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燈續焰

清 潘楫

卷七

大便燥結脈証第五十七

大便燥結,須分氣血。陽數而實,陰遲而澀。

燥結一証,稍有分別。大抵血液少者多燥澀,氣火盛者多結滯。然而燥則必結,結則必燥,又似難為分別。但以脈合証,而屬氣屬血,自井然矣。氣火盛者為陽,脈必有餘,故數實也。(宜局方麻仁丸之類。)血液少者為陰,脈必不足,故遲澀也。(宜四物湯、東垣導滯通幽湯之類。)氣血一判,而再審其因、有風燥、(宜五仁丸、得效皂莢丸、搜風順氣丸之類。)火燥、(宜大小承氣湯、麻仁丸之類。)亡血燥、(宜四物湯之類。)產後脫血燥、(宜四物湯加人參、黃之類。)嘔吐傷液燥、(宜四君子加麥冬、五味之類。)汗後亡液燥、(宜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之類。)腎虛液少燥、(宜六味丸、八味丸之類。)老年血衰燥、(宜四物湯,麻仁丸、濟生蓯蓉潤腸丸之類。)氣實壅盛結、(宜六磨湯、得效橘杏丸、蘇麻粥之類。)氣虛不能傳送亦結、(宜黃耆湯之類。)氣熱乾涸結、(宜大承氣湯、麻仁丸、六一散之類。)氣寒凝滯不行亦結。(宜局方半硫丸、枳實理中湯之類。)但宜以脈辨証,以証求因。而用藥擬方,無餘蘊矣。

附方

和劑麻仁丸 治腸胃熱燥,大便秘結。

濃朴(去皮、薑製炒) 白芍藥 枳實(麩炒,各半斤) 大黃(蒸焙,一斤) 麻仁(別研,五兩) 杏仁(去皮尖、炒,五兩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臨臥溫水下。大便通利則止。

四物湯(見第二十一)

東垣導滯通幽湯 治幽門不通,上沖吸門不開,噎塞氣不得上下,大便難。脾胃初受熱中,多有此証。治在幽門,以辛潤之。

當歸身 升麻梢 桃仁泥 甘草(各一錢) 紅花(少許) 熟地黃 生地黃(各五分)
水二盞,煎一盞,調檳榔末五分,稍熱服。

得效五仁丸 治津液枯竭,大腸秘澀,傳道艱難。

桃仁 杏仁(炒、去皮尖,各一兩) 柏子仁(半兩) 松子仁(一錢二分半) 郁李仁(炒,一錢) 陳皮(四兩,另為末)
上將五仁另研如膏,入陳皮末,研勻,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得效皂角丸 專治有風人臟腑秘塞。大效。

豬牙皂角 枳殼(去瓤) 羌活 桑白皮 檳榔 杏仁(去皮尖、另研) 麻仁(另研) 防風 川白芷 陳皮(去白,各等分)
上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蜜湯亦可。

聖惠搜風順氣丸 治三十六種風,七十二種氣。去上熱下冷,腰腳疼痛,四肢無力,多睡少食,羸瘦,顏色不完黃赤,惡瘡下疰,口苦無味,憎寒毛聳,積年 瘕氣塊,丈夫陽事斷絕,女子久無子嗣,久患寒瘧,吐逆瀉痢,變成勞疾,百節 疼。小兒、老人皆可服。補精駐顏,疏風順氣。

車前子(二兩半) 白檳榔 火麻子(微炒、去殼另研) 郁李仁(湯泡、去皮、研) 菟絲子(酒浸,焙、炮、晒乾) 牛膝(酒浸一宿) 乾山藥(各三兩) 枳殼(去瓤,麩炒) 防風(去叉) 獨活(各一兩) 錦紋大黃(五錢,半生半熟)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酒茶米飲任下,百無所忌。早晨、臨臥各一服。服一月消食,二月去腸內宿滯,三月無倦少睡,四月精神強勝,五月耳目聰明,六月腰腳輕健,一年百病皆除,老者返少。如服藥覺臟腑微動,以羊肚肺羹補之。久患腸風便血,服之除根。如顫語蹇澀及癱瘓,服之隨即平複。酒後一服,宿酲消盡,百病不生。孕婦勿服。

濟生蓯蓉潤腸丸 治發汗利小便,亡津液,大腸秘。老人、虛人皆可服。

肉蓯蓉(酒浸、焙,二兩) 沉香(另研,一兩)
上為末,麻子仁汁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大承氣湯(見第十七)

