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精要- 卷下

宋 陳自明


 

論癰疽用麥飯石膏治效第三十九

李氏云︰麥飯石膏,治發背癰疽神妙,惜世罕知。有患者,因膿不潰,以毒藥罨之,其勢益甚,毒延咽喉、腳膝,皆為不治。余用此膏,一夕頓潰,凡疽得膿,其毒始解。或有不潰者,須用此膏。故錄之,俾精擇修合,以取十全之功也。

愚按︰
前症屬腑屬陽,而氣血未損者,用前膏敷之,固無不愈。然亦有屬臟屬陰,而氣血有虧者,當審其因,而調治其內,可也。大凡瘡陽之作,由胃氣不從,瘡瘍之潰,由胃氣腐化,瘡瘍之斂,由胃氣營養。余嘗治初結未成膿者,托而散之,已成欲作膿者,托而腐之,膿成未潰者,托而開之,膿已潰者,托而斂之。東垣先生云︰胃氣乃生發之源,為人身之本。丹溪先生亦謂︰治瘡當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厥有旨哉(詳見附錄用藥加減之法)。

麥飯石膏

白麥飯石(炭火 醋淬數次研極細二兩) 鹿角(生取帶腦骨者斷之用炭火燒煙盡研極細四兩)
上用米醋調和,入砂器煎,以竹片不住手攪熬成膏。先以豬蹄湯洗淨,以鵝翎拂塗四圍,乾則以醋潤之。若腐爛用布帛攤貼之。


 

論癰疽敷神異膏功用第四十

凡疽症先以麥飯石膏塗之,俟瘡根漸收,卻敷神異膏斂之。夫癰疽之發有淺深,故收斂之功有遲速,斷不可早用收口之藥,恐毒氣未盡,後必複發,為患匪輕。但麥飯膏難於修合,用神異膏亦效。

愚按︰
前症若毒已解而不生肌收斂者,元氣虛也。用六君子湯壯其脾胃,則肌肉自生,設有餘毒,亦能自解。(詳見附錄用藥關鍵)。

神異膏

露蜂虜(蜂兒多者一兩) 玄參(五錢) 蛇蛻(鹽水洗一兩) 黃丹(水飛炒五兩) 麻油(一斤) 亂髮(男子者如雞子大) 杏仁(一兩)
上先將麻油入砂器煎發熔盡,下杏仁更煎黑,入蜂房、蛇蛻仍煎黑,濾去,入黃丹急攪,試軟硬得中,即成膏矣。其丹不必拘定前數。凡膏藥用日久必老硬,煎時預取嫩膏少許,如硬,量和之。

愚按︰
神異膏乃解毒生肌之良劑。若毒既解而肌不生,當治其內,不可泥為有餘之症,率用攻伐,以致毒在內者不能發散,在外者不能收斂,其為禍不淺。夫有餘者熱毒也、虛火也;不足者陰虛也、營氣也。瘡毒特其形耳︰

家藏神驗血竭膏

當歸(酒洗) 白芷 大黃(生用) 黃連 黃 木鱉子(去殼) 皂角 杏仁 露蜂房(各一兩) 乳香 沒藥 血竭(各三兩) 亂髮(男子者一兩) 黃丹(水飛細者炒晒) 麻油
上除乳、沒、血竭,余入油煎焦,去 入發,熔化下丹,將柳枝不住手攪,候軟硬得中,入乳香等攪勻,即成膏矣。

