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婦人妊娠病脈証治第二十
師曰:婦人(經斷後。而)得平(和之)脈。(關後為陰。其)陰脈(視關前稍見)小弱。(是胎元蝕氣也。)其人渴。(非上焦有熱。乃陰火上壅也。)不能食。(非胃家有病。乃惡心阻食也。)無寒熱。(外無表邪也。)名(曰)妊娠。(凡一切溫涼補瀉之劑。皆未盡善。惟以)桂枝湯主之。於法六十日。(胎已成而氣乾上。)當有此証。設有醫(者。不知為孕。而誤藥之為施)治(之)逆者。卻一月。(先見此証。若) 加吐下者。(當明告其一誤不可再誤。前為藥苦。茲)則絕之。(易所謂勿藥有喜是也。 )
尤在涇云:平脈。脈無病也。即內經身有病而無邪脈之意。陰脈小弱者。初時胎氣未盛。而陰方受蝕。故陰脈比陽脈小弱。至三四月經血久蓄。陰脈始強。內經所謂手少陰脈動者妊子。千金所謂三月尺脈數是也。其人渴。妊子者。內多熱也。一作嘔。亦通。
今妊婦二三月。往往惡阻不能食是已。無寒熱者。無邪氣也。夫脈無故而身有病。而又非寒熱邪氣,則無可施治。惟宜桂枝湯和調陰陽而已。徐氏云:桂枝湯。外証得之為解肌和營衛。內証得之。為化氣調陰陽也。今妊娠初得。上下本無病。因子室有凝。氣溢上下。故但以芍藥一味固其陰氣。使不得上溢。以桂甘薑棗。扶上焦之陽。而和其胃氣。但令上之陽氣充。能御相侵之陰氣足矣。未嘗治病。正所以治病也。否則以渴為熱邪而解之。以不能食為脾不健而燥之。豈不謬哉。六十日當有此証者。謂妊娠兩月。正當惡阻之時。設不知而妄治,則病氣反增。正氣反損。而嘔瀉有加矣。絕之。謂禁絕其醫藥也。樓全善云:嘗治一婦人惡阻病吐。前醫愈治愈吐。因思仲景絕之之旨。以炒糯米湯代茶。止藥月餘。漸安。又一本。絕之。謂當斷絕其病根。不必泥於安胎之說。而狐疑致誤也。亦通。
婦人(行經時經未淨。或遇冷氣房事。六淫邪氣。沖斷其經,則餘血停留。凝聚成塊。結於胞中,名為 病。如)宿有 病。(或不在子宮,則仍行經而受孕。經斷即是孕矣。乃)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無血以養則輒)動(若動)在(臍下,則胎真欲落矣。今動)臍上者。此為(每月湊集之新血。因) (氣)痼(堅。阻其不入於胞之為)害。(其血無所入而下漏。其實非胎病也。雖然。經斷原有胎與 之異。欲知其的証。必由今之三月。上溯前之三月。統共以六月為準。若)妊娠六月動者。(問而知其)前三月經水(順)利(應)時。(而無前後參差。其經斷。即可必其為)胎也。 (若前之三月。其期經水遲早不定。便知今之)下血者。(乃)後斷三月(所積之) (而非胎)也。(然既有胎。何以又為漏下。而不知舊血未去,則新血不能入胞養胎。而下走不止。)所以血不止者。其 不去故也。( 不去,則胎終不安。必)當下其 。 (以)桂枝茯苓丸主之。此為妊娠宿有 病。而出其方治也。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 茯苓 丹皮 桃仁(去皮尖熬) 芍藥(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煉蜜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婦人懷妊六七月。脈弦發熱。(有似表証。)其胎愈脹。(乃頭與身不痛。而)腹痛(背不惡寒。而腹)惡寒。(甚至)少腹(陣陣作冷狀)如(被)扇。所以然者。子臟開(而不能闔。而風冷之氣乘之之)故也。(夫臟開風入。其陰內勝,則其弦為陰氣。而發熱且為格陽矣。胎脹者。熱則消。寒則開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臟。 此為胎脹少腹如扇者。出其方治也。
李氏云:子臟。即子宮也。臍下三寸為關元。左二寸為胞門。右二寸為子戶。昔人謂命門為女子系胞之處。非謂命門即子臟也。金匱明明指出少腹。何荒經者之聚訟紛紛也。
師曰:婦人有漏下者。(妊娠經來。俗謂之激經也。)有(四五月墜胎。謂之半產。)半產後。(傷其血海。)因續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如前之因者。固有之。)假令妊娠(無 而下血。惟見)腹中痛(者,則)為胞阻。(胞阻者。胞中之氣血不和。而阻其化育也。以)膠艾湯主之。(推而言之。凡婦人經水淋瀝。及胎阻前後下血不止者。皆衝任脈虛。陰氣不守也。此方皆可補而固之。) 此為胞阻者而出其方治也。然此方為經水不調。胎產前後之總方。
膠艾湯方
乾地黃(六兩) 川芎 阿膠 甘草(各二兩) 艾葉 當歸(各三兩) 芍藥(四兩)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煎取三升,去滓,內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
婦人懷孕。腹中痛。當歸芍藥散主之。此為懷妊腹中 痛者。出其方治也。
徐忠可云: 痛者。綿綿而痛。不若寒疝之絞痛。血氣之刺痛也。乃正氣不足。使陰得乘陽。而水氣勝土。脾鬱不伸。郁而求伸。土氣不調,則痛綿綿矣。故以歸芍養血。苓朮扶脾。澤瀉瀉其有餘之舊水。芎暢其欲遂之血氣。不用黃芩。 痛因虛,則稍挾寒也。然不用熱藥。原非大寒。正氣充則微寒自去耳。
