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祁坤
神授衛生湯 治癰疽發背。腦疽對口。丹瘤瘰癧。惡毒疔瘡。濕痰流注。及外科一切瘡症。但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潰。能宣熱散風。行瘀活血。解毒消腫。疏通臟腑。且藥性平和。功效甚速。誠外科首用方也。
羌活(八分) 防風 白芷 穿山甲(土炒研) 沉香 紅花 連翹 石決明( 各六分) 金銀花 皂角刺歸尾 甘草節 花粉(各一錢) 乳香(五分) 大黃(二錢酒拌炒脈虛便利者不用)
水二碗。煎八分。病在上部。先服藥。隨後飲酒一杯。病在下部。先飲酒一杯。隨後服藥。以行藥勢。
內消活雪湯 治發背。並五臟內癰。尻臀諸腫。大小腸癰。肛門臟毒初起。但未出膿。堅硬疼痛不可忍者並服。
青皮 陳皮 乳香 沒藥 連翹 黃耆 當歸 甘草節 白芷 射干 天花粉 穿山甲 貝母白芍 金銀花 皂角刺(各八分) 木香(四分) 大黃(二錢)
水、酒各一碗。煎至八分。量病上下。食前後服之。
內疏黃連湯 治癰疽腫硬。發熱作嘔。大便秘澀。煩躁飲冷。噦 心煩。舌乾口苦。六脈沉實有力。此邪毒在臟也。急宜服此以內除之。使邪氣不得傳變經絡。
木香 黃連 山梔 當歸 黃芩 白芍 薄荷 檳榔 桔梗 連翹(各一錢) 甘草(五分) 大黃(二錢)
水二茶鐘。煎八分。食前服。加蜜二匙亦可。
立應紺珠丹 治癰疽疔毒。對口發頤。風濕風溫。濕痰流注。附骨陰疽。鶴膝風症。左癰右瘓。口眼喎斜。
半身不遂。氣血凝滯。遍身走痛。步履艱辛。偏墜疝氣。偏正頭痛。破傷風牙關緊閉。截解風寒。無不應效。
茅朮(八兩) 全蠍 石斛 明天麻 當歸 甘草(炙) 川芎 羌活 荊芥 防風 麻黃 北細辛 川烏(湯泡去皮) 草烏(湯泡去皮尖) 何首烏(各一兩) 明雄黃(六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藥一兩分作四丸。一兩作六丸。一兩作九丸三等。做下以備年歲老壯病勢緩急取用。預用朱砂六錢。研細為衣。瓷罐收貯。如惡瘡初起。二三日之間。或癰疽已成至十朝前後。但未出膿者。狀若傷寒。頭痛煩渴。拘急惡寒。肢體疼痛。惡心嘔吐。四肢沉重。恍惚悶亂。坐臥不寧。皮膚壯熱。又治傷寒四時感冒傳變疫症。但惡寒身熱表症未盡者。俱宜服之。用連鬚大蔥白九枝煎湯一茶鐘。將藥一丸乘熱化開。通口服盡。被蓋出汗為效。如服後汗遲。再用蔥白湯催之。後必汗如淋洗。漸漸退下。覆蓋衣物。其汗自收自斂。患者自然爽快。其病如失。但病未成者隨即消去。已成者隨即高腫潰膿。如諸疾無表症相兼。不必發散者。只用熱酒化服。此方原載於諸風癱瘓門。予每用之發散瘡毒。其功甚捷。故移錄於此。詳觀此方。治腫瘍甚效者何也?凡瘡皆起於榮衛不調。氣血凝滯。乃生癰腫。觀此藥性專發散。又能順氣搜風。通行經絡。所謂結者開之。況瘡毒又乃日積月累結聚所發。苟非甘溫辛熱發泄以汗疏通。安能得效。所謂發散不遠熱。正合此方之意。無謬也。服後。避風。當食稀粥。忌冷物房事。孕婦勿服。
雙解複生散 治癰疽發背。諸般腫毒。初起憎寒發熱。四肢拘急。內熱口乾。大小便秘。宜此藥發表攻裡。並效。
荊芥 防風 川芎 白芍 黃 麻黃 甘草(五分)薄荷 山梔 當歸 連翹 滑石 金銀花 羌活 人參 白朮(各八分) 大黃 芒硝(各二錢)
水二碗。如表症甚者加薑三片。蔥頭二莖。裡症甚者臨服加生蜜三匙和服。此發表攻裡。為雙解藥也。
內消散 治癰疽、發背。對口、疔瘡、乳花。百種無名腫毒一切歹瘡。此藥能令內消。化毒為黑水。從小便而出。勢大者雖未全愈。亦可轉重就輕。移深居淺。
金銀花 知母 貝母 天花粉 白芨 半夏 穿山甲 皂角刺 乳香(各一錢)
水、酒各一碗。煎八分。隨病上下。食前後服之。留藥渣搗爛。加秋芙蓉葉細末一兩。白蜜五匙。同渣調敷瘡上。一宿自消。重者再用一服。忌口效。
清熱消風散 治癰疽諸毒。瘡腫已成未成之間。外不惡寒。內無便秘。紅赤高腫。有頭 痛。宜服此藥和解之。
防風 川芎 當歸 黃芩 白芍 天花粉 金銀花 連翹 紅花 柴胡 蒼朮 陳皮 黃 角刺(各一錢)甘草(五分)
水二茶鐘。煎八分。食遠服。婦人加香附童便炒。以上七方。癰疽七日以前。瘡勢未成。形體壯實。表裡之症相合者。宜服。病退即已。如過七日以後。情勢已成。便宜用後托裡等藥。催毒在外以速其膿。禁前表下之藥。損傷元氣。致生多變矣。
內固清心散 治癰疽發背。對口疔瘡。熱甚 痛。煩躁飲冷。有此症者。可預防毒氣內攻。當服此藥。庶不變症。
茯苓 辰砂 人參 玄明粉 白豆蔻 甘草 乳香 明雄黃(各二錢) 冰片(一錢) 真豆粉(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五分。蜜湯調下。不拘時候。
護心散 治瘡毒內攻。口乾煩躁。惡心嘔吐者。宜用此藥。
真豆粉(一兩) 乳香(淨末三錢) 朱砂(一錢) 甘草(末一錢)上共研極細。每服二錢。白滾湯調服。早晚二次。
琥珀蠟礬丸 治癰疽發背。已成未膿之際。恐毒氣不能外出。必致內攻。預服此丸。護心護膜。散血解毒。未潰能消。已潰即合。並治粉瘤、瘰癧、痰核。及遍身瘡如蛇頭楊梅結毒。痔漏鼻痔。能祛毒化膿。生肌補漏。
白礬(一兩二錢) 黃蠟(一兩) 雄黃(一錢二分) 朱砂(一錢二分) 琥珀(一錢另研) 蜂蜜(一錢臨入)或再加滴乳石(二錢)土貝母(六錢) 麻油(二錢)
上為末。將蠟溶化。離火。候四邊稍凝時。入藥攪勻。乘熱搓成粗條。懸火上烘軟丸之。安豆大罐收。或以朱砂為衣。每服三錢。白滾水、黃酒任下。甚者早晚各進一服。
癰疽勢甚者。將白礬末入蜂房孔內令滿。紙包泥固。 黃色為末。和蠟為丸。熱毒甚者。用嫩槐枝三十寸。分三次入蠟內。 枯去枝。取蠟和礬等為丸。痛不可忍者。加乳香、沒藥各一錢。膿出不乾者。加苧麻灰五錢。
諸毒。先吃蔥一口。隨用黃酒下。或蔥湯下。只瘡上出汗。消腫止痛。疔毒。用菊花一兩煎湯下。肺癰。蜜湯下。咳嗽。臥時淡薑湯下。虛者。人參五味子湯下。泄瀉。米湯下。
