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品匯精要
卷之三十三 果部中品

元 王好古


果之木 - 梅實

無毒,附烏梅白梅 植生

梅實(出神農本經)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惡疾(以上朱字神農本經)止下痢好唾口乾(以上黑字名醫所錄)

【苗】謹按木似杏而枝幹勁脆,春初時開白花甚清馥,花將謝而葉始生,二月結實,如豆味酸美,人皆啖之,五月採將熟,大於杏者,以百草煙熏至黑色,為烏梅以鹽淹曝乾者為白梅也。

【地】(圖經曰)生漢中川谷,今襄漢川蜀江湖淮嶺皆有之(道地)郢州今安吉為勝
【時】(生)春初開花二月結實(採)五月取實
【收】火乾
【用】實
【質】類杏實
【色】生青熟黃
【味】酸
【性】平收
【氣】氣之薄者,陽中陰也。
【臭】香
【主】生津止渴除冷熱痢
【製】去核用

【治】(療)(圖經曰)葉煮汁已休息痢
○根除風痺
○烏梅治傷寒煩熱及霍亂燥渴虛勞瘦羸產婦氣痢(陶隱居云)白梅點痣蝕惡肉(唐本注云)實利筋脈去痺(藥性論云)核除煩熱(日華子云)實止渴
○葉止霍亂
○白梅敷刀箭所傷及刺在肉中
○烏梅除勞及骨蒸去煩悶澀腸消酒毒並偏枯皮膚麻痺去黑點令人得睡(陳藏器云)烏梅消痰祛瘧瘴調中止吐逆(孟詵云)大便不通氣奔欲死烏梅湯泡 去核杵丸如棗大內下部即通(湯液本草云)烏梅燒灰敷一切瘡肉及蛔蟲
【合治】烏梅合建茶乾薑為丸止休息痢
○合蜜為丸石榴皮根湯下,治傷寒下部生 瘡
【禁】服黃精不宜食
○多啖傷骨蝕脾胃發熱損齒
○梅根出土者不用 ○

果之木 - 木瓜實

無毒,附 楂 植生

木瓜實,主濕痺邪氣霍亂大吐下轉筋不止,其枝亦可煮用(名醫所錄)

【名】

【苗】(圖經曰)其木狀若柰花,生於春末而深紅色,其實大者如瓜,小者如拳,味酢可食,爾雅謂之 ,宣州人種蒔尤謹,遍滿山谷始實成則鏃紙花薄其上夜露日曝漸而變紅花文如生本州以充上貢焉,又有一種楂,一名蠻楂,木葉花實,酷類木瓜,陶云欲辨之看蒂間別有重蒂如乳者為木瓜無此者為 楂也。木瓜大枝可作杖策利筋脈,又截其木干之作桶以濯足尤益(陶隱居云)彼人以為果最,療轉筋如轉筋時,但默呼其名,及書木瓜字於患處即愈。

【地】(圖經曰)舊不著所出州土,今山陰蘭亭尤多處處有之(道地)宣城為佳.
【時】(生)春末開花(採)秋取實
【收】曝乾
【用】實
【質】類 楂子而葉有別
【色】赤黃
【味】酸
【性】溫收
【氣】氣濃于味,陽中之陰
【臭】香
【主】除腳氣去濕痺
【行】手足太陰經
【製】(雷公云)凡使勿令犯鐵用銅刀削去硬皮並子薄切於日晒卻用黃牛乳汁拌 蒸 從巳至未其木瓜如膏煎卻於日薄攤晒乾用