當歸芍藥散方
當歸 芎 (各三兩) 芍藥(一斤) 茯苓 白朮(各四兩) 澤瀉(半斤)
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二服。
妊娠(胃中有寒飲,則嘔吐。)嘔吐不止。(則寒而且虛矣。以)乾薑人參半夏丸主之。此為妊娠之嘔吐不止。而出其方也。半夏得人參。不惟不礙胎。且能固胎。
乾薑人參半夏丸方
乾薑 人參(各一兩) 半夏(二兩)
上三味末之。以生薑汁糊為丸。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
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以)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
尤在涇云:小便難而飲食如故,則病不由中焦出。而又無腹滿身重等証,則更非水氣不行。知其血虛熱郁。而津液澀少也。當歸補血。苦參除熱。貝母主淋瀝邪氣。以肺之治節。行於膀胱,則邪熱之氣除。而淋瀝愈矣。此兼清水液之源也。
當歸貝母苦參丸方
當歸 貝母 苦參(各四兩)
上三味末之。煉蜜丸如小豆大。飲服三丸。加至十丸。
妊娠有水氣。(謂未有腫脹。無其形。但有其氣也。水氣在內,則)身重小便不利。(水氣在外,則)洒淅惡寒。(水能阻遏陽氣上升。故)起即頭眩。(以)葵子茯苓散主之。(是專以通竅利水為主也。葵能滑胎而不忌。有病則病當之也。)
此為妊娠有水氣者。而出其方治也。
葵子茯苓散方
葵子(一升) 茯苓(三兩)
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二服。小便利則愈。
婦人妊娠。(無病不須服藥。若其人瘦而有熱。恐熱氣耗血傷胎。)宜常服當歸散主之。
徐忠可云:生物者。土也。而土之所以生物者。濕也。血為濕化。胎尤賴之。故以當歸養血。芍藥斂陰。肝主血。而以芎 通肝氣。脾統血。而以白朮健脾土。其用黃芩者。安胎之法。惟以涼血利氣為主。白朮佐之,則濕無熱而不滯。故白朮佐黃芩。有安胎之能,是立方之意。以黃芩為主也。胎產之難。皆由熱郁而燥。機關不利。養血健脾。君以黃芩。自無燥熱之患。故曰常服易產。胎無疾苦。並主產後百病也。
當歸散方
當歸 黃芩 芍藥 芎 (各一斤) 白朮(半斤)
上五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產。胎無疾苦。產後百病。悉主之。
妊娠(肥白有寒。當以溫藥) 養胎。白朮散主之。
尤在涇云:妊娠傷胎。有因濕熱者。亦有因濕寒者。隨人臟氣之陰陽而各異也。當歸散。正治濕熱之劑。
白朮散。白朮牡蠣燥濕。川芎溫血。蜀椒去寒,則正治濕寒之劑也。仲景並列於此。其所以詔示後人者深矣。
白朮散方
白朮 川芎 蜀椒(三分去汗) 牡蠣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一錢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藥。心下毒痛。倍加芎 。心煩吐痛。不能食飲。加細辛一兩。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後。更以醋漿水服之。若嘔。以醋漿水服之。複不解者。小麥汁服之。已後渴者。大麥粥服之。病雖愈。服之勿置。
婦人傷胎。懷身腹滿。不得小便。從腰以下重。如有水狀。懷身七月。太陰當養不養。此心氣實。當刺瀉勞宮及關元。小便微利則愈。尤在涇云:傷胎。胎傷而病也。腹滿不得小便。從腰以下重。如有水氣。而實非水也。所以然者。心氣實故也。心。君火也。為肺所畏。而妊娠七月。肺當養胎。心氣實,則肺不敢降。而胎失其養。所謂太陰當養不養也。夫肺主氣化者也。肺不養胎,則胞中之氣化阻。而水仍不行矣。腹滿便難身重。職是故也,是不可治其肺。當刺勞宮以瀉心氣。刺關元以行腎氣。使小便微利,則心氣降。心降而肺自行矣。勞宮。心之穴。關元。腎之穴。
徐忠可云:按仲景妊娠篇凡十方。而丸散居七。湯居三。蓋湯者。蕩也。妊娠當以安胎為主,則攻補皆不宜驟。故緩以圖之耳。若藥品無大寒熱。亦不取泥膈之藥。蓋安胎以養陰調氣為急也。
婦人產後病脈証治第二十一
問曰: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鬱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