小承氣湯(見第十七)

四君子湯(見第十六)

八珍湯(見第十六)

十全大補湯(見第十六)

六味丸(見第十六)

八味丸(見第十六)

六磨湯 治氣滯腹急,大便秘澀。

沉香 木香 檳榔 烏藥 枳殼 大黃(各等分)
上各件熱湯磨服。

得效橘杏丸 氣秘老人、虛弱人皆可服。

橘紅(取末) 杏仁(去皮尖另研,各等分)
上和勻,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蘇麻粥 順氣,滑大便。

紫蘇子 麻子仁(不拘多少)
二味研爛,水濾取汁,煮粥食之。

黃耆湯 年高便秘宜服。

綿黃耆 陳皮(去白,各半兩)
為末。每服三錢。用大麻仁一合爛研,以水投取漿水一盞,濾去滓,於銀、石器內煎。候有乳起,即入白蜜一大匙,再煎令沸,調藥末空心服。此藥不冷不燥,其效如神。

六一散(見第四十四)

局方半硫丸 年高泠秘、虛秘,及 癖冷氣。

半夏(湯洗七次,焙乾為細末) 硫黃(明淨者、研極細、用柳木槌殺過)
上以生薑自然汁同熬,入乾蒸餅末攪和勻,入臼內杵數百下。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無灰溫酒或生薑湯任下。婦人醋湯下。俱空心服。

枳實理中湯(見第十七)

癲狂脈証第五十八

癲乃重陰,狂乃重陽。浮洪吉兆,沉急凶殃。

癲者顛也。謂發時顛倒,異於平日。語言錯亂,喜怒無因,或笑或歌,或悲或泣,神迷意惑,穢潔妄知。平日能言,發反沉默。平日沉默,發反多言。甚或行步不休,或複僵仆不起。俗呼為失心風。狂者剛暴猖狂,叫號罵詈。甚則逾垣上屋,蹈火赴湯,不避死生,不知飢飽,倍常勇力,若邪所憑。俗呼為發狂。二者証既不同,因當各異。古人多以癲狂混稱,亦疏略矣。蓋人身氣為陽,血為陰。腑為陽,臟為陰。腑之手足六經為陽,臟之手足六經為陰。形質可見者為陽,神志不可見者為陰。身半以上為陽,身半以下為陰。表為陽,裡為陰。凡此陰陽,俱各兩相依倚,互為交通。而後氣血和平,腑臟安靜,經脈調勻,形神合一。上下無厥逆之虞,表裡無盛虛之變。如是,則微 小疾,亦無自而生,況癲狂乎?今癲云重陰者,謂偏重於陰也。邪入於陰而陰實也。五臟為陰,神志舍於五臟,亦為陰。設或抑郁不伸,謀思不遂,悲哀不置, 傺無聊,久久藏神凝結,情識昏述,靈明何有,此癲之成於神志者也。(宜靈苑辰砂散、歸脾湯、人參琥珀丸之類。)

一種因陽虛不能衛外,反下陷而附並於陰。附並於陰則陰氣實,下而不上,則升降紊而癲疾作矣,即《脈經》所謂陽附陰則癲者是也。(宜升陽益氣加補中益氣湯、四逆散之類加減用之。)一種因三陽經從頭下行,三陰經不得從足上行而逆下。下則陰經實,亦似陽附陰之義。但此直指經脈之逆,經所謂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者是也。(宜調其升降,正其逆順,如交感丹加升麻、巴戟、木香、桂枝之類。)

一種因內有蓄血,令人如狂,或善忘,或如見鬼。如狂者,如狂而非狂,即癲狀也。血者,神明之府,血蓄不行,神機大礙,故見上証。血為陰,是亦重陰、陰實之義,謂之邪入於陰亦可。(宜桃仁承氣湯、代抵當丸之類。)狂則反是,乃重陽、陽實之証也。

《素問》宣明五氣篇云︰邪入於陽則狂。邪入陽則陽實,陽實則熱盛。陽性主動,以盛熱而加以動性,猖狂剛暴,不言可知。又生氣通天論云︰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並則陽重、陽實之義。故《素問》病能論云︰狂生於陽也。又云︰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蓋言陽明之經脈常動,以陽明為水穀之海,其氣充盛,故常動。巨陽、少陽之脈不動,言二經之氣不如陽明之盛,故不動。不動者,非不動也,不如陽明之常動也。今無論常動者,即不動者,亦常動而動且大疾,是為狂病之候。觀此,則狂病之為重陽、陽實明矣。與上文脈流薄疾,並乃狂,若出一義。