愚按︰
血竭膏,取其以毒攻毒也。若瘀惡已去,毒氣既消,宜用神效當歸膏,以其生肌續筋也。

厭熱神白膏

大黃 白蘞 黃柏(生用) 南星 赤小豆 黑蛤粉(各一兩)
上為末,用芭蕉汁調塗,如乾仍以汁潤之。

愚按︰
神白膏藥味多寒,而南星之性辛溫,佐之有效,加草烏尤妙。

牡蠣地黃膏

大黃(一兩為末) 牡蠣(用鹽泥封固 赤出大毒研細二兩) 生地黃(水浸)
上研生地黃汁調塗患處,如乾更用汁潤之。

愚按︰
前膏苦寒鹹寒之劑,症屬純陽,用之殊效。然此症亦有屬純陰者,亦有屬半陰半陽者(治法見附錄用藥關鍵)。

李氏云︰疽疾既成,先服取毒之藥,外敷麥飯石膏。五七日後,病漸減,合用川烏、二烏丸以活血氣,生肌肉,排宿膿,祛風邪,後服內補十宣散。

川烏丸

治發背,活經絡。

大川烏(去皮尖) 木鱉子(去殼) 當歸 赤芍藥 蘇木獨活 羌活(各一兩) 沒藥(另研)五靈脂(去砂微炒) 穿山甲(蛤粉炒各一兩)
上各另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下。

二烏丸

治發背,托裡定痛,祛風涼血。

羌活 薄荷葉(各三兩) 川芎 玄參 地榆 麻黃(去根節) 蔓荊子 旋複花 荊芥穗防風 天麻 白芷 白僵蠶(直者去絲足嘴炒用) 牛蒡子(炒) 甘菊花(各二兩) 大川烏(去皮尖炮) 何首烏(不見鐵器) 粉草(炙各四兩) 蟬蛻(洗去土足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茶酒任下。

愚按︰
前二丸,用之對症固善,然病有多端,而所因不同,恐不可概施也,治者審之。


 

論癰疽口緊小硬論第四十一

李氏云︰大抵疽口緊小而硬者,蓋因風毒所勝,合用蚣蠍散摻瘡口,以神異膏貼之。

蚣蠍散

赤足蜈蚣(一條去頭足) 全蠍(三個去足生用)
上為末,用豬蹄湯淨洗,搽之。

愚按︰
前症乃風寒滯於瘡口,而未傳於內也。凡傷損之症,尤多此患。經云︰風症善行而數變,入臟甚速,死生在乎反掌,當急分表裡虛實而治之。其邪在表者,善伸數欠,筋脈拘急,惡寒惕搦,脈浮而弦,宜羌活防風湯和解之。傳於裡者,舌強口噤,項背反張,筋惕搐搦,痰涎壅盛,胸腹滿悶,或便溺閉赤,時或汗出,脈洪數而弦,宜大芎黃湯 導之。其汗初出者,由風熱鬱於裡,亦宜大芎黃湯之類下之。若熱既退,臟腑已和,而汗仍出者,表虛也,宜白朮防風湯以實其表。然解散、和解、 導三法,此治暴患之症,氣血未損者。若膿瘀內,而見前症者,宜針之,急投十全大補。或口噤遺尿,乃氣血虛極,亦用十全大補加炮附子。大抵此症,若因膿血去多,宜以補中益氣加羌活主之。或人素多痰,因傷損而見風症,宜二陳、白朮、芎、歸、梔子、芩、連。氣虛加四君,血虛加四物,血氣俱虛內熱甚而生風者,宜四物、參、朮、柴、芩、梔子。若因怒傷而見前症,宜小柴胡湯倍加川芎、山梔、天麻、鉤藤鉤。若患破傷風,至三五年忽然複發,或跌撲而患者,皆氣虛有痰所致也,用二陳加參、朮、芎、歸主之(治驗見正體部)。


 

論癰疽喉舌生瘡如菌第四十二

李氏云︰癰疽不服內托散,或失宣內毒,致咽喉口舌生瘡,甚則生紅黑菌,害人甚速,當用琥珀犀角膏治之。向有患此症者,諸法不效,余用此藥,一日而安。

愚按︰
前症多因酒色過度,虧損腎水,虛火上炎,或五疳,元氣消爍,虛火上攻而致。

治當滋其化源,最忌黃柏、知母之類,恐複傷胃氣也。

附治驗

大尹王汝鄰,兩足發熱,吐痰如涌,左尺數而無力。余謂足三陰虛。彼反服四物、二陳、黃柏、知母之類,喉舌作痛,又服清熱敗毒之劑,其舌如赤桃,脈洪數而無力。此脾肺複傷,腎經虧甚,虛火上炎,水泛而為痰也。當滋化源以生腎水,遂用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而愈。