師曰:新產(之婦。畏其無汗。若無汗,則營衛不和,而為發熱無汗等証。似乎傷寒之表病。但舌無白苔。及無頭痛項強。可辨也。然雖欲有汗。又恐其)血虛。(氣熱。熱則腠理開而)多汗出。(汗出則腠理愈開。而)喜中風。(血不養筋。而風又動火。)故令病痙。(新產之婦。畏血不行。若不行,則血瘀於內,而為發熱腹痛等証。似乎傷寒裡病。但舌無黃苔。又無大煩躁大狂渴之可辨也。然雖欲血下。又恐下過多而)亡血。(血亡。其氣無耦而外泄,則)複汗。(氣血兩耗,則寒自內生。而)寒多。(血為陰。陰亡失守。氣為陽。陽虛上厥。)故令(頭眩目瞀。或不省人事。而)。(新產之婦。雖欲其汗出血行。又恐汗與血過多。以致)亡津液胃(乾腸)燥。故大便難。(三者不同。其為亡血傷津,則一也。)此為產後提出三病以為綱。非謂產後止此三病也。 (上言新產之病。其綱有三。然痙病有竹葉湯之治法。另詳於後。試先言鬱冒與大便難相兼之証。)產婦鬱冒。(邪少而虛多。故)其脈微弱。(中虛。故)嘔(而)不能食。(胃液乾。故)大便反堅。(身無汗。)但頭汗出。(此數証。皆鬱冒中兼有之証也。究其鬱冒之)所以然者。血虛(則陰虛。陰虛)而(陽氣上)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是陽氣鬱。得以外泄而解也。然其所以頭汗奈何?)以血虛(為)下(之陰氣既)厥。(則陽為孤陽。)孤陽上出。故頭汗出。(又或不解。其)所以(然者。請再申之。蓋)產婦(頭汗既出。又)喜(其通身)汗出(而解)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損陽令其)汗出。(損陽就陰,則)陰陽乃(平而)複。(須知其)大便堅。(不為實熱,而為津少也。其)嘔(不為胃氣寒,而為膽氣逆也。其)不能食。(不為熱不殺谷,而為胃氣不和也。以)小柴胡湯主之。(此湯為邪少虛多之對症也。)
此為鬱冒與大便難之相兼者。詳其病因。而出其方治也。
小柴胡湯方
(見嘔吐)
(鬱冒之)病(既)解(而)能食。(至)七八日更發熱者。(能發熱而不惡寒。便知其不在表。而在裡矣。因能食而更發熱。便知其非虛病,而為食複矣。)此為胃實。宜大承氣湯主之。此言大虛之後有實証。即當以實治之也。若畏承氣之峻而不敢用。恐因循致虛。病變百出。甚矣哉。庸庸者不堪以共事也。若畏承氣之峻。而用穀芽麥芽山楂神曲之類。消耗胃氣。亦為害事。
大承氣湯方
(見痙)
產後(屬虛。客寒阻滯氣血,則)腹中 痛。(以)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並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參各家說。 痛者。緩緩痛也。概屬客寒相阻。故以當歸通血分之滯。生薑行氣分之寒。然胎前責實。故當歸芍藥散內加茯苓澤瀉。瀉其水濕。此屬產後。大概責虛。故以當歸養血而行血滯。生薑散寒而行氣滯。又主以羊肉味濃氣溫。補氣而生血。俾氣血得溫,則邪自散而痛止矣。此方攻補兼施。故並治寒疝虛損。或疑羊肉太補。而不知孫真人謂羊肉止痛利產婦。古訓鑿鑿可據。又何疑哉。
當歸生薑羊肉湯方(見寒疝)
(然痛亦有不屬於虛者。不可不知。)產後腹痛。(若不煩不滿。為中虛而寒動也。今則火上逆而)煩(氣壅滯而)滿(胃不和而)不得臥。(此熱下郁而礙上也。以)枳實芍藥散主之。
此為腹痛而煩滿不得臥者。出其方治也。方意是調和氣血之滯。所謂通則不痛之輕劑也。下以大麥粥者。兼和其肝氣。而養心脾。故癰膿亦主之。
枳實芍藥散方
枳實(燒令黑勿太過) 芍藥(各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並主癰膿。大麥粥下之。
師曰:產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熱灼血乾。)腹中有瘀血。(其痛)著(於)臍下。(非枳實芍藥所能治也。)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水不利。此為痛著臍下。出其方治也。意者病去則虛自回。不必疑其過峻。
下瘀血湯方
大黃(三兩) 桃仁(三十個) 蟲(二十枚去足熬)
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煮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張石頑云。加蜜以緩大黃之急也。)
(然亦有不可專下其瘀者。不可不知。)產後七八日。無(頭痛發熱惡寒之)
太陽証。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治者。不外下其瘀血而已。然其)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是胃家之實也。陽明旺於申酉戌。日晡是陽明向旺之時。其)更倍發熱。(至)日晡時煩躁者。(又胃熱之驗也。食入於胃。長氣於陽。若)不食。(則已而。)食。(入)則(助胃之熱為)譫語。(又胃熱之驗也。然又有最確之辨。晝。陽也。夜。陰也。若病果在陰。宜晝輕而夜重。今)至夜(間。應陽明氣衰之時。而)即(稍)愈。(其為胃家之實熱。更無疑也。)宜大承氣湯主之。(蓋此湯熱與結兼祛。以陽明之)熱在裡。(少腹之)結在膀胱也。此言血雖結於少腹。若胃有實熱。當以大承氣湯為主。若但治其血而遺其胃,則血雖去而熱不除。即血亦未必能去也。此條至夜即愈四字。為辨証大眼目。蓋晝為陽而主氣。暮為陰而主血。觀下節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以此數句而對面尋繹之。便知至夜則愈。知其病不專在血也。
