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羅天益
【八毒赤丸】
治鬼疰病。入國信副使許可道至雄州。請予看脈。予診之。脈中乍大乍小。乍短乍長。此乃血氣不勻。邪氣傷正。本官說在路到邯鄲驛中。夜夢一婦人。著青衣。不見面目。用手去脅下打了一拳。遂一點痛。往來不止。兼之寒熱而不能食,乃鬼擊也。予曰:可服八毒赤丸。本官言嘗讀名醫錄中。見李子豫八毒赤丸。為殺鬼杖。予遂與藥三粒。臨臥服。明旦下清水二斗。立效。又進白海青陳慶玉第三子。因晝臥於水仙廟中。夢得一餅食之。心懷憂思。心腹痞滿。飯食減少。約一載有餘。漸漸瘦弱。腹脹如蠱。屢易醫藥及師巫禱之。皆不效。又不得安臥。召予治之。予診之。問其病始末。因思之。此疾既非外感風寒。又非內傷生冷。將何據而醫。予思李子豫八毒赤丸。頗有相當。遂合與五七丸服之。下清黃涎斗餘。漸漸氣調。而以別藥理之。數月良愈。不二年身體壯實如故,故因錄之。此藥可謂如神。合時宜齋戒沐浴。淨室。志心修合。
雄黃 礬石 朱砂 附子(炮)藜蘆 牡丹皮 巴豆(各一兩) 蜈蚣(一條)
上八味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七丸。冷水送下。無時。
【蟬花散】
治夏月犬傷。及諸般損傷。蛆蟲極盛。臭惡不可近者。晉州吳權府佃客。五月間收麥。用騾車搬載。一小 引頭。被一騾跑倒。又咬破三兩處。痛楚不可忍。五七日膿水臭惡難近。又兼蛆蠅極盛。藥不能救。無如之何。臥於大門外車房中。一化飯道人見之云:我有一方。用之多效。我傳與汝。修合既得。方合服之。蛆皆化為水而出。蠅亦不敢近。又以寒水石為末敷之。旬日良愈。眾以為神,故錄之。
蟬蛻 青黛(各半兩) 華陰細辛(二錢半) 蛇蛻皮(一兩。用燒存性)
上為末和勻,每服三錢。酒調下,如驢、馬、牛畜損傷成瘡用酒灌之,如犬傷用酵子和與吃。蛆皆化為水。蠅不敢再落。又以生寒水石末乾摻上。
【定風散】
治風狗咬破。先口含漿水洗淨。用綿子 乾貼藥。更不再發。無膿。大有神效。凡惡犬傷人。咬破,或一年、二年、三年、四五年至七八年。被犬傷咬破處,或發疼痛,或先發憎寒,或甚至發風。遍身搐搦。數日不食而死。十死八九。余親見死者數人。此藥但凡犬傷咬破。無有不愈。(申顯卿傳)
防風(去蘆) 天南星(生用。各等分)
上為細末。干上藥。更不再發。無膿。不可具述。治食諸魚骨鯁久而不出,以皂角末少許。吹入鼻中。得嚏鯁出。多效。
【烏白散】
治蠍螫痛不可忍。
烏魚骨(一兩) 白礬(二錢)
上同為極細末。不以多少。搐鼻,如在右者左鼻孔內搐之。在左者右鼻搐之。
【雄黃消毒膏】
治蠍螫痛不可忍。
礬(一兩。生) 雄黃 信(各半兩) 巴豆(三錢)黃蠟(半兩)
上為末。熔開蠟。入藥末在內。攪勻為鋌子,如棗子大。每用時。將鋌子於熱焰上炙開。滴於患處,其痛立止。
【聖核子】
治蛇咬蠍螫。大有神效。五月五日。不聞雞犬。及孝子婦人見之。修合。
雄黃(三錢) 信(一錢) 皂角子(四十九個) 巴豆(四十九個)耳塞(少許) 麝香(少許)
上為末。入在合子內封之。用時針挑出。上病處。
【複生散】
治卒病死、壓死、溺死、一切橫死。但心頭溫者。救之。
半夏(不以多少)
上一味為細末。心頭溫者。用一字許吹入鼻中。立活。良法。
【衣香方】
茅香(銼。蜜炒) 零陵香(各二兩) 香百芷 甘松(去土,各一兩)檀香(五錢) 三賴(七錢。麵裹煨)
上件為粗末。入麝香少許和勻,以絹囊盛之。
【八白散】
治勞汗當風寒薄。為 郁乃痤及 點之類。
白丁香 白芨 白僵蠶 白牽牛 杜蒺藜 新升麻(肉白者佳,各三兩) 三賴子 白蘞 白芷(各二兩) 白附子 白茯苓(各半兩)
上為末。至夜津調塗面。明旦,以瑩肌如玉散洗之。
【瑩肌如玉散】
治 點粉刺之類,並去垢膩。潤澤肌膚。
楮實(五兩) 白芨(肥者。一兩) 升麻(內白者。半斤) 甘松(七錢)白丁香 連皮砂仁(各半兩) 糯米(一升二合。末) 三賴子(三錢)綠豆(五兩。另用絹羅子羅。一本用一升) 皂角(三斤。水濕燒。干。再入水中再燒乾。去弦皮子。可得二斤半。為末。另用紗羅子羅)