托裡消毒散 治癰疽已成。不得內消者。服此以托之。未成者可消。已成者即潰。腐肉易去。新肉易生。
此時不可用內消泄氣寒涼等藥。致傷脾胃為要。
人參 黃耆 白朮 茯苓 川芎 金銀花 當歸(各一錢) 白芷 皂角刺 甘草 桔梗(各五分)脾弱者去白芷。倍用人參。
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排膿內托散 治癰疽腦項諸發等瘡。已潰流膿時宜服。
人參 白朮 當歸(各二錢) 川芎 白芍 黃 陳皮 茯苓(各一錢) 香附 肉桂(各八分)甘草(五分) 白芷(項之上加三分) 桔梗(胃之上加五分) 牛膝(下部加五分)薑三片。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乳香定痛散 治癰疽發背諸毒。疔瘡疼痛不可忍者。或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潰。敗腐膿毒。不假刀砭。其惡毒自然脫下。及治打撲傷損。筋骨疼痛。並宜服之。
乳香 沒藥(各五分) 黃耆 人參 甘草 歸身 川芎 白芍 陳皮 熟地黃 粟殼(去筋膜蜜炒各一錢)
水二鐘。煎八分。隨病上下服之。
神功內托散 治癰疽腦項諸發等瘡。至十四日後。當腐潰流膿時不作腐潰。更兼瘡不高腫脈細身涼者。用當歸(二錢) 人參 白朮 黃 (各一錢五分) 大附子 陳皮 茯苓 白芍 川芎(各一錢) 穿山甲(八分)甘草(炙) 木香(各五分)煨薑三片。大棗二枚。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透膿散 治癰疽諸毒。內膿已成不穿破者。服之即破。
黃 (四錢) 川芎(三錢) 當歸(二錢) 皂角刺(一錢五分) 穿山甲(炒末一錢)
水二鐘。煎一鐘。隨病上下服之。或加酒一杯服。
竹葉黃耆湯 治癰疽發背諸般疔腫。表裡熱甚。口乾大渴者。
黃 甘草 黃芩 川芎 當歸 白芍 人參 半夏 石膏 麥冬(各八分) 生地(一錢)淡竹葉(十片) 燈心(二十根) 生薑(三片)
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溫服。
回陽三建湯 治陰疽發背。初起不疼不腫。不熱不紅。硬若牛皮。堅如頑石。十日外脈細身涼。肢體倦怠。皮如鱉甲。色似土朱。粟頂多孔。孔孔流血。根腳平散。軟陷無膿。又皮不作腐。手熱足涼者。俱急服之。
大附子 人參 黃耆 當歸 川芎 茯苓 枸杞 陳皮 萸肉(各一錢) 木香 甘草 紫草 濃朴 蒼朮紅花 獨活(各五分) 皂角樹根上白皮(二錢) 煨薑(三片)
水二碗。煎八分。入酒一杯。隨病上下。食前後服之。用綿帛蓋暖瘡上。預不得大開瘡孔。走泄元氣為要。
愚按。凡背疽屬陰者。皆由臟腑先壞。而內毒不得發越於外也。舊有用雞冠剪血滴於疽上者。有醋煮雄艾敷用者。豬腦熱藥敷圍者。神燈火氣灼照者。此數法皆陰疽之用。予雖常用。未見其實。但陰疽不起者。如樹木之根壞。強力培植枝葉而終無發生之理。予常據理用藥。固有得其生者十中三四。譬如先要疏其稼土。通其地脈。助其根本。回其陽氣。此四者缺一不可。用蒼朮、濃朴、茯苓、陳皮、疏其土。川芎、當歸、紫草、紅花、通其脈。人參、黃耆、枸杞、山萸助其本。附子、木香、甘草、獨活回其陽。如此用之。但根本內有一脈未絕之氣。服之俱可得其生。又驗其手足溫暖。瘡便發熱。
漸作 腫。複生疼痛。色暗得活。堅硬得腐。胃氣得回。此是藥之效驗。必在三服中應之為吉。外兼照法。
接助回陽。此通治陰疽之大法也。
黍米寸金丹 二名返魂丹。三名再生丸。四名追命丹。五名延壽丹。六名來蘇丸。七名知命丸。八名得道丸。此方昔出異人所傳。常有暴中急症。忽然卒倒者。斡開牙關。研灌三丸。其人即活。又能治發背腦疽。遍身壅腫。附骨癰疽等症。初起憎寒壯熱。四肢倦怠沉重者。毋分表裡老幼輕重。並宜服之。
麝香(五分) 乳香 沒藥 雄黃 烏金石 狗實 輕粉(各一錢) 蟾酥 砂(各二錢) 黃蠟(三錢)狗膽(一個乾用) 白粉霜(三錢) 鯉魚膽(陰乾三個) 白丁香(四十九粒) 金頭蜈蚣(七條全者酥炙黃色) 頭胎男乳(一合)
上為末。將黃蠟乳汁熬成膏。和藥為丸。綠豆大。大人三丸。小兒一丸。病重者五丸。冷病用蔥湯。熱病用新汲水送下。蓋臥避風出汗為度。諸病如失。後食粥調理。
潰瘍主治方
十全大補湯 治潰瘍發熱。或惡寒。或作痛。或膿多。或膿清。或自汗盜汗。及遍身流注瘰癧便毒諸瘡。
久不作膿。或膿成不潰。潰而不斂。若氣血不足之人。結腫未成膿者。宜加陳皮、香附、半夏、連翹。服之自消。
人參 黃耆 白朮 當歸 白芍 川芎 熟地 茯苓 肉桂(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水二鐘。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八珍湯 治潰瘍諸症。調和榮衛。順理陰陽。滋養氣血。進美飲食。和表裡。退虛熱。為氣血俱虛之大藥也。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白朮 人參 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水二鐘。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補中益氣湯 治瘡瘍元氣不足。四肢倦怠。口乾發熱。飲食無味。或飲食失節。或勞倦身熱。脈洪大而無力。或頭痛而惡寒。或聲高而喘。身熱而煩。俱宜服此。
黃 (一錢五分) 甘草(炙) 人參 當歸 白朮(各一錢) 升麻 柴胡 陳皮(各三分)麥門冬(六分) 五味子(五分炒)
水二鐘。薑三片。棗二枚。煎一鐘。空心熱服。
人參養榮湯 治潰瘍發熱惡寒。或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色痿黃。岌岌短氣。飲食無味。不能收斂。或氣血原不足。不能收斂。若大瘡愈後。多服之不變他症。