產後(中)風續續。數十日不解。(似不應在桂枝証之例矣。然)頭微疼。惡寒。時時有熱。(皆桂枝本証。中惟一証)心下悶。(邪入胸膈。為太陽之裡証。其餘)乾嘔汗出。(俱為桂枝証例中。本有之証,是桂枝証更進一層。即為陽旦証。桂枝湯稍為加增。即為陽旦湯。病)雖久。(而)陽旦証續在者。可與陽旦湯。
張石頑云:舉此與上文承氣湯為一表一裡之對子。蓋不以日數之多。而疑其無表証也。
愚按、此言產後陽旦証未罷。病雖久而仍用其方也。傷寒論太陽篇。有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之句。言因者。承上病証象桂枝。因取桂枝湯之原方也。言增桂者。即於桂枝湯原方外。更增桂枝二兩。合共五兩是也。言加附子參其間者。即於前方間。參以附子一枚也。孫真人於此數句。未能體認。反以桂枝湯加黃芩為陽旦湯。後人因之。至今相沿不解。甚哉。讀書之難也。然此方傷寒論特筆用令汗出三字。大是眼目。其與桂枝加附子湯之治遂漏者。為同中之異。而亦異中之同。蓋止汗漏者。匡正之功。令出汗者。驅邪之力。泛應曲當。方之所以入神也。上節裡熱成實。雖產七八日。與大承氣湯而不傷於峻。此節表邪不解。雖數十日之久。與陽旦湯而不慮其散。此中之奧妙。難與淺人道也。丹溪謂產後惟大補氣血為主。其餘以末治之。又云:芍藥伐生生之氣。
此授庸醫藏拙之術以誤人。不得不直斥之。頭疼惡寒。時時有熱。自汗。乾嘔。俱是桂枝証。而不用桂枝湯者,以心下悶。當用桂枝去芍藥湯之法。今因產後亡血。不可徑去芍藥。須當增桂以宣其陽。汗出至數十日之久。雖與發汗遂漏者迥別。亦當借桂枝加附子湯之法。固少陰之根以止汗。且止汗即在發汗之中。此所以陽旦湯為絲絲入扣也。
陽旦湯方
(坊本俱作桂枝湯加黃芩。今因傷寒論悟出,是桂枝湯增桂加附子。)
(前以痙病為產後三大綱之一。然痙病皆由起於中風。今以中風將變痙而言之。)
產後中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此病在太陽。連及陽明。而產後正氣大虛。又不能以勝邪氣。誠恐變為痙証。以)竹葉湯主之。此為產後中風。正虛邪盛者。而出其補正散邪之方也。方中以竹葉為君者,以風為陽邪。不解即變為熱。熱甚則灼筋而成痙。故於溫散藥中。先以此而折其勢。即杜漸防微之道也。(次男元犀按。太陽之脈。上行至頭。陽明脈過膈上複於面。二經合病。多加葛根。)
竹葉湯方
竹葉(一把) 葛根(三兩) 防風 桔梗 桂枝 人參 甘草(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 生薑(五兩) 大棗(十五枚)
上十味,以水一斗。煎取二升半,分溫三服。覆使汗出。頸項強。用大附子一枚。
破之如豆大。(一本作入)前藥揚去沫。嘔者加半夏半升洗。
張石頑云:附子恐是方後所加。治頸項強者,以邪在太陽。禁固其筋脈。不得屈伸。故用附子溫經散寒。揚去沫者。不使辛熱上浮之氣。助其虛陽上逆也。
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
徐忠可云:乳者。乳子之婦也。言乳汁去多,則陰血不足。而胃中亦虛。內經云:陰者。中之守也。陰虛不能勝陽。而火上壅則煩。氣上越則嘔。煩而亂,則煩之甚也。嘔而逆,則嘔之甚也。病本全由中虛。然而藥止用竹茹桂甘石膏白薇者。蓋中虛而至為嘔為煩,則膽腑受邪。煩嘔為主病。故以竹茹之除煩止嘔者為君。胸中陽氣不用。故以桂甘扶陽。而化其逆氣者為臣。以石膏涼上焦氣分之虛熱為佐。以白薇去表間之浮熱為使。要知煩亂嘔逆。而無腹痛下利等証。雖虛。無寒可疑也。妙在加桂於涼劑中。尤妙在甘草獨多。意謂散蘊蓄之邪。複清陽之氣。中即自安。氣即自益。故無一補劑。而反注其立湯之本意曰安中益氣。竹皮大丸。神哉。喘加柏實。柏每西向。得西方之氣最清。故能益金。潤肝木而養心,則肺不受爍。喘自平也。有熱倍白薇。蓋白薇能去浮熱。故短劇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云。汗多熱浮者。去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名曰二加龍骨湯,則白薇之能去浮熱可知矣。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 石膏(各二分) 桂枝 白薇(各一分) 甘草(七分)
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
(凡下利病。多由濕熱。白頭翁之苦以勝濕。寒以除熱。固其宜也。而)產後下利虛極。(似不可不商及補劑。但參朮則恐其壅滯。苓澤則恐其傷液。惟以)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誠為對証。方中甘草之甘涼清中。即所以補中。阿膠之滋潤去風。即所以和血。以此治利。即以此為大補。彼治利而好用參朮者。當知所返矣。)此為產後下利虛極者。而出其方治也。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方
白頭翁 甘草 阿膠(各二兩) 秦皮 黃連 柏皮(各三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煎取二升半。內膠。令消盡,分溫三服。