二守韓宗器,不慎起居,舌脹如菌,痰涌便秘,服芩連、二陳之類,脈浮而數,欲針出血。余謂此足三陰虧損之症,且有形而不痛者,陰之類也,法當峻補其陰,毋損其血,況虛浮之脈乎?遂朝補脾肺,夕滋腎肝而愈。後因大勞,面目俱赤,遍身搔癢,時已仲冬。余曰︰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乃用製火壯水之劑而愈。

搖城金允文,舌脹吐痰,反服降火化痰,針刺出血,便秘痰甚。余診之,左尺關洪數,右寸關弦數,用滋腎水生肝血益脾胃之劑,諸症少愈。因近火,頓面赤身癢,六脈弦數。余謂此水竭火升之象,難免於春二月矣,於次年清明日果卒。

琥珀犀角膏

真琥珀(研) 犀角(鎊各一錢) 辰砂(研極細) 茯神(去皮心各二錢) 片腦(研一字)人參(三錢) 酸棗仁(去皮炒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麥門冬煎湯化下。

愚按︰
前方雖有人參、茯神、酸棗仁安神補氣,但琥珀等四品氣味辛散,恐虧損真氣,須審症而用之可也。

李氏云︰癰疽之症,不服托裡之藥,熱毒內攻,喉舌生瘡,甚效黑爛,當服犀角散以解其毒。

犀角屑 玄參 升麻 黃 赤芍藥 麥門冬(去心) 生粉草 當歸(各一兩) 大黃(微炒三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煎。

愚按︰
前方破血降火內 之劑也。若其脈沉實,大便秘結,發熱作渴喜飲冷者,屬熱蓄於內,方可用之。若其脈虛浮,大便不結,發熱作渴,畏飲冷者,乃屬血虛於外,可用當歸補血湯。若尺脈洪數而無力,發熱作渴,小便頻數者,屬腎水不足,虛火上炎,宜用加減八味丸。蓋此症多因腎水虧損,虛火上炎,故也。


 

論癰疽膿成用替針丸藥第四十三

曾氏曰︰癰疽膿熟,塗以替針丸,瘡口自開。古人云,癰疽能殺人,若針藥得其宜則生,失其宜則死,可不慎哉。

愚按︰
瘡瘍之症,若毒氣已結,腫赤熾盛,中央肉死黯黑者,內用托裡健脾之劑,外用烏金膏塗之,則黯處漸低,赤處漸起,至六七日間,赤黯之界,自有裂紋如刀劃狀,其黯漸潰。若用鈹針利剪,徐去猶好,須使不知疼痛、不見鮮血為善。若膿未流利,宜用針於紋中引之。若膿水已出,腫痛仍作,乃內筋間隔,亦用針引之。若元氣虛弱,誤服克伐之劑,患處不痛,或肉死不潰者,急溫補脾胃,亦有複生矣。後須純補脾胃,庶能收斂?若妄用針刀去肉出血,使陽隨陰散,是速其危也。若膿潰而煩痛未痊,脈洪滑粗散者,真氣虛而邪氣實也,為難治。脈微澀遲緩者,邪氣虛而真氣將複也,為易治。


 

論癰疽割傷第四十四

李氏云︰癰疽有誤搽毒藥,或針刀開割,瘡口不合,不可用澀斂之藥。宜用豬蹄湯、北艾湯間洗,敷貼神異膏,及服內補十宣散、內托黃耆丸。

愚按︰
經云︰脾主肌肉。脾健則肉自生。然其勢熾甚,宜用前藥以消其毒,毒將盡宜用四君湯以養脾(詳見附錄用藥關鍵)。

內托黃耆丸

治針砭所傷,惡寒發熱,膿水不止,肌肉不生,瘡口不斂。

黃 八兩 當歸(洗焙三兩) 肉桂(去外皮) 木香 沉香 乳香(另研各一兩) 綠豆末(四兩)
上為末,用薑汁、豆末糊丸,熟水下。

愚按︰前症若肌肉傷,而瘡口不斂,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胃。若氣虛惡寒,而瘡口不斂,用補中益氣湯,以補脾肺。若血虛發熱,而瘡口不斂,用四物參朮,以滋肝脾。若膿多而瘡口不斂,用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以養血氣。經云︰脾主肌肉。如前藥未應,但用四君、歸、 以補脾胃。更不應,乃屬命門火衰,急用八味丸以壯火生土。若脈數發渴者難治,以真氣虛而邪氣實也。