【治】(療)(圖經曰)實侑酒去痰
○根及葉煮湯淋 足 脛止蹶(陶隱居云)凡轉筋呼木瓜及書二字於患處即愈(日華子云)木瓜止吐瀉賁豚及水腫冷熱痢心腹痛消渴嘔逆心膈痰唾
○根及實除腳氣
○ 楂消痰解酒毒及咽酸浸油梳頭治發赤並白(陳藏器云)木瓜下冷氣強筋骨消食止水痢後渴不止
○ 楂去惡心止心中酸水水痢止酒痰水(衍義曰)木瓜入肝,故益筋與血病腰腎腳膝無力不可缺
【合治】合酒煮木瓜爛研裹膝筋急痛
【禁】 楂不可多食損齒及骨

【解】 楂解酒毒

【贗】和圓子蔓子土伏子為偽

果之木 - 柿

無毒 植生

柿主通鼻耳氣腸 不足(名醫所錄)

【名】牛奶柿 紅柿 朱柿 牛心柿 蒸餅柿 烏柿 白柿 小柿 塔柿

【苗】(圖經曰)其木高二三丈春敷青葉類梨葉而圓大夏開青白花其實結于花心至秋漸大而熟柿之種類甚多黃柿生近京州郡紅柿南北通有朱柿出華山似紅柿而皮薄更甘珍(音卑)柿出宣歙荊襄閩廣諸州但可生啖不堪干也。諸柿食之皆美而益人其乾柿火乾者謂之烏柿出宣州越州性甚溫晒乾者謂之白柿入藥微冷,又有一種小柿謂之軟棗俚俗曝乾貨之謂之牛奶柿其枯葉至滑澤古人取以臨書俗傳柿有七絕一壽二多陰三無鳥巢四無蟲蠹五霜葉可玩六嘉實七落葉肥大(衍義曰)柿有著,蓋柿于蒂下別生一種又牛心柿如牛之心蒸餅柿如今市賣之蒸餅華州有一等朱柿比諸品中最小深紅色又一種塔柿亦大於諸柿性皆涼不至大寒食之引痰極甘故也。去皮掛大木株上使風日中自干食之動風火乾者味不佳生則澀以溫水養之需澀去可食逮至自然紅爛澀亦自去干則性平

【地】(圖經曰)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近京州郡及華山宣州越州南北皆有之。
【時】(生)春生葉(採)秋熟取實
【收】曝乾火干
【用】實
【色】紅黃
【味】甘
【性】寒緩
【氣】氣薄味濃,陰中之陽
【臭】香
【主】止吐血濃腸胃
【製】火熏並曝乾用

【治】(療)(日華子云)潤心肺止渴澀腸療肺痿心熱嗽消痰開胃
○乾柿潤聲喉殺蟲(陳藏器云)多食去面除腹中宿血
○蒂止噦氣(唐本注云)火柿金瘡火瘡生肉止痛
○軟熟柿止口乾壓胃間熱(孟詵云)干柿消宿血(補)(孟詵云)乾柿虛勞不足健脾胃氣
○紅柿續經脈氣
【合治】黃柿合米粉作糗食小兒止痢
○乾柿合酥蜜煎食治脾胃薄食
○木皮搗末合米飲和服,治下血不止亦止上沖下脫者
【禁】牛奶柿性冷不可多食
○凡食柿不可與蟹同食,令人腹痛大瀉

【解】酒毒

果之草 - 芋

有毒 叢生

芋主寬腸胃充肌膚滑中(名醫所錄)

【名】土芝 白芋 青芋 真芋 蓮禪芋 莒 紫芋

【苗】(圖經曰)葉如荷葉而長根類山藥而圓其種類雖多大抵性效相近蜀川出者形圓而大狀若蹲鴟謂之芋魁三年不採者謂之莒彼人蒔之最盛可以當糧食而度飢年左思三都賦所謂徇蹲鴟之沃則以為濟世陽丸是也。江西閩中出者形長而大葉皆相類甚細者如雞卵生於大魁旁食之尤美不可過多乃有損也。凡食芋並須園圃蒔者為佳其野芋生溪澗非人所種者根葉亦相類不堪食也。(唐本注云)此有六種有青芋紫芋真芋白芋連禪芋野芋其青芋毒多初煮要須灰汁易水煮熟乃堪食爾白芋真芋連禪芋紫芋毒少蒸煮啖之兼肉作羹亦佳蹲鴟之饒,蓋此謂也。野芋有大毒而不可啖(衍義曰)江浙二川者最大而長京洛者差圓而小惟東西京者佳他處味不及也。當心出苗者為芋頭四邊附芋頭而生者為芋子八九月以後可食至時掘出置十數日 以好土勾埋至春猶好生則味辛而涎多過食亦能滯氣困脾也。