又《靈樞》通天篇亦云︰陽重脫,易狂。脫非陽脫,言重並於陽分,而若與陰脫離也。

又《靈樞》本神篇云︰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夫肝屬木,性上達而藏魂,故魂主升,陽也。悲哀而至於動中,則神情消沮,恍成秋金而克木。木受克,則肝氣傷。肝氣傷,則魂無所歸。而欲其精明不忘,不可得矣。(宜升達,如逍遙散加鬱金、香附、遠志、茯神、木香之類。)肺屬金,性收降而藏魄,故魄主降,陰也。喜樂而至於無極,則神情渙散,恍成夏火而克金。金受克,則肺氣傷。肺氣傷,則魄無所歸。一派浮陽,動成狂妄,又安能內照而意存人事哉。(宜收斂,如天王補心丹、朱雀丸加龍骨、牡蠣、棗仁、茯神之類。)

又《靈樞》經脈篇云︰陽明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夫邪客陽明,則陽盛熱甚。人則增煩,火則助熱,故惡也。聞木聲而驚者,驚其相克,故惕然心動也。閉戶塞牖,即惡人、火之義。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者,以四肢為諸陽之本,熱實四肢,健於登躍,故能上高而歌。身表為諸陽之署,熱盛於身,意求涼爽,故欲棄衣而走。(宜白虎湯、承氣湯、涼膈散、紫雪之類。)

又《靈樞》大惑論云︰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又曰︰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其中言及二蹺者。以二蹺之脈皆上會於目內 。陽脈交於陰則陰蹺盛,故目閉。陰脈交於陽則陽蹺盛,故目開。

《靈樞》癲狂篇,首敘目之內外及上下 者,亦以癲則目閉,狂則目開,而明陰陽之所以不同也。是皆不易之理。然而兼痰、兼火、兼風者,常十之五。以三種兼証而較審之,則癲必多痰,而狂必多火、多風也。痰則多滯九竅。九竅從陰從臟,九竅不利,故多癲。風火多淫四肢,四肢從腑從陽,四肢盛實,故多狂。陰陽分屬,二說覺更了然。(痰宜滾痰丸、壽星丸,火宜瀉青丸之類。)

其脈浮洪者,是為陽脈。陽狂得之,與証相宜。即陰癲得之,亦從陰轉陽,自裡達表之象,故均為吉兆。若沉而急,沉則入陰迫裡,急則強急不柔,是無胃氣之脈也。不論狂癲,凶殃立至。又不獨脈為然,而証亦不可忽者,故癲狂篇言嘔多沃沫、氣下泄者不治,又言癲發如狂者不治。蓋嘔多沃沫,脾敗;氣下泄,腎敗。脾、腎二臟,為人之先後二天。二臟已敗,自無生理。發如狂者,陰竭於內,陽散於外,脫根外越,燈滅忽明之象,亦主死。如是,則脈與証,又不可不參看也。

附方

靈苑辰砂散 治風痰諸癇,狂言妄走,精神恍惚,思慮迷亂,乍歌乍哭,飲食失常,疾發仆地,吐沫戴目,魂魄不守。

辰砂(一兩,須光明有牆壁者) 酸棗仁(半兩,微炒) 乳香(半兩光瑩者)上量所患人飲酒幾何,先令恣飲沉醉,但勿令吐。至靜室中,以前藥都作一服,溫酒調之,令頓飲。如飲酒素少人,但以隨量取醉。服藥訖,便安置床枕令臥。

病淺者半日至一日,病深者至三兩日。令家人潛伺之。鼻息勻調,但勿喚覺,亦不可驚觸使覺。待其自醒,即神魂定矣。萬一驚寤,不可複治。吳正肅公少時心病,服此一劑,五日方寤,遂瘥。

歸脾湯 治因思氣結、因憂抑郁,以致脾傷而心下痞悶,寤不得寐。右關脈結而大。或思慮傷脾,不能統血,而血衄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或心脾作痛,嗜臥少食,大便不調。或肢體重痛,月經不調,赤白帶下。或思傷脾而患瘧痢等証。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黃耆 龍眼肉 酸棗仁(各二錢) 遠志 當歸(各一錢) 木香 甘草(各五分)
上加薑棗煎服。

