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羅天益
【涼膈散】
治大人小兒積熱煩躁。多渴。面熱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領頰結硬。口舌生瘡。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溺閉結。睡臥不安。一切風壅。皆治之。
連翹(四兩) 朴硝(二兩) 川大黃(二兩) 薄荷
黃芩 山梔子 甘草(炙,各一兩)
上七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竹葉五七片。蜜少許,煎至七分,去渣,溫服。食後。小兒半錢。量歲數加減。得利下。止後服。
【龍腦雞蘇丸】
治胸中鬱熱肺熱。咳嗽吐血、鼻衄、血崩、下血、血淋。虛勞煩熱。
柴胡(二兩銼。同木通,以沸湯大半升浸一兩宿。絞汁後。入膏) 木通(二兩銼。同柴胡汁) 阿膠 蒲黃 人參(各二兩) 麥門冬(四兩) 黃(一兩) 雞蘇淨葉(一斤。即龍腦薄荷) 甘草(一兩半) 生乾地黃末(六兩。後膏)
上為細末,以蜜二斤。先煉一二沸。然後下生地黃末。不住手攪。時時入絞。下柴胡木通汁。慢慢熬成膏。勿令焦。然後將其餘藥末同和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熟水下。
【洗心散】
治心肺積熱風壅。上攻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節煩疼。口苦唇焦。咽喉腫痛。痰涎壅滯。涕唾稠粘。小便赤澀。大便秘滯。
白朮(一兩半) 麻黃 當歸 荊芥
芍藥 甘草 大黃(各六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溫服。
【調胃承氣湯】
治胃中實熱而不滿。
甘草(半兩) 芒硝(九錢) 大黃(二兩)
內經云: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芒硝鹹寒以除熱。大黃苦寒以蕩實。甘草甘平。助二物推陳而致新。
上銼如麻豆大。水一大盞。煎二味。取七分,去渣。下硝。更上火二三沸。頓服之。無時。
【瀉脾散】
治脾熱目黃。口不能吮乳。
藿香 山梔(各七錢) 石膏(半兩) 甘草(三兩)
防風(四兩。去蘆)
上五味。用蜜同炒香為末。每服二錢至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清汁。無時。
【貫眾散】
解一切諸熱毒,或中食毒、酒毒、藥毒。並皆治之。
黃連(三錢) 貫眾(三錢) 甘草(三錢) 駱駝蓬(三錢)
上四味為末。每服三錢。冷水調下。食前。
【大承氣湯】
治痞滿燥實。地道不通。
大黃(四兩。酒洗) 濃朴(半斤。薑製) 芒硝(三合) 枳實(五枚。去穰)
內經云:燥淫所勝,以苦下之。大黃枳實之苦以除燥熱。又曰:燥淫於內。治以苦溫。濃朴之苦以下結滿。又曰:熱淫所勝。治以鹹寒。芒硝之鹹以攻蘊熱。上四味,用水五升。先煮二味至三升,去渣。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渣。入芒硝。更上火。微煮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餘勿服。
【三才封髓丹】
降心火。益腎水。滋陰養血。潤補下燥。
天門冬(去心) 熟地黃 人參(各半兩) 黃柏(三兩)
砂仁(一兩半) 甘草(炙。七錢半)
上六味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蓯蓉半兩切作片子。酒一盞。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去渣。空心食前送下。
【滋腎丸】
治下焦陰虛。腳膝軟而無力。陰汗陰痿。足熱不能履地。不渴而小便閉。
肉桂(二錢) 知母(二兩。酒洗。焙乾) 黃柏(二兩。酒洗焙)
內經曰:熱者寒之。又云: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黃柏之苦辛寒。瀉熱補水潤燥為君。知母苦寒,以瀉腎火為佐。肉柱辛熱。寒因熱用也。