【地】(圖經曰)錢塘最多閩蜀淮甸尤殖,今處處有之。(衍義曰)江浙川廣最佳
【時】(生)春生苗(採)八九月以後取根
【收】晒乾
【用】根
【色】紫青白
【味】辛
【性】平散
【氣】氣之薄者,陽中之陰
【臭】朽
【主】煩熱止渴
【製】蒸煮熟爛可食

【治】(療)

【日華子云】芋破宿血去死肌
○葉止瀉及妊孕心煩迷悶胎動不安(陳藏器云)小者開胃及腸閉產後煮食破血及飲汁止血渴(孟詵云)紫色者破氣作湯浴去身上浮風(補)(陳藏器云)食之令人肥白
【合治】野芋合醋摩敷蟲瘡疥癬
○薑芋合生薑並魚煮食下氣調中補虛
○芋葉合鹽研敷蛇蟲咬並癰腫毒及窨敷箭毒
【禁】久食令人虛勞無力滯氣困脾冬月宜食他時月不可食
○野芋有大毒不可輒食食則殺人

【解】中野芋毒惟土漿及糞汁解之

果之草 - 烏芋

無毒, 叢生

烏芋主消渴癉熱溫中益氣(名醫所錄)

【名】藉姑 水萍 鳧茨 芍(下了切)

【苗】(圖經曰)烏芋今鳧茨也。苗似龍須而細正青色根黑如指大皮濃有毛,又有一種皮薄無毛者亦同田中生人並食之,亦以作粉食之濃人腸胃不飢爾雅所謂之芍是也。(衍義曰)今人謂之 臍皮濃色黑肉硬白者謂之豬 臍皮薄色澤淡紫肉軟者謂之羊 臍此二種藥中罕用荒歲人多採以充糧也。

【地】(圖經曰)處處水田中皆有之。
【時】(生)二月生苗(採)三月三日十月取
【收】曝乾
【用】根
【色】紫黑
【味】甘苦
【性】微寒
【氣】氣薄味濃,陰中之陽
【臭】香
【主】清胃熱止消渴
【製】生用或搗作粉

【治】(療)(孟詵云)消風毒除胸中實熱氣可作粉食明耳目(日華子云)治黃膽開胃下食服金石藥人食之良(丹溪云)下石淋
【禁】患冷氣人不可生食,食之令腹脹氣滿,小兒秋食,臍下當痛。

【解】丹石毒

果之草 - 慈菇

有毒一云無毒, 泥生

慈菇主百毒產後血悶攻心欲死產難胎衣不出搗汁一升服之
○莖葉搗爛如泥塗敷諸惡瘡腫及小兒游瘤丹毒以冷水調此草膏化如糊以雞羽掃上腫便消退甚效(名醫所錄)

【名】白地栗河鳧茨 槎芽 剪刀草 燕尾草

【苗】(圖經曰)葉如剪刀形,莖幹似嫩蒲,又似三棱苗甚軟,其色深青綠,每叢十餘莖,內抽一兩莖,莖上分枝開小白花,四瓣蕊深黃色,根大者如杏,小者如杏核,色白而瑩滑,人採煮食之,味甘美而無毒,也。福州別有一種小異,三月生花,四時採根葉,亦治癰腫。