附方
千金三物黃芩湯
治婦人(未離產所。尚)在(於)草蓐。自發(去衣被)露(其身體而)得(微)風。(亡血之後。陽邪客入,則)四肢苦煩熱。(然此証當辨其頭之痛與不痛。若)頭痛者。(是風未全變為熱。)與小柴胡湯。(以解之。若)頭不痛但煩者。(則已全變為熱矣。熱盛則蟲生。勢所必至。以)此湯主之。
按附方者。金匱本書闕載。而千金外台等書載之。其云出自金匱。後人別之曰附方。
黃芩(一兩) 苦參(二兩) 乾地黃(四兩)
上三味,以水六升。煎取二升。溫服一升。多吐下蟲。
千金內補當歸建中湯
治婦人產後虛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氣。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飲。產後一月。日得服四五劑為善。令人強壯宜。
當歸(四兩) 桂枝 生薑(各三兩)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煎取三升,分溫三服。一日令盡。若大虛加飴糖六兩。湯成內之。
於火上暖令飴消。若去血過多。崩傷內衄不止。加地黃六兩。阿膠二兩。合八味。湯成內阿膠。若無當歸。以芎 代之。若無生薑。以乾薑代之。
徐忠可云:後虛羸不足。先因陰虛。後並陽虛。補陰則寒凝。補陽則氣壅。後天以中氣為主。故治法亦出於建中。但加當歸。即偏於內。故曰內補當歸建中湯。謂腹中刺痛不止。血少也。吸吸少氣。陽弱也。故將桂枝生薑當歸之辛溫。以行其營衛之氣。甘草白芍以養其脾陰之血。而以飴糖大棗峻補中氣,則元氣自複。而羸者豐。痛者止也。然桂枝於陰陽內外。無所不通。尤妙得當歸善入陰分。治帶下之疾。故又主少腹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飲食者。
蓋帶下病去。而中氣自強也。曰產後一月日得服四五劑為善。謂宜急於此調之。庶無後時之嘆。然藥味和平。可以治疾。可以調補。故又曰令人強壯宜。其云大虛加飴糖。以虛極無可支撐。惟大甘專於補脾。脾為五臟六腑之母。止此一條。可以得其生路也。其去血過多。崩傷內衄。加乾地黃阿膠。以其所傷原偏於陰。故特多加陰藥。非產後必宜用地黃阿膠也。
婦人雜病脈証並治第二十二
婦人中風。七八曰。(業已熱除而身涼。而複)續來寒熱。發作有(一定之)時。 (因其病而問其)經水(已來而)適斷者。(蓋以經水斷於內。而寒熱發於外。雖與經水適來者不同。而)此(症亦名)為熱入血室。其血(為邪所阻,則)必結。(結於衝任厥陰之經脈。內未入臟。外不在表。而在表裡之間。乃屬少陽。)故使(寒熱往來)如瘧狀。發作有時。(以)小柴胡湯主之。(達經脈之結。仍藉少陽之樞以轉之。俾氣行而血亦不結矣。)
此為中風熱入血室。經水適斷者。出其方治也。蓋以邪既流連於血室。而亦浸淫於經絡。若但攻其血。血雖去而邪必不盡。且恐血去而邪反得乘虛而入也。故小柴胡湯解其熱邪。而乍結之血自行矣。(熱入血室。不獨中風有之。而傷寒亦然。)婦人傷寒(寒郁而)發熱。(當其時)經水適來。(過多不止。血室空虛,則熱邪遂乘虛而入之也。晝為陽而主氣。暮為陰而主血。今主氣之陽無病。故)晝日明了。(主血之陰受邪。故)暮則譫語。(譫語皆非習見之事。)如見鬼狀者。(醫者可於其經之適來。而定其証曰。)此為熱入血室。(非陽明胃實所致也。既非陽明胃實,則)治之(者)無(以下藥)犯(其)胃氣。(以)及上二焦。(一曰胃脘之陽。不可以吐傷之。一曰胃中之汁。不可以汗傷之。惟俟其經水盡,則血室之血。複生於胃腑水穀之精。)必自愈。
此為傷寒熱入血室。經水適來者。詳其証治也。師不出方。蓋以熱雖入而血未結。其邪必將自解。汗之不可。下之不可。無方之治。深於治也。郭白云謂其仍與小柴胡湯。或謂宜刺期門。猶是淺一層議論。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當表邪方盛之際。而)經水適來。(蓋經水乃衝任厥陰之所主。而衝任厥陰之血。又皆取資於陽明。今)得(病)之(期。過)七(日而至)八日。(正值陽明主氣之期。病邪乘隙而入。邪入於裡,則外)熱除。(其)脈遲身涼和。(已離表証。惟衝任厥陰。俱循胸脅之間。故)胸脅滿。(但病不痛。與大結胸不按自痛。小結胸按之始痛分別。究其滿盛。亦)如結胸(之)狀。(而且熱與血搏。神明內亂。而作)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治者握要而圖。)當刺(肝募之)期門。隨其實而取之。(何以謂之實。邪盛則實也。)
此承本篇第一節。而言中風熱入血室之証治也。但第一節言寒熱已除而續來。此言寒熱方盛而並發。前言經水已來。而適斷。此言方病經水之適來。前言血結而如瘧。此言胸脅滿如結胸。前無譫語。而此有譫語。以此為別。(然亦有不在經水適來與適斷,而為熱入血室者。不可不知。)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証通身無汗。)但頭(上)汗出。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令通身) 然汗出者愈。