人參琥珀丸 治失神狂亂,哀樂無由,驚悸不時,夜不能寐,一切恍惚不寧等証。

人參(去蘆) 琥珀(另研) 茯神(去木) 白茯苓(去皮) 石菖蒲(節密小者) 遠志(各半兩,酒浸半日去心)乳香(另研) 朱砂(另研水飛) 酸棗仁(溫酒浸半日去殼,紙上炒令香熟,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溫酒下,日再服。如不能飲,棗湯下。

補中益氣湯(見第三十九)

仲景四逆散 《傷寒論》云︰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甘草(炙) 枳實(破、水漬、炙乾) 柴胡 芍藥
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申先生交感丹 補虛損,固精氣,烏鬚髮。此鐵瓮城申先生方也。久服令人有子。

蒼朮(刮淨,一斤分作四分,用酒、醋、米泔、鹽湯各浸七日晒研) 川椒紅(炒研) 小茴香(各四兩,炒研)

交感丹(又) 凡人中年精耗神衰,蓋由心血少,火不下降,腎氣憊,水不上升,致心腎隔絕,榮衛不和。上則多驚,中則塞痞,飲食不下,下則虛冷遺精。愚醫徒知峻補下田,非惟不能生水滋陰,而反見衰悴。但服此方半年,屏去一切暖藥,絕嗜欲,然後習秘固 流之術,其效不可殫述。俞通奉年五十一,遇鐵瓮城申先生,授此服之,老猶如少,年至八十五乃終也。因普示群生,同登壽域。

茯神(去皮、木,四兩) 香附子(一斤,新水浸一宿,石上擦去毛,炒黃)
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侵晨細嚼,以降氣湯下。

降氣湯

香附子(如上法半兩) 茯神(二兩) 炙甘草(一兩半)
為末,點沸湯,服前藥。

仲景桃核承氣湯(見第二十)

代抵當丸(見第二十)

逍遙散(見第五十一)

天王補心丸(見第五十一)

朱雀丸(見第五十一)

仲景白虎湯(見第四十三)

仲景大承氣湯(見第十七)

小承氣湯(見第十七)

涼膈散(見第十九)

紫雪 治發斑咽痛,及暑中三陽,腳氣煩躁。

升麻(六錢) 黃金(十兩) 寒水石 石膏(各四兩八錢) 犀角 羚羊角(各一兩) 玄參(一兩六錢)沉香 木香 丁香(各五錢) 甘草(八錢)
用水五盞,先煮黃金至三盞。入諸藥,再煎至一盞,去滓。入芒硝三兩二錢,慢火煎,以柳木攪不停手。候欲凝,入瓷盆中,更下朱砂、麝香末各三分,急攪令勻。候冷凝結成雪。每一錢,細細咽之。

滾痰丸(見第十七)

琥珀壽星丸(局方用南星一斤、朱砂二兩、琥珀一兩。無豬心血。)天南星(一斤。掘坑深二尺。用炭火五斤於坑內燒熱紅,取出炭掃淨。用好酒一升澆之,將南星趁熱下坑內,用盆急蓋訖,泥壅合。經一宿取出,再焙乾為末) 琥珀(四兩另研) 朱砂(一兩研飛,以一半為衣)上和勻。豬心血三個,生薑汁打麵糊,攪令稠粘。將心血和入藥末,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人參湯空心送下。日三服。

瀉青丸(見第四十九)

癇病脈証第五十九

癇病宜虛,實急者惡。浮陽沉陰,滑痰數熱。

癇之始發,卒然跌仆,手足牽掣,口噤作聲,或吐沃沫痰涎。一飯頃,氣平蘇醒。與癲、 二証,似是而非。癲証則如上文所云, 証則多身強直,如弓反張,亦無癇証之作聲也。然有陰陽二種,正如小兒之急驚、慢驚。陽癇先身熱,螈 驚啼而後發。其脈浮洪,病屬六腑,外在肌膚,輕淺易治。(宜集驗龍腦安神丸、河間犀角丸之類。)陰癇身冷,不驚掣,不啼叫,卒然而發,略無先兆。其脈沉搏,病屬五臟,內在骨髓,深重難治。(宜清心牛黃丸、神應丹之類。)昔賢皆謂有痰有熱,客於心胃之間,因聞大驚而作。若熱盛,雖不聞驚亦作。是謂先有痰熱而後發癇也,恐未必然,總不如三因之論為的。其論以驚動臟氣不平,郁而生涎,閉塞諸經,厥而乃成。或在母腹受驚,或感六氣,或飲食不節,逆於臟氣而成。蓋忤氣得之外,驚恐得之內,飲食得之屬不內外。所因不同,治法亦異。如驚者,安神丸以平之。挾痰者,三聖散以吐之。

