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寇宗奭
亦不至翹出眾草、下濕地亦無,太山山谷間甚多。今只用其子。折之,其間片片相比如翹,應以此得名爾。治心經客熱最勝,尤宜小兒。
生河南洛陽界及新安土山中。性溫,止腹痛,暖腰膝。《唐本》注及《藥性論》甚詳。陶隱居失於不審,宜其排叱也。新安縣界兼山野中屢嘗見之,正如《唐本》注所說。至今本“處山中人賣白頭翁丸,言服之壽考”,又失古人命名之意。
茹治疥,馬疥尤善。服食方用者至少。
經不言根,《圖經》加根字。處處有。葉如菜中菠,但無歧,而色差青白。葉濃,花與子亦相似。葉可潔擦 浦器,根取汁塗疥癬。子謂之金喬麥,燒煉家用以製鉛汞。又銼根,研,絞汁,取三二匙,水半盞,煎一二沸,溫溫空肚服。治產後風秘,殊驗。
蒴 與陸英,既性味及出產處不同,治療又別,自是二物,斷無疑焉。況蒴 花白,子初青如綠豆顆,每朵如盞面大,又平生,有一二百子,十月方熟紅,豈得言剩出此條,孟浪之甚也。
今又謂之郁臭。自秋便生,經冬不瘁。春開白花,中夏結子,遂枯。古方九燒灰,合緊面藥。初生嫩時作菜食之,須浸洗,淘去苦水,治瘰癧鼠漏。
蚤休無旁枝,只一莖,挺生,高尺餘,顛有四五葉,葉有歧,似虎杖。中心又起莖,亦如是生葉,惟根入藥用。
根微苦,經不言味,此草藥也。《蜀本‧圖經》言︰“作木,高丈餘”。此全非虎杖,大率皆似寒菊。然花、葉、莖、蕊差大為異,仍莖葉有淡黑斑。自六七月旋旋開花,至九月中方已。花片四出,其色如桃花差大,外微深。陝西山麓水次甚多,今天下暑月多煎根汁為飲,不得甘草,則不堪飲。《藥性論》云︰“和甘草煎,嘗之甘美。”其味甘,即是甘草之味,非虎杖也。論其攻治則甚當。
此唐韓退之所謂“牛溲馬勃俱收並蓄”者也。有大如斗者,小亦如升杓。去膜,以蜜揉拌,少以水調,呷,治喉閉咽痛。
今田野道旁處處有之,附地生。葉如覆盆子,但光潔而小,微有縐紋。花黃,比蒺藜花差大,春末夏初,結紅子如荔枝色。餘如經。
如 麻。花如白楊而長,成穗生,每一朵,凡數十穗,青白色。
蒲類。四時取根搗,絞汁用。河朔邊人只以此苗飼馬,曰菰蔣,及作荐。花如葦,結青子,細若青麻黃,長幾寸。彼人收之,合粟為粥,食之甚濟飢,此杜甫所謂“願作冷秋菰”者是也。為其皆生水中及岸際,多食亦令人利。
《爾雅》曰︰蕕(音猶)蔓子。《左傳》亦曰︰“一薰一蕕,十年尚蕕臭”者,是此草。
諸家之說紛紛不一,陶隱居尤甚。言花狀如扁豆,殊不相當。花朵如鼓子花,但碧色,日出開,日西合。今注又謂其中子類喬麥,亦非也。蓋直如木猴梨子,但黑色,可微炒,搗取其中粉一兩,別以麩炒去皮尖者,桃仁末半兩,以熟蜜和丸如梧桐子,溫水服三二十丸,治大腸風秘壅熱。苦澀,不可久服,亦行脾腎氣故也。
蓖麻子作朵生,從下旋旋開花而上,從下結子,宛如牛身之蜱。取子炒熟,去皮,爛嚼,臨睡服三二枚,漸加至十數枚。治瘰癧,必效。
草,葛勒蔓也。治傷寒汗後虛熱,銼,研,取生汁,飲一合,愈。
苗蔓生,子則馬兜零也。根扁,其嗅稍似葛根。細搗,水調,敷疔腫。後有馬兜零條。
三年以上,即有花自心中出,一莖只一花,全如蓮花。葉亦相似,但其色微黃綠,從下脫葉。花心但向上生,常如蓮樣,然未嘗見其花心,剖而視之亦無蕊,悉是葉,但花頭常下垂。每一朵,自中夏開,直至中秋後方盡。凡三葉,開則三葉脫落。北地惜其種,人故少用。縷其苗為布。取汁,婦人塗發令黑。余說如經。
今地丁也,四時常有花,花罷飛絮,絮中有子,落處即生。所以庭院間亦有者,蓋因風而來也。
不以多少,微炒一半,餘一半生用,同為末,好酒調二錢,日三服,食後、夜臥,各一服。治瘰癧,瘡破者亦治。
大率與水紅相似,但枝低爾,今造酒,取以水浸汁,和面作曲,亦假其辛味。
莖葉如青蒿,開淡紅紫花,花大約徑三四分。花罷,結角子,長二寸許,微彎。苗與角治口齒絕勝。
今謂之燕麥,其苗與麥同,但穗細長而疏。唐劉夢得所謂“菟葵燕麥搖春風”者也。
苗不似薑,薑苗如葦梢。此物苗,每一大葉兩邊,小葉槎牙,兩兩相對,葉長有尖瓣。餘如經。
蔓生,附木而上。葉脫時,零尚垂之,其狀如馬項鈴,故得名。然熟時則自拆,拆間有子。全者,采時須八九月間。治肺氣喘急。
陝西亦有。蒸熟,乾則拆取中心穰然燈者,是謂之熟草,又有不蒸,但生乾剝取者,為生草。入藥宜用生草。
治腸風。根性快,多服疏人五臟真氣。
兼黑髭鬢,與蘿卜相惡,令人髭鬢早白。治腸風熱多用。
今染家亦用。口瘡以末摻之,便可飲食。
經︰“九月十月熟時采”,不爾,複令人利。
根洗淨研汁一盞,生薑汁半盞相和,時時細呷,治大熱衄血。
《本經》云︰“得 香子、桃仁,治膀胱氣甚效。”嘗合,惟桃仁麩炒,各等分,半以酒糊丸,半為散。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鹽酒下。散以熱米飲調下,與丸子相間,空心服。日各一二服。
丹石毒發於背,及一切癰腫。每以根葉一分,用酒一大盞,煎汁服。不惟下所服石藥,兼毒去、瘡愈。如不欲酒,將末一二分,新汲水調服,以知為度。
細銼,微微炒,搗為末,沸湯點二錢,食前服,治小腸膀胱氣,緩緩服必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