【地】(圖經曰)生江湖及京東近水河溝田中,今處處皆有之。
【時】(生)春生苗(採)正二月取根五六月七月取葉
【收】曝乾
【用】根及莖葉
【質】類芋而小
【色】黃白
【味】甘微苦
【性】寒
【氣】氣薄味濃,陰中之陽
【臭】香

【治】(療)(日華子云)葉研敷蛇蟲咬
【禁】不可多食發虛熱及腸風痔崩中帶下瘡癤煮,生薑以御之,常食之令人患腳。又發腳氣癱緩風損齒,令人失顏色,皮肉乾燥,卒食之令人嘔水,孕婦亦不宜服。

果之木 - 枇杷葉

無毒 植生

枇杷葉主卒 不止下氣(名醫所錄)

【苗】(圖經曰)木高丈餘,葉作驢耳形背有毛其木陰密婆娑可愛四時不凋盛冬開白花至四五月而成實故謝瞻枇杷賦雲稟金秋之青條抱東陽之和氣肇寒葩之結霜成炎果乎纖露是也。其實作 如彈丸黃色微有毛皮肉甚薄中核如小栗其性味與葉不同也。

【地】(圖經曰)襄漢吳蜀閩嶺南北二川皆有之。(道地)眉州江南西湖
【時】(生)春生新葉(採)不拘時取葉
【收】曝乾
【用】葉子木上白皮
【質】類奔草葉背有毛
【色】青黃
【味】苦
【性】平泄
【氣】氣薄味濃陰也。
【臭】香
【主】肺氣渴疾
【製】(雷公云)凡使採得後秤濕者一葉重一兩,乾者三葉重一兩,是氣足堪用,使粗布拭令毛盡用甘草湯洗一遍,卻用綿再拭令乾,每一兩以酥一分炙之,酥盡為度。銼碎或煮汁用

【治】(療)(藥性論云)葉和胃氣冷嘔噦不止(日華子云)葉止產婦口乾
○實潤五臟(別錄云)葉消肺風瘡胸面上瘡(圖經曰)木白皮止嘔逆不下食
【合治】葉合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等分,大黃減半,為末蜜丸,含化療肺熱久嗽身如炙,肌瘦將成肺癆
【禁】去毛不淨射人肺令咳不已
○實久食發痰熱
○子和熱炙肉及熱面食患熱毒黃病

果之木 - 荔枝子

無毒 植生

荔枝子主止渴益人顏色(名醫所錄)

【苗】(圖經曰)木高二三丈,自徑尺至於合抱頗類桂木冬青之屬,葉蓬蓬然,四時榮茂不凋,二三月開青白花,狀若冠之 纓,三四月結實如松花之初生者,殼若羅文初青漸紅,肉淡白如肪玉,味甘而多汁,五六月成熟,其木大者子至百斛白曝荔枝,並蜜煎荔枝肉,俱為上方之珍果,白曝者不失真味,其市者多用雜色荔枝,入鹽梅曝之,而皮深紅味亦少酸,殊失本真,又有焦核荔枝味更甜美,或云是木生背陽結實不完就者白曝之尤佳,又有綠色蠟色皆其品之奇者本土亦自難得其蜀嶺荔枝初生亦小酢肉薄不堪曝花及根亦入藥此木以荔枝為名者以其結實時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以刀斧蠡(音利)其枝故以為名耳蔡君謨荔枝譜其說甚詳

【地】(圖經曰)生嶺南及巴中,今蜀渝涪州興化軍及二廣川郡皆有之。(道地)閩中者佳
【時】(生)冬(採)五月六月取
【收】曝乾
【用】實核花根
【色】赤
【味】甘
【性】平緩
【氣】氣濃于味,陽中之陰
【臭】香
【主】生津止渴益氣駐顏

【治】(療)(別錄云)消煩渴頭重心躁背膊勞悶(圖經曰)花並根喉痺腫痛水煮含瘥(補)(別錄云)通神益智健氣悅顏色
【合治】核火 末合酒服,止心痛及小腸氣
【禁】多食發熱瘡