挾火者,清神湯以涼之。可下者,即以承氣湯下之。其脈總宜虛而不宜實。實則邪盛。若實而急,是無胃氣。唯強急而不柔和,凶惡之征也。浮則癇發於陽,沉則癇發於陰,滑則癇發多痰,數則癇發多熱。因病見脈,因脈知病,亦理之自然耳。

附方

龍腦安神丸(見第十九)

河間犀角丸(見第二十五)

清心牛黃丸(見第四十二)

神應丹 治諸癇。

好辰砂(不拘多少)
上細研,豬心血和勻,以蒸餅裹劑蒸熟。就熱取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丸,人參湯下。食後、臨臥俱可。

三聖散瓜蒂(揀淨,炒微黃) 防風(去蘆,各三兩) 藜蘆(《聖惠方》減用之,或一兩,或半兩,或三錢)
上為粗末。每服約半兩,以齏汁三茶盞,先用二盞煎三五沸,去齏汁。次入水一盞,煎至三沸。卻將先二盞同一處熬二沸,去滓澄清放溫。徐徐服之,以吐為度,不必盡劑。

大承氣湯(見第十七)

喉痺脈証第六十

喉痺之脈,數熱遲寒。纏喉走馬,微伏則難。

痺者,閉也,閉塞不通之謂。乃火盛氣結,以致喉嚨腫脹,呼吸難通,壅塞痰涎,水漿不下。一二日,即能殺人。十二經脈與經別,多過於此。即不然,亦在其前後左右也。有經脈過者,有經別過者,有經脈、經別俱過者。如肺手太陰經脈,無過於此者。而經別篇則云︰手太陰之正,上出缺盆,循喉嚨。大腸手陽明之脈,循缺盆,上頸貫頰。經別篇又云︰上循喉嚨。胃足陽明之脈,循喉嚨,入缺盆。

經別篇又云︰上循咽,出於口。脾足太陰之脈,上膈夾咽,連舌本。經別篇又云︰上結於咽,貫舌中。心手少陰之脈,上夾咽。經別篇又云︰上走喉嚨,出於面。小腸手太陽之脈,循咽下膈。其支者,循頸上頰。而經別則無。膀胱足太陽之脈,自腦還出,別下項。經別篇又云︰直者從膂上出於項。腎足少陰之脈,循喉嚨,夾舌本。經別篇又云︰直者系舌本,複出於項。心包絡手厥陰之脈,亦無過此者。而經別則云︰手厥陰之正,別屬三焦,出循喉嚨。三焦手少陽之脈,上項系耳後。而經別則無。經別雖無,其手厥陰之正,有別屬三焦,出循喉嚨者,以三焦與心包為配,故曰屬。屬則經脈相屬而合一也。膽足少陽之脈,下加頰車,下頸。經別篇又云︰足少陽上夾咽,出頤頷中。肝足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而經別亦無。

故《靈樞》第十篇,諸經是動、所生之病,有云頸腫者,(手陽明是動。)有云鼽●喉痺者,(手陽明所生。)有云頸腫喉痺者,(足陽明所生。)有云舌本強者,(足太陰是動。)有云舌本痛者,(足太陰所生。)有云嗌乾者,(手少陰、足厥陰二經是動。)有云嗌痛頷腫者,(手太陽是動。)有云頸頷腫者,(手太陽所生。)有云項痛者,(足太陽所生。)有云咽腫者,(足少陰所生。)有云嗌乾及痛者,(足少陰所生。)有云嗌腫喉痺者,(手少陽是動。)有云頷痛者。(足少陽所生。)種種不同,總無外氣火二字。與本篇所云︰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同一義也。(宜黃芩、枳殼、連翹、丹皮、薄荷、荊芥、山梔、防風、牛蒡、玄參、黃柏、黃連、山豆根、射干、升麻、生地、甘草、桔梗、石膏等藥。在臨証定在何經,相宜者用。又不可純用寒涼,須配輕散者斯善矣。)然諸証之中,惟喉痺為急。而喉痺中,又惟以發於手少陰、少陽二經者為最急。蓋喉主天氣,通呼吸,為生氣之門。火熱搏聚則腫脹,腫脹則竅閉,竅閉則氣塞,氣塞則痰涎壅。愈壅愈塞,愈塞愈壅,呼吸亦將從此而斷。況少陰君火,少陽相火,火性速而炎上,較之他經,不更烈乎?故一二日即成不治。惟針刺出血,以瀉其實;探吐痰涎,以決其壅,皆倉卒治標之妙法也。(刺腫處出血,用鵝翎蘸酸澀之味以探吐。)其脈多數,數則為熱故也。間有脈遲者,乃是外寒襲經,經氣不利,鬱滯於所過之處,故亦為痺。外則兼表証,內亦不如數熱之腫痛,此不但忌用寒涼,而且當溫散也。更有一種纏喉風,或麻或癢,又腫又痛,纏綿於內,腫達於外。一種走馬喉痺,須臾之間,痛而腫,腫而閉,閉而氣絕。暴發暴死,如走馬然。二者俱火中挾風。火性烈,風性疾。風火交煽,故發病凶暴如此。(此等証惟刺最妙。)其脈應浮大洪數,而反見微伏,是正衰邪盛,補瀉罔從。欲其生也,不亦難乎?