白芍(一錢五分) 人參 陳皮 黃耆 桂心 當歸 白朮 甘草(各一錢) 熟地 五味子茯苓(各八分) 遠志(五分)
水二鐘。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
人參黃耆湯 治潰瘍虛熱。不睡食少。或穢氣所觸作痛者。
黃耆 人參 白朮 麥冬 歸身 蒼朮 甘草 陳皮 升麻 神曲(各五分) 五味子(五分炒) 黃柏
(酒拌炒三分)
水二鐘。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
內補黃耆湯 治癰疽發背諸瘡已破後。虛弱無力。體倦懶言。精神短少。飲食無味。自汗口乾。脈澀不睡並效。
黃耆 人參 茯苓 川芎 歸身 白芍 熟地肉桂 麥門冬 遠志(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鐘。薑三片。棗二枚。煎一鐘。食遠服。
托裡清中湯 治癰疽脾胃虛弱咳嗽。痰氣不清。飲食少思者。
人參 白朮 桔梗 陳皮 半夏 茯苓(各一錢) 麥門冬 五味子 甘草(各五分)水二鐘。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
托裡和中湯 治癰疽中氣虛弱。飲食少思。腫不消。潰不斂者。
半夏 白朮 人參 茯苓 陳皮 煨薑(各一錢) 木香 甘草(各五分)水二鐘。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
托裡建中湯 治癰疽元氣素虛。或因寒涼傷脾損胃。飲食少思。凡餐無味。或作嘔泄瀉等症。急服以健中氣。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二錢) 半夏 炮薑(各一錢) 甘草(五分) 熟附子(八分)水二鐘。煨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托裡溫中湯 治癰疽陽弱陰寒。脈虛身冷。或瘡為寒變。反致不疼。或膿水清稀。心下痞滿。腸鳴腹痛。
大便微溏。食則氣短嘔逆。不得安臥。時發昏憒者。服之。
白朮 茯苓 木香 丁香(各五分) 半夏 陳皮 羌活 益智仁 乾薑(炮) 人參 白豆蔻甘草(各一錢) 大附子(二錢)
水二鐘。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方與舊不同。予製此嘗治癰疽陰症。及雜症陽氣脫陷與寒氣逼陽於外者。發熱煩躁。口乾作渴。投以薑、附之類。其津液頓生。煩熱頓退。其應如響。
聖愈湯 治潰瘍膿水出多。氣血虛極。脈細空而無力。以致心煩不安。眠睡不寧。或五心煩躁等症。並服。
熟地 生地 川芎 人參(各五分) 歸身 黃耆 (鹽水炒各一錢)
作一劑。水二茶鐘。煎八分。食遠服。
保安大成湯 治潰瘍元氣素虛。精神怯弱。或膿水出多。神無所主。以致睡臥昏倦。六脈虛細。足冷身涼。便溏或秘。胸膈或寬不寬。舌雖潤而少津。口雖食而無味。瘡弦不緊。肉雖微紅。總由不足。大補堪題。
人參 白朮 黃耆(蜜水拌炒各二錢) 茯苓 白芍 陳皮 歸身 甘草 大附子 山萸肉 五味子(各一錢)木香 砂仁(各五分)水二鐘。煨薑三片。去皮大棗三枚。煎八分。食遠服。服至精神回。手足暖。脾胃醒。肉色紅為度。上數症。
乃元氣虛脫。已欲變壞之病。非此不回也。
獨參湯 治潰瘍膿水出多。氣血虛極。或惡寒。或發熱。或自汗冷汗。或手足指甲青冷。或身冷脈細。並宜。
人參(二兩切片)
作一劑。水二鐘。棗十枚。煎一鐘。徐徐服之。若煎至稠濃。即為膏矣。作三次。用好溫酒化服。亦可。
香砂六君子湯 治潰瘍脾胃虛弱。惡心嘔吐。或飲食不思等症。
人參 白朮 茯苓 陳皮 半夏(各一錢) 甘草 藿香 砂仁(各五分)薑三片。棗二枚。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清震湯 治潰瘍脾胃虛弱。或誤傷生冷。或氣惱勞役。或入房夢遺。致火邪乘入中脘。乃生呃逆。急服之。
益智仁 陳皮 半夏 茯苓 人參 甘草 香附(各一錢) 柿蒂(二十四個) 澤瀉(三分) 熟附
(手足冷者用一錢)薑三片。棗二枚。燈心二十根。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如身熱口乾。便燥火呃者。加黃連五分。
醒脾益胃湯 治潰瘍脾胃虛弱。過傷飲食生冷。以致胸膈不寬。四肢面目浮腫。及小水不利等症。並宜服之。
人參 陳皮 茯苓 半夏 山藥 白朮(各一錢) 蒼朮 濃朴 澤瀉 麥芽 木香 山楂 蘇子豬苓(各五分) 老黃米(炒黃一錢)
水二鐘。薑三片。燈心二十根。煎八分。食前服。
托裡定痛散 治癰疽潰後。血虛疼痛不可忍者。宜服之甚效。
歸身 熟地 乳香 沒藥 川芎 白芍 肉桂(各一錢) 粟殼(泡去筋膜蜜炒二錢)
水二鐘。煎八分。隨病上下。食前後服之。
神應異功散 治潰瘍陰盛陽虛。發熱作渴。手足並冷。脈虛無力。大便自利。至飲沸湯而不知其熱者必服。
木香 官桂 當歸 人參 茯苓 陳皮 白朮(各一錢) 半夏 丁香 肉豆蔻 大附子 濃朴(各五分)水二鐘。薑五片。棗三枚。煎八分。不拘時服。此方癰疽陰症。凡雜症陽氣脫陷與寒氣逼陽於外者。發熱煩躁。口乾作渴。投以薑、桂、附子之類。津液頓生。煩熱頓退。其應如響。人但不習而察之。
參朮膏 治癰疽發背等症大膿後。氣血大虛。急宜用此。
上好人參半斤(切片。用水五大碗。砂鍋內慢火熬至三碗。將渣再煎汁一碗。共用密絹濾清。複熬稠濃。瓷碗內收貯聽用。)雲片白朮六兩 淮慶熟地六兩(俱熬同上法)
以上三膏各熬完畢。各用瓷碗盛之。頓入水中。待冷取起。蓋勿泄氣。如患者精神短少。懶於言動。短氣自汗者。以人參膏三匙、白朮膏二匙、地黃膏一匙。俱用無灰好酒一杯。燉熱化服。如脾氣虛弱。飲食減少。或食不知味。或已食不化者。用白朮膏三匙、人參膏二匙、地黃膏一匙。好熱酒化服。如患者腰膝酸軟。腿腳無力。皮膚手足粗澀枯槁者。用地黃膏三匙。人參、白朮膏各二匙。化服。如氣血脾胃相等無偏勝負者。三膏每次各二匙。熱酒化服。此膏用於清晨並臨睡時各進一次。自然強健精神。