【解】食過多發熱者,以蜜漿解之。

果之木 - 乳柑子

無毒 植生

乳柑子主利腸胃中熱毒止暴渴利小便(名醫所錄)

【苗】(圖經曰)樹若橘樹其實亦類橘而圓大皮色生青熟黃赤未經霜時尤酸霜後甚甜故名柑子又有沙柑青柑山柑體性相類惟山柑皮療咽痛餘者不甚用(衍義曰)乳柑子,今人多作橘皮售於人不可不擇也。柑皮不甚苦橘皮極苦至熟亦苦若以皮緊慢分別橘與柑又緣方宜各不同亦互有緊慢者也。

【地】(圖經曰)生嶺南及江南有之。出西戎者佳
【時】(生)四月葉脫複生(採)十月取實
【收】曝乾
【用】皮
【質】類橘而圓大
【色】生青熟黃赤
【味】甘
【性】大寒緩
【氣】氣之薄者,陽中之陰
【臭】香
【主】清胃熱止煩渴

【治】(療)(圖經曰)核作塗面藥(日華子云)皮作湯消酒渴
【合治】皮末合酒服,療產後肌浮
○皮末合鹽水煎服,治酒毒或醉昏悶煩渴
【禁】多食令人脾冷,發痼癖,大腸泄多,食令人肺躁冷中發 癖脾腎冷,人食其肉多致臟寒,或泄利發陰汗。

【解】丹石毒

果之草 - 甘蔗

無毒, 叢生

甘蔗主下氣和中助脾氣利大腸(名醫所錄)

【名】昆侖蔗 荻蔗 竹蔗

【苗】(圖經曰)此有二種一種似荻節疏而細短者謂荻蔗一種似竹粗長者謂之竹蔗又廣州出一種數年生皆如大竹長丈餘今江澤閩廣蜀川所生大者亦高丈許,人取笮汁以為沙糖是也。(陶隱居云)蔗有兩種赤色名昆侖蔗白色名荻蔗出蜀及嶺南為勝並煎為沙糖今江東甚多而劣於蜀者味亦甘美

【地】(圖經曰)出江東為勝廬陵亦有好者,今江浙閩廣蜀川皆有之。
【時】(生)春生苗(採)八月九月取莖
【用】莖
【色】赤白
【味】甘
【性】平緩
【氣】氣濃于味,陽中之陰
【臭】香
【主】除熱止渴

【治】(療)(日華子云)利大小腸下氣痢消痰除心煩熱(別錄云)搗汁服主發熱口乾小便澀(補)(日華子云)補脾益氣
【合治】搗汁七升合生薑汁一升相和,為三服,主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旋旋吐者。
【禁】不可共酒食,令人發痰

【解】酒毒

果之草 - 石蜜

無毒, 煎煉成

石蜜主心腹熱脹口乾渴性冷利(名醫所錄)

【名】捻糖乳糖

【地】(圖經曰)此即乳糖也。煉沙糖和牛乳為之可作餅塊(唐本注云)用水牛乳米粉乃得成塊,西戎來者佳,江左亦有,殆勝蜀人云用牛乳汁和沙糖煎之作餅,堅重此與蟲部石蜜同名而異類也。(孟詵云)波斯國來者良,東吳亦有此,皆煎甘蔗汁及牛乳汁則易細白耳(衍義曰)川浙最佳其味濃其他次之煎煉成以 象物達遠至夏月及久陰雨多自消化土人先以竹葉及紙裹外用鍛石埋之仍不得見風遂免,今人謂乳糖其作餅黃白色者謂之捻糖易消化入藥至少
【收】包裹勿令見風
【色】黃白
【味】甘
【性】寒緩
【氣】氣之薄者,陽中之陰
【臭】香
【主】生津止渴