 

論癰疽寒熱多汗用藥第四十五

李氏云︰近有數人病背疽,或先寒後熱,先熱後寒,或連日或間日必嘔痰大汗而止,皆用柴胡、恆山不應。余謂此因脾氣不正,複感寒邪,痰盛而作,遂先用不換金正氣散,次用排膿內補散,木香湯,三日即愈。

愚按︰
前症若外邪既去而仍作,宜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胃。大凡胃氣虛而作嘔者,必喜溫熱;毒內攻而作嘔者,必喜寒。治當辨之(詳見附錄用藥關鍵)。

家傳不換金正氣散

治感冒風寒,或傷生冷,或瘴瘧,或疫癘。

蒼朮(米泔浸炒四兩) 濃朴(薑汁拌炒四兩) 粉甘草(炙二兩) 橘紅(焙三兩) 藿香葉半夏(薑製各二兩) 木香(濕紙裡煨) 人參 白茯苓(各一兩)
上每服五錢,薑棗水煎。


 

論癰疽食毒物發熱第四十六

李氏論云︰凡癰不可食牛羊雞鵝蝦魚酒麵爆炙之物。犯之必發熱,宜服梔子黃耆湯。大凡臟腑已利,瘡毒已潰,氣血既虛,最當調護。若發熱而服涼藥,無不致禍。

梔子黃耆湯

漏蘆 連翹 山梔子(炒) 防風 苦參(炒) 人參 犀角鎊 甘草(炒) 白茯苓 石韋(如無桑皮代之各三錢半)
上每服五錢,水煎。

愚按︰
前症若飲食傷脾胃而發熱,用六君、神曲、山楂;若陰血不足而發熱,用四物、參、朮、黃 ;若膿血出多而發熱,用十全大補湯。東垣先生云︰胃為五臟之根本,胃氣一傷,諸臟皆虛,七惡蜂起,可不慎哉。


 

論癰疽作渴當調補精氣第四十七

伍氏云︰癰疽發熱大渴,毒氣熾盛,急用神仙追毒丸驅下惡毒,次以清膻湯、萬金散、五香連翹湯、六味車螫散、千金漏蘆湯選用之。渴不止,用秘傳金粉散、人參黃耆散、內補散之類,以補津液,生血氣,其渴自止。

愚按︰
前症若脈沉實,大便秘結,宜用前藥驅逐積毒。若發熱作渴,飲食如故,大便如常,屬胃經實熱,用竹葉石膏湯以清胃熱,生津液。若發熱作渴,飲食少思,大便不實,屬胃經虛熱,用竹葉黃耆湯以補胃氣,生津液。若發熱惡寒,若內熱晡熱,口乾作渴,屬氣血不足,用八珍、麥門、五味以補肝脾,生精血(余見附錄用藥關鍵)。


 

論癰疽將安發熱作渴第四十八

李氏云︰凡疽愈後忽發渴,而不救者十有八九。或先渴而患疽者,尤為難治。急用加減八味丸,可免前患,如能久服,永不作渴,亦無疽症,且氣血皆壯,真神劑也。

愚按︰
前症屬腎水枯涸,虛火上炎。口乾作渴,飲水無度。或舌黃作裂,小便頓數;或痰氣上壅,煩躁不寧;或二三年先作渴飲水;或口舌生瘡,兩足發熱,痰氣上壅;或瘡愈三四年而口乾作渴,小便頻數,急用前藥,多有複生者。能逆知其因,預服前丸,可免此患。

若兼手足厥冷,真陽虛也,宜服八味丸。大凡瘡後,審其腎水不足,用加減八味丸;中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氣血虛弱,用十全大補湯,陽氣虛寒加薑、桂,如不應,用八味丸。

加減八味丸

地黃(酒拌九蒸九晒八兩杵膏) 乾山藥 山茱萸(去核) 五味子(炒各四兩) 肉桂(一兩)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兩) 澤瀉(切片蒸五次焙三兩)
上各另為末,入地黃膏,加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五更初未言語前,白湯下。

