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王好古
承德郎太醫院院判(臣)劉(文泰)(臣)王( )修職郎太醫院御醫(臣)高(廷和)等謹以所修本草品匯精要進呈者(臣)等誠惶誠恐稽首頓首伏以民生有欲式弘慮患之規王道無偏克廣推仁之術,蓋大聖亦克用又雖小道必有可觀顧茲本草之編實自炎黃而起李唐之上代有發明趙宋以來時加增正傳流已越乎千載鋟梓奚啻乎數番奈何咨諏未遍于遐方兼之詮釋徒拘於已見多或過於 粗 識其皮膚遂俾千古不刊之書肆有累朝未就之歉時將有待事豈徒然茲,蓋伏遇皇帝陛下乃聖乃神,允文允武,虛心講學,雖山川草木亦寧留意生人暨鳥獸魚鱉咸若無為而治有道之長邇者慨醫道之中衰命(臣)等以複正顧惟朽質曷稱淵謀筆札屢勤于尚方指麾一出於宸斷翻諸舊刻式用新圖躬鉛槧以冰兢撫心膺而汗愧定異同互考夫諸說大較就簡以芟繁辨真偽兼採夫群書時或補遺而輯略用嚴君臣使之別類分上中下之殊,列部而系以條比種而詳其地。
凡諸草石金玉之類,毛蟲飛走之形而大綱畢舉,與夫性味氣質之偏,助合反忌之辨,而細目俱陳,于以成之有名,斯萃薄言觀者按圖可知,是雖出於古人而實備于今日,典彝攸在恭敬是將聊伸犬馬之忱敢謂無遺于一得猥辱腹心之視,庶期有補于萬分鄙,華陀終於不傳,嗤漢帝以為無益,竊惟醫流之用藥,譬則世主之掄才苟去取之未精,實存亡之攸系,但(臣)等陛下勿忘苦口之言,居安以慮危,原診而知政,更期萬幾之暇,善推所為克俾一世之民咸躋于壽,元氣同天而不息,皇圖配地之無疆(臣)等,無任瞻天仰聖激切屏營之至,謹以所修本草品匯精要四十二卷,外目錄一卷,裝成三十六帙,隨表上進以聞,(臣)等誠惶誠恐,稽首頓首謹言。
弘治十八年三月初三日,承德郎太醫院院判(臣)劉(文泰)等謹上表。
奉命 纂修本草品匯精要 官員職名
總督
司設監太監 (臣)張 瑜
提調
中議大夫贊治尹通政使司右通政掌太醫院事 (臣)施欽
中憲大夫通政使司右通政同掌太醫院事 (臣)王玉
總裁
承德郎太醫院院判 (臣)劉文泰
承德郎太醫院院判 (臣)王
修職郎太醫院御醫 (臣)高廷和
副總裁
太醫院冠帶醫士 (臣)崔鼎儀
太醫院醫士 (臣)盧志
太醫院冠帶醫士 (臣)唐
纂修
太醫院冠帶醫士 (臣)徐鎮
太醫院冠帶醫士 (臣)夏英
太醫院醫士 (臣)錢宙
太醫院冠帶醫士 (臣)徐浦
太醫院冠帶醫士 (臣)徐昊
太醫院冠帶醫士 (臣)吳錢
太醫院冠帶醫士 (臣)鄭通
中書科儒士 (臣)王瓏
太醫院醫士 (臣)劉
太醫院冠帶醫士 (臣)張鐸
催纂
承德郎太醫院院判 (臣)張綸
承德郎太醫院院判 (臣)方叔和
承德郎太醫院院判 (臣)錢鈍
謄錄
中書科冠帶儒士 (臣)吉慶
中書科冠帶儒士 (臣)周時敕
中書科儒士 (臣)姜承儒
中書科儒士 (臣)仰仲瞻
太醫院醫士 (臣)吳恩
太醫院醫士 (臣)祝壽
太醫院醫士 (臣)王棠
太醫院醫士 (臣)方榮
太醫院醫士 (臣)祝恩
太醫院冠帶儒士 (臣)王宜壽
太醫院醫士 (臣)戴仲紳
太醫院冠帶醫士 (臣)何祥
太醫院冠帶醫士 (臣)李潤
中書科冠帶儒士 (臣)練元獻
驗藥形質
奉議大夫通政使司右參議 (臣)丘 鈺
奉議大夫太醫院院使 (臣)李宗周
修職郎太醫院御醫 (臣)施鑒
修職郎太醫院御醫 (臣)劉珍
太醫院惠民藥局副使 (臣)楊恆