頓生氣血。新肉易生。瘡口易合。任瘡危險勢大膿多者。可保終無變症。夏炎天熱。恐膏易變。分作二次熬用亦好。愈後能服。須發變黑。返老還童。以上諸方。功難及此。
八仙糕 治癰疽脾胃虛弱。精神短少。飲食無味。食不作飢。及平常無病久病。但脾虛食少嘔泄者。並妙。
人參 山藥 茯苓 芡實 蓮肉(各六兩) 糯米(三升) 粳米(七升) 白糖霜(二斤半) 白蜜(一斤)
上將人參等五味各為細末。又將糯粳米亦為粉。與上藥末和勻。將白糖和蜜湯中烊化。隨將粉藥乘熱和勻。攤鋪籠內。切成條糕。蒸熟。火上烘乾。瓷器密貯。每日清晨。用白湯泡用數條。或乾用亦可。
但遇知覺飢時。隨用數條甚便。服至百日。輕身耐老。壯助元陽。培養脾胃。妙難盡述。
胃愛丸 治潰瘍脾胃虛弱。飲食諸味不喜。用過開胃進食之藥不效者。此脾崩之象。宜服之。食進為吉。
雲片白朮一兩(鮮白者。米泔浸。去澀水。切片曬乾。同麥芽拌炒。) 淮慶山藥一兩(肥大上白者。
切片。用男乳拌濕。候潤透。晒微焙。) 上白茯苓(一兩,切一分濃咀片。用砂仁二錢。同茯苓合碗內。
飯上蒸熟。只用茯苓。) 清河人參(一兩,製畢曬乾。共為細末) 白豆蔻(三錢) 陳皮(用陳老米。
先炒黃色。方入同炒。微燥勿焦。六錢) 蓮肉(去皮心。切片。五錢) 小紫蘇(蜜拌透。曬乾微蒸片時。連梗葉切片。五錢) 甘草(炙三錢)上共為細末。用老米二合。微焙碾粉。泡荷葉湯打糊。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清米湯下。不拘時服。
二神丸 治癰疽脾胃虛弱。飲食不消。大便溏泄。必服之。
破故紙(四兩微炒香色) 肉果(肥大者二兩生用)用大棗四十九枚。老生薑四兩切片。水浸棗、薑。煮至水乾為度。取棗肉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清米湯空心送下。及治尋常腎虛脾泄俱效。
加減八味丸 治癰疸已發未發。口乾作渴。舌乾黃硬者。宜服。
茯苓 山藥 丹皮(各四兩) 山萸肉(五兩) 澤瀉(蒸三兩) 五味子(炒三兩) 肉桂(六錢) 熟地(搗膏酒煮八兩)
上共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錢。空心服。鹽湯送下。尋常酒服亦可。此又滲濕潤燥藥也。
紅鉛造化丹 治癰疽元氣不足。軟陷不起發。或已發複被風寒內外所侵。以致瘡毒下陷變為陰塌不痛者。急宜服此。亦可轉陰為陽。返出毒氣。複腫為吉。
紅鉛(三錢) 人參 茯苓 山藥(各一兩) 甘草(炙) 枯礬(各五錢) 辰砂 寒食面(各七錢五分)麝香(八分) 冰片(六分) 乳香(二錢用頭生男乳每盤內用一小鐘曬乾共收用之)
上各研精細。方為一處。共再細研。用白蜜二兩。再同頭生男乳一大杯。慢火重湯內用瓷碗燉。蜜滴水不散為度。候稍溫。和入前藥。軟硬得宜。丸龍眼核大。金箔為衣。瓷罐收用。或以蠟固亦妙。每用一丸。好熱酒一杯化藥。食遠服之。用濃綿帛覆暖。患上其熱如蒸。瘡必複起作痛。乃此丹之效也。諸症嘔吐怔忡瀉痢。屢藥不瘥。異症並效。大率心經之病石菖蒲。肝經之病用遠志。脾經之病用生薑。肺經之病麥門冬。腎經之病五味子。各隨五經之症。用五引煎湯化服。其應如響。修合時務要端午天醫黃道日為佳。
以上二十四方。治癰疽已潰至於收斂。正病雜病。變症壞症。此四者俱在其中。選用毋得錯亂。以保終吉。若不遵此法。妄設他說。別以奇方秘法治之。終致多變。但潰後氣血根本無有不虧傷者。大抵補怯扶羸。理勞續損。皆不出於前方。此外無法也。
神授衛生散 治癰疽發背腦疽。丹瘤瘰癧。惡毒疔瘡。濕痰流注。及外科一切瘡症。不問陰陽表裡虛實。但未成自消。已成者即潰。將潰者餘毒自去。新血自生。功效甚速。誠外科首用之方也。
羌活 白芷 穿山甲(炒) 石決明( ) 乳香 沒藥 大黃(生各一兩) 沉香(五錢) 加防風蟬蛻 僵蠶(各五錢)各為末。和勻。每服五錢。用歸尾一兩。黃酒二碗。煎八分。調服。預用金銀花一兩煎湯一小碗,隨用漱口咽下。蓋臥汗下。任其自然。
此若虛家藏之密方也。非彼秘而不傳。但方貴乎平易。異則觸目。如兵貴用正兵。奇則駭人。然正兵常也。奇兵變也。余不敢秘。亦不混於前。另錄之。用正用奇。存乎其人耳。
雙解貴金丸 治背疽諸毒。木悶堅硬便閉。脈沉實者。
大黃(一斤) 白芷(十兩)為末。水丸。每服三五錢。五更時。用連鬚蔥大者十餘根。黃酒一碗。煮蔥爛。取酒送藥。蓋臥出汗。過三二時。行一二次。立效。
此宣通攻利之劑也。濟之以蔥、酒。力能發汗。故云雙解。弱者隨用生料四君子湯補之。老人虛人。每服一錢。用人參加生薑煎湯送下。過一時再一服。得睡上半身得汗。睡覺則已。
一、腫毒初起腫痛不可忍者用︰紅花 穿山甲(炒各五錢) 歸尾(三錢)黃酒二鐘。煎一鐘。調阿魏五分麝香五厘服。
一、腫瘍發於陰處及乳癰等症用︰穿山甲(炒三兩) 牛皮膠(炒五兩)
為末。酒丸。每服三四錢。黃酒送下。未成者即消。已成者自斂。
一、腫瘍已潰不穿及內癰等症用︰皂角刺(一兩) 黃耆 (五錢) 甘草(二錢) 乳香(一錢) 黃酒煎服。
一、癰疽腫毒。有死血陰毒在中則不痛。用遠志酒飲之敷之則痛。有憂怒等氣積而內攻則痛。飲之敷之則止。或蘊熱在內。熱逼人手不可近。飲之敷之必涼。或氣血虛寒。潰而不斂。及七情內鬱者。
治之必愈。法用遠志泔水浸。去心為末。每用五錢。黃酒一鐘調之。澄清飲之。渣敷患處。余每以此酒調對症藥服。渣敷之更佳。
對口初起。不問偏正。用蛇蛻一條。燒灰酒服。即消。
複元通氣散 乳癰腹癰。腫毒便毒。耳痛耳聾。由諸氣閉塞者。
青皮(四兩) 陳皮(四兩) 穿山甲(二兩) 甘草(三兩半生半熟) 連翹(一兩) 栝蔞仁(二兩)金銀花(一兩)
或末或丸。每服二錢。黃酒調服。
越鞠丸 治牙疼齒痛。口舌生瘡。或胸膈痞滿。嘔吐吞酸。或腹脹腿酸等症。由六郁所致者多。故用之悉效。