李氏云︰一貴人病疽未安而渴,日飲水數升。余用前方,諸醫云︰此藥若能止渴,我輩當不複業醫矣。仍用木瓜烏梅等味,渴愈甚。用前方,三日渴止,久服氣血益壯,飲食加倍。

愚按︰
前方非特可治前症。夫人之生,以腎為主,凡病多由腎虛而致。此方乃天一生水之劑,最宜用之。

忍冬丸

治渴疾既愈,預防發疽。先將忍冬草入瓶內,後入無灰酒,微火煨一宿,取出曬乾,少加甘草,俱為末,又以所浸余酒調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溫酒下,又能治五痔諸癭。

黃耆六一散

常服,終身可免癰疽,實治渴補虛之劑也。

綿黃 (六兩用淡鹽水潤飯上蒸) 粉草(一兩半生半炙)
上為末,每服二錢,侵晨日午,白湯調下。不應,作大劑,水煎服。古人號黃 為羊肉,可見其能補也。

愚按︰
忍冬丸,解熱毒消渴之藥也。六一湯,補氣虛作渴之藥,用之無有不驗。


 

論癰疽口乾作渴症不同第四十九

李氏云︰癰疽已安之後,或未安之際,口舌燥黃如雞內金者,乃腎水枯竭,心火上炎,此症最惡。古人云,玉華池竭七朝亡。若誤投以丹藥,禍在反掌,急用加減八味丸,桑枝煎五味子湯,以滋補之。

愚按︰
前症若不慎房事,虧損真陰,而虛火上炎,亦多患此。若發熱作渴,或口舌生瘡,或小便頻數,或莖中作痛,亦宜用前藥(詳見附錄用藥關鍵)。

桑枝方

大治口渴。取嫩桑枝細切一升炒,以水三升煎一升,日服五七劑,更多尤妙。

抱朴子云︰療風痺乾燥,臂痛腳氣,四肢拘攣,上氣眩暈。久服補肺消食,利小便,輕身聰明,令人光澤,其功不能盡述。

愚按︰
桑枝補血氣,生津液,輕身明目,補肺腎之良劑也。

五味子湯

治腎水枯涸,口燥舌乾。

五味子(一兩)黃耆(炒三兩) 人參(二兩) 麥門冬(一兩) 粉草(炙五錢)
上每服五錢,水煎,日夜服五七劑。

愚按︰
前藥乃六一散、生脈散之複方,滋化源之良劑,若腎水既涸,虛火上炎,而口燥作渴者,須佐以加減八味丸(詳見附錄用藥關鍵)。


 

論癰疽發熱屬腎虛第五十

李氏曰︰一發背之熱,未有不自腎虛而得之者,必須五更服加減八味丸。

愚按︰前論誠為啟發後人,垂惠永久。蓋發背腦疽,皆由腎經濕熱,虛火上炎,中傳惡症;若非加減八味丸滋腎水以製心火,補中益氣以生化源,欲望其生,難矣。啟玄子云︰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當助其心。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當益其腎。夫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虛,寒之不久,責水之少。

竊謂無火者,當用八味丸以益其心;無水者,當用六味丸以滋其腎(治驗見前四十二論)。


 

論癰疽將安當補氣血第五十一

李氏云︰疽疾將安,每日當服十全大補湯,以補氣血,宜與排膿內補十宣散相間服。

愚按︰
前云潰瘍屬氣血俱虛,固在所當補;若患腫瘍而氣血虛弱者,尤宜預補,否則雖潰而不斂矣。凡大病之後,氣血未複,多致再發;若不調補,必變為他症而危。成誤以為瘡毒複發,反行攻伐,速其不起,深可為戒也(詳見附錄用藥關鍵)。


 

論癰疽服藥捷徑第五十二

李氏云︰凡患瘡疽而腎脈虛者,急服補藥。尚恐有誤,如鹿茸、附子之藥,是猶抱薪救火,反益其勢,而平補之藥,亦難奏功。有一貴人,苦疽,諸藥無效。愚謂服山藥丸,於五更初,物欲未接之際,腎門未開之時,如法服三日,脈症平複。若腎經沉寒痼冷,鹿茸、附子之藥,斯可用矣。