本草之興,神農既辨藥味而即有其目,蓋載之三墳者也。其三百六十五種,取以應度數耳,此即神農本經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亦不傷人,故有輕身益氣、不老延年之說。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故有遏病補虛益損之用。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故有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之功,逮後品第之者,率由此也。
其伊芳尹湯液之興,本乎神農,仲景傷寒論作出諸湯液,至梁陶隱居始進名醫別錄,亦三百六十五種,唐顯慶中命蘇恭李世績等,摭其差謬,參考得失,又增一百一十四種,謂之唐本草。宋開寶中詔劉翰馬志盧多遜李 王 扈蒙等,又取醫家嘗用有效者一百三十三種,刊定而附益之,謂之宋本,先附蜀孟厥後宋之嘉 二年,複命掌禹錫等,參究諸家本草,再加校正補注,而成名曰政和,經史証類本草,世傳既久,經閱賢哲不為不多,每有識者病其繁亂卒不可正,雖有衍義之興,以其訛正並存,用之難別,及王好古李明之朱彥修等,皆作本草俱簡而略。
大寶十有六年嘗于萬幾之暇亦
親覽之特命(臣)等刪繁補缺纂輯成書以便觀覽然而仁民愛物之心即神農黃帝之心也。掌太醫院事右通政(臣)施(欽)(臣)王(玉)院判(臣)劉(文泰)(臣)王( )御醫(臣)高(廷和)等與同總督修輯太監(臣)張(瑜)
膺命以來,夙夜驚惕,敢不竭庸聞膚見,考証諸家之說,刪定補輯,以副聖意切維(臣)等醫固頭班所當司預者,非聖君簡命恐不能息偏執者之言,又何以垂乎綿遠也。前代之人雖妍于辭章,而方技之理恐有未諳,但(臣)等才識淺陋,不足以當付任,蓋陰陽五行,形而上者也。飛潛動植,形而下者也。皇極經世觀物篇云,五行之具,各有相兼飛走之情不無草木,故石有水火之分,水有木石之異,如斯之類不可不明,品匯所生尤當識別,鳥獸蟲魚別胎卵濕化之生,草木果菜分叢植散寄之長,其神農本經朱書於前,名醫別錄墨書於次,此蓋以舊本而參訂之者也。嘗觀舊本陶隱居已言於前,日華子複注於次,至於圖經宋按蜀本陳藏器一物之名,言之二三,一品之情序之,再四唐本既已辯其乖衍義,複以非其說,陶言既知少當竟未刪除,宗奭已鑒前非,不能盡釋,如此立言者,尚昧其真考用者何所取據,今則定為二十四則,採諸家之確論,條陳于各則之下,取舊本之精微,參注於今昔之右,其圖經議論經前人之講究者也。多有切當故書於前,陶氏之言擇備于次日華子唐本蜀本云次第其詳藥性論衍義陳藏器各著其要,但重疊荐贅者,亦從而刪之,是非未決者則考而擇用,如吳普禹錫沈括諸人之言,斗門博濟肘後等方之說,不必盡言其人俱謂之別錄,若近代用之獲效,輿論昭然者,則曰,謹按舊本不分者,如獨活羌活青皮陳皮白朮蒼朮青廣木香之類,功效頗殊,形質亦異,皆各立其條,舊本所遺者,若草果三賴八角茴香樟腦爐甘石之流,亦繪圖增品,此醫之所常用,而世之不能無者,其生長花葉形質性味,先究之於用者貨者,複訪之於土產之人一言而必叩其端,未嘗己意,增損其名,請定宸宮製曰,本草品匯精要(臣)等稽首奉行是書既就非敢欲超越前代,但舊本之文而志士鴻儒則能斟酌其是,非新本之條,雖初學庸材不待參詳而即悟,大抵方技之書,何須義理淵微,治病之由,貴乎功能易曉(臣)愚膚見如斯條陳,次序於後。