上七味為末。入糯米、綠豆、皂角末。一處攪勻。用之神效。
【面油摩風膏】
麻黃(三錢) 升麻(白者) 防風 白蘞(各二錢)羌活 白芨(各一錢)
上六味。入檀香、當歸身各一錢。用小油半斤。銀石器內。用綿子同包定。入油中熬之得所。澄淨,去渣。入黃蠟一兩。麝香少許。熬烊為度。
【乾洗頭藥方】
甘松 川芎 百藥煎 薄荷 白芷 五倍子 藿香 茅香 草烏頭(各等分)
上為末。不以多少。乾洗頭髮。
【出油龍粉散】
龍骨 烏魚骨 定粉 滑石(各一兩) 風化鍛石(四兩)
上搗為末,如冬月用,以熱磚上爆,或炕上。夏月用日頭炙。只用風化鍛石一味亦得。曾試有驗。
【出油白粉散】
白石脂為末。有油處摻定。用紙隔熨斗熨之。顏色衣服。亦不改色。
【取字法】
砂 瓦粉 白龍骨 木賊 密陀僧 白石脂 桑柴灰(各等分) 信(少許)。
上為細末。先濕字。後摻藥末,以熨斗熨之。干隨落。
癸丑歲。與竇子聲先生隨駕在瓜忽都田地裡住冬。與先生講論。因視見流注指要賦及補瀉法。用之多效。今錄於此,使先生之道不泯云:雲流注指要賦題辭。望聞問切。惟明得病之源。補瀉迎隨。揭示用針之要。予於是學。始迄於今。雖常覃思以研精。竟未鉤玄而賾隱。俄經傳之暇日。承外舅之訓言。云及世紛。孰非兵擾,其人也神無依而心無定,或病之精必奪而氣必衰。兼萬國因亂而隔殊。醫物絕商而那得。設方有效。歷市無求。不若砭功。立排疾勢,乃以受教。遂敏求師。前後謹十七年。曉會無一二輩。後避屯於蔡邑。方獲訣於李君。斯人以針道救疾也。除疼痛於目前。愈瘵疾於指下。信所謂伏如 弩。應若發機。萬舉萬全。百發百中者也。加以好生之念。素無竊利之心。嘗謂予曰:天寶不泄於非人。聖道須傳於賢者。仆不自揆。遂伸有求之懇。獲垂無客之誠。授穴之秘者四十有三。療疾而弗瘳者萬千無一。遂銘諸心而著之髓。務極其困而扶其危。而後除疼痛迅若手拈。破結聚渙,如冰釋。夫針也者果神矣哉。然念茲穴俞而或忘。借其聲律則易記。輒裁入韻。賦就一篇。詎敢匿於己私。庶共傳於同志。壬辰重九前二日謹題。
必欲治病。莫如用針。巧運神機之妙。工開聖理之深。外取砭針。能蠲邪而扶正。中含水火,善回陽而倒陰。原夫絡別支殊。經交錯綜,或溝池溪谷之歧異,或山海邱陵而隙共。斯流派以難揆。在條綱而有統。理繁而味。縱補瀉以何功。法捷而明。自迎隨而得用。且如行步難移。太沖最奇。(太沖肝經。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一寸五分動脈中)人中除脊膂之強痛。(人中督脈。一名水溝。在鼻柱下)神門去心性之呆痴。(神門心經。一名銳中一名中都。在掌後銳骨端陷中。)風傷項急。便求於風府(風府督脈。入項髮際一寸。腦戶後一寸五分。項大筋宛宛中)頭暈目眩。要覓於風池。(風池膽經。在顳 後髮際陷中)耳閉須聽會而治也。(聽會膽經。在耳前陷中。開口有孔)眼疼必合谷以推之。(合谷大腸經一名虎口。在大指次指骨間)胸結身黃。取涌泉而即可。(涌泉腎經。一名地沖。在足心陷中。屈足蜷指宛宛中)腦昏目赤。瀉攢竹以偏宜。(攢竹膀胱經。在眉頭陷中)若兩肘之拘攣。仗曲池而平掃。(曲池大腸經。在肘外輔骨屈肘兩骨之中)四肢之懈惰。憑照海以消除。(照海腎經。在足內踝下。陰蹺所主)牙齒痛呂細堪治。(呂細膀胱經。一名太溪) 頸項強承漿可保。(承漿任脈在下唇下陷中)太白宣通於氣沖。(太白脾經。在足內側核骨下陷中。治腹脹滿)陰陵開通於水道。(陰陵泉脾經。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治小便不利)腹 而脹。奪內庭兮休遲。(內庭胃經。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筋轉而疼瀉承山而在早。(承山膀胱經。在兌 腸中分肉間陷中)大抵腳腕痛、昆侖解愈。昆侖膀胱。