愚按︰
前方誠有回生之功,治法見前論。

加味十全湯

治癰疽潰後,補氣血,進飲食。

人參 黃耆 (鹽水炒) 熟地黃(自製) 當歸身(酒洗) 茯苓(各一錢) 川芎(七分)粉草(五分) 桂心(三分) 橘紅(一錢) 烏藥(五分) 白芍藥(一錢) 白朮(炒一錢五分)五味子(五分)
上水煎服。

愚按︰
前方若腫瘍潰瘍、氣血虛弱者,用之有效。更審經絡時令尤善。

人參內補散

芍藥(炒) 黃芩(炒) 茯苓(各一兩) 粉草(炙一兩) 桂心 人參(各一兩) 麥門冬當歸(酒浸炒) 熟地黃(自製) 木香(各二兩)
上每服五錢,薑棗水煎。

愚按︰
前方若氣血虛弱,固宜用之,但黃芩瀉肺,麥門寒中,木香行氣,須有是病而後用是藥可也。

神效托裡散

治一切癰疽發背腸癰。

忍冬葉 黃 (鹽水炙) 當歸(各五錢) 粉草(二錢)
上酒煎服, 敷患處。

愚按︰
前方乃托裡消毒之良劑也。若欲發表攻裡,各有主方。

排膿內補十宣散

(一名十奇散,一名內補散,治瘡傷未成速散,已成速潰,膿毒自去,其效如神。)人參 當歸 粉甘草(炒) 川芎 黃耆 (鹽水炒各二兩) 防風 濃朴(薑製) 桔梗(焙各一兩) 香白芷(五錢) 官桂(三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無灰酒下。日夜數服,愈後再服,以杜後患。木香湯亦可。

愚按︰
前症若陽氣陰弱,風寒鬱滯,而不能潰散,宜用此方。若熱毒壅結而不能潰散,宜用托裡消毒散。若氣血虛弱而不能潰散,宜用參 托裡散。


 

調節飲食當平胃氣論第五十三

論曰︰《素問》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大凡瘡疽,當調脾胃。

蓋脾為倉廩之官,胃為水穀之海,主養四旁,須進飲食,以生氣血。宜用茯苓開胃散、人參內補散、內補十宣散。

人參順氣散

治滯氣,健脾胃,進飲食。

烏藥(一兩五錢) 白茯苓 真蘇子(微炒) 人參(各一兩) 青皮 粉草(炙各五錢)白朮(麩炒) 白芷(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薑棗水煎服。

愚按︰
前方因脾肺腎氣盛壅遏,宜用此以 泄之。若氣虛壅滯,必用益氣養榮湯以調補之。今之患者,多因氣血受傷,當隨症而施之。

茯苓開胃散

治胃氣不開,飲食不進。

白茯苓(一兩) 粉草(炙五錢) 枳殼(麩炒黃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鹽湯調下。

愚按︰
前症若胃氣鬱滯,宜用前方。若胃氣虛弱,用四君子湯。若胃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若脾氣虛弱,用六君子湯。若脾氣鬱結,用歸脾湯。

李氏曰︰胃氣弱,不進飲食,合服嘉禾散,每五兩加人參、丁香、沉香、白豆蔻各二錢。有一貴人,苦疽,用藥失序,脾虛不食。余欲用嘉禾散。或云,內有丁、沉香,乃別服藥。不效。仍用前散,飲食頓進。

愚按︰
前症詳見附錄用藥關鍵。


 

論癰疽成漏脈例第五十四

經云︰陷脈為漏,留連肉腠。蓋脈得寒則下陷,凝滯肌肉,故曰留連肉腠。是為冷漏,須用陷脈散、桂附丸溫補之。

愚按︰
瘡瘍為漏,皆因元氣不足,營氣不從,逆於肉裡,或寒氣相搏,稽留血脈,腐潰既久,陽氣虛寒,外邪乘虛下陷,即成是患。若治其初患,當內用參、耆、歸、朮溫補脾胃,外用桑枝、蔥、熨接陽氣,使自消散。若久而不能成膿,亦用前二法補助以速之。若膿既成而不潰,用艾於當頭灸數炷以出之,卻服十全大補湯。患者又當慎起居,節飲食,庶幾收斂。若用冷針開刺,久而內出青膿,外色黑黯,或誤用生肌散速其收斂,反助其邪,必成敗症。