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羸者,本中經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種,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應一日以成一歲,藥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攝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藥有陰陽配合,子母兄弟,根莖花實草石骨肉,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當用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製,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也。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及有毒無毒,陰乾曝乾,採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並各有法,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並隨藥性,不得違越。欲療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將難全。若用毒藥療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為度,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飲,食不消以吐下,藥鬼疰蠱毒以毒藥,癰腫瘡瘤以瘡藥,風濕以風濕藥,各隨其所宜,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服,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夫大病之主有中風傷寒寒熱溫瘧中惡霍亂大腹水腫腸 下痢大小便不通,賁豚上氣,咳逆嘔吐,黃膽消渴,留飲癖食堅積症瘕,驚邪癲癇鬼疰,喉痺齒痛,耳聾目盲,金瘡 折癰腫惡瘡痔 癭瘤,男子五勞七傷,虛乏羸瘦,女子帶下崩中。
凡採用時月皆是建寅歲首則從漢太初後所記也。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採者,謂春初津潤始萌,未沖枝葉,勢力淳濃故也。至秋枝葉乾枯,津潤歸流於下,今即事驗之,春寧宜早,秋寧宜晚,華實莖葉乃各隨其成熟爾。
一古秤惟有銖兩而無分名,今則以十黍為一銖,六銖為一分,四分成一兩,十六兩為一斤,雖有子谷黍之製,從來均之已久正爾,依此用之,今方家所云等分者,非分兩之分謂諸藥斤兩多少皆同爾,先視病之大小輕重所須,乃以意裁之,凡此之類皆是丸散,丸散竟依節度用之,湯酒之中無等分也。
凡散藥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準如梧桐子大也。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炒散,取不落為度,錢五匕者今五銖錢,邊五字者以抄之,亦令不落為度,一撮者四刀圭也。十撮為一勺,十勺為一合,以藥升分之者,謂藥有虛實輕重,不得用斤兩則以升平之,藥升方作上徑一寸、下徑六分、深八分內散藥勿按抑之正爾,微動令平調爾,云一字者為二分半,少許即半字是矣!