經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中)股膝痛、陰市能醫。(陰市胃經。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癇發癲狂兮。憑後溪而療理。(後溪小腸經。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瘧生寒熱兮。仗間使以扶持。(間使包絡經。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期門罷胸滿血膨而可已。(期門肝經。在太容傍一寸五分。直乳第二肋端)勞宮退胃翻心痛以何疑。(勞宮包絡經。在掌中央屈無名指取之)稽夫大敦去七疝之偏墜。王公謂此。(大敦肝經。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三里卻五勞之羸瘦。華老言斯。(三里胃經。在膝下三寸 骨外筋內宛宛中)固知腕骨祛黃。(脫骨小腸經。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然谷瀉腎。(然谷腎經。在足內踝前大骨下陷中)行間治膝、腫腰疼。(行間肝經。在足大指間動脈應手陷中)尺澤去肘疼筋緊。(尺澤肺經。在肘中約橫紋上)目昏不見。二間宜取。(二間大腸經。在手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鼻窒無聞。迎香可引。(迎香大腸經。在禾 上鼻孔傍)肩井除兩臂濕痛難任。(肩井膽經。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以三指按取之。當中指下陷者是)絲竹療偏頭疼痛不忍。(絲竹空三焦經。在眉後陷中)咳嗽寒痰。列缺堪憑。(列缺肺經。在腕後一寸五分)眵 冷淚。臨泣尤準。(臨泣膽經。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髖骨將腿疼以祛殘。(髖骨膀胱經。在腿硯骨上)腎俞把腰疼而瀉盡。(腎俞膀胱經。在十四肋下兩旁,各一寸五分),以見越人治尸厥於維會。(維會督脈)隨手而蘇。文伯瀉死胎於陰交。應針而隕。(三陰交脾經。在足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所謂諸痛為實。但麻曰虛。實則自外而入也。虛則自內而出歟,是故濟母而裨其不足。奪子而平其有餘。觀二十七之經絡。一一明辨。據四百四之疾証。件件皆除,故得夭枉都無。躋斯民於壽域。幾微以判。彰往古之玄書。抑又聞心胸病求掌後之大陵。(大陵包絡經。在掌後兩筋間陷中)肩背痛責肘前之三里。(手三里大腸經。在曲池下二寸)冷痺腎敗。取足陽明之土。(三里也)連臍腹痛。瀉足少陰之水。(陰谷也)脊間心後者。針中渚而立痊。(中渚三焦經。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脅下肋邊者。刺陽陵而即止(。陽陵泉膽經。在膝下一寸外陷中)頭項痛擬後溪以安然。(後溪小腸經。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腰腳疼在委中而已矣。(委中膀胱經。在 中央約紋中動脈陷中)夫用針之士。於此理苟能明焉。收祛邪之功。而在乎捻指。
古有離合真邪云者。蓋聖人欲使其真邪相離而勿合之謂也。若邪入於真,則真受其蠹而不遂其純一之真。真之不遂,則其所謂真也、罹害有不可言者。真被乎邪。竊其柄而肆其橫逆。邪既橫逆,則其為患。複可勝言哉。嗚呼真邪之不可合也如此。胡為真。胡為邪。真之為言也、天理流行。付與萬物。萬物得以為生者。皆真也。聖人保之如持盈。邪之為言也、天地間非四時五行之正氣。而差臻迭至者、皆邪也。聖人避之猶矢石,其防微杜漸之嚴如是。淵有旨哉。蓋真立則邪遠。邪厲則真殘。邪固可除。真尤宜養。養真之道。無須異求。但飲食男女。節之以限。風寒暑濕。御之以時。複能實慈恕以愛人。虛中襟而應物。念慮必為之防。舉止必為之敬,如斯內外交養周備,則吾之生。不永生而生。不期壽而壽矣。不然。攝養少或不嚴,則六邪乘隙競入。諸疾交生。眾害並作,則吾之真所能存者幾希,故聖人憂之。揆度權衡機宜所在。示之以克邪之方,使屏之如沃雪拔刺而無遺者以此。古人有云:樹德務滋。除惡務本。亦此意也。然去邪之方。經旨俱存。再拜遺詮。敬為節錄。