蒼朮(炒) 神曲(炒) 香附 山楂 梔子(炒) 撫芎 麥芽(炒)
等分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湯送下。
初起時腫高赤痛者。宜敷涼藥。乃撲火之義也。然亦不可太過。過則恐變為陰。漫腫不紅熱。似有頭而不痛者。宜敷溫藥。乃引火就燥之義也。經云:發表不遠熱。敷熱藥亦發表之意。
凡調敷藥。須多攪則藥稠粘。敷後貼紙。必須 碎,則不崩裂,不時用原汁潤之。蓋借濕以通竅,乾則藥氣不入,更添拘急之苦。
凡去敷藥。必看毛孔有汗。意者為血脈通熱氣散也。反此者逆。
如意金黃散 治癰疽發背。諸般疔腫。跌撲損傷。濕痰流毒。凡頭時、腫。漆瘡火丹。風熱天泡。肌膚赤腫。
乾濕腳氣。婦女乳癰。小兒丹毒。凡外科一切諸般頑惡腫毒。隨手用之。無不應效。誠為瘡家良便方也。
黃柏(色重者) 大黃 薑黃(各五斤) 天花粉(上白十斤) 白芷(三斤) 紫濃朴 陳皮甘草 蒼朮 天南星(各二斤)以上共為咀片。晒極乾燥。用大驢磨連磨三次。方用密絹羅廚篩出。瓷壇收貯。勿令泄氣。凡遇紅赤腫痛。發熱未成膿者。及夏月火令時。俱用茶湯同蜜調敷。如微熱微腫。及大瘡已成欲作膿者。俱用蔥湯同蜜調敷。如漫腫無頭。皮色不變。濕痰流毒。附骨癰疽。鶴膝風症等病。俱用蔥酒煎調。如風熱惡毒所生。患必皮膚亢熱。紅色光亮。形狀游走不定者。俱用蜜水調敷。如天泡火丹赤游丹。黃水漆瘡。惡血攻注等症。俱用大藍根葉搗汁調敷。加蜜亦可。湯潑火燒。皮膚破爛。麻油調敷。具此諸引。理取寒熱溫涼。製之又在臨用之際。順合天時。洞窺病勢。使引為當也。
二青散 治一切 熱紅腫。熱痛陽毒。未成者即消。
青黛 白芨 白蘞 白薇 白芷 白蘚皮 朴硝 水龍骨 黃柏(各一兩) 天花粉(三兩)大黃(四兩) 青露(即芙蓉葉三兩)
為末。用醋蜜調敷。如已成者則敷四圍。留頂。貼替針膏。
回陽玉龍膏 治背疽陰病。不腫高。不 痛。不發熱。不作膿。及寒濕流注。鼓風久損。冷痛痺風。諸濕腳氣。手足頑麻。筋骨疼痛。及一切皮色不變。漫腫無頭。鶴膝風等。但無皮紅肌熱者。一概用之。俱有功效。
草烏(三兩炒) 軍薑(三兩煨) 赤芍(炒) 白芷 南星(煨各一兩) 肉桂(五錢)上製畢。共為細末。熱酒調敷。此藥有軍薑、肉桂。熱血生血。既生既熱。恐不能散而為害。故有草烏、南星。可以破惡氣。祛風毒。活死肌。除骨痛。消結塊。回陽氣。又有赤芍、白芷。足以散滯血。住痛苦。加以酒行藥性。攻通氣血。雖十分冷症。未有不愈者。誠為寒灰之焰。枯木之春。大抵病冷則肌肉陰爛。不知痛癢。其有痛者。又多附骨之痛。設若不除。則寒根透髓。尋常之藥。固莫能及矣。
坎宮錠子 治 赤紅熱腫痛諸毒。並痔。
京墨(一兩) 熊膽(三錢) 胡黃連 兒茶(各二錢) 冰片(一錢) 麝香(五分) 牛黃(三分)
上為末。用豬膽汁為主。加生薑汁、大黃水浸取汁、釅醋各少許相兌。和藥成錠。用涼水磨如墨。以筆蘸藥塗之。
離宮錠子 治一切皮肉不變。漫腫無頭。腫毒疔毒。
京墨(一兩) 蟾酥 膽礬 血竭(各三錢) 朱砂(二錢) 麝香(一錢五分)
上為末。用涼水調成錠。涼水磨如墨。照前法塗之。
絳紅膏 治一切腫毒已成。悉效。
先用加味神燈捻照畢。次用真銀朱為末。以真生桐油調攤如膏。貼之。
二味消毒散 治熱癤痱痤疥疹。風濕癢瘡。
白礬(一兩) 明雄黃(二錢)
上為末。茶清調化。鵝翎蘸掃。患之癢痛自止。痱粟自消。
鐵桶膏 治將潰已潰時。根腳走散不收束者。
文蛤(微炒一兩) 白芨(五錢) 銅綠(五錢) 明礬(四錢) 膽礬(三錢) 輕粉(二錢)鬱金(二錢) 麝香(三分)
上為末。收之聽用。用陳米醋一碗。杓內文火煎至一小鐘。起金色黃泡為度。待溫入藥一錢。攪勻燉溫。用新筆蘸塗根上。綿紙蓋之。自生皺紋。漸收漸緊。再不開大。
一、用石青(一兩) 銅綠(五錢) 硼砂(五錢) 白靈藥(五錢)
上為末。次用阿膠一兩。以黑鉛三斤夾碎。水四碗。煎半碗。入阿膠再煎成膏。人藥成錠。重二錢。用人乳磨塗。
一、用銅綠(一兩) 硼砂(一兩)以阿膠膏成錠。用乳香煎湯磨濃。新筆蘸塗。初起者塗一圈。消一圈。已潰者先用椒茶湯洗。如瘡口已完。皮肉未老。燒艾熏之。
馬齒莧膏 發背諸毒。
莧一握。酒煎或水煮。冷服。自能出汗。一服退熱去腐。三服良愈。再杵莧敷之。
楊梅愈後。遍身如癩。喉硬如管者。取莧碗粗一握。酒水煎服出汗。
多年頑瘡 瘡。頑痛不收口者。杵莧敷之。取蟲。一日一換。三日後腐肉盡。見紅肉珠時。換生肌藥收口。
婦人臍下生瘡。痛癢流水。連及二陰者。用莧四兩、青黛一兩。研勻敷之。丹毒。加藍根搗敷。
唇緊面腫者。搗汁塗之。
濕癬白禿。取鍛石末炒紅。用莧汁熬膏。調勻塗之。
三十六種風瘡。取莧一石、水二石。一釜煮之。澄清。納黃蠟三兩。再煎成膏。塗之服之。
洗有蕩滌之功。使氣血疏通以舒其毒。則易於潰散而無壅滯也。凡腫四肢。 漬之。在腰腹背。淋之。在下部。浴之。如用藥二兩。以水二升煎升半。用布帛或棉蘸洗。稍涼再易之。日用三五次。甚者日夜不住。
以腫消痛止為度。如已潰時及拔筒後。先去舊藥。用方盤靠身於瘡下放定。隨用豬蹄湯以軟絹淋洗瘡上。並入孔內。輕手捺淨內膿。庶敗腐宿膿。隨湯而出。以淨為度。再以軟帛疊七八重。勿令太干。帶湯覆於瘡上。兩手輕盈旋按片時。帛溫再換。如此洗按四五次。流通氣血。解毒止疼。去瘀脫腐。此手功之要法。大瘡不可缺也。洗時冬月要猛火以逼寒氣。夏月要明窗以御風寒。若不慎此。輕則有妨收口。重則必變純陰。
蓋用豬蹄湯者。使毒聞腥而速腐耳。腐未淨。敷玄珠膏。腐已淨。敷玉紅膏。俱以黑膏蓋之。如四邊根已消。則不必用箍藥。更加大補得宜。其功更遠。
瘡一月不治則有蟲。用艾煎湯投白礬三錢洗之。為艾性能殺蟲也。
瘡由氣血冷不收口者。用艾煎湯洗之。更燒艾熏之。為艾性辛熱以助陽氣也。
未潰之前。及已照之後。用蔥艾湯洗之。
文蛤散 治腫瘍 痛。不問已潰未潰。洗之腫寬痛減。
文蛤(三五兩打碎去蟲) 蔥白(十八根)水煎淋洗。
豬蹄湯 已潰流膿時。用此消毒氣。去惡肉。回死肌。潤瘡口。散風消腫。腐盡則已。
