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寶鑒 卷四

元 羅天益


予受學於東垣先生。先生授以內經要奧。仍授以製方之法。中書左丞董公彥明。中統辛酉夏領軍攻濟南。時暑隆盛。軍人飲冷。多成痢疾。又兼時氣流行。左丞遣人來求醫於予。遂以數藥付之。至秋城陷矣。公回。謂予曰:向所付藥。服之多效,其方君自製耶。古方耶予曰:有自製方。有古方。公曰。君用藥如此。可謂得醫之三昧矣,以自製方及古方。用之經驗者。類而集之以濟人。不亦善乎。予遂允之。凡古今名方。親獲效者。類以成書。詳列於後。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論

痺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謂食物無務於多。貴在能節。所以保沖和而遂頤養也。若貪多務飽。飫塞難消。徒積暗傷,以召疾患。蓋食物飽甚。耗氣非一,或食不下而上涌。嘔吐以耗靈源,或飲不消而作痰。咯唾以耗神水。大便頻數而泄。耗穀氣之化生。溲便滑利而濁。耗源泉之浸潤。至於精清冷而下漏。汗淋漉而外泄。莫不由食物之過傷。滋味之太濃,如能節滿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於飽甚者。即頓頓必無傷。物物皆為益。糟粕變化。早晚溲便按時。精華和凝上下津液含蓄。神藏內守。榮衛外固。邪毒不能犯。疾 無由作,故聖人立言垂教。為養生之大經也。

食傷脾胃論

論曰:人之生也。由五穀之精。化五味之備,故能生形。經曰:味歸形。若傷於味亦能損形。今飲食反過其節,以至腸胃不能勝。氣不及化,故傷焉。經曰: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痺論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失四時之調養,故能為人之病也。經曰:氣口緊盛傷於食。心、胃滿而口無味。口與氣口同。氣口曰坤口,乃脾之候,故胃傷而氣口緊盛。夫傷者有多少。有輕重,如氣口一盛。得脈六至,則傷於厥陰,乃傷之輕也。枳朮丸之類主之。氣口二盛。脈得七至,則傷於少陰,乃傷之重也。雄黃聖餅子、木香檳榔丸、枳殼丸之類主之。氣口三盛。脈得八至九至,則傷太陰。填塞悶亂則心胃大痛。備急丸、神保丸、消積丸之類主之。兀兀欲吐則已。俗呼食迷風是也經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瓜蒂散吐之,如不能吐,則無治也。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在下者引而竭之也。

【枳朮丸】
治痞消食強胃
白朮(二兩) 枳實(一兩麩炒)
上為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湯下。無時。用白朮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久服令胃氣強實。不複傷也。

【橘皮枳朮丸】
治老幼元氣虛弱。飲食不消,或臟腑不調。心下痞悶。
白朮(二兩) 枳實(麩炒) 橘皮(各一兩)
上為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食遠。夫內傷用藥之大法。所貴服之強人胃氣。令胃氣益濃。雖猛食多食重食而不傷。此能用食藥者此藥久久益胃氣。令不複致傷。

【半夏枳朮丸】
治因冷食內傷
白朮(二兩) 半夏(泡七次) 枳實(麩炒各一兩)
上為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食遠。湯浸蒸餅丸亦可,如食傷寒熱不調每服加上二黃丸十丸。白湯送下。

【木香枳朮丸】
破滯氣。消飲食。開胃進食。
白朮(二兩) 木香 枳實(麩炒各一兩)
上為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食遠。

【木香化滯湯】
治因憂氣食冷濕面。結於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食之不散

常常痞氣。
半夏(一兩泡) 草豆蔻 炙甘草(各五錢) 柴胡(四錢) 木香 橘皮(各三錢) 枳實(麩炒一錢) 當歸身(二錢) 紅花(五分)
上九味。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生薑五片。煎一盞,去渣稍熱服。食遠。忌生冷酒濕面。

【丁香爛飯丸】
治飲食所傷。卒心胃痛。
甘松 縮砂仁 丁香皮(各三錢) 甘草(炙,二錢)京三棱(炮一錢) 香附子(半兩) 木香(一錢) 益智仁(三錢)丁香 廣朮(炮,各一錢)
上十味為末。湯浸蒸餅。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白湯送下。細嚼燒生薑亦可。無時。

【消滯丸】
治一切所傷。心腹痞滿刺痛。積滯不消。
黑牽牛(二兩炒末) 五靈脂(炒) 香附(炒各一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生薑湯下。

【煮黃丸】
治一切酒食所傷。心腹滿悶不快。
雄黃(一兩研) 巴豆(五錢。去皮生用。研爛入雄黃末於內再研)
上件研勻。入白面三兩。再同研勻。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時。先煎漿水令沸。下二十四丸。煮二十沸漉入冷漿水內。沉冷。一時下二丸。一日服盡二十四丸也。加至微利為度。用浸藥生漿水下。治脅下 癖氣塊痛如神。