凡丸藥有云如細麻者即胡麻也。不必匾但令較略大小相稱爾如黍粟亦然,以十六黍為一大豆也。如大麻子者,準三細麻也。如胡豆者,即今青班豆是也。以二大麻子準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粒有大小,以三大麻子準之,如大豆者以二小豆準之,如梧桐子者以二大豆準之,一方寸匕散蜜和得如梧子,準十丸為度,如彈丸及雞子黃者,以十梧子準之
凡湯酒膏藥舊方皆云 咀者謂秤畢搗之如大豆又使吹去細末此于事殊不允當藥有易碎難碎多末少末秤兩則不複均平今皆細切之較略令如 咀者乃得無末而片粒調和也。
凡丸散藥亦先切細曝燥乃搗之,有各搗者,有合搗者,並隨方所言,其酒濕藥如天門冬、乾地黃輩皆先。
凡濕藥燥皆大耗當先增分兩,須得屑乃秤之為正,其湯酒中不須如此也。
凡篩丸藥,用重密絹令細于蜜丸易熟,若篩散草藥,用輕疏絹于酒中服即不泥其石藥,亦用細絹篩令如丸者。
凡篩丸散藥畢皆更合於臼中,以杵搗之數百過,視其色理和同為佳也。
凡湯酒膏中用諸石皆細搗之如粟米,亦可以葛布篩令調,並以新綿別裹內中其雄黃朱砂輩細末如粉。
凡煮湯欲微火令小沸,其水數依方多少,大略二十兩藥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為準,然則利湯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補湯欲熟多水而少取汁,不得令水多少,用新布兩人以尺木絞之澄去 (魚靳切)。
凡云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勢力相及,並視人之強羸,病之輕重,以為進退增減之,不必悉依方說也。
凡漬藥酒皆須細切,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漉出,不必待至酒盡也。滓可曝燥微搗更漬飲之亦可。
凡建中腎瀝諸補湯滓合兩劑加水煮竭飲之亦敵一劑新藥貧人可當依此用皆應先曝令燥。
凡合膏初以苦酒漬令淹浹不用多汁密覆勿泄云 時者周時也。從今旦至明旦,亦有止一宿者,煮膏當三上三下,以泄其熱勢,令藥味得出,上之使幣,幣沸乃下之,使沸靜良久乃止,其中有薤白者,以兩頭微焦黃為候,有白芷附子者亦令小黃色為度,豬肪皆勿令經水,臘月者彌佳,絞膏亦以新布絞之,若是可服之膏,膏滓亦可酒煮飲之,可摩之膏,膏滓則宜以傅病上,此蓋欲兼盡其藥力故也。
凡膏中有雄黃朱砂輩皆別搗細研如面須絞膏畢乃投中以物疾攪至於凝強勿使沉聚在下不調也。
凡湯酒中用大黃,不須細銼作湯者,先以水浸令淹浹,密覆一宿,明旦煮湯,臨熱乃內湯中,又煮兩三沸便絞出,則勢力猛易得快利,丸散中用大黃舊皆蒸之,今不須爾。
凡湯中用麻黃,皆先別煮兩三沸,掠去其沫,更益水,如本數乃內餘藥不爾令人煩,麻黃皆折去節令理通寸銼之,小草瞿麥五分銼之,細辛白前三分銼之,丸散膏中則細銼也。
凡湯中用完物皆擘破干棗梔子栝蔞之類是也。用細核物亦打破山茱萸五味子蕤核決明子之類是也。細花子物正爾完用之,旋複花菊花地膚子葵子之類是也。米麥豆輩亦完用之,諸蟲先微炙之,惟螵蛸當中破炙之,生薑射干皆薄切之芒硝飴糖阿膠,皆須絞湯畢內汁中,更上火兩三沸,烊盡乃服之。