當歸 白芷 羌活 甘草 赤芍 黃芩 蜂房(等分)
上為粗末。先將 豬前蹄一。使水六碗煮蹄軟為度。去面上油並湯下濁腳。取清汁。入藥一兩。煎數十沸。絹濾去渣。候溫用軟絹淋洗。
背疽輕易者。用此以代前湯。
當歸 白芷 獨活 甘草(各二錢) 蔥頭(五個)水二碗煎用。
一、陰瘡黑陷而不痛者。用艾絨一斤。硫黃、雄黃各五錢為末。同艾水煮半日。水將干。取艾出。搗爛溫敷患處。再煮再易。十餘次以知痛則生。不知痛出紫血者死。然必內服大補回陽之藥。助之以成功。
一、瘡腐臭穢者。用蛇床子二兩、皮硝一兩、水煎洗之。
一用白礬四兩、雄黃一兩為末。用兩許滾水沖洗。
軍持露 治潰瘍腐盡。見新肉珠時。用此洗之。以助生肌。
乳香 沒藥 兒茶 輕粉(等分)
為末。每用三五錢。水煎黃色洗之。或豬蹄湯煎洗尤佳。
紺珠膏 治一切癰疽腫毒。流注乳毒。瘰癧痰核。並跌撲損傷。風寒濕痺。骨節冷疼。再、頑 血風等瘡。
及頭痛牙痛。心腹痛腰腿痛。火眼咳嗽。五疳下痢等症。悉驗。
製麻油四兩煎滾。入製松香一斤。文火化。柳枝攪。候化盡。離火入細藥末二兩三錢。攪勻。即傾水內。
拔扯數十次。易水浸之聽用。
跌撲腫毒瘰癧等症。但未破者。再加魏香散。隨膏之大小。患之輕重。每加半分至三二分為率。已破者。則另加生肌散。然此膏貼破瘡少痛。未若於黑膏內加生肌散為妙。而有毒深膿不盡者。及頑瘡對口等症。雖潰必用此膏。獲效。未破者。貼之勿揭。揭則作癢。痛亦勿揭。能速於成膿。患在平處。紙攤貼。患在彎曲轉動處。絹帛攤貼。
跌撲腫毒疼痛等症。貼本處。 瘡及臀腿寒濕等瘡。先用茶清入白礬少許洗淨。貼之。刻日見效。
風寒咳嗽。貼背心。頭痛。貼太陽穴。牙疼。塞牙縫內。火眼。貼魚尾。
小兒疳痢。丸綠豆大。神曲為衣。每服三二十丸。米湯下。內癰等症。用蛤粉為衣。服。便毒痰核多。
加魏香散。 瘡。再加銅青。鱔攻頭癬毒。驗。
製油法 每麻油(一斤) 用當歸 木鱉子肉 知母 細辛 白芷 巴豆仁 文蛤(打碎) 山茲菇(打碎)紅芽大戟 續斷(各一兩) 槐枝 柳枝(各二十八寸)入油內浸二十一日。煎枯去渣。取油聽用。(余察朝鮮琥珀膏多續隨子。此方宜加之。)
製松香法 擇片子淨嫩松香為末十斤。次取槐、柳、桃、桑、芙蓉等五樣枝各五斤。銼碎。用大鍋水煮濃汁。濾淨再煮一次。各收之。各分五分。每用初次汁一分。煎滾入松香末二斤。以柳、槐枝攪之。煎至松香沉下水底為度。即傾入二次汁內。乘熱拔扯數十次。以不斷為佳。候溫做餅收之。餘香如法。(此原方也。但煎膏。其色欠紅艷。再加蘇木同五枝煮之。)
膏內細藥方乳香 沒藥(俱去油) 血竭(各五錢) 輕粉 麝香(各二錢) 明雄黃(四錢)
為細末。加入膏內用。
魏香散 膏面摻用。
乳香 沒藥(俱去油) 血竭(等分) 阿魏 麝香(減半)
為末罐收聽用。
生肌散 俟腐盡生肌用此。
人參 龍骨 赤石脂 乳香 沒藥 血竭 輕粉(各二錢) 貝母(三錢) 珍珠(一錢) 冰片(一錢)一加白蠟(二錢)
為末。罐收聽用。
亞聖膏 治一切破爛諸瘡。並楊梅粉毒。
象皮(一兩) 蛇蛻(二錢) 驢甲(一塊) 穿山甲(六錢) 血餘(三錢) 蟬蛻(四錢) 木鱉子(七個)雞子清(三個)
艾、柳、榆、槐、桑枝各二十一寸。麻油三斤。浸七日。煎如常法。濾去渣。每淨油一斤。入黃丹七兩。煎成膏。入黃蠟五錢化勻。再加乳香、兒茶、沒藥各三錢。五靈脂五個。 牡蠣五錢。血竭五錢。
成膏。出火毒。任用。
絳珠膏 治潰瘍去腐定痛生肌。
麻油(十兩) 雞子黃(十個) 血餘(五錢) 天麻子肉(八十一粒) 白蜜蠟(三兩) 黃丹(飛二兩)乳香 沒藥 輕粉 珍珠 血竭 兒茶(各三錢) 朱砂(二錢) 冰片(一錢) 麝香(五分)乳岩加銀朱(一兩)
上將油 血餘化。麻子肉枯。去渣入蠟。候化離火。少時入黃丹攪勻。再加細藥。和勻收用。
瑩珠膏 治潰瘍去腐。定痛生肌。並梅瘡杖瘡。 瘡下疳。
豬脂油(十兩) 白蠟(三兩) 溶化離火。俟溫。入 輕粉 樟冰(各一兩五錢)
上為末。攪勻。俟稍凝。再入冰片一錢末。攪勻成膏。罐收聽用。先用甘草、苦參各三錢。水煎洗淨貼膏。
杖瘡用荊川紙攤極薄貼之。熱則易之。其疔瘀即散。疼痛立止。
楊梅瘡。加紅粉三錢。頑瘡乳岩。加銀朱一兩。 瘡。加水龍骨三錢。或龍骨四錢。
生肌玉紅膏 此膏專治癰疽發背。諸般潰爛棒毒等瘡。用在已潰流膿時。先用甘草湯。甚者用豬蹄藥湯淋洗患上。軟絹挹淨。用抿腳挑膏於掌中捺化。遍搽新腐肉上。外以亞聖膏蓋之。大瘡早晚洗換二次。內兼服大補脾胃暖藥。其腐肉易脫。新肉即生。瘡口自斂。此乃外科收斂藥中之神藥也。
白芷(五錢) 甘草(一兩二錢) 歸身(二兩) 爪兒血竭 輕粉(各四錢) 白蠟(二兩) 紫草(二錢)麻油(一斤)
先用當歸、甘草、紫草、白芷、四味。入油內浸三日。大杓內慢火熬藥微枯色。細絹濾清。將油複入杓內煎滾。下血竭化盡。次下白蠟。微火亦化。先用茶鐘四枚。預燉水中。將膏分作四處。傾入鐘內。候片時。
方下研極細輕粉。每鐘內投和一錢。攪勻。候至一伏時取起。不得加減。致取不效。
玄珠膏 治腫瘍將潰。塗之膿從毛孔吸出。已開針者。用捻蘸送孔內呼膿。瘀腐不淨。塗之立化。
木鱉子肉(十四個) 斑蝥(八十一個) 柳枝(四十九寸) 或加驢甲片(三錢) 草烏(一錢) 麻油(一兩)浸七日。文火 枯。去渣入巴豆仁三兩。煎豆黑。傾於缽內。研如泥。加麝香一分攪勻。入罐內收用。
碧螺膏 治下部濕瘡疥癬。並結毒痰串 瘡。
松香(取嫩白成片者佳。為末。篩過。用銅盆以豬油遍擦之。入水至滾。入香。不住手攪之。以香沉底為度。
即傾冷水內。拔扯百十次。以不斷為度。) 麻油(三兩)煎滴水成珠。入松香一斤。文火溶化。看老嫩取起。離火住滾。徐徐入糠青、膽礬各淨末五錢。以柳枝左攪。以勻為度。如老加熟豬油二三錢。用綠紙薄攤。
此方灶用土。柴用桑。器用銀。煮用水。煎用火。取五行之理也。
貝葉膏 治癰疽發背一切潰爛諸瘡。
麻油(一斤) 入血餘(雞子大一團)
文火 化。去渣離火。入白蠟二兩溶化。候溫。用綿紙剪塊。三張三張於油蠟內蘸之。貼瓷器幫上。用時。揭單張貼患處。日換八九次。力能定痛去腐生肌。其功甚速。希勿忽之。