帝問邪氣在經,其病何如。取之奈何?對曰。邪之在經,如水得風。波涌隴起,其行脈中循循然。其中手也。時大時小。動無常處。在陰與陽。不可為度。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市。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帝曰:不足者補之奈何?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 (一作弩)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過而自緩(一作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瀉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針於穴上。令病患咳嗽一聲。捻針入腠理。得穴。令病患吸氣一口。針至六分。覺針沉澀。複退至三四分。再覺沉澀。更退針一豆許。仰手轉針頭向病所,以手循經絡。循捫至病所。氣至病已。合手回針。引氣過針三寸。隨呼徐徐出針。勿閉其穴。命之曰瀉。
○補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按之。置針於穴上。令病患咳嗽一聲。捻針入腠理。得穴。令病患呼氣一口將盡。內針至八分。覺針沉緊。複退一分許,如更覺沉緊。仰手轉針頭向病所。依前循捫至病所。氣至病已。隨吸而疾出。針速閉其穴。命之曰補。
春夏刺者。皆先深而後淺。秋冬刺者。皆先淺而後深。凡補瀉皆然。
凡補瀉之法。皆如前也。若病入患熱者。覺針氣至病所。即退針三二分。令病患口中吸氣。鼻中出氣。依本經生成數足。覺針下陰。氣隆至。依前法出針。若病患患寒者。覺針氣至病所即進針至二三分。令病患鼻中吸氣。口中出氣。依本經生成數足。覺針下陽氣隆至。依前法出針。
黃帝針經云云:氣盛則瀉之。氣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待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催其艾火滅也。
丁德用注難經云:其升、斗、秤、尺、四者。先正其尺。然後造其升斗秤兩。皆以同身寸。為以尺造斗。面闊一尺。庭闊七寸。高四寸。俱後三分可容十升。凡以木之脂脈全者。方一寸為兩。十六方為一斤。此製同身寸。尺升斗之度。為人之腸胃輕重長短之法也。潔古老人云:丁公注當。
黃帝明堂灸經有云:岐伯明堂經云:以八寸為尺,以五分為一寸。人緣有長短肥瘦不同。取穴不準。秦時扁鵲明堂云: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一節為一寸。為緣人有身長手短、手長身短。取穴不準。唐時孫思邈明堂經云:取病患男左女右。大拇指節橫紋為一寸,以意消詳。巧拙在人。亦有差身。今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內。度兩橫紋相去為一寸。自取此寸法。與人著灸療病已來。多得獲愈。此法有準。今已為定矣。素問要旨論云:取灸之法,以從男左女右,以中指與大指相接,如環無端。度中指上側兩橫紋之際為一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