附方

和劑甘桔湯 治風痰上壅,咽喉腫痛,吞吐有礙。

苦桔梗(一兩) 炙甘草(二兩)
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食後溫服。

三因荊芥湯 治咽喉腫痛,語聲不出,咽之痛甚。

荊芥(半兩) 桔梗(二兩) 甘草(一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薑三片,煎六分,去滓溫服。

和劑解毒雄黃丸 治纏喉風及急喉痺,卒然倒仆,牙關緊急,不省人事。

雄黃(研飛) 鬱金(各一兩) 巴豆(去皮、出油,十四枚)
上為細末,醋煮麵糊為丸,如綠豆大。熱茶清下七丸,吐出頑痰立蘇。如未,再服。如至死者,心頭猶熱,灌藥不下,即以刀尺鐵匙,斡開口灌之,下咽無有不活。如小兒驚熱,痰涎壅塞,或二丸、三丸,量大小加減。一法用雄黃丸三粒,醋磨化,灌之尤妙。其痰即瘥。

寶鑒碧玉散 治心肺積熱,上攻咽喉,腫痛閉塞,水漿不下。或喉痺、重舌、木舌、腫脹,皆可服。

青黛 盆硝 蒲黃 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研勻。每用少許,吹入咽喉內,細細咽下。若作丸,用砂糖為丸。每兩作五十丸。每服一丸,噙化咽下。

寶鑒開關散 治喉風氣息不通。

白僵蠶(炒、去絲嘴) 枯白礬(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生薑蜜水調下,細細服之。

瓜蒂散(見第四十八)

寶鑒備急如聖散 治時氣纏喉風,漸入咽喉,閉塞水穀不下。牙關緊急,不省人事。

雄黃(細研) 藜蘆 白礬(飛) 豬牙皂角(去皮弦)
上等分,為細末。每用一豆大,鼻內 之,立效。

咽喉急備丹

青黛 芒硝 白僵蠶(各一兩) 甘草(四兩)
上為細末。用臘月內牛膽有黃者,盛藥其中,蔭四十九日,多時為妙。

寶鑒增損如聖散 治風熱攻沖會厭,語聲不出,咽喉妨悶腫痛。

桔梗(二兩) 甘草(一兩半) 枳殼(湯浸去瓤,二錢半) 防風(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入酥如棗許,攪勻,食後溫服。

瑞竹羅青散 治單雙乳蛾。

蒲黃(五錢) 羅青 盆硝(研,各三錢) 甘草(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冷蜜水調,細細咽之。吞不下,雞翎蘸藥,喉內掃之,立效。

燒鹽散 治懸雍垂長,咽中妨悶。

燒鹽、枯礬研細,各等分,和勻。以箸頭點之,即消。

四七湯(見第十七)

四味湯 治咽喉中如有物,咽吐不利。

半夏(以生薑汁浸一宿、湯浸切洗) 濃朴(刮去粗皮、以生薑汁浸、炙黃) 陳橘皮(以湯浸去白、焙,各一兩) 赤茯苓(刮去黑皮,二兩)
上銼碎,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入生薑一棗大擘碎。煎六分,去滓,食遠溫服。

白礬散 治急喉閉。

白礬(三錢) 巴豆(二個,去殼作六瓣)
上將礬於銚內慢火熬化為水,置巴豆於內。候乾,去巴豆,取礬研為末。每用少許,吹入喉中,立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