陷脈散

治漏瘡,治遠年癭瘤,驚惕臥寢不安,肢體掣痛。

乾薑(炮) 琥珀(另研) 附子(炮去皮臍) 大黃(煨各一兩) 丹參(三兩) 石硫黃(另研) 白石英(另研) 鐘乳粉(另研) 烏賊魚骨(各研半兩)
上為末,用豬脂和敷死肉不消者,加朴硝二兩。

神效桂附丸

治陽氣虛冷漏諸瘡。

桂心 附子(炮米醋浸碎三五次去臍火乾) 濃朴(薑製) 粉草(炙) 白朮(炒各一兩)木香(一錢) 乳香(另研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米湯下。

神效栝蔞散

治乳癰瘰癧,與立效散間服。

黃栝蔞(子多者一個杵) 當歸尾(五錢) 甘草節(半兩) 沒藥(一錢另研)
上用酒三碗煎一碗,分三次服,未成即消,已成即潰。

愚按︰
前方乃總治瘡瘍之良劑。若治乳癰,當審其因。蓋乳房屬陽明胃經,乳頭屬厥陰肝經。若怒動肝火,陽明血熱,宜 肝清熱。 痛寒熱,宜發表散邪。腫 痛甚,宜清肝消毒,並隔蒜灸。不作膿或膿不潰,托裡為主。不收斂或膿清稀,補脾胃為主。膿出反痛或發熱作痛,補氣血為主。腫 作痛,或晡熱內熱,補血為主。飲食少思,或作嘔吐,補胃為主。飲食難化,或作泄瀉,補脾為主。勞碌腫痛,補氣血為主。怒氣腫痛,養肝血為主。若為兒口所吹,而發腫 痛,須吮通探散,否則成癰矣,亦治以前法。若婦人經一二載潰者、名曰乳岩,不治(詳見《校注婦人良方》、《外科樞要》)。

立效散

治癰疽瘰癧。

皂角刺(半斤細銼炒赤) 粉草(二兩) 乳香(另研) 沒藥(另研各一兩) 栝蔞(五個連皮細研)
上為末,每服一兩,好酒煎服。

愚按︰
前方治癰疽瘰癧、解毒止痛通用之良劑也。若瘰癧寒熱 痛腫赤,乃肝經氣病,當清肝火以養肝血。若寒熱既止而核不消,乃肝經之血亦病也,當養肝血以清肝火。若初如豆粒著於筋肉,色不變,內熱口乾,精神倦怠,久不消潰,乃肝脾虧損,當健脾土,培肝木。《外台秘要》云︰肝腎虛熱,則生 矣。《病機》云︰瘰癧不系膏粱丹毒,因虛勞氣鬱所致,補形氣,調經脈,其瘡自消。若誤下之,必先犯病禁經禁矣(詳見《校注婦人良方》、《外科樞要》)。

生肌散

治瘡口氣滯鬱熱,肌肉不生,而不收斂者。

木香 檳榔 黃連(各等分)
上為末,敷患處。

愚按︰
前症若餘毒滯於瘡口,而不生肌收斂者,宜用烏金膏以腐化之;若寒邪蘊於瘡口,而不生肌收斂者,宜用豆豉餅以溫散之;若因氣虛血弱不能運於瘡口,而不生肌收斂者,宜用補中益氣湯以培養之。