凡用麥門冬皆微潤抽去心,杏仁桃仁湯柔撻去皮,巴豆打破剝去皮刮去心,不爾令人悶,石韋刮去毛,辛夷去毛及心,鬼箭削取羽皮,藜蘆剔取根微炙,枳實去其瓤亦炙之,椒去實于鐺中微熬,令汗出則有勢力,礬石於瓦上,若鐵物中熬令沸汁盡即止,凡石皆以黃土泥包使燥燒之半日令熟而解散,犀角羚羊角皆鎊刮作屑,諸齒骨並炙搗碎之,皂莢去皮子炙之。
凡湯並丸散用天雄附子烏頭烏喙側子,皆 灰中炮令微坼,削去黑皮乃秤之,惟薑附湯及膏酒中生用,亦削皮乃秤之,直理破作七八片,隨其大小,但削除外黑尖處令盡,凡湯酒丸散膏中用半夏,皆且完用熱湯洗去上滑以手 之皮釋隨剝去,更複易湯洗,令滑盡不爾,戟人咽喉舊方云洗十許過,今六七過便足亦可,煮之一兩沸,一易水如此三四過,仍 洗畢便曝乾,隨其大小破為細片,乃秤之以入湯,若膏酒丸散皆須曝燥乃秤之。
凡丸散用阿膠皆先炙,使通體沸起燥乃可搗,有不沸處更炙之。
凡丸中用蠟皆烊,投少蜜中攪調以和藥,若用熟艾先細擘合諸藥搗令散,不可篩者別搗,內散中和之。
凡用蜜皆先火煎,掠去其沫,令色微黃,則丸經久不壞,掠之多少,隨蜜精粗
凡丸散用巴豆去皮心膜,杏仁桃仁葶藶胡麻諸有膏膩藥,皆先熬黃黑,別搗令如膏指 (莫結切)視泯泯爾乃以向成散稍稍下臼中,合研搗令消散,仍複都以輕疏絹篩度之須盡,又內臼中依法搗數百杵也,湯膏中用,亦有熬之者,雖生並搗破之
凡用桂心濃朴杜仲秦皮木蘭之輩,皆削去上虛軟甲銷處取裹,有味者秤之,茯苓豬苓削除黑皮,牡丹巴戟天遠志野葛等皆捶破去心,紫苑洗去土,皆畢乃秤之,薤白蔥白除青令盡,莽草石南茵芋澤蘭。
凡野狼毒枳實橘皮半夏麻黃吳茱萸皆欲得陳久者良,其餘須精新也。
凡方云巴豆若干枚者,粒有大小,當先去心皮乃秤之,以一分準十六枚,附子烏頭若干枚者,去皮畢以半兩準一枚枳實若干枚者去穰畢,以一分準二枚橘皮一分準三枚棗有大小三枚準一兩云乾薑一累者以重一兩為正
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畢秤五兩為正,蜀椒一升者,三兩為正吳茱萸一升者五兩為正,菟絲子一升九子,一升者其子各有虛實輕重不可通,以秤準者取平升為正。
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畢重半兩為正,甘草一尺者重二兩為正,云某草一束者,以重三兩為正,云一把者重二兩為正,云蜜一斤者有七合,豬膏一斤者有一升二合也。
凡諸藥子仁皆去皮尖及雙仁者仍切之
凡烏梅皆去核入丸散熬之,大棗擘去核。
凡用麥 麴大豆黃卷澤蘭蕪荑僵蠶干漆蜂房皆微炒。
凡湯中用麝香犀角鹿角羚羊角牛黃蒲黃丹砂,須熟末如粉,臨服內湯中攪令調和服之。
凡茯苓芍藥補藥須白者,瀉藥惟赤者
凡石蟹皆以槌極打令碎乃入臼,不爾搗不能細,牛膝石斛等入湯酒拍碎用之,凡菟絲子暖湯,淘汰去沙土干漉暖酒漬經一宿,漉出曝微白,搗之不盡者,更以酒漬經一宿漉出,曝微白搗之,不盡者更以酒漬,經三五日乃出,更晒微乾搗之,須臾悉盡,極易碎
凡斑蝥等諸蟲皆去足翅,微熬,用牡蠣熬令黃。
凡諸湯用酒者,皆臨熟下之
凡用銀屑,以水銀和成泥
凡用鐘乳等諸石,以玉槌水研,三日三夜漂煉,務令極細。
若夫世人使藥豈知自有君臣,既辯君臣,寧分相製只如 毛(今鹽草也。)
沾溺立銷斑腫之毒象膽揮黏乃知藥有情異 魚插樹立使乾枯,用狗塗之(以犬膽灌之插魚處立如故也。)
卻當榮盛無名(無名異形似玉仰面又如鍛石味別)
止楚截指而似去甲毛聖石開盲明目而如雲離日當歸止血破血頭尾效各不同(頭止血尾破血)
蕤子熟生足睡不眠立據弊簞淡鹵(常使者甑中簞能淡鹽味)