此言陽明病。亦有熱入血室者。不必拘於經水之來與斷也。但其証下血頭汗出之獨異也。蓋陽明之熱。從氣而之血。襲入胞宮。即下血而譫語。不必乘經水之來。而後熱邪得以入之。彼為血去而熱乘其虛而後入。此為熱入而血有所迫而自下也。然既入血室,則不以陽明為主。而以衝任厥陰之血海為主。衝任。奇脈也。又以厥陰為主。厥陰之氣不通。故一身無汗。郁而求通。遂於其少陽之腑而達之。故頭上汗出。治法亦當刺期門。以瀉其實。刺已。周身 然汗出,則陰之閉者亦通。故愈。
婦人咽中(帖帖)如有炙臠。(吐之不出。吞之不下。俗謂之梅核氣。病多得於七情郁氣。痰凝氣阻。以)半夏濃朴湯主之。此為痰氣阻塞咽中者。出其方治也。
徐忠可云:余治王小乙咽中每噎塞。嗽不出。余以半夏濃朴湯投之即愈。後每複發。細問之。云夜中燈下。每見暈如團五色。背脊內間酸。其人又壯盛。知其初因受寒。陰氣不足。而肝反鬱熱。甚則結寒微動。挾腎氣上沖。咽喉塞噎也。即於此方加大劑枸杞菊花丹皮肉桂。暈乃漸除。而咽中亦愈。故曰男子間有之。信不誣也。
半夏濃朴湯方
半夏(一升) 濃朴(三兩) 茯苓(四兩) 生薑(五兩) 蘇葉(二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煎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婦人臟燥。(臟屬陰。陰虛而火乘之,則為燥。不必拘於何臟。而既已成燥,則病証皆同。但見其)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現出心病。又見其)數欠(喜)伸。(現出腎病。所以然者。五志生火。動必關心。陰臟既傷。窮必及腎是也。以)甘麥大棗湯主之。此為婦人臟燥。而出其方治也。麥者。肝之穀也。其色赤。得火色而入心。其氣寒。乘水氣而入腎。其味甘。具土味而歸脾胃。又合之甘草大棗之甘。妙能聯上下水火之氣。而交會於中土也。
甘麥大棗湯方
甘草(三兩) 小麥(一升) 大棗(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補脾氣。
婦人吐涎沫。(上焦有寒飲也。)醫(者不與溫散。而)反下之。(則寒內入。而)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以)小青龍湯主之。(俾外寒內飲除。而)涎沫(可)止。(涎沫止後。)乃治(其)痞。(亦如傷寒表解乃可攻裡之例也。以)瀉心湯主之。此為吐涎沫與痞兼見。而出先後之方治也。
小青龍湯方
(方見肺癰)
瀉心湯方
(見驚悸)
婦人之病。(所以異於男子者,以其有月經也。其因月經而致病,則有三大綱。曰)因虛(曰)積冷(曰)結氣。(三者。或單病。或兼病。或新病。或相因而為病。或偏勝而為病。病則)為諸經水斷絕。(此皆人之病根也。其曰諸者奈何?以經水有多少遲速。及逢期則病。與大崩漏難產之後不來等証。皆可以此例之。無論病之初發。以)至(病)有歷年。(大抵氣不足則生寒。氣寒則)血(亦)寒(由是冷侵不去而為)積(氣著不行而為)結。胞門(為)寒(所)傷。(由外而入內。由內而達外。漸至)經絡凝堅。(經水之源頭受傷,則病變無窮矣。然又有上中下之分。其病)在上(肺胃受之,若客寒而傷逆於胃口,則為)嘔吐涎唾。(或寒)久(變熱。熱盛傷肺,則)成肺癰。(其)形體(之受)損(則一,而為寒為熱。儼若兩人之)分。(病若)在中(肝脾受之。邪氣從中)盤結。(或為)繞臍寒疝。或(為)兩脅疼痛。與(胞宮之)臟相連。(此寒之為病也。)或(邪氣鬱)結(為)熱中。(熱郁與水寒相搏。)痛在關元。脈(現出)數(熱。而身)無(潰爛與痛癢等)瘡。(其)肌(膚乾燥。狀)若魚鱗。(偶逢交合)時著男子。非止女身。(此熱之為病也。所以然者。何義。蓋以中者。陰陽之交也。雖胞門為寒傷則一。而中氣素寒者,以寒召寒。所謂邪從寒化是也。中氣素熱者。寒旋變熱。所謂邪從熱化是也。病若)在下(腎臟受之也。窮而歸腎。証卻)未多。經候不勻。令陰(中)掣痛。少腹惡寒。或(上)引腰脊。下根氣街。氣沖急痛。膝脛疼煩。(蓋以腎臟為陰之部。而衝脈與少陰之大絡。並起於腎故也。甚則)奄忽眩冒。狀如厥巔。(所謂陰病者。下行極而上也。)或有憂慘。悲傷多嗔。(所謂病在陰,則多怒及悲愁不樂也。總而言之曰。)此皆帶下。非有鬼神。(言病在帶脈之下為陰。非後人以不可見之鬼神為陰也。)久則(肌肉削而)羸瘦。(氣不足則)脈虛多寒。(統計十二 九痛七害五傷三痼之)三十六病。千變萬端。審脈陰陽虛實緊弦。行其針藥。治危得安。其雖同病。脈各異源。(尋其所異之處。即為探源。)子當辨記。勿謂不然。
此言婦人諸病。所以異於男子者。全從經起也。病變不一。因人稟有陰陽。體有強弱。時有久暫而分。起處以三大綱總冒通節。中又分出上中下以盡病變。後以此皆帶下四字。總結本節之義。至於言脈。百病皆不外陰陽虛實四個字。而又以弦緊為言者。蓋經阻之始。大概屬寒。氣結則為弦。寒甚則為緊。示人以二脈為主。而參之兼脈則得耳。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七七之期已過。天癸當竭。地道不通。今)病(前陰血)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何也?
