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陳自明
癰疽之疾,男子與婦人無異。惟婦人有月閉、血虛、氣結三症之異耳,余當依常法治之。
愚按︰
男子之症,多屬肝腎;女子之症,多屬肝脾。治者亦當辨之。
凡小兒屬純陽,其癰疽之疾也,多因心氣熱而患之。
愚按︰
前症亦有因稟賦而致者。嘗治少參史南湖孫,陰囊赤腫,余作胎毒治之而瘥。後患發熱痰嗽,見症不一,難以明狀,遂診其母,有鬱火血熱之症,乃用解毒清肝等藥,子母俱服而愈(詳見《保嬰粹要》)。
治手足甲疽,或因修甲傷肉,或因損足成瘡,潰爛上腳,用綠礬置鐵板上沸,色赤如溶金色者為真,沸定取出,研末,以鹽湯洗搽之。
愚按︰
前症即脫疽也。此方固有良驗,尤當調元氣為善。大抵此症,先因醇酒炙爆膏粱濃味傷脾,或房勞虧損腎水,故有先渴而後患,有先患而後渴者。若色赤作痛自潰,可治;色黑不潰,不治。色赤作痛者,先用隔蒜灸,活命飲、托裡散,再用十全湯、大補東加減八味丸;色黯不痛者,隔蒜灸,桑枝灸,亦用十全大補東加減八味丸,則毒氣不致上侵,元氣不至虧損,庶可保生。亦有因修手足口咬等傷者,若元氣怯弱,或犯房事,外塗寒涼,內服克伐,損傷脾胃,患處不潰,色黯上延,亦多致死。重者須解去,當以腳力轉解周○,輕拽之,使筋隨骨出,而毒得泄。否則毒筋內斷,仍上潰,雖去無益。且偏僻之處,氣血罕到,藥難導達。況攻毒之劑,先傷脾胃,反損元氣,不若灸法為良。重者須解去為善。故孫真人云,在肉則割,在指則截。雖親之遺體不忍毀傷,然不如連則勢必至於天歿,亦非體親之心也。況患處已壞,雖解不痛,又何憚而不為乎?女子亦有此患,多因鬱怒虧損肝脾所致。治法當與前同,患者知之(治驗見《外科樞要》)。
治刀傷磕損,跌撲腫痛,或出血。用蔥白細切杵爛,炒熱敷患處,蒜冷再易,神效。
愚按︰
《醫學綱目》稱前方有神效。余嘗以治前症青腫不散,死肉不潰,佐以健脾胃之藥,其功尤捷。此內外所以合一也。
治竹刺在肉,以蠐螬研敷立出。
治竹木刺入肉,嚼牛膝根罨之,即出。
治箭鏃入骨,以巴豆肉微炒,以蜣螂研勻,塗傷處,俟癢極拔出。
孫真人治箭鏃、針刺在咽喉胸膈,杵螻蛄,塗患處,自出。
愚按︰
前四方用之果有良驗。
治熱油及火燒,用丹參八兩,調以羊脂二斤,煎三五沸,取敷之。
治湯火瘡,用雞子黃置銀石器內熬油,調胡粉敷之。
愚按︰
前症若發熱作渴,小便赤澀,用四君、芎、歸、山梔、連翹、甘草健脾胃以消毒。若患處肉已死而不潰,用八珍、白芷、甘草補氣血以排膿,如未應,加肉桂。若患處死肉已潰而不收斂,用四君、芎、歸、黃 健脾胃以生肌,如未應,加炮薑。若小兒患之,或目扎頭搖等症,用四君加芎、歸、山梔、健脾胃以清肝木。若食後即有此患,或腹脹作痛,用四君、山梔、山楂、神曲壯脾氣以消導。大凡初患此症,用神效當歸膏敷之。輕者自愈,重者自腐,良肉易生。其色赤者,乃火毒未盡,必搽至色白為度。倘患於肢節伸屈之處,若敷此且免生痂傷礙新肉複潰難痊。倘回祿煙熏致死者,以蘿卜搗汁灌之即蘇,以其辛能散氣也(治驗見正體部)。
錦衣楊永興,廚下夜間回祿,凡睡此房已死將死者,灌以蘿卜汁,良久悉愈。凡罹此患者,以此治之,其應如響。
騎竹馬灸法圖 萬金散內托散 遠志酒五香連翹湯 忍冬酒沉麝湯 忍冬草圖五香湯 以上方見前卷漏蘆湯 追毒丸柞木飲 轉毒散阿膠飲 單煮大黃湯牛膠飲 神仙截法黃礬飲 秘傳連翹湯國老膏 千金漏蘆湯六味車螫散 神硝散止痛靈寶散 聖效散神效麻仁丸 神仙陷脈散清心內固散 漏蘆湯清膻竹葉湯 豬蹄湯以上方見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