上焦陰氣並入下焦也,雖是下焦積寒冷,奈上焦陽盛,更難用溫下焦藥也,當用灰包熨之。其法用稻草灰或桑柴灰二三升許,入好醋拌和,乾濕得所,銚內炒,令灰熱,以帛包裹,置臍下熨之。頻先炒灰包,常更換,令常熱,以腹不滿痛為度。初熨時病患不受者,勿聽,但令亟熨之不住可也。如灰包熨後,得下利三兩行,或小便二三升,或微似有汗,此是陰氣外出或下泄也,勿疑之。病輕者,乃得愈,後出餘氣而解。病患三部脈沉,寸脈小於關尺,此為陰盛,當溫中藥以消陰氣,宜濃朴丸。

濃朴丸 人參 白朮 濃朴 陳皮 藿香 當歸 細辛神朮湯,亦同治。陰躁而渴,不可誤用涼藥。若熱藥冷服,內有伏陽則可。若脈已虛,按之全無力,或病患素無食養者,只可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