【木香檳榔丸】
治一切氣滯。心腹痞滿。脅肋脹悶。大小便結滯不快利者。並宜服之。

木香 檳榔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枳殼(麩炒) 廣朮(煨切) 黃連(各一兩) 黃柏(去粗皮) 香附(煉炒) 大黃(炒各三兩) 黑牽牛(生取頭末四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豌豆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生薑湯送下。加至微利為度。

【上二黃丸】
治傷熱食痞悶。兀兀欲吐。煩亂不安。

黃芩(二兩) 黃連(一兩酒洗) 枳實(麩炒半兩) 升麻 柴胡(各三錢) 甘草(二錢)
上六味為極細末。湯浸蒸餅。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量所傷服之。

【消積集香丸】
治寒飲食所傷。心腹滿悶疼痛。及消散積聚、 癖、氣塊。久不愈。宜服。

木香 陳皮 青皮 三棱(炮) 廣朮(炮) 黑牽牛(炒) 白牽牛(炒) 茴香(炒各半兩) 巴豆(半兩。不去皮。用白米一撮同炒。米黑去米)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溫薑湯下。無時,以利為度。忌生冷硬物。

【枳殼丸】
治中焦氣滯。胸膈痞滿。飲食遲化,四肢困倦。嘔逆惡心。常服升降滯氣。化宿食。祛痰逐飲。美進飲食。

三棱(炮) 廣朮(炮) 黑牽牛(炒各三兩) 白茯苓(去皮) 白朮 青皮(各一兩半) 陳皮(去白一兩二錢) 木香 枳殼(麩炒) 半夏(炮) 檳榔(各一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薑湯送下。食後。

【開結妙功丸】
治怫熱內盛。 癖堅積。酒食積、一切腸垢積滯。 瘕積聚。疼痛發作有時。三焦壅滯。二腸燥結,或懊 煩心。不得眠。咳喘噦逆。不能食。兼為腫脹。一切所傷心腹暴痛。又能宣通氣血。消酒進食解積。

三棱(炮) 神曲(炒各一兩) 川烏(一兩半。去皮臍) 大黃(一兩同前四味為末好醋半升熬成膏。不破堅積。不用膏) 麥 (炒) 茴香(炒,各一兩)半夏(半兩) 巴豆(兩個。破堅積用四個) 乾薑(炮)揀桂(各二錢) 牽牛(三兩揀淨)
上為末。同前膏和丸如小豆大。生薑湯下十丸至十五丸,或嚼生薑,溫水送下亦得。漸加二三十丸或心胃間稍覺藥力暖性。卻即減丸數,或取久積,或破堅積初服十丸。次服二十丸。每服加十丸。大便三五行後如常服。少得食力後。更加取利為度。

【感應丸】
治虛中積冷。氣弱。有傷停積胃脘。不能傳化,或因氣傷冷。因飢飽食。飲酒過多。心下堅滿。兩脅脹痛。心腹大痛。霍亂吐瀉。大便頻數。後重遲澀。久痢赤白。膿血相雜。米穀不化。愈而後發。又治中酒嘔吐。痰逆惡心。喜睡頭旋。胸膈痞滿,四肢倦怠。不欲飲食。不拘新久積冷。並皆服之。

南木香 肉豆蔻 丁香(各一兩半) 乾薑(炮一兩)巴豆(七十個。去皮心膜。研出油) 杏仁(一百四十個。湯浸去皮尖。研)
上上四味為末。外入百草霜二兩。研。與巴豆、杏仁七味同和勻。用好蠟六兩。溶化成汁,以重絹濾去滓。更以好酒一升。於銀石器內煮蠟數沸。傾出待酒冷,其蠟自浮於上。取蠟秤用。春夏修合。用清油一兩。銚內熬令末散香熟。次下酒。煮蠟四兩同化成汁。就銚內乘熱拌和前項藥末秋冬修合。用清油一兩半同煎。煮熟成汁。和前藥末成劑。分作小鋌子。油紙裹。旋丸。服之。每服三十丸。空心薑湯下。

【備急丹】
治心腹百病卒痛如錐刺。及脹滿下氣。皆治之。易老名獨行丸。脾胃論名備急大黃丸。

川大黃末 乾薑末 巴豆(先去皮膜心。研如泥霜出油。用霜。各等分)
上合和一處研勻。煉蜜丸。臼內杵千百下如泥。丸如小豆大。夜臥溫水下一丸,如下氣實者加一丸。如卒病不計時候。婦人有胎不可服,如所傷飲食在胸膈。兀兀欲吐。反複悶亂。一物瓜蒂散吐去之。