師曰:(前言婦人三十六病。皆病在帶脈之下。)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蓋以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津液不布。)其証唇口乾燥。故知之。(況暮熱掌心熱。俱屬陰。任主胞胎。沖為血海。二脈皆起於胞宮。而出於會陰。正當少腹部分。衝脈挾臍上行。衝任脈虛,則少腹裡急。有乾血亦令腹滿。其為宿瘀之証無疑。)當以溫經湯主之。
此承上節言歷年血寒積結胞門之重証。而出其方治也。
尤在涇云:婦人年五十所。天癸已斷。而病下利。似非因經所致矣。不知少腹舊有積血。欲行而未得遽行。欲止而不能竟止。於是下利窘急。至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者。血結在陰。陽氣至暮。不得入於陰。而反浮於外也。少腹裡急腹滿者。血積不行。亦陰寒在下也。手掌煩熱。病在陰。掌心亦陰也。唇口乾燥。血內瘀者不外榮也。此為瘀血作利。不必治利。但去其瘀。而利自止。吳茱萸桂枝丹皮。入血散寒而行其瘀。芎歸芍藥麥冬阿膠以生新血。人參甘草薑夏以正脾氣。蓋瘀久者榮必衰。下多者脾必傷也。
溫經湯方
吳茱萸(三兩) 當歸 芎 芍藥 人參 桂枝 阿膠 丹皮 生薑 甘草(各二兩) 半夏(半升) 麥冬(一升)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二服。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治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
李氏云:內經謂血氣虛者。喜溫而惡寒。寒則凝澀不流。溫則消而去之。此湯名溫經。以瘀血得溫即行也。方內皆補養氣血之藥。未嘗以逐瘀為事。而瘀血自去者。此養正邪自消之法也。故婦人崩淋不孕。月事不調者。並主之。
(婦人因經致病。凡三十六種。皆謂之)帶下經水(因寒而瘀。)不(能如期而)利。(以致)少腹滿痛。(然既瘀而不行,則前經未暢所行。不及待後月之正期而先至。故其)經一月再見者。(以)土瓜根散主之。此為帶下而經候不勻一月再見者。出其方治也。土瓜。即王瓜也。主驅熱行瘀。佐以蟲之蠕動逐血。桂芍之調和陰陽。為有製之師。
土瓜根散方
土瓜根 芍藥 桂枝 蟲(各三分)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寸口脈(輕按)弦而(重按)大。弦則為(陽微而遞)減。大則為(外盛而中)芤。減則(陽不自振。)為(諸)寒。芤則(陰不守中)為(中)虛。寒虛相搏。此名曰革。(革脈不易明。以弦減芤虛形容之,則不易明者明矣。凡)婦人(得革脈。氣血虛也。
內無以養臟腑。外無以充形體。)則(胎亦無以養矣。故)半產(其氣不能轉運而)漏下。(用)旋複花湯(運氣行血以)主之。
此為虛寒而半產漏下者。出其方治也。但此方為調氣行血之用。或者病源在肝。肝以陰臟而含少陽之氣。以生化為事。以流行為用,是以虛不可補。解其郁聚。即所以補。寒不可溫。行其氣血。即所以溫歟。錢氏謂必是錯簡。半產漏下。氣已下陷。焉有用旋複花下氣之理。兩說俱存。候商。
旋複花湯方
旋複花(三兩) 蔥(十四莖) 新絳(少許)
上三味,以水三升。煎取一升。頓服之。
婦人陷經。(其血)漏下(不止。且血色)黑(亦)不解。(是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榮氣腐敗。然氣喜溫而惡寒。以)膠薑湯主之。
此為陷經而色黑者。出其方治也。方未見。林億云:想是膠艾湯。千金膠艾湯有乾薑。似可取用。丹溪謂經淡為水。紫為熱。黑為熱極。彼言其變。此言其常也。
婦人少腹滿如敦狀。(蓋少腹。胞之室也。胞為血海。有滿大之象,是血蓄也。若)小便微難而不渴。(可知其水亦蓄也。若病作於)生(產之)後者。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宜用水血並攻之法。以)大黃甘遂湯主之。此為水血並結在血室,而為少腹滿。大小便難。口不渴者。出其方治也。
大黃甘遂湯方
大黃(四兩) 甘遂 阿膠(各二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其血當下。
婦人經水(久閉不至者,有虛實寒熱之可辨也。有行而不暢者。如一月再見之可征也。若小腹結痛。大便黑。小便利。明知血欲行而)不(肯)利下。(不得以尋常行血導氣。調和營衛。補養衝任之法。迂闊不效。徑以)抵當湯主之。此為經水不利之屬實者。出其方治也。
抵當湯方
水蛭(熬) 虻蟲(熬各三十個) 桃仁(三十個) 大黃(三兩酒浸)