瓊酥散 服之開針不痛。
蟾酥(一錢) 半夏(六分) 鬧羊花(六分) 胡椒(一錢八分) 川烏(一錢八分) 川椒(一錢八分)蓽茇(二錢)
上為末。每服半分。黃酒調服。
如欲大開。加白酒藥一丸。
整骨麻藥 開取箭頭。服之不痛。
川烏 草烏 胡茄子 鬧羊花(倍用) 麻黃 薑黃(等分)
上為末。茶酒任下。甘草水解。
川烏尖 草烏尖 生南星 生半夏(各五錢) 胡椒(一兩) 蟾酥(四錢)一加蓽茇(等分) 一加細辛(為君)
共為末。用燒酒調敷。候麻木。任割不痛。
書云:腐不盡不可以言生肌。若誤用生肌藥。則反增潰爛。但潰而不痛者。乃其征也。又云:毒盡則肌自生是知有腐不可不速去也。
腫毒已成。皮濃不穿者。內服透膿散。外塗玄珠膏。仍以黑膏蓋之。則膿從孔竅中滲出。三五日毒頂分界。成片而落。其大膿已盡。而內肉已平。神妙莫測。陽症立驗。而必賴內托之功。
毒深不能收斂者。以紙捻蘸玄珠膏送入瘡口內。易於收斂。不致成漏。
杖疔塗之。瘀腐立化。治癬。加天麻子同 。調蘆薈末塗之。禿瘡。加花椒數粒。牙皂、杏仁各七個。艾少許。同煎如法。
水銀(一兩) 火硝(二兩) 食鹽(三錢) 枯礬(三錢三味炒燥) 朱砂(八錢) 雄黃(三錢) 白砒(三錢) 硼砂(三錢) 一加 砂(三錢)
共為末。入泥固罐內。蓋盞封口。架三釘上。砌百眼爐。先底火二寸。點香一枝。中火一枝。頂火一枝。隨以水擦盞勿住。香畢去火。次日取升上者用。
發背未破加花粉。已破加乳香、沒藥。疔瘡初起加蟾酥。腫毒加鵝管石。醋調敷。爛瘡加黑附子。囊癰爛加貝母。瘰癧破加髮灰、皂角、白芨。水調敷。疳瘡加滑石。魚口加皂角。結毒加光粉滑石。 瘡加輕粉、黃丹。跌撲蓋文蛤、百草霜。乳蛾、走馬疳、耳腮等。俱用茶調。蛇咬加南星、川椒。蟲咬加雄黃。
蠍蚣散 瘡口緊硬。貼膏無膿者。風毒所勝也。
全蠍 蜈蚣 木香 為末摻之。膏藥蓋之。
凡大毒潰爛。內毒未盡。若驟用生肌。則外實內潰。重者逼毒內攻。輕者反增潰爛。雖即收口。其於旁處複生大疽。是知毒未盡。不可驟用生肌藥也。只以貝葉膏貼之頻換。俟生肉珠時。方用生肌藥。如元氣弱者。須當大補以培其元。
生肌定痛散 潰爛紅熱腫痛有腐者。用此化腐定痛生肌。
生石膏(為末用甘草湯飛五七次每兩加) 硼砂(五錢) 辰砂(三錢) 冰片(二分)為末摻之。
定痛生肌散 潰爛紅熱腫痛無腐者。用此定痛生肌。
石膏( 一兩) 乳香 血竭 輕粉(各五錢) 冰片(一錢)有水。加白芷 龍骨(各一錢) 不收口。加雞內金(炙一錢)為末摻之。
冷瘡不收口者 乾薑為末摻之。覺熱如烘。平肌易愈。
諸瘡發癢 用枯礬、乾薑末摻之。
細茶 食鹽 煎湯洗之。
乳香 沒藥 血竭 兒茶 三七(各二錢) 冰片(一錢) 麝香(二分)熱。加黃連(一錢)腐。加輕粉(一錢)有水。加龍骨(一錢)欲速收口。加珍珠(一兩)或加蟹黃(二錢法取團臍蟹蒸熟取黃曬乾收用) 為末摻用。
或以前七味。加豬油半斤。黃蠟兩許。稍溫。用綿紙拖膏。貼癰疽破爛等瘡。若杖傷。則三七倍之。
一用鮮鹿腿骨紙包。灰火內煨之。以黃脆為度。如黑焦色則無用矣。為細末摻之。生肌甚速。
月白珍珠散 新肉已滿。不能生皮。及下疳腐痛。並湯火傷痛。
珍珠(一錢) 青缸花(五分) 輕粉(二兩)為末摻用。下疳腐爛。豬脊髓調搽。
一用雞子清傾新瓦上。曬乾取清為末。摻用。
黑鉛六錢溶化。入水銀二兩。結成砂子。枯白礬、枯皂礬、火硝各二兩。食鹽五錢。同炒乾研細。入鉛汞再研。不見星為度。入泥固罐內。封口。打火三香。不可太過不及。冷過宿。取出。罐口上靈藥。其白如雪。
約有二兩。為火候得中。如打紫者。加硫黃五錢。黃者。加明雄黃五錢。紅者。用黑鉛九錢。水銀一兩。枯礬二兩。火硝三兩。辰砂四錢。雄黃三錢。升打火候如前。
凡升打靈藥。硝要炒燥。礬要 枯。
一方共用燒酒煮乾炒燥。方研入罐。
一法凡打出靈藥。加石膏倍之。和勻。複入新罐內打一香。任用不痛。
生肌白靈藥家傳密訣歌。鉛粉易山鉛。官硼易皂礬。硝礬汞不易。火候亦如常。(固罐法封口法見四卷末)
倒打靈藥法 先將硝、礬、水銀共研。以不見星為度。次用泥固罐子。煨微熱。入藥一角。文火頓化。勿令起泡。至干。又下一角。少時。又下至完。下食鹽少許。慢火煨至礬枯成陀為度。將罐倒合於平底大碗內。以罐底高碗沿二指為度。用紙條封口。次用泥固二指許。又次以沙填滿。以碗口平為則。取碗坐於大水盆內。水與碗口平為則。次取紅炭砌罐底四圍及底上。 一香。去火。冷定。取出罐四旁及碗底靈藥。約有一錢五六分聽用。此法始終全在慢火。性燥有誤。
紅粉 治一切頑瘡。及楊梅粉毒。喉疳下疳痘子等。立驗。
水銀 白礬 火硝(各一兩一錢) 朱砂(三錢三分)以鍋煨熱取起。入白礬一沸。見清。入硝。一沸。見清。入朱砂。一沸。見定。取出研末。入鍋內。
下水銀。蓋碗。
封打如法。
一方用︰水銀(一兩) 焰硝(一兩炒乾為末用四錢五分) 白礬(一兩 枯四錢五分)朱砂(一錢為末)次用篩過淨香爐灰二三斤。鹽鹵水四五斤聽用。取中樣新鐵鍋一口。以磚架起。安朱砂末於鍋中。
如蓮子大為度。次取硝、礬末研勻。蓋朱砂上。用等盤輕輕按硝礬如銀底樣。周遭如茶鐘口大。次將茶鐘蓋之。如口外有硝礬。即吹去之。將鐘揭起。用筷子在硝礬中間輕輕點一小窩。用茶匙挑水銀入窩內。仍將先覆茶鐘蓋之。次取前香灰。用鹽鹵水調。干稀得所。先將手按茶鐘勿令動。隨將濕灰周遭塗過。只留鐘底在外。用石壓之。次鍋下發火。燒三香。二文一武。不時視香灰。如稍有白色。即用棕蘸鹵水。於灰上刷之。為澆水三香完。離火過宿。用斧從旁輕輕鑿開。取茶鐘。用黃紙包收。臨時刮用。
粉霜必以朱砂色為度。如紅黃為嫩。上瘡必疼。須再封打一香。
一、先用朱砂末、急性子各一錢五分。於鍋內炒煙盡。去藥拭淨入硝、汞。升打如法。為之淨鍋。
一、用 石膏、赤石脂各二兩為末。鹽水調之封口。次以香爐灰蓋之。更佳。
一、初打出紅粉。用綿紙包好。入小南青布袋內。用綠豆水或槐花八兩、甘草一兩煎湯。懸胎煮一二百沸。取袋埋黃土內一日夜。去火毒及硝礬之氣。