【瓜蒂散】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何謂下部無脈。此所謂木郁也。飲食過飽。填塞胸中。胸中者太陰之分野。內經曰:氣口反大於人迎三倍。食傷太陰,故曰木郁則達之。吐者是也。

瓜蒂 赤小豆(等分)
上二味。為極細末。每服一錢匕,溫漿水調下。取吐為度。若不兩手尺脈絕無。不宜便用此藥。恐損元氣。令人胃氣不複。若止是胸膈中窒塞。悶亂不通,以指探之,如不得吐者,以物探去之。得吐而已,如食不去。用此吐之。

【枳實梔子大黃湯】
治大病瘥後。傷食勞複。

枳實(二個。麩炒) 梔子(二個。肥者) 豆豉(一兩二錢半)
上以清漿水三盞。空煮退八分。內枳實梔子。煮取八分。下豉再煮五七沸,去渣,溫服。覆令汗出。若有宿食。納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同煎。勞複則熱氣浮越,以枳實梔子湯以解之,以其熱聚於胃上,以苦吐之。熱散於表,以苦發之。食複則以苦下之。食膏粱之物過多。躁熱悶亂者。亦宜服之。

【金露丸】
治天行時病。內傷冷物飲食。心下痞悶。

桔梗(二兩) 大黃(一兩) 枳實(五錢。炒) 牽牛頭末(二錢半)
上四味為末。燒飯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溫水下,如常服十丸至二十丸甚妙。

飲傷脾胃論

神農本草云:酒味苦甘辛。火熱有毒。主百邪毒。行百藥。通血脈。濃腸胃。潤皮膚。久飲傷神損壽。若耽嗜過度,其酷烈之性。撓擾於外。沉注之體。淹滯於中。百脈沸騰。七神迷亂。過傷之毒一發。耗真之病百生,故內經曰:因而大飲則氣以逆。肺痺寒熱喘而虛驚。有積氣在胸中。得之醉而使內也。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於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蓋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於四肢也。若醉飽入房。氣聚脾中不得散。酒氣與穀氣相搏。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內熱而溺赤,名曰熱厥。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皆肥貴人膏粱之疾也。古人惟麥菽之曲釀黍。而已為辛熱有毒。猶嚴戒如此。況今之醞造。加以馬蘭、芫花、烏頭、巴豆、大毒等藥,以增氣味。尤辛熱之餘烈也。豈不傷沖和、損精神、涸榮衛、竭天癸、夭人壽者也,故近年中風、虛勞、消狂、瘡瘍、癖積、衄 、藏毒、下血者多有之大。概由朝醉夕醒。耽樂為常而得之也。古人云:脾熱病則五臟危。豈不信哉。孔子云:惟酒無量不及亂。謂飲之無多而且有節,則所以養精神而介眉壽也。凡飲酒之際。切宜慎之戒之也。

飲傷脾胃方

夫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止當發散。汗出則愈。此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濕。何酒病之有。今之酒病者,乃服酒症丸大熱之劑下之。又有用牽牛、大黃下之者,是無形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酒性大熱。已傷元氣。而重複瀉之。況亦損腎水真陰、及有形陰血。俱為不足,如此則陰血愈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增其陰火,是謂元氣消亡。七神何依。折人長命。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金匱要略云: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不若用葛花解酲湯。令上下分消其濕。

【葛花解酲湯】

白豆蔻 縮砂 葛花(各半兩) 乾生薑 神曲(炒)澤瀉 白朮(各二錢)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 豬苓(去皮) 橘皮(去白,各一錢半) 木香(半錢) 蓮花青皮(三分)
上十三味為極細末。每服三錢匕。白湯調下。但得微微汗出。酒病去矣。此蓋不得已而用之。豈可恃賴此藥。日日飲之。此方氣味辛辣。偶因病酒而用之,則不損元氣。何者。敵酒病故也。若賴此服之。損人天年矣。

【法製生薑散】
治飲酒過多,或生冷停滯。吐逆惡心。不欲飲食。

生薑(十兩。切作片。用青鹽糝過。再用白曲拌挹。焙乾而用之) 畢澄茄(二兩半)縮砂仁 白豆蔻 白茯苓(去皮) 木香(各一兩半) 丁香(二兩) 官桂(去皮)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半夏(薑製) 白朮(各一兩) 甘草(炙) 葛根(各半兩)
上十四味為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溫酒調下。不拘時。

【藿香散】
溫脾胃。化痰飲。消宿冷。止嘔吐。治胸膈痞悶。腹脅脹痛。短氣噎悶。咳嘔痰水。噫醋吞酸。噦逆惡心。山嵐瘴氣。
濃朴(薑製) 半夏(泡) 藿香 陳皮(去白) 甘草(炙。等分)
上五味。 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子一個,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無時。日三服。

【快氣湯】
治一切氣疾。
縮砂仁(八兩) 香附子(三十二兩) 甘草(四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鹽湯點下,或 咀入薑同煎。名小降氣湯。