獨聖散

凡瘡瘍皆因氣滯血凝,宜服香劑。蓋香能行氣通血也。如瘡初作,便以此藥入茶飲之。

香附子(薑汁淹一宿焙乾研碎)
上無時以白湯調服二錢,潰後以局方小烏沉東加甘草少許,仍服,尤妙。

愚按︰
前方氣味辛散,宜施於形體充實,氣鬱血凝者。若血虛氣弱,陰虛發熱者,又當隨症製宜,不可以例施也。

梅花飲子

初服防毒內攻。

忍冬藤(四兩) 栝蔞根 甘葛根 川芎 烏梅 綿黃 (炒) 甘草 蘇木(各一兩)
上作四劑,水酒煎服。

愚按︰
前方乃解消熱毒之劑,若邪氣盛而真氣虛者,又當補托其內。

替針丸

治膿成不潰出者。

白丁香 砂(另研) 真沒藥(另研) 乳香 糯米(四十粒,先用礦灰拳大一塊,置瓷碗內,量入井水,待熱氣將息,以米排入灰中,良久,候米如水晶狀,取出用之,用之如米未就,再用灰製。

上另為末,各一匙入糯米和勻收貯,用時飯丸麥粒大,每用一粒,水濕粘瘡頭,其膿自出。

愚按︰
瘡傷之症,若氣血壯實,膿成不潰者,宜用此方以泄其毒,則肌肉易生,瘡口易斂。若氣血虧損,須用甘溫之劑以培根本,否則不惟膿不潰出,且難收斂。若附骨疽及緊要之地,當及時針砭為善。

綠雲散

治五毒發瘡於背腦或手足。

鳳尾草(形如鳳尾葉背有金星炙乾一兩) 粉甘草(一錢)
上用酒一碗煎三五沸,入冷酒一碗飲之,以醉為度,立效。

愚按︰
前方治金石發疽,果有神效。設當 通發散,宜分表裡。若飲排膿生肌,必須補托。

宣毒散

消瘡毒,收赤暈。

露蜂房(三兩炒焦) 小米(一合) 赤小豆 南星 草烏(各一兩) 白礬(五錢)
上為末,用淡醋調敷四畔,乾則頻用醋潤之。

愚按︰
前方解毒行經,濟毒散血,治外之法也。

托裡散

未成則易消,已成則易潰,既潰則生肌。

黃栝蔞(一個) 忍冬草 乳香(各一兩) 蘇木(五錢) 沒藥(三錢) 甘草(二錢)
上每服用酒三碗煎二碗,空心日午臨睡分三服。 為細末,酒糊丸彈子大,朱砂為衣,細嚼當歸酒下。治打撲傷損尤妙。

愚按︰
前方若無汗下二症,宜調和榮衛者,殊有良驗。若血氣虛弱,不能腐潰生肌者,還當補托其內。

清涼膏

治一切瘡瘍,膿去後用之。

當歸(二兩) 白芷 白芨 木鱉子(去殼) 黃柏 白蘞(去皮) 乳香 白膠(各五錢)黃丹(五兩淨) 麻油(十二兩)
上入油煎黑去,入黃丹,以槐、柳枝不住順攪,再煎成膏,下乳香等藥。

碧油膏

止痛排膿,灸後用此。

桃枝 柳枝 桑枝 槐枝 乳香(另研) 血竭(各五錢研) 黃丹(淨四兩)
上用麻油十兩,煎焦去,入丹再煎成膏,入乳香、血竭。

愚按︰
前二方藥味平易,可用之。

神效酒煎散

治一切瘡瘍,其效如神。

人參 沒藥(另研) 當歸尾(各一兩) 甘草 栝蔞(一個半生半炒)
上以酒三碗煎二碗,作四服。 焙乾,加當歸末一兩,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浸藥酒下,善消毒活血。

愚按︰
前症若膿既去而不生肌者,當審其因而補之。治癰疽未成,用吳茱萸炒為末,雞子清調搽,神效。

愚按︰
前症若氣滯壅腫,用此方 通隧道以散之。若氣虛壅腫,當托裡補接以消之。


 

洪丞相方用蜞針法第五十五

治癰疽初作,先以筆管一個,入螞蜞一條,以管口對瘡頭,使蜞吮瘡膿血,其毒即散,加瘡大須換三四條,若吮正穴,蜞必死矣,累試累效。若血不止,以藕節上泥塗之。若瘡頭未明,以井邊泥塗上,先乾處即是。

愚按︰
癰疽既成,毒血凝聚於外,可用此法吮去固善,但能治其末耳。又當審其邪在表裡,並元氣虛實而藥之,斯內外合一而為萬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