下疳。嚼細茶罨三次。次摻之即愈。楊梅痘子。點之即愈。楊梅喉疳。用新筆蘸粉點之即愈。楊梅粉毒。用麻油四兩、黃蠟一兩溶化成膏。離火候溫。入紅粉一錢攪勻。綿紙攤貼。一日一換。立驗。
腫瘍初潰。或已開針。恐針口易合。隨用綿紙捻蘸玄珠膏插之。或用黃蠟化開入香油少許作捻。如疔須裹線一條為心。將蠟捻插入針口內。留線頭在外。以膏蓋之。次日換插如前。
瘡口腐肉不出者。用綿紙做捻。取捻毛頭於腐上絞之。絞住瘀肉。徐徐拔出。如未淨。再取之。次塗玄珠膏。如腐已淨。塗絳珠膏四圍腫處。貼紺珠膏。瘀膿壅腫不出者。搗大蒜調松香末敷之。
瘡已潰爛。中有黑疔。突兀如筋頭。堅痛不可忍者。用紫絳真香。銼豆大炒焦黑為末。摻疔上。其四圍潰處用蘭雪散摻之。黑膏蓋之。三二次則疔盡去次換生肌藥。
頑腐不去。壯實者用生南星末加冰片摻之。膏蓋過宿。去腐如井。隨換生肌等藥。虛弱者用人參末摻之。過宿洗之。三二次腐肉自脫。且易收斂。
瘡口 出如蛇頭者有四。著風、著水、著怒、著手擠。皆能致之。風邪乘襲者。補中益氣湯加防風、天麻。風寒凝滯者。十宣散加羌活、天麻。肝火血燥生風者。加味逍遙散加羌活、天麻。如小兒。其母肝火生風者。
加味小柴胡湯。次用加味逍遙散加漏蘆、天麻。更外兼熨法。或用烏梅 存性。加輕粉少許摻之。即收。
有番花如石榴者。用銀針於朱上刺去黑血。三五次。即收平複。
頑瘡、疔瘡、 瘡、杖瘡。久不生肌者。瘡有膜也。用玉簪花根於石臼內杵爛敷之。扎緊。三日一換。五七次愈。
瘡不收口。因於虛者。須大補之。外用人參、珍珠等分為末摻之。即痂。凡生肌藥。必用人參湯浸過。曬乾。
再用人乳浸過。其功神捷。
瘡雖收口而皮嫩外惡風寒者。用小米煮飯。乘熱盛碗內。以絹帛罩之。覆於患處。蒸之三五次。愈。
瘡潰時誤入毒水。或誤入刺至骨腫痛者。用皂角子七個。大干蝦蟆一個。胡椒十五粒。入鍋內瓦蓋。文火煙盡。取出為末。先用溫水洗淨。拭乾摻之。膏蓋良久。毒水盡出。有刺者自見。一用黃丹、蛤粉等分炒變色摻之。誤入一切毒水。及皂角水。驢馬尿糞以致疼痛者。用糯米粉、砂糖各三兩。生甘草一分。為膏貼之。毒水自出。
馬汗入瘡腫痛者。用馬鞭子取手執處燒灰存性為末。和諸膏塗之。或豬脂和塗。或用冬瓜皮陰乾為末敷。
瘡久臭爛生蛆者。海參為末摻之。或皂礬為末摻之。則蛆化為水。
背瘡繃縛法 已潰流膿時。不問冬夏。宜絹帛四五層罨膏上。外再用綿布見方八寸。四角以蛇皮細帶貯之。蓋絹上。將帶扎在前胸。繃實瘡上。庶暖氣不泄。易於腐潰。洗時預備二繃更換。
內肉不合法 腐盡結膿痂時。內肉不粘連者。用軟綿帛七八層放患上。以絹扎緊。將患睡實。數次自粘一片如生成者。如患口未完。搽玉紅膏自平。
家傳西聖膏 治男婦小兒。遠年近日。五勞七傷。左癱右瘓。手足麻木。遍身筋骨疼痛。咳嗽痰喘。瘧疾痢疾。痞疾走氣。遺精白濁。偏墜疝氣。寒濕腳氣。及婦人經脈不調。赤白帶下。血山崩漏。並跌打損傷。
一切腫毒瘰癧。頑瘡結毒。臭爛。筋骨疼痛不能動履者。貼之悉驗。
當歸 川芎 赤芍 生地 熟地 白朮 蒼朮 甘草節 陳皮 半夏 青皮 香附 枳殼 烏藥何首烏 白芷 知母 杏仁 桑皮 金銀花 黃連 黃芩 黃柏 大黃 白蒺藜 梔子 柴胡 連翹薄荷 威靈仙 木通 桃仁 玄參 桔梗 白蘚皮 豬苓 澤瀉 前胡 升麻 五加皮 麻黃 牛膝杜仲 山藥 益母草 遠志 續斷 良薑 本 青風藤 茵陳 地榆 防風 荊芥 兩頭尖 羌活獨活 苦參 天麻 南星 川烏 草烏 文蛤 巴豆仁 芫花(以上各五錢) 細辛 貝母 僵蠶 大風子穿山甲(各一兩) 蜈蚣(二十一條) 蒼耳頭(二十一個) 蝦蟆(七個) 白花蛇 地龍 全蠍海桐皮 白芨 白蘞(各五錢) 木鱉子(八兩) 桃、柳、榆、槐、桑、楝、或杏、楮、(或椿七枝各三七寸) 血餘(四兩)
用真麻油十三斤浸之。春五夏三。秋七冬半月。日數畢。入大鍋內。慢火煎至藥枯。浮起為度。住火片時。用布袋濾淨藥渣。將油稱準。將鍋展淨。複用細絹濾油入鍋內。要清淨為美。投血餘。慢火熬至血餘浮起。以柳棒挑看似膏溶化之象方美。熬熟。每淨油一斤。用飛過黃丹六兩五錢。徐徐投入。火加大些。夏秋亢熱。每油一斤加丹五錢。不住手攪。俟鍋內先發青煙。後至白煙。疊疊旋起。氣味香馥者。
其膏已成。即便住火。將膏滴入水中試軟硬得中。如老加熟油。若稀加炒丹少許。漸漸加火。務要冬夏老嫩得所為佳。掇下鍋來。攪挨煙盡。下細藥攪勻。傾水內。以柳棍摟。成塊再換。冷水浸片時。乘溫每膏半斤拔扯百轉。成塊又換冷水投浸。用時。取一塊銅杓內溶化攤用。細藥開後乳香 沒藥 血竭(各一兩) 輕粉(八錢) 潮腦(二兩) 龍骨(二兩) 赤石脂(二兩)海螵蛸(五錢) 冰片 麝香(三錢) 雄黃(二兩)共為末。加入前膏內。
五勞七傷。遍身筋骨疼痛。腰腳酸軟無力。貼膏肓穴、腎俞穴、三里穴。
痰喘。氣急咳嗽。貼肺俞穴、華蓋穴、膻中穴。
左癱右瘓。手足麻木。貼肩井穴、曲池穴、三里穴。
遺精白濁。赤白帶下。經脈不調。血山崩漏。貼陰交穴。開元穴。
痢疾水瀉。貼丹田穴。瘧疾。男貼左臂。女貼右臂。
腰疼。貼命門穴。疝氣。貼膀胱穴。
頭風。貼風門穴。心氣疼。貼中脘穴。
走氣疼。貼章門穴。寒濕腳氣。貼三里穴。
胸腹脹悶。貼中脘穴。噎食轉食。亦貼中脘穴。
痞疾。先用面作圈。圍痞塊上。入皮硝兩許。紙蓋。熨斗熨熱去硝。貼膏再熨。出汗至腹內覺熱方止。
跌打損傷及諸毒諸瘡。俱貼患處。
凡內外諸症。貼之必用熱布熨之。疥癬疹癩等症。貼臍熨之。汗出為度。
血瘕痞疾。加阿魏、馬齒莧膏各二兩。貼之立驗。(阿魏化腐去滯。須以水頓化。傾入膏內。離火攪之。
煎去水氣。次下細藥。)絹攤膏。用雞子清漿過。布攤膏。用松香、黃蠟塗過。狗皮攤膏。用水洗去硝氣。油紙攤膏。用甘草湯或加槐枝煮過攤用。
表綿紙法。用杭州毛頭。每麥面一斤。加白礬核桃大一塊。打稀糊。量加小粉表之。則軟白而且不蔭。
油油紙法。用天麻子仁數粒、鉛粉錢許研爛。入桐油碗許。打勻。綿花蘸刷令遍。與不油紙相間。鋪之壓之。須頻揭換不粘。一以生桐油、熟豬油。平兌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