上為末。熟水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百丸加至二百丸。百沸湯送下。空心服之。
【柴胡飲子】
解一切肌骨蒸熱。積熱作發,或寒熱往來。蓄熱寒戰。及傷寒發汗不解,或不經發汗傳受。表裡俱熱。口乾煩渴,或表熱入裡。下証未全。下後熱未除。及汗後餘熱勞複,或婦人經病不快。產後但有如此証。並宜服之。
柴胡 人參 黃芩 甘草(炙)
大黃 當歸 芍藥(各半兩)
上七味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薑三片,煎至六分,去渣,溫服。小兒分三服。病除為度。日三服。熱甚者加服。
【白虎湯】
治傷寒大汗出後。表証已解。心胸大煩渴。欲飲水。及吐或下後七八日。邪毒不
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宜服之。
知母(七兩半) 甘草(三兩七錢半) 石膏(二十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粳米三十粒,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或加人參、亦得。此藥
立夏後、立秋前可服。春時、及立秋後、亡血家。並不可服。
【桃仁承氣湯】
治熱結膀胱,其人如狂。熱在下焦。與血相搏。血下則熱隨出而愈。
芒硝 甘草(各二兩) 大黃(三兩) 桂枝(二兩。去皮)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內經曰:甘以緩之。辛以散之。小腹急結。緩以桃仁之甘。下焦蓄血。散以桂枝之辛。大熱之
氣。寒以取之。熱甚搏血。加二味於調胃承氣湯中也。
上 咀,用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渣納芒硝。再上火煮一二沸,溫服五合。日三服。得微利
止。
【清涼四順飲子】
治一切丹毒。積熱壅滯。咽喉腫痛。
當歸(去蘆) 甘草(炙) 赤芍藥 大黃(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食後溫服。
【三黃丸】
治三焦熱。
黃連 黃芩 大黃(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熟水吞下。
【黃連解毒湯】
治大熱甚煩。錯語不得眠。
黃連(七錢半) 黃柏 梔子(各半兩) 黃芩(一兩)
上四味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熱服。未知。再服。
○海藏加防風、連
翹。為金花丸。治風熱。加柴胡。治小兒潮熱。與四物相合為各半湯。治婦人潮熱。
甲寅歲四月初。予隨斡耳朵行至界河裡住。丑 兀閩病五七日。發狂亂棄衣而走。呼叫不避親疏。手執 乳。與人飲之。時人皆言風魔了。巫師禱之不愈而反劇。上聞。命予治之。脈得六至。數日不得大便。渴飲 乳。予思之。北地高寒。腠理致密。少有病傷寒者。然北地此時乍寒乍熱。因此觸冒寒邪。失於解利。因轉屬陽明証。胃實譫語。又食羊肉以助其熱。兩熱相合,是謂重陽則狂。陽勝宜下。急以大承氣湯一兩半。加黃連二錢。水煎服之,是夜下利數行燥屎二十餘塊。得汗而解。翌日再往視之。身涼脈靜。眾人皆喜曰。羅謙甫醫可風魔的也。由此見用。傷寒非雜病之比。六經不同。傳變各異。診之而疑。不知病源。立相侮嫉。嗚呼。嗜利貪名。恥於學問。此病何日而愈耶。
兩省參議官常德甫至元申戌三月間。赴大都。路感傷寒証。勉強至真定。館於常參謀家。遷延數日。病不瘥。總府李經歷並馬錄事來求治。予往視之。診得兩手六脈沉數。外証卻身涼,四肢厥逆。發斑微紫。見於皮膚。唇及齒齦破裂無色。咽乾聲嗄。默默欲眠。目不能閉。精神郁冒。反側不安。此証乃熱深厥亦深。變成狐惑,其証最急。詢之從者,乃曰。自內丘縣感冒頭痛。身體拘急。發熱惡寒。醫以百解散發之。汗出浹背。殊不解。每經郡邑。治法一同。發汗極多。遂至如此。予詳其說。兼以平昔膏粱積熱於內。已燥津液。又兼發汗過多。津液重竭因轉屬陽明,故大便難也。急以大承氣下之。得更衣。再用黃連解毒湯。病減大半。複與黃連犀角湯。數日而安。自此德甫交情愈濃也。