如酒沾交(今蜜枳繳枝又云交加枝)
鐵遇神砂加泥似粉石經鶴糞化作塵飛 見橘花似髓斷弦折劍遇鸞血而如初(以鸞血煉作膠粘折處鐵物永不斷)
海竭江枯投游波(燕子是也。)
而立泛令鉛拒火須仗修天(今呼為補天石)
如要形堅豈忘紫背(有紫背天葵如常食葵菜只是背紫面青能堅鉛形)
留砒住鼎全賴宗心(別有宗心草有呼石竹不是石者棕心恐誤其草出炊州生處多蟲獸)
雌得芹花(其草名為立起其形如芍藥花色青可長三尺已來葉上黃斑色味苦澀堪用煮雌黃立住火)
立便成庾遇赤須(其草名赤須今呼為虎須草是用煮 砂即生火驗)
木留金鼎水中生火非猾髓而莫能(海中有獸名曰猾以髓入在油中其油沾水水中火生不可救之用酒噴之即止勿于屋下收)
長齒生牙賴雄鼠之骨末(其齒若折年多不生者,取雄鼠脊骨作末揩折處齒立生如故。)
發眉墮落塗半夏而立生(眉髮墮落者,以生半夏莖杵之取涎塗髮落處立生)
目辟眼雖有五花而自正(五加皮是也。其葉有雄雌三葉為雄五葉為雌須使五葉者作末酒浸飲之其目雖者正)
腳生肉 系菪根(腳有肉 者,取莨菪根於KT 帶上系之感應永不痛。)
囊皺漩多夜煎竹木(多小便者夜煎萆薢一片服之永不夜起也。)
體寒腹大全賴鸕 (若患腹大如鼓米飲調鸕 末服立枯如故也。)
血泛經過飲調瓜子(甜瓜子內仁搗杵末去油飲調服之立絕。)
咳逆數數酒服熟雄(天雄炮過以酒調一錢匕服立定。)
遍體疹風冷調生側(附子傍生者曰側子作末冷酒服立瘥也。)
腸虛瀉痢須假草零(搗五倍子作末以熟水下之立止也。)
久渴心煩宜投竹瀝除症去塊全仗硝 (硝 即 砂硝石二味于乳缽中研作粉同鍛了酒服神效也。)
益食加觴須煎蘆朴(不食者並飲酒少者煎逆水蘆根並濃朴二味湯服)
強筋健骨須是蓯鱔(蓯蓉並鱔魚二味作末以黃精汁丸服之可力倍常也。出干寧記中)
駐色延年精蒸神錦(黃精自然汁拌細研神錦于柳木甑中蒸七日了以末蜜丸服顏貌可如幼女之容色也。)
知瘡所在口點陰膠(陰膠即是甑中氣垢少許於口中即知臟腑所起直至住處知痛足可醫也。)
產後肌浮甘皮酒服(產後肌浮酒服甘皮立愈。)
口瘡舌拆立愈黃蘇(口瘡舌拆以根黃塗蘇炙作末含之立瘥。)
腦痛欲亡鼻投消末(頭痛者以硝石作末內鼻中立止。)
心痛欲死速覓延胡(以延胡索作散酒服之立愈也。)
如斯百種是藥之功某忝遇明時謬看醫理雖尋聖法難可窮微略陳藥餌之功能豈溺仙人之要術其製藥炮熬煮炙不能記年月哉欲審元由須看海集某不量短見直錄炮熬煮炙列藥製方分為上中下三卷有三百件名具陳於後右雷公炮製序上古之文也。雖義理高古文勢似欠接續意往古逮今年紀既多不無脫落且以本經
凡方云丸如細麻子許者,取重四兩鯉魚目比之。
云如大麻子許者,取重六兩鯉魚目比之。
云如小豆許者,取重八兩鯉魚目比之。
云如大豆許者,取重十兩鯉魚目比之。
云如兔蕈(俗云兔屎)許者,取重十二兩鯉魚目比之。
云如梧桐子許者,取重十四兩鯉魚目比之。
云如彈子許者,取重十六兩鯉魚目比之
一十五個白珠為準是一彈丸也。
凡方中雲以水一鎰至二鎰至十鎰者每鎰秤之重十二兩為度。
凡云一兩一分一銖者正用今絲綿秤也。勿得將四銖為一分有誤必所損兼傷藥力也。
凡云散只作散丸只作丸或酒煮或用醋或乳煎一如法則凡方煉蜜每一斤只煉得十二兩半或一分是數若火少若火過並用不得也。
凡膏煎中用脂先須煉去革膜了方可用也。
凡修事諸藥物等一一並須專心勿令交雜或先熬後煮或先煮後熬不得改移一依法則也。
凡修合丸藥用蜜只用蜜用餳只用餳用糖只用糖勿交雜用必宣瀉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