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醫鑑 卷之七 | 明 龔信 |
汗脈浮虛,或澀,或濡,軟大洪散,渴飲無餘。脈大而虛,浮而軟者,汗。在寸為自汗,在尺為盜汗。傷寒脈陰陽俱緊,當無汗。若自汗者,曰亡陽,不治。
夫汗者,心之液也。心動則惕惕然而汗出也。有自汗者,有盜汗者。自汗者,不因發散而自然出也;盜汗者,睡而汗出,及覺則不出矣。自汗之症,未有不由心腎俱虛而得者。故陰虛陽必湊,發熱而盜汗;陽虛陰必乘,發厥而自汗。此陰陽偏勝之所致也。丹溪曰︰自汗屬氣虛,屬痰與濕;盜汗屬陰虛,相火熾盛。其傷寒、傷暑、傷風、傷濕、痰嗽等自汗,各載本門。其無病而汗常自出,與病後多汗,皆屬表虛衛氣不固,榮血泄漏,宜黃耆建中東加浮麥煎,黃耆六一湯或玉屏風散。或身溫而常出冷汗,或身冷而汗亦冷,別無他病,並屬本証。凡汗出發潤,一不治也;汗出如油,二不治也;汗凝如珠,三不治也。
治內傷及一切虛損之症,自汗不休,總用補中益氣湯,少加附子、麻黃根、小麥,其效捷如影響。但升麻、柴胡,俱用蜜水拌炒,以殺其升發湧汗之性。又欲其引參 等藥至肌表,故不可缺也。如左寸脈浮洪而自汗者,心火炎也,本方倍參 ,加麥門冬、五味子、黃連各五分。如左關脈浮弦而自汗者,挾風邪也,本方加桂枝、芍藥。若無陰虛,只用桂枝湯亦可。左尺脈浮洪無力而自汗者,水虧火盛也,本方加黃柏、知母各五分,熟地黃一錢,壯水之劑以製陽光。如右寸脈浮洪,或伏而滑,此挾痰也,依本方加知母、貝母、天花粉各八分。如右關脈浮洪無力而自汗者,此脾元怯弱也,只依本方倍參 。右尺脈洪數無力而自汗者,或盜汗,相火挾心火之勢,而凌伐肺金也,宜當歸六黃湯。
玉屏風散 治自汗腠理不密,易感風寒。
防風(一兩) 黃耆(一兩) 白朮(二兩)
一方加浮小麥、茯苓、牡蠣、麻黃根、甘草。
上銼一劑,生薑一片,水二鐘,煎一鐘,空心溫服。
黃耆湯 治元氣虛弱自汗。
黃耆(二錢二分) 當歸(一錢二分) 生地(一錢五分) 天門冬(一錢五分) 麥門冬(一錢) 五味子(七分) 防風(五分) 白茯苓(一錢五分) 麻黃根(一錢) 甘草(八分) 浮小麥(一撮,炒)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黃耆建中湯 治內虛挾外感自汗。又補諸虛不足,羸乏少力,大益榮衛。
黃耆(二錢) 肉桂(二錢) 白芍藥(三錢) 甘草(炙,三錢)
上銼一劑,薑一片,棗二枚,水煎服。
鎮液丹(思恆兄傳)〔批〕(按此方治自汗之劑) 防風(一兩,炒) 黃耆(二兩,蜜炙) 白朮(一兩,略炒) 中桂(一兩) 芍藥(一兩,酒炒) 大附子(二兩,面裹煨,去皮、臍,童便浸炒)
上為末,酒糊為丸。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
當歸六黃湯 治盜汗之聖藥也。
當歸(一錢) 黃耆(一錢) 生地黃(一錢) 熟地黃(一錢) 黃柏(炒,七分) 黃連(炒,七分) 黃芩(炒,七分)
上銼一劑,水煎,臨臥服。
黃耆六一湯〔批〕(按此方治盜汗之劑) 治虛人盜汗。
黃耆(六兩) 甘草(一兩,各用蜜炙十數次,出火毒)
上銼,每劑一兩,水煎,空心服。
獨勝散 治自汗盜汗。
用五倍子為末,津唾調,填滿臍中,以絹帛縛定,一宿即止。或加枯礬末,尤妙。
白龍湯〔批〕(按此方治自汗盜汗兼治之劑) 治六脈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及自汗盜汗等症。
桂枝(三錢) 白芍藥(三錢) 甘草(炙,三錢) 龍骨( ,三錢) 牡蠣(三錢)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加棗子一個同煎尤好。
一人血氣大虛,形體羸瘦,大汗如雨不止,命在須臾,諸醫弗效。以十全大補湯倍用參 ,以童便製附子,一劑即效,服不數劑,全安。