【治】(療)(孟詵云)目中熱膜明目(陶隱居云)去熱止渴
【合治】合棗肉巨勝子末為丸含之,潤肺氣,助五臟津液

果之草 - 沙糖

無毒

沙糖主心腹熱脹口乾渴功體與石蜜同而冷利過之(名醫所錄)

【地】(圖經曰)出蜀地西戎江東並有之,蔗有荻蔗 竹蔗於經霜後人取竹蔗笮其汁以為沙糖今泉福吉廣州多作之荻蔗惟蜀川煎作稀糖亦堪啖商人所貨者其糖多以荻蔗為之而竹蔗者少也。(衍義曰)沙糖次於石蜜蔗汁清故費煎煉致紫黑色,今醫家治暴熱多以此物為先導小兒多食則損齒土製水也。及生蟯蟲裸蟲屬土故因甘遂生
【收】以瓷器貯之
【色】紫黑
【味】甘
【性】寒緩
【氣】氣之薄者,陽中之陰
【臭】香
【主】心熱口渴
【製】去葉用笮取汁煎煉成糖去滓用

【治】(療)(日華子云)潤心肺殺蟲(衍義曰)退心肺大腸熱及暴熱
【合治】白糖合酒煮服,治腹緊
【禁】多食令人心痛生長蟲消肌肉損齒發疳 ,不宜與鯽魚同食成疳蟲,與葵同食生流癖,與筍同食使筍不消成症,身重不能行履

【解】酒毒

果之木 - 柿

無毒 植生

(音卑)柿主壓石藥發熱利水解酒熱久食令人寒中去胃中熱(名醫所錄)

【苗】(圖經曰)似柿而青黑閑居賦雲梁侯烏 之柿是也。但可生啖不堪干用諸柿食之皆美而益人惟 柿更壓丹石毒爾然其性冷複甚於柿故散石家熱啖之亦無嫌不入藥用惟可作漆甚妙

【地】(圖經曰)生江淮南及宣歙荊襄閩廣諸州
【時】(生)春生葉(採)十月取實
【用】實
【色】青黑
【味】甘
【性】寒緩
【氣】氣之薄者,陽中之陰
【臭】朽
【主】清胃熱消酒毒

【治】(療)(日華子云)止渴潤心肺除腹臟冷熱
【忌】不宜與蟹同食,令人腹痛並大瀉

【解】壓丹石毒

四種陳藏器餘

懸鉤根皮味苦平,無毒,主子死腹中不下破血殺蟲毒卒下血婦人赤帶下久患痢不問赤白膿血腹痛並濃煮服之子如梅酸美人食之醒酒止渴除痰唾去酒毒莖上有刺如鉤生江淮林澤取莖燒為末服之亦主喉中塞也。
○鉤栗,味甘平,主不飢濃腸胃令人肥健,子似栗而圓小,生江南山谷,樹大數圍冬月不凋,一名巢鉤子,又有雀子小圓黑,味甘,久食不飢生高山子小圓黑,又有櫧(音諸)子,小于橡子,味苦澀,止瀉痢破血食之不飢,令健行,木皮葉煮取汁,與產婦飲之,止血皮樹如栗,冬月不凋,生江南,子能除惡血,止渴也。
○石都念子味酸小溫,無毒,主痰嗽噦氣,生嶺南,樹高丈餘,葉如白楊花,如蜀葵正赤,子如小棗,蜜漬為粉,甘美益人,隋朝植于西苑也。
○摩廚子,味甘香平,無毒,主益氣潤五臟,久服令人肥健,生西域及南海,子如瓜可為茹,異物志云:木有摩廚生自斯調厥汁肥潤其澤如膏馨香 射可以煎熬彼州之人仰以為儲斯調國名也。
○海藥云(謹按異物志云,生西域,三月開花,四月五月結實如瓜許,益氣安神,養血生肌,久服健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