上四味,為末。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婦人經水閉(而)不利。(其子)臟(因有凝滯。而成)堅癖(又因濕熱腐變,而為下)不止。(其凝滯維何。以子臟)中有乾血。(其下不止維何。即濕熱腐變所)下(之)白物。(時俗所謂白帶是也。宜用外治。治以)礬石丸主之。此為經水閉由於子臟有乾血。得濕熱而變成白物者。出其方治也。
礬石丸方
礬石(三分燒) 杏仁(一分)
上二味,末之。煉蜜丸棗核大。五內中。劇者再內之。
婦人六十二種風。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此為婦人凡有挾風。腹中血氣刺痛者。出其方治也。言血氣者。所以別乎寒疝也。
六十二種未詳。
張隱 云:紅花色赤多汁。生血行血之品也。陶隱居主治胎產血暈。惡血不盡。絞痛。胎死腹中。金匱紅藍花酒。治婦人六十二種風。又能主治 瘧。臨川先生曰、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蓋風乃陽邪。血為陰液。此對待之治也。紅花枝莖葉。且多毛刺。具堅金之象。故能製勝風木。夫男女血氣相同。仲祖單治婦人六十二種風者。良有以也。蓋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所不足者。乃衝任之血。散於皮膚肌腠之間。充膚熱肉。生毫毛。男子上唇口而生髭須。女人月事以時下。故多不足也。花性上行。花開散蔓。主生皮膚間散血。能資婦人之不足。故主治婦人之風。蓋血虛,則皮毛之腠理不密。而易於受風也。此血主衝任。故專治胎產惡血。靈樞經云:飲酒者。衛氣先行皮膚。故用酒煎。以助藥性。瘧邪亦伏於膜原之腠理間。故能引其外出。夫血有行於經絡中者,有散於皮膚外者。而所主之藥。亦各不同。如當歸地黃甘草之類。主養脈內之血者也。紅藍花。主生脈外之血者也。川芎芍藥丹皮紅菊之類。又內外之兼劑也。學人能體認先聖用藥之深心。思過半矣。
紅藍花酒方
紅藍花(二兩)
上一味。酒一大升煎減半。頓服一半。未止。再服。
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此為婦人腹中諸疾痛。而出其方治也。寒熱虛實氣食等邪。皆令腹痛。謂可以就此方為加減。非真以此方而統治之也。
尤在涇云:婦人以血為主。而血以中氣為主。中氣者。土氣也。土燥不能生物。土濕亦不生物。芎芍滋其血。苓朮澤瀉治其濕。燥濕得宜。而土能生物。疾痛並蠲矣。
當歸芍藥散方
(見妊娠)
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此為婦人虛寒裡急腹中痛者。出其方治也。按傷寒論云: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宜小建中湯主之。不瘥。更與小柴胡湯。
小建中湯方
(見虛勞)
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何也?
師曰:(飲食如故者。病不在胃也。煩熱者。陽氣不化也。倚息不得臥者。水不下行也。)此名轉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不順而)了戾。故致此病。(既無兼証。)但當利(其)小便,則(胞中之氣。使之下行氣道。斯胞系不了戾而)愈。(以)腎氣丸主之。
此為轉胞証。胞系了戾而不得溺者。出其方治也。了戾與繚戾同。言胞系繚戾而不順。而胞為之轉。胞轉則不得溺也。治以此方。補腎則氣化。氣化則水行而愈矣。然轉胞之病。亦不盡此。或中焦脾虛。不能散精歸於胞。及上焦肺虛。不能下輸布於胞。或胎重壓其胞。或忍溺入房。皆能致此。當求其所因而治之。
腎氣丸方
乾地黃(八兩) 山藥 山茱萸(各四兩) 澤瀉 丹皮 茯苓(各三兩) 桂枝(一兩) 附子(一枚炮)
上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日再服。
婦人陰(中)寒。(宜)溫(其)陰中(不用內服。止以藥納入。謂之)坐藥。蛇床子散主之。
此遙承上節令陰掣痛少腹惡寒証。而出其方治也。但寒從陰戶所受。不從表出。當溫其受邪之處,則愈。蛇床子溫以去寒。合白粉燥以除濕。以寒則生濕也。
蛇床子散方
蛇床子
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許。和合相得。如棗大。綿裹內之。自然溫。
少陰(腎)脈滑而數者。(滑主濕。數主熱。濕熱和合。而結於陰分。故令前)陰中即生瘡。陰中蝕瘡爛者。(乃濕熱之盛而生歷也。)野狼牙湯洗之。
此為濕熱下流於前陰。陰中生瘡蝕爛者。出其方治也。野狼牙草味酸苦。除邪熱氣。疥瘙惡瘡。去白蟲。故取治之。若無野狼牙草。以野狼毒代之。
野狼牙湯方
野狼牙(三兩)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綿纏箸如繭。浸湯瀝陰中。日四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