【鐵刷湯】
治積寒痰飲。嘔吐不止。胸膈不快。不下飲食。
半夏(四錢。湯泡) 草豆蔻 丁香 乾薑(炮)
訶子皮(各三錢) 生薑(一兩)
上六味。 咀。水五盞,煎至二盞半,去渣,分三服。無時。大吐不止。加附子三錢、生薑半兩。
【桂附丸】
療風邪冷氣。入乘心絡。臟腑暴感風寒。上乘於心。令人卒然心痛,或引背膂。乍間乍甚。經久不瘥。
川烏(炮。去皮臍) 黑附(炮,各三兩。去皮臍)。乾薑(炮) 赤石脂
川椒(去目。微炒) 桂(各二兩。去皮)
上六味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送下。覺至痛處即止。若不止。加至五十丸,以知為度。若早服無所覺。至午時再服二十丸。若久心痛。服盡一劑。終身不發。
【胡椒理中丸】
治肺胃虛寒。咳嗽喘急。嘔吐痰水。
胡椒 甘草 款冬花 蓽茇 良薑 細辛 陳皮 乾薑(各四兩)白朮(五兩)
上九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溫湯或溫酒、米飲任下。
【附子理中丸】
治脾胃冷弱。心腹 疼。嘔吐瀉利。霍亂轉筋。體冷微汗。手足厥冷。心下逆冷。滿悶。腹中雷鳴。飲食不進。及一切沉寒痼冷。並皆治之。
人參 白朮 乾薑(炮) 甘草(炙) 附子(炮,各等分)
上五味為末。蜜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水一盞化破,煎至七分。稍熱服。食前。
【二氣丹】
助陽退陰。正氣和中。治內虛裡寒。冷氣攻擊。心脅腹滿刺痛。泄利無度。嘔吐不止。自汗時出。小便不禁。陽氣漸微。手足厥冷。及傷寒陰証。霍亂轉筋。久下冷痢。少氣羸困。一切虛寒痼冷。
硫黃(二錢半) 肉桂(二錢半) 朱砂(為衣。二錢) 乾薑(炮。二錢)
黑附子(大者一個。去皮臍。炮製。半兩)
上研勻。水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煎艾鹽湯送下。
【大建中湯】
療內虛裡急少氣。手足厥冷。小腹攣急,或腹滿弦急。不能食。起即微汗。陰縮,或腹中寒痛。不堪勞。唇口乾。精自出,或手足乍寒乍熱。而煩躁酸疼。不能久立。多夢寐。補中益氣。
黃耆 當歸 桂心 芍藥(各二錢)
人參 甘草(各一錢) 半夏(炮焙) 黑附(炮。去皮,各二錢半)
上八味。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薑三片。棗二個,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八味丸】
補腎氣不足。
牡丹皮 白茯苓 澤瀉(各三兩) 熟地黃(八兩)
山茱萸 山藥(各四兩) 附子 官桂(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空心食前。日二服。
【還少丹】
大補心腎脾胃。治一切虛損。神志俱耗。筋力頓衰。腰腳沉重。肢體倦怠。血
氣羸乏。小便混濁。
山藥 牛膝(酒浸) 遠志(去心) 巴戟(去心)
山茱萸(去核) 白茯苓(去皮) 楮實 五味子
肉蓯蓉(酒浸一宿) 杜仲(去皮。薑汁酒浸。炒去絲) 石菖蒲
舶上茴香(各一兩) 枸杞 熟地黃(各二兩)
上為末。煉蜜同棗肉為丸,如桐子大,溫酒、鹽湯任送下三十丸。日進三服。食前。五日後有力。十日精神爽。半月氣力頗壯。二十日目明。一月夜思飲食。冬月手足常暖。久服身體輕健。筋骨壯盛。悅澤雖老。更看體候加減。身熱。加山梔子一兩。心氣不寧。加麥門冬一兩。少精神加五味子一兩。陽弱加續斷一兩。常服牢牙。永無瘴瘧。婦人服之。姿容悅澤。暖子宮。去一切病。
【天真丹】
治下焦陽虛。
沉香 穿心巴戟(酒浸) 茴香(炒) 萆 (酒浸。炒)
胡蘆巴(炒香) 破故紙(炒香) 杜仲(麩炒。去絲) 琥珀
黑牽牛(鹽炒。去鹽,各一兩) 官桂(半兩)
上十味為末。用酒浸打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鹽湯亦得。
【桂枝加附子湯】
治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宜服之。