【五苓散】
去水。利小便。
澤瀉(二兩半) 白朮 赤伏苓 豬苓(各一兩半) 官桂(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湯調下。不計時。

【大七香丸】
治脾胃虛冷。心膈噎塞。漸成膈氣。脾泄瀉痢。反胃嘔吐。
香附子(二兩) 麥 (一兩) 丁香(三兩半) 縮砂仁 藿香(各二兩半) 甘松 烏藥(各六錢半) 官桂 甘草 陳皮(各二兩半)
上十味為末。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鹽酒、鹽湯任嚼下。忌生冷肥膩物。

【小七香丸】
溫中快膈。化積和氣。治中酒嘔逆。氣膈食噎。茶酒食積。小兒疳氣。
甘松(八兩) 益智仁(六兩) 香附子 丁香皮 甘草(各十二兩) 篷朮 縮砂(各二兩)
上為末。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二十丸,溫酒、薑湯、熟水任下。

【枳朮湯】
治心下堅大如盤,乃水飲所作。
白朮(三兩) 枳實(七枚)
上以水一斗,煎至三升。分作三服。腹中軟即稍減之。對病增損。

【木香檳榔丸】
疏導三焦。寬胸膈。破痰遂飲。快氣消食。通潤大腸。
木香 檳榔 杏仁(去皮尖。麩炒) 枳殼(麩炒) 青皮(去白,各一兩) 半夏曲 皂角(去皮酥炙) 郁李仁(去皮,各二兩)
上八味為末。別用皂角四兩。用漿水一碗。搓揉熬膏。更入熟蜜少許。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淡生薑湯送下。食後。

【導飲丸】
治風痰氣澀。膈脘痞滿。停飲不消。頭目昏眩。手足麻痺。聲重鼻塞。神困多睡。志意不清。常服去痰。
三棱(炮) 蓬朮(炮,各三兩二錢) 白朮 白茯苓(去皮)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各一兩半。) 木香 檳榔 枳實(麩炒) 半夏(各一兩)
上十味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生薑湯送下。食後。漸加至百丸。忌豬肉、蕎面等物。

【蠲飲枳實丸】
消痰逐飲。導滯清膈。
枳實(麩炒) 半夏(湯泡) 陳皮(去白各二兩) 黑牽牛頭末(三兩)
上四味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生薑湯送下。食後。

【神應丸】
治因一切冷水及潼乳酪水所傷。腹痛腸鳴。米穀不化。
巴豆(去殼) 杏仁(去皮尖) 乾薑(炮) 百草霜(各半兩) 丁香 木香(各二錢。)
上六味。先將黃蠟二兩。用好醋煮浮、濾去渣。將巴豆、杏仁二味同炒黑煙盡。研如泥。餘四味為細末。然後再將黃蠟上火。春夏入小油半兩。秋冬入小油八錢。溶開。入杏仁、巴豆泥於內。同攪。旋旋下四味末子於內。研勻。搓作錠子。油紙裹了。旋丸如芥子大用。每服三五十丸,溫米飲湯送下。食前。日三服。大有神效。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治驗

癸丑歲。予隨王府承應至瓜忽都地面住冬。有博兔赤馬刺。約年三旬有餘。因獵得兔,以火炙食之。各人皆食一枚。惟馬刺獨食一枚半。抵暮至營。極困倦渴。飲 乳斗餘,是夜腹脹如鼓。疼痛悶亂。臥而欲起。起而複臥。欲吐不吐。欲瀉不瀉。手足無所措。舉家驚慌。請予治之。具說飲食之由。診其脈。氣口大一倍於人迎,乃應食傷太陰經之候也。右手關脈又且有力。蓋燒肉乾燥。因而多食則致渴飲。干肉得 乳之濕,是以滂滿於腸胃。腸胃乃傷、非峻急之劑則不能去。遂以備急丸五粒。覺腹中轉失氣。欲利不利。複投備急丸五粒。又與無憂散五錢。須臾大吐。又利十餘行。皆物與清水相合而下。約二斗餘。腹中空快。漸漸氣調。至平旦,以薄粥飲少少與之。三日後。再以參朮之藥調其中氣。七日而愈,或曰。用峻急之藥。汝家平日所戒。今反用之何也?予對曰。理有當然。不得不然。內經曰: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更虛更實。此腸胃傳化之理也。今飲食過節。腸胃俱實。胃氣不能腐熟。脾氣不能運化。三焦之氣不能升降,故成傷也。大抵內傷之理。傷之微者。但減食一二日。所傷之物自得消化。此良法也。若傷之稍重者,以藥。內消之。傷之大重者,以藥除下之。痺論有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今因飲食太過,使陰氣躁亂。神不能藏。死在旦夕矣。孟子云: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峻急之劑。何不可用之有,或者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