桂枝(去皮) 芍藥(各一兩半) 甘草(二兩) 附子(炮。去皮。用半個)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
治發汗後身疼痛。脈來遲者。此主之。
桂枝 人參(各一兩半) 芍藥(二兩) 甘草(一兩。炙)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生薑四片。棗子一枚。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
【巴戟丸】
治肝腎俱虛。收斂精氣。補真戢陽。充悅肌膚。進美飲食。
白朮 五味子 川巴戟(去心) 茴香(炒)
熟地黃 肉蓯蓉(酒浸) 人參 覆盆子
菟絲子(酒浸) 牡蠣 益智仁 骨碎補
白龍骨(各二兩)
上十三味為末。蜜丸如桐子大。焙乾。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日三服。
【神珠丹】
治下焦元氣虛弱。小腹疼痛。皮膚燥澀。小便自利。病機云:澄澈清冷。皆屬
於寒。此之謂也。一名離珠丹。
杜仲(二兩。炒) 萆 (二兩) 訶子(五個) 龍骨(一兩)
破故紙(三兩。炒) 胡桃仁(一百二十個) 巴戟(二兩) 砂仁(半兩)
朱砂(一兩。另研)
上九味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送下。氣不化。小便不利。濕一(作溫)肌潤滑。熱蒸少。陰氣不化。氣走小便自利。皮膚燥澀。為迫津液不能停。離珠丹主之。弦數者。陽陷於內。從外而之內也。弦則帶數。甲終於甲也。緊則帶洪。壬終於丙也。若弦虛則無火。細則有水。此二脈從內之外也。不宜離珠丹。
【大已寒丸】
治臟腑虛寒。心腹 痛。泄瀉腸鳴。自利自汗。米穀不化。手足厥冷。
蓽茇 肉桂(各六兩半) 乾薑 良薑(各十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湯下。食前服。
【四逆湯】
治傷寒自利不渴。嘔噦不止,或吐利俱發。小便或澀或利,或汗出過多。脈微欲絕。腹痛脹滿。手足逆冷。及一切虛寒逆冷。並宜服之。
甘草(炙。二兩) 乾薑(一兩半) 附子(生。去皮臍。細切。半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不計時。
至元己巳夏六月。予住於上都。僉院董彥誠。年逾四旬。因勞役過甚。煩渴不止。極飲 乳。又傷冷物。遂自利腸鳴腹痛,四肢逆冷。冷汗自出。口鼻氣亦冷。六脈如蛛絲。時發昏憒。眾太醫議之,以蔥熨臍下。又以四逆湯五兩。生薑二十片。連鬚蔥白九莖。水三升。煮至一升,去渣涼服。至夜半。氣溫身熱。思粥飲。至天明而愈。玉機真臟論云:脈細皮寒。氣少泄利。飲食不入。此謂五虛。漿粥入胃,則虛者活。信哉。魯齋許先生聞之。嘆曰。病有輕重。方有大小。治有緩急。僉院之証。非大方從權急治則不能愈也。至真要大論云:補下治下。製以急。急則氣味濃。此之謂也。
真定府武德卿。年四十六歲。至元丙子三月間。因憂思勞役。飲食失節。得病肢體冷。口鼻氣亦涼。額上冷汗出。時發昏憒。六脈如蛛絲。一醫作風証。欲以宣風散下之。予因思錢氏小兒論。製宣風散。謂小兒內傷脾胃,或吐或瀉。久則風邪陷入胃中而作飧泄。散中有結。恐傳慢驚,以宣風散導去風邪。內經云:久風為飧泄。正此謂也。今德卿形証,乃陰盛陽虛。苦寒之劑。非所宜也。內經云: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又陰陽應象論云:陰盛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而寒。寒而厥。調經篇亦云:陰盛生內寒。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故寒中。東垣解云:此脾胃不足。勞役形體。中焦營氣受病。末傳寒中。惟宜補陽。遂以理中湯加黑附子。每服五錢。多用蔥白煎羊肉湯。取清汁一大盞。調服之。至夕四肢漸溫。汗出少。夜深再服。翌日精神出。六脈生。數服而愈。嘗記李思順云:証者証也。病狀於中。証形於外。凡學醫道。不看內經。不求病源。妄意病証。又執其方。此皆背本趣末之務。其誤多矣。宜慎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